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是什么意思?

作者&投稿:梁夜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智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什么意思?~

智慧达到了它(某种要求),仁义却不能守护住它,即使得到了它,必然会失去它。

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翻译为:凭借聪明才智足以得到它,但仁德不能保持它,即使得到,也一定会丧失。这句话出自春秋战国时期的《论语·卫灵公篇》,原文及译文为:
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
(译文:孔子说:凭借聪明才智足以得到它,但仁德不能保持它,即使得到,也一定会丧失。)
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
(译文:凭聪明才智足以得到它,用仁德保持它,不用严肃态度来治理百姓,那百姓就不敬畏。)
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译文:聪明才智足以得到它,仁德可以保持它,能用严肃态度来治理百姓,但动员百姓时不照礼的要求,那也是不完善的。)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体现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卫灵公篇》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在周游列国时的关于仁德治国方面的言论。内容涉及到孔子的君子小人观的若干方面、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政治思想,以及孔子在其他方面的言行。
二、字词注释
1、知及之:知,同“智”。之,一说是指百姓,一说是指国家。
2、莅:读音为:lì,临、到的意思。
3、仁:仁德。
4、守:保持,维持。
5、善:完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语_卫灵公

意思:凭借聪明才智足以得到它,但仁德不能保持它,即使得到,也一定会丧失。

出处:春秋孔子《论语 卫灵公》

原文选段:子曰:“知(通“智”)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译文:孔子说:“凭借聪明才智足以得到它,但仁德不能保持它,即使得到,也一定会丧失。凭借聪明才智足以得到它,仁德可以保持它,不用严肃态度来治理百姓,那么百姓就会不敬。

聪明才智足以得到它,仁德可以保持它,能用严肃态度来治理百姓,但动员百姓时不照礼的要求,那也是不完善的。”

扩展资料

阐述了治理国家的四个要件,也是为政者必须具备的四种素质。

一是“知及之”,强调要有治国所需要的才能和智慧;

二是“仁能守之”,强调为政以仁为本,有仁心,行仁政,才能保住禄位;

三是“庄以涖之”,对待百姓要庄重的态度,以得到百姓的敬服;

四是“动之以礼”,强调动员、组织、役使百姓要以礼而行,“使民以时”。

这四个要件,包括了才智、品德、仁爱和尊礼,全部具备了,做到了,才是做到化民为善,达到理想的善政。



意思:凭借聪明才智足以得到它,但仁德不能保持它,即使得到,也一定会丧失。

出自:春秋 孔子《论语 卫灵公》

原文选段:

子曰:“知(通“智”)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2)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释义:

孔子说:“凭借聪明才智足以得到它,但仁德不能保持它,即使得到,也一定会丧失。凭借聪明才智足以得到它,仁德可以保持它,不用严肃态度来治理百姓,那么百姓就会不敬。聪明才智足以得到它,仁德可以保持它,能用严肃态度来治理百姓,但动员百姓时不照礼的要求,那也是不完善的。”

扩展资料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严格了等级制,把贵族和庶民截然划分治者与被治者。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孔子生活的时代的社会矛盾的激化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人的精神和信念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摧残。这些共同构成了孔子政治思想产生的历史渊源和社会条件,“仁”与“礼”是其政治思想的基本精神。

孔子认为精神价值高于物质利益,原则、道义的维护高于个体自然生命的延续,个体的人格尊严决不屈服于专横、残暴的淫威,这应当是人们终生信奉的价值取向。牺牲生命只是在特殊情况下为了这种价值取向而不得已采取的抉择,在日常生活中没有死亡的危险,自然更应当实行这种价值取向。

自我的精神追求必须见之于个体踏实的人生态度和生活作风,这是孔子思想中经常强调的方面,是孔子精神的突出表现。自我的精神追求不是好高骛远,不是一味探求脱离现实的空虚玄妙的理论,更不是说空话、大话。因此孔子指出,讲话讲究忠信,行为讲究笃敬,即使到了蛮貊地区,也能行得通。



“智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的意思是:

知识能力达到了,但是不能用仁义来守护它,即便现在得到了,也一定会失去。



道理上知道了,但是在内心的道德上不能恪守遵从。那么,这个道理,虽然你悟得到,但也等于是没悟到。王阳明就是最好的例子。


以下是百度百科王守仁(王阳明)的词条内容:

幼年的王守仁有着良好的家世和优越的学习环境。王守仁之父王华是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状元,官至南京吏部尚书。在王守仁诞生之前,他的祖母梦见天神衣绯玉,云中鼓吹,抱一赤子,从天而降。祖父遂为他取名为“云”,并给他居住的地方起名为“瑞云楼”。

明宪宗成化八年(1472年),王守仁出生,他的母亲怀孕十四个月才分娩。王守仁5岁仍不会说话,但已默记祖父所读过的书。有一高僧过其家,摸着他的头说“好个孩儿,可惜道破。”祖父听到后,当晚查阅论语,根据《论语·卫灵公》所云“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为他改名为“守仁”,随后他就开口说话了

解释:王阳明,因出生时祥云缭绕,取名为王云。由此至5岁尚不能说话。不得已之下,高僧过其家说“好个孩儿,可惜道破”,意思是说他的名字取得太过了。云者,说也,道也。他的祖父有所领悟,当晚阅论语,为之改名后,不仅能开口说话,此后更是成就一番大事业。




“智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是什么意思?
意思:凭借聪明才智足以得到它,但仁德不能保持它,即使得到,也一定会丧失。出处:春秋孔子《论语 卫灵公》原文选段:子曰:“知(通“智”)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译文:孔子说...

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是什么意思 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
意思:凭借聪明才智足以得到它,但仁德不能保持它,即使得到,也一定会丧失。该句出自《论语·卫灵公》,本篇内容涉及到孔子的“君子小人”观的若干方面、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政治思想,以及孔子在其他方面的言行。“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原文 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

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怎么翻译?
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翻译为:凭借聪明才智足以得到它,但仁德不能保持它,即使得到,也一定会丧失。这句话出自春秋战国时期的《论语·卫灵公篇》,原文及译文为: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译文:孔子说:凭借聪明才智足以得到它,但仁德不能保持它,即使得到,...

《论语·卫灵公篇》15.33
15.33 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原句译文 15.33 孔子说:“靠聪明才智得到它,仁德不能守住它,即使得到了,也一定会丧失。靠聪明才智得到它,仁德能够守住它,但不以庄...

善读「论语」15.33:智及仁守庄莅之,动不以礼未善也
第一,是要“知及之”。也就是其“智”要能胜任其“位”。所居之位越高,所需之“智”也越高,这是居位的先决条件。因为居位任事需要明义,要在义与非义、大义和小义之间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所以首先必须要有“智”。无“智”则无以明义。第二,是要“仁能守之”。也就是为政要富有仁爱...

《卫灵公篇》15.33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
15.33子曰: “ 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涖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涖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注释】▲知及之:“知”同“智”。“之”是国家,职位,百姓的支持。▲庄以涖[lì]之:“庄”指自身言行举止庄重守礼。《为...

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的文言文翻译
“知及之”,智力能得天下,或得国家。“仁不能守之。”不能以仁守之。如此,虽得天下或国家,但必将丧失天下或国家。“知及之,仁能守之。”能以智力得之,又能以仁守之,但“不庄以莅之”,不能庄严的面临民众,则不得人民尊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既能以智及之,又能...

学生从孔子身上能学习什么品质
“智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即使达到一定的水平,不能以高尚的道德品质加以保持,知识水平也会下降、倒退,以至完全丧失。孔子这种主张虽然有“重德轻智”偏向,但在揭示德与智的关系方面,指明了德对智的统率作用。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应该首先抓好德育,要真正把德育放在整个教育的基础地位、...

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
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原来的断句没有,说清楚知的程度,实际这个知就是知仁。所以,全句就是:人们对智慧的认知,达到了仁的程度,就不能再仁的程度上加以保持,虽然一时达到了...

论语知及之仁不能守之有关的故事
凭借聪明才智得到它,却没有仁德保持它,即使得到,也一定会丧失。凭借聪明才智足得到它,也有仁德保持它,不用严肃态度来对待,那么百姓就会不敬;凭借聪明才智得到它,有仁德保持它,能用严肃态度来对待,但行为不合礼制,那也是不完善的。

宣化区13274752034: 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怎么翻译?
漆秋单硝:凭借聪明才智得到它,但没有仁德保持它,即使得到,也一定会丧失.凭借聪明才智足得到它,也有仁德保持它,不用严肃态度来对待,那么百姓就会不敬;凭借聪明才智得到它,有仁德保持它,能用严肃态度来对待,但行为不合礼制,那也是不完善的.

宣化区13274752034: 翻译下面文言文 子曰:“知及之⑴,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 -
漆秋单硝:[答案] 孔子说:“聪明才智足以得到它,仁德不能保持它;就是得到,一定会丧失.聪明才智足以得到它,仁德能保持它,不用严肃态度来治理百姓,百姓也不会认真[地生活和工作].聪明才智足以得到它,仁德能保持它,...

宣化区13274752034: 孔子还写过哪些关于仁爱的名言要多,最好10条 -
漆秋单硝:[答案]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贤哉,回也...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

宣化区13274752034: 《论语》中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
漆秋单硝: 孔子说:“凭借智慧足以得到它,但仁德不能守护它;即使得 到,也会失去.凭借智慧足以得到它,仁德又可以守护它,但如果不用 严正的态度管理人民,人民就会不敬.凭借智慧足以得到它,仁德又 可以守护它,再加上用严正的态度治理人民,但差遣人民时不依照礼 的要求,那也是不完善的.”

宣化区13274752034: “推古验今,所以不惑”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漆秋单硝: 拼音bù huò不 惑方法/步骤1“不惑”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bù huò. 2不惑,是对于仁义礼有完全的了解,有完全的了解所以不惑,而立是做事能循礼,但并不完全了解,孔子说:“智者不惑.”又说:“智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即表明了智和仁的关系.因此,不惑是对于仁义礼有完全的了解,达到智者的地步.

宣化区13274752034: 孔子的名言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
漆秋单硝:[答案]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生态度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

宣化区13274752034: 孔子格言 -
漆秋单硝:[答案] 人生态度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 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

宣化区13274752034: 不惑是多少岁 -
漆秋单硝: 40岁. 出自春秋.孔子《论语·为政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学问,到三十岁,知书识理,能够做事合于礼,到四十岁...

宣化区13274752034: 学贵履践 经世致用,什么意思 -
漆秋单硝: 学习知识和道理最重要的是能够去亲身实践和做到它们,从而为国家社会和他人做出贡献,提供帮助.孔子有句话叫做:智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就是说的这个意思,学到了,还要做到,否则等于没学

宣化区13274752034: 人们经常说的“不惑之年”“不惑”具体是什么意思? -
漆秋单硝: 不惑:指40岁.也指遇事能明辨不疑. 高级含义不惑,是对于仁义礼有完全的了解,有完全的了解所以不惑,而立是做事能循礼,但并不完全了解,孔子说:“智者不惑.”又说:“智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即表明了智和仁的关系.因此,不惑是对于仁义礼有完全的了解,达到智者的地步.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