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七首》其二译文

作者&投稿:厍艺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王昌龄的诗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翻译:在烽火台的西边高高地耸着一座戍楼,黄昏时分,独坐在戍楼上任凭从湖面吹来的秋风撩起自己的战袍。此时又传来一阵幽怨的羌笛声,吹奏的是《关山月》的调子,无奈着笛声更增添了对万里之外的妻子的相思之情。三、《从军行七首·其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

古诗《从军行七首》中“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有何不同?有什么好处...
从军行七首(其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 诗前三句均就乐声抒情,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那么结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尽此“不尽”就最见功力。诗人这里...

从军行七首的翻译及原文
王昌龄能够将“色”和“光”交织起来,用暗色弱光来渲染冷色的苍凉感,因而,这里的色彩光线已不仅仅是自然景物的属性,色彩光线的描写也不只是起美化画面的作用,它们已融入了丰富的感受和情绪,色彩实际上已从形象的属性上升为独立的形象了。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从军行七首 ...

家国情怀的诗句
家国情怀的诗句有:1、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___戴叔伦《塞上曲二首·其二》译文:作为子民我愿以此身终生报效国家,大丈夫建功立业何须活着返回家园。2、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___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译文: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

彰显责任与担当的诗句
译文:活着就要当人中的俊杰,死了也要做鬼中的英雄。5、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唐·杜甫《柏学士茅屋》译文:自古以来荣华富贵必定从勤苦中得到,有识之男应当如柏学士一样去博览群书,以求功名。6、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唐·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译文:守边...

王昌龄之《从军行》的全文
《从军行七首》唐·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独上 一作:独坐)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

《从军行》王昌龄翻译
《从军行七首》就是王昌龄采用乐府古题写的此类边塞诗。 赏析: 这首小诗,笔法简洁而富蕴意,写法上很有特色。诗人巧妙地处理了叙事与抒情的关系。 前两句“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叙事兼写景,“烽火城西”,一下子就点明了这是在青海烽火城西的瞭望台上。 后两句“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从军行的古诗意思?
从军行古诗的意思是青海湖上蒸腾而起的漫漫云雾,遮得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黄沙万里,频繁的战斗磨穿了守边将士身上的铠甲,而他们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从军行一共是有七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作品。第一首诗刻画了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情景...

关于边塞的两句诗句大全
(唐.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一) 9、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唐.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二) 10、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唐.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11、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唐.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三) 12、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唐.王昌龄....

从军行王昌龄注释及翻译
黄沙百战穿金甲”写征战,语言极为精练、刚健。大漠风沙的恶劣环境,身经“百战”的惨烈经历,“金甲”磨穿的艰苦卓绝,不仅未使主人公斗志颓丧,而是历练得更为坚强,斗志更加高昂,故第四句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迈誓言作结,就显得水到渠成,满篇生辉。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从军行七首 ...

狄奋13382359033问: 从军行七首其二前两句的意思 -
江宁区小儿回答:[答案] 军中起舞,伴奏的琵琶翻出新声,不管怎样翻新,每每听到《关山月》的曲调时,总会激起边关将士久别怀乡的忧伤之情.

狄奋13382359033问: 从军行七首其二古诗(从军行七首其二)
江宁区小儿回答: 1、1:“琵琶起舞换新声”.2、随舞蹈的变换,琵琶又翻出新的曲调,诗境就在一片乐声中展开.3、琵琶是富于边地风味的乐器,而军中置酒作乐,常常少不了“胡琴琵琶与羌笛.4、”这些器乐,对征戍者来说,带着异或情调,容易唤起强烈感触.5、既然是“换新声”,总能给人以一些新的情趣、新的感受吧? 2:6、“高高秋月照长城”,这里离情入景,使诗情得到升华.7、正因为情不可尽,诗人“以不尽尽之”,“思入微茫,似脱实粘”,才使人感到那样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征戍者的内心世界表达得入木三分.8、此诗之臻于七绝上乘之境,除了音情曲折外,这绝处生姿的一笔也是不容轻忽的.

狄奋13382359033问: 从军行七首(其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 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 高高秋月照长城.(1)古人评价这首诗的前两句时说:"以'新'.'旧'二字... -
江宁区小儿回答:[答案] (1)同意.新旧两字将年华的消逝表现出来.表明诗人在边疆所待时日很长,年复一年,为抒发哀愁埋下伏笔. (2)所选景物是反映边愁的理想景物,长城更是反映诗人所在地.使哀愁有空间上的纵深感

狄奋13382359033问: 从军行七首(其二)的诗鉴赏琵琶起舞换新声 与 边愁是否矛盾?为什么高高秋月照长城 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什么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
江宁区小儿回答:[答案] 是没有矛盾的,正是用那种歌舞来衬托愁闷,以乐景写哀情. 显得一下子壮阔了许多,给人以一种悲壮,这样写更有感染力.

狄奋13382359033问: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二)》的全文?
江宁区小儿回答: 琵琶起舞换新声, 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 高高秋月照长城.

狄奋13382359033问: 从军行王昌龄翻译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
江宁区小儿回答: 从军行总体表达了作者对边塞将士的赞美和歌颂. 《从军行七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作品.第一首诗刻画了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情景;第二首诗描写征戍者在军中听乐观舞所引起的边愁;第三首诗描写古战场的荒凉景象,写将军上表请求...

狄奋13382359033问: 琵琶起雾换新声总是关山旧是情 -
江宁区小儿回答: 从军行七首(其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此诗截取了边塞军旅生活的一个片断,通过写军中宴乐表现征戍者深沉、复杂的感情.

狄奋13382359033问: 从军行诗词翻译作者杨炯 -
江宁区小儿回答:[答案] 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注释 1.从军行:为乐府《相和歌·平调曲》旧题,多写军旅生活. 2.西京:长安. 3.牙璋:古代发兵所用之兵符,分为两...

狄奋13382359033问: 王昌龄写的《从军行》表达了戍边将士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
江宁区小儿回答: 从军行(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行,诗歌的一种体裁,从军行,写军队生活的乐府古题,王昌龄共写《从军行》七首,这是第四首.这首诗反映了戍边将士杀敌立功、保卫国家的豪情壮志. 诗的前两句描绘边地风光,借以渲染战争气氛.后两句集中概括了戍边将士长期参与的酷烈战争生活以及决心破敌的豪情. 壮阔的塞外景色与将士宏伟的抱负融合在一起,气魄雄阔,风格浑豪.“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常被用来表现杀敌卫国的英雄气概和坚强意志.中唐诗人戴叔伦写有“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雄豪诗句,同此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狄奋13382359033问: 从军行七首其二抒发的是战士什么诗句中的什么和什么直接点明了这种感情? -
江宁区小儿回答: 《从军行七首(其四)》诗中表现了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全诗格调悲壮,充满着英雄主义的气概.第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