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处高楼上飘渺的歌声

作者&投稿:邰田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用的是通感的修辞手法。花香本是嗅觉,用听觉“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来描绘它,突出表现了花香的淡、隐隐约约、似有还无的特点,形象生动。通感又叫“移觉”,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微风吹过,送来一缕一缕的清香,淡淡的,像远处高楼上的歌一样缥缈,渺茫,时有时无。作品出处:《荷塘月色》介绍:《荷塘月色》是中国著名文学家朱自清任教清华大学时所写的一篇散文,描写清华荷塘月色之美,抒发沉郁的心情。此文文笔优美、想象丰富,因收入中国大陆地区及香港的中学语文教材而广...

淡淡的香味像远处高楼上缥缈的歌声似的。用何修辞?
1. 淡淡的香味,宛如远处高楼上那缥缈的歌声。2. 香味与歌声在此处形成比喻,突显了香味的幽远与美丽。3. 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通过找出甲事物和乙事物的共同点,揭示甲事物的新特征,从而加深我们的认知。4. 依据不同的表达方式,比喻可以分为直喻、隐喻、类喻等多种类型。5. 直喻是通过直接...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是从哪些地 ...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赏析:作者写了荷塘月色美丽的景象,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为后人留下了旧中国正直知识分子在苦难中...

作者为什么要把荷叶荷花的清香比作"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把光与影的...
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能化抽象为形象,让读者更好地理解;能由此及彼,勾起人们丰富的联想;能不拘一格,行文活泼。清香是嗅觉上的感觉,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是听觉上的感觉。这两种不同感觉的相互沟通,即通感,把嗅觉中感到的香味换成从听觉中去感受、品味,使人产生了对香味的另一具体形象的感知,...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用了什么手法...
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起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比如:欣赏建筑的重复与变化的样式会联想到音乐的重复与变化的节奏;闻到酸的东西会联想到尖锐的物体;听到飘渺轻柔的音乐会联想到薄薄的半透明的纱子;又比如朱自清《荷塘月色》里的“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在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这“歌声”在当时...
没有听到。荷香本是嗅觉形象,作者却把它比喻成“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使其转化为听觉形象,这种把一种感觉的形象转化为另一种感觉的形象的写法,在修辞学上称为“通感”或“联觉”。运用这种修辞方法,可以启发读者更加广阔深远的想像和联想,让读者从各自的生活经历和文化素养出发,去领会作品的...

朱自清-河塘月色.中采用通感的所有句子
“通感”又称为“联觉”。企鹅最早是在朱自清的《河塘月色》中读到这个概念的。文中把脉脉荷香比作“远处高楼上飘渺的歌声”。二者并无形似,所以即使形式上是比方,却不是比喻。此比,以美好的体验和“飘渺隐约”的感觉来类比,取其神似,故为通感。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

诗文补全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寄扬州韩绰判官》杜牧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飘渺的歌声 。——《荷塘月色》,朱自清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句话运 ...
【答案】:C 【考查要点】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常用修辞法的了解。【名师详解】“清香”本是嗅觉,这里却用“歌声”来形容,声音跟听觉有关,这里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因此本题选C。

相萧15188366737问: 在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这“歌声”在当时作者赏景时是否真的听到了?请说明答案和理由,我真的是很困惑啊, -
无锡市邦纳回答:[答案]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 歌声似的. 这是原文 你再看看作者是否真的听见 “仿佛”这个词就说明歌声不过是拿来形容微风送来的清香

相萧15188366737问: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它写出了荷香什么特点?修辞手法 -
无锡市邦纳回答:[答案] 通感 写出了荷香若有若无 渺茫 清幽

相萧15188366737问: 朱自清 荷塘月色 单个句子赏析5个句子赏析 -
无锡市邦纳回答:[答案] 《荷塘月色》成功地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有鲜明的比喻,出水的荷叶“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打着朵儿的花苞,像“一粒粒的... 因此突破一般经验而产生一种奇特而新颖的手法,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花香...

相萧15188366737问: 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音乐声似的.选自朱自清的《荷塘夜色》,为什么这句话运用了同感的艺术手法? -
无锡市邦纳回答:[答案] 原文: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里写的花香,香气是嗅觉,而仿佛后把香气写成了声音,是听觉,所以是运用通感的艺术手法

相萧15188366737问: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一句与一般的比喻有什么不同?里面蕴含了几种感官感觉? -
无锡市邦纳回答:[答案] 清香是嗅觉上的感觉,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是听觉上的感觉.这两种不同感觉的相互沟通叫通感.把嗅觉中感到的香味换成从听觉中去感受、品味,使人产生了对香味的另一具体形象,变换欣赏角度,有焕然一新、奇趣无穷之感.歌声是细柔飘忽...

相萧15188366737问: 朱自清 荷塘月色的第四段 点评. 谢谢了! -
无锡市邦纳回答:[答案]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月,荷叶、荷花,都处在朦胧的月光中.把盛...

相萧15188366737问: 荷塘月色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及其效果 -
无锡市邦纳回答: 1、通感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飘渺的歌声似的. 效果:把原本香味扑鼻的微风给变成“美妙的歌声”,作者是以嗅觉来沟通听觉方面的感受,由嗅觉向听觉转移.“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时断时续、若有若无、清...

相萧15188366737问: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出自嘛篇课文?A 《背影》B 《桨声灯影“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 -
无锡市邦纳回答:[答案] D《荷塘月色》

相萧15188366737问: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有什么表达效果 -
无锡市邦纳回答:[答案] 具有理想表达效果的言语可以是明白晓畅、生动活泼、形象而富于表现力的. 这一句呢.我的理解是,透露出作者心中孤单和寂寞的感情.生活的平静,毫无起伏.用微风和渺茫.可以知道作者当时的心境是很空虚的. 个人理解.

相萧15188366737问: 荷塘月色的具体句子赏析1、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2、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阿岭上奏着... -
无锡市邦纳回答:[答案] 1.运用通感的写作手法,清香是嗅觉,作者把它比作歌声,是一种个体对外感知的融汇与升华.表现了一种陶醉美景之中的情境. 2光影与声乐的再次结合.荷塘月色在作者看来,和谐有序的景致如同钢琴名曲一样令人心怡陶醉. 3.画如景,景如画,杨柳...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