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是如何做到以人为镜

作者&投稿:米骆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唐太宗是如何“以史为镜”“以人为镜”的?
以人为镜主要是任用魏征等贤人,听取他们的建议。以史为镜是吸取隋速亡的教训。启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也就是说做人要多听取不同的意见,否则就会犯错误以人为镜是让别人来看自己,会比自己看自己更有所益 ,用人做镜子,可以看出自己与别人的差距与得失。以史为鉴,可知兴替:太宗吸取隋朝灭亡的...

唐朝的一位皇帝是如何"以史为镜”“以人为镜”的?
用铜做镜子,可以整理好一个人的穿戴;用历史作为镜子,可以知道历史上的兴盛衰亡;用别人作自己的镜子,可以知道自己每一天的得失.(唐太宗)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一一零·列传第二十二 魏徵》 :“以铜为鉴,可正衣寇;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朕尝保此三鉴,内防己过...

唐太宗是如何“以史为镜”“以人为镜”的
以史为鉴:吸取隋朝短命的教训。以人为镜:魏征是他的一面镜子,大胆进柬,指出皇上的不足。此话是唐太宗在魏征死的时后说的,他说魏征死了,他失去了一面镜子。李世民不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唐太宗是如何"以史为镜”“以人为镜”的?
“以人为镜”就是从容纳谏,听取大臣合理的建议和意见。

唐太宗李世民如何“以史为镜”“以人为镜”?
以人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其实这话时李世民所述,他的德行在古代很高,是位贤明的君主。他说这句话是有原因的。魏征是当时有名的直爽正值的官员。他对李世民就像对待自己一样从不避讳,该怎么样就怎么样,哪怕有失这位皇帝的面子,他该说的还是照样说,...

唐太宗不误农时算以人为本吗 WHY
不要加重百姓的负担。这是唐太宗作为开明君主的以人为本的政策。不误农时是以人为本的政策,最简单的原因就是:在这项政策中,不管是措施还是目的,都不涉及限制个体工商业发展的问题。以上解释都是个人在高中时候学习历史的经验之谈,没有抄袭网上资料,而且相信比起网上很多生硬的解释能有作用 ...

唐太宗是如何"以史入境""以人为镜"的?对你有什么启发?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 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李世民 贞观十一年, 贞观十一年,太宗在洛阳宫西苑宴 请群臣。太宗说: 隋炀帝穷奢极欲, 请群臣。太宗说:“隋炀帝穷奢极欲, 大兴土木,宫殿...

以魏征为例谈一谈唐太宗是如何使用人才的
唐太宗确定了“安百姓”、“重人才”、“强政治”的治国思想,并通过一系列的制度政策、措施和不懈的实践去实现。首先,唐太宗认识到了统治者与人民是“舟与水”的关系,通过土地赋税制度的调整以“安百姓”。二是认识到了重用人才,虚怀纳谏的意义,得人善任,从谏如流,营造出政治清明的氛围,保证...

唐太宗是如何得民心者得天下
李世民为帝之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对内以文治天下,虚心纳谏,厉行节约,劝课农桑,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对外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吐谷浑,重创高句丽,设立安西四镇,各民族融洽相处,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为后来唐朝一百多...

唐太宗和王珪是如何知人的
后来魏徵死了,太宗伤心地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徵殁,朕亡一镜矣”。唐太宗还去凌烟阁,对着魏征的画像做诗一首:“劲条逢霜摧美质,台星失位夭良臣。唯当掩泣云台上,空对余形无夏人。”严格标准、选拔人才 在唐朝建立之初,从...

进贪18881394029问: "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这是唐太宗实施的哪一措施 -
大港区唯健回答: 选贤任能,兼听纳谏.唐太宗坚持任人唯贤,不因血缘、地域 甚至是政敌而舍贤才.因此能够从各阶层搜罗许多杰出人才.并注意对地方官吏的任用和考察.他能够兼听众议,注意纳谏.其臣下敢于犯颜直谏,形成了封建社会中少有的良好政治风气.

进贪18881394029问: 唐太宗说:以史为镜,可知兴亡;以人为镜,可知得失.他在位期间能体现这一重大举措的是 -
大港区唯健回答: D.1反复强调“存百姓”的思想,励精图治 2任用贤臣,善于纳谏,例如魏征 3戒奢从简 4轻徭薄赋,劝课农桑 结果,贞观之治....是唐朝进入繁盛时期.. 望采纳~!不懂再问·!祝你学习愉快~~

进贪18881394029问: 古人悟出镜子的道理 -
大港区唯健回答: 鼓励群臣进谏,自己也乐于纳谏,勇于改过,做到了真正的从善如流,这既是唐太宗身上最大的亮点,也是他一生美德的根基,如果没有这一点,他充其量也不过和汉高祖刘邦、光武帝刘秀、宋太祖赵匡胤等人一样,只是一名成功的开国君主而已. 在一代名臣魏徵死后,唐太宗悼念他时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盛衰得失),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徵没,朕亡一镜矣.”这是一句被后世广为传诵的名言,但这里有不准确的地方,唐太宗其实不是以魏徵为镜子,来察看自己的得失,他借鉴的镜子其实是隋炀帝杨广.魏徵不过是位目力奇准,又敢于校正太宗过失的好监督而已.

进贪18881394029问: 唐太宗是怎样善于纳谏的?又是如何善于用人的? -
大港区唯健回答: 太宗十分注重人才的选拔,严格遵循德才兼备的原则.太宗认为只有选用大批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能达到天下大治,因此他求贤若渴,曾先后5次颁布求贤诏令,并增加科举考试的科目,扩大应试的范围和人数,以便使更多的人才显露出来.?由于唐太宗重视人才,贞观年间涌现出了大量的优秀人才,可谓是“人才济济,文武兼备”.正是这些栋梁之才,用他们的聪明才智,为“贞观之治”的形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独具慧眼,看到了个人力量的不足,充分认识到君王如石、良臣如匠,方有美玉问世,对大臣的各项进步之言豁达地予以采纳;

进贪18881394029问: 李世民的"铜镜之识"纳谏之美 -
大港区唯健回答: 《旧唐书·魏徵传》:“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君臣关系,我们也是要劝诫,当臣子的有责任劝诫他的君王.提到劝诫,我们一定会想到哪个大臣?唐朝的魏征.魏征其实是个,我的感...

进贪18881394029问: 唐太宗说的以古为镜出于哪本书? -
大港区唯健回答: 这就是他自己第一次说的. 《旧唐书·魏徵传》:“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唐太宗“以古为镜”,十分关注历代兴亡,尤其注意“前王得失”.贞观三年,太宗奖励凉州都督李大亮敢于...

进贪18881394029问: 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龙于是而张 -
大港区唯健回答:[答案] 太宗谓梁公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尝宝此三镜,用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唐太宗说魏征的话 大臣魏征,能直率的向唐太宗提意见,经常在朝廷上直抒己见,唐太宗也因为能听取...

进贪18881394029问: 你是如何理解唐一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的话的 -
大港区唯健回答: 以铜为镜,可以看到自己的衣冠是否整齐,以古为镜,可以看到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符合历史以及社会的发展,以人为镜,可以知道自己的得失.唐太宗李世民做到了这一点,所以他们的统治时期国家都发展的很兴盛.

进贪18881394029问: 关于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言问题 -
大港区唯健回答: 1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原是魏征“纳谏”的话,唐太宗李世民常用告诫后人,久之成了李世民的“名言”.这句话的含义很直白,就是把一个政权看作“舟”,而百姓是“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意思,大致等同于“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2 唐太宗李世民曾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通过这面镜子,大家不用回头,照着自己平时做事要少走弯路,不走弯路,少做错事,不做错事,凡事都要做到心如明镜,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心如明镜呢?

进贪18881394029问: 历史上正确对待自己缺点的人和故事 -
大港区唯健回答: 小华盛顿为了探索樱桃树生长的秘密,将爸爸心爱的樱桃树砍坏了,惹得爸爸生了气.可是华盛顿一旦向爸爸承认了错误,原来怒气冲天的爸爸反倒消了气.这是什么原因呢?其实道理很简单,因为爸爸通过华盛顿认错,看到了华盛顿是一个很诚实,很勇敢的孩子.而对诚实,勇敢的孩子又怎么能发火呢? 华盛顿的故事告诉我们,有了错误,千万不要掩饰,只要你承认了错误,同样会得到别人的理解.因为勇于承认错误是诚实、勇敢的表现.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