如何培养学生学会发现问题

作者&投稿:宣储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如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研究》实验方案

关键词: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培养能力

一、本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趋势分析
(1)对我国传统数学教学的回顾与反思;
我国传统教学的“优势”在于短时间内可让学生大剂量的获取知识;解题训练好,学生解题能力(计算、推理、论证等)强等等,但是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如学生学习被动,思维不活跃;问题意识差,不会主动发现及提出问题等。近年来,贵州师范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的吕传汉、汪秉彝教授和美国德拉华大学(UniVersity 0f Delaware)的蔡金法博士对中、美小学高年级学生联合进行了“数学问题提出与解决”的跨文化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小学生数学解题能力高于美国小学生,特别是在计算、推理能力上较强;但解题思维不活跃,囿于套公式、模仿范例,直观猜测、动手能力弱于美国小学生;美国小学生提出问题能力明显高于中国小学生,且思维活跃,直观猜测、合情推理能力较强。可见,我国传统的中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只重视训练学生解答已经提出的问题,并要求学生按一定的解题模式去反复强化训练,而忽视了如何引导学生去发现和提出问题、去探索解决非常规问题,从而严重地影响了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推进新课程的过程中如何创设一个高质量的数学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的学习数学、深入的思考数学,促进学生数学修养的提高,是我们不容回避的问题。
(2)原苏联心理学家马丘斯金等人,对问题教学进行了开创性和系统性研究。他们依据当代思维科学的最新成果,对问题教学的本质进行深刻的心理学论证,对问题教学的操作方式、原理进行具体、科学的研究。认为问题是思维的起点,问题解决过程也就是创造性思维的过程。
(3)现代建构主义学习观和教学设计理论都把问题解决作为建构性学习的基本策略。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对此问题也作了深入的研究,认为问题是思维的开始,问题解决过程就是思维发展过程。美国数学课程与评价标准明确提出学生应该有“发现和提出他们自己的问题的能力”。
本课题正是以培养学生的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和提出并分析、解决数学问题能力为出发点,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弥补了传统教学中的不足,迎合了时代发展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顺应了国内国际数学教育改革的趋势。
二、课题的提出
数学,作为现代科学技术之基础,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次,有着愈加广泛的应用。数学教育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学习能力、勇于创新的主体意识,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本课题的研究,是让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基础上,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自身的情感体验去实现知识的再创造,从根本上改变“应试教育”所带来的弊端,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主体能动性和认知内驱力,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益,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目前课堂改革不断深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等教学理念,已成为大家的共识。师生共同研究的过程、学生自主创新地学习都离不开问题这一骨架。但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还是较多地考虑如何教,如何让学生学会知识,掌握技能,很少涉及学生如何学,尤其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然而一个人若没有疑问,哪来的研究、创新可言?
在新课程新理念的倡导下,数学教学的成功表现在是否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而数学教学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又表现学生能否提出数学问题并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此我们以《数学标准课标》的理念为指导,结合我市、区、校的教育改革现状,确立此课题。
三、课题的界定课题的界定及理论假设
1、课题的界定
(1)“数学问题”——是指不能用现成的数学经验和方法解决的一种情景状态。如果把一个数学问题看作一个系统,那么这个系统中至少有一个要素是学生还不知道的。假如构成这个系统的全部要素都是学生已知的,那么这个系统对学生来说不是问题系统了,而是一种稳定系统。因此,数学问题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障碍性;二是可接受性。
(2)“提出问题”——是指在一个独立的数学问题情境中创造新问题或对已知数学问题的再阐述。提出问题是一项重要的课程目标,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创造潜能,为其终生学习和毕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3)“解决问题”——是指个体在新的情境下,根据获得的有关知识对发现的新问题采用新的策略寻求问题答案的心理活动,它既是数学教学的目的,又是数学教学的方法与手段。
(4)“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指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提出数学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能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包括会用数学解决现成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能够发现或者提出问题,并能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去解决它。它具有以下特点:①生活性;②综合性;③实践性;④过程性;⑤发展性。
2、理论假设
小学数学解决实际问题教学是一个由教材、教师、学生等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构成的有机整体。在不增加要素数量、不附加特殊条件的前提下,通过调整教学内部诸要素及其关系,形成小学数学解决实际问题教学的整体功能,促进小学生数学素养的最佳发展,探索出小学数学解决实际问题教学的基本规律。
四、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现代学校教育肩负着培养科学家、高新科技人才的重任。人才的核心素质就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各种创新行为与创新成果都源于问题,没有问题就没有创新。数学创造、创新的结果与形式都是数学问题,所以要加强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训练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我们的教学活动要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逐步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使学生感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欲望,提高学生从数学的角度选择信息、组织信息、运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精神及合作交流意识,发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增强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信心。.
五、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活动建构理论
现代心理学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故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既强调从情境中去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又重视自主探索分析、解决数学问题,并在解决问题中去发现新的问题。
2、创新教育理论
创新教育理论认为学数学就是要学数学的创新观念,养成数学的创新意识与能力,掌握数学的创新知识与技能。从这个角度来讲,学数学也就是要学如何发现、提出、分析与解决数学问题。
3、哲学家波普尔曾说过:“正是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去发展知识,去实践,去观察。”波普尔认为创造性思维活动是从各种问题开始,科学家探索的逻辑起点应该是问题,波普尔提出的科学进化公式 “P1(问题) TT(假说) EE(否认) P2(问题)”就是以问题作为科学活动的起点和终点。
六、课题研究的目标
(一)理论目标:
1、结合校本研究,探究培养学生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教学策略,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2、通过自主的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运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培养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教师借助对数学的反思,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吸纳先进的课程理念和教学方法,从而实现自我的提高。
(二)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形成创造性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热爱数学的情感、克服困难的意志,奠定参与未来知识经济时代激烈竞争的高心理素质。
2、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使每个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逐步改变他们的学习方式,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通过探索与研究,更新本校教师的学生观、教学观和职业观,提高本校的教学科研水平。
(三)成果目标
探索一条有效进行问题提出和解决的教学途径,总结问题教学的规律,形成论文、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实录、教学案例等。
七、课题研究方法与步骤
(一)研究方法:
1、实验法。
2、调查法。
3、个案研究法。
4、文献研究法。
5、自然研究法。
6、经验积累法。
(二)实验步骤:
第一阶段(2007年6月~2008年2月):准备阶段
1、课题立项申请;
2、撰写实验方案;
3、组织理论学习及培训。
第二阶段(2008年3月~2010年7月):课题实施阶段
1、研究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模式及策略;
2、积累资料,撰写实验论文、教育故事、教学反思等(由各实验教师负责);
3、研讨、完善、发展。
(2009年7月):课题中期评估
1、实验资料展评
2、写出中期评估报告
3、提出下一阶段实验的要求与目标(由课题组长负责)。
第三阶段(2010年8月~2010年12月):总结验收阶段
1、整理实验资料;
2、组织课题组主要成员搞专题讲座或骨干教师的实验经验汇报、总结;
3、撰写实验工作报告研究报告、结题。
八、实验内容与措施
1、研究“课标教材”中解决实际问题内容的编排特点和学生提出解问题的心理特点。
2、设计符合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规律的课堂教学预案,在实施过程中善于把握生成的教学资源,探索数学“情境——问题”教学模式:
学生学习:质疑提问、自主合作探索;教师导学:启发诱导、矫正解惑讲授设置数学情境(观察、分析)——提出数学问题(探究、猜想)——解决数学问题(求解、反驳)——注重数学应用(学做、学用)。
3、开展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要内容的数学实践活动,构建数学实践活动课程模式。
4、对学生学习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况作出合理评价,探索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学习评价的方式。
九、完成课题研究的条件保障
1、加强理论学习。邀请教育专家、学者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必要的理论指导,定期举办教育沙龙、教育研讨会等活动,充分利用专家资源、学校名师资源、学校以往教育科学研究的经验积累以与其他研究基地的信息优势,及时向课题组成员提供理论动态,确保课题研究合理地运行。
2、完善组织建设。建立课题核心领导小组,明确分工,合作研究,加强课题管理。
3、坚持实践探索。充分利用本校数学教学在长期的实践探索中获得的成功经验,推进本课题的研究。鼓励教师走实践研究的道路,加强实践研究中的尝试、反思、对话与合作,共同提升实践智慧。
4、建立保障机制。学校确保课题研究经费投入,提供完成本课题所需的时间和条件,同时承担本项目的管理任务。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郑毓信《问题解决与数学教育》,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4]朱德全《数学问题解决的表征及元认知开发》,北京:教育研究
已有成果:
2005年《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课题阶段性总结获省一等奖;2006年《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课题阶段性总结《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获省二等奖;2006年实验教师韩明芳讲的《解决实际问题》一课获全国赛讲一等奖;2007年《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实验课题获山西省“十五”课题先进集体。


转载,仅供参考,祝你愉快,满意请采纳。

一、注重培养学生从数学角度提出不同问题的能力
新课标提出了“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问题”,要求学生面对同样的情境图,能尝试从数学的角度提出不同的问题。要具备这种能力,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发现问题,并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
二、注重培养学生识别有用信息的能力
新课标下解决问题不同于以往的应用题,呈现的信息是开放的,就像生活中的问题一样,要解决它,没有现成的条件,需要在很多的信息中有选择的去提取。
三、注重培养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
分析数量关系,在原应用题教学时非常强调,而有些教师认为新课程下应用题可以不讲数量关系,只注重学生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过程。其实不然,试想一下,一个搞不清数量关系的学生,怎么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呢?因此,应该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并逐步提高要求,形成“数学模型”。
四、注重培养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标提出:“鼓励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理念,就是要鼓励学生自主去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去体验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拓展学生的解题思路,更好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应用题教学中采用“一题多叙”“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等方法,有目的、有重点地设计基本训练,有助于开拓思路,活跃思维,加强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事小学音乐教育二十多年,感受到当前的音乐课堂越来越关注课堂提问,我想这不仅是一个教学的环节、过程,它更是一种教育思想和理念在行动上的体现。许多教师开始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但我们也能够感受到提问还主要是停留在如何向学生提问,甚至有些课从传统的“满堂灌”转向“满堂问”,老师仍然习惯于在提问的框架内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而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仍然得不到充分的发展。那么,如何将提问的权力交给学生,让学生学会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呢?本人在实践中总结出四条经验:培养意识、创设环境、教会方法、形成常规。
  一、培养“问”的意识
  教师首先要有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意识。有专家在中西方教育的比较研究中指出:“中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有问题的学生教育成没问题,全懂了,所以中国学生年龄越大,年级越高,问题越少;而美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没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有问题,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都回答不了,那算是非常成功。所以美国学生年级越高,越有创意、越会突发奇想。”①我的孩子现在一所美国高中读书,他深有体会地说:与国内课堂最大的不同是老师讲得很少,多数时间都是同学们在提问,问不出问题你就不会有好的成绩。与同学们之间的差距就是他们什么都敢想敢做,而他却显得有些束手束脚。教育学生如何发现问题,如何提出问题,这就是西方国家的教育。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越是低年级的学生越爱问问题,特别是一年级刚入校的小朋友,他不管你是否在讲课,随时就会向你发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当你回答了他的问题,他还会不断地提出“为什么”,让老师难于应付,有时我们会不耐烦或敷衍地跟他说:“不要影响上课,等下了课老师再回答你的问题。”然而在经过小学六年学习后,学生知识增多了,提问题的人却少了,甚至连回答问题的热情也没有了。也有一些老师心有余悸,一是怕学生打乱自己的教学程序,完成不了课堂教学任务;二是怕自己没有准备,回答不出学生的问题影响自己的权威,因此对学生的提问感到厌烦甚至开始斥责。长此以往孩子们就再也不敢提问,不想提问,最后也不会提问了。毋庸置疑,这是教育的失败!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老师没有真正转变教育观念,总的来说是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认识不够,重视不够。一个习惯于接受现成答案而不能产生问题的学生,何来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所以从现在起,我们的教师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首先应从培养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开始。
  二、创设“问”的环境
  其实学生的求知欲旺盛,思想活跃,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是学生发现问题的种子,然而这颗种子能否萌芽―提出问题,甚至开花结果――解决问题,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氛围,而这个环境和氛围是要靠我们老师创设和营造的。
  例如:小学一年级音乐起始课《你的名字叫什么?》课例片段
  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第一次见面,看到你们可爱的笑脸,我很想认识你们(走到一名学生面前老师唱着问):
  生:我叫王小明。
  师:哦,我知道了:
  (然后继续多问几名学生)
  师:同学们想一想你有什么问题想问老师的吗?
  生:老师,我想知道你的名字叫什么?
  师:
  生:
  师:
  (师生这样以唱游的形式循环创造问的环境,等学生们和老师熟悉起来后,可以创造宽松的环境让学生继续提问,满足他们的好奇心)
  师:老师从你们亮晶晶的眼睛里知道你们今天来到这个教室,见到叶老师后脑子里有很多小问题,是吗?(停顿,观察学生的表情,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时间)
  师:那好吧,老师现在就给你个机会,每个人可以向我问一个小问题,谁先问?
  生:老师,这个教室为什么有这么多好玩的东西呢?
  师:因为这个教室是用来上音乐课的,所以有许多的打击乐器,以后在音乐课上我们会慢慢认识它们的。
  生:老师,音乐课是做什么的呢?
  师:音乐课是让我们在一起听好听的音乐,学唱有趣的歌曲,一起跳舞,认识很多乐器啊,有时还会一起玩游戏呢。
  ……
  创设和营造“问”的环境,首先要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我个人认为孩子们从进入小学的第一节音乐课开始,就是我们培养“问”的意识最好的契机。先和学生交朋友,用老师的微笑鼓励学生发问,即使学生提出一些很简单的问题,甚至是一些幼稚可笑的问题,教师都要给予鼓励和保护,这样学生的思维才会慢慢活跃起来,学生的问题意识也会逐渐培养起来。
  创设和营造“问”的环境,教师还可运用语言暗示法,让孩子在无意识的状态中潜移默化,形成良好的乐于提问的舆论氛围。例如老师常在课堂上说:“老师最喜欢爱问问题的孩子,我聘请你这位问题小博士做我的小助理吧”;“你是一个爱动脑筋的孩子,这次的游戏我请你上来一起玩吧”;“你上次问我这个节奏应该怎么拍,这次我就请你上来用双响筒把这个节奏敲出来,看你掌握了没有”……久而久之,学生都会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为荣。
  创设和营造“问”的环境,音乐教师还要善于创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去体验“问”的乐趣。
  例如:小学一年级《什么敲响了》课例片段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会唱《什么敲响了》,还认识了一些“新朋友”(打击乐器),谁愿意上来做小考官,考考大家?
  师:就请你吧,你刚才问的问题最多,我相信你一定会当好这个小考官,你有没有想好怎么考我们呢?
  生:我想躲起来,让同学们听声音猜猜我敲的是什么乐器?
  (其他学生积极性也很高,得意地说:“没问题,你尽管考,我们不怕。”)
  生答:
  小考官反馈:
  (小考官可以任选本节课所认识的打击乐器问大家是什么敲响了,也可以再换一个学生上来问)   师:除了听声音可以猜出是什么乐器,那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有趣的方法让大家来猜呢?
  (学生在思考,但暂时没有想到更好的办法,这时老师进一步创设情境,老师神秘地把一个打击乐器藏在身后)
  师:谁能猜出老师身后拿的是什么乐器呢?我可以让你问三个问题,帮助你猜的时候缩小范围。
  生:是木质的还是金属的?(将老师教授的知识马上学以致用了)
  师:两个都有。
  生:是什么形状的?
  师:是圆形的。
  生:那它发出的是咚咚的声音,还是铃铃的声音呢?
  师:铃铃的声音。
  生:(激动地回答)哦,我知道了,是铃鼓。(学生脸上洋溢着胜利后喜悦的笑容)
  创设情境,打开学生思路,激起学生发现问题的兴趣,主动地提出问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得到了发挥,也在音乐中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会“问”的方法
  学生能问、敢问,并不等于善问。有许多学生不知如何提问,在音乐课上教师要“授之以渔”,交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提出有针对性的、高质量的问题,让学生学会善于提出问题。这些对于学生个性品格的形成和智力的开发具有很高的价值。“学成于思,思源于疑”,有学者认为:一切探究源自问题,学生是否具有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将直接影响到科学探究的真正开展。②
  例如:小学四年级音乐课欣赏弦乐四重奏《挪威舞曲》,认识弦乐家族
  (老师前一节音乐课会调查有哪些同学在学习弦乐器小提琴、中提琴或大提琴,并请他们回家练习一首自己最喜欢的小曲子准备在下节课自愿为大家表演)
  课前导入:
  师:今天上课前我们很高兴地请肖清怀同学为大家演奏一首乐曲。(学生马上安静了,用掌声欢迎,有的学生情不自禁地说:“我知道,他拿的是小提琴。”)
  师:对,他准备用小提琴为大家演奏,让我们静下心来欣赏吧!(欣赏演奏)
  师:同学们,你们看肖清怀同学演奏得多认真啊,他演奏完了,对他手上拿着的乐器你有什么问题想问他呢?
  生:(对肖清怀同学)我想问你右手拿着长长的,在琴上来回拉的东西叫什么?
  生:我想问你脖子上架着小提琴疼不疼?
  生:我想拉拉你的小提琴可以吗?
  师:(及时引导)肖清怀,我想问小提琴是靠什么发出声音的?
  生:什么叫弦?
  生:它的音箱在哪里?
  师:它属于哪一类乐器?
  ……
  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的是浅层次的,没有多大的思维价值;有的是深层次的,具有较高的思考价值。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分辨问题高低的能力,能在短时间内把学生所提的问题梳理出来。这样逐渐培养学生善于在关键处提出问题,把问题提到点子上。
  例如:小学五年级音乐欣赏课《黄河船夫曲》教学案例反思
  本课的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我国民歌中劳动号子的特征;2.能根据音乐要素旋律、节奏、速度、力度等对比划分乐段;3.理解歌曲每段所表现的情绪;4.知道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的生平事迹及《黄河船夫曲》这部作品的伟大意义。
  围绕着这些目标,上课时我和学生先进行整曲欣赏,体会歌曲情绪,带领学生感受旋律、节奏、力度、速度在歌曲中是怎样变化的,然后划分歌曲乐段进行分段欣赏,最后再进行整曲欣赏引出歌曲所反映的时代精神。一节课上完我感觉学生和我没有交汇,没有融合,没有兴奋点。细细一想,整节课学生是在被动接受,思维僵化不活跃,这是我想欣赏的音乐,但是不是学生愿意欣赏了解的音乐?这样的欣赏如何上才能让学生想学、要学、会学呢?接着我去另外一个班上这节课,尝试着将课堂交给学生,在初次欣赏完《黄河船夫曲》后,我大胆地提出一个问题:“你们听完这首歌曲后想知道什么?想了解什么?”没想到这个问题一下子打开了学生思想的闸门,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学生们的思维活跃起来,争相提问,有的想知道写这首曲子的作者是谁?有的想知道这首曲子是什么时候写的?还有的想知道作者为什么要写这首曲子?甚至有的学生问作者除了写这首曲子,还写过哪些歌?作者是男的还是女的,有多大了?他还活着吗?……问得我都有些招架不住,但心中窃喜,他们有了解这首歌曲的意愿,于是我将学生问的每个问题写在黑板上,并和他们一起通过学生互答,师生讨论、老师回答等各种途径对每个问题一一进行解答,一节课下来我不仅没有累的感觉,相反觉得意犹未尽,教学相长。
  初步尝到甜头后我坚持在欣赏课上运用这样的方法,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真所谓“刀越磨越快”,学生的头脑也越来越灵活,问题也越来越深入,比如学生会问老师,作者写这首曲子时为什么会有时快有时慢?这首曲子分几个段落?乐段是依据什么来分的?作者想表达的情绪是什么?……学生提出的问题,正是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这样的课堂能及时了解学生在想什么,他们想知道些什么,还有哪些知识是需要老师引导补充的。海森堡也说:“提出正确的问题往往等于解决了问题的大半。”以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教学,事半功倍,这正是我们希望看到的高效课堂。
  四、形成“问”的常规,培养自主探究的能力
  “问题教学”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它绝对不是流于形式,走走过场,或只是在某一课中昙花一现,然后又回归于我们传统的模式――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它应该成为音乐课堂教学常常采用的一种教学形式,是课堂教学中的“常规武器”。这也要求我们的老师要鼓励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带着问题走进课堂。
  一旦我们在课堂上给学生培养了这种“问”的意识,爱思考的习惯,那我们的课堂就会随时生成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惊喜!我就曾享受到这样精彩一刻。
  例如:《蜗牛与黄鹂鸟》表演课例片段
  老师和学生讨论如何扮演蜗牛,然后请学生上台表演,一名学生突然发问:“老师我可以按自己的想法表演吗?”老师愣了一下,马上说:“当然可以。”只见这名学生将自己坐的塑料四角小凳扛在肩上当蜗牛的壳,认认真真地表演蜗牛行进的样子,这个学生的表现让在场所有听课的老师都发出了赞叹,学生们也受到了启发,思维活跃起来,“我想这样表演黄鹂鸟”,“我想这样对蜗牛说”……孩子们在那一刻真的成为了课堂的主人,学生们自主探究,争先恐后地要求上台表演,而老师却成为一名真正的引导者和观众。生成问题给这节课带来了活力,这个孩子也为自己的创意而洋洋得意,自信在那一刻自然地从他的心底流露出来。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李政道教授也说:“学习,就是学习提问题,学习怎样问问题。”我个人认为这是教育艺术的最高境界,问得好即教得好。在教育改革的形势下,在音乐新课标实践中,我们广大音乐教师应找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有效方法,让课堂风生水起,“问”出一片新天地。


如何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
“善问”是会学的关键,需要老师的耐心指导,持之以恒,经过长期的训练,学生就会具有一双善于发现问题的眼睛。 三、学生发现的问题,有一部分能自行解决,有些需求助于教师。对学生所提的问题,教师应当引导他们积极解决问题,并给予恰当的疏理、评议,让学生明白自己提出的问题,哪些提得好,为什么?哪...

如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由于学生对间接条件的由来不清楚,常常出现解复合应用题时不知从何入手,把两步应用题做成 一步,或出现乱做现象。若老师讲一种类型题,学生就做一种类型题,那么题目稍加变化学生就不会做,就会 出现死记硬背现象,形成定势思维,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抓住 解答两步应用题的关键...

如何培养学生学会发现问题
所以从现在起,我们的教师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首先应从培养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开始。 二、创设“问”的环境 其实学生的求知欲旺盛,思想活跃,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是学生发现问题的种子,然而这颗种子能否萌芽―提出问题,甚至开花结果――解决问题,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氛围,而这个环境和氛围是...

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到底是什么?是“学会生存”还是“学会做人”?_百...
1. 学会认知:这意味着培养学生掌握认知工具,学会发现问题、探究知识和构建知识,从而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认知方法,引导他们通过发现、探究和意义构建的方式获取知识。2. 学会做事:这不仅包括学会实践,更重要的是学会创新和创造。教育应重视构建可供学生参与的环境,激发他们的兴趣,...

肖鲁(中国著名教育家)
教育的第一要义是让学生学会思考。然而,现在的教育却让学生们失去了思考的能力。我们需要让学生们学会思考,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需要我们在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他们学会自主思考。二、让学生学会创造 教育的第二要义是让学生学会创造。现在的教育却让学生们失去了创造的能力。

如何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要使每个学生在各个层面上获的成功,想办法让每个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快感,这样对中学生的激励作用将会更大,他们参与学习的热情就会更高。

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创新需要有创新冲动,善于发现问题是产生冲动的必要条件。因此,在研究性学习中对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培养,意义甚为深远。现就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一、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民主氛围,让学生敢问在探究式学习课堂上,学生如果缺乏问题意识,就不可能触动他们的思维因子,思考和感悟自然无从谈起,真正意义上的学习...

如何培养小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二、让学生尽可能去“看”,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 “看”就是让学生观看、观察,给充足的时间去观察,通过“看”获得“发现”,在此基础上去主动学习知识。如学圆明园的风光时,采用CAI出示圆明园的风光图片,由学生尽情地观察、欣赏,再据自己的观察和发现,给图片题一个与图同美的名字——题名。然后将...

如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小学数学
要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除了创设良好的提问气氛外,还要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学生只有掌握了发现问题的基本思维方法,才能从平常中看出异常,从普遍中发现特殊,从而不断地发现问题,进而提出问题。数学的学习都有一个承前启后的特点,在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在知识的新旧联系处发现问题。1、 引导学生从...

怎样才能有效发挥发现法得作用?
布鲁纳认为发现法有如下优越性:(1)能提高学生的智慧,发挥学生的潜力;(2)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增强自信心;(3)能使学生学会发现的试探方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发明的态度;(4)由于学生自己把知识系统化、结构化,所以能更好地理解和巩固学习的内容,并能更好地...

堆龙德庆县18515336788: 如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
卓查力多: 在小学数学新课标教材中,不再设置专门的“应用题”单元,而是渗透在其他单元当中,统称为“解决问题”.于是,老师们困惑了——在新课程标准下还教应用题吗?还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吗?又应该如何培养呢?笔者通过一段时间...

堆龙德庆县18515336788: 如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
卓查力多: 一切探究源自问题,学生是否具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将直接影响到科学探究的真正开展.新课程目标明确提出:让学生“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发现和提出问题,树立问题意识是科学探究的起始阶段,对学生...

堆龙德庆县18515336788: 如何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卓查力多: 首先,我们应该要学会发现问题,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发现问题是一种创新,而解决问题只不过是一种执行力.发现问题也是一种能力,是指从外界众多的信息源中,发现自己所需要的、有价值的问题信息的能力. 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此...

堆龙德庆县18515336788: 怎样引导小学生学会寻找数学问题 -
卓查力多: 第一,注重数学问题的运用.要重点培养学生的一个能力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这是运用数学的前提,是小学数学所要培养的基本能力的前提工作.在小学数学中,我们要逐渐培养学生观察、质疑、分析、假设、设计、实验...

堆龙德庆县18515336788: 如何培养小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卓查力多: 发现问题的内容包括语言表达能力、观察能力.解决问题的内容包括判断能力、推理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具体方法有四个方面:鼓励学生提问,允许学生提任何问题,学生提问学生答,注意课内外知识相互结合

堆龙德庆县18515336788: 如何借助观察、操作等方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卓查力多: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生的智慧在手指尖上.”在学生动手操作探索新知的过程中,会不断产生富有创造的设想,在这些设想的驱使下学生会进一步动手探索、摸索、发现,直至闪烁出创造的灵光.正如我国教育学家陈鹤所说的...

堆龙德庆县18515336788: 《 谈谈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卓查力多: 谈谈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为教师,我们在教学时,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鼓励他们积极思维,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并带着问题去探索,才能让学生更...

堆龙德庆县18515336788: 如何培养学生能从现实生活中提出生物问题的能力? -
卓查力多: 综合实践活动目标 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设置的总体目标,我们认为综合实践活动地主要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发现问题就是能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它是创造的起点,不会发现问...

堆龙德庆县18515336788: 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
卓查力多: 新课程理念对教育提出的一个新要求,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唤醒学生问题意识,由关注学生回答问题转向关注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是思维活动中最重要的...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