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对见闻之知的态度

作者&投稿:大季荆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朱熹主要思想
朱熹认为,与重在“教事”的小学教育不同,大学教育内容的重点是“教理”,即重在探究“事物之所以然”。对于大学教育方法,朱熹一是重视自学,二是提倡不同学术观点之间的相互交流。朱熹关于小学和大学教育的见解,为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增添了新鲜的内容。 朱子读书法 “朱子读书法”六条,即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

什么是三表法?
“三表法”即检验认识的三条标准:《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春秋末战国墨翟《非命上》。白话释义:有本的人,有原的人,有人用。在有什么根本的?上本之于古代...

...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写一篇...
7·28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译文】孔子说:“有这样一种人,可能他什么都不懂却在那里凭空创造,我却没有这样做过。多听,选择其中好的来学习;多看,然后记在心里,这是次一等的智慧。”【评析】本章里,孔子提出对自己...

张子全书的张载思想
他认为宇宙是一个无始无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充满浮与沉、升与降、动与静等矛盾的对立运动。他还把事物的矛盾变化概括为“两与一”的关系,说:“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认为两与一互相联系、互相依存,“有两则有一”,“若一则有两”。在认识论方面,他提出“见闻之知”...

从春秋到清朝的哲学家与其思想
重视 “见闻之知”,否定先天的“德性之知”和“良知”,强调知识是“思”和“见闻”相结合的产物,在实践中练习才是“真知”。提倡“知行并举”,反对“泛讲以求知”。认为“学以济世”,故在学习方法上,强调“致知”和“履事”。道德修养上,反对“虚静以养心”,主张内外交参,动静结合,心虚气和,因时制宜等...

见闻的诗句见闻的诗句是什么
(1)看到听到的情况。二、引证解释⒈耳闻目睹。引晋葛洪《抱朴子·论仙》:“非得道者,安能见闻,而儒墨之家,知此不可以为训,故终不言其有焉。”宋张齐贤《洛阳_绅旧闻记·齐王张令公外传》:“今之所书,盖史传之外见闻遗事尔。”瞿秋白《饿乡纪程》二:“我单就见闻所及以至于亲自参与的...

儒家经学常识
王廷相重视“见闻之知”,极力反对宋儒所谓的“德性之知”,反对王守仁的“致良知”说。 他认为知识是 “思”与“见闻”相结合的产物。要求在实践中练习,这才是“真知”,反对书房中空虚的无实用的讲读。 他要求“学”与“思”不能偏废,要求“讲学”和“力行”并举。他不但要求“思”和“学”相结合,还要求...

闻者之知,不如心之所喻;心之所喻 不如身之所行焉 何意
而后喻。——《孟子·告子下》(6) 又如:家喻户晓;喻旨(知晓旨意);喻愿(对某事明白并乐于为之);喻以利害;劝喻;不可以理喻 (7) 比喻 罕譬而喻。——《礼记·学记》在于早谕教。——《汉书·贾谊传》不足以喻其美。——《警世通言》(8) 又如:喻名(比称;形容);喻为“生物树”...

中国文化中的义理是什么意思?有什么蕴含意思?
科学技术也有了重大成就。在此新的条件下,封建统治阶级需要一种能够维护统一的思想武器,理学便应运而生。理学又是中国古代哲学长期发展的结果,特别是批判佛、道哲学的直接产物。唐中期以后,一些名儒举起批判佛教的旗帜,力图全面恢复儒家的权威。韩愈在《原道》中提出儒家道统说,认为仁义道德之中,道德...

实践出真知的谚语和古诗(2)
出处:清·王夫之《张子正蒙注》释义:虽有良好智慧但身体力行的能力不足,这等于不知。逮:及。【以知为首,尊知而贱能,则能废】出处:清·王夫之《周易外传·系辞上》释义:过分强调知而轻视实践,人就会失去实践能力。能:实践,实践能力。废:废弃。【见闻之知,不如心之所...

市东14757709752问: 孟子的重要观点 -
任丘市通用回答: 孟子有三点主要贡献 一是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一是提出了儒家的道统;一是发展了思孟学派的心性之学(提出性善论).孟子的仁学强调自觉的道德追求,通过对内心本有的善念的追求修养自身,尽心、知性以达到仁.孟子的仁政一是要“尊贤使能”,强调施政者自身的道德追求;一是在政治关系方面崇尚“王道”,反对“霸道”;一是提出要重视民的作用,甚至提出“民贵君轻”.在经济方面孟子则主张“制民之产”.

市东14757709752问: 请问孟子的观点是什么?老子呢? -
任丘市通用回答: 孟子的主张是“仁政,民贵君轻,以人为本!”中国哲学家孟子是孔子最重要的继承人.他的学说如在《孟子》中所阐述的,许多世纪在中国颇受崇拜.他常被称为“亚圣”,即在智慧上仅次于孔子...

市东14757709752问: 孟子好辩 善辩的主观原因 -
任丘市通用回答: 可以这样理解:1、孟子“知多”,对于周围“不知”的人,或者他人见解与之不同时,或者别人主动要与其讨论时,这时,孟子便以自己的理解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尽量发现对方的与其不同之处,然后...

市东14757709752问: 在司马迁的笔下,孟子是个怎样的人物<<史记.孟子苟卿列传>> -
任丘市通用回答: 1、■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系宋国贵族.五世祖木金父避难奔鲁,后定避鲁国陬邑.父叔梁纥为鲁国武士,以勇力闻于诸侯. ■孔子...

市东14757709752问: 作文:围绕孟子的观点题目自拟(800字) -
任丘市通用回答: 希望对你有帮助我善于知悉别人的言辞,也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出自《孟子.公孙丑》“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

市东14757709752问: 孟子主张的立身处世态度是什么 -
任丘市通用回答: 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学说上,他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提出“民贵君轻”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而没有得到实行

市东14757709752问: 有关孔子和孟子的处世方式 -
任丘市通用回答: 以仁为本

市东14757709752问: 孟子的四端说 -
任丘市通用回答: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孟子的四端说是他性善论的依据,也是孟子所有学说的基础所在.人见孺子将入于井,都会有怵惕恻隐之心,这是人之常情,所以人人心中皆有仁的端倪,同理而言也都有礼、义、智的端倪.正因为人心有这样的端倪,所以人性都是善的.也正因为人性本善,所以修养工夫就是要寻求本心的善,只要挖掘出内心深处仁的端倪,仁德就会到来,“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孟子的学说与孔子相比,已经发展到了一个相当圆融的程度,所有论点都相辅相成,互为依据与结论.而孟子的“四端”说,就是孟子所有学说的理论依据.

市东14757709752问: 孟子对后人的影响 -
任丘市通用回答: 孟子的主要思想就是:仁、义、善.孟子的经历和孔子差不多,都是周游列国,去宣传自己的思想,但是因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这条建议不被大部分的君王所接受,这样的状况保持了很长的一段时间.虽然是这样,但是这样的理...

市东14757709752问: 《孟子.万章下》:颂其文,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结合具体作家作品,谈对“知人论世”的
任丘市通用回答: 知人论世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种观念,孟子提出的文学批评的原则和方法.出自《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认为,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