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公谏弭谤原文注音版

作者&投稿:萧旺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邵公谏厉王弭谤作品赏析
在《国语》中,有一篇故事详细描绘了周厉王被人民驱逐的历程。他统治期间,由于其残暴不仁,引起了民众的强烈不满和批判。然而,面对指责,他并未反思改正,反而采取高压政策来压制公众的言论。这导致人民的忍耐达到了极限,最终选择了起义,将他从王位上拉下。这个事件深刻揭示了一个道理:“防民之口,...

召公的谏词可分为几个层次?各层的大意是什么?
第三层,着重强调君王应该具备的修德、明政、重法等方面的素质和能力,以及如何对待得失荣辱等事情。同时,召公也在这一层次中表达了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和对未来的期望。《召公谏厉王弭谤》是春秋时期文学家左丘明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文字简明,结构严谨,全文寥寥数百字,就扼要记述了召穆公劝谏周...

<召公谏厉王弭谤>中厉王拒谏之探!!!
(选自《古文精读举隅》,山西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有删节)七、《召公谏厉王弭谤》赏析(陆明)本文选自《国语·周语上》,是《国语》中的名篇之一,体现了《国语》记言重于记事的艺术特色。文章以明快而简洁的笔调记述了春秋时期一则历史事件:周厉王施行暴政,激起国人的不满和指责。召穆公劝谏周厉王不能壅民之口,...

卿今日所以归者,百倍所以行者,果然有以富国也。 请问这个古文怎么翻译啊...
王侯将相现在之所以情愿归附的君主,是因为往日他付出百倍努力所做的,可以使国家安稳富强。卿:<名>古代高级官爵名,在公之下,大夫之上。《邵公谏厉王弭谤》:“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果:<名>结局;结果。柳宗元《东海若》:“无国无果。”然:<形>是的;对的。前两句好理解,...

含是的文言文
善败于是乎兴.(《国语·邵公谏弭谤》) (11)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同上) (12)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候.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贾谊《过秦论》) “于是”的用法有二:“于”“是”各为一词,(9)中的“于是...

의궤자료是什么??
《国语·周语·邵公谏厉王弭谤》称:“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蒙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楚语·左史倚相儆申公子亹》也说:“临事有瞽史之导,宴居有师工之诵。史不...

皇帝谥号
后世帝王谥号多用一字,如汉武帝(武,威强睿德曰武)、隋炀帝(炀,好内远礼曰炀);其余人(指非帝王者)大多用两字,如文忠公(文忠,欧阳修)、忠烈公(忠烈,史可法)等。 中国古代,皇帝的称呼往往和年号、谥号和庙号联系在一起,比如汉高祖就是庙号,隋炀帝就是谥号,乾隆皇帝就是年号。一般最早的皇帝谥号用得多,后来...

邵公谏厉王弭谤的介绍
《邵公谏厉王弭谤》是春秋末期的一篇散文,作者是左丘明。

邵公谏厉王弭谤相关简介
《国语》,一部战国初期编纂的国别史著作,分为二十一卷,主要记载了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的历史事件,堪称各国史书的汇集。各卷内容因国而异,各有侧重,展示了各国独特的风貌和历史进程。《国语》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其中崇礼重民的价值观尤为显著,体现了自西周以来敬天保民的理念。

文言文比较阅读题技巧
《邵公谏厉王弭谤》:“防民~口,甚于防川。” ⑦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一般不必译出。《师说》:“师道~不传也久矣。” ⑧定语后置的标志。《劝学》:“蚓无爪牙~利。” ⑨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词(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作“得”。《捕蛇者说》:“未若复吾赋不幸~甚也。” ⑩用宾语前置...

苏关17332619195问: 邵公谏厉王弭谤(春秋末期左丘明创作的散文) - 搜狗百科
白银区清开回答: 《邵公谏厉王弭谤》——《国语》 厉王虐,国人谤王.邵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邵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邵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於防...

苏关17332619195问: 《邵公谏厉王弭谤》的出处是什么?翻译是什么?急用 -
白银区清开回答: 出自《国语·周语上》 全文翻译如下: 周厉王暴虐无道,老百姓都指责他的暴政.召公告诉厉王说:“人民忍受不了这样的暴政了!”厉王发怒了,找来卫国的巫师,派他监视那些指责朝政的人.根据卫国巫师的报告,厉王就按照报告把那些...

苏关17332619195问: 邵公谏厉王弭谤 -
白银区清开回答: 首先,以治水为喻,说明“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提出“为民者宣之使言”的主张. 其次,紧扣“宣”字,用排比句式,一口气说出12种向天子进言的措施和方式(上至公卿下至庶人,近臣亲戚、盲人老人、直接间接、讲唱说写),目的是广开言路,并指出:“王斟酌”就会“事行而不悖”. 再次,用“土之有山川”和“原隰之有衍沃”作比喻,进一步说“宣之使言”的重要意义,说明“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的道理,并明确指出其意义是“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 最后,改变正面论述的语气,连用两个强有力的反诘句,从反面加强自己的议论.一方面对“壅”,即指周王的“障”和“弭谤”加以驳斥,一方面对周王沾沾自喜的表现加以反击和否定,从而照应了前文.

苏关17332619195问: 翻译<<邵公谏历王弭谤>>一文 -
白银区清开回答: 周厉王残暴无道,国都里的老百姓都责骂他.邵穆公对厉王说:“老百姓不堪忍受您暴虐的政令啦!”厉王听了大怒,找到个卫国的巫者,派他监视敢指责自己的人,一经告发,就加杀戮.国都里的人们都不敢随便讲话,路上相遇只能用眼神相...

苏关17332619195问: 《召公谏厉王弭谤》中“召公”的“召”的读音是zhao一声还是shao四声,为什么 -
白银区清开回答:[答案] 读Shào,没错. 1.古通“邵”,古邑名,在今中国陕西省岐山县西南. 2.姓氏.

苏关17332619195问: 问一下:"夫虑于心而宣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出自哪里?急急急! -
白银区清开回答: 《国语·邵公谏厉王弭谤》 (原文): 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

苏关17332619195问: 邵公谏厉王弭谤的通假字《邵公谏厉王弭谤》整篇古文的通假字 -
白银区清开回答:[答案] “弭”通“弥” 意思:止,息

苏关17332619195问: 言 意思是什么 -
白银区清开回答: “言”的意思: ①<动>说;谈论.《桃花源记》:“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邵公谏厉王弭谤》:“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 ②<名>言语;言论.《鸿门宴》:“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邵公谏厉王弭谤》:“王不听,于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 ③<名>一字为一言.《琵琶行》:“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 ④<名>一句为言.《信陵君窃符救赵》:“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我岂有所失哉?” ⑤<名>著作;书籍.《过秦论》:“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⑥<助>无实在意义.《归去来辞》:“世与我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⑦词缀,多用于动词之前.《左传·僖公九年》:“既盟之后,言归于好.”

苏关17332619195问: 厉王虐,国人谤王........这篇文言文题目是什么? -
白银区清开回答: 《邵公谏厉王弭谤》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