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触后抑制的产生是由于

作者&投稿:妫曼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分析突触后抑制产生的原理及其分类
突触后抑制也称为超极化抑制,是由抑制性中间神经元活动所引起的。当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兴奋时,末梢释放抑制性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使突触后膜受体对某些离子通透性增加(Cl-,K+,尤其是Cl-),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出现超极化现象,表现为抑制。突触后抑制可分为侧枝性抑制和回返性抑制。

突触后抑制和突触前抑制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突触前抑制的结构基础是轴-轴突触;突触后抑制的结构基础是轴-体突触、轴-树突触。2、抑制产生部位 前者是突触前轴突末稍;后者是突触后膜。3、起作用的递质 前者是GABA;后者是抑制性递质。4、作用 前者是全面调节感觉传入活动;后者是通过交互抑制作用和负反馈作用使中枢活动协调。联系:突触前抑制和...

神经递质能使突触后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抑制"怎样理解?
这里的“抑制”通常是指:突触前神经元释放抑制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由于离子的流动,使该突触后神经元膜电位超极化,更不容易达到能够产生兴奋的阈值,即更难以兴奋,更难产生动作电位。“兴奋”则是突触后神经元膜电位去极化,从而更容易产生动作电位。

突触前抑制和突触后抑制区别是什么?
1.结构基础不同。突触前抑制是通过轴突一轴突式突触活动产生抑制,突触后抑制是通过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的活动产生抑制。2.抑制产生的部位不同。突触前抑制发生在突触前膜,突触后抑制发生在突触后膜。3.释放的递质不同。突触前抑制是γ-氨基丁酸,突触后抑制是抑制性递质。4.产生的突触后电位不同。突触前...

突触后抑制的产生是由于什么
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减少或不释放。突触后抑制是指通过兴奋抑制性中间神经元,使突触后膜产生IPSP而引起的抑制,其产生的原因是:当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兴奋时,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减少或不释放,导致突触后膜的兴奋性降低,从而呈现抑制效应。

突触前抑制和突触后抑制区别
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从而产生抑制效应;突触后抑制是兴奋性神经元与另一个兴奋性神经元形成轴-轴式突触,后神经元轴突末梢再与第3个兴奋性神经元形成轴-胞式突触,由于第1个神经元的影响使第2个神经元释放的递质减少。

中枢抑制包括哪几种?
突触后抑制 在哺乳类动物中,所有的突触后抑制都是由抑制性中间神经元活动引起的。由这一抑制性神经元发出的轴突末梢释放的递质,能使所有与其发生突触联系的其他神经元都发生抑制,都暗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按此观点,一个兴奋性神经元通过突触联系能引起其他神经元产生兴奋,但不能直接引起其他神经元产...

突触前抑制和突触后抑制区别
根据查询百度教育得知,突触前抑制和突触后抑制区别如下:1.定义不同:突触前抑制是由兴奋性神经末梢的抑制性纤维引起的神经递质释放减少;突触后抑制是突触后膜通透性的改变,使膜电位低于阈值。2.本质不同:突触前抑制是通过改变突触前膜的活动,最终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性降低,从而引起抑制的现象;突触后抑...

突触前抑制和突触后抑制区别
突触前抑制和突触后抑制的区别如下:定义不同:突触前抑制是由兴奋性神经末梢的抑制性纤维引起的神经递质释放减少;突触后抑制是突触后膜通透性的改变,使膜电位低于阈值。本质不同:突触前抑制通过调控突触前膜活动,降低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性,实现抑制。而突触后抑制则依赖神经元兴奋,释放抑制性递质,与...

突触后抑制有几种类型?它们产生的机制及生理功能各是什么
突触后抑制包括传入侧枝性抑制和回返性抑制。(1)传入侧枝性抑制又称为交互抑制。一个感觉传入纤维进入脊髓后,一方面直接兴奋某一中枢的神经元,另一方面发出其侧枝兴奋另一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然后通过抑制性神经元的活动转而抑制另一中枢的神经元。意义:使不同中枢之间的活动协调起来。例子:屈肌反射...

李采18567733270问: 试述中枢抑制的类型及突触后抑制产生的机理 -
蚌埠市新百回答:[答案] 类型:根据中枢抑制产生机制的不同,抑制可分为突触后抑制和突触前抑制两类.突触后抑制产生机理:抑制性突触后电位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有的支配伸肌,有的支配屈肌.来自伸肌肌梭的传入神经冲动,能兴奋伸肌运动神经元,也...

李采18567733270问: 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发生兴奋或抑制反应的原因有什?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发
蚌埠市新百回答: 如果这种作用神经元模拟图足够大时,即可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发生兴奋或抑制反应

李采18567733270问: 解释一下抑制这个名词是什么意思? -
蚌埠市新百回答:[答案] 抑制是大脑皮质的基本神经过程之一,是与兴奋对立的状态.其表现为兴奋的减弱或消失.在中枢神经系统内,抑制的产生,目前认为可能在两个部位:一个是突触前的轴突末梢,称为突触前抑制;另一个是突触后膜,称突触后抑制.前者是指通过某种...

李采18567733270问: 突触后抑制的原理 -
蚌埠市新百回答: 神经元兴奋导致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释放抑制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从而使突触后神经元出现抑制. 突触后抑制包括传入侧枝性抑制和回返性抑制. (1)传入侧枝性抑制又称为交互抑制.一个感觉传入纤...

李采18567733270问: 简述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形成机制及特点 -
蚌埠市新百回答: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 略称EPSP.是指由兴奋性突触的活动,在突触后神经元中所产生的去极化性质的膜电位变化.这种去极化超过阈值时,就产生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亦即产生动作电位.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在...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