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与历史怎么样

作者&投稿:暴健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诗歌的历史和由来~

在我们这个诗的国度,几千年来,诗歌一直是文学史的主流。
诗是怎么样产生的呢?原来在文学还没形成之前,我们的祖先为把生产斗争中的经验传授给别人或下一代,以便记忆、传播,就将其编成了顺口溜式的韵文。据闻一多先生考证.[诗]与[志]原是同一个字,[志]上从[士],下从[心],表示停止在心上,实际就是记忆。文字产生以后,有了文学的帮助,不必再死记了,这时把一切文字的记载叫[志]。志就是诗。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歌的称谓又是怎样来的呢?诗和歌原不是一个东西,歌是人类的劳动同时产生的,它的产生远在文学形成之前,比诗早得多。考察歌的产生,最初只在用感叹来表示情绪,如啊、兮、哦、唉等,这些字当时都读同一个音:"啊"。歌是形声字,由"可"得声。在古代[歌]与[啊]是一个字,人们就在劳动中发出的[啊]叫作歌。因此歌的名字就这样沿用下来。
既然诗与歌不是一回事,后来为什么又把二者连在一起以[诗歌]并称呢?这只要弄清楚它们的关系就明白了。歌,最初只用简单的感叹字来表示情绪,在语言产生之扣,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逐步深化,情绪更加丰富,用几个感叹字表达远远不够用了。于是在歌里加进实词,以满足需要。在文字产生之后,诗与歌的结合又进了一步,用文字书写的歌词出现。这时,一支歌包括两个部分:一是音乐,二是歌词,音乐是抒情的,歌词即诗,是记事的。这就是说,诗配上音乐就是歌,不配音乐就是诗。最初的诗都能配上音乐唱,歌就是诗,诗就是歌。关于诗与歌的结合,我国古籍中很早就有论述。
《毛诗序》:"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尚书》:"诗言志,歌永言"这便形象地指出了诗与歌的内在联系。由于这种情况,后来人们就把诗与歌并列,称为[诗歌],目前,诗歌已经成为诗的代名词了。

在文学发展历史上诗歌出现最早,在艺术起源时期,诗歌与音乐、舞蹈三者常常融为一体,后来诗歌才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中国古代曾把不合乐者称为诗,合乐者称为歌,现在一般统称为诗歌。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它产生的时代上自西周初期(公元前11世纪),下至春秋中期(公元前6世纪),最后于春秋时代汇编而成。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杰出诗人屈原,创作了古代最早一篇长抒情诗《离骚》。《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离骚》开创了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先河。而西方流传至今最早的文学作品,是诞生于公元前8世纪左右的古希腊荷马史诗,即《伊利亚特》和《奥德赛》这两大著名史诗,对后来诗歌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作者林国华,用跋者乐黛云的话来说,是“一个在灵魂世界里漫游的人”。他的著述口吻严肃却不乏灵趣,知识广博让人无时不见哲思的闪光。对于如我般,对该谨慎学科完全没沾过水的旱鸭子而言,沉浸书中,是一种灵魂洗礼的享受过程。 《诗歌与历史:政治哲学的古典风格》无疑是一本独特的书。它给人最突出的印象就是跨越时空,纵横驰骋,从古希腊到罗马帝国,从意大利中世纪到文艺复兴,从中国儒家直到当前最热门的利奥·施特劳斯。这是一次思想的“绿野仙踪奇遇”,作者的文章短小精炼,极少陈言套语,却多有格言铭文式的韵味。例如:在这个世界上,如果有什么东西最能深刻地表明人之为人的“人性”,那么那个东西就是诗人荷马曾经用以结束其特洛伊战争叙事的东西:葬礼。葬礼定义了人世的最后边界:神是不死的;兽是必死却死而不埋;只有人必死且必埋。再如:科西拉人的失误源于他们对一个基本的国际关系常识的无知:中立的基础是实力。换言之,只有强者才配谈论和寻求中立。希望必须以实力为根基。这些不都是让人联想起尼采和鲁迅锐意的笔锋吗? 这部书的文体亦是多样的,单从目录上就可以看出。有:读史笔记、讲稿简注、提示、掠影、导读、简释、细读,等等。 这部著作的名称是《诗歌与历史:政治哲学的古典风格》,在此,有必要阐释下“政治哲学”的典义。在古典风格下,哲学的最高目标是与政治联姻,以政治为手段实现自己所有已追求或正待追求的理想,在这个过程中,哲学不惜释放自己的暴力品性,甚至沾染上血腥的风味。然而,可悲的是,权力往往不是像柏拉图所期待的那样与哲学联姻,而是与诡辩家和煸动者的诽谤联姻。 由于政治哲学的事情正是对“世事”之秩序的探究,则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即“历史”、“喜剧”和“悲剧”是“政治哲学”所能采用的三种自然书写形态。——只此三种,再无他途!如果说苏格拉底代表了“政治哲人”的最高状态,那么古代流传下来的有关苏格拉底的肖像的三种版本(色诺芬,阿里斯多芬,柏拉图)分别正是“历史的”“喜剧的”和“悲剧的”。因此,本书很大一部份篇目也正是立足于对苏格拉底,色诺芬,阿里斯多芬以及柏拉图等人的著作进行的个人读书理解,从而在这个基础上,实现作者自身的政治哲学的取向,虽然这些皆有关古典,但亦皆为当今的治世提供了某种方向和观点。 下面,再对本书的三个主题词:“诗歌”“历史”“政治哲学”的另一个关键词“诗歌”作一翻解读。 以前大抵认为诗人总是属于感情泛滥之类,凡事都可以呻吟两三,不痛不痒地感叹下人世浮华,是小资情调的饭后闲品。蓦然发现,自己的观点是多么的片面与肤浅——“史家与诗人的差异是这样的:前者叙述那已经发生的,后者叙述那可能发生的。因此,与历史相比,诗歌更具哲性,其地位更肃穆。”(题头之二——亚里士多德语)。学者既将诗歌的地位拔高若此——质朴,富含内蕴;这是自己的狭小视野远无力企及的,正如“你见诗歌如此,料诗歌见你应如是”,身负历史使命的诗歌或许根本无意于我等井底之蛙澄清面貌。在此重新仰视诗者,并对其肃穆的地位予以敬礼。这是初读本书开篇时产生的感想,本以为这种颠覆的认知全由自己的无知带来,但是在一步步逐渐深入的阅读中,作者的缓缓道来使我对自己的无知有了稍些的宽纵。因为自己对当今诗人粗鄙的认知与诗歌当下自身的发展亦有某种关联。 作者谈到,所谓“古典诗人”,是一群与现代人所理想的“现代诗人”迥然有别的人。他们的任务不是把生活涂成梦境,不是把事实变成虚构;恰恰相反,古代诗人大都致力于剥落生活的花饰,把事实昭示于世人。我认为这就是为什么“古代诗歌”之所以具有素朴、冷峻、愤怒、严酷、果断、崇高等品质的根本原因。与“古代诗人”一览山小的粗朴大度相比,是后世文化诗人一味偏求的精致和深刻。而我们应该看到的是,如果丧失了大度,深刻无往不堕落成尖刻。 这本书以一种学者著述的态度向我缓缓道来“政治哲学”这一全新的学术概念,虽是以学究的口吻,但并不晦涩生辟,反倒因为其全新的理解力及阐述力,而发人深省。使人恍若坠入思辨大流,随作者的思路一路沉浮起荡,洗涤着人世的杂点。 看到《柏拉图的“叙拉古”与狄翁的“友谊”难题》章节,颇感震惊。 狄翁(Dion)是哲人柏拉图最优秀的弟子,也是叙拉古城的政治家和解放者。勇敢、节制、正义、大度,但后来由于某种过度的道德愧疚感,自愿束手被恶人刺杀,死后没有朋友为其复仇。……“弑僭”似乎在最高程度上体现了哲学的政治爱欲和政治本性。“弑僭”彰显了哲学的暴力品质,彰显了哲学与血的亲缘关系。……和众多“前苏格拉底”自然哲人同伴一样,柏拉图的叙拉古之旅,预告了后世马克思的激烈和坦白:哲学的事情不仅仅是解释世界,更要改变世界。 作者出色的认知,在书中俯拾即是,让人无时不涌现收获思维珍粒的喜悦。譬如作者所摘:“任何作品,当作者完全隐身的时候,就成了戏剧。”——《理想国》。对戏剧如此下定义,让人看到哲思的闪光。作者只是隐身,而没有消失,他的言行及思想则由戏剧中虚构的人物完成。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可否进一步这样理解:戏剧实质是作者隐身的独白。 一再的沉思中,似乎有所顿悟:正是因为自小接受的被认为理所当然的社会化灌输,使我们从来没有想过,也惰于对其正确性的质疑。这是一个悲哀,并不是悲哀我们对某些事物的错误理解,而是悲哀由这种惰性带来的民族性惰性。 譬如上述章节,就再次颠覆自己的认知。一向羸弱的哲人,竟与残酷血腥的政治同根生,哲学细长的血管里竟也流着政治粗犷奔放的血液,并试图控制它,以此来改变世界。这乍看下,多么荒诞不经的命题,在作者广博的著述中却坚韧地诞生出顽强的生命力,并且理所当然地改变着我们幼稚的看法。 书中众多学术性的看法,用在当下,仍有其广泛的实用价值。古人先贤用其醒世的智慧为我们早早地就拨开了凡俗的迷雾,只是我们依旧缺乏慧根,始终只是雾里看花。譬如书中摘引希腊智者希比亚(Hippias)说过:“‘诽谤’(diabolia)是一种可怕的东西,因为人们不可能像颁布法律制裁盗窃者一样去颁布法律制裁诽谤者,但诽谤者是最无耻最危险的盗窃者,他们盗窃了世上最珍贵的财宝——友谊。”先哲对诽谤者的定义,一语中的。只是后世的我们用了千年的时间才追上智者的脚步,得出“防君子,不防小人”的结论,并且最终立法像制裁盗窃者一样去制裁诽谤者,用先哲认为做不到的形式完成我们对先哲的追随。 作者对诸多文学作品的阅读和考察,深刻而富有见的。一些在俗世的我们看来习以为常,并且根深蒂固的概念,在他那里都得到了翻天覆地,深刻锐意的改变。 譬如,作者谈到:敌意总是与友谊紧密共生。虽然这个观点在现代的处世学中略有介绍,在励志类作品中也有出现,但总感觉是现代人几经沧海桑田后得出的顿悟。不曾想,这个观点早在普鲁塔克、柏拉图时代就已引为典据。普鲁塔克在他佚失的《灵魂论》第一卷记载了一个叫“吉隆”的老人说过的一句话。当他听到有人自夸自己没有敌人的时候,老人问他:“那么你有朋友吗?”这句话简略而意味深刻。大凡伟大的人物,其一个基本特征在于,他身旁总有一群虎视眈眈的敌人。“敌人”一词不能用“仇人”替代。仇人的产生多为私人恩怨,所涉及到的多为当事人的品性问题;而敌人的产生多为某种立场,公共利益(某一部份人的共同利益,在此暂解释为公共利益)。因为立场不同,而双方不能共容,这一般不涉及个人品性,所以其产生总是会有一种高于个人的,英雄式的悲剧意义。没有敌人,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朋友。一个人的退缩以及中立,注定了他永远不可能立于历史的浪头,也就永远不可能成就他自己和他人的辉煌。 这样素朴的道理,用于普通人的处事原则中,亦为我们指引了某种方向。我们的选择与处事往往不能做到八面玲珑。只要还有人赞同,哪怕只有一个人,我们的选择也是有价值的。处处逢迎的想法只能塑造平庸无绩的人,而他们则一定会在人生的终点后悔,因为他们的模棱两可,他们从来没有真正活出过自己。 由于自己知识的浅陋,对这本著作的认识始终是局限,单薄的。书中的精华还有待更多独具慧眼的寻者去挖掘。在此做简终。


民间歌曲和流行歌曲在传播和发展中的异同
1. 传统民歌的起源和发展 传统民歌源自劳动人民的生产实践和生活积累,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特点。它们广泛反映了人民的社会生活,并在民间广为流传。民歌在我国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伴随着人民经历了多个历史阶段。然而,目前民歌正面临衰微的趋势。2. 民歌与流行音乐的差异 民歌和流行音乐在音响特征...

简述汉族民间歌曲历史渊源
历史渊源:民间歌曲是劳动人民在生活和劳动中自己创作、自己演唱的歌曲。它以口头创作、口头流传的方式生存与民间,并在流传过程中不断经受着人民群众集体的筛选、改造、加工和提炼。因此,流传至今的民歌集结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身份、不同经历的人民群众集体的智慧、情感体验和音乐艺术的情感表达...

菊花黄这首歌创作背景和历史背景
举例来说,歌曲中可能提到的老街道、旧时光等元素,都是对过去生活场景的具体回忆。这些场景在历史的洪流中逐渐消失,但却通过歌曲被永恒地定格下来。当听众听到这些歌词时,很容易产生共鸣,回想起自己或祖辈们经历过的那些岁月。总的来说,《菊花黄》这首歌不仅仅是一首音乐作品,更是一个时代的记忆和...

历史的天空歌词赏析
一、背景与基调 歌曲《历史的天空》以其深沉而激昂的旋律,勾勒出历史的厚重感。歌词开篇即展现了历史长河中英雄辈出的壮丽景象,通过比喻手法将历史比作天空,凸显历史的广阔与深邃。歌曲基调高昂激扬,使人感受到历史的磅礴气势。二、歌词内容解析 1. 英雄情怀的展现:歌词中多次提及英雄人物,如“三国...

电视剧《上书房》中,三个孩子一起唱的数九歌歌词是什么,跟历史...
上书房中的数九歌为九九寒暑表,是《清代消寒图》上的诗句,和清朝的历史确实有关,大概就是说预言了清朝会问鼎中原。当然这只是清朝统治人民的一种手段,并不是真有此预言。头九初寒才是冬,三皇治世万物生,尧舜禹汤传桀事,武王伐纣列国分。二九朔风冷难当,临潼斗宝各逞强,王翦一怒平六国,一统...

五四时期中国音乐发生了什么变化
“五四”时期是新文化与旧文化的交锋期,五四时期的艺术歌曲反映了中国近代文化的进步,开拓中国歌曲艺术上的新境界,这一时期的艺术歌曲得到了社会的推动,也是我国艺术歌曲从形成、发展、到成熟的重要时期,出现了一大批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作品,强烈反应了时代要求和人心所向。本文在阐述五四时期中国艺术歌曲的历史价值的基础...

青花瓷歌曲中歌词有什么方面与历史不符?
历史秘辛爱好者 2010-07-20 · TA获得超过3.8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4838 采纳率:66% 帮助的人:5623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对于这首歌曲,马未都认为最好的一句是开头,即“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但马未都认为,其中谬误最重的一句是“在瓶底书汉隶仿前朝的...

陕北民歌的发展背景与发展历史
这种变化,反映在内容上表现了新的社会生活和新的人物形象,同时也使各种体裁具有了新的意义。陕北民歌流传于榆林的山坡、沟洼、田野、村落,是世世代代的陕北人“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用拦羊嗓子回牛声吟哼吼喊出的山野之声、里巷之曲。陕北民歌的历史可追源到古代巫歌和祭祀秧歌调,并与古来有...

试述学堂乐歌的思想内容、曲调来源与历史意义。
二、曲调来源:学堂乐歌是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歌唱文化,一般指学堂开设的音乐(当时称唱歌或乐歌)课或为学堂唱歌而编创的歌曲,它是一种选曲填词的歌曲,起初多是归国的留学生用日本和欧美的曲调填词,后来用民间小曲或新创曲调的。三、历史意义:为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贡献了一批早期的优秀声乐作品...

柳州山歌的历史渊源
有说柳州山歌始于唐代,这与柳州家喻户晓的刘三姐的传说故事有关。相传唐代有一壮族女子刘三姐为人刚直,机敏聪慧,口齿伶俐,善唱山歌。她用山歌与地主老财相斗,最后被官兵追杀,从鱼峰山跳入小龙潭骑鱼飞天。从此,柳州人民就把刘三姐视为自己的歌仙项礼膜拜,并以广唱山歌予以纪念。位于市中心的鱼峰山...

南宫市18083152250: 诗歌与历史 - 搜狗百科
僪珍五福:[答案] 诗歌的风格以及思想感情,都和历史有关.例如李白处于唐盛时期,所以李白所做的诗大多豪放,对生活是一中积极的态度,例“今朝有酒今朝醉,千金散尽还复来”,诗人所处的历史时期不同,所做的诗歌也会不同,历史环境影响了诗人的一生,...

南宫市18083152250: 诗歌的历史是怎样的? -
僪珍五福: 在文学发展历史上诗歌出现最早,在艺术起源时期,诗歌与音乐、舞蹈三者常常融为一体,后来诗歌才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中国古代曾把不合乐者称为诗,合乐者称为歌,现在一般统称为诗歌.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它产生的时代上自西周初期(公元前11世纪),下至春秋中期(公元前6世纪),最后于春秋时代汇编而成.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杰出诗人屈原,创作了古代最早一篇长抒情诗《离骚》.《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离骚》开创了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先河.而西方流传至今最早的文学作品,是诞生于公元前8世纪左右的古希腊荷马史诗,即《伊利亚特》和《奥德赛》这两大著名史诗,对后来诗歌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南宫市18083152250: 诗歌不同于史的原因在于 -
僪珍五福: 不必真实诗歌是抒发个人情感,历史是记录事件.诗歌可以根据抒情表达改变事实、甚至于凭借想象.比如《孔雀东南飞》,时间、地点等等都模糊不清,并不考虑真实性和逻辑性.

南宫市18083152250: 诗歌比历史更富哲学性,更加严肃吗 -
僪珍五福: 不是.诗歌可能会比历史更富有哲学性,但不会比历史更严肃

南宫市18083152250: 诗歌与古代社会发展的联系 -
僪珍五福: 我听过一种说法,诗歌凌驾于社会发展之上,理智而现实的反映未来.古代社会与诗歌发展联系,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浪漫主义文学是在社会祈求光明的时候出现,现实主义文学在社会发展一片光明的茫然的时候出现,诗人应该是一类时代的觉醒者,他们先知却无法抗拒结果,诗歌因此而生.先秦时期的风雅颂淳朴可爱而又不失天真;汉赋华美奢华;唐诗浪漫现实;宋词豪放委婉;元曲沉吟低叹;明清文章呆实古板. 我的历史老师说过,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背景下,一定会出现当代的文化.诗歌也是文化的一种表现方式.

南宫市18083152250: 诗史意味着诗歌可以作为历史的实录来读吗 -
僪珍五福: 诗是一种非常浓缩精炼的文学形式,既然是诗史那么内容肯定不会多,而且既然是文学形式,那么少不了的是文学的手法,夸张,比喻或者其他.所以看这类的诗歌不等于看直接看历史,因为它反映的一件事不一定是真实的,而一首可信的诗史应该是看它反映的那个阶段的社会现实和社会状态.例如我国著名的诗史诗人杜甫的诗歌反映了很多唐朝安史之乱时期的社会情况这些情况是通过他描写的现象来传达的,但那些现象可能不是真实的,这么说应该比较容易懂了吧.

南宫市18083152250: 诗歌的历史 -
僪珍五福: 中国文学史发展简史中国文学源远流长,早在远古时代,虽然文字还没有产生,但在人民中间已经流传着神话传说和民间歌谣等口头文学.保留在古代典籍中的文献资料表明,《夸父逐日》、《女娲补天》、《大禹治水》等神话故事,闪耀着...

南宫市18083152250: 诗歌发展历史如何?
僪珍五福: 诗歌的发展经历了相当长的历史过程,从《诗经》到楚辞,从 汉乐府到各种地方民歌,从文人创作到民间搜集,我国古典诗歌经 过长时间的积淀,在唐朝呈现出繁荣的风貌.

南宫市18083152250: 为什么用诗歌记载历史 -
僪珍五福: 诗歌是诗人加思想感情与历史情节写的,许多诗歌是在历史的基础上创造的,诗歌的风格以及思想感情,都和历史有关.诗人所处的历史时期不同,所做的诗歌也会不同.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