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不为五斗米不折腰的故事

作者&投稿:禹冠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五斗米折腰的典故是谁
这个典故的主人公是陶渊明,成语来源于《晋书·陶潜传》,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1、陶渊明由于淡泊功名,为官清正,不愿与腐败官场同流合污,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陶渊明最后一次做官,是义熙元年(405年)。那一年,已过“不惑之年”(四十一岁)的陶渊明在...

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比喻为人不庸俗,有骨气,不为利禄所动。五斗米:晋代县令的俸禄,后指俸禄。折腰:弯腰行礼,指屈身于人。“不为五斗米折腰”这则成语的意思是用来比喻有骨气、清高。陶渊明担任彭泽县令,职位低微,俸禄少。“五斗米”是官俸,所谓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是说他不能为了异常微薄的收入,向来...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是什么?
”陶渊明向来看不惯那些依官仗势、作威作福的督邮,一听小吏说还要穿起官服行拜见礼,更受不了这种屈辱。他叹了口气说:“我可不愿为了这五斗米官俸,去向那号小人打躬作揖(文言是“不为五斗米折腰”)。”说着,他也不去见督邮,索性把身上的印绶解下来交给小吏,辞职不干了。

吾不为五斗米折腰下句是什么 吾不为五斗米折腰下句是什么呢
1、下一句是拳拳事乡里小人邪。原句出自于唐代李延寿的《晋书·陶潜传》。2、原文:素简贵,不私事上官。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兮辞》。3、白话译文:郡里派遣督邮到他的县,他的下属说应该束上带子...

”不为五斗米折腰“是什么意思,急需
不能因为这区区五斗米而向这个乡里小人折腰。主要是赞扬有骨气,不趋炎附势 ·品格高尚的人。

不为五斗米折腰是什么故事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 中国古代有不少因维护人格,保持气节而不食的故事。“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例。 东晋后期的大诗人陶渊明,是名人之后,他的曾祖父是赫赫有名的东晋大司马。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于苍生”之志,可是,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年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出自《晋书·陶潜传》:“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释义:五斗米:晋代县令的俸禄,后指微薄的俸禄。折腰:弯腰行礼,指屈身于人。整句话比喻为人清高,有骨气,不为利禄所动,体现陶渊明的高风亮节。详细故事:公元405年秋天,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

不为五斗米折腰文言文
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在县,公田悉令种秫谷①,曰“令吾常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一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素简贵,不私事上官。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的主要内容是我国晋代诗人陶渊明任彭泽县县令时,有一名粗俗傲慢的督邮到彭泽县督查,此人一到彭泽县就差人叫陶渊明去见他,陶渊明一身素服便要动身,却被县吏拦住建议换上官服,陶渊明叹气地说到:“我不能因为一点微薄的俸禄就向乡里小人谄媚献好。”随后,陶渊明马上写了一封...

“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的下一句是什么?
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在县,公田悉令种秫谷,曰:“令吾常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一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素简贵,不私事上官。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

郁萍15894036250问: 人贵有自知之明事例 -
相山区吡贝回答: 陶渊明,在充分认知了自我后,发现“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于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留下了一段“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佳话. 李白,一代诗仙,这位当年名誉京城的御用文人,在充分认知了自我后,发出了“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的感慨,做出了“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的豪放行为,书写了一段“四海皆我家”的美谈. 古代文人骚客懂得认知自我,值得我们称颂;在这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懂得认知自我的人,更令我们钦佩. 照亮苗乡的月亮——李春燕,充分认知自我,知道自己能够让苗乡人民更健康地生活,于是在田垄里提着竹篮,用双手捧回了“生命的意义”,因此她感动了全中国.

郁萍15894036250问: 关于李白的写作素材 -
相山区吡贝回答: 1、友谊 李白游走在外,特别迷恋友情,在他的眼里,千山万水总关情,那深千尺的桃花潭就是他和汪伦友谊的象征.汪伦称他那里有十里桃花、万户酒家,李白慕名而来. 当李白临走的时候,写下了千古绝唱“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

郁萍15894036250问: 有关李白从小刻苦学习肯下苦功的故事是什么 -
相山区吡贝回答: 李白非常勤奋好学,他自己说:“常横经籍书,制作不倦.”相传李白少年时在眉州象耳山读书,有次逃学下山,经过一条小溪,见一位姓武的老大娘在溪旁磨铁杵(舂米的工具).李白觉得很奇怪,就问老大娘磨铁杵干什么.老大娘回答说:“磨作针.”李白听了大受感动,他从老大娘磨杵作针这个行动中省悟到一个道理,就是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下苦功,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于是他打消了逃学的念头,回到山中继续读书.这个传说最早见于宋祝穆的《方舆胜览》.故事很可能是出于后人的附会,但人们喜爱它,传诵它,常被用来教育孩子们勤奋学习,到今天民间还流传着“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谚语.

郁萍15894036250问: 李白写诗的故事有哪些? -
相山区吡贝回答: 李白的诗好,离不开酒,离不开月亮.大唐风雅,豪迈阔达.李白本身就是一首诗.

郁萍15894036250问: 关于李白的故事(短点) -
相山区吡贝回答: 1: 李客没有当过官,是个很有文化修养的大商人,对家里的子弟要求很严.李白是李客第12个儿子,从小聪慧过人,学习又十分刻苦,李客非常疼爱他,而且精心培养他. 李白5岁时,李客就指导他诵读汉代著名文学家司马相如的辞赋,并常...

郁萍15894036250问: 李白铁杵磨成针的故事350字 -
相山区吡贝回答: 杵:舂米或捣衣的棒.谚语.比喻只要有决心,肯下功夫,多么难的事也能做成功. 【出处】: 宋·祝穆《方舆胜览·眉州·磨针溪》:世传李白读书象耳山中,学业未成,即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

郁萍15894036250问: 关于李白爱读书的故事 -
相山区吡贝回答: “铁杵磨成针”——李白刻苦学习故事 唐朝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读书.一天,乘老师不在屋,悄悄溜出门去玩儿. 他来到山下小河边,见一位老婆婆,在石头上磨一根铁杵.李白很纳闷,上前问:“老婆婆,您磨铁杵做什么?” 老婆...

郁萍15894036250问: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给你的启迪 -
相山区吡贝回答: 我的分析是:贫贱不能移的骨气在朱自清的身上表现的淋漓尽致,不吃带有侮辱性的美国的I“救灾粮”,不仅仅是高贵的人格的表现,更是高贵的国家国格的展示.欢迎采纳,谢谢,请点赞.

郁萍15894036250问: 李白的故事 -
相山区吡贝回答: 李白的故事磨杵成针 李白从小就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孩子.还在他5岁的时候,小小李白就坐在窗前开始摇头晃脑地大声背诵前人有名的文章了.只消两三遍,他就可以毫不费力地把书上的内容背锝滚瓜烂熟.由于李白总是把功课作得很好,所...

郁萍15894036250问: 悬梁刺股,一饭三遗矢,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 -
相山区吡贝回答: 悬梁刺股:“悬梁”:东汉时,有一个叫孙敬的年轻人,孜孜不倦勤奋好学,闭门从早读到晚也很少休息,有时候到了三更半夜的时候很容易打盹瞌睡,为了不因此而影响学习,孙敬想出一个办法,他找来一根绳子,一头绑在自己的头发上,...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