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怎么看时间?

作者&投稿:洪闻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古代人怎么随时知道时间的?~

白天看太阳,晚上看星星,没有计时工具的时候,古代的一般百姓就是这样估计时间,虽然不会很精确,但不会耽误事儿的。
再说看了一辈子,他们会有一些经验的,而阴天时就会给古人时间的感上带来困扰,这时就单凭感觉和生物钟了。
可以说更夫本身就是告诉他人时间的,时间以他为准,他当然也得有谱才能当更夫。


如果你待要的话,就看看这个,介绍得很详细

在古代,为了适应生活和生产的需要,根据昼夜的交替,逐步形成各种计时的方法。

古代计时制度 中国的计时制度 不等时法:上古时代,人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共同遵守大自然的规律,以日出、日入为作息的标准时间,就相当于把一天分为两部分,这是天然的不等时法。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可以看到,对白昼各个不同时刻定有专门名称,例如旦、大采、大蚀、中日、昃、小蚀、小采、莫(暮)、夕等。后来,在夜间有五更五点剖狈īo即把一夜分为五更,每更分为五点,并形成敲梆报时的习惯。等时法:西周时代,为了计量时间,根据太阳的周日视运动,把一天分为十二个等长的时段,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支来表示.

另一种等时制是把一天均分为一百等分,即百刻制,这是中国古代特有的计时法,其产生年代尚无定论,但关于百刻计时的资料,既有文字记载,也有出土文物印证。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就指出“昼夜百刻”,东汉马融注解《尧典》时说:“古制刻漏昼长六十刻,夜短氖?泰r昼短四十刻,夜长六十刻;昼中五十刻,夜亦五十刻”。这里所讲古制,当指春秋战国时代或更早。汉以后历代都将十二辰和百刻配合使用。但一百和十二不可通约,因此,各个朝代的配合方案常有改变。

古埃及、巴比伦的计时制度 不等时法:早在公元前3000年,古埃及人把昼夜各分为12时。他们以日出为昼始,正午为昼6时;日没为夜始,子夜为夜6时。因为一年四季昼夜长短不等,不同季节每小时的实际长度也是不相等的。这种计时法传至欧洲,一直使用到公元十四世纪(见埃及古代天文学)。等时法:公元前八世纪,为了满足天文学的需要,古代巴比伦人制定了等时法。他们把一天分为24个等长的时段,即24时制。等时制后来由喜帕恰斯和托勒密继承下来,并规定以正午作为一天的开始。这种计时法常应用于天文学,也称“天文时”。由于它对日常生活不太方便,从1925年起改为以子夜为一天的开始。

古代守时工具 其发展大致经过三个阶段:
流量计时 最古老的守时工具无疑是泄水型漏壶。后来有以沙代水的沙漏,有以油灯耗油量多少来计时的灯钟,也有燃香的香篆钟(香火在金属盒内沿篆字式的沟槽蜿蜒前进)等等。中国现存最古的漏壶是西汉时代的。世界上现存最古的滴漏是公元前十四世纪的埃及水钟。

机械钟 中国汉代天文学家张衡作水运浑象(见漏水转浑天仪),能显示恒星出没、中天等天象,与室外天象完全相符。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水力推动的机械钟。唐代天文仪器制造家梁令瓒所制的水运浑象,除能符合天象外,另立两个木人每刻自动击鼓,每辰自动击钟。这是张衡水运浑象的改良型机械钟。宋元佑年间,苏颂和韩公廉等共同创造水运仪象台。元代有郭守敬制的大明殿灯漏。明代詹希元造五轮沙漏。这些机械钟具有完整的齿轮系、凸轮和擒纵机构。欧洲的机械钟开始于十四世纪,此后盛行了约四百年。

摆钟 1582年,伽利略发现了摆的等时性。1656~1657年,荷兰惠更斯把摆引入机械钟,从而创立了摆钟。1673年,惠更斯采用摆轮-油丝系统,造出一种便于携带的钟表。1735年,英国哈里森首次制造出航海钟,解决了当时资本主义发展中急待解决的航海定位问题。1896年,法国吉尧姆研制低膨胀系数的合金钢,造出精度极高的天文摆钟。如果把钟装入真空牟Aд帜讴o存放在地下室,保持恒温,即为天文摆钟,每天的误差不超过千分之几秒(见天文时计)。
古代测时工具 杆影测时 古人很早就知道,直立的标杆影长不断地随太阳在天上的位置的不同而变化。看杆影比直接观测太阳要方便,但测时结果是不等时的。《史记·司马穰苴列传》中就有春秋时代“立表下漏”测时的记载。用杆影测时法测定中午的时刻精度很高,是中国古代用来校正漏壶计时的主要方法之一。
日晷 在西汉时,中国就已使用日晷测时,中国通用的是赤道式日晷。它是根据针影的方向来测量真太阳所转过的角度。晷盘的刻度分成子、丑、寅、卯……,或分为100刻。北京故宫交泰殿前陈列有赤道式日晷。

一、 古代人们是没有钟表来看时间的,所以他们看时间是也有他们的一套办法,那么所看时间就选用日来看时间,日晷是一个圆形的实盘,实盘中间有一个特别长的针,实盘的表面刻上12个时辰的名称,通过不同时间太阳照射的不同位置来计算时间。

一般人家是没有日晷的大户人家才会出现,或者是一个村子只有一个日晷,所以看时间他们不是特别的方便,普通人家都是用刻录来计算时间的,其实日晷他也有一个弊端,他只有晴天才可以使用,如果到了阴天他是没有办法使用的。

二、 其实普通人家使用的漏壶就是古时候一种计时的工具,它是分为上下两部分的印,部分叫做播水壶和受水壶,受水壶只有一个而播水壶是可以有两层或者是4层的,每层的播水壶都有一个小孔可以往下滴水,滴下来的水会流到手水壶的湖里,所以受水壶里面有一个箭,箭身上刻有数字,随着从播水壶里滴下来的水越多立箭就会往上升根据他的这个刻度来计算时间。

三、 还有一种方法就是点燃时辰香,也就是我们在影视作品看到的,里面的香就是计算时辰的香,然后点完后下来的时间就是计算时辰的,所以没有日晷和漏壶的时候用来是最方便的。
在古代根本没有像我们所使用的手表和闹钟之类的时间的东西,所以在看时间的时候就要想各种各样的办法来判断时间,有的人还可以根据太阳的影子来判断时间。

1、古代用来观测日影的圭表。

我们经常说“立竿测影”,就是把一根杆子放在地上,在正午的时候去测量它的影长,从而确定方向、时间、节气。

通过对这些漆杆的研究,我们发现古人非常聪明,在大约4000年前就可以用这些东西来确定节气,甚至影响到国家的形成。

除了测影竿,铜圭表也是常见的古代观测天象的仪器。在南京的紫金山天文台和北京的古天文台,大家都能够看到铜圭表。

明朝的郭守敬建了八尺高表,就是为了获得更精确的影长,借助这种更长、更大的圭表,当时已经可以把影长测量做得非常精确。

2、时间具象转化

除了用影长来判断时间之外,古人还会想各种各样的办法把时间留在地面上。比如由北宋天文学家苏颂等人创建的大型天文仪器——水运仪象台。

这是集观测天象的浑仪、演示天象的浑象、计量时间的漏刻和报告时刻的机械装置于一体,这样古人就可以非常精确地把时间留在地面上,并且通过报时的方法向公众传达。

扩展资料:

应用机械原理设计的计时器主要有两大类,一类利用流体力学计时,有刻漏和后来出现的沙漏;一类采用机械传动结构计时,有浑天仪、水运仪象台等。

还有应用天文原理(大都根据日影方向测定时间)计时的日晷,它也是中国最古老的计时器之一。

在北京建国门有一座古观象台,叫作钦天监,也就是国家天文台的前身。钦天监要做很多事情,其中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观象授时。

观象授时之后,天文学家会把时间播报给公众,比如北京的钟鼓楼就起到了很重要的报时功能。

在过去没有钟表的年代,每天都有晨钟和暮鼓,夜里也会有人敲着锣,走街串巷地喊时间。每到特定的时间,北京的鼓楼都会打鼓,甚至还有表演,这既是一种报时,也显示了皇权。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中国古代计时器





根据太阳来判断,不是有句话,日上三竿,表示到了中午 现时每昼夜为二十四小时,在古时则为十二个时辰。当年西方机械钟表传入中国,人们将中西时点,分别称为“大时”和“小时”。随着钟表的普及,人们将“大时”忘淡,而“小时”沿用至今。 古人说时间,白天与黑夜各不相同,白天说“钟”,黑夜说“更”或“鼓”。又有“晨钟暮鼓”之说,古时城镇多设钟鼓楼,晨起(辰时,今之七点)撞钟报时,所以白天说“几点钟”;暮起(酉时,今之十九点)鼓报时,故夜晚又说是几鼓天。夜晚说时间又有用“更”的,这是由于巡夜人,边巡行边打击梆子,以点数报时。全夜分五个更,第三更是子时,所以又有“三更半夜”之说。 时以下的计量单位为“刻”,一个时辰分作八刻,每刻等于现时的十五分钟。旧小说有“午时三刻开斩”之说,意即,在午时三刻钟(差十五分钟到正午)时开刀问斩,此时阳气最盛,阴气即时消散,此罪大恶极之犯,应该“连鬼都不得做”,以示严惩。阴阳家说的阳气最盛,与现代天文学的说法不同,并非是正午最盛,而是在午时三刻。古代行斩刑是分时辰开斩的,亦即是斩刑有轻重。一般斩刑是正午开刀,让其有鬼做;重犯或十恶不赦之犯,必选午时三刻开刀,不让其做鬼。皇城的午门阳气也最盛,不计时间,所以皇帝令推出午门斩首者,也无鬼做。 刻以下为“字”,关于“字”,广东广西的粤语地区和福建广东的闽南语地区至今仍然使用,如“下午三点十个字”,其意即“十五点五十分”。据语言学家分析,粤语中所保留的“古汉语”特别多,究其原因,盖因古中原汉人流落岭南,与中原人久离,其语言没有与留在中原的人“与时俱进”。“字”以下的分法不详,据《隋书 律历志》载,秒为古时间单位,秒以下为“忽”;如何换算,书上没说清楚,只说:“‘秒’如芒这样细;‘忽’如最细的蜘蛛丝”。 古时计时工具有两种,一是“日晷”,二是“漏”。日晷是以太阳影子移动,对应于晷面上的刻度来计时。日晷不用说了,大家应该在北京故宫里和观象台上见过。诗词中所常用的漏壶,即刻漏制记时法,最早出现于西汉,将一昼夜平分为一百个等分,也称百刻记时制。昼夜的比例是40:60,冬夏相反。漏是以滴水为计时,是由四只盛水的铜壶从上而下互相迭放的组合。上三只底下有小孔,最下一只竖放一个箭形浮标,随滴水而水面升高,壶身上有刻度,以为计时。原一昼夜分100刻,因不能与十二个时辰整除,又先后改为96,108,120刻,到清代正式定为96刻;就这样,一个时辰等于八刻。一刻又分成三份,一昼夜共有二十四份,与二十四个节气相对。注意,这分不是现时的分钟,而是“字”,在两刻之间,用两个奇怪符号来刻,所以叫做“字”。字以下又用细如麦芒的线条来划分,叫做“秒”;秒字由“禾”与“少”合成,禾指麦禾,少指细小的芒。秒以下无法划,只能说“细如蜘蛛丝”来说明,叫做“忽”;如“忽然”一词,忽指极短时间,然指变,合用意即,在极短时间内有了转变。 “更”是一种在晚上以击点报时的名称。从酉时(今之晚上七点)起,巡夜人打击手持的梆子或鼓,此称为“打更”。七点至九点一击,为一更;九点至十一点两击,为二更;十一点至凌晨一点三击,为三更;一点至三点四击,为四更;三点至五点五击,为五更;此时天亮了,不再打更。夜半或半夜之说一般是泛指,如《夜半歌声》,没有实指某点时唱,而是一段时间唱。若要实指,就得在半夜之前后加字,那就有实指了,如三更半夜,实指了三更。又如过了半夜,实指“过了”,这时就有说法了;夜的一半在何时点,在正三更处,即子时四刻,现之零点正。另外,在古军队营寨里也有打更的,不过击打的,不是木制的梆子,而是金质的,叫做“金柝”。 除了用日月星晨来衡量时间外,古人还用水漏,沙漏,日晷[北京故宫保留着最完整的]等方法来计算时间。 更早的就是看。太阳知道早上和下午看月亮知道晚上,没有具体的时间感念 日晷又称“日规”,是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通常由铜制的指针和石制的圆盘组成。铜制的指针叫做“晷针”,垂直地穿过圆盘中心,起着圭表中立竿的作用,因此,晷针又叫“表”,石制的圆盘叫做“晷面”,安放在石台上,呈南高北低,使晷面平行于天赤道面,这样,晷针的上端正好指向北天极,下端正好指向南天极。在晷面的正反两面刻划出12个大格,每个大格代表两个小时。当太阳光照在日晷上时,晷针的影子就会投向晷面,太阳由东向西移动,投向晷面的晷针影子也慢慢地由西向东移动。于是,移动着的晷针影子好像是现代钟表的指针,晷面则是钟表的表面,以此来显示时刻。   由于从春分到秋分期间,太阳总是在天赤道的北侧运行,因此,晷针的影子投向晷面上方;从秋分到春分期间,太阳在天赤道的南侧运行,因此,晷针的影子投向晷面的下方。所以在观察日晷时,首先要了解两个不同时期晷针的投影位置。

在钟表还没有普及前,古人是通过钟鼓楼来知晓时间的。早在汉朝,我国就有了钟鼓楼报时制度。早期的钟鼓楼设在皇宫内,只为皇家服务。唐朝的钟鼓楼,早晨敲钟报时,晚上敲鼓报时,“晨钟暮鼓”的说法就是这么来的。

唐朝长安城实行夜禁制度,晚上不许出来瞎逛了。所以主要街道上都设立了街鼓,跟随着钟鼓楼报时,以便全城都能知道夜禁的开始。暮鼓敲完,所有人都不许出来上主街了,否则就会挨揍。所以如果你穿越回唐朝,一定要赶在白天,否则你小命不保。这不是危言耸听,唐朝真的有因为喝醉酒犯夜禁而被杖杀的例子。

如果穿越回了宋朝,就不用担心了,因为宋朝没有夜禁。宋代的城市生活空前繁荣,宋人多是夜猫子。夜猫子们夜晚也需要知道春宵几何,所以晚上也得报时。宋代夜晚负责报时工作的,一般是寺院的僧人,他们拿着铁牌子或木鱼沿街报时。古人将夜晚分为五更,每更一报时,所以报时又叫“打更”。这些僧人在天亮时还要兼职天气预报员,顺便报一下当天的天气,非常贴心。

元明清三朝,不光都城设立钟鼓楼,其他大城市也有钟鼓楼。今天西安的钟鼓楼,很多人以为是盛唐时留下的,其实那是明朝时建造的。

那钟鼓楼又是如何测算出时间的呢?古人最早通过观测太阳来测时的,三千多年前的周朝发明了测时仪器“日晷”,利用太阳照出影子的长短和方向来测算时间。古人把时间称为光阴,所谓一寸光阴原意就是日晷上一寸影子的意思。日晷把一昼夜划分为12个时辰,一个时辰是两小时。日晷最小的刻度合今天15分钟,所以古人管15分钟叫一刻或一刻钟。在古代,一天是12个时辰,一个时辰是八刻钟。

日晷在阴天和晚上就没用了,所以古人又发明了不受天气影响的计时器——漏刻。漏刻是往铜壶里装入一定量的水,让它慢慢漏出,通过漏出水的量来确定时间,又叫“铜壶滴漏”。早期的漏刻有一个严重缺陷,由于水位高低不同导致的压力差,会出现“水位高时漏得快,水位低时漏得慢”的现象,这样计算的时间就会有较大误差。到了东汉,科学家张衡改进了漏刻,将其设计成二级漏壶,即增加一个漏壶,让水的高度变小,流得更匀速,减小了时间计算的误差。后世沿用了这种方法,在宋元时期还出现了更为精确的四级漏壶。

古代还有种更简便的计时工具——燃香。所谓“一炷香的工夫”就是这么来的。古代有专门用来计时的燃香,称为“更香”,更的原意即时间的刻度。更香用燃烧速度均匀的木料制成,有的更香上还嵌有金属珠,燃烧到固定时间时金属珠会掉落,用以提醒时间。宋代时,这种更香随着宋代的商船远行海外,其准确程度让外国人叹为观止。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评价更香说:“吾人从未见其有大差误,此发明可代自鸣钟。”的确,在那个西洋钟表价值连城的年月里,更香的价格的确更亲民,更接地气。明朝时,一盘更香只需3文钱,可用一昼夜。

燃香计时是佛教传入我国后才有的。还有很多时间量词也与佛教有关。比如一弹指,合今天7.2秒;还有一瞬,合0.36秒;最快的是一念,合今天0.018秒。“就在这一瞬间,才发现,失去了你的容颜”——0.36秒就会失去,的确是太快了。

△日晷

△铜壶滴漏(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二十四小时和十二时辰对照表

明朝中叶后,西洋钟表作为礼物和商品进入中国。1601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将自鸣钟送给万历皇帝,钟表进入中国古代宫廷。到了清朝,上层贵族和官方已经普遍使用钟表作为计时工具了。



绳结、沙漏,日晷、香
古时计时工具有许多中,常见的有两种,一是“日晷”,二是“漏”。

日晷是以太阳影子移动,对应于晷面上的刻度来计时。日晷也是通过观测日影计时的仪器,主要是根据日影的位置以确定当时的时辰或刻数。从出土文物来看,汉以前已使用日晷,在机械钟表传入中国之前,日晷一直是通常使用的计时器。日晷的主要部件是由一根晷针和刻有刻线的晷面组成,随着太阳在天空运行,晷针的投影像钟表的指针一样在晷面上移动,就可以指示时辰。 大家应该在北京故宫里和观象台上见过。

漏是以滴水为计时,是由四只盛水的铜壶组合,从上而下互相迭放。上三只底下有小孔,最下一只竖放一个箭形浮标,随滴水而水面升高,壶身上有刻度,以为计时。

圭表是我国最古老的一种计时器,古代典籍《周礼》中就有关于使用土圭的记载,可见圭表的历史相当久远。圭表是利用太阳射影的长短来判断时间的。它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直立于平地上的测日影的标杆或石柱,叫做表;一为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测定表影长度的刻板,叫做圭。既然日影可以用长度单位计量,那么光阴之“阴”,及时间的长短,,用“分”、“寸”表达就顺理成章了。

圭表和漏刻都是用太阳的影子计算时间的,然而遇到了阴雨天或黑夜便失去作用了,于是一种白天黑夜都能计时的水钟便应运而生,这就是漏刻。漏,是指漏壶;刻,是指刻箭。箭,则是标有时间刻度的标尺。漏刻是以壶盛水,利用水均衡滴漏原理,观测壶中刻箭上显示的数据来计算时间。作为计时器,漏刻的使用比日晷更为普遍。我国古代诸多文人骚客留下了许多有关漏刻的富有诗情画意的章句。如唐代诗人李贺:“似将海水添宫漏,共滴长门一夜长。”宋代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在机械钟表传入中国之前,漏刻是我国使用最普遍的一种计时器。

机械计时器

单纯利用水的流动来计时有许多不便,人们逐渐发明了利用水做动力,以驱动机械结构来计时。公元前117年,东汉的张衡制造了大型天文计时仪器——水运浑天仪,初步具备了机械性计时器的作用。随后历代都相继制作了附设有计时装置的仪器,其中宋代苏颂制造的水运仪象台,把机械计时装置的发展推倒了一个新的高峰,水运仪象台的计时机械部分可以按时刻使木偶出来击鼓报刻,摇铃报时,示牌报告子、丑、寅、卯十二个时辰等。

这类计时器尚不能算是独立的计时器,还是天文仪器与计时仪器的混合体,至十四世纪六十年代,我国的机械计时器已脱离了天文仪器而独立,不但具有传动系统-齿轮系,而且还有擒纵器,如果再进一步,就可能出现完全现代意义上的钟表。但遗憾的是,功亏一篑,中国没能做到这一点,最终机械钟表还是从西方引进.

除上述几种主要的计时器外,还有其他一些计时方法。如,香篆、沙钟、油灯钟、蜡烛钟等。

原一昼夜分100刻,因不能与十二个时辰整除,又先后改为96,108,120刻,到清代正式定为96刻;就这样,一个时辰等于八刻。一刻又分成三分,一昼夜共有二十四分,与二十四个节气相对。注意,这分不是现时的分钟,而是“字”,在两刻之间,用两个奇怪符号来刻,所以叫做“字”。字以下又用细如麦芒的线条来划分,叫做“秒”;秒字由“禾”与“少”合成,禾指麦禾,少指细小的芒。秒以下无法划,只能说“细如蜘蛛丝”来说明,叫做“忽”;如“忽然”一词,忽指极短时间,然指变,合用意即,在极短时间内有了转变。

现时每昼夜为二十四小时,在古时则为十二个时辰。当年西方机械钟表传入中国,人们将中西时点,分别称为“大时”和“小时”。随着钟表的普及,人们将“大时”忘淡,而“小时”沿用至今。

古时的时(大时)不以一二三四来算,而用子丑寅卯作标,又分别用鼠牛虎兔等动物作代,以为易记。

具体划分如下:

子(鼠)时是十一到一点,以十二点为正点;丑(牛)时是一点到三点,以两点为正点;寅(虎)时是三点到五点,以四点为正点;卯(兔)时是五点到七点,以六点为正点;辰(龙)时是七点到九点,以八点为正点;巳(蛇)时是九点到十一点,以十点为正点;午(马)时是十一点到一点,以十二点为正点;未(羊)时是一点到三点,以两点为正点;申(猴)时是三点到五点,以四点为正点;酉(鸡)时是五点到七点,以六点为正点;戌(狗)时是七点到九点,以八点为正点;亥(猪)时是九点到十一点,以十点为正点。

古人说时间,白天与黑夜各不相同,白天说“钟”,黑夜说“更”或“鼓”。又有“晨钟暮鼓”之说,古时城镇多设钟鼓楼,晨起(辰时,今之七点)撞钟报时,所以白天说“几点钟”;暮起(酉时,今之十九点)鼓报时,故夜晚又说是几鼓天。夜晚说时间又有用“更”的,这是由于巡夜人,边巡行边打击梆子,以点数报时。全夜分五个更,第三更是子时,所以又有“三更半夜”之说。

时以下的计量单位为“刻”,一个时辰分作八刻,每刻等于现时的十五分钟。旧小说有“午时三刻开斩”之说,意即,在午时三刻钟(差十五分钟到正午)时开刀问斩,此时阳气最盛,阴气即时消散,此罪大恶极之犯,应该“连鬼都不得做”,以示严惩。

刻以下为“字”,关于“字”,广东广西的粤语地区至今仍然使用,如“下午三点十个字”,其意即“十五点五十分”。据语言学家分析,粤语中所保留的“古汉语”特别多,究其原因,盖因古中原汉人流落岭南,与中原人久离,其语言没有与留在中原的人“与时俱进”。“字”以下的分法不详,据《隋书 律历志》载,秒为古时间单位,秒以下为“忽”;如何换算,书上没说清楚,只说:“‘秒’如芒这样细;‘忽’如最细的蜘蛛丝”。

秦12段记时:即十二地支: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丑
午时指从现时的十一点到十三点,一个时辰分作八刻,从十一点起计,每十五分钟一个刻,十一点正为午起,十一点十五分为午时一刻,四十五分为午时三刻,十二点正为正午(午时四刻一般不这样说),到八刻为下一个时辰之始。

阴阳家说的阳气最盛,与现代天文学的说法不同,并非是正午最盛,而是在午时三刻。古代行斩刑,也有分时辰开斩的,亦即是斩刑有轻重。一般斩刑是正午开刀,让其有鬼做;重犯或十恶不赦之犯,必选午时三刻开刀,不让其做鬼。皇城的午门阳气也最盛,不计时间,所以皇帝令推出午门斩首者,也无鬼做。

天色 夜半 鸡鸣 平旦 日出 食时 隅中 日中 日昳 晡时 日入 黄昏 人定
地支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现代 23-1点 1-3点 3-5点 5-7点 7-9点 9-11点 11-13点 13-15点 15-17点 17-19点 19-21点 21-23点

夜间时辰 五更 五鼓 五夜 现代时间
黄昏 一更 一鼓 甲夜 19-21点
人定 二更 二鼓 乙夜 21-23点
夜半 三更 三鼓 丙夜 23-1点
鸡鸣 四更 四鼓 丁夜 1-3点
平旦 五更 五鼓 戊夜 3-5点

【鼓】 古时常夜间击鼓报更,所以古人常以鼓代更。
【漏】 古时用滴漏计时,夜间凭漏刻传更。
【时】 时是时辰,介绍见前古代纪时法。
【点】 古人将一夜分为五更,每更分为五点。每点约等于现代的24分钟。
【刻】 古人把一昼夜分为100刻,实算96刻,每刻15分钟。漏刻指很短的时间。

十天干的含义

天干地支的含义,在《史记》、《汉书》中均有部分记载,大体含义是:

甲是拆的意思,指万物剖符甲而出也。
乙是轧的意思,指万物出生,抽轧而出。
丙是炳的意思,指万物炳然著见。
丁是强的意思,指万物丁壮。
戊是茂的意思,指万物茂盛。
己是纪的意思,指万物有形可纪识。
庚是更的意思,指万物收敛有实。
辛是新的意思,指万物初新皆收成。
壬是任的意思,指阳气任养万物之下。
癸是揆的意思,指万物可揆度。

十二地支的含义

子是兹的意思,指万物兹萌于既动之阳气下。
丑是纽,阳气在上未降。
寅是移,引的意思,指万物始生寅然也。
卯是茂,言万物茂也。
辰是震的意思,物经震动而长。
巳是起,指阳气之盛。
午是仵的意思,指万物盛大枝柯密布。
未是味,万物皆成有滋味也。
申是身的意思,指万物的身体都已成就。
酉是老的意思,万物之老也。
戌是灭的意思,万物尽灭。
亥是核的意思,万物收藏。

六十甲子顺序

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已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
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已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
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已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
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已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
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已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
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已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

古时候,人们在沙漠里空阔的地方插一个树枝,通过太阳的照耀,来辨认方向。


古代人都没有表,怎么看时间的?
1、表圭 很久很久以前,人们发现山石、林木等物在阳光照耀下会投射出影子,有聪明人就发现,这些影子竟然有着一定的变化规律,可以用来观测时间,便在平地上立一根竖直的竿子来观察影子的变化,这根竿就被叫做——表。后来发现正午时的表影总是投向正北方向,就用石板做的尺子平铺在地面上,与立表垂直...

风水龙脉穴的可用几代人,如何确认时间长短。
一个阴宅或阳宅给后代造成吉或凶的影响,一是看地运。二是从阴宅(阳宅)周边八卦方位的形势、飞星组合而定的。……。这种问题从玄空风水才能看得准验。

一代人算几年啊??几十代人呢?
古时结婚生子一般是 15-18,古时 30 以后得子一般称为中年得子。现代结婚生子普遍 25-30。一般以长房长子持续繁衍的最大可能来推算,考虑多种因素,25年约一代,一百年约 4 代,一千年 40 代,上下五千年,总共约 200 - 250 代。10代约 200-250 年,20代约 400-500 年,30代约 600-750 年...

一代人指的到底是10年,还是20年呢?
我认为一代人既不是指10年,也不是指20年,个人认为是30年。因为如果是10年的话,这一代人时间也太短了,20年的时间也不长,所以至少是30年的时间才能反映出一代人产生的价值。比如一个人从25岁开始工作,那么他工作30年正好是到55岁退休,之后就进入了养老的阶段。而30年可以说是这一代人最黄...

平安金管家代理人离职,怎么查时间?
这个很难查,代理人真正离职的时间和系统上体现出的离职时间会不一样的。

给爷爷立碑应该写哪几代人
清明节是我们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修坟立碑都汇集在清明期间,从“清明立碑一般写几代人”,可以看出立碑的讲究和忌讳还是有很多的,生者对逝者的美好祝福都体现在墓碑碑文上。给爷爷立碑应该写哪几代人3 如何立碑 一、立碑方向 立碑要和点穴立向的.方位一致,很多朋友都知道阴宅...

古时“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天文学为什么在古代如此普及?
在远古时代,有时钟和桌子,但是没有这样的时钟,也没有移动计算机,而是有必要观察天文现象。因此,大多数人天文现象和时间之间的关系是多少。汉朝王充在《论衡》中说:“大气没有变化,天上没有地上。“齐齐”一词指的是今天所说的二十四个太阳术语,说变化是在天堂里,如果您不在野外,您就可以了解...

一代人是多少年?
在我国一代人是在25-30年之间。一代人的时间指的是从一个人出生到成为父母的时间实际上大约为25-30年。我国结婚年龄婚姻法规定,男不得早于二十二周岁,女不得早于二十周岁。用人口繁育周期来量化,指相邻两代人的年龄差,即本人与父辈年龄的差距,所以在我国是一代人不低于20年。实际一代人 实际...

请问一下老一代人童年时如何打发时间? 例如游戏(不是电子的),或是咱现...
飞行棋,跳飞机,看公仔书,用弹弓打麻雀...就记得这么多

中国人后代的代数怎么算?
上序依次为:父亲,祖父,曾祖,高祖,天祖,烈祖,太祖,远祖,鼻祖。下序依次为:儿子,孙子,曾孙,玄孙,来孙,晜孙[kūn],仍孙,云孙,耳孙。从小到大为:耳、云、仍、晜、来、玄、曾、孙、子、父、祖、曾、高、天、烈、太、远、鼻。上九代 鼻祖(始祖):九世祖 远祖:八世祖 太祖:...

大兴区13049523037: 古人是怎么看时间的? -
孔郭三黄: 真的,他们很多时候就是看日头,以前手表没有普及的时候,我姥姥就是看日头定时间的,后来我们都用了手表,她老人家照样对看日头感兴趣,你还真别说,有了那个习惯看的很准的,不过有时候天气不好,尤其是下雨天的时候,姥姥的时钟就不怎么灵了,可是家里养鸡,可以根据公鸡打鸣大概确定时间,一般也差不了多少,白天鸡打鸣好象不怎么准,但是晚上却很准的.我知道的就这些了.仅供参考.

大兴区13049523037: 古代的人是用哪三种方法看时间? -
孔郭三黄: 我国古代,人们发明了很多计时的方法或工具. 圭(读作guī)表是一种既简单又重要的测天仪器,它由垂直的表(一般高八尺)和水平的圭组成.它利用了立竿见影的道理来测量日影长度.主要功能是测定冬至日所在,并进而确定回归年长度...

大兴区13049523037: 古代的人用什么看时间 -
孔郭三黄: 在历史进程中,我们的祖先在不同的时期发明和制造了各种适应当时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需求的计时器.其中主要有圭表、日晷、漏刻(见图)、机械计时器等. 圭表 圭表是我国最古老的一种计时器,古代典籍《周礼》中就有关于使用土...

大兴区13049523037: 古人怎么知道时间 -
孔郭三黄: 您好,古人通过看太阳在天空中的行迹来辨别时间. 之后发明了日晷来显示时间

大兴区13049523037: 古代人怎么看时间? -
孔郭三黄: 1、古代用来观测日影的圭表.我们经常说“立竿测影”,就是把一根杆子放在地上,在正午的时候去测量它的影长,从而确定方向、时间、节气.通过对这些漆杆的研究,我们发现古人非常聪明,在大约4000年前就可以用这些东西来确定节气...

大兴区13049523037: 古人怎么知道什么时辰了? -
孔郭三黄: 古时一个时辰分八刻,即现在的15分钟为一刻,那样的话午时三刻-----即11:45 . 一昼夜24小时为100刻,即相当于现在的1440分钟.可见每刻相当于现在的14.4分钟.所以“午时三刻”相当于现在的中午1时43.2分 古代一昼夜划为十二个时辰...

大兴区13049523037: 请问有谁知道古代的人是怎么看时间的?
孔郭三黄: 1、日晷.在地上竖起一根棍子然后观其影,但是在非晴天和晚上不好用; 2、沙漏或水漏.以容器盛沙或盛水并使其缓缓漏出,以漏出或余留的沙(水)量判断时间; 3、燃香判时.烧一柱香然后判断时间 4、观察天象.抬头看看日月星辰等天体位置判断时间.

大兴区13049523037: 1.古人是怎样知道时间的?2.古时候一天分几小时?怎么分? -
孔郭三黄: 古人看太阳的方向,一天分12个时辰,一个时辰是我们现在的两个小时

大兴区13049523037: 在古代人们是怎样看时间的???
孔郭三黄: 日晷,用一根铁针垂直插在圆形盘的中心,盘上刻有刻度,当太阳照在铁针上时,铁针的影子会落在盘上刻度上.根据这个人们就知道时间了. 日晷的工作原理:太阳东升西落,它所照射的物休的影子也会随着移动.在古代人们通过对这个自然...

大兴区13049523037: 在古代人是怎么看时间的?
孔郭三黄: 除了用日月星晨来衡量时间外,古人还用水漏,沙漏,日晷[北京故宫保留着最完整的]等方法来计算时间. 更早的就是看.太阳知道早上和下午看月亮知道晚上,没有具体的时间感念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