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帮我概括一下春秋战国到清代的各种思想?要详细。

作者&投稿:敖畅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谁能把春秋时期的各大家代表什么思想,简单的概括一下!谢谢了!~

一、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孔子》、《孟子》、《荀子》

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

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张「有教无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行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在政治上,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至战国时,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两派。

二、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作品:《道德经》、《庄子》

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又称「道德家」。这一学派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老子以后,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著名的有四大派:庄子学派、杨朱学派、宋尹学派和黄老学派。

三、墨家:代表人物:墨子。作品:《墨子》

墨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创始人为墨翟。

这一学派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兼,视人如己;兼爱,即爱人如己。「天下兼相爱」,就可达到「交相利」的目的。政治上主张尚贤、尚同和非攻;经济上主张强本节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同时,又提出「非命」的主张,强调靠自身的强力从事。

墨家有严密的组织,成员多来自社会下层,相传皆能赴火蹈刀,以自苦励志。其徒属从事谈辩者,称「墨辩」;从事武侠者,称「墨侠」;领袖称「巨(钜)子」。其纪律严明,相传「墨者之法,杀人者死,伤人者刑」(《吕氏春秋·去私》)。

墨翟死后,分裂为三派。至战国后期,汇合成二支:一支注重认识论、逻辑学、数学、光学、力学等学科的研究,是谓「墨家后学」(亦称「后期墨家」),另一支则转化为秦汉社会的游侠。

四、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李斯。作品:《韩非子》

法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主张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故称之为法家。春秋时期,管仲、子产即是法家的先驱。战国初期,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开创了法家学派。至战国末期,韩非综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势」和申不害的「术」,以集法家思想学说之大成。

这一学派,经济上主张废井田,重农抑商、奖励耕战;政治上主张废分封,设郡县,君主专制,仗势用术,以严刑峻法进行统治;思想和教育方面,则主张禁断诸子百家学说,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其学说为君主专制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理论根据和行动方略。

《汉书·艺文志》著录法家著作有二百十七篇,今存近半,其中最重要的是《商君书》和《韩非子》。

五、名家:代表人物:邓析、惠施、公孙龙和桓团。作品:《公孙龙子》

名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从事论辩名(名称、概念)实(事实、实在)为主要学术活动而被后人称为名家。当时人则称为「辩者」、「察士」或「刑(形)名家」。代表人物为惠施和公孙龙。

六、阴阳家:代表人物:邹衍

阴阳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因提倡阴阳五行学说,并用它解释社会人事而得名。这一学派,当源于上古执掌天文历数的统治阶层,代表人物为战国时齐人邹衍。

阴阳学说认为阴阳是事物本身具有的正反两种对立和转化的力量,可用以说明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五行学说认为万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原素组成,其间有相生和相胜(葜)两大定律,可用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变化。邹衍综合二者,根据五行相生相胜说,把五行的属性释为「五德」,创「五德终始说」,并以之作为历代王朝兴废的规律,为新兴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理论根据。

《汉书·艺文志》著录此派著作二十一种,已全部散佚。成于战国后期的《礼记·月令》,有人说是阴阳家的作品。《管子》中有些篇亦属阴阳家之作,《吕氏春秋·应同》、《淮南子·齐俗训》、《史记·秦始皇本纪》中保留一些阴阳家的材料。

七、纵横家:代表人物:苏秦、张仪。主要言论传于《战国策》

纵横家是中国战国时以纵横捭阖之策游说诸侯,从事政治、外交活动的谋士。列为诸子百家之一。主要代表人物是苏秦、张仪等。

战国时南与北合为纵,西与东连为横,苏秦力主燕、赵、韩、魏、齐、楚合纵以拒秦,张仪则力破合纵,连横六国分别事秦,纵横家由此得名。他们的活动对于战国时政治、军事格局的变化有重要的影响。

《战国策》对其活动有大量记载。据《汉书·艺文志》记载,纵横家曾有著作「十六家百七篇」。

八、杂家:代表人物:吕不韦

杂家是战国末期的综合学派。因「兼儒墨、合名法」,「于百家之道无不贯综」(《汉书.艺文志》及颜师古注)而得名。秦相吕不韦聚集门客编着的《吕氏春秋》,是一部典型的杂家著作集。

九、农家,

农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因注重农业生产而得名。此派出自上古管理农业生产的官吏。他们认为农业是衣食之本,应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孟子.滕文公上》记有许行其人,「为神农之言」,提出贤者应「与民并耕而食,饔飨而治」,表现了农家的社会政治理想。此派对农业生产技术和经验也注意记录和总结。《吕氏春秋》中的〈上农〉、〈任地〉、〈辩土〉、〈审时〉等篇,被认为是研究先秦农家的重要资料。

十、小说家,

小说家,先秦九流十家之一,乃采集民间传说议论,借以考察民情风俗。《汉书·艺文志》云:「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涂说者之所造也。」

诸子百家简述

诸子百家中,儒家创始人孔子因继承三代中原文化正统,在诸子百家中脱颖而出。以致儒家学说不仅在诸子百家中地位显著,而且还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核心内容,对中民民族精神形成产生了无与伦比的影响。事实上,我们可以说,儒家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学术或学派,儒家学说是华夏民族的文化精华,也是华夏固有价值系统的一种表现。它已渗透传统文化的每一根毛细血管之中,极大地影响着中国文化的每一个领域。凡是从中国土壤里产生的学说思想、宗教派别,甚至是外来文化、外来宗教,都不能避免带上儒家文化的痕迹。于今而言,犹不止此。儒家思想亦对世界文化还产生了永久的影响(我们知道,日本和“四小龙”推崇儒学也是在它们已实现或者基本现代化后,为解决现代化所带来的信仰危机、道德滑坡问题而采取的补偏救弊措施。所谓“东南亚文化圈”,基本上就是以儒学为主体的文化构成模式。它有力地推动了东南亚的社会文明与进步。随着历史的发展,儒家伦理正在进入西方国家)。

关于对诸子百家的派别归类,司马谈列举了六家,“乃论六家之要指曰:易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史记·太史公自序》)。《汉书·艺文志》中的刘歆《七略》的诸子略分为十家: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除去小说家不谈,所以称"九流十家"。

诸子所以说是政治学派的总称,是因为其各家的基本宗旨大都是为国君提供政治方略。儒家主张以德化民;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法家主张信赏必罚;墨家主张兼爱尚同;名家主张去尊偃兵。汉代以后,墨家和名家成为绝学,农家独立成一门技术性学科,阴阳家演化为神秘的方术。因此对后来大一统王朝政治产生影响的只有儒、道、法。

诸子百家的许多思想给后代留下了深刻的启示。如儒家的“仁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孟子的古代民主思想;道家的辩证法;墨家的科学思想;法家的唯物思想;兵家的军事思想等,在今天依然闪烁光芒。便是那“诡辩”的名家,也开创了中国哲学史上的逻辑学领域。我们可以、也应该鉴借儒家的刚健有为精神,来激励自己发愤图强;鉴借儒家的公忠为国精神,来培育自己的爱国情怀;鉴借儒家的"以义制利"精神,来启示自己正确对待物质利益,鉴借儒家的仁爱精神,来培育自己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操;鉴借儒家的气节观念,来培育自己的自尊、自强的独立人格;也鉴借墨家的"兼爱"、"尚贤"、"节用";道家的“少私寡欲”、“道法自然”;法家的"废私立公",等等思想。

估计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等,都会去研究研究的吧。这个的话,就不是N人了,是NN人。
关于《论语》的书,真是汗牛充栋,举不胜举。读者如果认为看了《论语译注》还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可以再看下列几种书:

  (1)《论语注疏》——即何晏集解、邢昺疏,在《十三经注疏》中,除武英殿本外,其他各本多沿袭阮元南昌刻本,因它有《校勘记》,可以参考,基本文文字出现于《校勘记》的,便在那文字句右侧用小圈作标识,便于查考。

  (2)《论语集注》——宋朱熹(1130—1200年)从《礼记》中抽出《大学》和《中庸》,合《论语》、《孟子》为《四书》,自己用很大功力做《集注》。固然有很多封建道德迂腐之论,朱熹本人也是个客观唯心主义者。但一则自明朝以至清末,科举考试,题目都从《四书》中出,所做文章的义理,也不能违背朱熹的见解,这叫做“代圣人立言”,影响很大。二则朱熹对于《论语》,不但讲“义理”,也注意训诂。所以这书无妨参看。

  (3)刘宝楠(1791—1855年)《论语正义》——清代的儒生大多不满意于唐、宋人的注疏,所以陈奂(1786—1863年)作《毛诗传疏》,焦循(1763—1820年)作《孟子正义》。刘宝楠便依焦循作《孟子正义》之法,作《论语正义》,因病而停笔,由他的儿子刘恭冕(1821—1880年)继续写定。所以这书实际是刘宝楠父子二人所共著。征引广博,折中大体恰当。只因学问日益进展,当日的好书,今天便函可以指出不少缺点,但参考价值仍然不少。

  (4)程树德《论语集释》。此书在《例言》中已有论述,不再重复。

  (5)杨树达(1885—1956年),《论语疏证》。这书把三国以前所有征引《论语》或者和《论语》的有关资料都依《论语》原文疏列,有时出己意,加案语。值得参考。

  (6)杨伯峻《论语译注》。杨伯峻先生是一位语言学家,在古汉语语法和虚词的研究方面颇有建树。杨伯峻先生的学术背景及其家学渊源,使他在注解《论语》《孟子》和《春秋左传》等古籍时显得游刃有余。他的《论语译注》注重字音词义、语法规律、修辞规律及名物制度、风俗习惯等的考证,论证周详、语言流畅,表述清晰准确,不但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更是普通读者了解《论语》的一本入门参考书。当然,《论语译注》在今天来看也是瑕瑜互见的。

  (7) 钱峻《论语浅讲》。

  1春秋战国时期主要思想有
  “阴阳”、“儒”、“墨”、“法”、“名”、“道”
  (1)儒家代表人物 五圣十二先哲 至圣孔子位于中央,两侧为四配:东边是复圣颜子,述圣子思;西边是宗圣曾子,亚圣孟子。十二先哲有子贡、子路、冉求等 11 位孔子的弟子,有一位是宋朝朱熹。
  仁"是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和出发点。
  (2)墨家代表人物 墨子
  墨家的基本思想主要有以下十点:兼爱 (完全的博爱)、非攻(反对侵略战争、
  尚贤(不分贵贱唯才是举)、尚同 、天志 (掌握自然规律)、明鬼 (尊重前人智慧和经验)、非命 (通过努力奋斗掌握自己的命运)非乐(摆脱划分等级的礼乐束缚)、节用 (反对奢侈享乐生活)、节葬(伤葬节俭)。
  (3)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
  韩非子主张“仁爱”的儒家学说,主张法治,提出重赏、重罚、重农、重战四个政策。韩非子提倡君权神授。
  (4)道家老子
  在政治上提出“无为而治”的思想,其提出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观点,体现尊重客观规律、保护自然的思想。
  (5)名家代表人物惠施 公孙龙
  在政治上,惠子提出"去尊",但是具体内容并没有留传下来,应该是意味着人与人之见的平等。这种"去尊"的平等观在中国思想史上是极为罕见的。惠子和公孙龙还提出了"偃兵",反对用暴力统一天下。
  (6)阴阳家邹衍
  其思想主要源于孔子创立的儒家和儒家所推崇的"六经"。
  大九州说”和“五德终始说” 在自然观上,利用《周易》经传的阴阳观念,提出了宇宙演化论;又从《尚书·禹贡》的"九州划分"进而提出"大九州"说,认为中国为赤显神州,内有小九州,外则为"大九州"之一(胡适曾在其《中国中古思想史长编》中,大为赞叹阴阳家的这一地理观念);在历史观上,则把《尚书·洪范》的五行观改造为"五德终始"(下面还会谈到)说,认为历代王朝的更替兴衰均由五行所主运;在政治伦理上,亦"止乎仁义节俭,君臣上下六亲之施",赞成儒家仁义学说。同时强调"因阴阳之大顺",包含若干天文、历法、气象和地理学的知识有一定的科学价值。
  2秦朝
  李斯 法家思想极端化的代表人物。焚书坑儒
  3汉代
  (1)黄老之学 是指道家学说的中两派。“黄”是指黄帝的学说,“老”是指老子的学说
  黄老之学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治身(养生),一是治国。黄老之学的基础是早期道家理论,同时又兼采阴阳、儒、墨、名、法等各家学说。它强调“无为而不为”,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倡导“待时而动”“因时制宜”,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
  (2)汉武帝时,黄老之学被新儒学所取代。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学说。
  4三国时两晋南北朝
  玄学 是魏晋时期的主要哲学思潮,是道家和儒家融合而出现的一种文化思潮,也可以说是道家之学以一种新的表现方式,故又有新道家之称。
  王弼 以“玄冥”、“独化”学说为其哲学核心

  你先看着 我可给你找了好久啊

儒家思想在整个二十世纪走过了一条漫长而崎岖的道路,而且直到最近几年,大体上说,这是一条下坡路,在本世纪即将结束的今天,我们应该可以超越一切激情和成见,重新估计儒家思想在下一个世纪的中国可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这里所用「可能」两个字是很吃紧的,因为我们必须将人的主观努力估计在内,如果中国人继续视儒学为现实化的障碍,那么我们的估计便仅仅是一种可能而己。

任何关于儒家前景的估计都不能不以儒家以住的历史为依据;只有以儒学的传统功能作对照,我们才能在儒家思想和现实社会之间试求一种整合的方式。

如所周知,儒家思想在传统中国社会的影响是无所不在的,从个人道德、家族伦理、人际关系,到国家的典章制度以及国际间的交往,都在不同的程度上受到儒家原则的支配,从长期的历史观点看,儒家的最大贡献在为传统的政治、社会秩序提供了一个稳定的精神基础。

但儒家之所以能发挥这样巨大而持久的影响则显然与儒家价值的普遍建制化有密切的关系,上自朝廷礼乐、国家典章制度,中至学校与一般社会礼俗,下及家族和个人的行为规范,无不或多或少体现了儒家的价值,诚如史学陈寅恪所指出:「夫政治社会一切公私行动莫不与法典相关,而法典为儒家学说具体之实现,故二千年来华夏民族所受儒家学说之最深最钜者,实在制度法律公私生活之方式。」我所谓「建制化」或陈寅恪所谓「法典化」,都是取其最广义而言,并不如近人所说,儒家的建制化完成出于政治的动机,即为便于帝王统治而设计的。这种简单的概括与历史事实不符,广义的建制化是长期历史演变中逐渐形式的,其动力主要来自社会与民间。我们也不能简单地把儒家思想和建制化截然分开,并进而肯定前者,否定后者,这是今天一般为儒家辩护者所最常采用的策略。从历史的观点看,这一二分法是不能成立的。儒家思想与建制化之间是一种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因此必然具有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与紧张,但在具体的历史进程中,二者又是互相维系的,事实上,如果不是由于建制化的发展,儒家想想便不可能成为中国文学中的主流了。

无论儒家建制在传统时代具有多大的合理性,自辛亥革命以来,这个建制开始全面地解体了,儒家思想被迫从各层次的建制中撤退,包括国家组织、教育系统以至家族制度等,其中教育系统尤为关键所在,儒家与有组织的宗教不同,它的想想传播中心不是教会组织而是各级的公私学校,而中国传统的教育则又直接与科举制度连成一体,一九零五年科举的废止是儒家建制解体的一早的信号,其事尚在辛亥革命之前。

儒家建制不能适应现实社会是一个无可否认的事实。新式学校代科举而起,自然是一项重大的改进。但随之而来的则是儒家基本经典在新式教育中所占的分量越来越减轻。民国初年,中、小学堂的修身和国文课程中还采用了不少经训和孔子言行,「五四」以后一般中小学校教科书中所能容纳的儒家文献便更少了。

以上只是从传统教育建制的解体说明儒家思想在二十世纪的困境,这和西方近代政治分离的情况截然不同,基础教与政治建制划清界线之后,仍有教会_建制作为它的托身之所,特师继续在教育中讲解教义;神学家也继续在神学院中阐释经典;而一般信徒阅读《新旧约》更未曾因政教分离而中断,相形之下,儒家思想与传统建制分手以后,则尚未找到现代的传播方式。康有为、谭嗣同等有鉴于此,所谓才有组织「孔教会」的倡议,但由于历史和文化背景的不同,便由于儒家的根本性质与一般宗教截然有别,这一尝试络无所成。我曾将现代儒学比作「游魂」,其根据即在此。

今天我们首先必须认清儒家思想自二十世纪初以来已成为「游魂」这一无可争辩的事实,然后才能进一步讨论儒者的价值意识怎样在现代社会中求体现的问题。认清了这一事实,我们便不得不承认: 儒者通过建制化而全面支配中国人的生活秩序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有志为儒家「招魂」的人不必再在这一方面枉抛心力。但是由于儒者在中国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凭藉深厚,取精用宏,它的游魂在短期内是不会散尽的。只要一部分知识分子肯认直致力于儒家的现代诠译,并获得民间社会的支持与合作(大陆上的民间社会现在也有开始复活的迹象) ,则在民主社会向公民社会转化的过程中儒家仍能开创新的精神资源。(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对于儒家的新发展最多只能处于从旁赞助的地位,而不应直接干预。)

近年来我对儒家究竟怎样融入现代中国人的生活之中的问题曾反覆思索。我所得到的基本看法是儒家的现代出路在于日常人生化,唯有如此儒家似乎才可以避开建制而重新发生精神价值方面的影响力。但「日常人生化」只是一个整体的概念,下面将对这一概念作一点初步的分疏。

从历程上观察,儒家的日常人生化最迟在明清时代已开始萌芽,唐宋的儒家从全体安排生活秩序的观点出发,依然对朝廷抱著很大的期待,因此「圣君贤相」的格局在他们的政治理想中占据著中心的位置。杜甫的诗句「至君尧舜上,要使风俗淳」具体表达了这一向往。王安石以「贤相」自许,所以也要求宋神宗上法尧、舜,不能仅以汉唐为典范。南宋以后儒家虽已重视教育过于政治,但朱熹仍念念不忘「正心、诚意」四字说皇帝。他发挥二程的主张,编成一部《四书》,首出《大学》为之纲领,于是「内圣外王」的儒家规模便清楚地呈现出来了。据朱熹自述,〈大学〉的注释是他平生最用心之所在,甚至死前尚在改定「诚意」章的注语。这正是因为〈大学〉的「三纲领」、「八条目」最能表现儒家全面安排生命秩序的整体观念及其进行次第。总之朱熹认为「道」的完全实现,最后还是需要一位「圣君」,因为权力中心之地,如果不能净化,则儒家建立的整体运行络将为之失灵,「得君行道」仍是儒家建制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

但明、清以来,特别是王阳明以来的儒家显然有一个重要的转变。他们似乎不再把「道」的实现完全寄托在建制上面;对于皇帝以至朝廷的作用他人也不像宋儒那样重视。我们试比观朱熹和王阳明的文集,前者为向皇帝陈治道,上了无数「封事」或「札子」,而后者在这一方面几乎是一版空白。不但如此,朱熹的学说,无论是「修己」还是「治人」,主要是以皇帝以至士大夫为对象;王阳明的「致良知」则专就日常生活处指点,而且遍及于「愚夫愚妇」。所以王阳明要强调「与愚夫愚妇同的便是同德」。他又有诗句论「道」云: 「不离日用常行外,直至先天未画前」。这是把先天妙道通贯到日用常行,尤其生动地说明了儒家日常人生化的动向,所以阳明的后学,特别是泰州王门,强调「满街都是圣人」的观念,又喜欢以「端茶童子」之类的眼前例子发明「良知」的妙用。 我们由此可以看出,儒家日常人生化带来一种重点的转移,以前儒者把希望寄托在上面的「圣君贤相」,现在则转而注重下面的普通百姓怎样能在日常人生中各自成圣成贤。王阳明用黄金比喻圣人,在此便显出了重大的意义。圣人如黄金,在成免不在分量。这就打破了以政治社会地位判断个人的价值的俗见。我们也可以说,阳明又回到了先秦儒家「人皆可以成尧舜」的原始命题,这是儒家的温故知新,而不是直线的新陈代谢。

明代中叶以后儒家的基础动向是下行而不是上行,是面对社会而不是面对朝廷。唐宋时代「致君尧、舜上」的意识也渐渐淡薄了。试举一个有趣的例子: 泰州王门的罗汝芳问张居正:「君进讲时,果有必欲尧、舜其君意否?」张居正沉吟久之,答道:「此亦甚难。」从这一番问答中,我们清楚地看到: 不但问者已不相信「致君尧、舜」的儒家理论,而且答者也对此失去了信心。以张居正与万历的师生关系之深,在进讲时已不敢奢望能使青年皇帝成为「圣君」了。明清儒家不再期待「圣君」还有另一个理由,即他们已逐渐了解: 普遍百姓都能为自己的利益作最大的努力,这远比等待「圣君」从上而下的施德为可靠。所以顾炎武说:「天下之人各怀其家,各私其子,其常情也。为天子为百姓之心,必不如其自为。此在三代以上己然矣。」这句话说得十分透辟。「三代以上」正是儒家所谓圣君尧、舜的时代,尧、舜为百姓之心尚且不如百姓自为,则后代的帝王便更不必说了。

明清儒家日常人生化发展至此事实上已打破了「内圣外王」的古老神话。在这个关键性的问题上我们不能不重新检讨一下〈大学〉的八条目,因为这是后世「内圣外王」说的最主要文献根据。前面已提到,程、朱提倡〈大学〉确有他们的苦心。如果儒家思想必须通过政治建制而实现,则「内圣外王」说是有其坚强的理由的。但是一旦儒家因日常人生化而摆脱了政治建制的纠缠,那么整个情况便改变了。〈大学〉八条目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依照原文的次序,这似乎是一个由内而外的必然历程。修身以上属「内圣」的范畴,齐家、治国、平天下则是层层向外推扩,而所谓「外王」主要是指最后两项。明代有关〈大学〉的争议大体上集中在「内圣」的功夫上面,其中「格物」两字尤其异说纷纭。现在为了讨论「内圣外王」说的方便起见,仅以修、齐、治、平为限,即以「修身」代表「内圣」(包括了格、致、诚、正) ,以治、平代表外王,而齐家则为内圣与外王之间一种过渡。

依照一般的理解,「内圣」是「外王」的精神内核,故必先修身有成始能齐家,齐家有成始能治国,治国有成始能平天下。这个看法在儒家久已变成天经地义,几乎没有人曾对它正式提出过疑问,甚至在今天也还拥有不少信徒。但是明末清初的陈确,由于怀疑〈大学〉不是「圣经」,竟连带不相信古人修身与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间有必然的关联。说: 「古之人慎修其身也,非有所为而为之也。而以之齐,而国以之治,而天下以之平,则固非吾意之所敢必矣。」这一见解确有根据。孔子说: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这正是视修身为目的,而不是实现「外王」的手段。孟子曾引当时的「恒言」云:「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这段话在字面上虽与〈大学〉的「仅以修、齐、治、平」相似,但并不蕴涵〈大学〉原文中「内圣」必然推出「外王」的一番意思。〈大学〉中与孟子引言最相契的毋宁是「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那句话。

下及明清,谭嗣同则致疑于「齐家」何以能推出「治国」。他讨论,「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的问题说: 「彼所言者,封建世之言也。封建世,君臣上下,一以宗法统之。天下大宗也,诸侯、卿大夫皆世及,复各为其宗。宗法行而天下如一家。故必先齐其家,然后能治国、平天下。自秦汉以来,封建久湮,宗法荡尽,国与家渺不相涉。家至齐,而国仍不治,家虽不齐,而国未尝不可治。大抵经传所有,皆封建世之治,与今日事势,往往相反,明者决知其不可行。」 谭氏从历史观点解释〈大学〉的「家齐而后国治」,眼光甚为锐利。「五四」以后史学家也进一步支持了他的观察。如顾颉刚曾指出,〈大学〉中「齐家」并非一般人民之「家」,而是鲁之三家、齐之「高、国之家」,即「一国中之贵族,具有左右国之政治力量者。」

〈大学〉修、齐、治、平说的历史背景既获得澄清,「内圣」与「外王」之间自秦汉以后便已不可能存在著必然的联系,而历史事实也是如此。明、清儒家日常人生的大趋势更推远了修、齐和治、平之间的距离,以此为起点,我们才能进一步推测儒家的价值意识怎样在现代社会中落实的问题。

明清儒家曾提出了公与私的分际,自十六世纪至十九年世纪论辩甚多,这一点早已引起现代学者的注意。儒家论「公」与「私」虽与西方近代所谓「公领域」和「私领域」不尽符合,但毕竟有可以相互发明的地方。我们不妨借用之以说明儒家的现代定位。如果继续运用〈大学〉的语言,我们可以顺理成章地把「修身、齐家」划归私领域,把「治国、平天下」划归公领域。这两领域还是互相影响的。日常人生化的现代儒家只能直接在私领域中求其实现,它和公领域之间则是隔一层的关系。这大致类似西方现代政教分离的情况。换句话说,儒家在修身、齐家的层次上仍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但相对于治国、平天下而言,儒家只能以「背景文化」的地位投射间接的影响力。我们如此划分公私二领域并非完全效法西方,而是进一步发展明清以来儒家日常人生化的大潮流。西方在此仅处于参照的地位。这是上面所已明白指出的,而且日常人生化在原始儒家中也不是毫无根源的。试看《论语?为政》的记述: 「或谓孔子曰: 『子奚不为政?』子曰: 『《书》云: 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朱熹《集注》解释这一段话说: 「《书》言君陈能孝于亲,友于兄弟,又能推广此心,以为一家之政。孔子引之,言如此,则是亦为政矣,何必居位乃为为政乎?」 所以孔子也肯定修身、齐家具有自足的价值,不必一定要直接参政。这段话对于儒家价值意识的现代重建具有重大的启示作用。

西方基督教自宗教改革以来也走的是「肯定日常人生」的道路,新教反抗中古教会的建制化,让每一个基督徒都有直接面对上帝,并执行上帝交给他的人间使命。这个使命可以是科学济世、企业成就、社会改进或任何其他有益于人类的工作,明清儒家日常人生化的具体内容虽与西方新教异趣,但以大方向而言,中西双方有互相比照之处。这是至可惊异的。

现代儒家不再直接插手公领域,这在上面已说过了,然而这不是说儒家已与公领域完全断绝了关系。美国人文主义大师白璧德在《民主与领袖》一书中特别以孔子与亚里斯多德并举。他认为孔子之教能够提供民主领队所最需要的品质。儒家「以身作则」精神可以塑造「公正的人(just man)」, 而不仅仅是「抽象的公正原则(justice in the abstract)」。这是儒家可以贡献于现代民主之所在。白氏所看重的显然便是儒家的修身理论。举此一例,便可见日常人生化的儒家通过间接的方式仍然可以继续有助于治国、平天下.
如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孔子的这段话深动讲述了治国之本,在他看来以政令来教导,以刑罚来管束,百姓会因求免于刑罚而服从,但不知羞耻;以德行来教化,以礼制来约束,百姓会知道羞耻并且可以走上正善之途。只是很可惜,他的言论虽然早在几千年前就已提出,但直至如今仍很难做到这一点。在我看来,他的讲述也许就是政治的最高境界吧,纵观古今,好象只有唐朝的部分辉煌时期达到了这样的境界。治国如此,与人沟通做人也是如此,当你希望别人采用你的意见去做、去改变时,给他关怀与温暖可能比用攻击、批评等尖锐的方式更有效果。

宋朝的程朱理学和陆象山,明朝有王守仁。


谁帮我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1、军事方面,周朝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战争频繁,到后期战争越发激烈、残酷,越来越多的小国被兼并。2、政治方面,为了富国强兵,在诸侯争霸中取得优势地位,各国通过改革变法,使奴隶社会生产关系向封建社会生产关系过渡。3、在经济上,铁农具和牛耕技术的使用,井田制开始瓦解,封建土地制度开始形成,促进了...

谁帮我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就是说,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个混战的时期,各个诸侯国争相称霸,群雄割据,是个战乱的时代。诸子百家、百家齐鸣。就是说,在春秋战国时期,是各家思想跃进的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其鸣,分别服务于各诸侯国,法家、儒家思想更是影响后世,可以说,春秋又是一个思潮解放的时代。

春秋后期概括
但“法治”过度易导致暴政,使阶级矛盾激化,应一分为二来评价,以后秦王朝因暴政短命而亡,说明法家思想不能维护统治的长治久安。(三)、难点知识剖析 1、运用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关系来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从上面的图示中我们可以看出,变革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直接...

谁能把春秋时期的各大家代表什么思想,简单的概括一下!谢谢了!
2008-10-19 谁能帮我概括一下春秋战国到清代的各种思想?要详细。 5 2015-03-14 有没有春秋战国时期各家的思想代表名句啊 3 2011-10-05 春秋战国时期,下列学派或代表人物在思想上存在对立的是?请讲一... 3 2016-10-24 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54 2013-12-09 春秋战国时期的概况?

描写春秋时期历史事件的作文?
总的来说,春秋时期是一个政治斗争激烈、文化繁荣的时代。在这个时期,众多历史人物通过勇敢和智慧创造了许多不朽的业绩,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春秋时期的历史充分展现了中国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也是中国历史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阶段。回顾春秋时期的历史,我们不仅可以领略到古代英雄豪杰的风采,...

请问一下春秋时期叫春秋是什么原因
1、所谓春秋战国之一的“春秋”他仅仅单纯来源于未经孔圣人整理之前的《春秋》。2、它由鲁国史官所编写,主要记载当时各国发生的重大事件,因为此书目录部分按年、季、月、日所编写,又将一年发生的重大事件分春、夏、秋、冬四季记录,所以简单概括起来就把这部编年史体书籍定名为“春秋”。3、而后孔子...

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时期为什么叫“春秋”?
历史上的东周前期,为什么叫“春秋”,而不叫“冬夏”什么的?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今天我试着来回答一下。第一,“春秋”一词出自于孔子修订过的史书《春秋》。这本史书记录了东周时期,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前后一共242年的各种大事。这个时间段,和...

谁能帮我概括一下春秋战国到清代的各种思想?要详细。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学说。4三国时两晋南北朝 玄学 是魏晋时期的主要哲学思潮,是道家和儒家融合而出现的一种文化思潮,也可以说是道家之学以一种新的表现方式,故又有新道家之称。王弼 以“玄冥”、“独化”学说为其哲学核心 你先看着 我可给你找了好久啊 ...

春秋时期的特点,用两个字概括
要是只用两个字概括的话那第一个字应是“乱” 因为自周平王东迁东周开始之后 周天子威严尽失 天下诸侯各自攻伐 春秋便是乱世 第二个字应该是“霸” 春秋时期的诸侯国互相征伐绝大多数并非是为了开疆扩土 而是为了让其他的诸侯臣服于自己 这也就产生了先是春秋三小霸 后是春秋五霸 并非战国时期的...

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
谁知道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要故事的题目和梗概(最好用一句话概括)。不要这些长的:折冲樽俎 春秋中期,诸侯纷立,战乱不息,中原的强国晋国谋划攻打齐国。为了探清齐国的形势,便派大夫范昭出使齐国。齐景公以盛宴款待范昭。席间,正值酒酣耳热,均有几分醉意之时,范昭借酒劲向齐景公说:“请您给我一杯酒喝吧!”景公...

台山市18539276588: 求中国古代史的总结!从春秋战国到清朝的中国历史 每个朝代的政治 经济 文化的状况 用横向和纵向的方式列出来 求大神给我一个!不必太过详细 每一条简... -
宓邢迪赛:[答案] (1)春秋战国:齐国管仲改革,实行"相地而衰征",实质上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最后秦国商鞅废井田、开阡陌,土地逐渐私有化. (2)唐朝:租庸调制:唐朝在隋的基础上,以轻徭薄赋的思想改革赋役制度,实行租庸调制.租庸调制使农民的...

台山市18539276588: 从春秋战国到清朝的历史过程? -
宓邢迪赛: 春秋战国 秦 汉 三国 两晋 南北朝 隋 唐 五代十国 辽 宋 夏 金 元 明 清

台山市18539276588: 春秋战国开始到清朝灭亡重要朝代的起止年份 开国皇帝 亡国之君 重要帝王
宓邢迪赛: 夏朝:约公元前2029年-约公元前1559年,共计:471年商朝:约公元前1559年-约公元前1046年,共计:438年周朝:约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分为西周、东周,东周又分为春秋、战国,共计:867年秦朝:公元前221-公元前206年,前...

台山市18539276588: 帮我列一下从春秋战国以来的各个朝代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并写出原因!! -
宓邢迪赛: 到清朝??????????????? 春秋主要是争霸当老大,只要有实力,谁都可以. 战国是从奴隶制到封建制的改变. 秦是中央集权. 西汉前期是皇帝,诸侯,官僚共有天下,主张黄老无为而治. 武帝后儒家为主. 东汉是太监和外戚把权. 三国是实力为主. 五胡乱华也一样. 南北朝就是朝代乱改,南边改了四朝;北边北魏分裂成东西魏,后来东魏被北齐篡了,西魏被北周篡了,然后北周打下益州,灭北齐,再被隋篡了. 隋被唐灭了,天可汗时代来临. 接下去安禄山,在过一百多年,五代十国. 也是实力为先. 接下去宋朝. 南宋,元朝,明朝,清朝……………………

台山市18539276588: 介绍一下中国朝代
宓邢迪赛: 夏朝 商朝 西周 东周 (春秋战国) 秦朝 西汉 新 东汉 三国 (魏蜀(汉)吴) 西晋 东晋 南朝 (宋齐梁陈) 北朝 (北魏 东魏 北齐 西魏 北周) 隋朝 唐朝 五代十国 (后梁 后唐 后晋 后汉 后周) 宋朝 (北宋 南宋) 辽 金 元朝 明朝 清朝

台山市18539276588: 春秋战国简介100字,概括整个春秋战国时期的简介,要在100字左右 -
宓邢迪赛: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东周在战国后期(前256年)被秦国所灭,所以春秋战国时代在时间上并不全然包含在东周王朝里面.西周时期,周天子保持着天下共主的威权.平王东迁以后,东周开始,周室开始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义,而无实际的控制能力.中原各国也因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大国间争夺霸主的局面出现了,各国的兼并与争霸促成了各个地区的统一.因此,东周时期的社会大动荡,为全国性的统一准备了条件.

台山市18539276588: 中国古代史,从夏朝到清朝的所有朝代顺序表 -
宓邢迪赛: 历史课本上有一段顺口溜: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沿.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下面是各朝代具体的时间以及朝代建立者 夏 前2070-前1600 启. 商前期 前...

台山市18539276588: 概述春秋战国,秦汉,隋唐,宋,明清的时代特征. -
宓邢迪赛: 听这,明初的痞气,百家争鸣,秦汉的霸气,宋的清淡,隋唐的豪气,春秋战国

台山市18539276588: 从春秋到清朝 各朝代的主流思想 以及代表人物
宓邢迪赛: 春秋战国 主流思想:儒家思想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 秦朝 主流思想:法家思想 代表人物:李斯 汉朝 主流思想:新儒学 代表人物:董仲舒 魏晋南北朝 主流思想:玄学 代表人物:阮籍、嵇康 隋唐 主流思想:儒道释三教合一 代表人物:王通 宋元 主流思想:程朱理学 代表人物:朱熹、程颐、程灏 明朝 主流思想:陆王心学 代表人物:王阳明 清朝 主流思想:程朱理学、朴学 代表人物:顾炎武、戴震

台山市18539276588: 中国最早的朝代到清末(排序) -
宓邢迪赛: 夏,商,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西汉,东汉,魏,蜀,吴,西晋,东晋,成汉(氐部落酋长李雄于成都称成都王,史称成汉,自此大分裂时代开始-589年),汉赵(匈奴五部大都督刘渊于离石称王),后赵(石勒,汉赵帝刘曜封为赵...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