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的意思

作者&投稿:鲜雍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道,可谓孝矣。”什么意思?~

学习《论语》,孔子观人,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

释义:评价一个人应该这样,其父亲在世的时候,要看他的志向;在他的父亲死后要看他的行为。
如果他的父亲死了三年以后他依旧还是向他父亲生前那样坚持固有的为人准则,那么这个人就算是做到了孝道。
解释:①没(音同“末”),去世。
②改,改变,与当初的行为操守不一致。
③道,原则、操守。
出处:《论语·学而》
作者:孔子及其弟子
创作年代:春秋

扩展资料孝顺父母的例子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立志于写出一部史书流传后世,可是不及完成就去世了,临死之前他将这个任务交给了司马迁,让他务必要替自己完成这部史书,司马迁答应了父亲。
后来司马迁在创作《史记》的过程中遭遇了李林之祸,汉武帝判罪司马迁死刑,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司马迁自请宫刑,忍辱完成了《史记》这部中国历史上的伟大著作。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论语·学而》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太史公自序

1、意思: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因为他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

2、出处:孔子《论语·学而篇》

3、原文: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4、译文:

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因为他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扩展资料

赏析

本篇第二章中曾提到孝悌的问题,本章再次提及这个问题。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如果还有闲暇时间和余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这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而对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则摆在第二位。

孔子办教育,把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放在第一位,而文化学习只是第二位的。事实上,历史上的任何阶级,无论奴隶主阶级、地主阶级,还是资产阶级,教育都是为其政治服务的,尤其重视学生的道德品行和政治表现,把“德”排在“识”的前面,这是阶级的需要。他们就是要培养适应本阶级要求的各方面人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语·学而篇》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道,可谓孝矣
【注释】
(1)其:他的,指儿子,不是指父亲。
(2)行:音xìng,指行为举止等。
(3)三年:对于古人所说的数字不必过于机械地理解,只是说要经过一个较 长的时间而已,不一定仅指三年的时间。
(4)道:有时候是一般意义上的名词,无论好坏、善恶都可以叫做道。但更多时候是积极意义的名词,表示善的、好的东西。这里表示“合理内容”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因为他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孔子说:“评价一个人应该这样,其父亲在世的时候,要看他的志向;在他的父亲死后要看他的行为。如果他的父亲死了三年以后他依旧还是向他父亲生前那样坚持固有的为人准则,那么这个人就算是做到了孝道。”

这一章仍然谈的是有关“孝”的问题,把“孝”字具体化了。鲁迅曾经说过:“只要思想未遭锢蔽的人,谁也喜欢子女比自己更强,更健康,更聪明高尚,--更幸福;就是超越了自己,超越了过去。超越便须改变,所以子孙对于祖先的事,应该改变,‘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当然是曲说,是退婴的病根。”

  在本章中孔子说一个人当父亲死后,三年内都不能改变他父亲所制定的那一套规矩,这就是尽孝了。其实,这样的孝,片面强调了儿子对父亲的依从。宋儒所作的注说,如不能无改于父之道,所行虽善亦不得为孝。这样,无改于父之道则成了最大的善,否则便是不善。这样的判定原则,正如鲁迅所说的,,是歪曲的。历史在发展,社会在前进,人们的思想观念,言行举止都不能总停留在过去的水平上,“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后代超过前代,这是历史的必然。

含义:“观其志”是说事父的心如何;父在之时,以父亲为倚靠。自己所做之事并不是为自己而做。应该是要使父母安心。“观其行”是观其居丧之事也。古人守孝三年。及三年要在制这三年要清心寡欲,粗茶淡饭,衣食简单。心中常有思念,戚戚中。之情。
【全句】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道,可谓孝矣
【注释】
(1)其:他的,指儿子,不是指父亲。
(2)行:音xìng,指行为举止等。
(3)三年:对于古人所说的数字不必过于机械地理解,只是说要经过一个较 长的时间而已,不一定仅指三年的时间。
(4)道:有时候是一般意义上的名词,无论好坏、善恶都可以叫做道。但更多时候是积极意义的名词,表示善的、好的东西。这里表示“合理内容”的意思。

【全句译文】
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因为他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观其志”是说父在之时,以父亲为倚靠。自己所做之事并不是为自己而做。应该是要使父母安心。一切要以令父母安心为出发点,同时亦是要达到的目标,别无二念。
“观其行”是观其居丧之事也。古人守孝三年。及三年要在制中。这三年要清心寡欲,粗茶淡饭,衣食简单。心中常有思念,戚戚之情。
其实就是说父母活着的时候你不要有自我,一切以父母的利益出发。你活着的一切都是为了父母。
而在父母去世了之后的一段时间内要为他们守孝,守孝期间要尽量像和尚那样生活。吃素,不能娶老婆,要尽量压抑人性中的各种欲望。最好每天念佛为父母超度。如果可能的话每天跪在父母的灵位前大哭一场以表思念之苦。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翻译
如果他真有孝心,他也必定能做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也就是他会继承父亲的志向,继承祖辈的事业,甚至能够发扬光大。从这里我们就能看到他的孝心。3、他的志向跟父母的志向一致,这就是养父母之志,这就是孝道。观其行,这里是特指父母过世之后三年,三年居丧。所以观其行主要是讲“观其居丧之事”...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中“没”的读音是什么?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中“没”的读音是mò。“观其行”是观其居丧之事也。古人守孝三年。及三年要在制中。这三年要清心寡欲,粗茶淡饭,衣食简单。心中常有思念,戚戚之情。【原文】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出处】《论语》春秋·孔子 【名言解释】要看...

史幼波:“三年无改于父之道”是什么意思
1、意思:这是他引用孔子的话。表明,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2、出处:《论语.学而篇》第11章 3、原文: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4、译文: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因为他无权独立行动),...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是什么意思?_百 ...
孔子说一个人当父亲死后,多年内都不能改变他父亲所制定的那一套规矩,这就是尽孝了。其实,这样的孝,片面强调了儿子对父亲的依从。如不能无改于父之道,所行虽善亦不得为孝。这样,无改于父之道则成了最大的善,否则便是不善。这样的判定原则,正如鲁迅所说的,是歪曲的。历史在发展,社会...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是什么意思
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原文】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译文: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因为他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

关于论语孝顺父母的句子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作者:孔子)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作者:孔子)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作者:孔子)

子日:“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现实...
以下是针对原文内容的改写和润色:1. 当父亲在世时,应观察他的志向与意志,这包括了思想与态度。2. 父亲去世后,应观察他的行为。3. 如果一个人在父母去世后三年内,依旧坚持并践行父母生前的教诲,没有做出改变,那么这样的人可以被称作孝子。改写后的内容更加简洁明了,同时纠正了原文中可能存在的...

论语中讲孝道的句子
论语中讲孝道的句子如下:一、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第一》就是说无论父母在世还是去世,都要坚守志向,保持言行一致,永远谨记父母的正确教导,这才叫孝。如果父母在世的时候老实听话,父母一去世,就把父母那些教诲忘掉,开始任意妄为了,那就不叫...

“父在,观其志; 父没,观其行;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 可谓孝矣。”的...
孔子说:“父亲在世时,儿子不能享有独立行动的权利,因而只有观察他的志向;父亲去世时,就要看一看他的行为,如果他能长时间的遵照父亲生前的道德规范而没有改变的话,就可以称他是孝子了。”

赖辉东《论语史鉴》1.11父母不在世,就不用行孝了么?
第十一章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父:这里指父母。 志:即志诚,指专心,一心一意的按照父母的要求做事。通俗的说就是听话,顺从,不违逆! 没:这里读成mo(第四声),去世的意思。在甲骨文中,...

秀城区15897508826: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含义? -
经俗可尔:[答案] “观其志”父在之时,以父亲为倚靠.自己所做之事并不是为自己而做.应该是要使父母安心.一切要以令父母安心为出发点,同时亦是要达到的目标,别无二念. 观其行”是观其居丧之事也.古人守孝三年.及三年要在制中.这三年要清心寡欲,...

秀城区15897508826:  翻译下面文言文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
经俗可尔:[答案] 孔子说:“父亲在时世时看其志向,父亲死后看其行动,三年内不改父亲的规矩习惯,可算孝了.”

秀城区15897508826: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道,可谓孝矣.”什么意思? -
经俗可尔: 以下是 南怀瑾《论语别裁》关于这一段的解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讲到这里,我们要向前辈的某些儒者、理学家、读书人告个罪了,他们的解释,又是错误的.他们说看一个人...

秀城区15897508826: 论语讲孝的句子(句子要全的,还要意思) -
经俗可尔: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就是说父母健在的时候,观察他的志向,父母去世了,就要观察他的行为,三年不更改父母的为人之道,那么他的行为就能算是孝了.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则以喜,一则以忧.”就是说父母的年纪是不可以不知道的事情,我们一来对他们的寿命感到喜悦,一来又时时刻刻为他们的衰老而担忧.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就是说父母在的时候,不要出门远游,如果非得要远游在话,就要有一定的方向.

秀城区15897508826: 我要读论语学而的句子 -
经俗可尔:[答案] 学而篇第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 但是,]老师求得的方法,大概与人求得的方法不相同吧?”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

秀城区15897508826: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出自《论语》哪一篇 -
经俗可尔:[答案] 学而.第一 【原文】 1·11 子曰:“父在,观其(1)志;父没,观其行(2);三年(3)无改于父之道(4),可谓孝矣.”... 无论好坏、善恶都可以叫做道.但更多时候是积极意义的名词,表示善的、好的东西.这里表示“合理内容”的意思. 【译文】 ...

秀城区15897508826: 初中语文上册第十课《论语十二章》翻译 -
经俗可尔:[答案] 论语十二章及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 孔子说:“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 11、子曰:...

秀城区15897508826: 《论语 学而篇第十一篇》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谁能帮我全新解释一下,以现代人的眼光,三百字为佳,... -
经俗可尔:[答案] 11·1子曰:“先进(1)于礼乐,野人(2)也;后进(3)于礼乐,君子(4)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注释】 (1)先进:指先学习礼乐而后再做官的人. (2)野人:朴素粗鲁的人或指乡野平民. (3)后进:先做官后学习礼乐的人. (4)君...

秀城区15897508826: 孔子的“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到底是什么意思? -
经俗可尔:[答案] ��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对孔子的这句话,与对他的许多其它话一样,后... 要知道,孔子说的话,是有特殊的对象的.不是说给普通人听的,而是说给君子以上的人听的.�� 孔子的意思是说,父亲去了...

秀城区15897508826: 十条论语中关于孝的 -
经俗可尔: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