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晋文之事比喻句

作者&投稿:产丁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孟子在《齐桓晋文之事》中有什么句子
孟子在《齐桓晋文之事》中找出善于比喻巧遇比喻的句子:1、“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意思是: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的东西,却举不起一片羽毛。2、“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意思是:视力足以看清秋天野兽毫毛的尖端,却看不见一车子的柴禾。《齐桓晋文之事》通过孟子游说齐宣...

齐桓晋文之事中运用比喻论证的句子
12、以“筑武扬栗”为喻,说明齐宣王不能行仁政。13、以“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为喻,说明齐宣王不能行仁政。14、以“将以衅钟”为喻,说明齐宣王不能行仁政。15、以“舍近而求远者”为喻,说明齐宣王不明事情的轻重缓急。16、以“揉木为桷”“抉而去之”“张本”“杜隙”“构木为...

孟子在 齐桓晋文之事 一文中是怎样用比喻来说理的?请举例说明,并说明比 ...
用“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比喻“王之不王”是不为而非不能;用“挟太山以超北海”与“为长者折枝”比喻“不能”与“不为”的不同;用“缘木求鱼”比喻以武力为手段去称霸。

运之掌上的之是什么用法
运之掌上得之是比喻用法。解释:比喻极其容易。出自:《齐桓晋文之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公孙丑上》:“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运之掌上是中性成语,可作谓语、定语;用于比喻句。成语接龙 运之掌上 > 上下...

齐桓晋文之事
2.从“以羊易牛”的事例切入,将对齐桓晋文之事的注意转到对“仁”的注意。3.以一系列的比喻引出对“仁政”的议论,说明齐宣王不行仁政非不能而是不为。4.列举“霸运”的种种危害,从而衬托王道仁政的益处,进而激发仁政之道的具体措施。二、领会孟子形象说理,善用比喻的妙处 学生归纳文中比喻...

文言文《阿房宫赋》教学反思
2、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引导到所学的《齐桓晋文之事》,提出:将心比心;已所不欲,勿施于人。)3、在探讨阿房宫所带来的悲剧和警醒的同时,去理解阿房宫本身。阿房宫是富丽堂皇的,圆明园是美妙绝伦的,二者的命运何其相似,如何理解呢?(如,毁坏是全人类的遗憾,但...

古代汉语修辞格有哪些
(《孟子 齐桓晋文之事》) 2.用泛称代特称 例:擅山海(山海的出产物)之富(《洛阳伽蓝记 王子坊》) 3.用特称泛代称 例:大雅(泛指有优秀传统的诗歌)久不作,吾衰竟谁陈?(李白《古风》) 要注意泛指和暗喻的区别. 四、并提 指把两件相关的事并列在一个句子中来表述. 例:耳目聪明.(《后汉书...

《阿房宫赋》写奢侈的秦人不把珍贵的宝物当一回事的句子是?
.《齐桓公晋文之事》中提出明君“制民之产”最低的要求的句子是?是故明君必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3.李清照《一剪梅》中描述相思之情难以抛却的句子是?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4。《蜀道难》中反映古蜀道开凿艰辛的句子是?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第二个字是机的成语
【解释】运:运动,运转。运转于手掌之上。比喻极其容易。【出处】《齐桓晋文之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公孙丑上》:“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结构】偏正式 【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问题六:...

现代文学句式除了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还有什么?古代文言文的4中句式又...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而良人未之知也。 《齐人有一妻一妾》〈孟子〉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

进律19353819569问: 孟子在《齐桓晋文之事》一文中是怎样用比喻来说理的?请举例说明,并说明比喻的作用. -
青山区奥力回答:[答案] 比喻就是找一个喻体与本体相似,有共同点的事物来比作本体,比喻的作用就是使一个抽像的事物变得具体易懂,形象生动的突出事物的特征.

进律19353819569问: 孟子在《齐桓晋文之事》一文中是怎样用比喻来说理的? -
青山区奥力回答: 本文是孟子的代表作品之一,颇能反映孟子散文结构严谨、中心突出、论点明确、说理充分、感情激越、气势磅礴这些基本特色.本文是对话体议论文,孟子要在与齐宣王的对话中,使他接受自己的政治主张,他就必须揣摸对方的心理,诱使对...

进律19353819569问: 在 齐桓晋文之事章 中,孟子是怎样通过比喻来说理的? -
青山区奥力回答:[答案] 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技之类也. 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

进律19353819569问: 在《齐桓晋文之事章》中,孟子是怎样通过比喻来说理的?请举例说明. -
青山区奥力回答:[答案] 由小及大.先说:不忍其觳觫 再说:以小易大,彼恶知之?得出:是乃仁术也

进律19353819569问: 孟子在 齐桓晋文之事 一文中是怎样用比喻来说理的?请举例说明,并说明比喻的作用. -
青山区奥力回答:[答案] 本文是孟子向齐宣王宣扬自己的王道理论,是其民本思想的具体体现.开始,齐宣王 向他打听齐桓、晋文之事,实际上就是想得到“称霸”天下的方法.孟子巧妙地把“霸道”的话题引到“王道”上来,鲜明地提出了“保民而王...

进律19353819569问: 《齐桓晋文之事》一文中用了哪些比喻?用比喻有哪些作用? -
青山区奥力回答: 《齐桓晋文之事》是孟子晚年第二次到齐国和齐宣王的一次谈话记录.它较为系统地阐明了孟子行仁政而王天下的政治主张,充分表现出孟子文章的曲折尽情、气盛言和的特色,洋溢着一种波澜壮阔的气势美.而这沉雄豪宕的气势,又得力于文...

进律19353819569问: 《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用了好多比喻来说理, -
青山区奥力回答: 从“王说”到“王请度之” 孟子以一组巧妙的比喻,正面引出“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的结论.其次以“挟太山以超北海”和“为长者折枝”这组对照性比喻,进一步阐明“不为”和“不能”的区别.最后顺其理势,引经据典,加以正面晓喻.说明王道并不难,最基本的就是“推恩”,“推恩足以保四海”,为齐宣王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进律19353819569问: ...5.墨子的思想核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在《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是怎样用比喻来说理的?请写出具体的比喻句子,并说明其作用. -
青山区奥力回答:[答案] 1.儒 孔子和他的弟子 2 散文总集 3 资治通鉴 4 国语 5 兼爱,非攻 二.《齐桓晋文之事》是孟子晚年第二次到齐国和齐宣王的一次谈话记录.它较为系统地阐明了孟子行仁政而王天下的政治主张,充分表现出孟子文章的曲折尽情、气盛言和的特色,洋溢...

进律19353819569问: 在《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是怎样用比喻来说理的? -
青山区奥力回答: 用兵器杀人,人死.就说,不是我,是兵器杀的他.大王不怪罪收成,天下的百姓都会归顺你的.(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人死,则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进律19353819569问: 文言文齐桓晋文之事采用了怎样的说理方法 -
青山区奥力回答:[答案] 比喻 本文是孟子向齐宣王宣扬自己的王道理论,是其民本思想的具体体现.开始,齐宣王 向他打听齐桓、晋文之事,实际上就是想得到“称霸”天下的方法.孟子巧妙地把“霸道”的话题引到“王道”上来,鲜明地提出了“保民而王,莫之能御”的观...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