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第一段的感情

作者&投稿:兆昆扶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赤壁赋中苏轼的感情基调的主体是什么
是悲伤,虽然诗歌的风格是豪放,但是并非感情基调。一般人认为是作者抒发自己面对厄运的一种旷达胸怀和悠远情志。其情感是“乐—悲—乐”。但从整个历史背景及作者写作心理上看,苏轼在赋中并没有真正地快乐过。其内心始终涌动着永远无法排遣的忧伤,其情感是“悲—乐(强为乐)—悲”。

前后赤壁赋的感情和内容的不同
回答:《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赤壁赋》比较赏析 《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赤壁赋》,都是北宋著名作家苏轼的代表作,均入选中学或中师课本,也是学习中文的学生所要掌握的篇目。这两篇(首)作品,同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同是以赤壁为题,都写赤壁景色,都缅怀和赤壁有关的历史人物,然而细细品味这两篇(首...

...壁一诗中此诗对于什么什么的拟人化赋予人的感情化静为动这?_百度知...
水“将绿绕”,山“送青来”,自然山水如此有情,也表现了主人爱好山水的情趣。描写景物亦以表现人,写景见人,人于景中,表现了客观景物的美,又写出了人的美,颇有一箭双雕的感觉。

前赤壁赋
文章也就此由情入理,由感情的抒发到哲理的畅达,进而以苏子的对答把全文的主旨表露出来,"变"与"不变"的理论 和"物各有主"的观点好似一剂"愀然"的灵丹妙药,使客人终于"喜而笑"。《前赤壁赋》通篇以景来贯串,"风"和"月"是主景,"山"和"水"辅 之,全文紧扣风、月来展开描写与议论。...

禹迹寺南有沈氏小园四十年前尝题小词一阕壁间偶复一到而园已三易原文...
然两情相许,情意难绝。其后相遇于禹迹寺南之沈园,唐琬语赵,遣致酒肴。放翁怅然久之,为赋《钗头凤》词,题园壁间。四十年后,放翁重游,而园已易主;壁间题词犹在,而唐琬亦已亡故。泉路相隔,幽梦事茫,感而赋此。关于这诗的作年,依陈鹄所记,沈园相遇为绍兴二十一年(1151),四十年后,当为绍熙三年(...

破壁赋作者是谁?
作者:周恩来】 【年代:当代朝\\代】【诗文】: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壁破,难愁蹈海亦英雄.【注释】:【注释】:此诗作于1917年,作者赴日留学前夕,时年19岁.一九一七年九月,周恩来为了投身到祖国的反帝反封建的洪流中去,毅然放弃在日本学习的机会,决定回国.周恩来日本回国前夕,他...

却道天凉好个秋什么意思?
“却道天凉好个秋”的意思是:却说道:“好凉爽的一个秋天啊!” 这句话出自于宋代·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整首诗的原文如下: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整首词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将它翻译成白话文如下: ...

辛弃疾最出名十首诗 辛弃疾十首诗解读诗意简解
辛弃疾的作品大多数通过景物来描述内心感情。并且对景物的描述十分细致,赋予诗人无尽的哀思,使人读起来十分生动,同时能感受到新气息独有的精神境界。辛弃疾的大部分诗作都极为豪迈,纵横捭阖,彰显了其心系国家与天下的宽广胸怀。辛弃疾最出名十首诗 一、《青玉案·元夕》 这首诗通过对晚上灯火...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上下两阕对比是为突出什么感情
第一组:“少年”和“而今”对比;第二组:“强说愁”与“欲说还休”对比。第三组:“不识”与“识尽”对比。全词构思新巧,词人运用前后对比的手法,将昔日不知“愁”滋味与现在尝尽“愁”滋味相比较,突出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全词的线索,感情真挚而又平易浅近。浓愁淡写,重语轻说。...

赤壁赋 经常默写的名句
1、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2、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3、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4、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于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贝蒲13695622201问: 赤壁赋第一段的最后一句话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
兴安盟柴黄回答: 对尘世不满,想出世的消极的道家思想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白茫茫的雾气笼罩江面,天光、水色连成一片,正所谓“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游人这时心胸开阔,舒畅.

贝蒲13695622201问: 赤壁赋第一段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感情基调如何? -
兴安盟柴黄回答:[答案] 第1段,写夜游赤壁的情景.作者“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投入大自然 怀抱之中,尽情领略其间的清风、白露、高山、流... 浩瀚的江水与洒脱的胸怀,在作者的笔下腾跃而出,泛舟而游之乐,溢于言表.这是本文正面描写“泛舟”游赏景物的一段,...

贝蒲13695622201问: 赤壁赋习题揣摩第一段末句,谈谈这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并在首段中找出一个与'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句式相同的句子并加以分析. -
兴安盟柴黄回答:[答案] 对尘世不满,想出世的消极的道家思想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白茫茫的雾气笼罩江面,天光、水色连成一片,正所谓“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游人这时心胸开阔,舒畅.

贝蒲13695622201问: 赤壁赋前两段乐与悲的情感变化 -
兴安盟柴黄回答: 前面表达了作者夜游赤壁之下的舒畅之情,接着抒发了人生苦短的感慨,但是作者并没有悲观,二是在后面抒发了珍惜现在拥有的便是一种享受一种永恒的感受

贝蒲13695622201问: 对这篇《赤壁赋》所表达的感情,说得不正确的一项是[] -
兴安盟柴黄回答:[选项] A. 第一段写夜游赤壁,月夜泛舟,把酒诵诗,油然而生“遗世”“羽化”飘飘欲仙的快乐情感. B. 作者写曹操槊诗,慨叹自己谪贬黄州,抒发了对历史人物的无限同情. C. 主客对话,先悲后乐,既有哀怨消极,也有豁达乐观. D. 联想古人古事、借题发挥,抒发了内心愤懑,表现了超然独立不计得失的情怀.

贝蒲13695622201问: 苏轼前赤壁赋中苏轼的感情是如何变化的? -
兴安盟柴黄回答: 第一段,写夜游赤壁的情景.浩瀚的江水与洒脱的胸怀,在作者的笔下腾跃而出,泛舟而游之乐,溢于言表.这是此文正面描写“泛舟”游赏景物的一段,以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俱佳. 第二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

贝蒲13695622201问: 谁知道赤壁赋的每段的思想感情? -
兴安盟柴黄回答: 不知道你问的是 前还是后赤壁赋 下面是前的翻译.前赤壁赋[1] 苏 轼 壬戍之秋[2],七月既望[3],苏子与客泛舟,游於赤壁之下.清风徐来[4],水波不兴[5].举酒属客[6],诵明月之诗[7],歌窈窕之章[8].少焉[9],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

贝蒲13695622201问: 《赤壁赋》一文,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由乐专悲,又是怎样转悲为喜的? -
兴安盟柴黄回答:[答案] 因听到犹如呜咽的箫声而悲

贝蒲13695622201问: 《赤壁赋》一文,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由乐转悲,又是怎样由悲转喜的? -
兴安盟柴黄回答: 最开始的时候,作者与客人一同泛舟,因为风景秀丽,气氛很好,所以作者的情怀是欣喜的.在第二段(过渡段)作者听到了忧伤的萧声,所以才有了疑问:为什么如此美好的环境中会如此悲伤?客人的回答解决了他的疑惑(这个客人到底有没有还有争论,因为赋就是主客的文体),客人说到了美好的事物转瞬即逝,连曹操这样的大英雄也不知何方,何况我们这些小人物,如此,作者的心情又有些悲戚了.而再后来,作者想通了天地总是在变化的,但很多事物却始终没有质的变化,每一种事物都有所属,只有大自然可以任所有人观赏,如此,我们也不必羡慕永恒的事物,能拥有自然美景,也是很幸福的,最后情绪又转为喜.

贝蒲13695622201问: 前赤壁赋文中作者的情感有什么变化,分别用一个字概括,从那些句子可以体会这种情感变化? -
兴安盟柴黄回答:[答案] 情感变化是乐——悲——乐 乐:第一节:江山风月(清风明月交织,露珠水色辉映,幽雅宁静、苍茫朦胧,美不胜收) 歌咏、纵、凌、凭虚御风、飘飘乎、羽化登仙 第二节:饮酒乐甚 悲:第二节:“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箫声呜呜然(...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