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问津中,到底是谁来指点谁的迷津

作者&投稿:史果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子路问津蕴含的道理是什么?急!~

原文: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尔与其从避人之士也,岂若从避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这段文字中孔夫子认同沮、溺的观点,但不认同他们避世的作法,说明孔夫子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向上精神和斗志。文字中也反映了夫子周游列国时候的悲观情绪。

本义如楼下知友所言。比喻义则要从双方的对话中去找。
句末"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足可证明"问津"是表面意思,实为"问道"。

孔子及其弟子周游列国时,在陈蔡绝粮被困七日之后前往楚国负函(今平桥区长台关乡城阳城一带)途中产生的历史典故“子路问津”、“指点迷津”。
公元前497年(鲁定公十三年),五十五岁的孔子离开鲁国,开始周游列国。到公元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孔子六十八岁时返回鲁国,致力于教育和文献整理工作。孔子及其弟子周游列国历时十四载,先后到过卫、曹、宋、郑、陈、蔡、楚、齐、周等诸侯国。期间,孔子及其弟子经历了很多耐人寻味的事情,影响深远的便是公元前489年(鲁哀公六年)孔子六十三岁时,在陈蔡绝粮被困七日之后前往楚国负函(今平桥区长台关乡城阳城一带)途中产生的历史典故“子路问津”、“指点迷津”。
根据历史文献考证和情理推断,罗山县的子路问津处比较可信。据清朝乾隆年间《罗山县志》记载:“桀溺畈,在问津处北,相传桀溺旧居于此。”孔子及其弟子在“绝粮”事件之后,从新蔡,经息县,来到罗山县子路问津处,向南通过九里关可到楚国都城郢(今湖北江陵西北)。根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公元前489年(鲁哀公六年),吴伐陈,楚救陈,驻军城父(今安徽亳州市谯城区城父镇)。当时楚昭王因为救陈正在城父,而不在郢。楚国大夫叶公沈诸梁等驻守在负函,孔子及其弟子于是自东向北拐个直角弯,经今平桥区五里店镇来到负函,拜见叶公沈诸梁。正是因为这个直角拐弯,子路问津处在今罗山县子路镇才成了必然。
春秋晚期,孔子带领弟子周游列国,积极传播儒家学说,争取当权者的支持,以实践自己“仁爱”和“德政”的治国思想,谁知没有一个国家能够重用他。公元前489年(鲁哀公六年),孔子一行在赴楚国负函途中,眼看目的地就要到了,可是前面有一条河流挡住了去路。那条河不是太宽,远远望去,河道蜿蜒曲折,水如银带,近看河水清澈见底,与另一条河流在此汇合。这天傍晚,孔子师徒走到这里,就是找不到渡口。没有渡口怎么过河呢?
正当孔子和他的弟子为过河犯愁之际,他们看到不远处田野里有两位老人正在低头锄地。这两位老人正是当时隐居在这里的高士长沮和桀溺。于是,孔子派大弟子子路前去向两位隐士请教渡口的位置。
两位隐士看到子路走过来,又看到不远处坐在车上的孔子。还没等子路说明来意,长沮手也不停地问子路:“那位坐在车上的人是谁?”“他是我的老师孔丘。”长沮抬起头,用嘲笑的口吻问:“是鲁国的孔丘吗?”“是的。”“哦,他不是生而知之吗?他应该知道渡口在哪里呀,还来问我们这些种地的人干吗?”
子路讨个没趣,又转身去问另一位隐士桀溺。桀溺停下锄头,问:“你是谁?”“我是仲由。”“你是鲁国孔丘的弟子吧?”“是的。”“告诉你,当今天下大乱,犹如滔滔洪水,谁能改变这样的世道呢?你与其跟着那个总是躲避坏人的人到处游历,还不如跟着我们这些避开乱世的人,做个隐士吧。”桀溺说完话,又忙着锄地,再也不理会子路了。
子路没有打听到渡口,只好把长沮和桀溺两位隐士的话转述给老师。孔子听后,心里相当难受,酸楚和悲凉还夹杂着一股落寞。过了好一会儿,孔子若有所失地告诉他的弟子:“人是不能同飞鸟走兽为伍的。鸟是飞的,在天空中可以自由飞翔;兽是山林中的,可以无忧无虑地行走。人各有志,只有各走各的路好了。可是,我们不同世上的人打交道,还同谁打交道呢?如果天下太平,符合正道,我也没有必要这么辛苦周游列国力图改变这个乱世了!”
后来,在一位农夫的指点下,孔子和他的弟子在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终于找到了渡口,过了河,并顺利到达负函。后人为了纪念孔子及其弟子路过这里,便把子路“问津”的河流叫子路河,“问津”处所在的乡镇叫子路镇,还有一个村子命名子路村,一条街道命名子路街。子路镇、子路村、子路街、子路河都是因“子路问津”这个典故而得名。
明清时期,曾有人在子路“问津”处立过三块石碑,以示纪念孔子师徒在这里留下的轶闻。这三块石碑,遗憾的是丢失了一块,现存两块。一块是明朝的,存于罗山县青山镇五里村;另一块是清朝的,存于罗山县青山镇洪河村。
“子路问津”和“指点迷津”是孔子周游列国历程中为后世留下的著名典故。“问津”是孔子及其弟子与长沮、桀溺两位隐士之间发生的故事,表面上是指孔子师徒在打听自然河流的渡口,实际上隐喻他们正在探寻人生渡口和救世道路,还关系到孔子对人生观、价值观、宇宙观的探索与考量。从“问津”事件中,我们既可以看到春秋时期诸侯争霸乱世的黑暗和无道,又可以看出作为“万世师表”孔子思想和人格的不凡。不管孔子在周游列国中推广自己思想的结果如何,但他“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走了一条连君子都不敢去走的道路

  子路问津中,到底是谁来指点谁的迷津?
  按照桀溺的看法,天下大乱,整个世界都 像滔滔洪水泛滥一样,谁能挡得住呢?谁 又能治理好这种泛滥,像传说之中的大禹 一样,使天下重归太平呢?没有!所以, 孔子和子路等人的奔走救世是徒劳无益的。 这是第一层意思。第二层意思是,既然不 能救世,那我们怎么办呢?要么就随波逐 流,大家一起混日子,得过且过——这是长 沮、桀溺们反对的,其实也是孔子反对的; 要么就避开那些坏人而寻求治理天下、拯 救世道的好人——这是孔子的观点,所以他 带领学生离开鲁国而奔走天下,即便是 “累累如丧家之犬”也绝不后悔,甚至是 “知其不可而为之”。 ? 但这也是长沮、桀溺们所反对的。因为, 在他们看来,举世皆浊,你到哪里去寻找 净土呢?世人皆醉,你到哪里去寻求清醒 的人呢?所以,与其避人,不如避世。连 整个浊世都避开了,隐居于山林之中,与 鸟兽同群,管它世道变成什么样子。这就 是长沮、桀溺们的观点,说到底是隐士的 哲学。从理论上说,长沮、桀溺们的观点 不是没有道理。所以,说他们在指点孔子、 子路的迷津也无不可。 ? 但从实践中说,我们就不能不认为孔子的话也有 道理了。事实上,避开整个世道而与鸟兽同群办 得到吗?人毕竟不可以都去做“狼人”啊!正如 孔子所说:“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 而谁与?”作为一个人,不和人打交道而完全隐 居是不可能的。就是长沮、桀溺,不也并没有到 山林之中去与飞禽走兽同群,而还在耕田种地, 食人间烟火吗?何况,他们不仅耕田种地,而且 还“耦而耕”,二人并肩劳作,进行改变世界的 努力。反过来说,正因为天下不太平,我们才于 心不忍,汲汲于救世之道。说到底,是一种社会 责任感和知识分子的良心在作驱动器,也是不得 已而为之啊。 ? 在选文2中,孔子提到“鸟兽不可与同 群”,那么“鸟兽”是否就是指长沮、桀 溺?如何理解孔子的这番感叹? ? 孔子提到的“鸟兽”,并不是指长沮和桀 溺,文中说到的“鸟兽不可与同群”一语 是一种客观的叙述,是为下文作铺垫,即 我们既然不可以同鸟兽同群,就得同人相 处,避世是不可以的。 ? 孔子的这番话表明了他力图改变社会现实、 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社会理想和可贵的精 神品质。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
1、D2、B3、长沮“是知津矣”的言外之意:孔子应该知道他自己的方向,他自己的政治目的地。  桀溺的话:天下无道没有必要去改变什么,既然要避人,那还不如退隐人世  丈人的话:脚踏实地的事情还做不到,就想做不切实际的行为,这不能成为社会的典范。(意对即可)4、并且你与其跟随避开恶人的...

孔子过之 使子路问津焉是什么意思
本义如楼下知友所言。比喻义则要从双方的对话中去找。句末"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足可证明"问津"是表面意思,实为"问道"。

子路问津蕴含的道理是什么?急!
原文: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

子路问津的寓意
意思是四处碰壁而志向不改,走投无路却毫不懈怠。《子路问津》故事表现了孔子四处碰壁而志向不改,走投无路却毫不懈怠的崇高精神境界,这种坚贞不移、锲而不舍的入世精神已经融入中国封建士大夫的人格。同时,这个故事也启示人们作为一个人要关心人、同情人,尽自己力量改造社会,把人类从动乱痛苦中解救...

子路问津出自哪里?
出自先秦孔子及弟子的《季氏将伐颛臾》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

【跪求】所有有关孔子的故事!!!所有的!!!
因为孔子曾在此地使子路问津于长沮与桀溺,人们便将那条挡住孔子去路的河流称作孔子河。在河流的两旁,长沮、桀溺耕种过的那片呈梯形的田垄,一边称之为长沮冲,一边称之不桀溺畈。 《论语》、《史记》对子路问津均有记载。 《论语•微子》载:“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史记》载:“长沮...

论语选读文言文答案
指出下列各项中没有古今异义词现象的一项( ) A 民免而 *** B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C 天之将丧斯文也 D 道之以政 8、下列句子句式不同的一组是 () A 于斯二者何先 子将奚先 B 道之以政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 C 君子哉若人 甚矣吾衰也 D 曾是以为孝乎 岁不我与 9、下列各句不是宾语前置句的一项...

问津书院的典故传说
因为孔子曾在此地使子路问津于长沮与桀溺,人们便将那条挡住孔子去路的河流称作孔子河。在河流的两旁,长沮、桀溺耕种过的那片呈梯形的田垄,一边称之为长沮冲,一边称之为桀溺畈。(《论语》、《史记》对子路问津均有记载)3、渡河落水山间晒长沮、桀溺虽归隐山林,但并不闭目塞听,他们知道:鲁哀公曾问过孔子:“鲁国...

想找懂签人帮忙 解签一下 第十签 子路问津
求财未逐莫劳心,百事无成怨恨深。 守得十年方得泰,此时江上遇知音。 表示求财没有达到目的不要灰心,更不要怨恨其他,继续照原样做下去,近段时间就会遇到你的伯乐。 签文不能像文学词语那样的解释,如果照那样解释的话,必然无法实现签文的真义所在。签文是含有深意在签文中,只有找到内在...

问律 点睛 斗胆 雷同 墨守 抱佛脚 的来源典故?
[问津]:在汉代前期,新洲的老百姓在孔子山旁掘出“孔子使子路问津处”石碑。传说春秋末年,孔子领着子路等北子,车马风尘,周游列国,在自陈蔡至楚郢的路上,自北而南,来到今天的旧街镇南1公里处,遇见一群小孩子聚在路中垒石为城,挡住了孔子的去路。孔子忙叫小孩子们把石城搬开。有个7岁的...

平遥县18892712312: 指点迷津 迷津是什么意思 -
潜饱奥美: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於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

平遥县18892712312: 在《论语.长沮桀溺耦而耕》中隐者为什么不给予子路指点迷津?你是怎样认识文中隐者的形象的? -
潜饱奥美: 孔子周游列国,有一天迷了路,不知车子应该往哪边走.弟子子路受孔子之命去问路.看到了长沮、桀溺正在泥水中劳作,就赶紧走上前去打听,作者这里省略了子路的问话.先开口的是长沮,他先是问远处手里拿着马缰绳的人是谁,子路告诉...

平遥县18892712312: 《早寒江上有怀》中的“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的意义. -
潜饱奥美: 暮色苍茫无所见,只见江海水漫漫 “迷津欲有问”,是用《论语·微子》孔子使子路问津的典故.长沮、桀溺是隐者,而孔子则是积极想从政的人.长沮、桀溺不说津(渡口)的所在,反而嘲讽孔子栖栖遑遑、奔走四方,以求见用梗禒盾溉墉防堕狮乏饯,引出了孔子的一番慨叹.双方是隐居与从政的冲突.而孟浩然本为襄阳隐士,如今却奔走于东南各地(最后还到长安应进士举),却是把隐居与从政的矛盾集于一身,而这种矛盾又无法解决,故以“平海夕漫漫”作结.滔滔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加以天色阴暗,已至黄昏.这种景色,完全烘托出作者迷茫的心情.

平遥县18892712312: 长沮桀溺耦而耕“耦”作什么成分 -
潜饱奥美: 孔子从“仁者爱人”的立场出发,想要拯救斯民于水火,这种为世而忧,为国而忧,为民而忧,为时而忧,身处逆境而心忧天下的胸襟抱负是很可宝贵的,是儒家精神的精髓.问津在文中有双重的含义,一方面是指自然意义上的渡口,另一方面...

平遥县18892712312: 点睛、抱佛脚、问津 的来源典故?? 谢谢哈! -
潜饱奥美: 点睛: 梁朝张僧繇是吴地人.天监年间,任武陵王国将军,吴兴太守.张僧繇在金陵的安乐寺的墙壁上画四条龙,却没有画上眼睛.游人们觉得很奇怪,认为应该画上眼睛,就坚持让张僧繇画上龙的眼睛.张僧繇说画了龙的眼睛以后,那些龙会...

平遥县18892712312: ...下面的词语中意思明显不同的一组是( )A、停数日,辞去/去国怀乡 B、既出,得其船/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陷入绝境 D、后遂无... -
潜饱奥美:[答案] 1.下面的词语中意思完全相同的一组是(B ) A、便舍船 屋舍俨然 B、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 问所从来 2、下面的词语中... B、既出,得其船/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陷入绝境 D、后遂无问津者/指点迷津

平遥县18892712312: 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的津是什么意思 -
潜饱奥美: 津指渡口,问津是问渡口在哪儿

平遥县18892712312: 有关孔子故事的名称 -
潜饱奥美: 沽名钓誉之灾——孔子故事之十六 有一个叫子西的人,做事总是先看中名誉,甚至于沽名钓誉.孔子对弟子说:“谁能够去劝导一下子西,使他不再沽名钓誉?”弟子子贡说:“我能劝他.”于是,子贡就...

平遥县18892712312: 《长沮、桀溺耦而耕》文章中反映了哪两种不同思想的斗争?你怎样看待的 -
潜饱奥美: .思想上主要是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

平遥县18892712312: 《围炉夜话》中一句“圣人以悲悯为心,不取沮溺之忘世.”,请问“沮溺”二字有和典故? -
潜饱奥美: 《论语·微子》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