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鸣林愈静体现的哲理

作者&投稿:澹迫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高中哲学:古语所体现的哲理(选择题)
22、"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所包含的哲理是( ) ⑴矛盾和事物不可分 ⑵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⑶事物就是矛盾,矛盾就是事物 ⑷任何两事物都是矛盾关系 A、⑴⑵⑶⑷ B、⑴⑵⑶ C、⑴⑵⑷ D、⑵⑶⑷23、南北朝诗人王籍有"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名句,而宋代王安石则有"一鸟不鸣山...

说一下古诗中的哲学有点急,非常谢谢大家了9H
(C )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能动作用 B、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C、事物都有一个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 D、事物的前途是光明 10、王维诗"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所包含的哲理是(C ) ⑴矛盾和事物不可分 ⑵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⑶事物就是矛盾,矛盾就是事物 ⑷任何两事物都是矛盾...

王维鸟鸣涧de写作背景
王维的《鸟鸣涧》当作于开元(唐玄宗年号,713—741)年间游历江南之时,其背景是安定统一的盛唐社会。此诗是王维题友人皇甫岳所居的云溪别墅所写的组诗《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的第一首,是诗人寓居在今绍兴县东南五云溪(即若耶溪)的作品。二、原文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

古汉语体现的哲学生活的道理
10、王维诗"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所包含的哲理是(C )⑴矛盾和事物不可分 ⑵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⑶事物就是矛盾,矛盾就是事物 ⑷任何两事物都是矛盾关系 A、⑴⑵⑶⑷ B、⑴⑵⑶ C、⑴⑵⑷ D、⑵⑶⑷ 11、杨万里诗云:"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下列诗句中与此寓意相近的是
人们在实践中可以认识或发现规律,并利用这种合规律的认识指导实践,达到改造世界、为人类谋利的目的本题以古诗为背景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相关哲理解析古诗词的能力。题干体现了规律的客观性原理。D体现了规律的客观性,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故D正确。而A体现了拼搏进取的人生观;B体现了对立统一规律,...

诗词中情景关系有哪几种
王籍曾写过:“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维这首小诗与此诗有异曲同工之妙。细品味,王籍诗句不免给人以说理的感觉,哲理意蕴十足,但缺乏形象生动的描绘,而这首诗却写得形象逼真,生动自然,情趣无限。诗中虽然写的花落、月出、鸟鸣,但是“这些动的景物,既使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更加突出地...

初二 语文考试的疑惑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十)、感悟拓展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并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作出评价。” 例1、《一位母亲与家长会》第5题:...

诗歌鉴赏技巧?
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可以是烘托人,如《秦罗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的美貌.也可以是烘托物,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

梁衡的散文
夏感 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个紧张、热烈、激促的旋律。好象炉子上的一锅冷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了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渐渐滋成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一堵黛色长墙。轻飞漫舞的蜂蝶不多见了,却换来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

下列古语、成语与有关哲理对应正确的是
【答案】C 【答案解析】试题分析:①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反映的是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①排除。④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体现的是要做到按规律办事,先要创造一定条件。本题答案选C。考点:本题考查的是对辩证否定观、矛盾的观点的理解和掌握。

焦孙13721712243问: 蝉噪林愈静 鸟鸣山更幽说明了什么哲学观点 -
婺城区唐必回答:[答案] 这个可以有很多种观点. 首先必须解释这句话的意思.知了发出噪音反而使树林显得更加寂静,鸟的叫声同样使山峰更加幽静. 说明了意识决定物质的唯心主义观点,在人的某种心理状态下,使得知了和鸟的声音本来应该使树林和山热闹起来,但是写这...

焦孙13721712243问: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运用哲学观点,说明它所蕴含的哲理? -
婺城区唐必回答:[答案] 原理: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 蝉噪、鸟鸣 是相对的不静、不幽.在静林、幽山的对比之下变成了绝对的不静、不幽. 林、山的静、幽也是相对的,不过在蝉噪、鸟鸣之下显得更静、更幽.

焦孙13721712243问: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对月亮充满幻想.下列有关月亮的诗句与南北朝诗人王籍的“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体现的哲理相同的是 -
婺城区唐必回答:[选项] A. 今人不见古人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B.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啴 C. 旷野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D.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焦孙13721712243问: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体现的哲理是什么? -
婺城区唐必回答: 蝉的声音 更体现出了树林的幽静 鸟的鸣叫衬托出了山的空寂 我感觉应该是 外界的事物把自己映衬的更加完整

焦孙13721712243问: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体现的哲理是什么呢? -
婺城区唐必回答: 体现的是万法皆自然,使用以动衬静的写作手法,表现诗人内心的平静与安宁,并不为外界所打扰,可理解为一种禅意

焦孙13721712243问: 蝉噪林逾静,鸟明山更幽的意思 -
婺城区唐必回答: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被后世传为绝唱.王籍此联句,是他踏访若耶溪时,感受山中噪与静、鸣与幽的对立统一之神出妙语.王籍以“蝉噪”衬托“林静”,用“鸟鸣”显现“山幽”,动中写静,充满生气,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使独具匠心的文学构思与充满哲理的人生思辨———统贯一体.同时,在幽深的山林之中,“蝉噪”、“鸟鸣”,可令人从心灵深处感受到大自然的静谧和谐与深远;鸟语清脆啁啾的音韵和鸣唱,正是大自然幽深性格的真实展现.

焦孙13721712243问: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对月亮充满幻想.下列有关月亮的诗句与南北朝诗人王籍的“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体现 -
婺城区唐必回答: C试题分析:“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体现了对立统一的观点.今人不见古人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体现了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观点,故排除;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啴、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体现了意识活动的特点.故答案选C.

焦孙13721712243问: 南北朝诗人王籍有“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名句,下列说法与此名句蕴含相同哲理的是 A.量体裁衣 B -
婺城区唐必回答:C本题考查辩证法的知识.王籍“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名句,体现的是矛盾双方是既对立又统一的.AD体现的是矛盾具有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B体现的是量变引起质变;C体现了有和无,难与易作为矛盾双方是对立统一的,故选C.

焦孙13721712243问: 《蝉》这首诗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
婺城区唐必回答: 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 首句“垂饮緌清露”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是运用比兴手法,暗示自己的显要身份和清廉的品质.蝉的头部有两根触须,形状似官员系在颈下的帽带;古人...

焦孙13721712243问: “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下列选项与材料体现的哲理相一致的是 A. -
婺城区唐必回答: D考点分析:材料强调的是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①项不符合题意;②是运动的观点,与题意无关,;③是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不符合题意;④体现了梅与雪的各自特点,体现了矛盾的特殊性.本题答案选D.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