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玉案写作背景及鉴赏

作者&投稿:闫澜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汤魏18034046696问: 青玉案·元夕创作背景是什么? -
嘉峪关市思为回答: 青玉案·元夕创作背景是:宋淳熙元年或二年.当时,强敌压境,国势日衰,而南宋统治阶级却不思恢复,偏安江左,沉湎于歌舞享乐,以粉饰太平.洞察形势的辛弃疾,欲补天穹,却恨无路请缨.他满腹的激情、哀伤、怨恨,交织成了这幅元夕求索图.辛弃疾本是诗人,却正是侠骨柔情、矢志不渝的无双国士.世事沧桑,沦桑巨变,非诗之志矣,却偏偏要为世人留下这不朽的诗篇.其志也悲壮,其情也苍凉,其辞也瑰丽,其调也高亢.正所谓:“如嗔如笑写性情,亦诗亦史述人物.”也是辛词不同于其他诗作之处.

汤魏18034046696问: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的写作背景和全文意思 -
嘉峪关市思为回答: 【写作背景】 这首词历来被称为是辛弃疾词作风格前后期的分水岭,但我认为它更似一个寂寞潦倒英雄悲情迟暮之际所吟唱的徘徊与憧憬的哀歌. 词的上阙写在万家团圆的元宵佳节之夜,眼前所见的是许许多多的花灯,好像一夜东风吹开了千...

汤魏18034046696问: 求 青玉案·元夕 的背景与整个故事内容及赏析 -
嘉峪关市思为回答: 青玉案.元夕 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译文] 东风仿佛吹开了盛开鲜花的...

汤魏18034046696问: 青玉案·元夕的创作背景是什么? -
嘉峪关市思为回答: 这首词作于南宋淳熙元年(公元1174年)或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当时,强敌压境,国势日衰,而南宋统治阶级却沉湎于歌舞享乐,以粉饰太平.洞察形势的辛弃疾,欲补天穹,却恨无路请缨.他满腔激情、怨恨,交织成了这幅元夕求索图. 词作从极力渲染元宵节绚丽多彩的热闹场面入手,反衬出一个孤高淡泊、超群拔俗、不同于金翠脂粉的女性形象,寄托着作者政治失意后,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意图不在写景,为反衬灯火阑珊处那个人的与众不同.

汤魏18034046696问: 求辛弃疾在写《青玉案》时的写作背景!!!! -
嘉峪关市思为回答: 小序中,已将写作的背景和意图作了交代.显然是作者晚年被弹劾落职、闲居农村时的作品.“戏作”,是自谦,也是自嘲,但实际是极其深沉、极其悲愤的浩叹,绝非儿戏的笔墨.

汤魏18034046696问: 青玉案·元夕辛弃疾1)上片描写用的是一种什么方法?目的是什么?2)“那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古诗鉴赏 -
嘉峪关市思为回答:[答案] 反衬(上阕除了渲染一片热闹的盛况外,并无什么独特之处.) 目的是极力渲染元宵佳节的热闹景象:满城灯火,满街游人... 同时,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站在灯火阑珊处的那个人,是对他自己的一种写照.根据历史背景可知,当时的他不受重用,文韬...

汤魏18034046696问: 苏轼《青玉案》的创作背景是什么啊? -
嘉峪关市思为回答: 是苏轼至杭州时为送苏坚归吴中而作.苏坚字伯固,在杭州曾助苏轼浚西湖,修长堤,与苏轼相友善

汤魏18034046696问: 青玉案~ 元夕 中 作者写作背景是什么? -
嘉峪关市思为回答: 译文】 东风仿佛吹开了盛开鲜花的千棵树,又如将空中的繁星吹落,象阵阵星雨.华丽的香车宝马在路上来来往往,各式各样的醉人香气弥漫着大街.悦耳的音乐之声四处回荡,职如风萧和玉壶在空中流光飞舞,热闹的夜晚鱼龙形的彩灯在翻腾...

汤魏18034046696问: 青玉案元夕的写作背景 -
嘉峪关市思为回答: 词作从极力渲染元宵节绚丽多彩的热闹场面入手,反衬出一个孤高淡泊、超群拔俗、不同于金翠脂粉的女性形象,寄托着作者政治失意后,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意图不在写景,为反衬灯火阑珊处那个人的与众不同.

汤魏18034046696问: 青玉案 贺铸 赏析 -
嘉峪关市思为回答: 这首词抒写了因理想不能实现而郁郁不得志的“闲愁”.上片写相恋和怀念,下片开头两句写昏暮景色,暗示出抒情主人公等待盼望那位“凌波”仙子直到黄昏,仍不见踪影,或“闲愁”太多.写“美人”可望而不可及,以此喻指理想不能实现...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