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征给唐太宗的谏言

作者&投稿:钱雷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马周的谏言
其二,劝谏唐太宗以“百姓苦乐”为国之兴衰的权衡标准。马周指出“自古以来,国之兴亡,不由积蓄多少,在百姓苦乐也”。他说隋朝虽然积蓄大量的仓米、布帛、金银,但这些最终却成为帮助造反者的财物。而今老百姓本无多少积蓄,我们还在强敛暴征,百姓颇有怨言,认为是朝廷不忧民怜民。进而提出“百姓苦乐...

魏征劝告唐太宗一定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他为什么要全告,请用他的两个...
尤其是文职官僚们而言,重要的也只是纳谏,而不是执行纳谏的内容,因为他们需要的,只是一个“个性平淡的天命的代表”。所以,在儒家政治理想中,唐太宗的全部意义,只是一个退而求其次的“内圣外王”的乌托邦罢了。至于贞观之治,剔除那些家给人足的“神化”,也只剩下一场完美的形式主义表演罢了。(

魏征直言进谏不畏皇权,如果他遇到的不是唐太宗,还会这样耿直地进谏吗...
所以说,后世人对这段“魏征直言敢谏,唐太宗虚心纳谏”的史实极为推崇。魏征以直言敢谏而闻名,据《贞观政要》记载统计,魏征向唐太宗面陈谏议有五十次,呈送给唐太宗的奏疏十一件,一生的谏诤多达“数十余万言”。其次数之多,言辞之激切,态度之坚定,都是其他大臣所难以伦比的。

魏征与李世民的故事
为大唐强盛贡献了二百多次的谏言,每一条都被唐太宗认真对待并尽量采纳。尽管有时魏征的直言让唐太宗感到敬畏,如他曾阻止太宗打猎和藏匿鹞鹰的趣事,但这也恰恰体现了魏征对国家和君主的忠诚,以及他坚持真理的决心。这种敢于犯颜直谏的精神,使得他们的君臣关系在敬畏与信任中达到了新的高度。

刘仁轨谏言唐太宗校猎的翻译
刘仁轨谏言唐太宗校猎 【原文1】 唐太宗将校猎,时收获未毕,栎阳县丞刘仁轨劝谏曰:“今年甘雨应时,秋稼极盛,玄黄亘野,十分才收一二,尽力刈获,月半犹未讫功,贫家无力,禾下始拟种麦。今供承猎事,兼之修理桥道,纵大简略,动费一二万工,百姓收敛,实为狼狈。” 【译文】 唐太宗准备要设置栅栏圈围野兽打猎,...

唐太宗李世民与魏征的关系真的如史书上所写的那么融洽吗
唐太宗对于魏征的奏疏表示接受并当众表扬魏征。表扬过后,唐太宗依然我行我素该怎样就怎样,一点也不知道悔改。魏征一生大约上疏谏言二百多件,唐太宗李世民都表示采纳,但真正改正的并没有几件。唐朝贞观十七年(643年),魏征病死,李世民追赠他为司空、相州都督,谥“文贞”,还亲自刻书碑文...

李世民畏魏征文言文翻译
说明他们俩太了解对方了,李世民不是畏魏征,而是觉得他的建议的确是好,所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作为皇上,也是普通人, 也会犯错,都需要人提醒魏征敢于提建议,说明他了解自己的老板是个讲理的人,能听得进谏言, 否则他就是。文臣武将都得到任用,就可以垂衣拱手,安然而治了何必劳神苦思,代行百...

对于魏征的进谏,李世民 欣然纳之 ,这表明李世明具有怎样的品行?
虚心纳谏,从谏如流,使得臣下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他在纳谏的同时还注意闻过即改,所以贞观年间,政事无失,有错必纠,有过必改,令行禁止,上通下达。能够容忍面折庭争,唐太宗不但对对大臣们和风细雨式的谏言虚心纳谏,而且能够容忍疾风骤雨式的面折廷争,这在古代帝王中确属凤毛麟角,难能...

唐太宗把魏征当做镜子,为何后面要亲手砸掉魏征的墓?
本来魏征死得非常完美的,他推荐的两个人给他抹上了“污点”,至少李世民是这么认为的。李世民开始怀疑魏征是不是有结党营私的嫌疑。很多事情凑在一块,不是事情也会变成事。接下来,又发生了一件事,唐太宗发现魏征把他曾经给他提的建议整理成文拿给文史官褚遂良看。这些谏言每一句的背后...

唐太宗和魏征的故事
唐太宗和魏征的故事:有一次,唐太宗问魏征说:历史上的人君,为什么有的人明智,有的人昏庸?魏征说:“多听各方面的意见,就明智;只听单方面的话,就昏庸。他还举了历史上尧、舜和秦二世、梁武帝、隋炀帝等例子,说:治理天下的人君如果能够采纳下面的意见,那末下情就能上达,他的亲信要想...

史研13040427530问: 魏征进谏太宗的名疏是《不克终十渐疏》还是《十渐不克终疏》? -
玉溪市鼻炎回答: 谏十渐不克终疏臣奉臣奉侍帷幄十余年,陛下许臣以仁义之道,守而不失;俭约朴素,终始弗渝.德音在耳,不敢忘也.顷年以来,浸不克终.谨用条陈,裨万分一. 陛下在贞观初,清净寡欲,化被荒外.今万里遣使,市索骏马,并访怪珍....

史研13040427530问: 求魏征正面上谏唐太宗的文言文与分析要正面上谏,不是婉转的 -
玉溪市鼻炎回答:[答案] 谏太宗十思疏 〔唐〕魏征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1〕;欲流之远者〔2〕,必浚其泉源〔3〕;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4...

史研13040427530问: 魏征给唐太宗的谏言 -
玉溪市鼻炎回答: 《谏太宗十思疏》

史研13040427530问: 魏征如何劝谏唐太宗贞观之治 -
玉溪市鼻炎回答: 也可以看看《贞观政要》,个人觉得这里面写得很细.侧面反映了魏相的进谏效果

史研13040427530问: 魏征直言敢谏 -
玉溪市鼻炎回答:[答案] 玄武门之变后,有人向秦王李世民告发,东宫有个官员,名叫魏征,曾经参加过李密和窦建德的起义军,李密和窦建德失败之后,魏征到了长安,在太子建成手下干过事,还曾经劝说建成杀害秦王. 秦王听了,立刻派人把魏征找来. 魏征见了秦王,秦...

史研13040427530问: “《资治通鉴 唐纪》中魏征向唐太宗李世明提出了什么建议?这个观点对你有什么启示?” -
玉溪市鼻炎回答: 广开言路,虚怀纳谏, 对我的启示就是要做一个成功的领导者必须虚心听取身边人的意见,好的坏的博纳众长最后自己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怀有一个谦虚的心. 以上是我各人的看法 资治通鉴 唐纪 略看了一二 希望对你有帮助 欢迎采纳

史研13040427530问: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进谏成功原因 -
玉溪市鼻炎回答: 《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徵于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奏章,意在劝谏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太宗,即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的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十思"是奏章的主要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疏"即"奏疏",是古代臣下向君主议事进言的一种文体,属于议论文.

史研13040427530问: 几句话说下魏征冒死谏言的故事. -
玉溪市鼻炎回答: 魏征谏言:“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太宗虚怀纳谏,励精图治,大唐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文化腾达,史称"贞观之治".

史研13040427530问: 魏征对唐太宗有什么影响 -
玉溪市鼻炎回答: 魏征,被唐太宗李世民尊为雕琢“美玉”的良工、矫正己过的“人镜”,故始有“帝王人镜”一说,意思是魏征是皇帝李世民的一面镜子.而世人则把魏征誉为“一代名相”和“千秋金鉴”. 从贞观年间魏征的进谏活动和主要表现看,魏征作为...

史研13040427530问: 资治通鉴 魏征在回答唐太宗的话时提出的观点是什么/ -
玉溪市鼻炎回答: 据《资治通鉴》记载,贞观二年春正月,唐太宗曾问魏征:“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魏征回答说:“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