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诗赏析和感悟

作者&投稿:郎修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少年不知愁滋味,老来方知行路难。 求大神赏析和加感想
星空下,有的去考场,有的听天由命回家了。说的是人类的处境。一些人成为官员,一些人辞职。同样的事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环境。年轻人不知道苦的滋味,老年人知道路难走。它关乎无常,关乎年轻和轻浮,关乎年老和贫穷。人生的风风雨雨,百年如烟。因此,我们应该以冷静的态度来面对人生的起起落落。

“悟来不须言说”的出处是哪里
《望远行》侯善渊 翻译、赏析和诗意 《望远行·太玄妙诀》是元代诗人侯善渊所作,该诗表达了太玄妙诀的境界和感悟。以下是对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译文:望远行,太玄妙诀。悟来不须言说。心地豁然开觉,清凉内通彻。透五蕴山头,现出霜天皓月。照千古分明,无圆缺。赤子琳宫歇,敏把丹枝折...

隋宫燕 的赏析及感悟
赏析:燕子是历史变迁的见证。因为燕子恋旧,恒返故地,只有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会改变,所以能真切地感知环境变化,从而常常出现在怀古诗和咏怀诗中。如刘禹锡的《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首诗就借燕子咏古表达出诗人刘禹锡极其深沉的感慨。作者李益的这首《隋宫燕》也是怀古的诗...

在古诗词中,什么是赏析文字,它与句子解释、读后感和串讲有什么区别...
赏析文字,顾名思义,就是对文字的欣赏,分析.多是在一些文学作品的后面.与其它不同的是:句子解释是解释诗词的表面意思,读后感是对诗词读了过后的感觉,而串讲就更为模糊的翻译而已.而赏析则不光是对表面的了解,还有的是对其意境的体悟,多数是后人对前人诗词文学作品的.这其中有些也不免带有一些个人的...

和子由渑池怀旧赏析是什么?
《和子由渑池怀旧》赏析如下:《和子由渑池怀旧》体现着诗人深刻的人生感悟,他将人生诸事皆看作偶然与平常,乐观对待,用追求前路来替代怀缅往事,以此来化解忧恼,可谓大智慧。这首《和子由渑池怀旧》,纵然对人生无常发出了自己的感慨,但也始终相信这是成功路上的磨难。《和子由渑池怀旧》写作背景 ...

诗词以及感悟
诗词以及感悟 木兰词 · 拟古决绝词柬友 【作者】纳兰性德 【朝代】清 译文对照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心人易变。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译文 注释 与意中人相处应当总像刚刚相识的时候,是那样地甜蜜,那样地温馨,...

“眼又朦胧”的出处是哪里
我自劝慰,依然如修炼虎和龙般努力。这些言辞若不被信任,偷偷观察同辈,必定是心有所通。见到摇船的身影,我自愧不如梢翁(指船夫)。喜欢认可无为的大道,心灵清净,神气高昂。灵光凝聚,三丹跃动,照亮五明宫(指人体的穴位)。诗意和赏析:这首诗词表达了诗人马钰对修炼和修行之路的思考和感悟。诗的...

艾青的诗《树》怎么赏析?
作品赏析 “一棵树,一棵树/彼此孤离地兀立着/风与空气/告诉着它们的距离”。这前四行诗,写出了一种景象,这景象是实实在在的,不仅是诗人,别人也能够感觉到。世界上的树都是单独的立着的,彼此间都有一定的距离。单看这四行诗,似乎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如果不看下面,别人也很难知道诗人...

迢迢牵牛星的感悟和赏析
这首诗,整体来看是从织女的角度写。诗一开篇,先写织女隔银河怅望对岸的牛郎。“迢迢”是织女心里的感觉,情人眼里的咫尺天涯。牵牛郎,既是“河汉女”眼中的牛郎,也是“河汉女”心中的牛郎。这第一句是立足织女的感觉来写,第二句才正面写织女。这一二句诗就为后文的种种场面描写、情思描写而张了...

长歌行 赏析
春天的美景到了秋天就会衰败、凋零,千万条江河东流到海一去不返。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一个人如果不趁着青春年少的大好时光努力奋斗,到年老力衰的时候后悔也来不及了。全诗借物喻理,出言警策,催人奋进。“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已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参考资料:小学生必背古诗词:长歌行 ...

历菊15586787437问: 苏轼的《琴诗》揭示了什么道理? -
塔城地区齐多回答:[答案] 苏轼的《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诗写得清新流畅,又富有哲理.它批评了两种片面性:一种是光看到琴的作用,只讲“琴上有琴声”;一种是只强调指头的作用,认为“声在指头上”.人...

历菊15586787437问: 琴诗这首诗的哲理理解用简短的语句说一下, -
塔城地区齐多回答:[答案] 任何一件事都是有几个因素相辅相成的,没有琴不行,没有手也听不到琴声该诗哲理性很强,富有禅机.佛教视有为无,视生为灭,追求无声无形不生不减,音乐的真实即虚无,所以音乐无所谓真实与否,要以“谐无声之乐,以自得为和”...

历菊15586787437问: 苏轼的《琴诗》揭示的道理? -
塔城地区齐多回答: 美妙的乐曲是一个有机整体,而整体都是由若干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部分、要素构成的.在乐曲、琴声中指头、琴、演奏者的思想感情、演奏技巧等部分、要素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唯物辩证法认为,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就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矛盾双方的联系.因此,这首所揭示的,就是琴、指头和琴声三者之间的矛盾关系.如果把演奏者包括在内,那么,演奏者的思想感情和技能与琴、指之间的关系,又可以看作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内因)和事物的外部矛盾(外因)之间的关系.前者是音乐产生的根据,后者则是音乐产生的条件,两者缺一不可.

历菊15586787437问: 琴诗这首古诗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
塔城地区齐多回答: 苏轼的《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诗写得清新流畅,又富有哲理.它批评了两种片面性:一种是光看到琴的作用,只讲“琴上有琴声”;一种是只强调指头的作用,认为“声在指头上”.人们都清楚,优美动听的琴声,是人的指头拨动琴弦产生出来的,琴和指头二者如果缺其一,就难以奏出美妙音乐. 1.若:如果的意思 如果说琴声发自琴,那把它放进盒子里为什么不响呢? 2.何:为何的意思 如果说琴声发自手,为何你的手上听不到声音? 3.思考的问题是任何一件事都是有几个因素相辅相成的,没有琴不行,没有手也听不到琴声.

历菊15586787437问: 琴诗说明了什么哲理 -
塔城地区齐多回答: 琴诗说明的哲理是:产生艺术美的主客观关系. 琴诗这首诗讲了一个弹琴的道理:一支乐曲的产生单靠琴不行,单靠指头也不行,还要靠人的思想感情和技术的熟练. 琴不难掌握,指头人人有,但由于人的思想感情和弹琴技术的差异很大,演...

历菊15586787437问: 《琴诗》诗意 -
塔城地区齐多回答: 译文:如果琴上有声音,放在箱中为何不响;那如果声音是从手指上发出,为什么人们不在手指上听呢? 原文:《琴诗》 宋朝,苏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扩展资料 鉴赏: 苏轼在这首诗中...

历菊15586787437问: 苏轼的琴诗什么意思 -
塔城地区齐多回答: 《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译文;如果说,悠扬的琴声来自于琴本身,那琴放在琴盒子里,为什么发不出声音,如果说,优美的琴声是来自于弹琴的手指,那人们为什么不从手指上欣赏美...

历菊15586787437问: 《琴诗》读后感 《观书有感》读后感 -
塔城地区齐多回答: 观书有感其一诗以暗喻的手法,借半亩方塘明净的形象来壁喻读书体会.告诉我们,正像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池塘变得如此清澈,人需要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心智才能更加开豁、更加敏锐. 观书有感其二诗借助形象喻理.以泛舟为例,...

历菊15586787437问: 苏轼的琴诗揭示了什么道理和表现方法
塔城地区齐多回答: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 1、琴与指两个事物联系在一起如何产生美妙的琴声?实际上是一个高深的哲学问题.佛教认为缘起有,缘生缘灭,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成,事物与事物之间只是由于发生了联系,才得以存在. 2、苏轼自有答案:“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唯物辩证法也认为:事物的联系具有条件性.条件这一范畴指同特定事物相联系的、对它的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诸要素的总和.世界上任何联系都是有条件的.离开条件,一切都无法存在,都无法理解.正如苏轼所理解的:“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

历菊15586787437问: 苏轼的<<琴诗>>内容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
塔城地区齐多回答: 琴诗——苏轼 (宋)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赏析】 唐朝的韦应物写了一首《听嘉陵江水声寄深上人》:“凿岩泄奔湍,称古神禹迹.夜喧山门店,独宿不安席.水性自云静,石中本无...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