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消除嫉妒别人的心理

作者&投稿:魏些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作者:布欧buooou

这篇文章,将会从心理学与进化角度,详细解读以下问题:

1、妒忌与嫉妒的区别

2、羡慕与崇拜的不同

3、羡慕与妒忌的转化

4、是妒忌,还是崇拜

5、为什么会妒忌与崇拜

6、妒忌心理的激发条件

7、妒忌是一种心理惩罚

8、网络比较出更多妒忌

9、应该如何应对妒忌

10、关于竞争心态

或许在深度了解这些情绪的本质后,我们能够对自己的情绪与心境,有更大的控制权与掌控感,从而获得更多的“心灵自由”!

一、妒忌与嫉妒的区别

妒忌,是程度较大的情绪,通常是因为内心梦寐以求的东西(包括物质与精神),目前或未来无法获得,但别人却已经拥有了的时候发生。

换言之,妒忌情绪主要是针对那些对自己来说已经梦想成真,但自己并不认可的人。比如,小学同学已经财富自由,而自己正在为此努力奋斗。

嫉妒,是程度较小的情绪,通常是因为内心的优越感或认同感(包括物质与精神),被别人有意或无意降低或破坏时候发生。

换言之,嫉妒情绪主要是针对那些降低了或破坏了自己的优越感或认同感,但自己并不认可的人。比如,小学同学的伴侣看起来十分优秀,这让你突然觉得自己的伴侣,显得没那么优秀或有些平庸了。

可见,妒忌是一种针对“不得”的情绪,而嫉妒是一种针对“损失”的情绪。

忌是憎恶,嫉是怨恨,忌比嫉范围更广,程度更深。比如,“忌”已经不能共处一室(拒绝去参加聚会),而“嫉”还能佯装正常交流(聚会上逢场作戏)。

但这两者都是由“比较行为”所激发的心理反应,所以没有比较就无法衡量不得与损失,自然也就不会出现妒忌与嫉妒。

而在比较中,这种不得与损失的体验,之所以会带来负面不适的感受,就是因为在我们的内心深处(甚至浅处),并不认可这个比较的结果,从而产生了认知矛盾(即不认可但却发生了)。

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即不服的不得与不服的损失),妒忌与嫉妒就是一种适应性的进化心理策略,即:为了消除不认可的现实而做的心理准备,这意味着之后可能会爆发对抗冲突。

显然,妒忌与嫉妒不是让你认可“比较结果”的,而是本能赐予你的情绪力量,用来针对“比较对手”的。

那么,之所以妒忌的情绪强度要大于嫉妒,就在于“你有我没有”所激发的情绪要更为强烈一些,而这是因为人们会强烈地追求他们所认可的“平等”,即“凭什么你有我没有,感觉上我又不比你差”——注意,存在认可的“不平等”,此时不会激发负面情绪,因为不需要为了“平等”而“战斗”。

事实上,妒忌与嫉妒往往总是结伴出现且共同起作用的,其潜意识的心理状态是:把别人拥有的,判定为本应该是属于自己的(产生不得的妒忌);而把自己不及的,则归结为是别人抢夺自己的(产生损失的嫉妒)。

值得指出的是,这里“不得损失”和“损失厌恶”的区别在于:前者来自于不可控的“他人”,后者来自于自己可控的“选择”。

本篇推文,妒忌与嫉妒不做区分,均代表比较中不得与损失后的负面情绪。

二、羡慕与崇拜的不同

羡慕,是妒忌的对立面,算是相对正面的情绪。

因为羡慕,似乎已经认可了比较的结果(或不在意),而妒忌在潜意识里对比较的结果,一定是持有不认可(或否定)态度的。

羡慕有时也会倾向于,想要获得别人已经拥有的东西,但羡慕并不会把别人的拥有看成是自己的失去,或是自己的获得需要别人的损失。而是会为别人的拥有,寻找与自己得失不相关的原由。比如:个人努力、家庭背景、运气机遇、基因天赋,等等。

崇拜,则是羡慕的更进一步,充满了自我心中理想化的想象,并脑补出了高情绪浓度的偏见与盲目。

因为崇拜,不仅认可了比较的结果,还持有一种全面且过分的肯定,甚至可以演变成一种信念与信仰(信念是对信仰的信心,信仰是无证据的相信,相信可以只来自想象)。

那么,一方面崇拜者存在着,想要成为崇拜对象(即寻找相似性),或是拥有崇拜对象(即幻想着婚恋),从而获得其资源、品质及基因的倾向;

一方面在崇拜者心中,对自己的身价地位摆放是相对较低的,所以非常容易滋生隐藏自轻自卑与自我否定的心理倾向。

事实上,在感到崇拜的那一刻,控制自身相关精神能量的一些开关,就已经关闭了。

因此,如果说羡慕还存有理性与自我的话,那么崇拜就会沉浸入某种感性的代入感,从而主动放弃或无意识丢失了自我与理性。

三、羡慕与妒忌的转化

有趣的是,在英语中“Envy”的含义,同时既表示羡慕,也表示妒忌。而在现实中,往往也会在羡慕中带有妒忌,在妒忌中带有羡慕。

Envy前缀“en”表示进去,词根“vy”表示看,合起来表示看进去,即:不断深入地看,就会心生羡慕,羡慕多了就会发展成妒忌。

可见,羡慕与妒忌,应该是由同样的心理机制所引导产生的,并且感受强度相当。

那么,在产生了羡慕与妒忌共通的底层感受之后,接下来更进一步,是羡慕更多还是妒忌更多,则就是由认知层面的信息与逻辑,在潜意识之中所做的判断与选择。

另一方面,崇拜只会由羡慕转化而来,而不会由妒忌转化而来。显然,崇拜与妒忌是截然不同,甚至几乎相反的心理感受。

所以说,很可能是羡慕的程度,主导了崇拜与妒忌的分化,即:羡慕更多就变成了崇拜,羡慕更少变成了妒忌。

四、是妒忌,还是崇拜?

在面对各色人群时,同样是内心的比较,是什么导致了妒忌 ?又是什么导致了崇拜?

事实上,当比较在潜意识里发生的那一瞬间,情绪感受的激发是快速而又明确的,即我们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内心是在妒忌还是在崇拜(亦或是羡慕),并且这种情绪似乎是突然涌现的,即不必经过思考分析与情绪酝酿,直接就或妒忌、或崇拜了。

那么,左右妒忌与崇拜如何分化的底层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层面:

1、能力与条件上的差距,如果差不多就会妒忌,但如果相差很多就会崇拜。

这里相差的程度,主要来自于个人的主观判断及感受,而非什么客观的数据证明,所以其中必然充满了自我认知的脑补与偏差。

而能力与条件相差很多,就意味着弱势一方的优越感与认同感,从一开始就不存在,自然也就不会有被降低与破坏的感受;

同时这也意味着,高高在上的一方,可能拥有令人难以企及的资源、地位与名望,那么弱势一方自然也就没有了同等想要获得的野望,从而也就不会有不得与损失的感受。

于是,妒忌就失去了底层的心理支撑(即被降低破坏与不得损失),至于情绪上会不会产生崇拜,还需要其它因素来共同决定。

事实上,一个人对自己的认知判断,主要还是依赖于和外界的“作比较”,而我们心理上的“比较偏好”,不可避免的会出现“自利性偏差”,用“鸵鸟理论”形象地来说,即是:

1)当两只鸡一样大的时候,人家肯定觉得你比它小;
2)当你是只火鸡,人家是只小鸡时,你会觉得自己大得不行了,但小鸡会觉得咱俩一样大;
3)而只有当你是只鸵鸟的时候,小鸡才会承认你比它大。

换言之,你只有拥有了极其明显的压倒性或碾压性的优势,才有可能阻止别人对你莫名产生(不同程度及不同方面)的妒忌心理,反之亦是如此。

由此可见,我们做事情就要“追求极致”。比如说,一个100分和四个60分,就好过于五个90分,甚至可以说前者更耀眼、更吸睛。

2、近的妒忌,远的崇拜,类似于“远交近攻”的策略。

这个“远近”,可以是关系圈子的距离,如亲朋好友、同学室友、网络同好;也可以是专业职业的距离,如医生与码农、作家与舞者、打工与创业;还可以是社会地位、阶级层级、权力高低的距离,以及等等。

那么,“近距离”就容易相互了解与相互熟悉,于是这就会充满比较的信息;

相反,“远距离”就难以相互了解与相互熟悉,于是这就会缺少比较的信息;

而对于“远距离”,潜意识的比较,通常就是由显而易见且容易获取的信息所决定的,如社会价值排序。

据此来看,成功名人与普通人有着“远距离”,并且普通人获得成功名人的相关信息,基本都是经过修饰、扭曲、编造、夸大、渲染过后的正面信息,而鲜有负面信息。
于是,这种信息不对称,就会让普通人一般不会去妒忌那些成功名人。

但如果都是“近距离”的普通人,人们就会通过各种渠道的个人信息、专业信息、职业信息、背景信息、蛛丝马迹的脑补信息等等,进行全面地比较,从而削弱差距,让“妒忌心”趁虚而入。

从进化角度来看,在丛林部落的时代,人类群居的规模很小(一般在几十到上百人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如食物与繁衍的分配)。

因此,在这个“近距离”的圈子里,“妒忌心”是为了应对利益分配的问题而进化出的一种心理策略。所以,妒忌适应性的场景,其实是熟人圈子与利益分配。

而从基因角度来看,如果“远交近攻”应用于择偶婚配,则就可以增强基因的多样性,以及避免基因的隐性遗传缺陷。
所以,对于“远”我们有本能的客气与友好,对于“近”我们有本能的挑剔与不耐,如:远香近臭、远亲近仇、亲不尊熟生蔑,等等。

事实上,在现代社会,资源获取与利益分配的逻辑,早已不是部落时代的规则与规模。那么,如今的社交场景所激发的“妒忌心”,更多只是“非理性”脑补出的负面情绪,其唯一的效用就是“庸人自扰”。

3、利益相关的妒忌,利益无关的崇拜。

面对利益相关,就可能有对抗与竞争,而妒忌是具有攻击性的情绪,它会让妒忌对象处于被动与劣势(心理上);

面对利益无关,就可能有模仿与学习,而崇拜是具有亲和性的情绪,它会让崇拜对象乐于交流与分享(心理上)。

可见,妒忌与崇拜都是用来维护个人利益,使得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本能情绪。

4、近的相似性妒忌,远的相似性崇拜,而差异性总是崇拜。

因为,“近距离”的相似性,更容易利益相关产生对抗竞争,就会妒忌;

“远距离”的相似性,更容易利益无关产生模仿学习,就会崇拜;

而差异性无论“远近距离”,都隔离了利益的重叠冲突,也就消除了妒忌,同时也更容易因为欣赏佩服而崇拜。

5、同性之间更多的是妒忌,异性之间更多的是崇拜。

从基因遗传角度来看,在同性之间存在着相互繁衍竞争的利益冲突,而在异性之间存在着互为繁衍资源的利益结合。

6、年龄相似则容易妒忌,年龄悬殊则容易崇拜。

显然年龄悬殊,则意味着各个层面的差距与差异,如能力、认知、资源、地位、名望、收入、资产、圈层等,因此相互不容易产生妒忌。而又由于年长者的积累优势,所以这反而让年轻者更容易产生崇拜。

相反,年龄相似(如十年以内的一代人),则意味着在各个层面(如工作与择偶)的比较与竞争,从而很容易产生妒忌,甚至是强烈的妒忌。

综上所述,总结起来就是:相近相似利益相关的妒忌,差距差异利益无关的崇拜。

五、为什么会妒忌与崇拜?

如前所述,妒忌具有攻击性,崇拜具有亲和性,两者都有着激励功能,其目的是通过情绪感受所激发的动机与行为,来优化个体的生存利益。

两者不同的是,妒忌体验到的是消极焦虑的负面情绪,崇拜体验到的是积极愉悦的正面情绪。

妒忌可以让人充满憎恨、直面竞争、想要攻击,从而试图削弱别人来获得利益;
崇拜可以让人充满信任、友善尊敬、积极配合,从而试图学习别人来获得利益。

实际上,我们都能感受到,无论是妒忌还是崇拜,都是一种比较强烈的情绪。而这个时候,通常就是“遇到威胁”需要竞争(激发妒忌),或“感到差距”需要学习(激发崇拜)的时刻。

妒忌情绪是负面的,但对抗竞争需要勇气与力量,而负能量也是能量,不爽厌恶其实可以让人快速获得心理能量,并勇于面对威胁与挑战。

崇拜情绪是正面的,显然模仿与学习,需要调用的是智能思考,以及谦卑求教的虚心姿态,而不是掌管憎恶与怨恨的对抗本能。

六、妒忌心理的激发条件

事实上,产生妒忌心理的场景和条件千差万别,前文的分类也并不能完全概括,甚至还会有相反的情况出现。

例如,正在经历感情挫折的人,可能就会妒忌感情幸福的人,哪怕这个人远在天边、素不相识、毫无利益关系;

例如,正在经历事业低谷的人,可能就会妒忌事业有成的人,哪怕这个人远在天边、素不相识、毫无利益关系。

由此可见,妒忌最重要的“激发条件”,其实是来自于一个人的认知,这包括了对自己的认知、对他人的认知、以及对自己与他人的比较认知。

那么,如果心理不认同一个人与自己的差距,就会感到妒忌。相反如果心理认同这个差距且差距还很巨大,就会感到崇拜。

可要认可双方差距,就要比较行为付出(如努力程度与牺牲大小 ),但别人的行为付出是难以了解的,同时自己的行为付出是容易夸大的,所以妒忌心理的背后,其实塞满了脑补、偏差、虚幻与盲目。

可以说,妒忌一定是在认知上否定了自己的不足欠缺,或是否定了别人的优秀出色,又或是否定了比较的落后差距,亦或是三者兼有。

例如,进化心理学领域的集大成者——戴维·巴斯(David Buss),在《欲望的演化》中,就指出:

“男性的嫉妒心,对有地位和资源的竞争者特别敏感;女性的嫉妒心,则对有身体吸引力的竞争者特别敏感。”

显然,对于地位资源和身体魅力的判断与竞争,来源于我们的直觉与认知。

因此,也只有改变认知,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欠缺、认识到别人的优秀出色、认识到比较的落后差距、认识到竞争的虚幻无实,才能让“妒忌感”真正的彻底消失。

七、妒忌是一种心理惩罚

事实上,妒忌心在原始部落,是一种效果出类拔萃的心理策略。

因为妒忌可以给人憎恶与怨恨,从而在决斗中获得勇气与力量,或是让人在背后搬弄是非与挑拨离间,从而增强自己,削弱别人。

但在当今的社会运作中,妒忌的情绪力量与策略价值,已经鲜有效用与优势了。
因为本能偏差,让我们只看到了不认同的结果,却忽略了很多不可见的沉默数据,以及大量未知素因的相互影响。同时,我们也不能再使用原始本能的蛮力与暴力,来解决问题或是获得利益了。

所以现在,妒忌最大的作用,就只是一种自我心理惩罚,而无任何益于自己、他人与事情——尤其是妒火中烧,可谓是自我虐待!

更为重要的是,现代社会的合作共赢,是远远优于相互竞争的。
但妒忌,却堵住了合作的可能性、孤立了自己的交流圈、树立了更多的敌人、平添了无聊的对抗、浪费了大量的时间、以及遮蔽了长远的视野,并且其强烈的负面感受,也阻碍了我们的进步与成长。

八、网络比较出更多妒忌

首先,网络拉近了距离,“近距离”带来了合作的可能性,但也就带来了“相似性”的妒忌。

在社交网络上,通常遵循着这样一个简单又显著的心理模式,即:

如果你并不真正关心,你在某领域的表现时,你就会对别人在这些领域的高水平表现感到好奇、有趣与赞赏,甚至产生喜爱、佩服与崇拜,并表现出友善、友好、亲切、积极交流与理性讨论;

如果你真的非常在意,你在某领域的表现时,你就会对别人在这些领域的高水平表现感到不爽、不悦与心烦,甚至产生憎恶、怨恨与压力,并表现出挑刺、讽刺、找茬、冷嘲热讽与针锋相对。

其次,网络带来了大量可比较的信息,并且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充满故事,这让一部分人变得更容易自卑,同时也让一部分人变得更容易妒忌。

不可避免的是,网络中磅礴多样的信息,让一个人的方方面面都可以拿来进行比较,并且在比较中,样样都无法获得比较优势。
因为成功信息更容易被网络所宣传、传播与放大;失败信息更容被网络忽略、隐藏与沉默;
而人无完人、人外有人,再优秀的人,也都可以在网络上发现很多和自己相似,但更优秀一些的人。

最后,我们的潜意识,会根据社交信息自动触发“比较”,它是我们自我评价系统的一部分,其作用是准确评估个体的社交地位与价值,从而调整个体的社交行为,以获得在群体中的最佳适应性。

但显然,我们的“比较心”,进化适应的是150个人以内的社交部落,而不是几亿到几十亿人的社交网络。
于是这种错配,就在网络与我们的心灵之间,源源不断地比较出了——此起彼伏又连绵不绝的“妒忌”。

九、应该如何应对妒忌?

答案:请停止瞎比较!

不可否认,“比较”是一种重要的生存技能。只有通过比较,我们才能够有效、快速地判断价值与调整行为。

但无论是谁,哪怕是强者、王者、英雄、天才,只要善于比较,就一定会找到自己的不足欠缺,甚至还能找到更多更大的弱点缺陷。
比如:拿自己的短处与别人的长处来作比较、拿自己的失败与别人的成功来作比较、拿自己的失误与别人的幸运来作比较、拿自己的失常与别人的超常来作比较、拿自己的愚蠢与别人的明智来作比较,等等。

试想,那些有所成就的人,会没事去瞎比较吗?

肯定不会!

因为他们没时间、也没工夫、更没兴趣,他们只会专注于自己的事情与目标、关注于自己的问题与困难,并不断地努力、不停地试错、不卷地进步,从而夜以继日地逼近自己想要的结果与愿景。

当一个人,把时间精力都浪费在了瞎比较之上,让自己的内心世界失去了自信、信心、信念、信仰、理想、梦想与勇气、野心、力量的时候——妒忌的温床、土壤、温室、培养皿、孵化器与系统,也就构建完成并准备就绪了。而强烈的妒忌感紧随其后、如影随形、箭在弦上、蓄势待发、一触即发,那么最终被系统性的妒忌情绪,所步步紧逼地扰乱、控制、主导、操控、征服与淹没、吞噬、绝望、崩溃,就成为了路径依赖且指日可待的注定结局,即宿命。

所以,请停止瞎比较。克制住这个本能,专注自己的事情”关注自己的事情、做好自己的事情、完成自己的事情,你还有很多更重要的事情。

从佛学角度来看,是“分别心”带来了比较。

因为有分别就有不同,有不同就有比较;而有比较,就会有羡慕妒忌恨、有偏好偏爱偏见、以及有各种情绪,相反没比较就没有伤害。

所以消除了“分别心”,就消除了比较,就平息了情绪,从而就会得到内心的平静。

那么,如何才能消除“分别心”呢?

有一种方法,就是“转换视角”:不同的视角,会让我们看到大量的不同与相同。而转化视角,就是为了看到相同、发现相同、寻找相同,从而消除分别,继而消除比较。就像在宇宙视角下,万物的本质都是相同的原子,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从物理学角度来看,每一次比较都是一次“观测”。

这会导致波函数坍缩、量子叠加态分离、概率随机出确定的结果、可能性消失。而没有了可能性,未来还有希望吗?

人类是依靠希望,即颅内模拟的虚构故事才能够存在,并不断前进的物种,可以说希望是人类最重要的化学故事。

换言之,人可以失去一切,但决不能失去希望。

因为没有了希望,人就没有了未来,随之也就失去了现在;相反,如果有希望,则未来可以有一切。而丧失希望,往往就是从“瞎比较”开始的。

事实上,从人类、文明、地球、宇宙等,远超越自身的宏大视角来看,认识到一个人的渺小、认识到自己的渺小、认识到他人的渺小,就可以有效抵制本能的“瞎比较”。

因为,在系统演化的层面上,每个人都是无足轻重、无关紧要又毫无意义的“平等”。

那么只要我们,能够不断发掘内心更深层次的“细微感受”,并依此找到与确定属于自己的原则与准则,就拥有了对自我情绪的控制权与掌控感,从而就获得了更多的“心灵自由”——不再和任何人在任何事上“瞎比较”!

十、结语

关于妒忌,或许我们应该明确以下两点:

1、妒忌与别人毫无关系,全在于认知对本能的控制,这是心智成长的一部分。

2、我们只应该,真诚地感谢别人的工作与成果。

因为别人的付出,直接或间接地减少或免除了,我们自己去艰苦繁琐地迭代试错。这节省了我们的时间与生命,去获得我们想要的结果与生活。

如果“瞎比较”已经不可避免或不可控制,还可以尝试将“妒忌”看成是一个锚点或是一个信号,用来告诫自己还需要继续努力、还能够获得进步、还可以做得更好。

十一、关于竞争心态

瞎比较,除了会产生妒忌心,往往还会激起竞争心态,而竞争心态并不利于竞争。

因为,竞争心态会带来各种负面情绪,并产生误判、失误、偏差,以及各种技术动作的变形与扭曲。

所以,竞争心态其实会损害你的竞争力。

但注意,竞争心态并不是竞争意识!

竞争意识能够让你意识到对手的强大、自己的不足,并承受一定的痛苦与压力,然后才能激发斗志、奋发图强、充满热情、激情投入、砥砺前行。

显然,这两者不是一回事,其重要区别在于:竞争心态想着怎么超越别人(只想赢),竞争意识想着怎么超越自己(想进步)。

换言之,竞争心态是参与零和游戏,只能争夺有限地位;竞争意识是参与正和游戏,可以创造无限财富。

更糟糕的是,竞争心态会让人心态失衡、易怒好斗、忧心忡忡、没事找事、患得患失、冷嘲热讽、心神不宁、浪费时间。

事实上,没有竞争就没有进化,因为进化需要竞争意识所激发的迭代试错。而在此之后,则需要克制本能的竞争心态,因为这会影响迭代试错的动作实现。

那么,你不与别人瞎比较,别人与你瞎比较,别人就会陷入妒忌、失衡、变态,而你则会保持平静、平和、谦冲,久而久之你便可以积累出压倒性的竞争优势,结果你就做到了“不战而胜”。

老子在《道德经》中就曾说道:“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意思就是:专注自己,超越自我,天下无敌!

阅读更多生活教育精彩内容,可前往什么值得买查看

","gnid":"937e7a235c3292d79","img_data":[{"flag":2,"img":[{"desc":"","height":"412","title":"","url":"https://p0.ssl.img.360kuai.com/t019ffafa39417c08d8.jpg","width":"550"}]}],"original":0,"pat":"jmc,art_src_1,sexamb,disu_label,fts0,sts0","powerby":"pika","pub_time":1708078787000,"pure":"","rawurl":"http://zm.news.so.com/ce5ac38a476405fd2d906ffc8d09a6e8","redirect":0,"rptid":"917d5e059e18e050","rss_ext":[],"s":"t","src":"什么值得买","tag":[{"clk":"kanime_1:心理学","k":"心理学","u":""}],"title":"从心理学与进化角度揭秘:妒忌与嫉妒、羡慕与崇拜的本质及应对

如何消除嫉妒心理
4. 提升人际关系有助于减轻嫉妒。如果你常因别人拥有丰富的人际关系或圆满的爱情而感到嫉妒,可能需要反思自己的人际交往。满意的人际关系能减少羡慕之情。开放自己,真诚待人,若发现他人只是利用或嫉妒你,考虑是否继续这样的关系对己有益。5. 克服私心,修养心性是消除嫉妒的关键。嫉妒往往源于自我中心的...

如何消除嫉妒的心理?
2、培养恰当的自信。自信是一种宝贵的品质,也是健全人格心理的表现。拥有恰当的自信,既不会过于自负,也不会过于自卑。过于自负的人容易炫耀,总是看不起别人;过于自卑的人则可能胆小懦弱,并且容易产生嫉妒心理。要想消除嫉妒,关键在于培养自信。3、学会感恩。人们有时候会感到奇怪。当我们产生嫉妒心理...

怎么消除嫉妒心
其实有时候不是自己想嫉妒,而是是控制不了自己的心。还是会嫉妒心里很不舒服很不好受。2\/6 发泄,我们可以去跑步,拼命地跑使劲的跑,或者做某种剧烈运动,让自己很累很累,这样心会轻松很多。3\/6 暗自在内心深处下决心,当你看到别人上台领奖,或者领奖金时,你的内心多多少少会觉得不平衡,这是...

如何消除嫉妒的心理呢?
1. 嫉妒是人类共有的情绪之一,我们无法完全消除,但可以学会控制。2. 嫉妒产生的原因通常是我们对自己不满意,对他人或群体的优越条件感到羡慕,但这并非良性的羡慕,而是可能转化为冷漠、排斥或厌恶。3. 有时,嫉妒心可以成为自我提升的动力,但若放任不管,则可能产生负面影响,需要适当干预。4. 嫉妒...

怎么克服嫉妒心理?
学会放手:接受一些事情是无法控制和改变的,学会放手,专注于自己能够做到的事情。寻求支持:与朋友、家人或专业心理健康专家交流,寻求帮助和建议。培养爱心:培养关心他人的心态,关心他人的幸福和成功,而不是仅仅关注自己的情感。记住,克服嫉妒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时间和努力。持之以恒地培养健康的...

如何消除嫉妒心理呢?
1. 意识到嫉妒的情绪:首先,要意识到自己嫉妒的情绪,并接受这种情绪是正常的反应。但要注意不要让嫉妒的情绪左右你的思考和行为。2. 调整思维方式:把嫉妒转化为积极的动力。而不是去嫉妒他人,思考一下你为自己想要的东西或达成的目标,然后制定实际的行动计划。3. 增强自我价值感:嫉妒往往暗示了...

怎么改变嫉妒心呢?
人贵在自知,你能有这样的认识,说明你是一个清醒、理智的人。那么如何改变嫉妒心呢?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培养豁达的人生态度。要懂得“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强中自有强中手”,这是客观规律。人生本是一个大舞台,每个人都有自己适合的角色。人人各有归宿。要勇于承认有些人有比...

如何消除嫉妒心里
嫉妒心强的人往往事事好胜,常想方设法阻止别人的发展,总想压倒别人。这可能使同学、朋友想躲开你,不愿与你交往。从而给自己造成一个不良的人际关系氛围,你会感到孤独、寂寞。如何克服嫉妒情理呢?1.培养豁达的人生态度,心胸开阔,要懂得“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强中自有强中手”,这是客观...

嫉妒别人怎么办?
2.调整心态 一旦有了嫉妒的心态,就要调整自己看问题的角度,就会发现自己对别人的嫉妒是完全没有必要的。3.不要追求虚荣 对于嫉妒心理来说,那种要面子、不愿意别人超过自己、以贬低别人来抬高自己的想法,正是一种虚荣空虚心理的需要。所以克服一分虚荣心就少一分嫉妒。4.开阔心胸 一个心胸宽广的人,...

如何消除嫉妒
四、自我驱除。嫉妒是一种突出自我的表现。无论什么事,首先考虑到的是自身的得失,因而引起一系列的不良后果。若出现嫉妒苗头时,即行自我约束,摆正自身位置,努力驱除嫉妒心态,可能就会变得“心底无私天地宽”了。五、减少自己的嫉妒心的同时,有必要学会如何消解别人的嫉妒心。在与人交往时,尤其在不...

驷陈13061404463问: 如何解除嫉妒心理 -
荣成市江世回答: 一、要正确认识自己和别人.“尺有所长,寸有所短.”对自己和别人的长处要能一分为二地认识,要有正确的才能观,不能怀着不健康的心理嫉贤妒能. 二、经常开展自我分析、自我解剖,养成自我检查、自我排解的习惯.遇到事情先分析自...

驷陈13061404463问: 怎么消除嫉妒心里? -
荣成市江世回答: 嫉妒是由于别人胜过自己而引起抵触的消极的情绪体验.当看到别人比自己强时,心里就酸溜溜的不是滋味,于是就产生一种包含着憎恶与羡慕、愤怒与怨恨、猜嫌与失望、屈辱与虚荣以及伤心与悲痛的复杂情感,这种情感就是嫉妒.嫉妒者不...

驷陈13061404463问: 怎么消除嫉妒心理? -
荣成市江世回答: 建立自信.在纸上写下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努力克服自己的缺点,渐渐地就会觉得对自己越来越满意.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这会让你更开心,也更不容易嫉妒最常见的嫉妒往往是物质方面的.如果你嫉妒自己的朋友比你有钱,你必须接受你确...

驷陈13061404463问: 怎样处理嫉妒心理? -
荣成市江世回答: 消除嫉妒心理和减弱嫉妒心理主要应注重以下四个方面: (1)正确看待人生价值. 正确看待人生价值,摆脱一切私心杂念,心胸开阔,不计较眼前得失,更不会花时间和精力去嫉妒他人的成功了,一个埋头于自己的事业有所追求的人是无暇顾...

驷陈13061404463问: 如何消除嫉妒之心 -
荣成市江世回答: 嫉妒是种什么情绪嫉妒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嫉妒是一种负性情绪,是指自己的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被他人超越,或彼此距离缩短时,所产生的一种由羞愧愤怒,怨恨等组成的情绪体验.它是有明显的敌意甚至会产生攻击诋毁行为,...

驷陈13061404463问: 嫉妒别人怎么办 -
荣成市江世回答: 怎样克服嫉妒心理呢? 一、 培养自强精神.有人举例说,生活中对于别人的进步,有两种反映.一种是,两人一起跑步,当一个人跑在前头时,另一个人则拉住他,甚至想办法绊倒他,然后超过他;另一种是,两人跑步,当别人跑在前头时,...

驷陈13061404463问: 怎么克服很强的嫉妒心? -
荣成市江世回答: 在世界上没有缺点或什么都会都懂的人是不存在的,别人某些方面胜过自己是很正常的事情,不必斤斤计较.想克服嫉妒心强的心理,我认为最主要的是你要充分认识到嫉妒给你带来的严重恶果:一是你不能承认别人的高明之处,自然就学不到别人的优点,只能缩短你与他人的差距,二是嫉妒的心理爱伤害最大的是你自己,常使自己怀有憎恨他人的坏情绪,这是在拿别人来折磨自己,长此下去你的生活质量会越来越低.三是嫉妒他人会使你的人际关系非常糟糕.充分认识到以上的危害,我认为你应该毫不留情地克服掉自己的不良心理.加油吧!

驷陈13061404463问: 怎么克服嫉妒的心理? -
荣成市江世回答: 嫉妒感是由于嫉贤妒能,生怕别人超过自己而产生的一种情绪体验,是一种狭隘心理.嫉妒实质是对某些方面比自己强的人产生的一种嫉恨.嫉妒者当看到他人的才华、进步、成绩、专长甚至相貌超过自己时就不舒服、不愉快甚至恼怒,千方百...

驷陈13061404463问: 有了嫉妒心怎么办 -
荣成市江世回答: 嫉妒心是人际交往中的一种心理障碍,诸如成绩、荣誉、能力、相貌、衣着等都可以成为引起嫉妒的内容.嫉妒心理的存在发展,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团结,阻碍人的进步,甚至还会诱发犯罪.所以同学们应该注意从以下几方面纠正和克服....

驷陈13061404463问: 怎样克服嫉妒心理 -
荣成市江世回答: 嫉妒心很正常的呀,而且很难控制.你应该是一个心地挺善良的人,要不然你是不会讨厌这样的自己.消除嫉妒心的办法有几种,说真的,这些办法说时容易,做时很难:(1) 当你觉得自己在嫉妒别人的时候,问问自己:嫉妒别人对自己有什...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