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叔段和郑伯

作者&投稿:乘昨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原文及翻译
《郑伯克段于鄢》原文阅读及对照翻译:出处或作者:《左传》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他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祭仲...

郑伯克段于鄢原文及翻译
《郑伯克段于鄢》原文及翻译如下: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祭仲曰:“都城过百...

郑伯克段于鄢:郑庄公为何不直接杀掉共叔段?
郑伯克段于鄢的故事,起始于郑武公与申国公主武姜的婚姻,生下庄公和共叔段。庄公因难产的出生方式,被姜氏厌恶,她更偏爱共叔段,试图立他为世子。武公虽不允,但庄公即位后,姜氏仍不断为共叔段争取封地,最终得到制邑和京邑。大夫祭仲警告庄公,共叔段的势力过大,可能导致国家动荡。庄公起初...

郑伯克段于鄢全文翻译及注解
8、京邑的人民背叛共叔段,共叔段于是逃到鄢城。庄公又追到鄢城讨伐他。五月二十三日,太叔段逃到共国。9、在《春秋》记载道:“郑伯克段于鄢。”意思是说共叔段不遵守做弟弟的本分,所以不说他是庄公的弟弟;兄弟俩如同两个国君一样争斗,所以用“克”字;称庄公为“郑伯”,是讥讽他对弟弟失...

1、郑庄公与共叔段兄弟俩最终以兵戎相见的原因有哪些?
第一,称郑伯,即打败共叔段的是郑伯,而郑伯是共叔段的哥哥。也就是说是哥哥打败了弟弟。如果这样理解,那么问题就不是其它的了,而是哥哥姑息其恶,不早为之所,弟弟作乱了,一心要杀死弟弟。第二,称共叔段,而不称共叔段为弟,是因为共叔段没有尽到弟的的义务.而且,预谋着夺取哥哥的君位....

郑伯克段于鄢揭示了什么道理?
郑伯克段于鄢揭示了道理有:1、从共叔段的角度来说,一个人不能肆无忌惮,不能贪得无厌。共叔段先是把分封的城墙修得超过三百方丈长,成为国家的祸害;后又肆意扩大地盘,最后又进攻国都。多行不义,终致身败名裂。2、从武姜的角度来说,一个人不能只凭个人好恶办事。因为庄公“寤生”就不喜欢...

春秋笔法中的“郑伯克段于鄢”:为何孔子用“克”而非“伐”?
在表面看来,这四个字简单描述了一场兄弟间的冲突——郑伯与公叔段,他们本是血脉相连。然而,公叔段因母亲的溺爱,对兄长郑伯的尊敬荡然无存,这背后的情感纠葛和权力争夺,被春秋笔法巧妙地藏匿于字句之间。郑伯对弟弟的不满和警惕,没有直接揭露,而是通过纵容和策略,逐步引导公叔段走向反叛的边缘,...

郑伯克段于鄢什么
五月二十三日,太叔段逃到共国。 《春秋》记载道:“郑伯克段于鄢。”意思是说共叔段不遵守做弟弟的本分,所以不说他是庄公的弟弟;兄弟俩如同两个国君一样争斗,所以用“克”字;称庄公为“郑伯”,是讥讽他对弟弟失教;赶走共叔段是出于郑庄公的本意,不写共叔段自动出奔,是史官下笔有为难之处。 庄公就把...

郑伯克段于鄢中大叔是指
郑伯克段于鄢中大叔是指共叔段。郑伯克段于鄢原本是《春秋》里的一句话,意思是郑庄公在鄢地打败了共叔段,因此大叔指的是共叔段。

郑伯克段于鄢中 郑伯是长子叫伯,而共叔段是次子为何不叫仲而叫叔 不...
齐桓公时,按长幼设爵为台、伯、仲、叔、季,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秦国代替了周朝,实行诸侯国制度,爵位呈现多样化、复杂化的趋势。此时,各家爵位和排行也因封建制度、分封制、贵族宗法等因素而存在较大差异。在郑国,郑家的长子称为伯,次子则往往被称为叔。至于共叔段为何被称为"共叔",并非在...

艾星19791207762问: 关于郑伯克段于鄢 -
定远县四维回答: 1. 第一部分(第一段),写武姜恶郑庄公、爱共叔段.这是日后兄弟相残的起因,是矛盾的产生. 第二部分(第二—四段)写姜氏为叔段“请制”“请京”,叔段毫无顾忌地扩张势力范围,庄公则有意地养成其恶.这是矛盾的发展.第三部分...

艾星19791207762问: 郑伯克段于鄢》原文及翻译? -
定远县四维回答: 原文: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wù)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guó)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

艾星19791207762问: 1、郑庄公与共叔段兄弟俩最终以兵戎相见的原因有哪些? -
定远县四维回答: 第一,称郑伯,即打败共叔段的是郑伯,而郑伯是共叔段的哥哥.也就是说是哥哥打败了弟弟.如果这样理解,那么问题就不是其它的了,而是哥哥姑息其恶,不早为之所,弟弟作乱了,一心要杀死弟弟. 第二,称共叔段,而不称共叔段为弟,是因为共叔段没有尽到弟的的义务.而且,预谋着夺取哥哥的君位. 第三,共叔段实际上是出奔到共了,但没有说共叔段出奔,而是说郑伯克段.克这个词是用在国与国、君主与君主的交战时的用语.用这个词,一方面,说明了共叔段的强大,就如另一诸侯一般;另一方面又表示了郑庄公,意在取走弟弟性命的意志.

艾星19791207762问: 郑伯寤生的弟弟共叔段死于何时何地何原因? -
定远县四维回答: 公元前722年5月,郑庄公在鄢打败其弟共叔段 至于原因,很简单,他的弟弟威胁到他的统治地位,想另起炉灶甚至是谋反让他下台.在外部支持共叔段的大臣有很多,而在内部太后也非常喜欢这个小儿子希望他继位.面对这个情况,庄公只有选择平定共叔段.当然历史上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庄公故意纵容这个弟弟的野心壮大最后一举收拾掉,以体现出自己的孝道

艾星19791207762问: 郑伯对共叔段的扩张野心是什么态度?(要求2000字以上) -
定远县四维回答: 郑庄公老谋深算,阴险狡猾.主要表现在对自己的同胞兄弟“纵其欲而使之放,养其恶而使其成”(宋人吕祖谦语,见《东莱博议》),充分暴露共叔段的“不义”.所以当姜氏“请京”,太叔“收贰”时,他都尽量满足,并驳回大臣们的建议.但当共叔段“将袭郑”时,他先发制人,一举把他赶到了“共”,绝除后患.庄公的阴险,还表现在对待母亲明显违反原则的请求(如“请京”),也不劝阻;对待弟弟的越轨行为(如“收贰”等),从不进行教育.他是有意养成共叔段的恶性.

艾星19791207762问: 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
定远县四维回答:[答案] 这是《郑伯克段与鄢》中的一句话:郑伯为长子,依理当立,然因其寤生,惊其母姜氏,故恶之,爱其弟.郑伯即位,世人以封地称其弟曰'共叔段'姜氏恶郑伯,欲立共叔段,与段密谋,以应其内.郑伯克段与鄢,出姜氏以王城,曰:“不及黄泉,无相...

艾星19791207762问: 求文言文翻译 -
定远县四维回答: 夏天,五月间,郑庄公在鄢这个地方克了共叔段.不称呼国君讨伐,而称呼郑伯,是为了批评他他对弟弟失之教诲;共叔段不遵守做弟弟的本分,所以不说他是庄公的弟弟,是为了明确郑伯虽然对弟弟失教,共叔段也有行凶忤逆的罪过.用国君的身份去讨伐臣子,却用“两国国君”旧例的原因,是说共叔段力量强大才智突出,占据大的都城来另立国家,这就是所说的“得儁曰克”.国讨的旧例在庄公二十二年,“得儁”的旧例在庄公十一年,母弟的旧例在宣公十七年.郑国在荥阳宛陵县西南.鄢,就是今现在的颍川鄢陵县.

艾星19791207762问: 翻译,段不弟,故不言弟 -
定远县四维回答: 翻译: 共叔段不遵守做弟弟的本分 一、原文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二、译文 《春秋》记载道:“郑伯克段于鄢.”意思是说共叔段不遵守做弟弟的...

艾星19791207762问: 《春秋》原文怎样讲述“郑伯克段于鄢” -
定远县四维回答: 郑伯克段于鄢(yān)可称得上是《春秋》中首年(即鲁隐公元年)记录的列国中的第一大事.鲁隐公元年即鲁国隐公的第一年.隐公元年没有写隐公即位,原因是隐公仅仅是摄政而已,将来他会讲王位交给其同父异母兄弟桓公.这年发生的事情主要是国家间的结盟、惠公去世后的遗留问题和国君间相会等等.其中唯一一件战争就是郑伯克段于鄢.”郑伯“就是郑庄公,而”段“是他的弟弟共叔段.庄公姑息养奸,纵容其弟,其弟骄纵欲夺王位,后庄公使计打败共叔段.庄公怨其母,并将母亲迁于颖地.后来自己也后悔了,又有颖考叔规劝,母子又重归于好.古文观止收录了《左传》版本并加附标题为“多行不义必自毙”,标题取自于文中庄公之语也.后《史记》在郑亦记录了《春秋》中的这个事件.

艾星19791207762问: <郑伯克段于鄢>如何塑造人物形象 -
定远县四维回答: 《郑伯克段于鄢》记叙了郑国统治者内部发生的意见骨肉相残的事,主要刻画了郑伯、公子段和武姜三个人物形象,而对郑伯的刻画尤其生动.序幕:庄公寤生,姜氏“遂恶之”,一“遂”字,写尽妇人的任性情况.姜氏的爱与恶,贯穿矛盾的...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