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的烽火台介绍50字

作者&投稿:代贱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万里长城是新七大奇迹之一,1987年12月,长城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长城东西南北交错,绵延起伏于我们伟大祖国辽阔的土地上。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万里长城的资料基本介绍,希望对你有帮助。

  万里长城的基本介绍

  万里长城在我国北方辽阔的土地上,东西横亘着一道绵延起伏、气势雄伟、长达一万多里的长墙。这就是被视为世界建筑史上一大奇迹的万里长城。万里长城是我国古代一项伟大的防御工程它凝聚着我国古代人民的坚强毅力和高度智慧,体现了我国古代工程技术的非凡成就,也显示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

  长城是中国也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一项古代防御工程。自公元前七八世纪开始,延续不断修筑了2000多年,分布于中国北部和中部的广大土地上,总计长度达50000多千米,被称之为“上下两千多年,纵横十万余里”。如此浩大的工程不仅在中国就是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因而在几百年前就与罗马斗兽尝比萨斜塔等列为中古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准确地说,长城不只有一座。在两千多年间,各代王朝在中国的北方修建了许多座长城。其中,最"新"的而且也是目前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建于中国明代(1368-1644)。

  明长城是一座结构庞大复杂的边防堡垒,绵延6700公里。它是世界最伟大的人工奇迹。

  明长城翻山越岭,蜿蜒迂回于崇山之间。看见它人们不由肃然起敬,感叹在如此险峻的地方使用数量如此众多而且巨大的建筑材料。长城见证了古代中原农业文明和北方游牧民族间剑拔弩张的激烈对抗。

  明代长城是人类历史上耗费人力最巨,时间最久,物资最多的建筑。这使它成为一件最大的历史文物。在今天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保护长城是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最具挑战性的任务。

  长城位于北京的八达岭(西北方)。特点是大、长、历史远久。它是被秦始皇下令做成的,死了很多被俘虏的民工。

  万里长城的修筑

  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奇迹。自秦始皇开始,修筑长城一直是一项大工程。据记载,秦始皇使用了近百万劳动力修筑长城,占全国人口的1/20!当时没有任何机械,除运土、运砖可以用毛驴、山羊能爬山的牲畜外,全部劳动都得靠人力,而工作环境又是崇山峻岭、峭壁深壑。可以想见,没有大量的人群进行艰苦的劳动,是无法完成这项巨大工程的。

  万里长城的工程量,据粗略估计,仅以明朝修筑为例,若将其砖石、土方用修筑一道厚1米、高5米的大墙,可环绕地球一周有余。如果用来铺筑一条宽5米、厚35厘米的马路,那就能绕地球三四周了。如果把所有朝代所修的总计10万里来计算,则这道长墙可绕地球十几周,这条马路,可绕地球三四十周。

  万里长城的修筑原因

  秦赵燕为何要在北边修筑长城,这要从战国时期的形势说起。战国时期,是我国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时期,诸夏文化与秦、楚、吴、越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统一的趋向日益强烈。当时进行封建改革的魏、赵、韩、楚、齐、秦、燕七国强盛之后,进行兼并战争,谋求以武力统一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这时,陕北、晋北、冀北和内蒙古草原上的

  天下第一雄关:居庸关长城少数民族主要是匈奴也强大起来,不断掳掠秦、赵、燕三国北部边境。秦国之北,有义渠,又北为匈奴;赵国西北有林胡、楼烦,北有襜褴、匈奴;燕国北界有东胡。自战国中期以来,他们不断掳掠秦、赵、燕三国北部地区。由于他们善于骑射,长于野战,采取突然袭击,来去飘忽,难于捉摸,显示出很强的战斗力。而秦、赵、燕在战国中期的作战部队主要是步兵和战车,穿着宽衣大袖的服装,行动迟缓,日行30——50里,自然不能阻止匈奴、东胡的袭击和掳掠。这不仅使三国北部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生产遭到严重破坏,而且大大影响了三国的统一事业。针对这种被动局面,三国便先后进行兵制改革和在北部修筑长城。

  秦国自商鞅开始变法,推行富国强兵。军队逐渐改变成步兵和骑兵,并以军功论赏和升迁,因此军队的战斗力增强,所向无敌。惠文王六年(前332)和十年,先后大败魏国,夺取魏西河郡(今陕西洛河流域)和上郡(今陕西东北部)地。为了防止匈奴人南掠,昭王下令于陇西、北地、上郡北部边境修筑长城,并派军驻守。

  赵国于武灵王十九年(前307)始改革兵制,行胡服骑射。自此兵力遂强。二十年,武灵王西略林胡地,至榆中,林胡王献马降服,才班师而归。二十六年(前300),破中山,攘地北至燕、代(今山西北部),又西北拓地至云中、九原(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至乌加河地区)。于是,下令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今内蒙古大青山、乌拉特山)而西,直抵大河(今内蒙古乌加河),而置代郡、雁门、云中郡,以防匈奴南下掳掠。为了专门经营西北,次年,他让位于其子惠文王何,自号主父。惠文王二年(前297),主父出代,至西河(今山西、内蒙古间之黄河),破楼烦王而致其兵。

  燕国是战国七雄中最弱的一个,南临强齐与新起的赵国,北逼于东胡。直到燕昭王即位(前311)以后,发愤图强,招纳各国贤能之士,实行改革,燕国才强盛起来。其时东胡强大,经常南掠燕国北部地区。燕君为了保持北部的安宁,被迫向东胡王缔结和约,而以大将为人质。昭王时,秦开质于东胡,他智勇双全,东胡王甚信之,因此行动自由,得以了解东胡南部的山川险要、布防情况与军队的活动规律。归国之后,即率大军袭击东胡,大破之,东胡却地千余里。又“度辽东而攻朝鲜”拓地至浿水。于是,“燕亦筑长城,自造阳(今河北康保县与内蒙古太仆寺旗)至襄平;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

  综上所述,战国时期,秦、赵、燕之所以在北边修筑长城,其目的是为了防御匈奴、东胡等民族的劫掠,杀伤。

  万里长城的价值

  公用价值

  “因地地形,用险制塞”是修筑长城的一条重要经验,在秦始皇的时候已经把它肯定下来,司马迁把它写入《史记》之中。以后每一个朝代修筑长城都是按照这一原则进行的。凡是修筑关城隘口都是非曲直选择在两山峡谷之间,或是河流转折之处。或是平川往来必经之地,这样既能控制险要,又可节约人力和材料,以达“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效果。修筑城堡或烽火台也是选择在“四顾要之处”至于修筑城墙,更是充分地利用地地形,如像居庸关、八达岭的长城都有是沿着山岭的脊背修筑,有的地段从城墙外侧看去非常险峻,内侧则甚是平缓,收“易守难攻”之效。在辽宁境内,明代辽东镇的长城有一种叫山险墙、劈山墙的,就是利用悬崖陡壁,稍微把崖壁劈削一下就成为长城了。还有一些地方完全利用危崖绝壁、江河湖泊作为天然屏障,真可以说是巧夺天工了.长城,作为一顶伟大的工程,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宝贵遗产。

  历史与现实价值

  战国秦、赵、燕长城具有很大的历史价值,首先,它表明,只有修筑长城,加上一定数量的驻军,才能限制游牧民族的快速机动能力,防止北方游牧民族骑兵闪电式的袭击。没有长城,即使有大量的步兵和骑兵,仍然是防御不了的。战国时代的历史事实证明了这一点。因为长城是有效的军事防御工程,因而后来为秦始皇所采用。汉武帝在驱逐匈奴到漠北以后,下令立即修筑新的长城。

  其次,战国秦、赵、燕所筑的长城,是相当科学的,它基本上是利用山川形势险要而建,在山口与平原地区,都建筑高厚的城墙,截断匈奴、东胡骑兵进出之路。除了长城之外,内外制高点还建有烽火台,进行侦察敌情和传递消息,让长城上的驻军作好准备;在交通路口和谷口,都建筑障城,派军驻守,以加强长城的防御能力。在长城以内,每隔一段距离,都修建驻军的大城,并设有迅速传递消息的通讯网,以便统一指挥和互相支援。这条三国长城及其烽火台、障、城等配套建筑,构成了一套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这套军事防御体系是合乎科学的,防卫是有效的。它为后来的军事防御工程提供了样板。蒙恬所筑的秦长城,虽然全系新建,但是很明显,他是在参照战国秦、赵、燕长城建筑的基础上设计的,同时进行了取长补短。例如,他利用山川地形,因其险阻建城筑障。他把长城建于高山之上,尽量利用山脊、峰峦为城,使匈奴骑兵无法越过;尽量利用河流作屏障,尽量把长城建于河流之北,使敌人得不到水源。在丘陵、平原,则筑成高大城墙,或用土

  长城上最好的关城:嘉峪关

  长城上最好的关城:嘉峪关石夹筑,或用土夯筑,而把各段长城联结成一条气势雄伟、隔断南北的巨龙。秦长城的烽火台,较三国长城有了改进,都建于长城外开阔的山上,而且根据地形,每隔10里、20里、30里就有一座。障城也有改进,在交通路口或谷口,都修建南北两座障城。驻大部队的城,都建在长城之南,并与长城紧紧相连。可以说,秦长城建筑体系的高度科学性,是战国秦、赵、燕长城建筑体系的继承和发展。最后,战国秦、赵、燕长城的历史价值,不仅表现了2200多年前中华民族的伟大气魄,而且显示了当时中国人民的高度智慧、不怕苦的精神、高超的军事科学水平、高度的科学文化。

  万里长城的军事意义

  长城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军事防御工程,它并非简单孤立的一线城墙,而是由点到线、由线到面,把长城沿线的隘口、军堡、关城和军事重镇连接成一张严密的网,形成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军堡、关城和军事重镇这个体系具有战斗、指挥、观察、通讯、隐蔽等多种功能,并配置有长驻军队的点线结合防御工程整体。

  在冷兵器时代,长城防御体系的军事作用是卓有成效的。秦时,“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新书·过秦》)汉武帝时,“建塞徼、起亭燧、筑外城,设屯戍以守之,然后边境得用少安。”(《汉书·匈奴传》)“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的赵武灵王正是以“变俗胡服,习骑射”而著称于世的政治家(《史记·匈奴列传》)。事实上,秦皇汉武,包括明初,无不是在主动出击、军事上取得压倒优势时修建长城的。这说明,修筑长城既是一种积极防御,又是积蓄力量、继续进取的谋略。

  修筑长城,是针对西北边地实情所采取的积极措施,是化被动为主动,因为对于北方的游牧部落,"大兴师征之,则遁逃伏慝,不可得而诛也;师还则寇钞又起;留卒戍守,则劳费不资,故惟有筑长城以防之。""然则长城之筑,所以省戍役,防寇钞,休兵而息民者也。"

  而且要强调的是,长城的防御作用不是一般人以为的“不被攻陷”;其真正的用处在于——入侵者或许能集中力量偶尔攻破一两个关口、闯入内地,但只要整段长城还驻守有强劲的军队,入侵者就始终面临被阻击、伏击而无法回家的危险;尤其是,长城扼住了燕山和太行山北支各个交通要道,游牧民族的骑兵纵然破关而入,但只能对内地实施骚扰,而他们的后勤根本无法通过关口输送进来,故而无法在内地立足。癣疥之疾再重,也侵入不到膏肓,这是长城存在的根本意义。

  万里长城的经济意义

  长城的修建在经济上也具有一定的意义。长城的修建需要大量的物资,如石材、木材、土石、石灰等等,这些材料的采集、运输和加工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些投入,使得各朝代的经济体系得到了提升,从而对经济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此外,长城也为沿线的城镇和农村带来了贸易和商机,长城的建造和维护成为了当地百姓创造的利益和价值。

  此外,万里长城的建造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杰出代表,对于世界文明史上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万里长城,不仅仅代表着中国古代历史和文明的辉煌,更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具有世界性的文化和历史价值。它的建造和存在,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历史和文化遗产,更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丰碑。

  此外,万里长城还有着重要的军事和防御意义。在中国历史上,长城是中国的重要军事防御工事之一,对于抵御外族侵略和维护国家安全有着重要作用。在中华民族的长期历史中,长城也成为了中华民族抵御外族侵略、维护疆土领土完整的象征。因此,在中国的历史上,长城也被誉为是中国的“国防长城”,是中国的民族象征之一。

  最后,万里长城的建造也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勤劳的体现。长城的修建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是一个耗费巨大的工程。然而,在中国古代,没有现代科技和建筑技术的支持,这些工程全部由人工完成,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长城的建造历经了几千年的历史,是多代中国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成果,也是中国古代社会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万里长城的政治意义

  长城的修建在中国历史上也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首先,长城的修建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使得各朝代需要动员全国的资源和人力,从而使得政治权力更加集中,对国家的统一和中央集权有着深远的影响。其次,长城也成为了各朝代政治宣传的重要手段,以长城为象征的“烽火台”、“居庸关”等地成为了各朝代政治文化的重要标志。长城的存在加强了各朝代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使得中国政治文化得到了更加稳定和巩固的发展。

  万里长城的相关评价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约公元前220年,一统天下的秦始皇,将修建于早些时候的一些断续的防御工事连接成一个完整的防御系统,用以抵抗来自北方的侵略。在明代(公元1368~1644年),又继续加以修筑,使长城成为世界上最长的军事设施。在文化艺术上的价值,足以与其在历史和战略上的重要性相媲美。而现在北京市延庆县的八达岭长城是明长城中保护的最好的部份,也是最陡峭的部份,还是客流量最多的。

  名称由来

  两千多年来中国各时期长城的修筑基本上都有记载,但各朝各代在修筑长城和记载长城时,所使用的名称多有不同,这些不同的名称,有的在同一历史时期互相通用,有的仅在某个历史时期或某个地域用过。

  长城

  长城之称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是长城最通用的称谓。《史记·楚世家》载:“齐宣王乘山岭之上,筑长城,东至海,西至济州,千余里,以备楚。”

  方城

  称长城建筑为方城,只在春秋时楚国用过。《汉书·地理志》载:“叶,楚叶公邑,有长城,号方城。”

  堑、长堑、城堑、墙堑

  这几种称谓基本上相互通用,从战国直到明代几乎全都使用过。《史记·秦本纪》在记载秦简公六年(前409年)沿洛水修筑长城时,就只用了“堑洛”两字。《北史·契丹传》载:“契丹犯塞,文帝北讨至平州(今河北卢龙县)遂西趣长堑。”

  塞、塞垣、塞围

  在史书中用到塞字的地方很多,一般情况有两种意义:一是用以表示关口要隘。这些被称之为塞的关隘,有的就在长城之上,有的则在离长城很远的地方。另一个意义是用以表示长城。如《史记·匈奴列传》载:“汉遂取河南地,筑朔方,复缮秦时蒙恬所为塞,因河为固。”《后汉书·乌桓传》载:“秦筑长城,汉起塞垣。”

  长城塞、长城亭障、长城障塞

  这是把长城同塞并在一起合称长城的一种表示形式。这种称谓在史书中也很常见,如:司马迁《史记·蒙恬列传》中有:“行观蒙恬所为秦筑长城亭障。”《晋书·唐彬列传》载:“遂开拓旧境,却地千里,复秦长城塞。”杜佑《通典》古冀州条记载:“密云县东北至长城障塞一百十里。”

  壕堑、界壕

  壕堑是长城建筑的一种形式,多指在不易筑墙的地方,挖有深广各若干丈的深沟,并将所挖取之土堆于沟的一侧,其防御作用同修筑墙体是一致的。界壕则是金代长城的专用词,除金之外,基本没有使用界壕一词来称长城的。

  边墙、边垣

  将长城称之为边,主要是明朝。中国古代多将中原各地与东北、华北、西北、西南等地,少数民族之间的地域,称之为边地,明代则将在这一带地域修筑的长城,称之为边墙或边垣。如《明史·戚继光传》载:“蓟镇边垣,延袤两千里。”《明史·兵志》载:“请修宣、大边墙千余里。”

  长城在各个朝代的建造时间:

  先秦时期:长城最早建筑于西周时期。周王朝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俨狁的袭击,曾筑连续排列的城堡“列城”以作防御。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为了争霸互相防守,纷纷在边境上修筑起长城,最早的是公元前7世纪的“楚方城”。其后齐、韩、魏、赵、燕、秦、中山等大小国家相继修筑了长城用以自卫。其中,秦、赵、燕三国和北方的匈奴毗邻,在修筑诸侯的互防长城同时,又在北部修筑了“拒胡长城”。这时长城的特点是东、南、西、北方向各不相同,从几百千米到1000—2000千米不等。

  秦朝时期:公元前221年,秦吞并六国统一天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为了维护和巩固空前统一的大帝国安全,秦始皇的重大战略措施之一就是大规模修建长城。秦始皇使用了近百万劳动力修筑长城,占当时全国总人口的二十分之一,筑起了“西起临洮(今甘肃山尼县),东止辽东(今辽宁省),蜿蜒万余里”的长城。从此才有了“万里长城”这一名称。

  汉朝时期:汉武帝登基后,连续发动多次对匈奴的战争,将其驱逐至漠北。并且修复了蒙恬所筑的秦长城,此后又修建了外长城,筑成了一条西起大宛贰师城、东至鸭绿江北岸、全长近一万米的长城。

  隋朝时期:隋朝两代统治者先后7次调用近200万劳力,于北部和西北部边境修筑长城、增建城垒。在北魏和周、齐修筑长城的基础上,使东迄紫河,中经朔方、灵武之境,西至榆谷以东的长城、筑垒,基本连成一线。2000年之后,调查人员发现了多处隋朝修建长城的遗迹。

  两宋时期:山西岢岚境内的长城为北齐、隋、宋三个王朝修筑。这是中国首次发现宋代长城。宁夏发现的宋代长城遗迹,位于固原市原州区战国秦长城南北两侧。时间跨越千年以上的战国长城与宋代长城在同一地区并存。

  明朝时期:明前期的长城工程主要是在北魏、北齐、隋长城的基础上“峻垣深壕,烽堠相接。”各处烟墩增筑高厚,墩旁开井,增建烟墩、烽堠、戍堡、壕堑,局部地段将土垣改成石墙。修缮重点是北京西北至山西大同的外边长城,和山海关至居庸关的沿边关隘。明中叶百余年间建成了众多长城重镇。后来又重修辽东边墙“自绵州迤东抵三岔河,又自三岔直抵旧辽阳“。山海关至嘉峪关之间的边墙重建工程,主要是在长城上骑墙建大量的空心敌楼易以砖石,局部地段改线重建。

  长城的建筑方法:

  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时就总结出了“因地形,用险制塞”的重要经验,凡是修筑关城隘口都是选择在两山峡谷之间,或是河流转折之处,或是平川往来必经之地,这样既能控制险要,又可节约人力和材料,以达“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效果。修筑城堡或烽火台也是选择在险要之处。至于修筑城墙,更是充分地利用地形,如像居庸关、八达岭的长城都是沿着山岭的脊背修筑。在建筑材料和建筑结构上以“就地取材、因材施用”的原则,创造了许多种结构方法。

  长城的建筑结构:

  长城并不只是一道单独的城墙,而是由城墙、敌楼、关城、墩堡、营城、卫所、镇城烽火台等多种防御工事所组成的一个完整的防御工程体系。这一防御工程体系,由各级军事指挥系统层层指挥、节节控制。

  墙的结构内容是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而定的,万里长城的构筑方法有如下几种类型:

  1.版筑夯土墙;

  2.土坯垒砌墙;

  3.青砖砌墙;

  4.石砌墙;

  5.砖石混合砌筑;

  6.条石;

  7.泥土连接砖。

  另外,还有烽火台、城堡、关城等特殊建筑。

  总长度测定:

  现今人们一般说的长城一般指的是明长城。所称长城的长度也就是明长城的长度。国家文物局和国家测绘局2009年4月18日联合公布,明长城东起辽宁虎山,西至甘肃嘉峪关,从东向西行经辽宁、河北、天津、北京、山西、内蒙古、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十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56个县域,总长度为8851.8千米。

  2012年6月5日,国家文物局在北京居庸关长城宣布,历经近5年的调查认定,中国历代长城总长度为21196.18千米。

  2020年11月26日,国家文物局发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长城重要点段名单。

  万里长城的地理位置分布

  长城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河南、青海、宁夏、新疆等15个省区市。现存万里长城遗址东起辽宁虎山,西至甘肃嘉峪关。从东向西经过的省市有辽宁、河北、天津、北京、山西、内蒙古、陕西、宁夏、甘肃十个省的156个县域。总长度为八千八百五十一点八千米。

  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防御外敌入侵的工事,早在西周时期,各诸侯国就开始修筑绵延不断的城墙,以防御敌方的骑兵攻击。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开始把各诸侯国修建的城墙联成一片,并进行拓展,以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兵进攻,这就有了万里长城的雏形。此后历朝历代都对长城进行了修缮。明朝是最后一个对长城进行大规模修缮的朝代。现在我们看到的长城,基本上就是明朝时期修建的模样。保存和修复的比较好的有:被称为天下第一关的山海关老龙头长城,北京周边的八达岭长城、司马台长城、箭扣长城,山西的大同长城、雁门关长城和甘肃的嘉峪关长城。

  老龙头长城是长城入海的端头部分,有天下第一关的美称。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东北15公里处。可游览的地方包括老龙头长城、南翼长城、关城长城、北翼长城、角口长城、三道关长城及九门口长城等地段。

  八达岭长城位于北京市延庆区,是明长城修缮和维护得最好的一段,也是中外游客游览最多的一段。八达岭长城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八达岭长城可供游览的地段一共有3741米。其中,南段1176米,北段2256米。共有敌台16座。年轻人游览八达岭长城可两边都爬。年龄大的、身体状况不太好的建议只爬一边即可。

  司马台长城距北京市区120公里,位于北京市密云区司马台村以北,故名司马台长城。司马台长城是已开放长城中最险峻的一段,部分长城墙体修建于刀削斧劈般的悬崖之上。第14敌楼和第15座敌楼之间,有一段天梯,长约100米,宽仅一砖,左右两侧皆是900米的深渊,其险无比。

  箭扣长城位于北京市怀柔区,距北京市中心73公里。这是一段尚未开发、开放的长城,保持着完好的原始风貌,深得摄影爱好都青睐。箭扣长城婉蜒曲折,像英文字母W的形状,宛如满弓扣箭而得名。现有旅游公司正在开发修复箭扣长城。因此,箭扣长城有望在不久的将来正式对外开放。

  雁门关长城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县城以北约20公里处,是万里长城山西段最重要的关隘,有中华第一关之称。雁门关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雁门关依山势修建。关城城墙高约十米,周长约一公里。关城的山冈上有明清驻军营房遗址。西门外有关帝庙,东门外有祭祀台。抗日战争期间,阎锡山弃关南撤。八路军120师716团在雁门关大同公路附近,伏击的日军汽车运输队,取得了震惊中外的雁门关大捷,雁门关也因此成为爱国教育基地。

  嘉峪关位于甘肃省嘉峪关市西五公里的山谷中,城关两侧的城墙横穿沙漠戈壁,是长城最西端的关口,历史上被称为河西咽喉。嘉峪关也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嘉峪关是明朝时期才修建的关隘,由内城、外城、豪城组成。三道防线构成重叠并守的态势。嘉峪关内城墙上建有箭楼、敌楼、角楼、阁楼、闸门共14座。东门外建有关帝庙、戏楼等。

  万里长城的由来和长城具体长度、遗址数量

  从西周开始,修筑长城是为了防御敌国进攻之用,在《史记》、《汉书》、《晋书》、《明史》等历史文献上都有记载:长城的作用、建筑组成部分、长度等都有详细说明。两千多年来,各个时期和国家修建的长城有着不同的名字,有的互相通用,有的仅在某个历史阶段或者地域使用过,它们的功能和用途都是一样的。因为明朝是修建的长度几乎是它之前所有超大的总和,所以,现在我们见到最多的大部分属于明朝所修筑的。

  早期修筑的长城大多数残缺不全,保存最完整的是明朝修建的,所以现在说的长城一般指的是明长城,长度也说的是明长城的长度。但是为了确定最终长度和数量,国家文物局历经五年的调查统计认定:中国历代长城的总长度有21196.18公里,包括长城墙体、单体建筑、关堡和相关设施由43721处长城遗址。

  万里长城上的主要关口和旅游景点

  万里长城上的主要关口,我们听说最多的应该数:山海关、嘉峪关、居庸关、玉门关、雁门关、平型关等有名气的关口,听说最多的长城就数八达岭长城、大境门长城、古北口长城、大同长城、古北口长城、司马台长城等。

  然而这些都有哪些特点呢?

  1、山海关,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第一关”,位置在河北省秦皇岛,也是万里长城的入海处,全长26公里,是明朝“卫所兵制”的产物。主要看点有箭楼、牧营楼、瓮城等景观,春季和秋季比较适合到此游览,可以游览2个小时左右。山海关地段包括老龙头长城、关城长城、角山长城、三道关长城以及九门口长城等。

  2、嘉峪关,是明长城的西端起点,建于1372年,因所建地点在嘉峪山的山麓而得名。位置在甘肃省嘉峪关市,是我国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塞。现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主要景点包括嘉峪关长城、悬壁长城、长城第一墩、魏晋墓群、木兰城等,春、夏、秋三季都适合到此游览参观,所以这里也是#夏日清凉好去处#。

  3、镇北台,位置在陕西省榆林市,万里长城第一台,是明长城遗址中最为宏大、气势最为磅礴的建筑物之一,是中国长城三大奇观之一,是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距今有四百多年历史。

  4、司马台长城,位置在北京市密云区古被扣真司马台村北,与古北水镇相邻,距离北京市区120公里,这里是我国唯一一处保留明代原貌的长城,所以被英国泰晤士报评为“全球不容错过的二十五处风景之首”,被中国古建筑学家评价为:中国长城世界之最。一年四季都可以到此游览参观,到这里可以夜宿长城脚下,欣赏长城夜景,也可以和古北水镇一起组成北京郊区一日游。

  当然,我国的万里长城不仅仅只有上面介绍的四个,还有很多值得去游览的景点,诸如居庸关、八达岭长城、慕田峪长城、虎山长城、大境门长城、唐长城、齐长城、燕长城等,都值得我们去参观,因为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整个人类的骄傲。

  万里长城的故事

  【定城砖的传说】

  相传明正德年间,有一位名叫易开占的修关工匠,精通九九算法,所有建筑,只要经他计算,用工用料十分准确和节省。监督修关的监事管不信,要他计算嘉峪关用砖数量,易开占经过详细计算后说:"需要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块砖。"监事管依言发砖,并说:"如果多出一块或少一块,都要砍掉你的头,罚众工匠劳役三年。"竣工后,只剩下一块砖,放置在西瓮城门楼后檐台上。监事管发觉后大喜,正想借此克扣易开占和众工匠的工钱,哪知易开占不慌不忙的说:"那块砖是神仙所放,是定城砖,如果搬动,城楼便会塌掉。"监事管一听,不敢再追究。从此,这块砖就一直放在原地,谁也不敢搬动。现在,此砖仍保留在嘉峪关城楼之上。

  【击石燕鸣】

  相传,古时有一对燕子筑巢于嘉峪关柔远门内。一日清早,两燕飞出关,日暮时,雌燕先飞回来,等到雄燕飞回,关门已闭,不能入关,遂悲鸣触墙而死,为此雌燕悲痛欲绝,不时发出"啾啾"燕鸣声,一直悲鸣到死。死后其灵不散,每到有人以石击墙,就发出"啾啾"燕鸣声,向人倾诉。古时,人们把在嘉峪关内能听到燕鸣声视为吉祥之声,将军出关征战时,夫人就击墙祈祝,后来发展到将士出关前,带着眷属子女,一起到墙角击墙祈祝,以至于形成一种风俗。

  【孟姜女哭长城】

  关于长城故事,较为经典的莫过于孟姜女哭长城。相传秦朝时,秦始皇建长城时,劳役繁重,青年范喜良和女子孟姜女刚新婚三天,范喜良就被迫出发修筑长城,不久因为饥寒劳累而死,尸骨被埋在长城墙下。孟姜女身穿寒衣,历尽了千辛万苦才终于来到了长城边,得到的却是丈夫死亡的噩耗。孟姜女在长城上哭了三天三夜,忽然长城就此坍塌,露出了范喜良的尸骸,孟姜女安葬范喜良后于绝望之中投海而亡。

  主要景观

  万里长城主要景观有:八达岭长城、慕田峪长城、司马台长城、山海关、嘉峪关、虎山长城、九门口长城等。

  八达岭长城

  位于北京市延庆区军都山关沟古道北口。是中国古代伟大的防御工程万里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明长城的一个隘口。八达岭长城为居庸关的重要前哨,古称“居庸之险不在关而在八达岭”。

  明长城的八达岭段被称作“玉关天堑”,为明代居庸关八景之一。八达岭长城是明长城向游人开放最早的地段,八达岭景区以八达岭长城为主,兴建了八达岭饭店等功能齐全的现代化旅游服务设施。

  八达岭景区是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以其宏伟的景观、完善的设施和深厚的文化历史内涵而著称于世,是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

  的慕田峪长城

  位于北京市怀柔区境内,距北京城区73公里。其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在中外享有“万里长城,慕田峪独秀”的美誉。

  景区内山峦叠嶂,植被覆盖率达90%以上。长城全长5400米,是中国最长的长城,也是著名的北京十六景之一,国家AAAAA级旅游区。

  慕田峪长城于公元1368年由朱元璋手下大将徐达在北齐长城遗址上督建而成,是明朝万里长城的精华所在。此段长城东连古北口,西接居庸关,自古以来就是拱卫京畿的军事要处,有正关台、大角楼、鹰飞倒仰等著名景观,长城墙体保持完整,较好地体现了长城古韵。

  司马台长城

  位于北京市密云区北部的古北口镇司马台村北,紧邻古北水镇,距离北京120公里,属燕山山脉,司马台长城依险峻山势而筑,并以险、密、齐、巧、全五大特点著称于世。

  司马台长城东起望京楼,西至后川口,全长5.7公里,其中鸳鸯湖水库将该长城分为东西两段。东段有敌楼16座,西段有敌楼19座,共计35座(包括已毁水中一座)。

  1987年司马台长城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我国唯一保留明代原貌的古建筑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原始长城”。

  山海关

  又称榆关、渝关、临闾关,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东北15千米处,是明长城的东北关隘之一,在1990年以前被认为是明长城东端起点,素有中国长城“三大奇观之一”(东有山海关、中有镇北台、西有嘉峪关)、“天下第一关”、“边郡之咽喉,京师之保障”之称,与万里之外的嘉峪关遥相呼应,闻名天下。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筑城建关设卫,因其依山襟海,故名山海关。山海关城周长约4千米,与长城相连,以城为关,城高14米,厚7米,有四座主要城门,多种防御建筑。包括“天下第一关”箭楼、靖边楼、牧营楼、临闾楼、瓮城以及1350延长米的明代平原长城等景观。

  嘉峪关

  号称“天下第一雄关”,位于甘肃省嘉峪关市西5千米处最狭窄的山谷中部,城关两侧的城墙横穿沙漠戈壁,北连黑山悬臂长城,南接天下第一墩,是明长城最西端的关口,历史上曾被称为河西咽喉,因地势险要,建筑雄伟,有连陲锁钥之称。

  嘉峪关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塞,中国长城三大奇观之一(东有山海关、中有镇北台、西有嘉峪关)。

  嘉峪关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由内城、外城、罗城、瓮城、城壕和南北两翼长城组成,全长约60千米。长城城台、墩台、堡城星罗棋布,由内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线组成重叠并守之势,形成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城的防御体系。

  万里长城不仅仅是我们中国人民的骄傲,而且其中还蕴含着我们古代人民的劳动智慧和辛勤的付出。当我们站在万里长城的青砖上或在欣赏长城的美时,我们就会有一种自豪感。同样,这一项宏伟的建筑令我们后人赞叹不已。

  万里长城的主要特点

  1、历史悠久:秦长城始建于公元前3世纪,历史悠久,已有2300多年历史。如果追溯到西方周末和春秋战国时期的长城,中国的长城至少有2700年的历史。即使是明朝建造的长城也已有600多年的历史。这样一座古老的伟大建筑至今仍保存完好,这在世界上是非常罕见,珍贵和罕见的。

  2、长度惊人:从春秋到明代,长城都有不同程度的维护和建设。长城位于黄河,长江流域的16个省,市,自治区。它有东西向和南北向,总长度为108,000华里(54000公里)。其中,万里千里,有秦长城,汉长城和明长城。

  3、工程浩大:根据科学家的粗略计算,如果用明长城的土,砖和石头建造一个1米宽,5米高的墙,它可以围绕地球一周;如果它用于铺设0.3米的厚度和5米的宽度。这条路可以环绕地球三周。

  4、施工精湛:建造长城的土地,或山脉深谷,河流湖泊,沙漠草原等,都极其复杂和危险,建筑工作特别困难。要建造长城,有必要了解和应用各种科学技术知识,如数学,力学,几何,测量,地质,建筑,组织和运输。

  万里长城的基本现状

  1、长城的类型

  长城主要分为烽火台、城墙和长城三种类型。其中,烽火台主要用于传递信息和发射火炮,城墙则是为了防御敌人的攻击,而长城则是连接各个城市和防线,形成了一条完整的防线。

  2、长城的修建材料

  长城的修建材料主要是石头、土坯和黄土,有些地方还使用了砖瓦等材料。在修建过程中,长城的工匠们采用了许多巧妙的设计和建造技巧,使得长城成为了中国古代建筑工程的杰出代表。

  3、长城的保护状况

  由于长城年代久远,长期遭受风蚀、水蚀、人为破坏等问题,长城的保护状况不容乐观。近年来,中国政府加大了对长城的保护力度,采取了许多措施,如加强监管、限制人员进入等,以保护长城不被进一步损坏。

  万里长城的时代价值

  1、长城与爱国精神

  长城标志着团结统一、众志成城的爱国精神。

  中华民族在自己的国土上筑起万里长城的同时,也在中华民族思想上筑起了“万里长城”,这就是坚强而牢固的领土意识和国家观念。

  ★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的理念,这始终规定着人们的精神追求和理想目标,这是中国政治文化的根本精神。

  ★农耕经济的政治文化是在“统一”基础上的集权主义。崇尚国家统一的理念与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统治者的要求和利益并不矛盾,都会把捍卫国家民族的统一作为自己的首要责任。

  ★明代北京长城地处京畿,北京长城的安危关乎明王朝的生死,深刻地影响着整个国家的命运。

  2、长城与民族精神

  长城蕴含着坚韧不屈、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追求和平安宁的美好愿望。

  自从人类历史进入不断发生战争的年代,人们就渴望一个长期和平安宁的环境,这种渴望反映了人们爱和平、恶战争、喜安宁、厌掠夺的美好愿望。

  万里长城的军事功能更加注重防御,并不具备较强的进攻性。为了保障京师的安全,明王朝投入了巨大的精力修筑北京长城,战略部署更加注重防御而非进攻,可见长城是崇尚和谐、爱好和平的雄伟标志。

  长城体现的智慧和气魄

  长城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排千难、战万险,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无穷智慧和雄伟气魄。

  千难开启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万险造就了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的意志,长城成为坚不可摧的力量象征。

  以长城喻“坚强”,在中国到处可见。

  3、长城与时代精神

  长城彰显着守望和平、开放包容的时代精神。

  长城把短时间的干戈化为长时期的玉帛。

  自古以来,我国各民族形成了互相依存、互相渗透、互相联结、互相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整体,万里长城把隔离于大漠荒碛的南北民族,更紧密地连在了一起。没有民族的团结融合,就没有民族的大繁荣、大发展。

  北京地区在先秦、十六国的北朝和辽金时期形成了三次民族融合高潮,一部北京地区民族交往的历史,也是一部民族融合的历史。

  4、长城功能与价值的实现

  长城作为一项历史文化遗产,本身是唯一的、不可再生的,但是其功能和价值是多维的,是可以挖掘和发展的。

  ●保护修缮长城建筑本体,让北京长城历史文化遗产价值得以传承。

  ●以长城的建筑形制为重点扩展延伸,将长城沿线的风物遗迹、民居建筑、历史事件、风俗习尚等众多单体民俗资源串联成为一个更具价值的文化区域。

  建造万里长城的作用

  一、巡逻与警戒

  长城的修建为士兵沿着边境巡逻提供了一条快速通道,在没有长城的时候,士兵巡逻只能沿着山脚的既有道路进行,这样巡逻的时间也会大大增加。由于山上长满了杂草与灌木,想要沿着山脊巡逻几乎是不可能的。而长城都是沿着山脊而修建的,这样士兵巡逻时的视野更加开阔,警戒的距离也会更远。士兵在巡逻的时候,如果发现敌情,或者发现长城有被破坏的缺口,那么士兵会迅速点燃长城上的烽火台进行报信,让后方或者临近据点的部队做好准备以及前来抵御敌人的进攻。

  二、阻隔与迟滞

  人想要翻过长城,要么攀爬过去,要么把长城扒开一个缺口。而这两种办法都非常的费时费力,效率低下,也容易被发现而加以阻击或歼灭。而北方游牧民族之所以拥有强大的战斗力,主要靠的还是马匹,没有骑马的游牧民族即使偶尔越过长城也不会有很强的战斗力。

  而连人带马要想翻越长城而不被发现是很难的,唯一的方法就是把长城破坏出一个一个的缺口。而这样的话即使能成功实施,在被发现以前也不可能有太多的人马进入到长城以内。而一旦被发现,对方及时将缺口封堵上,那么,这些进入长城内的人马将处于极度危险之中,最后也将注定被剿灭。即使缺口没有被封堵起来,他们如果想在被追击时逃到长城外,只能再次经过这些破坏的缺口。而此时,不出意外的话在缺口处早已布下重兵,即使侥幸逃脱,那也是九死一生。

  试想一下,如果没有长城,那么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兵可以在绵延几千公里的边境线任意出入,在长城内外可以迅速的分散与集结。他们依靠强大的机动性实施游击战术,那么,中原政权的军队对他们将毫无办法,最多只能击溃而无法加以歼灭。

  三、直接防守

  长城实质就是普通城墙的展开,普通城墙的作用长城当然也会有。我们可以把长城内当作一个超大的城市来看待。防守可以是在长城上的任意一段上,但主要是在关城上。这样的防御就基本和普通城墙的防御一样了。这也就是长城上会设有垛口与射孔和滚石孔了。在特殊情况下可以依长城进行防御,在城墙上对敌人进行战斗,或用箭射击或用石头向下砸敌人。

  长城沿线的关城有大有小,数量很多,大大小小有近千处之多。有些大的关城附近还带有许多小关,如山海关附近就有十多处小关城,共同组成了万里长城的防御工程建筑系统。长城上的主要关口有:嘉峪关、山海关、居庸关、玉门关、娘子关、雁门关、平型关、古北口、榆林塞、阳关、镇远关、锦州城、紫荆关、宣化城、大同城、宁武关等。

  四、快速通道

  长城作为快速通道,不仅可以进行快速巡逻,还可以快速进行部队的调动与粮草的运送。由于长城沿线还有大大小小的关城、墩堡、营城、卫所。而这些都是屯兵与囤积粮草的地方。在战时可以通过长城将这些地方的部队快速进行集结。让这些地方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相互配合、互相驰援。

  长城在古代对于中原王朝的重要作用毋庸再多言。即使是军事、经济、文化都十分强大的宋朝也一直是给我们留下一个积贫积弱的印象。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长城落入了北方游牧民族手中,终大宋一朝都没能收回。这也从反方向印证了长城对于中原王朝是何等的重要了。

  到了近现代,随着民族的融合及科技的发展,长城在军事方面的作用已经不再,但他的文化作用却在加强。长城对于华夏儿女来说,是意志与力量的展现。也俨然已经成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的象征。


","gnid":"9cc0dad9e4141a26c","img_data":[{"flag":2,"img":[{"desc":"","height":"300","title":"","url":"https://p0.ssl.img.360kuai.com/t0120407b2da3e6427c.jpg","width":"484"}]}],"original":0,"pat":"art_src_0,fts0,sts0","powerby":"hbase","pub_time":1688349160000,"pure":"","rawurl":"http://zm.news.so.com/97d7cd0d45d896af39eb7183c52c7b1f","redirect":0,"rptid":"15eb5a6a63ad2833","rss_ext":[],"s":"t","src":"范文分享大王","tag":[{"clk":"kscience_1:匈奴","k":"匈奴","u":""},{"clk":"kscience_1:秦始皇","k":"秦始皇","u":""},{"clk":"kscience_1:长城","k":"长城","u":""},{"clk":"kscience_1:战国","k":"战国","u":""}],"title":"关于万里长城的资料基本介绍

长城烽火台介绍 长城烽火台简介
1、长城的烽火台用于点燃烟火传递重要消息的高台,是古代重要军事防御设施,是为防止敌人入侵而建的,遇有敌情发生,则白天施烟,夜间点火,台台相连,传递消息。是最古老但行之有效的消息传递方式。2、烽火台通常选择易于相互瞭望的高岗,丘阜之上建立,台子上有守望房屋和燃烟放火的设备,台子下面有士卒...

长城烽火台介绍长城烽火台简介
1、长城的烽火台用于点燃烟火传递重要消息的高台,是古代重要军事防御设施,是为防止敌人入侵而建的,遇有敌情发生,则白天施烟,夜间点火,台台相连,传递消息。是最古老但行之有效的消息传递方式。2、烽火台通常选择易于相互_望的高岗,丘阜之上建立,台子上有守望房屋和燃烟放火的设备,台子下面有士卒...

长城烽火台介绍
中国长城上建造的烽火台主要是一种信号台 正确烽火台又称烽燧,俗称烽堠烟墩墩台古时用于点燃烟火传递重要消息的高台,是古代重要军事防御设施,是为防止敌人入侵而建的,遇有敌情发生,则白天施烟,夜间点火,台;齐长城烽火台,坐落在青岛市黄岛区于家河村东北的海边上整个烽火台通体由灰色花岗岩石砌筑...

长城烽火台介绍
1、长城的烽火台用于点燃烟火传递重要消息的高台,是古代重要军事防御设施,是为防止敌人入侵而建的,遇有敌情发生,则白天施烟,夜间点火,台台相连,传递消息。是最古老但行之有效的消息传递方式。2、烽火台通常选择易于相互瞭望的高岗,丘阜之上建立,台子上有守望房屋和燃烟放火的设备,台子下面有士卒...

烽火台的介绍
烽燧也称烽火台、烽台、烟墩、烟火台。如有敌情,白天燃烟叫烽,夜晚放火叫燧,是古代传递军事信息最快最有效的方法。烽燧是古代的报警系统,它往外与长城并存,组成一个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但也有独立存在发挥预警防御作用的,新疆境内的烽火台就是最好的例证。新疆的烽燧遍布天山南北,它们与丝绸之路...

关于烽火台的介绍
烽火台(the Beacon Tower)又称烽燧,俗称烽堠、烟墩,古时用于点燃烟火传递重要消息的高台,系古代重要军事防御设施,最古老但行之有效的土电报。烽火台是为防止敌人入侵而建的,遇有敌情发生,则白天施烟,夜间点火,台台相连,传递讯息。“烽火”,古代边防报警的两种信号,白天放烟叫“烽”,夜间举火...

烽火台的景区介绍
(the Beacon Tower)“烽火”,古代边防报警的两种信号,白天放烟叫“燧”,夜间举火叫“烽”。烽火台的形状因时因地而不同,大体为方、圆两种。烽火台的建筑早于长城,但自长城出现后,长城沿线的烽火台便与长城密切结为一体,成为长城防御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的甚至就建在长城上,特别是汉代,...

介绍长城50字关于长城的简短介绍
1、长城是人类最伟大的建筑工程,始建于二千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秦朝统一中国之后连成万里长城,后经汉、明两代又增大规模修筑。2、万里长城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从北京出发,不过一百里就到长城脚下,这一段修在八达岭上,高大坚固。3、长城是由关城、敌楼、烟墩、烽火台...

介绍长城50字
1、长城是人类最伟大的建筑工程,始建于二千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秦朝统一中国之后连成万里长城,后经汉、明两代又增大规模修筑。2、万里长城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从北京出发,不过一百里就到长城脚下,这一段修在八达岭上,高大坚固。3、长城是由关城、敌楼、烟墩、烽火台...

介绍长城50字 关于长城的简短介绍
2. 长城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全长13000多英里。它从北京出发,但是到长城脚下只有一百英里。这一段建在八达岭上,高大结实。3.长城由观城、敌楼、烟扶壁、烽火台、敌楼、城墙塔、建筑墙、垛口、瞭望孔、孔洞等组成。烽火台和烟扶壁被用来传达敌人的情况。4. 白天在香烟扶壁上燃烧烟雾,香烟的...

沈涛13511893749问: 烽火台的样子怎样描述?
长子县奥维回答: 烽火,也叫烽燧,是古代军情报警的一种措施,即敌人白天侵犯时就燃烟(烽),夜间来犯就点火(燧)以可见的烟气和光亮向各方与上级报警.烽火台在汉代称作烽堠(...

沈涛13511893749问: 长城的烽火台有什么作用 -
长子县奥维回答:[答案] 古时用于点燃烟火传递重要消息的高台,系古代重要军事防御设施,最古老但行之有效的土电报.烽火台是为防止敌人入侵而建的,遇有敌情发生,则白天施烟,夜间点火,台台相连,传递讯息.

沈涛13511893749问: 烽火台的来历是什么
长子县奥维回答: 传说秦始皇为了抵御匈奴的进攻,修建了万里长城.但是,由于不能提前预报敌情,万里长城也形同虚设,被敌军屡屡攻破.后来,秦国大将袁牧看到几十里外人家的炊烟,受到了启发,就在长城上加修了烽火台.烽火台里备上干柴火种,一有敌情就点火报警.烽火台修好以后,一处有情况,不消一会儿功夫,总兵就能见到信号,立刻发兵了~ O(∩_∩)O

沈涛13511893749问: 什么是烽火台? -
长子县奥维回答: 烽火台又称墩台、烽堠、狼烟墩等,体有圆、方数种,圆者上盖圆屋.烽台由来已久,汉代叫做烽燧,多筑于远距城体之外的高山之巅或平川地高亢之处,俯控交通要地,专作?t望和报警之用.有的烽台和长城支脉相连,在建造上多土石合筑,...

沈涛13511893749问: 长城上的烽火台是干什么的 -
长子县奥维回答: 古时用于点燃烟火传递重要消息的高台,系古代重要军事防御设施,最古老但行之有效的土电报.烽火台是为防止敌人入侵而建的,遇有敌情发生,则白天施烟,夜间点火,台台相连,传递讯息.

沈涛13511893749问: 长城最高的烽火台在哪里 -
长子县奥维回答: 镇北台—古长城最大的烽火台位于陕西省榆林市城北4公里之红山顶上.据险临下,控南北之咽喉,如巨锁扼边关要隘,为古长城沿线现存最大的要塞之一.台呈方形,共4层,高30余米.台基北长82米,南长76米,东、西各64米,占地面积5056平方米.台之各层均青砖包砌,各层台顶外侧砖砌约2米高的垛口,垛口上部设有了望口,各层垛口内四周相通.其第一层周围有屋宇环列,乃当年守台将卒营房,至今基座尚存.紧依台北下方建一方形小砖城,名款贡城,是当年蒙汉官员接待洽谈及举行献纳贡品仪式的场所.

沈涛13511893749问: 古代烽火台是怎么来的 -
长子县奥维回答: 烽火台又称烽燧,俗称烽堠、烟墩,古时用于点燃烟火传递重要消息的高台,系古代重要军事防御设施,最古老但行之有效的消息传递方式,烽火台是为防止敌人入侵而建的.

沈涛13511893749问: 古代的锋火台是做什么用的? -
长子县奥维回答: 烽火台又称烽燧,俗称烽堠、烟墩、墩台.古时用于点燃烟火传递重要消息的高台,系古代重要军事防御设施,是为防止敌人入侵而建的,遇有敌情发生,则白天施烟,夜间点火,台台相连,传递消息.是最古老但行之有效的消息传递方式. ...

沈涛13511893749问: 长城垛子、瞭望口、烽火台的作用各是什么? -
长子县奥维回答:[答案] 烽火台是万里长城防御工程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的作用是作为传递 军情的设施 瞭望口:瞭望军情 垛子:掩护自己攻击敌人

沈涛13511893749问: 长城墙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个台子,用于做什么 -
长子县奥维回答: 长城每隔一段距离设有一个台子称为敌台,也称敌楼. 敌台是跨城墙而建的墩台,高出城墙之上. 据有关人员在唐山境内明代长城的实地考察中,发现的敌台有实心敌台和空心敌台两类.迁安、迁西、遵化共存敌台662座,实心敌台仅3座,...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