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国时期老百姓叫什么

作者&投稿:司马齿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在战国之前,“百姓”是对什么人的总称?~

“老百姓”这是中国人(汉人)常常挂在嘴边的自称。在战国以前的时代,“百姓”是指有姓之人。“姓”这个字,分开来就是“女”、“生”,什么样的女人生的(或者在一个什么地方生的)儿子,就得了一个相应的姓。相传黄帝的母亲是住在姬水边上的,所以黄帝就姓姬;舜的母亲是住在姚虚的地方,所以舜就姓姚了,那时候,子并不跟着父亲姓,比如黄帝,就给他的后代分别赐了12个不同的姓。所以那时候有姓的就都是王公贵族,“百姓”也就是“百官”。一般的平民,不知道他的老祖宗的妈妈在哪里住的,老祖宗又无权无势,够不上称“百姓”,只能说是“黎民”,或者被称为“庶民”。 到战国时代以后,在贵族和奴隶之间出现了一个既不是贵族(可能祖上是贵族后来没落了)也不是奴隶(可能祖上是奴隶,后来被主子给放生了)的一个阶级,他们的人数慢慢地比贵族和奴隶还多了起来。所以,“百姓”们来,因为他们也有姓,所以“百姓”和“黎民”或“庶民”就变成一回事了,书上就有了“黎民百姓”的词语。 因为“黎”字也有年纪大的意思,国人(在此主要指汉人)看来,是大的占便宜的,(比如做人的“老子”、“老爷”、“老祖宗”,或者“老板”,不都是很占便宜的吗?)所以,百姓们就自称“老百姓”,算是天天在官老爷面前自称小民的一点点补偿。但在白纸黑字的古书中,从来没有在“百姓”前面还加个“老”字的。只是不能写书的“庶民”们不知从哪朝哪代起“老百姓、老百姓”地叫到了今天,“老百姓”也只能在老百姓之间才敢说的。(摘自《万事由来》来源: 宁夏网☆华)。
我翻看了《辞海》(是1963年版的,有点老,不知是否有变有新解?)。辞海中没有“老百姓”,只有“百姓”,其定义是这样的:1、古代对贵族的总称。《诗•小雅•天保》:“群黎百姓。”郑玄笺:“百姓,百官族姓也。”《国语•楚语天下》:“民之彻官百,王公之子弟之质,能言能听彻其官者,而物赐之姓,以监其官员,是为百姓。”2、战国以后用为平民的通称。《孟子滕文公上》“乡里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

应该是没有强烈的家国观念的。
我们要知道的是春秋战国时期是仍属于东周,名义上来讲那零零散散的“国家”还是属于周天子的,不过周王室衰微,可没功夫管百姓有没有什么家国观念。

当时应该仅仅有一个“天下”的概念,周王室的不作为与不能作为,导致战乱不断,百姓对此是无可奈何的,春秋那会还没有国家这个概念。
古代自秦代开始,直到清,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家天下理念,主流理念中,他们理论上认为天下都是一家一姓的。而先秦时期,自西周开始,由部落联盟发展到周的分封制,那个时候国和家是分开的。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句只是适应当时士大夫阶级,从周天子到诸侯,再从诸侯传至士大夫,层层递进,但唯独不适应平民阶级,那时的人们信啥?啥也不信!礼法制度差不多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比如是周天子把东边那块地分给某某姓氏,他是士大夫阶级,我比你低一截,是士阶级的,结果我在你这,你们某某姓氏不待见我,行吧行吧,我到别处混口饭吃。诸侯征伐不断,百家争鸣。世道乱,许多有想法的人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一展胸中所学,或者把自己的能力卖个好价钱,到处找东家。

说白了,当时的百姓呢哪里有什么国家概念,比如动不动打进你家门,抢你粮食,还占你房子,把你赶出去,重点这还没人管,谁本事大谁厉害,所以当时主要是制度崩坏,根本没有类似现在国家一样绝对的执行力。

一般的平民,不知道他的老祖宗的妈妈在哪里住的,老祖宗又无权无势,够不上称“百姓”,只能说是“黎民”,或者被称为“庶民”。

“老百姓”这是中国人(汉人)常常挂在嘴边的自称。在战国以前的时代,“百姓”是指有姓之人。“姓”这个字,分开来就是“女”、“生”,什么样的女人生的(或者在一个什么地方生的)儿子,就得了一个相应的姓。相传黄帝的母亲是住在姬水边上的,所以黄帝就姓姬;舜的母亲是住在姚虚的地方,所以舜就姓姚了,那时候,子并不跟着父亲姓,比如黄帝,就给他的后代分别赐了12个不同的姓。所以那时候有姓的就都是王公贵族,“百姓”也就是“百官”。一般的平民,不知道他的老祖宗的妈妈在哪里住的,老祖宗又无权无势,够不上称“百姓”,只能说是“黎民”,或者被称为“庶民”。
到战国时代以后,在贵族的奴隶之间出现了一个既不是贵族(可能祖上是贵族后来没落了)也不是奴隶(可能祖上是奴隶,后来被主子给放生了)的一个阶级,他们的人数慢慢地比贵族和奴隶还多了起来。所以,“百姓”们来,因为他们也有姓,所以“百姓”和“黎民”或“庶民”就变成一回事了,书上就有了“黎民百姓”的词语。
因为“黎”字也有年纪大的意思,国人(在此主要指汉人)看来,是大的占便宜的,(比如做人的“老子”、“老爷”、“老祖宗”,或者“老板”,不都是很占便宜的吗?)所以,百姓们就自称“老百姓”,算是天天在官老爷面前自称小民的一点点补偿。但在白纸黑字的古书中,从来没有在“百姓”前面还加个“老”字的。只是不能写书的“庶民”们不知从哪朝哪代起“老百姓、老百姓”地叫到了今天“老百姓”也只能在老百姓之间才敢说的。

一般的平民,不知道他的老祖宗的妈妈在哪里住的,老祖宗又无权无势,够不上称“百姓”,只能说是“黎民”,或者被称为“庶民”。

不对。就是两个字。黔首。表示老百姓戴黑色的头巾。

好象布衣也可以

同意


在战国时期老百姓叫什么
因为“黎”字也有年纪大的意思,国人(在此主要指汉人)看来,是大的占便宜的,(比如做人的“老子”、“老爷”、“老祖宗”,或者“老板”,不都是很占便宜的吗?)所以,百姓们就自称“老百姓”,算是天天在官老爷面前自称小民的一点点补偿。但在白纸黑字的古书中,从来没有在“百姓”前面还加个“...

古代表示平民的词有哪些?
1、黔首 "黔首"(qián shǒu)是中国战国时期和秦代对百姓的称呼。秦始皇时期开始使用。"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更名民曰'黔首'"(《史记·秦始皇本纪》),含义与当时常见的民、庶民同。2、布衣 "布衣"指平民百姓的最普通的廉价衣服;"布衣蔬食"常形容生活俭朴;"布衣百姓"干脆指广大...

古代对百姓的称谓
黔首,是战国时期和秦代对百姓的称呼。布衣,借指平民百姓。古代平民不能衣锦绣,故称。白身,指平民,无官职、无爵位者 氓,对百姓(多指失去土地从外迁来的居民)的称呼。黎民,《礼记·大学》载:“以能保我子孙黎民。”这里的黎民就解释为“众也”。与此相近的还有黎庶、黎首、黎元等,如杜甫名...

关于平民的称谓
u 百姓:战国后平民的通称 u 黎民:即平民。“黎”通“骊”:黑色,因黑发而名。u 黔首:黔,黑色,战国时期秦尚黑色平民用黑布包头,故称“黔首”。u 布衣:古代富人穿丝帛,平民穿麻布,故称平民为“布衣”。u 庶民(庶人):秦汉前对身份比奴隶高的农民和小商人的称谓;秦汉后泛指一般平民。

为什么称百姓为黔首
黔首:古代称老百姓。黔首(qián shǒu)黔字从黑从今。黑指黑色头巾,今意为当面的。黑与今联合起来表示戴黑色头巾出门见人,即以黑色头巾作为出门的行头。黔首是中国战国时期和秦代对百姓的称呼。黔,黎也。上古传说,炎帝被蚩尤所逐逃到涿鹿,求助于轩辕黄帝、并结成联盟共同攻打蚩尤之时,战败被俘...

古代第一的别称,古代百姓的别称(要多个)谢谢•﹏•
:“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总之,古代对老百姓的称呼由于社会阶段、文化典制等各方面的原因,带有一定的等级观念。或因其被虏获而称为“黎”“隶”,或因其众多而称其为“庶”或因其衣食住行简陋而名之曰“白”“黔”“褐”,或因其劳役而称其为“野”“丁”,不一而足 ...

黔首百姓
“黔首”本身就是对普通老百姓的称呼。黔首百姓泛指老百姓。至于“黔首”一词的来源,看下面:黔首是战国和秦代对百姓的称呼。战国时期,黔首之称已经广泛使用,《吕氏春秋》中《执一》、《振乱》、《怀宠》和《战国策·魏策》、《韩非子·忠孝》、李斯《谏逐客书》、《礼记·祭义》等均曾出现。它...

黔首是什么意思?
黔首百姓泛指老百姓。至于“黔首”一词的来源,看下面:黔首是战国和秦代对百姓的称呼。战国时期,黔首之称已经广泛使用,《吕氏春秋》中《执一》、《振乱》、《怀宠》和《战国策・魏策》、《韩非子・忠孝》、李斯《谏逐客书》、《礼记・祭义》等均曾出现。它的含义与当时常见...

古人对老百姓有哪些称呼
黎民、百姓是古代称呼普通民众最常用的词,与黎民近义的词有黎庶、黎氓、黎苗、 黎甿、黎烝、黎首、黎庶、黎元等,都具有民众之意。这些词语长期活跃于古代汉语中,如杜甫名篇《自京赴奉县咏怀五百字》中有诗句:“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这里的“黎元”就是指的老百姓。战国时称老百姓多用“...

中国古代关于百姓的称呼
“黔首”(qián shǒu)是中国战国时期和秦代对百姓的称呼。秦始皇时期开始使用。“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更名民曰‘黔首’”(《史记·秦始皇本纪》),含义与当时常见的民、庶民同。5、黎庶 黎庶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lí shù,是指平民大众。黎,黎民,起初是奴隶社会中的奴隶...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18488623791: 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谁的称呼?: -
纳钥中诺: 先秦的“百姓”是“百官族姓”的意思,只有贵族出身才能称“百姓”.古时贵族以其所封之地为姓,故称为「百姓」.书经.尧典:「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 史记.卷一.五帝本纪:「九族既睦,便章百姓.百姓昭明,合和万国.」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18488623791: 战国时期,被称为"百姓"的是对什么人的总称 -
纳钥中诺: 贵族.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18488623791: 战国时秦国及秦代对平民的称呼是?
纳钥中诺: 黔首:黔首是战国时秦国及秦代 对平民的称呼.黔,黑色.“黔首”,犹 如黑头.据说秦尚黑色,平时平民都用 黑布包头,故称“龄首”.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18488623791: 战国前,百姓是对什么人的总称? -
纳钥中诺: 古时候,“百姓”是少数贵族的总称;直到战国时期,才成为平民百姓的通称.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18488623791: 古代统治者对百姓的称呼有哪些?
纳钥中诺: 历史上,由于社会制度的不同,文化习惯以及统治阶级的差异,对于老百姓的称呼也是多种多样的,这也反映出了古代社会的阶级性.在我国奴隶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对于普通民众最常用的称呼就是黎民、百姓.战国时常用“黔首”一词指代普通民众.秦始皇时期特别下令要求将“黔首”作为百姓的固定称谓.由于古时候的等级制度十分严格,老百姓只能穿着麻织的布,质粗而价低,因此“布衣”就成了平民百姓的代称.又因为平民长穿白色衣服,也以“白衣”代指百姓.百姓又被称作“百士”“白丁”,指没有功名的人,如刘禹锡《陋室铭》就说“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此外,“氓”也是古代对普通民众的称呼.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18488623791: “黔首”古代称为什么?? -
纳钥中诺: “黔首”是中国战国时期和秦代对百姓的称呼. 简介黔首(qián shǒu)黔字从黑,今声.《说文解字》:“黔,黎也.从黑,今声.” “黔首”从秦始皇时期开始使用.“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更名民曰'黔首'”(《史记...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18488623791: 百姓的由来与别称 -
纳钥中诺: 老百姓的由来 “老百姓”这是中国人(汉人)常常挂在嘴边的自称.在战国以前的时代,“百姓”是指有姓之人.“姓”这个字,分开来就是“女”、“生”,什么样的女人生的(或者在一个什么地方生的)儿子,就得了一个相应的姓.相传黄...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18488623791: 在战国之前“百姓”是对什么人的总称拜托各位了 3Q -
纳钥中诺: 在这之前的奴隶社会,庶民是没有姓氏的,只有贵族才有,而贵族有自己管辖区域,奴隶制瓦解,贵族的姓氏也就传下于庶民中间,这也可以解释不同地区的大姓氏有所不同.就你这题是选3贵族~望采纳~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18488623791: 普通人和老百姓有区别吗? -
纳钥中诺: 一样的,“老百姓”这是中国人(汉人)常常挂在嘴边的自称.在战国以前的时代,“百姓”是指有姓之人.“姓”这个字,分开来就是“女”、“生”,什么样的女人生的(或者在一个什么地方生的)儿子,就得了一个相应的姓.相传黄帝的...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18488623791: 在战国之前,“百姓”是对什么人的总称?
纳钥中诺: 贵族 古代的平民都是没有姓的,只有贵族才有可能获得姓,所谓百姓是指“禄而有土、仕而有爵”的人.战国之前是贵族的总称,在五经中的百姓多指的是贵族或官吏,而到四书中绝大多数就指的是平民了.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