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知之恶

作者&投稿:东果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知善知恶,说明还有一个分别心在,就不是佛陀的平等性智,而是有分别的邪见。楞严经讲“知见立知,是无明本”,还有个能知所知,能分别和所分别的东西在,还是在相上,所谓“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还是不究竟,还没有悟到真心之所在,还停留在于第六意识层面。金刚经讲“若见诸相非相,即...

王阳明“四句教”具体内容是( )
第三句:知善知恶是良知。上句讲我们的心之动会落实到善或者恶的,而如果心之动它合乎心本体的,合乎良知自身的本然状态的,这样子的一动,那它在价值上落到了善的。如果我看到一个境物,我的心动了,而被良知感觉到,是有物欲的牵扯,或者说是对于物质的欲望,这样就会牵扯到我们的良知,一扯...

《庄子》内篇卷5德充符诗解6圣人不谋无丧不货不以好恶内伤其身_百度...
跂支离无脤说卫灵公①,灵公说之②;而视全人,其脰肩肩③。瓮大瘿说齐桓公④,桓公说之;而视全人,其脰肩肩。故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人不忘其所忘而忘其所不忘,此谓诚忘⑤。故圣人有所游,而知为孽⑥,约为胶⑦,德为接⑧,工为商⑨。圣人不谋,恶用知?不斲⑩,恶用胶?无丧(11),恶有德?不货(12...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怎么...
王阳明心学要诀: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具体解释如下:无善无恶心之体——世界观 无善无恶就是本心最自然的状态,它是心的本体。由于心即是理,心外无事、心外无物,心的本体是无善无恶,所以天地万物也应该无善无恶。这就是王阳明的世界观:天地...

《孟子》梁惠王上原文及翻译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 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王说曰:“...

请教道德经中的“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红颜3150:你好。《道德经》第七十三章:天之所恶,孰知其故?用白话说天所以厌恶(的人),谁晓得它的原因呢。也就是说“这就是自然规律,可又谁知天意呢?”这一章就是讲天谋、不争、不言、不战而善胜。这一章有一句名言: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原文是疏而不失)。

《礼记。大学》“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中“之”该如何解释,谢谢_百度...
对于。原文: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白话译文:如要调整好家族,则...

不以小恶弃人之大美文言文
过而能知,可以为明;知而能改,可以跂圣。小过不改,大恶形焉;小善能迁,大善成焉。 夫人之过无他,惰慢也,嫉妒也,邪僻也。惰慢则骄,孝敬衰焉;嫉妒则刻,灾害兴焉;邪僻则佚,节义颓焉。是数者,皆德之弊而身之殃。或有一焉,必去之如蟊螣,远之如蜂虿。蜂虿不远则螫身,蟊螣不去则伤稼,己过不改则...

人生经典:人生至恶是善谈人过;人生至愚恶闻己过
小恶成大恶,做一件坏事无论多小的一性一质,甚至可说是无伤大雅的小恶,但若不及时制止,教导,分析小恶背后所隐藏的大恶,那么长此下去会逐渐忽略恶的一性一质,恶的层度一点点加深,到了一定时候,可想而知。。。 切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编写: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

余适17139788363问: 杜子:如何理解“无知即罪恶” -
尼木县喏高回答: 无知即罪恶,这是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留下的一句千古名言.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顾名思义,无知,即为不知道,不明白,不清楚.其具体表现为:真伪不辨善恶不明是非不分;当知而不知;闭门造车想当然,拿谬误当真理;轻信盲从...

余适17139788363问: 知识是最大的善,无知是最大的恶.是谁说的? -
尼木县喏高回答: 1、 网民几乎100%的反对声和谩骂声,让智慧的网络将国民的幼儿性教育的无知和看法的低俗与肤浅暴露无遗!这不是坏事,恰恰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整个社会和政府对婴幼儿性教育的理解和重视.也能促进我们幼儿园的联合国幼儿性教...

余适17139788363问: 无知即恶.蠢即恶.伤害即恶.什么意思 -
尼木县喏高回答: 无知和蠢都属于“愚痴”的范畴,“伤害”属于“嗔恨”的范畴,而“贪、嗔、痴”是三毒,当然是恶不是善,是每个人都应该戒除的.

余适17139788363问: <大学> -- 人莫知其子之恶!此句出自《大学》这是什么意思? -
尼木县喏高回答: “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这句话源自“四书”之一《大学》.一般翻译为“一般人因为溺爱不明而不知道自己儿子的缺失,因贫得不满足而不觉得自家禾苗的丰美茂盛.”也就是说“莫知”字在这里译为“不知道”,英文里翻译为...

余适17139788363问: 哲学上什么是恶 -
尼木县喏高回答: 哲学中关于恶的理论有很多种,略举几例:无人有意作恶:苏格拉底认为知识就是德性,人们做“恶”往往源于无知; 存天理去人欲:宋明理学家在人性本善的基础上认为恶源于过分的人欲,需要注意这里强调是“过分”的人欲,例如人饿了想吃饭是天理,但吃饱了还追求珍禽美味就是人欲了. 违反定言命令:康德认为善是存在于理性之中的先验定言命令(道德律),当人因“偏好”(可认为是欲望)的诱惑而违背理性的命令时,就是作恶.善恶是哲学的永恒问题,以上的几种理论都有不足(不能自圆其说)的地方,例如对康德的批评最讽刺的是,康德自己也不得不委婉地承认他构筑如此复杂精巧的概念体系,最后只是证明了恶就是“非善”.

余适17139788363问: 佛家讲的“贪嗔痴”中的“痴”指什么? -
尼木县喏高回答: 愚痴: 又名无明,不明白事理的意思,为三毒之一.佛教所说的愚痴,并不是傻傻的什么都不知道,而是其之所知都是邪知邪见,与佛教所说的正知正见相反,所以叫做“痴”或“无明”. 《佛教大词典》解释说:痴,又曰无明.心性闇昧,...

余适17139788363问: 如果说无知即是恶,那么是不是意味着小孩子就是恶的 -
尼木县喏高回答: 也许是的.

余适17139788363问: 当一个人自以为是,瞧不起别人时你会用那一句名言对他说 -
尼木县喏高回答: 不知道自己的无知,乃是双倍的无知.(柏拉图) 人之所以犯错,不是因为他们不懂,而是因为他们自以为什麽都懂. (卢梭) 人之所恶,在於好为人师.

余适17139788363问: “鱼吞饵,蛾扑火,未得而丧其身……”的出处? -
尼木县喏高回答: 这是出自一则格言,整则内容是: “鱼吞饵,蛾扑火,未得而先丧其身.猩醉醴,蛟饱血,已得而随亡其身.鹚食鱼,蜂酿蜜,虽得而不享其利.” 它由清代学者、山阴人金先生收录在《格言联璧·悖凶类》里,悖凶类格言都是对人起警戒作用,教育人不要那样去做.

余适17139788363问: 无丑不能,无恶不知.的古文翻译 -
尼木县喏高回答:[答案] 无丑不能,无恶不知.丑不能,恶不知,病矣.不丑不能,不恶不知,尚矣.虽桀、纣犹有可畏可取者,而况於贤者乎? 翻译:不要鄙视无能的人,不要厌恶无知的人.鄙视(看来)无能之人,厌恶(看来)无知之人,是错误的.不鄙视(看来)无能之人...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