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中通感手法赏析

作者&投稿:年详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朱自清-河塘月色.中采用通感的所有句子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清香是嗅觉上的感觉,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是听觉上的感觉。这两种不同感觉的相互沟通叫通感。把嗅觉中感到的香味换成从听觉中去感受、品味,使人产生了对香味的另一具体...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使其和谐美丽的特点得以突显这就是我们所说的 通感修辞手法也称为移觉,即转移不同的感觉对客观事物进行独特的感应和描写 这样描写的妙处在于 调动不同的感官去体验生活和生命 体验荷塘月色的独特魅力 抒发作者的情感,并使其在读者脑海中得以重现,引发共鸣 --- 此答案来自文学与修辞达人团 ...

荷塘月色的作品鉴赏
另外, 朱自清也善于运用通感手法来塑造形象美。例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 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清香是嗅觉感受, 可闻而不可听, 可嗅而不可见。作者把淡淡的清香比做渺茫的歌声, 就让读者很形象地体会到这香气是飘渺不定、似有若无的, 非常新颖而又贴切。再如“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 但光与...

什么是通感的修辞手法?
通感,是一种修辞手法,它巧妙地将不同感官的感觉相互融合,创造出独特的艺术表达。最典型的例子是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描述的“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在这里,嗅觉的清香和听觉的歌声被作者联结在一起,形成了一种跨感官的体验。实际上,人的各种感官在认识过程中是...

“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比喻什么?意在突出什么?
此处采用的修辞手法叫“通感”.光与影是视觉的感受,如名曲听觉上的感受,作者把两种感觉联系起来,显现出作者当时忘掉其他事情的一种轻松感觉.在光与影的和谐映衬下,静境中徐徐响起了音乐声,我们很多人都有过这种感觉,反映出朱自清在当时时局下,抑郁中一时的休憩与闲静的心情.正是这样,才有了《荷塘月...

什么是通感的修辞手法
讨论大都离不开对“通感”的阐释。许多时候,我们把通感看作是一种修辞手法,譬如我们上文分析的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通感往往和比喻相连结,一个“像”字就是一座桥,使听觉、视觉、嗅觉和梦境之间得以自然而自如的转化,转化的基础在我们的智力结构。爱伦·坡说,光谱中的橙色光线和蚊蚋的嘈嘈之声,给他的感觉几乎...

高中必修2语文第一课荷塘月色中“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如但光与影有着...
这句用了通感的手法,将塘中的月色光与影的和谐比喻成梵婀玲上的名曲,两者的相似之处就是和谐 ,作者用名曲来比喻,让人既感到月色的美好,又能想起小提琴曲的悠扬,带给人双重的美感

什么是通感的修辞手法
钱钟书指出,感官间的通感在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如欣赏春色时的内心感受,文字中也常常体现这种通感。在文学创作中,通感被广泛应用,如《荷塘月色》中的“塘中的月色,光与影有和谐的旋律,如梵婀岭上奏着的名曲”。这种手法打破感官界限,让读者在阅读时能调动多个感官参与,丰富审美体验。通过比喻和...

通感句子,写声音的,至少120字
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怎样理解通感和移用这一修辞手法?
最典型的例子就如楼上所举的(朱自清《荷塘月色》):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此文中清香乃是嗅觉,歌声乃是听觉,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即为通感。 移用修辞手法:移用是把惯用以描写甲事物的词语用以说明或形容乙事物,从在而创造一种巧妙的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的修...

呼枝19314348491问: 使用通感的妙处《荷塘月色》中有两例.第一例是用来描写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一句把本是通过嗅觉得... -
咸丰县通用回答:[答案] 总的来讲通感使文章的表达能力大大的提高了.因为依靠某一种感觉表达能力是有限的,形容起来枯燥无味,比如形容香气,清香也就做到了极致,可是那种清香的此起彼伏,嗅觉就无能为力了.还有后面的月色,在视觉看来只能是形容它的颜色,...

呼枝19314348491问: 《荷塘月色》中运用通感手法的两个句子 -
咸丰县通用回答:[答案] 《荷塘月色》中的两例:第一例是用来描写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一句把本是通过嗅觉得到的“清香”比喻成“歌声”,而“歌声”是人们通过听觉获得的,将嗅觉和听觉有机地融...

呼枝19314348491问: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什么是通感?找出文中运用通感修辞手法的句子 -
咸丰县通用回答:[答案] 所谓“通感”,是“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钱钟书语).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就是指感觉器官的互换.即把各种感觉(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沟通起来,用甲感觉去描写乙感觉,这种...

呼枝19314348491问: 荷塘月色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及其效果 -
咸丰县通用回答: 1、通感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飘渺的歌声似的. 效果:把原本香味扑鼻的微风给变成“美妙的歌声”,作者是以嗅觉来沟通听觉方面的感受,由嗅觉向听觉转移.“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时断时续、若有若无、清...

呼枝19314348491问: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的第四段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
咸丰县通用回答:[答案] 作者运用了三种修辞手法:一是“通感”.用“渺茫的歌声”来形容荷花的清香,是将听觉和嗅觉打通;用“和谐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来形容光和影,则是将听觉和视觉打通.二是“比拟”.“袅娜”“羞涩”两词可...

呼枝19314348491问: 荷塘月色的问题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请你结合该句品析这样写的妙处 -
咸丰县通用回答:[答案] 月色荷塘的清香吸引我的嗅觉,婉如高空飘渺的轻歌唤醒我的听觉那样惬意.

呼枝19314348491问: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第四段中三种描写手法突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具体一点的! -
咸丰县通用回答:[答案]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第四段中作者运用了三种修辞手法: 一是“通感”.用“渺茫的歌声”来形容荷花的清香,是将听觉和嗅觉打通;用“和谐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来形容光和影,则是将听觉和视觉打通. 二是“比拟”.“袅娜”“羞...

呼枝19314348491问: 《荷塘月色》的两个通感句是什么?谢谢! -
咸丰县通用回答:[答案] ①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②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呼枝19314348491问: 《荷塘月色》中运用通感手法的两个句子 -
咸丰县通用回答: 《荷塘月色》中的两例:第一例是用来描写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一句把本是通过嗅觉得到的“清香”比喻成“歌声”,而“歌声”是人们通过听觉获得的,将嗅觉和听觉有机地融为一体,便使迷人的境界增添了无限的韵致,迷离精妙,令人情动神摇.第二处是用来描写月下的荷塘:“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此句巧妙地将光和影、明与暗的组合比喻成和谐的音乐,把视觉形象转化为听觉形象,将月下荷塘的和谐之美表现得恰到好处,淡淡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呼枝19314348491问: 朱自清 荷塘月色 单个句子赏析5个句子赏析 -
咸丰县通用回答:[答案] 《荷塘月色》成功地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有鲜明的比喻,出水的荷叶“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打着朵儿的花苞,像“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不仅贴切,而且生动;有鲜明的对比,弯弯杨柳的稀疏“倩影”,在“峭楞楞如鬼一般”的...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