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应该是裴注里,提到过曹操曾经杀过一个很有才华的人,死的时候年纪不大。姓氏很偏,这人在三国演

作者&投稿:初嘉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三国志裴注里,求曹操杀死孔融的原文,是裴注里的原文啊,谢啦~

书名:裴注三国志卷十 魏书十
http://guoxue.baidu.com/page/c5e1d7a2c8fdb9fad6be/9.html

曹操是古往今来少有的大军事家,曹操的兵法韬略,堪比韩信、白起,故有“谈兵者无过孙武,用兵者无过韩信、曹公”之说,且自创兵法,写下《孟德新书》,批注《孙子兵法》,可谓文武兼备,理论结合实战。所以诸葛亮说“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先帝每称操为能”,毛泽东说“我的心与曹操是相通的”、“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是真男子,大手笔”……除此之外,曹操更是政治家、谋略家、文学家,建安“三曹七子”之首,其叱咤风云、临险不惊的军事才干,气壮山河、舍我其谁的政治抱负,直抒情怀、气魄雄伟的诗词文赋等等,千古以来,除了毛泽东之外,少有其匹。大家更熟悉的评价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所谓“奸雄”,就是“奸而雄者”。像严嵩、秦桧那样,鬼鬼祟祟,偷偷摸摸,奸而不雄,就只能叫“奸贼”;像董卓那样,横行霸道,蛮不讲理,雄而不奸,就只能叫“枭雄”。枭雄这个词,也有多种解释。枭,本义是猫头鹰,引伸为首领、魁首、雄长,比如盐枭、毒枭;也引伸为骁勇、豪雄、桀骜不驯,比如枭 骑、枭将。所以,《现代汉语词典》对“枭雄”的解释,就是“强横而有野心的人物;智勇杰出的人物;魁首”。鲁肃说“刘备天下枭雄”(《三国 志鲁肃传》),黄权说“刘备天下枭雄”(《后汉书刘焉传》),便都是看出刘备乃“智勇杰出的人物”,骁勇、 豪雄、桀骜不驯;而我们把董卓看作枭雄,则指他“强横而有野心”。枭雄是“强横而有野心”,则奸贼就是“奸滑而有贼心”,奸雄就是“奸滑而有雄心”。奸雄者,奸诈而又豪雄也。那么,曹操是这样的人物吗?是。曹操从小就奸猾。他这个人,出身不好,家教不好,小时候的表现也不好。实际上曹操出生成长于一个宦官家庭。他的父亲曹嵩是曹腾的养子,而曹腾则是当时颇有名气的大宦官,封费亭侯,任大长秋。大长秋是宦官中的大官,秩二千石,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省部级”。曹腾的为人,在宦官中算是相当不错,和士人的关系也比较好。他做过一些不光彩的事,也做过许多好事、大事, 所以《后汉书》中有传。但不管怎么说,曹操总归是宦官养子之子。这在当时,就要算作出身不好。但家境应该是好的,至少不缺钱花。曹操的父亲曹嵩后来官居太尉(名义上的全国最高军事长官),就是出钱一亿买来的。曹家既然这么有钱,曹操小时候就完全有可能过着纨袴子弟的生活。曹操受的家教可能也不怎么样。曹嵩对他这个儿子的教育,大约是很少过问的。曹操自己的诗说:“既无三徙教,不闻过庭语。”所谓“三徙”, 是说孟子的母亲为了保证儿子有一个好的环境,不受坏的影响。竟三次搬家。所谓“过庭”,则是说孔子的儿子两次从庭院走过,孔子都叫住他予以教育,一次叫他学诗,一次叫他学礼。这样的事情,在曹操家里都没有发生过。看来,曹操小时候,父亲母亲都不怎么管教他。父母不管教,家境又不错,曹操便成为一个“问题少年”。《三国志》裴松之注引《曹瞒传》说,曹操年少时,“好飞鹰走狗,游荡无度”。他叔叔实在看不下去,常常提醒曹嵩应该好好管教一下这个儿子。曹操知道了,便想出一个鬼点子,来对付他那多管闲事的叔叔。有一天,曹操远远地见叔叔来了,立即作口歪嘴斜状。叔问其故,则答以突然中风。叔叔当即又去报告曹嵩。等曹嵩把曹操叫来一看,什么事都没有。曹操趁机说,我哪里会中什么风!只因为叔叔不喜欢我,才乱讲我的坏话。有这么一个“狼来了”的故事垫底,自然以后叔叔再说曹操什么,曹嵩都不信了,曹操也就更加胡作非为。曹操的哥们儿袁绍、张邈等人,大约也是同类角色。他们常常聚在一起胡闹,事情做得十分出格。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说,有一次,一家人家结婚,曹操和袁绍去看热闹,居然动念要偷人家的新娘。他俩先是躲在人家的园子里,等到天黑透了,突然放声大叫:有贼!参加婚礼的人纷纷从屋里跑出来,曹操则趁乱钻进洞房抢走了新娘。匆忙间路没走好,袁绍掉进带刺的灌木丛,动弹不得。曹操急中生智,又大喊一声:贼在这里!袁绍一急,一下子就蹦了出 来。显然,青少年时代的曹操,是一个典型的公子哥儿,游手好闲,不务正业,鬼点子和坏主意层出不穷。这说明什么呢?说明曹操是一个调皮捣蛋、不守规矩的人,也是一个奸诈狡猾、诡计多端的人。所以《三国志》说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因此许多人没把他放在眼里(世人未之奇也),甚至鄙视他(薄其为人)。比如南阳名士宗世林,就自称有“松柏之志”,坚决不和他交往(见《世说新语方正》)。然而有一个人却十分看好曹操,他就是当时的太尉桥玄。桥玄认为曹操是难得地人才,将来平定天下,非操莫属,因此竟以妻儿相托。桥玄说:“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材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这话是记载在《三国志》正文的,应该靠得住,也有道理,因为曹操并非一般地流氓地痞或纨袴子弟。 孙盛的《异同杂语》说他“才武绝人,莫之能害,博览群书,特好兵法”,有一次行刺宦官张让时,竟能舞短戟全身而退。这说明曹操是一个胸怀大志、雄心勃勃的 人。既雄心勃勃,又奸诈狡猾,十分符合“奸雄”的定义。曹操自己好像也很认同“奸雄”这个评价。这个评价是许劭给出的,而结交许劭则是桥玄的建议。许劭,字子将,汝南平舆(今河南省平舆)人, 是当时最有名的鉴赏家和评论家。他常在每个月的初一,发表对当时人物的品评,叫“月旦评”,又叫“汝南月旦评”。无论是谁,一经品题,身价百倍,从此进入上层社会。曹操自然也希望得到许劭的好评。但不知是曹操太不好评,还是天机不可泄漏,无论曹操怎样请求,许劭都不肯发话。最后,许劭被逼得没办法,才冒出这么一句:你这个人呀,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听后,大笑而去。这就是曹操了。他大气、深沉、豁达、豪爽、洒脱、风趣、机敏、随和、诡谲、狡诈、冷酷、残忍,实在是一个极为丰富、多面,极有个性又极富戏据性的人物。他可能是历史上性格最复杂、形象最多样的人。他聪明透顶,又愚不可及;奸诈狡猾,又坦率真诚;豁达大度,又疑神疑鬼;宽宏大量,又心胸狭窄。可以说是大家风范,小人嘴脸;英雄气派,儿女情怀;阎王脾气,菩萨心肠。看来,曹操好像有几张脸,但又都长在他身上,一点都不矛盾,这真是一个奇迹。实际上,曹操是真实的,也是本色的。包括他的奸诈、狡猾、残忍、暴虐,都表现得从容不迫,落落大方,真诚而坦然。这实在是一种“大气”。“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从这个角度看,曹操是英雄,而且是大英雄。不过,这个大英雄又是很奸诈的,因此也可以叫做“奸雄”,即“奸诈的英雄”。事实上,历史上对曹操的评价(英雄、奸雄、奸贼),总离不开“奸”和“雄”两个字。有强调奸的,有强调雄的,也有认为他既奸又雄的。所有我认为曹操是“奸雄”,不过前面要加上“可爱的”三个字。 曹操既有奸诈的一面,又有坦诚的一面。他的奸与诚统一于“雄”,他的善与恶也统一于“雄”。曹操的人性中是有恶的,所以我不称他“英雄”而称他“奸雄”。

周不疑,曹冲的朋友,一个神童,死时19岁。见曹冲的列传。

是孔融吧

蔡瑁?杨修?


谁能给我《三国志 诸葛亮传》(裴松之注本)的原文及翻译
就前去投靠他.诸葛玄过世以后,诸葛亮亲自在田地里耕种,平常喜欢唱著《梁父吟》的曲调.亮身高八尺,每每把自己比喻成管仲,乐毅,当时没人相信.只有博陵的崔州平,颖州的徐庶(字元直)和诸葛亮交情不错,认为他真的具有管仲,乐毅般的才华.当时刘备驻军在新野,徐庶前去晋见刘备,刘备很看重徐庶.徐庶对刘备说:...

三国志注的内容简介
《三国志注》主要是《三国志》的补注,内容与《三国志》相似。《三国志》全书共六十五卷,《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三国志》名:为志其实无志。魏志有本纪,列传,蜀,吴二志只有列传,陈寿是晋朝朝臣,晋承魏而得天下,所以《三国志》尊魏为正统。《三国志》为曹操、...

名人对三国演义的评价是什么?
在毛主席读过的众多史书里,他最爱读的要数裴松之注的《三国志》,在他看过的历史小说里,他最喜爱的应是《三国演义》了。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说:“其实,曹操是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毛泽东在五十年代读...

三国志的作者是谁
并称“前四史”。主要作品:陈寿的主要著作为《三国志》六十五卷。除此之外,还著有《古国志》五十篇,《益都耆旧传》十篇,已佚失。还有《官司论》七篇,依据典章制度,讨论应该如何进行改革。又有《释讳》、《广国论》二文。《全晋文》还收录有《表上诸葛氏集目录》《驳虞溥议王昌前母服》。

怎样读经典《三国志》
甚至权威的中华书局排印本《三国志》(陈乃乾校点)的《出版说明》也说:“裴注多过陈寿本书数倍”。其实,这是宋代以来的无稽之谈,相沿已久,积非成是。据吴金华教授统计,陈寿《三国志》共三十六万六千余字,裴松之《三国志注》共三十二万二千余字,陈《志》比裴《注》多出四万余字。希望大家纠正这个错误印象,...

《三国志》作者?
所以《华阳国志·陈寿传》说他“位望不充其才,时人冤之”。陈寿去世后一百余年,南朝人裴松之为补救《三国志》文字过于简略和没有表志的缺陷,特地为之作注。裴注字数和陈书字数相当,遂使《三国志》一书得到完善。除裴注外,后人研究《三国志》的著作还有杭世骏的《三国志补注》六卷,赵一清的《三国志补注...

如何判断裴松之注是否靠谱?
5、三国志中没有记载,但也不可能找出问题疑点,属于可信的 至黄初中,(石)韬仕历郡守、典农校尉,(徐庶)福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6、三国志中没有记载,疑点可以列出很多,看起来不像真的。 后出师表 7、后世史书记载完全相反,但是裴注援引内容更可信。 甲首三千和俘斩万计 8、三国志中有...

请问,三国志哪一个版本的好一些?
《三国志》的内容应该是差不多的吧~陈寿著裴松之注(所谓寿志裴注)的应该是比较权威的版本。买的时候可以对照一下。三国志如果想接近真实,就不要买删节本、精选本之类的。因为三国志是纪传体,描述或评价一个人有时在别人的传中也可以被发现。所以尽量买全本的。我甄别是否为全本三国志一般就是看...

中国史书有哪些?
中国史书很多。其中最为著名的有:《春秋》《左传》、《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等。二十四史是我国古代二十四部正史的总称。即:《史记》(汉·司马迁)、《汉书》(汉·班固)、《后汉书》(南朝宋·范晔)、《三国志》(晋·陈寿)、《晋书》(唐·房玄龄等)、《宋书》(南朝梁·沈约)...

《三国志 诸葛亮传》的裴松之注
在《诸葛亮传》裴注中,裴松之主要补录了大量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诸葛亮南和诸戎攻心为上,本传中只简单地说“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军资所出,国以富饶”,这样写很难讲清诸葛亮的民族政策。裴松之征引习凿齿《汉晋春秋》中的一段文字(约二百字),对诸葛亮南征戎族并七纵七擒西南少数民族首领孟获使其心...

阳西县13826023831: 曹操与袁绍偷新娘在三国志哪个点评 -
吉生捷平: 这个事情在《三国志》中是没有的.那个是野史,易中天讲过.

阳西县13826023831: 三国演义 - 据传曹操曾在没有粮草时以人肉做军粮,
吉生捷平: 历史上确有此事. 兴平二年(195年)夏,“太祖军乘氏,大饥,人相食”.(《三国志 魏书》卷书10《荀?ش¡罚? “初,太祖乏食,昱略其本县,供三日粮,颇杂以人脯,由是失朝望,故位不至公”.(《三国志 魏书》卷14《程昱传》裴注引《世语》) 古时乏粮,以人为食很普遍也很正常.

阳西县13826023831: 关羽的初恋对象是谁? -
吉生捷平: 三国志裴注里有提到,说刘备联合曹操攻打吕布时,关羽曾多次向曹操提出城破之时,希望曹操能把城里的一个人的老婆送他.曹操初始答应了,后来觉得关羽老说此事,估计是因为这女的漂亮,果真城破之时,曹操看重了她的美貌,私自纳了没有履行承诺.那个女的的老公倒霉了,老婆被霸占了,于是跟了刘备去了,后来又反悔想追随曹操去,被张飞杀死! 这虽然是裴松之引到三国志里的内容,不过也只是野史,那个女的具体名字不知道,只知道姓徐.在记载中称徐氏!

阳西县13826023831: 看看魏武帝年轻时候都作了些什么 -
吉生捷平: 不过曹操不能礼贤下士(跟从楼主,历史贴非演义贴),能共患难不能共享福,刘备也是发憷他这个性格,一旦成功忘乎所以,和信长一样不把所有人放在眼里,所以只有离开.

阳西县13826023831: 为什么像陈宫这样正派耿直的真君子也会偷袭 -
吉生捷平: 你好,这些历史人物都有他们的不得已而为之《三国演义》中,罗贯中笔下的陈宫刚烈耿直,曾经为救曹操,挂印而走.又因为曹操错杀无辜,愤而离去,后来帮着吕布纵横天下,成为曹操的劲敌.历史上真实的陈宫到底是什么样的?是否真如...

阳西县13826023831: 三国志与裴松之注的关系? -
吉生捷平: 《三国志》,陈寿(原蜀国人)写的,24史之一,列入正史,不准确的信息基本没有采纳. 《裴松之注》,是裴松之给《三国志》写的注解,把一件历史事件的各种言论都列出来供世人了解,相对来说没有《三国志》严谨,但有另外有其特色.

阳西县13826023831: 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 是谁说的??? -
吉生捷平: 太祖既而凄惨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 (魏志.武帝记)曹操悲痛地说:与其被人背叛,宁可我自己背叛别人. 操曰:“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陈宫默然.当夜行数里,月明中敲开客店门投宿.喂饱了马,曹操先睡.陈宫寻思:“...

阳西县13826023831: 古人怎么知道曹操说“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的? -
吉生捷平: 录自《《裴注三国志》 注者:裴松之原文: 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汉相国参之后.【曹瞒传 曰:太祖一名吉利,小字阿瞒.王沈魏书曰:...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遂行.】出关,过中牟,为亭长 所疑,执诣县,邑中或窃识之,为请得解.裴注此书是根据《三国志》和数百份收集来的三国时期的材料而注 应该有历史考究.此句之所以被机载流传是因为:1.有百姓听见了 被告皆人知2.当时曹操的敌对势力很多 人民也拥护刘备 甚称其贤 则憎恶曹操 肆意编造坏其名声 众人皆知 注者也分不奇怪真假 便记录了下来(历史上诸如此类事件很多 如诸葛亮的空城计...)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