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玉英《一去不回头》

作者&投稿:蔚储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老宅春秋

◎孙盛凛

去牟平城东南20公里许,昆嵛山下、昆嵛湖畔,有一个叫做“东殿后”的小山村。这里是我的家乡,也是昆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委和昆嵛山林场驻地村。很小的时候就听村里老人讲,村名的由来概因村东的老虎山上原有一座岳姑殿,可谓实至名归。

祖上在东殿后村有老宅一座,位于村西头,共12间。这是当年,作为小业主的曾祖父永俊公为了扩大缫丝作坊经营,在自家的地里一气呵成盖起来的。至于建造年代,因没有具体记载,只能考证。据母亲说,曾祖母20岁嫁过来,房子是在第二年盖起来的。曾祖母57岁那年,我父亲出生(1935年)。算下来,房子的大体建造年代应该是1898前后,光绪24年。如此,老宅至今已经度过了125年个春秋,实实在在的老宅。

有赖于母亲良好的记忆和留存的部分文书资料,老宅接下来的故事就无须考证了,而是活生生地展现在面前。

东殿后村的孙姓与牟平姜格庄林北村同宗。我能知道其中的八个范字依次为“万世永昌文盛德茂”,而曾祖父作为范“永”字辈属于本宗第十一世。他老人家在46岁上去世,即使在那个年代也算不上高寿。老人家生有两男三女,三女均嫁到了龙泉辖内村的殷实人家。两个儿子,也就是我的爷爷昌宽公兄弟二人继续驻守老宅。1936年正月,在我奶奶的力主之下,我爷爷兄弟二人分家单过。于是老宅被一分为二,两个“东份”和“西份”的阄决定了12间老宅的归属。据现存的《分书》上约定,西份5间,东份7间。之所以这样分配,据母亲回忆,是因为西份是上水头,且院内有厢房两间。爷爷抓到了西份的阄,从此西份的五间正房和两间西厢房成了我们这一家人的老宅。

老宅的墙体很是厚重,石头地基一直延续到窗台。石头间的接缝不是通常横平竖直的样子,而是按照石头开辟下来时的自然纹理,稍加錾磨后接合而成。岁月沧桑百年,弯曲起伏的石缝至今依然吻合得很好,能看得出匠心独运。窗台上面是乌砖砌垛,白灰抹墙。前后窗户都是楸树窗棂,北窗户既小且高,这也是缫丝作坊的特点使然。而奶奶贴窗棂纸的身影也成了我抹不去的童年记忆:屡破屡贴。有风雨吹破的,也有我等淘气好奇戳破的。奶奶的这种执着直到窗棂换成了玻璃窗户才作罢。而原本的草屋顶呢,直到1986年兄长结婚那年才换成了现在的乌瓦覆顶。还有,用结实耐磨的桕条编制的屋顶桁条上一度成了燕子的安乐窝。燕归来之后的穿堂过屋与下面进进出出的人相安无事成为一大风景。而这种和谐场面在80年代初换成了吊顶后就彻底绝迹了,惜哉。

爷爷长相英俊,可算是一表人才。家里留存一张他24岁时候戴平顶毡帽的照片,甚至现在看来都是那么雍容潇洒,毫无违和感。据母亲讲,爷爷第一次去姥爷家给父亲提亲时,在那个小山村引起了不小的轰动,都说今天村里来了一个聪俊聪俊的亲家。只是不知,当天爷爷的回头率是否能创历史新高,且一直保持至今?

有赖于爷爷英俊的相貌、随和的性格和儿女双全的家境,在村里人有婚嫁喜事时经常被邀请前去送客,一时无两、风光无限。得益于爷爷良好的基因传承,多年后,哥哥也被民间评为村里四大美男之一,这是后话。

和二爷相比,爷爷性格偏软。据母亲回忆,有时候碰上难事,作为一家之主的他甚至都能好几天愁闷不展、犹豫彷徨。当年村里动员“出夫”时,和二爷义无反顾地奔赴淮海战场前线相比,割舍不下儿女亲情的爷爷思忖再三还是退却了。这直接导致他与党员这一崇高荣誉失之交臂,兄弟二人的政治格局就此永远拉开了。当然,这种性格对于家族的可持续性发展无疑也很是不利的。

“吉人自有天相”。大概尘世转变的面孔后总有一双翻云覆雨手吧,爷爷与奶奶、包括后来的父母结亲,似乎都是命运之手在左右着一切。让两个坚强的女人带领着这个家族,驾驭着老宅之舟,在时代的波峰浪谷中,总能找到通往彼岸的路径。

奶奶林氏玉英,龙泉官道南人。据说林玉英这个名字是她自己给起的,毕竟那个年代一般家庭的女孩子是不配有名字的。“官道南村林家出有本事的人”,我不止一次听人如此评价。事实也是如此,我奶奶在天津就有俩资本家弟弟。她老人家的姥家则是龙泉苗家庄村(后并入龙泉汤村),而且出了一个大名鼎鼎的民族资本家、为龙泉的教育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台湾商人苗育秀。他和我奶奶是姑舅姐弟,奶奶甚至知道她表弟小名叫“宝忠”。那个年代名门望族结亲并不奇怪,做官也好、经商也罢,智慧的传承如出一脉。作为官道南大家望族子女的奶奶嫁入东殿后的殷实之家,可谓是“姓何的嫁给姓郑的——郑何氏(正合适)”了吧。其实即使现在,不也一再重复着“门当户对”的故事吗?

奶奶的相貌和爷爷十分不搭,基本算得上丑了(大不敬)。然而出身大家的她老人家头脑清晰、杀伐果断、口才犀利。当然,尽管心地善良、尽管乐善好施,爱憎分明的她却容不得他人有丝毫逆其本意的行为,发起怒来疾风暴雨,直至对方丢盔卸甲。此做派颇像《大宅门》里的斯琴高娃饰演的白家那个当家女人“二嫂”。用母亲的话来说,奶奶属于“一个甜枣吃不了,一口气不能生”的类型。

农村里有个评论人的俗语叫做“护小头”。我理解的意思是家长父母偏向自己的孩子,拉偏架的意思。当然,这个帽子奶奶戴得当仁不让、游刃有余,村人皆口服心服。

故事一:某次我率领一群死党窜到一个爷爷家的菜园里,因好奇将人家留的一个硕大黄瓜种偷摘下来,啃了几口就扔掉了(口感实在不佳)。后来这个爷爷找到我奶奶小心翼翼地建议建言,意思是教育孩子要趁早,否则长大了就难保不咋咋的了。奶奶则毫不客气地顶了回去:怎么了兄弟?黄瓜种我赔你的行,你说的话我可是不爱听。依我看俺家就这个小子将来会有出息……一时间,这个爷爷哑口无言,只有连连点头称是的份了。

故事二:上了小学后,有幸摊上了好老师,加上自己“天赋异禀”,班级首批戴上红领巾的8人中,我是唯一的男生。得到如此殊荣的我在当天下午放学回家的路上趾高气昂、旁若无人。路过一刘姓人家门口时,男主人大概鉴于我学前的劣迹斑斑和眼前的样子,愤恨地评论道:就他那个熊样儿还能评上?意思无异说我属于典型的“德不配位”。当晚回家后,奶奶边爱惜地抚摸着红领巾、边对闷闷不乐的我发出问询。受了莫大委屈的我禁不住将放学路上的不幸遭遇哭诉给了奶奶。老人勃然大怒,连夜直接去了刘家。我不知道奶奶怒斥对方的具体内容,但有一句话却是至今家喻户晓:俺孙子再怎么不济,还赶不上你个打牢役的么?!有过服刑经历的对方顿时哑口无言,乖乖缴械。

其实,“护小头”和“护犊子”一个意思,只是地域称谓不同罢了。不禁想起了《亮剑》里的李云龙,当得知心爱的警卫员魏大勇在送信的路上不幸被土匪杀害后,什么组织原则、什么统战大义全都抛之脑后,亲自带兵血洗了土匪老巢黑风寨,甚至为此被降职为营长也在所不辞,真是快意恩仇!撇开别的不论,独立团的将士们摊上了这么一个讲义气、重感情、更有担当的血性领导,实实在在是一种幸运。可以想见,在这种英雄主义的感召下,三军将士敢不齐心用命、殊死杀敌耶?

从心理学上说,每个个体都是脆弱的,都渴望有能替遮风挡雨的人。而同情弱者、仗义执言甚至拔刀相助又是作为高等动物的人的本性。护小头也好,护犊子也罢,并不是狭隘,更非不讲理。李云龙如此,我奶奶同样如此。从他们身上我更多看到的是人性的弱点,也是人性的光辉,远非猥琐、阴暗可比。

1958年大跃进年代,上级在昆嵛山林场成立了林业学校(俗称“林校”)。当时的共和国正值饥荒年代,林校读书的那些个半大孩子同样饱受饥肠辘辘的煎熬。老宅和林场相邻,好多个早上奶奶总发现头天晾晒的地瓜干能缺失少许,甚至偶尔还能发现林校孩子惊慌逃避的身影。每当此时,奶奶总是不动声色将缺失的地瓜干续填上,甚至在遇上学生时还主动送上一些。

“这些孩子可都是国家的宝贝啊,爹妈又离得老远老远……”多年以后,奶奶讲起这段往事的时候,没有丝毫的炫耀,更多流露出的是悲天悯人的情怀。也是多年以后,单位组织主题教育,邀请了烟台市统计局的一位退休女局长授课。当她讲到自己有在昆嵛山林校读书的经历时,我禁不住有些小激动。真想上前问一下这位大姐,是否还记得当年的邻居、东殿后村的一位慷慨大方、不算美丽的小老太太?然而由于我过于矜持而失之交臂,惜哉。

我读高中时,有位来自埠西头中学的矫姓同学家境贫寒,大冬天都穿着单衣裤,甚至没有袜子穿,冻得瑟瑟发抖。我回家把这个当故事讲给奶奶听。返校时候,奶奶早已收拾了一大包我的旧衣裤(洗浆干净),还有两双新袜子,千叮万嘱地让我捎给了矫同学。虽然矫同学英年早逝多年,不知他在天堂跟奶奶会不会有交集?

有一年忘记过什么节了,中午家里包饺子。饺子刚刚端上桌子不久,家里就来了几个不认识的孩子。说是要耍杂技给我们看,一看就是变相乞讨。心知肚明的奶奶说先吃饭,并让我先端饺子给几个孩子吃。我装了不太满的一碗,被奶奶一把薅过去,不仅把这碗装满了,又另外抓了几把饺子装满了另外一个大碗。看着几个孩子狼吞虎咽的样子,奶奶喃喃地说:嗨,这些孩子,这些孩子啊……最终几个没有一展 身手的孩子在临走时,都深深鞠了一躬。

写到此处,感到写奶奶的篇幅有些长了。其实,之前我写过父亲和母亲,早就想写写奶奶了,却迟迟不敢下笔。我认为,奶奶是个极罕见的奇女子,是百年老宅时代我们“西份”这支老孙家族里不可或缺的人。用继往开来、中流砥柱、力挽狂澜等词来形容丝毫不过分。在我心中,老宅就是奶奶,奶奶就是老宅。她老人家是一个值得大写的人!

1949年,得益于奶奶的果断抉择,更有赖于奶奶娘家的荫泽,15岁的父亲远赴天津,去投奔他的资本家舅舅,我的舅爷。父亲本来就极其聪明,在资本家舅舅的无私资助下,心无旁骛的他学习起来更是如鱼得水,读书时期连续跳级。1957年,高中毕业的父亲本来已经考上了上海的一所大学。舅爷也跟奶奶商量,意思是看这个得意外甥脑子确实够用,可否让他继续上学?鉴于老家实在无力供读,也深疚弟弟多年的付出,奶奶一句话决定了父亲的命运:算了吧兄弟,书念多少是多?还是早些挣钱养活家吧!

于是多年后,天津自行车厂多了一位技术娴熟的产业工人(父亲是传统老八级工),而国家某个科研所可能就少了一位资深研究员。也就是从此,父亲的人生之路在天津和烟台之间往返。挣钱、捎钱、写信、探亲、返津……父亲的人生轨迹简单而又内涵丰富。

1973年秋,久病的爷爷不幸去世。爷爷病重期间,父亲回来探望过一次,返津不久爷爷就去世了。奶奶做主,没让通知爸爸回来奔丧。奶奶的一个前来吊孝的本家兄弟为此有些不满,发出质问。却被奶奶一句话硬怼了回去:孩子工作忙,没有工夫!这位想挑理的舅爷顿时哑口。

爷爷去世,父亲出外,勉力支撑着一大家子的婆媳两个女人举步维艰。正是“关关难过关关过,事事难熬事事熬。”当时还是贫穷的农村,生存的压力极大。像我们家这样的“四属户”虽然有着父亲这个“长流水”,到了年底不出意外地总是倒找生产队的口粮钱,美其名曰“倒挂摊”。而父亲也从每年的春节探亲换成了秋天,为的是能在农忙季节帮家里干一些田里的活计。每年到了腊月,尤其是临近过年的时候,看着别人家的孩子都跟着父亲赶集、买鞭炮、蒸干粮甚至扫雪、打扫卫生,心情总是很复杂。

其实,心情更复杂的应该是母亲。忘记了哪年,半夜里我和姐姐在睡梦中惊醒过来。发现母亲伏在桌子上边给父亲写信边轻声啜泣,而奶奶则在一旁低声劝慰。看着母亲哭泣,我姐弟俩不禁也跟着哭了起来。奶奶见我俩醒来,劝慰的声音渐大了起来,忘记具体内容了,只记得奶奶的一句:哭什么哭,老天爷不能不给人指条道!

其实,道都是自己一步一步走出来的,尽管一路风雨如磐,还得义无反顾。

母亲是1960年正月成为老宅的又一代媳妇的,那年她24岁。据说当年爷爷和姥爷在修龙泉水库的时候就认识,而母亲作为青年社员也参加了这“战山河”的行动。工间休息时,爷爷注意到母亲总是独自一人静静地坐在那里歇息,这和其他男女小青年们嘻哈打闹迥然不同。估计此刻,爷爷心中一定有“正派贤惠”的评语,这也是农村媳妇不可或缺的优良品质。

此后的一切就顺理成章了:托媒、相亲、提亲、登记、结婚。

父母的相亲是在父亲那年腊月回家探亲期间完成的。然后是腊月二十四登记,正月初二举办婚礼。一切都那么迅速又自然,这大概也是那个年代的特征吧。更有甚者,二爷的二儿子竟然是正月初二相亲、初四登记、初六结婚!真是名副其实的闪婚,足以让现代最时髦的年轻人目瞪口呆!

客观讲,老宅西份这边人丁不算旺。爷爷只有一子两女,小姑早殁,只有大姑和父亲姐弟二人。而二爷那边可是齐齐整整的五个儿子呢。所以,当哥哥作为西份长子长孙诞生后,给全家带来的喜庆不言而喻,想必爷爷的腰杆也挺直了不少。三年后姐姐诞生,又是三年后我诞生了。用姥爷的话来说,三个孩子有男有女,一个不多一个不少,正合适。

缫丝业是东殿后村的传统产业。前文说过,我曾祖父作为小业主就从事过这个行业。建国后,村集体建起了规模不小的纩丝房,传统产业在集体层面得到了进一步拓展。在“以粮为纲”的时代,这属于村办副业企业。由于与牟平县丝绸厂有着良好的协作关系,且这种关系存续了好多年,故效益一直良好,成为了村里的支柱企业。然而,随着市场供求的变化,这个企业最终在进入九十年代后随着丝绸行业的整体不景气而关门大吉。

母亲嫁过来后从事的集体劳动主要也是在纩丝房工作。在当时农村田间劳作还比较繁重的时代,这无疑是一份令邻村妇女羡慕的工作。而且只要技术过硬、手头足够快,挣到高工分并不是奢望。与在田地里风吹雨晒、汗流浃背的辛苦劳作不可同日而语。从树上采摘下来的大茧,经过泡洗、蒸煮、漂白、压榨、分捡、装盒等工序后,被送到了纩丝桌上。有一个叫“抽丝剥茧”的成语正是纩丝工序的真实写照。脚踏板带来的动力牵引着纩头匀速旋转,不断缠卷着蚕丝。而女工们的双手也在灵巧翻飞:择乱丝、挑丝头、捻断丝、剔蚕头,忙而不乱。过程中,一个个蚕茧被自身剥下来的丝线向上牵引着,在不断翻滚跳跃中,外衣由厚到薄,逐渐露出了本来面目:蚕蛹。多年以后,当我读到白居易的《琵琶行》中,诗人用了“轻拢慢捻抹复挑”的句子形容琵琶女演奏技艺娴熟时,深感纩丝女工的技术与此相比也丝毫不遑多让。因为我童年里的部分时光是在纩丝房里度过的,以上均是耳濡目染。

下午收工时,纩出的丝条和蚕蛹是要上交称重的。尤其是作为副产品的蚕蛹价格不菲,当时外卖8斤/元。在那个主食品都贫乏的年代,这无疑是一道副食美味,尤其是对各家孩子而言。女工中大多数是母亲,为了孩子不可能没有挟私夹带的行为。

母亲也同样不能脱俗。但每次都夹带绝不超过10个,基本都是在称重许可范围内。蚕蛹拿回来后,洗刷干净,放在小碗里,填上少许清水,上面撒上盐、葱花和姜丝等,放在大锅里蒸熟后即可食用。

纩丝房也根据农忙情况适时停工,服从农业生产的需要。母亲有头脑,说话得体、干活不耍滑,加上有文化(高小毕业),一般都被分配在生产队的大场上劳作。农村有句俗语:“不怕瓢漏,就怕缸漏。”道理浅显易懂:一旦缸漏了,无论之前多么努力的辛劳都留存不住,只会白忙活。而生产队大场上的活计与此类通。在铢积锱累的年代,“颗粒归仓”显得尤为重要。更为重要的是,还担负着上交“爱国粮”、能否多交粮、交好粮的政治任务!

大场的活多且杂:过磅称量、扬场、翻晒、筛选分类、入仓……每一样活计都需要极强的责任心。我知道母亲曾主干过磅称量工作。普通人看这是一项轻快活,动动嘴、拨拉个磅秤码子就行了。殊不知,粮食的干湿甄别、品种分类、造册记录、报账汇总……等等一系列的工作,哪个环节都丝毫马虎不得,不小心就会给集体造成损失。期间,我注意到一个细节:一生低调的母亲从没有坐专门给过磅员配备的凳子,代之以蹲下去、站起来反复操作,小心翼翼……一天下来,腰累得不行。性格使然,当然也包含家教、家风。

母亲是辛苦的,母亲又是幸福的。由于爷奶只有父亲一个儿子,所以这个大家庭就一直没有分家。母亲无论集体劳动多忙多累、放工多晚,每当回家总能吃上热气腾腾的饭菜,三个孩子的缝补洗浆、生活打理更是不用多操心……这些都足以令村里其他分家单过的家庭妇女们羡慕不已、唏嘘不已。当然,这一切更得益于奶奶无私的奉献和一手家庭好活计。婆媳二人分工明确,又默契自然。换成现在,一个“中国好婆媳”的光荣称号是跑不了的。

“婆媳俩一辈子没红过脸”,这事在东殿后村有口皆碑。我想这更多得益于母亲的谦让。毕竟奶奶性烈如火,宁折不弯。在这样一个强势婆婆麾下,想做个好媳妇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更何况,母亲娘家家境贫寒,在大户人家出身的奶奶面前先自矮三分。再何况,一个农村女子嫁给了一个吃国家粮的更属高攀……据说,晚年的奶奶曾对村人言:都说我脾气不好,俺可是一辈子没和(儿)媳妇子打过仗!多年后当母亲和我说起这话时,笑着补充了一句:我敢和她俩(打仗)吗?真是意味深长呵。

年轻时代的母亲性格稍显急躁,但并不缺睿智,更懂事理、知进退。可贵的是,母亲有一个一直保持至今的良好习惯:读书。这个好习惯大概与母亲知书达理息息相关吧。当年的她,通常是在村集体劳动的同时,利用中午和晚上的空闲绣花补贴家用。尤其是晚上,尤其还是靠煤油灯照明时代,通常是绣花至深夜了,还不忘忙里偷闲地看会儿书,还得时刻顾忌奶奶在外屋不满的咳嗽或嘀咕声提醒。也就是从小时候起,我就在缠着绣花时的母亲讲故事的过程中知道了《难忘的战斗》《桐柏英雄》《海岛女民兵》《保卫延安》《野火春风斗古城》等小说里的故事,也知道了里面的许许多多鲜活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古城》里选择起义的伪城防团长关敬陶,从感念一个有救难之恩的江湖女子陶小桃,甚至不惜为其由关金涛改名,到被为保护自己而舍身的革命者金环的民族大义所震撼并最终选择了正确道路……英雄主义和人性的光辉从来都是一体的,并不相悖。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这句总结可谓精辟。某次,因为奶奶的嘴直多言,导致一个街坊瞎话缠身。邻家儿媳找到奶奶理论,稍显理亏加上年龄偏大,奶奶先自折了一阵。中午母亲放工回家,奶奶坚决要求母亲前去替她找回场子。母亲本来知道事情的原委,对邻家的无事生非、小题大做也是十分生气。起身就要前去找对方理论,但走到街门口又折身回返。告诉诧异的奶奶,现在脑子很乱,等吃完饭再说。母亲想必是充分利用吃饭的时间,迅速理顺了思路,组织好了应对方案,然后上门说理,且大获全胜。虽然奶奶因没有听到预想中的高声争吵有些寡兴,不过事后还是从邻家人那毕恭毕敬的态度转变中得到了极大的心理满足,一句“俺(儿)媳妇子就是有章程”是她由衷的评价。虽然没见母亲读过《孙子兵法》,但条理分明、逻辑性强的思维方式与好读书、多读书大有裨益吧。

光阴就在这苦乐年华中缓缓流淌,转眼到了1979年。国家层面,由于伟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的画圈,共和国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天。而老宅也迎来了自己的春天:西份同样聪俊聪俊的长子长孙、我的兄长搭乘高考全面放开的列车,如愿考上了大学,父亲的遗憾终于在儿子的身上找补了回来。老宅在跟着配享殊荣的同时想必也应该有些疑惑:大学生到底该称呼“秀才”“举人”还是“进士”呢?而父亲则在爷爷坟前,告知了他心仪的大孙子考上大学的消息。不知道父亲在坟前说了什么,反正他回来跟奶奶复述告知内容时,母子二人抱头痛哭,真是百感交集。

也是在这一年底,生产队决算时我们家首次出现了盈余,我记得是38元多一点儿。村里的一户和我们家情况极相近、却依然倒挂的婆婆指责儿媳:看看人家世臻(母亲名)家怎么就能剩钱?奶奶闻之愤怒骂道:这个不知好歹的老东西,还想和咱家比?!看看你妈遭了多少罪,看看她(儿)媳妇子横草不捻竖草(懒)的样儿……

1983 年,兄长大学毕业,已经能挣钱补贴家用了;姐姐这年也如愿考上了大学;我则考入了本县的重点高中,大学也是指日可待。也正是这一年,父亲在爷爷去世十年后,再次享受到了休春节探亲假的“殊荣”,重温了节日阖家团圆的天伦之乐。稍许遗憾的是,我们都已经 长大了。

寒冬终于过去,春天真的到来了,而见证了历史的老宅也似乎焕发了勃勃生机。

一直以来,村里好多人总是羡慕我们家出了三个大学生,并说自家孩子若有机缘读书即使砸锅卖铁也在所不惜。对此,母亲总是表现出发自内心的谦逊和淡定,毕竟荣耀不能当饭吃。似乎,经历过太多生活波折的她时刻在准备着下一次(轮)的考验。1986年8月,当我欣喜地把大学通知书交给她时,她看了许久才说出一句话:这四年得3000块啊……

母亲的未雨绸缪不是杞人之忧:也是从1983年开始的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让缺少男劳力的家庭面临着巨大的考验。儿女们回家助耕毕竟有限,平时更多的要靠母亲的亲力亲为。长久的田间劳作让母亲患上了严重的腿疾,并在1994年秋做了膝关节手术。期间依然闲不着的她不幸在2004年旧疾复发,而之前精心伺候瘫痪在炕上的奶奶三年多无疑雪上加霜。

奶奶顽强地活到了新世纪开元之年。96岁,善终。临终前她老人家自言自语地评价母亲:从来没嚯嚯(呵斥、嫌弃)我啊……

如果说奶奶的去世属于喜丧的话,那么父亲在2005年3月1日的猝然离世却让人至今想起心痛不已,是命运真真正正的一次降维式打击。这年父亲71岁,母亲才67岁。两人结婚45年19天,两地分居30年……

父亲是个少言寡语的人。记得他当年在回家探亲时,即使教育最淘气的我也都是只言片语,点到为止。当哥姐相继考上大学后,父亲简单勉励(恐吓)我:你念不出书去,我没有别的,反正咱家里还有这五间破草房……仅此而已。到了晚年,我们每次回家滔滔不绝地跟他讲所谓的世间大事时,他大多总是静静地听着,最多以“嗯嗯”回应。这个习惯延续到他去世,甚至没有留下只言片语……父亲是个顾家的人。据母亲说,当年二人相亲之后,父亲因担心母亲无法处理好婆媳关系而萌生退(悔)意。更遑论多年辛苦的两地分居生活,为了家庭任劳任怨的付出。为了省钱,甚至将单人宿舍里的电褥子、电灯都撤了。用奶奶的话说,你爸过日子细得跟牛毛一样啊……父亲是个淡漠政治的人。一个1957年的高中生,在退休时甚至不是党员,真是令人难以置信。我想这绝非政治觉悟低,大概是从历次运动中得到的启示。不过问政治是父亲朴素的人生观吧,这一点和爷爷有些宿命般的类似。父亲是个聪明的人。我在初三开始学习的《几何》这门让无数学生头疼不已的课程,父亲教授起来轻松自如;去世前,父亲对同样到了我当时年龄的侄女的数学题仍可以迎刃而解!甚至有一年父亲春节回家探亲暂歇潍坊车站时,闲逛到一个公园象棋地摊前,面对20元赌局,思忖良久,果断上阵,如愿获胜。

父亲就是这样一个独特的人。既脱俗又不免俗,对家庭有无限责任心又胸无大志。这也许就是世上无数个平凡父亲的不平凡之处吧。“母亲的奶水是血变的,父亲的奶水也是血变的。母亲的奶水储藏在乳房里,父亲的奶水储藏在心脏里。”作家戴厚英先生在她的《人啊,人!》中对父亲的论述何其精辟!去世很久后父亲,依然会出现在我的梦里,而且梦境都很相似:他在床上伸了个懒腰,然后醒了过来……心理上,实实在在不愿意接受这残酷无情的现实啊。

父亲去世后,兄妹三人多次恳请母亲上城里来住些日子换换心情。而母亲则每次都坚决地拒绝了。说,无论上城里去住多少日子,总要回来,总要面对独自自己一个人的日子。虽然不愿,但我还是无数次设想过母亲这期间的心情:失意、无助、彷徨、挫败甚至绝望,想必都兼而有之吧。幸运的是,坚强的母亲终究还是挺了过来。“折翅方识沧桑道,舔痕抚伤痛如何?”还是戴厚英先生,她对无常人生和命运的喟叹至此得到了印证,感同身受。

接下来的18年,老宅南面的菜园、桌上的电视、炕上的书籍成了母亲的主要慰藉。天冷了上城里过冬时,电视和书籍可以最大程度满足她。尤其书籍方面也是与时俱进,早换成了“康乾三部曲”《明朝那些事儿》《曾国藩家书》《十月》《收获》等。至于菜园,她通常是吃完早饭后坐在客厅南面的落地窗下,边晒太阳边留恋地看着楼东南面耕种人家的菜地里发生的一切。当皑皑冬雪覆盖了一切,她甚至对几条狗、几只鸡鸭鹅都数得一清二楚……失去了父亲后,母亲用自己的方式在排解着晚年生活的孤寂。

前年秋天,老宅东邻原本已转卖他人的三间也被母亲买回来了。至此,老宅变成了八间,南院菜园变成了三分多,顿有豁然开朗之感。今年春天,有城里成功人士想在昆嵛山下买八间房子打造成休闲的寓所。前来商量母亲时,虽然母亲说等和儿女们商量一下,其实她心里早有主张,最终老宅还是在安度着它的春夏秋冬。

罗大佑先生在他的作品《鹿港小镇》中,喟叹“家乡的人们得到了他们想要的却又失去他们拥有的”,并认为不变的老宅才是“子子孙孙永宝用,世世代代传香火”之所。想想看,不变的应该是传统和传承才是。其实随着世事变迁,没有什么能够永远,活在当下就是岁月静好。所以,老宅街门上方的那块“耕读传家”的匾额既是老宅百年的写照,也代表了时下我们平凡的心境和普通追求。

光阴在不经意间缓缓流过百年,老宅在雪雨风霜中见证了光绪、宣统、民国、共和国的时代变迁,走进了它的新时代。而西份这一大家子也从曾祖的十一世承继到了我儿子的十五世,且正在把第十六世翘首以盼。去今两年昆嵛山区雨水较大,老宅屋顶开始有漏雨现象,局部墙体也有些破损开裂。近期拟在雨季过后对老宅进行一次修缮改造,届时老宅必将古朴而年轻,变成一座不老的老宅、青春的老宅。

期待着,盼望着……

《后记》

万字长文《老宅春秋》终于写完了,如释重负。

说是终于,原因有二:一是之前从未写过如此之长的文章,老宅厚重的历史也让我诚惶诚恐。故在文章架构、人物内涵设置方面都绞尽脑汁。然而驾驭起来未免捉襟见肘,挂一漏万。二是毕竟属于业余写作。想做到工作生活两不误,需要用更多的时间来维持思路连贯。

老宅,装过几代人的期望,也盛满了我童年的故事。其实,想写一篇关于老宅的文章的念头存续好久了,或者说好多年了。之所以迟迟没有动笔,深恐力有不逮,弄巧成拙。对不起老宅厚重的过去、青春的现在和有期待的将来。然而不写出来,作为老宅的子孙,却也显得有些不肖了。

其实这次原本也没有打算写恁多文字的。然而,一旦投入,就有些停不住,完全被老宅的情怀给带入了。一个个古老的故事仿佛就在昨天,一个个鲜活的面容仿佛就在眼前:爷爷、奶奶、父亲、母亲……仿佛是在键盘上和他们进行灵魂的对话。写到情深之处,几度流泪。

老宅是普通的。和农村绝大多数的宅院一样,这里没有发生过惊天动地的大事,也没有出过声名显赫的大人物。里面生活着的都是一些被时代在推着走的小人物,他们与世无争,甚至有些胆小怕事。与邻里也相安无事,与村人更没有是非争斗。“知足常乐,能忍则安”无疑是他们的人生信条。

老宅又是不平凡的。据说当年有风水先生断言,老宅出读书人,甚至有出官人之语。当然这些都被称作是唯心的东西,不足当真。老宅虽然没有出像样的“官人”,然而在那个年代,一家出三个大学生却是货真价实。这不能不说是老宅继往开来的馈赠。而这些给予的背后,凝聚着几代人的艰辛供养。他们一起构成了金字塔般的根基,助推我们站在了顶端。“你们三个都是我修积的”,晚年的奶奶毫不谦让的话 语令人肃然起敬。

在儿子的婚宴上做答谢词时,我最看重的八字希望是:勤俭持家、耕读传家。

“子子孙孙永宝用,世世代代传香火。”老宅的福泽,所有老宅人的修积。

(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

孙盛凛,男,1968年10月出生。1990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同年进入牟平县农业机械厂工作,历任技术员、助工,车间副主任 。1995年进入牟平区人民检察院工作,历任助检员、检察员、预防科长、法律政策研究室主任、反渎局局长、检委会委员。2018年1月转隶至牟平区纪委监委任第三纪检监察室主任,现任派驻第三纪检监察组副组长。

编辑:刘学光

壹点号 烟台散文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gnid":"9b4c11dad1ada1dd6","img_data":[{"flag":2,"img":[{"desc":"","height":"405","title":"","url":"https://p0.ssl.img.360kuai.com/t01f52c9248a4463be1.jpg","width":"720"},{"desc":"","height":"1145","title":"","url":"https://p0.ssl.img.360kuai.com/t017547361b74d19fdd.jpg","width":"720"},{"desc":"","height":"405","title":"","url":"https://p0.ssl.img.360kuai.com/t01a53098e5442e80d4.jpg","width":"720"},{"desc":"","height":"405","title":"","url":"https://p0.ssl.img.360kuai.com/t0101e3edb2a0a3ce91.jpg","width":"720"},{"desc":"","height":"405","title":"","url":"https://p0.ssl.img.360kuai.com/t012d30208b191edf6e.jpg","width":"720"},{"desc":"","height":"405","title":"","url":"https://p0.ssl.img.360kuai.com/t01aa47004e105bc3fe.jpg","width":"720"},{"desc":"","height":"407","title":"","url":"https://p0.ssl.img.360kuai.com/t01da9fbce97e7fa866.jpg","width":"720"},{"desc":"","height":"403","title":"","url":"https://p0.ssl.img.360kuai.com/t016c714456b981bbbb.jpg","width":"720"},{"desc":"","height":"750","title":"","url":"https://p0.ssl.img.360kuai.com/t01a1f9c2ad09b5a29d.jpg","width":"600"}]}],"original":0,"pat":"art_src_3,fts0,sts0","powerby":"hbase","pub_time":1694485440000,"pure":"","rawurl":"http://zm.news.so.com/74854ade516af94d786913c0a8eae372","redirect":0,"rptid":"042c8f518acfae23","rss_ext":[],"s":"t","src":"齐鲁壹点","tag":[],"title":"孙盛凛‖老宅春秋

关于书画石头的诗句
1.关于石头的诗句 1、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于谦 《石灰吟》意为:只有经过千万次锤打才能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2、爱此一拳石,玲珑出自然。—— 曹雪芹《题自画石 》意为:喜爱这一拳石头,生得自然灵动、七窍玲珑。3、江流石不转,遣...

形容“进取”的古诗词有哪些?
《少 年 行 (选一)》唐·王 维 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唐·岑 参 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马去疾如鸟,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和张仆射塞下曲 》唐·卢 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

中国歇后语大全的歇后语有哪些?
刚落地的雨水——浑浊不清刚买来的马——难合群;不合群刚上蒸笼的馒头——面生刚摘的黄瓜——一时鲜钢板上钉钉——硬过硬钢刀落肚——割心肠钢丝穿豆腐——没法提;提不得;别提了钢丝绳穿针——难通过;通不过钢针屁股上的眼——只认衣衫不认人钢珠落玉盘——当当响;响当当缸里点灯——照里不照外缸中倒豆...

关于青川民歌、歇后语、四言八句、谚语、民间故事和传说!
青川民歌:《十杯酒》。《太阳当顶过》。《月儿落西下》。《绣荷包》 《大荷包》》。《补瓷歌》。《耍钱歌》。《你晓得成都有几条街》。 《晓得黄牛有好多毛》。《火烧扬州是哪一年》。《韩湘传》、《八仙图》、《鹦哥记》、《清官图》、《二十四孝》、《孟姜女哭长城》、《说唱增广贤文》、《滴血珠—...

读书歇后语
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头 肉烂在汤里——谁也不吃亏 肉秦秦上的买卖——斤斤计较 肉墩子——油透了 肉烂了在锅里——不分彼此 肉骨头下锅——肯(啃)定 肉骨头擂大鼓——有点五荤六素 肉包子打狗一白奶东西 (比喻徒然付出代价,没有效果。) 肉包子打狗——春去无回 肉骨头落了锅——啃(肯)定了 (...

歇后语大全
(比喻游手好闲,不走-iE-道。) 绒球打锣——没有回音 (比喻没有回答或没有音信。) 绒球打脸——吓唬人哩 绒毛鸭子刚下水——新学 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头 肉烂在汤里——谁也不吃亏 肉秦秦上的买卖——斤斤计较 肉墩子——油透了 肉烂了在锅里——不分彼此 肉骨头下锅——肯(啃)定 肉骨头擂...

关于青石苔藓的诗句
《莲石》 【唐】白居易 青石一两片,白莲三四枝。 寄将东洛去,心与物相随。 石倚风前树,莲栽月下池。 遥知安置处,预想发荣时。 领郡来何远,还乡去已迟。 莫言千里别,岁晚有心期。 《望夫石》 【唐】王建 望夫处,江悠悠。 化为石,不回头。 山头日日风复雨,行人归来石应语。 《寄山友长孙栖峤》 ...

歇后语白日做梦?
(比喻好日子。好光景不长了。) 日里游街走四方,夜里熬油补裤裆 (比喻游手好闲,不走-iE-道。) 绒球打锣——没有回音 (比喻没有回答或没有音信。) 绒球打脸——吓唬人哩 绒毛鸭子刚下水——新学 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头 肉烂在汤里——谁也不吃亏 肉秦秦上的买卖——斤斤计较 肉墩子——油透了 肉...

我想征集一些比较常用的歇后语,帮帮忙。
(比喻游手好闲,不走-iE-道。)绒球打锣——没有回音(比喻没有回答或没有音信。)绒球打脸——吓唬人哩绒毛鸭子刚下水——新学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头肉烂在汤里——谁也不吃亏肉秦秦上的买卖——斤斤计较肉墩子——油透了肉烂了在锅里——不分彼此肉骨头下锅——肯(啃)定肉骨头擂大鼓——有点五荤六...

歇后语30句
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头 肉烂在汤里——谁也不吃亏 肉秦秦上的买卖——斤斤计较 肉墩子——油透了 肉烂了在锅里——不分彼此 肉骨头下锅——肯(啃)定 肉骨头擂大鼓——有点五荤六素 肉包子打狗一白奶东西 (比喻徒然付出代价,没有效果。) 肉包子打狗——春去无回 肉骨头落了锅——啃(肯)定了 (...

栾邱13033501000问: 找歌曲 歌词中有一句:拉住你的手
资兴市健肝回答: 提供几首,供君选择. 歌曲:错过的缘份 歌手:小霞 歌曲:你不会知道 歌手:韩雪 歌曲:一去不回头 歌手:林玉英歌曲:你不要走 歌手:曾勇

栾邱13033501000问: 那些歌曲里有 我恨你
资兴市健肝回答: 楼主确定是两个女生? 不知道这个是不是? 歌曲:恨你不回头 歌手:龙飘飘 专辑:国语怀念老歌3 你不要走为什么不肯留 究竟是为了什么 就是你要走 也要告诉我 何时你才能再回头 难道一点留恋没有 把爱情抛在脑后 就这样一去不回头 我恨你 就这样一去 我恨你 恨你不回头 补充:林玉英、高胜云、黄晓君、李玲玉、林翠萍、韩宝仪等女歌手也演唱过这首歌.

栾邱13033501000问: 80 - 90年代汽车里放的老歌 -
资兴市健肝回答: 酒廊情歌 3CD 专辑曲目: CD1 01、爱你爱在心坎里 02、粉红色的回忆 03、点燃一根烟 04、滴滴眼泪都是爱 05、多少柔情多少泪 06、含泪的分手 07、梨山痴情花 08、流水年华 09、梅兰梅兰我爱你 10、美酒加咖啡 11、几度...

栾邱13033501000问: 张雨生的《雪山盟》 歌词 -
资兴市健肝回答: 雪山盟 演唱:林玉英 窗前飘下了枫叶 山巅添上了雪堆 为什么你还不回来不回来 你教我苦守在空闺 你教我苦守在空闺---Music--- 只道是意厚情深 这盟约不会更改 为什么你还不回来不回来 你让我寂寞的在等待 你让我寂寞的在等待---Music--- 让那涛涛的巨浪 把我携带把我携带 携带到你的身边你的身边 安息在你的胸怀 安息在你的胸怀----End---- http://music.baidu.com/song/10505579

栾邱13033501000问: 著名的闽南女歌手? -
资兴市健肝回答: 龙飘飘 代表歌曲: 《人生车站》,《落叶飘雨》,《今生无缘》,《沙滩往事》,《不要离开我》华语世界最具本土代表性的畅销女歌手,龙飘飘横扫台湾、东南亚最好的作品集,品尝流行音乐不同风味的精彩,留下朴实不华的声音在脑海...

栾邱13033501000问: 我不让你走你却一去不回头让我拉着你的手伤心等候 这是什么歌 -
资兴市健肝回答: 正确的歌词是“我不让你走 你这一走将永不回头 别让我一个人为你伤心等候”,出自歌曲《舍不得你走》中文名称:舍不得你走 所属专辑:流浪歌 演唱者:陈星 歌词:你为何说要走你就走 我究竟在哪里不够温柔 你为何说分手就分手 要不要说那虚假的理由 你曾说要和我永相守 为什么如今却要离开我 难道一切都让它付水流 留下太多伤悲让我承受 我不让你走 你这一走将永不回头 别让我一个人为你伤心等候 只盼你能有片刻停留 拉着我的手 和往常一样舍不得走 舍不得你走 就让我一个人为你孤单守候 只盼你能有片刻温柔 拉住我的手 和往常一样亲亲再走 和往常一样舍不得你走 和往常一样亲亲再走 舍不得你

栾邱13033501000问: 林玉英的人物经历 -
资兴市健肝回答: 林玉英,从表面上看,绝对想象不到她有那么好的嗓音林玉英的台语歌和国语歌都唱的很好,她的山地情歌尤其令人喜欢. 早年前她留给歌迷对《点燃一根烟》、《夜空》、《小雨》等美好旋律的回味,淡出歌坛.歌迷也只能在她老歌里去回味...

栾邱13033501000问: 一去不回头,猜个数字? -
资兴市健肝回答: 一去不回头,猜个数字——答案:8.一去不返 yī qù bù fǎn 【解释】返:回来.一去就不再回来了 【出处】梁遇春《寄给一个失恋人的信(二)》:“看着青春的易逝,才觉得青春的可贵,因此也更想能够在这一去不返的瞬间里得到无穷的快乐.” 【结构】偏正式成语 【用法】作谓语、定语;形容事物已成过去 【近义词】一去不复返 【例句】《啼笑姻缘续集》第十回:“沈国英先生,李永胜先生……你们果然一去不返了.”

栾邱13033501000问: 谁能告诉一下我,一些经典的老歌,还有一些80后70后喜欢的歌手. -
资兴市健肝回答: 龙飘飘 叶灵 谭顺成谢玲玲 许丽丽 张蝶 张蔷 刘文正 含笑 柳影红 麦洁文 杨丽珍 林忆莲 周峰 吕念祖 张行 高凌风 徐小凤 凤飞飞 程琳 吴涤清 李彩霞 杨庆煌 林玉英 ......等等的太多了.....连个分都不舍得,你自己去搜吧 ,都是老歌手,网上复制的那些你就别看了

栾邱13033501000问: 林玉英的资料 -
资兴市健肝回答: 林玉英,台语歌手. 林玉英,台湾籍,80年代当红著名女星. 林玉英绰号:范范、顽皮豹 语言:英文、中文、台语、日文 身高:171公分体重:48公斤 血型:O型星座:双鱼座 个性:傻大姐、怪 出生地:美国俄亥俄州 出生年月日:3月18...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