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比喻说理的文章

作者&投稿:颜萧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庖丁解牛全文翻译是什么?
名周,字子休,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曾做过漆园吏。家贫,但拒绝楚威王的厚币礼聘。他继承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否定有天帝造物主的存在,认为万物起源于“道”,而人的生死只不过是“道”在其发展过程中一个短暂的环节。其哲学思想达到很高的思维水平,对后世影响很大。其文章纵横开合,变化无端,并多用...

诸子文都善用比喻,寓言说文区别在哪里
《荀子》文章主要是长篇专题性论说文,这些论文大都善于围绕题目或一定的中心,以类比、引证、比喻、排偶反复说理,层层展开论述,结构绵密严谨,说理透辟,发挥尽致,风格沉着深厚,语言朴素简洁而词彩缤纷,句法整练而富于气势.如《劝学篇》是一篇劝人学习的专论,旁征博引、生动详尽地阐明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的态度、...

说理类文章一般写法是:
说理类文章写作入门与进阶一,说理类文章写作入门(一)说理类文章的概念 当我们了解生活中的某件事情,某个现象或某些问题时,总会形成自己的看法,主张和观点,把 这些看法,主张和观点表达出来,并加以阐释,说明,就是议论;写成文章,就是说理类文章.常见 的说理类文章有:读后感,随笔,演说,序言,书评等. (二)说理类文章...

后人对“荀子”有何评价?
荀子是战国时代的儒学宗师,也是当时最有学术成就和社会影响的思想家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1.荀子具有学术批判精神,具备兼容并包的意识,体现了战国百家争鸣走向学术交融历史趋势。2.荀子对儒学经典的传授居功甚伟,汉代儒学,不仅礼学出自荀学,诗经学乃至于春秋学都与荀学有关。3.所以荀子的思想非常...

寻找孟子见梁襄王的译文
两个比喻从实行仁政的起因和结果两方面相互联系,委婉却强有力的说明了治国之道。说理喻于比喻,比喻又使说理含蓄有韵味,形象地突现文章的主题思想。参考二答:民求明君之心何如,自是不易言出,然旱苗待雨之渴求却显而易见;民从明君之形何如,因是难以直言,然雨落成水,水聚成河,水之归下而...

“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天天生活在水边,那么十五岁就能掌握它的规律。出自北宋苏轼《日喻》,原文节选: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浮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译文:南方有很多会潜水的人,他们天天...

比喻说理的句子
比喻说理的句子 母亲是疲惫中的一杯龙井,当你软弱无力时,只消几口就是你神清气爽.母亲是烦恼中的一曲古筝,当你义气消沉时,优雅的旋律一飘荡,眼前立即一片青翠.母亲是黄集中的一朵鲜花,当你落寞惆怅时,看一眼满目青翠,闻一下香沁心脾,心里得到恬适不会孤单.母亲是挫折中的阵阵清风,当你惊惶伤心时...

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
比喻 比喻说理浅显易懂,使人容易接受 这类比喻,大多着重于主、客体内部性质上的联系。例一:(文章)太做不行,但不做,却又不行。用一段大树和四枝小树做一只凳,在现在,未免太毛糙,总得刨光它一下才好。但如全体雕花,中间挖空,却又坐不下来,也不成其为凳子了。例二:详细举例说明,请查看...

生而眇者不识日 字翻译 全文翻译
一个一出生就双目失明的人不认识太阳 一、原文:北宋苏轼《东坡小品·日喻》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龠,以为日也。日之与钟、龠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的意思
意思:在广博读书而简约审慎地取用,在深厚积累之后慢慢地释放出来。出处:《稼说送张琥》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杂说。原文节选:吾今虽欲自以为不足,而众已妄推之矣。呜呼!吾子其去此,而务学也哉!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吾告子止于此矣。译文;我现在虽然想到自以为还很不够,但众人却...

霜顾17568552567问: 孟子在《齐桓晋文之事》一文中是怎样用比喻来说理的? -
饶河县悦康回答: 本文是孟子的代表作品之一,颇能反映孟子散文结构严谨、中心突出、论点明确、说理充分、感情激越、气势磅礴这些基本特色.本文是对话体议论文,孟子要在与齐宣王的对话中,使他接受自己的政治主张,他就必须揣摸对方的心理,诱使对...

霜顾17568552567问: 孟子用比喻来说理的两三个例子,并说出它的作用 -
饶河县悦康回答:[答案] "五十步笑百步'' 君子之过 如日月之食焉 同室相斗和乡邻相斗

霜顾17568552567问: 在 齐桓晋文之事章 中,孟子是怎样通过比喻来说理的? -
饶河县悦康回答:[答案] 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技之类也. 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

霜顾17568552567问: 孟子在 齐桓晋文之事 一文中是怎样用比喻来说理的? -
饶河县悦康回答: 本文是孟子向齐宣王宣扬自己的王道理论,是其民本思想的具体体现.开始,齐宣王 向他打听齐桓、晋文之事,实际上就是想得到“称霸”天下的方法.孟子巧妙地把“霸道”的话题引到“王道”上来,鲜明地提出了“保民而王,莫之能御”的...

霜顾17568552567问: 孟子在《齐桓晋文之事》一文中是怎样用比喻来说理的?请举例说明,并说明比喻的作用. -
饶河县悦康回答:[答案] 比喻就是找一个喻体与本体相似,有共同点的事物来比作本体,比喻的作用就是使一个抽像的事物变得具体易懂,形象生动的突出事物的特征.

霜顾17568552567问: 孟子在 齐桓晋文之事 一文中是怎样用比喻来说理的?请举例说明,并说明比喻的作用. -
饶河县悦康回答:[答案] 本文是孟子向齐宣王宣扬自己的王道理论,是其民本思想的具体体现.开始,齐宣王 向他打听齐桓、晋文之事,实际上就是想得到“称霸”天下的方法.孟子巧妙地把“霸道”的话题引到“王道”上来,鲜明地提出了“保民而王...

霜顾17568552567问: 在《齐桓晋文之事章》中,孟子是怎样通过比喻来说理的?请举例说明. -
饶河县悦康回答:[答案] 由小及大.先说:不忍其觳觫 再说:以小易大,彼恶知之?得出:是乃仁术也

霜顾17568552567问: 孟子善用比喻来说理,请举出3到4个 -
饶河县悦康回答:[答案] 孟子比较实在,用的形象道理都是日常的、生活化的,容易理解.但是孟子喜欢循循善诱、循序渐进,慢慢地不知什么时候就把人绕进去了.孟子的推理很严谨,层层递进,而且有不容反驳的气势.明察秋毫语出《孟子·梁惠王》,原话...

霜顾17568552567问: 孟子用比喻说理的方法引梁惠王入彀的句子是 -
饶河县悦康回答: 本文中,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巧妙地回答了梁惠王的疑惑,机智风趣,易于理解和接受. 全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梁惠王认为自己对国家已经是“尽心焉耳”,尽心的论据是自己赈灾救民,...

霜顾17568552567问: 《孟子》的文章有什么特点?
饶河县悦康回答: 《孟子》的文章又以善用譬喻见长.孟子喜欢在说理文章中结构故事、使用寓言、 恰当比喻,以阐述深奥的理论问题.这些譬喻大都从现实生活中取材,平易通俗而 又发人深省.比如,他把百姓盼望仁政比作“大旱之望云霓”,把道义与生命的关 系比作鱼和熊掌等都浅显易懂,形象生动.书中的寓言大都不长,其中很少刻意渲染, 但又寓意鲜明,涉笔成趣.如“日攘邻人之鸡”、“奕秋”等,都颇为生动传神.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