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私铸钱币最多的是哪个皇帝时期

作者&投稿:糜阎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清朝哪个皇帝的铜钱最值钱?~

天元通宝是晚清天地会会钱,铸于浙江地区。天地会是清代民间的秘密社会组织,以反清复明为宗旨,起事于康熙甲寅福建漳州,后发展至广东,并由南向北蔓延,遍及大江南北,被清政府视为心腹之患而严加捕杀,但终究未能如愿以偿,直到辛亥革命时期,仍有天地会活动的踪迹。天地会在发展过程中,浙江的大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天地会文件中就有“五房李开花在浙江”之说。 天地会钱币多为浙江地区天地会组织所铸,计有太平通宝、开元通宝、天朝通宝、皇帝通宝、天元通宝等。这些钱币背面有的有“文”、“武”、“永”、“圣”、“浙”字样,字在穿上为会首之物,字在穿右为会员之物,系作为会钱而非行用品,存世较罕,属于珍稀钱币之列 崇宁通宝楷书小平大字 200元 崇宁重宝背藏文四字译读为穿上:地,穿左,水,穿右;火穿下,风,其意蕴含着两层意思:(一)祝愿地水火风彼此相全,众生康泰安居乐业,(二)把个人的祝愿引伸到国家社会范围,祈祷民族团结亲睦共处,,风调雨顺天下太平。同进并寓有警戒的涵义;否则,将招致灾难临头,祸患无尽。 崇宁通宝楷书小平瘦金体 150元 崇宁通宝楷书小平抽示 160元 崇宁通宝楷书小平阔示 600元 崇宁通宝楷书小平折十书体 2500元 崇宁通宝楷书折二私铸 15元 崇宁通宝楷书小平普品 2.5元 崇宁通宝楷书折五短尾异“崇” 30元 崇宁通宝楷书折五错范重文 100元 崇宁通宝楷书折五隔轮 80元 崇宁通宝楷书折五广穿 20元 崇宁通宝楷书折五背四决 50元 崇宁通宝楷书折五合背 200元 崇宁通宝楷书折五铁范铜 1400元 崇宁通宝楷书折三铁母 2200元 崇宁通宝楷书折五大字 1800元 崇宁重宝隶书折五异重 50元 崇宁重宝隶书折五高足贝 100元 崇宁重宝隶书折五背月 100元 崇宁重宝隶书折五背星 1500元 崇宁重宝隶书折五背“十” 1500元 崇宁重宝隶书折五精铸细缘 10元 崇宁重宝隶书折五普品 1.5元 崇宁元宝楷书小平银质小字 无定价 崇宁元宝隶书小平银质 30000元 崇宁元宝楷书小平银质大字 50000元 宗宁元宝隶书折二铁母 20000元

南怀仁原名菲迪南特·阜泌斯脱,比利时人。1657年,受欧洲天主教耶稣会的派遣,来中国传教,1688年死于北京。生前是清朝政府的工部右侍郎、二品大员。死后埋葬在北京阜城门外车公庄附近的外国传教士基地。康熙皇帝曾亲自为他撰写祭文和碑文,赐他谥号为“勤敏”,并派国舅佟国纲等大臣至墓地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



南怀仁精通天文地理,到中国传教后的第二年,就被推荐到宫中,协助当时的钦天监监正、德国传教士汤若望工作。他们使用西方先进的方法勘测天文,计算准确,说服力强,深得顺治皇帝的赏识。但是,科学和迷信、先进和落后毕竟是不能相容的。西方传教士在勘测天文时所采取的科学方法,当时在中国并没有得到普遍的承认,朝廷中有很多人持怀疑和反对的态度。1664年,新安卫官生杨光先上疏弹劾汤若望和南怀仁,说他们“历法荒谬”、“邪说惑众”、“僭谋造反”。当时正值顺治、康熙两朝交替之际,执政的是鳌拜一伙野蛮、愚昧的议政王。他们对天文、算学一窍不通,无从判断科学上的是与非,但他们抓住所谓“惑众”、“造反”等字句,汤若望、南怀仁就不能不交上厄运了:结果前者被判死刑,后者被驱逐出宫。此后,北京忽然发生了百年末遇的大地震。愚蠢的鳖拜以为这是由于他惩处了汤若望、南怀仁而触怒上天,便匆忙下令将他们赦免。汤若望获释不久就与世长辞,南怀仁尽管重获自由,但却不能重返钦天监工作,只好回到教堂去传教。



南怀仁虽然被逐出宫,但并没有放弃自己的观点,当他得知康熙帝已经亲政,而杨光先预测的康熙八年将出现两个春分和两个秋分的明显错误时,便上疏康熙帝,以求一辩。这一年康熙16岁,亲政已两年,但实权仍被鳖拜掌握,这对一个雄心勃勃的年轻皇帝来说是无法容忍的,他迫切想把权力夺回到自己手里。
康熙皇帝在上下五千年的中国历史上,是当政时间最久的一位皇帝,也是为数不多的有作为的皇帝之一。康熙皇帝的一生,文治武功,雄才大略,开创了彪炳史册的“康乾盛世”,堪称一代明君。然而,却很少有人知道他的启蒙老师竟是一位宫廷侍女,更很少有人知道,这位侍女竟是我们通辽市科左中旗的牧家儿女。她的名字叫苏麻喇姑。
苏麻喇姑,原名索玛勒,出生于科左中旗的一个牧民家庭,自幼在科尔沁贝勒宰桑家当使女。后金天命十年(1625年),作为随身侍女,被孝庄文皇后带到后金宫中。此后在皇宫中一住就是八十年。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以九旬高龄在清宫作古。
象她的主人孝庄文皇后一样,苏麻喇姑在清宫经历了四朝。八十多年的漫长岁月里,苏麻喇姑从一个地位卑微的侍女逐渐成为倍受皇帝及其家人尊重的老人。刚入宫时,苏麻喇姑和她的主人孝庄都不懂满语不识满文,后来她陪伴孝庄学习满文满语,很快就出色地掌握了满语,并且能写一手漂亮的满文。苏麻喇姑生性聪颖,十分喜欢服装设计,据《清史稿》和《啸亭杂录》记载,清崇德元年,她曾参与设计制做清朝开国冠服。
1643年8月9日,清太宗皇太极驾崩。当时孝庄文皇后年仅三十一岁,其子福临刚刚六岁。经过孝庄文皇后的精心谋划,福临当上了皇帝,但朝中大权却掌在摄政王多尔衮手中。年幼的顺治皇帝,时时需要母后孝庄的扶持和指点。但按当时的规矩,他们母子二人每月只能有一次见面机会,这样,孝庄与顺治皇帝之间的秘密联络便全由苏麻喇姑来担任。这在当时是一项非常艰巨和危险的任务,一旦稍有疏忽,便会丢掉性命,还会危及顺治和孝庄的安全。
据《啸亭杂录·苏麻喇姑》记载,康熙皇帝年幼时,孝庄文皇后便选定苏麻喇姑做他的启蒙老师,玄烨(康熙皇帝名字)“赖其训迪,手教国书”。顺治十二年十一月,清宫流行天花,皇帝和诸皇子凡没出过天花的人全都到紫禁城外避痘,玄烨也到宫城外一处宅邸避痘。这期间,苏麻喇姑每天骑着马往来于慈宁宫(孝庄文皇后住所)和玄烨避痘所之间,按照孝庄文皇后的要求对玄烨施教,手把手地教玄烨书写满文。苏麻喇姑当时已经四十岁左右,在生活上象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照顾玄烨,在学业上对玄烨耐心诱导,精心教诲,使幼年的玄烨懂得了很多人情事理,掌握了很多蒙学知识,尤其是康熙皇帝那一手好字,就是当时苏麻喇姑给打的基础。
苏麻喇姑虽然是一个侍女,但孝庄文皇后把她看成姐妹一样,称她为格格,康熙皇帝称她为额涅(母亲),皇子、公主们称她为妈妈(满语妈妈为奶奶)。可见她在皇宫中的地位远不是一般侍女所能比的。
孝庄文皇后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逝世,生前将自己的曾孙胤〓(康熙第十二子)托付给苏麻喇姑抚养教育。苏麻喇姑没有辜负孝庄文皇后的厚望,二十年间,她以自己优秀的品质、良好的性格、广博的见识和卓越的交际艺术,时时对胤〓言传身教,使胤〓很快成长起来。他曾多次遵照父亲的旨意处理重大政务,均办得很出色。康熙晚年,诸皇子围绕继位这个问题展开明争暗斗,唯独胤〓没有参与。
胤〓与苏麻喇姑感情十分深厚,他象对待自己的祖母一样尊敬和爱戴这位老人。苏麻喇姑晚年患病,牵动了康熙皇帝和胤〓的心,康熙当时正在塞外巡视,特意派人为苏麻喇姑送来草药,并指示胤〓好生照料。胤〓和她的妻子心焦如焚,日夜守在苏麻喇姑的身边。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九月七日,苏麻喇姑逝世。康熙为她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将她安葬在清东陵风水墙外东南方向新城,其陵寝规格依照嫔的等级建造。
苏麻喇姑一生未嫁,但她却把一颗慈母之心献给了清朝皇室,先后侍奉了四朝主人,帮助孝庄文皇后培养了一代杰出君王——康熙大帝。(摘自《达尔罕史话》)



苏麻喇姑的生前死后

清史研究表明,历史上的苏茉儿的确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她是蒙古族人,出生在科尔沁大草原一个贫苦牧民之家,生年大约在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前后。最初名字叫苏茉儿,或苏墨尔,为蒙语的音译,意思是毛制的长口袋。顺治晚期或康熙年间改称满名苏麻喇,意思是“半大口袋”。她病逝后,宫中上下都尊称她为苏麻喇姑。

由于苏麻喇姑天生美丽聪慧,远近皆知,被科尔沁贝勒府看中,让她进府当上了贝勒寨桑的二女儿本布泰(又译作“布木布泰”)的贴身侍女。这位二小姐不是别人,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孝庄文皇后。后金天命十年(1625年),本布泰虽然只有13岁,但已出落得像一个大姑娘了,明眸皓齿,娇美动人。就在这一年,本布泰在其兄长吴克善的护送下,长途跋涉到了后金都城盛京,与后金汗努尔哈赤的第八子皇太极成婚,当时皇太极34岁。苏麻喇姑作为本布泰的贴身侍女,也随主人陪嫁到了盛京。
顺治元年(1644年)清军入关,苏麻喇姑随已被尊为皇太后的本布泰到达北京,住进了金碧辉煌的紫禁城。

这位来自蒙古草原的姑娘,自从进了贝勒府以后,眼界不断扩大,文化修养也迅速提高。她不仅蒙语讲得好,而且很快掌握了满语和汉语,特别是那一手漂亮的满文,赢得了全宫上下的称赞。于是,她奉孝庄皇太后之命,充当了幼年康熙帝的第一任满文老师。嘉庆年间,昭梿在他的《啸亭杂录》中记道:“仁皇帝幼时,赖其(指苏麻喇姑)训迪,手教国书。”

苏麻喇姑心灵手巧,在裁剪方面也是行家里手,凡她做的衣服,既合身,又美观,因此曾参与清朝衣冠饰样的制定。她自幼生长在蒙古草原,骑马当然更是十分在行,每次为主人孝庄文皇后到宫外办事,她都是骑马而行。

苏麻喇姑与孝庄文皇后朝夕相处,形影不离,厮守达60余年,二人之间实际上早已超出了一般的主仆关系。特别是在皇太极驾崩后,孝庄文皇后刚刚31岁,青春鼎盛便过上了孀居生活,很需要有一位知音相伴,而与她年龄相仿、一直独身的侍女苏麻喇姑,当然是她的最佳人选。在公开场合她们是主仆关系,但在私下里,却形同姐妹,正因为如此,苏麻喇姑在宫中的实际地位很高,颇受尊敬。孝庄文皇后称她为格格,这是清朝皇室女儿的专用称号;顺治皇帝与她论平辈;康熙皇帝则称她为“额涅”、“额娘”,即母亲;康熙的众皇子们,则尊称她为祖母。而苏麻喇姑却很有自知之明,始终谦恭谨慎。她不仅在孝庄文皇后面前毕恭毕敬,小心侍奉,而且对小于自己40多岁的康熙帝奉若神明,在皇帝面前总是自称奴才。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孝庄文皇后病逝。这给苏麻喇姑以巨大的精神打击,使她陷入了悲伤、孤独、无聊之中,这时的苏嘛喇姑已经是70多岁的老人了,如果长期这样下去,对她的身心健康是极为不利的。为了排解她的悲伤和孤独,康熙皇帝决定把庶妃万琉哈氏(后来的定妃)所生的皇十二子胤祹交由苏麻喇姑抚养。胤祹是康熙二十四年出生的,这时只有3虚岁。按清宫惯例,只有嫔以上内庭主位才有资格抚养皇子。让苏麻喇姑抚养皇子,表明康熙帝对苏麻喇姑十分信任和重视。苏麻喇姑对于康熙帝的这一安排,当然心领神会,感激非常,同时也感到责任重大。为了报答浩荡皇恩,她又重新振作起来,把一个女人天生的母爱和全部的精力全部倾注到了胤祹身上。

苏麻喇姑无微不至的关爱和孜孜不倦的言传身教,使皇子胤祹健康成长。后来胤祹成为一位颇有政治头脑和才干的皇子,曾多次奉旨办理各种政务。在康熙末年争夺储位的激烈斗争中,胤祹很少介入,基本上保持中立,所以在雍正帝即位后,他不仅没有遭到打击、排挤,相反还被封为郡王。到了乾隆朝,胤祹晋封为和硕履亲王,授为议政大臣。乾隆二十八年,胤祹以79岁高龄寿终正寝。在康熙帝的35个皇子中,他是最高寿的。胤祹能荣列藩封,参与政务,并高寿而终,与苏麻喇姑的精心培养、指点诲有直接的关系,因此他对苏麻喇姑的感情也明显比其他皇子深。

苏麻喇姑有着自己的信仰和生活方式。她终身未嫁,始终生活在皇宫大内,陪伴主人60余年。孝庄文皇后离世后,她又在宫内度过了18个春秋。胤祹长大以后,不再需要她的抚养,使她得到了彻底解脱,从此开始过着舒适而恬淡的生活。晚年的苏麻喇姑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这可能是受孝庄、顺治笃信佛教的影响。不过苏麻喇姑信奉佛教与别人明显不同,她既不是完全出于消遣、排解寂寞,也不是为了祈求佛祖保佑自己,而是把信佛与忠于皇上、报答皇恩结合起来。念佛诵经是她晚年生活的主要内容,她经常发自内心地表示:“愿意多活几年,为主子叩头祈祷,以尽奴才的一点心意。”她还说,自己存活一世“只是为主子念佛祈福罢了”,“蒙主子厚恩,每日只是在佛像前尽力为主子祈祷,祝愿主子万万岁”。

苏麻喇姑在生活上有两个与人不同的特点:一是终年不浴,只有到年终最后一天即除夕之日,才用少量的水洗一洗身体,然后再把这些用过的脏水喝掉;二是终生不吃药,即便病情再重,也不服用任何药物。她的这两个特殊的生活习惯就连位尊九五的皇帝都很清楚。何以如此?人们曾有不同的解释,但都不能令人信服。不过,她的身体却一直很好,活到了90多岁,这在“人生七十古来稀”的时代,当然算是难得的高寿。

生老病死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八月二十七日,苏麻喇姑终于病倒在床,腹内攻痛便血,不思饮食。两天后,病情更加严重,这时康熙皇帝正在塞外巡视。苏麻喇姑见自己的病越来越重,皇帝又不在皇宫,心中也没了底。于是,她把康熙帝的皇三子胤祉、皇八子胤禩和皇十二子胤祹等召到床前,对他们说:“老奴才我蒙皇上厚恩,惟在佛前效力,日祝皇上万万岁。今我便血,腹内攻痛难忍,尔等若发邸报急奏,则皇上必赐治病良方,尔等代奏我此言。”皇子们见祖母病得如此严重,建议马上召御医诊治,但苏麻喇姑不肯,她只相信皇上,认为只有皇上才能治好她的病。皇子们背着苏麻喇姑,把御医找来,向他们介绍了苏麻喇姑的病情,征询他们的看法。御医说这是老年人脾虚,内火盛之症,如不紧治,很危险。皇子们一面抓紧向皇父奏报苏麻喇姑病情,一面令内务府总管开始准备后事。

康熙四十四年九月初七日(1705年10月24日),苏麻喇姑的心脏停止了跳动,结束了她那丰富多彩的一生,终年90多岁。

对于苏麻喇姑的逝世,皇宫里的人都很悲痛。出殡那一天,除留皇五子胤祺、皇十子胤■(左“礻”右“我”)照顾皇太后,皇十四子胤禵留在紫禁城外,其余成年皇子都参加了出殡仪式。苏麻喇姑灵柩停入殡宫后,皇子们都各自回府了,唯独皇十二子胤祹却提出要求说:“姑妈自幼将我养育,我并未能报答即如此矣,我愿住守数日,百日内供饭,三七诵经。”按照惯例,为像苏麻喇姑这样仆人身份的人办丧事,没有皇子供饭、三七诵经的先例。胤祉未敢擅自答应胤祹的要求,所以在九月初九日奏报苏麻喇姑病逝的奏折里,也写进了胤祹的要求,请示皇父。康熙帝在奏折上批道:“十二阿哥之言甚是,著依其所请。”胤祹住在殡宫,为苏麻喇姑守灵,供饭,诵经,其他皇子则轮流每天派一人给胤祹做伴。

康熙帝曾指示皇子:祖母事出,留七日再净身入殓。目的是想回宫后再亲眼看一看敬爱的额娘,向她的遗体告别。但后来他计算十五日才能回宫,于是再次降谕,让皇子们将苏麻喇姑遗体再留7天,等到他回宫后再定。由此可以看出康熙帝与苏麻喇姑之间的眷眷深情。

为了回报苏麻喇姑对大清所做出的贡献,报答她对自己“手教国书,赖其训迪”和抚养皇子的恩情,康熙皇帝决定按嫔礼为苏麻喇姑办理丧事。这对于奴仆出身的苏麻喇姑,可以说是旷典殊荣。苏麻喇姑生前与孝庄文皇后朝夕相伴60多年,度过了不平凡的岁月,死后当然也应该让她俩长依相伴。当时,孝庄的梓宫停放在遵化昌瑞山下的暂安奉殿内,康熙皇帝决定将苏麻喇姑的灵柩也停放于此。苏麻喇姑的灵柩是于康熙四十四年十月十三日移入暂安奉殿的,主仆二人相别已经18个年头了,此次冥间重逢,想必一定会感谢康熙帝为她们做出的这一精心周到的安排。

康熙皇帝生前未能解决祖母孝庄文皇后的陵寝问题,所以孝庄和苏麻喇姑的灵柩一直停放在暂安奉殿内。雍正皇帝即位后,认为自孝庄文皇后停灵暂安奉殿后,大清国运昌盛,圣祖在位长久,子孙繁衍,说明暂安奉殿这个地方是风水宝地,于是决定将暂安奉殿改建为昭西陵。改建工程于雍正三年(1725年)二月初三日破土动工,同年十一月全工告竣,十二月初十日,孝庄文皇后正式入葬昭西陵地宫。苏麻喇姑既不是皇室成员、爱新觉罗后代,也不是皇帝的嫔御,风水攸关,名份所限,当然不能与主人同葬昭西陵。雍正只比皇三子允祉小1岁,苏麻喇姑去世时,雍正已28岁了。他对苏麻喇姑非常了解,也是非常敬重,曾与其他皇子一道参加苏麻喇姑的丧礼活动。为了照顾苏麻喇姑与孝庄之间的亲密关系,雍正皇帝决定将其葬在昭西陵附近,经风水官员相度,将其墓地选定在昭西陵以东南新城的东墙外,距昭西陵只有1.5公里。

苏麻喇姑园寝于雍正三年二月动工,同年七月完工,八月初七日将苏麻喇姑葬入该园寝内。这座园寝坐北朝南,主要建筑由北到南有:地宫上建宝顶,前建园寝门3座、亭堂3间、大门3间,环以朱垣。门外建东西值房、东西厢房。宝顶位于园寝纵向中轴线上。

笔者曾多次调查苏麻喇姑园寝,走访南新城的老人。据老人们说,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慈禧太后携光绪帝出京西逃。当地的老百姓都以为大清国倒了,于是一哄而起,就把这座园寝给拆了。苏麻喇姑的地宫是在日本投降前被盗的,地宫盗口长期敞开着。一位曾经进入过地宫的老人回忆,苏麻喇姑的地宫很小,人在里面站不起来,四面墙壁是用砖砌的。地宫顶都是用大平石板棚起来的。地面也是平石板,中心部位凸起。顶部是平的,面上有一个深十几厘米的平底圆形凹槽。老人们都说苏麻喇姑是火化的,说地宫里只有一口缸,被盗时缸里有水。东面的那座地宫没听说被盗过。老人们的话,为我们了解苏麻喇姑及其园寝,为研究清初葬制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如今,苏麻喇姑的宝顶依然存在,许多游人慕名前往,去凭吊和怀念这位不平凡的女性。
熊赐履
熊赐履(1635-1709),清代大臣、学者。字敬修,一字青岳。孝感人。别号愚斋,现孝感市闵集乡人,世籍南昌。明洪武中,有熊邦显者,以熊为楚姓,江汉郧鄂间乃祖宗故壤,遂占籍孝感,是为熊氏迁楚之始祖。孝感,本名孝昌,故学者亦有称赐履为“孝昌先生”者。顺治十五年进士,选为庶吉士,任职检讨,迁任国子监司业,进弘文院侍读,以直言论事著称于时。康熙初,他疏陈时弊,为权臣教拜所忌。康熙七年(1668年),任秘书院侍读学士,又上书论政,指出政有积习,国存隐忧,又为敖拜所忌。九年,升为国史院学士,改任翰林院掌院学士、经筵讲官。十四年,清圣祖嘉称他的才干,迁官内阁学士,超授武英殿大学士兼刑部尚书。十五年,他因票拟(内阁接到奏章后,用小票写所拟批答,再由皇帝朱笔批出)有误而图隐瞒,被免官,寄居江宁。二十七年复起为礼部尚书,奉命往江南审讯疑狱后,调吏部。适值河督蕲辅请求豁免近河民田额赋,他奉命前往核实,奏免了高邮、山阴等三十县三千七百多顷的额赋。三十八年,任东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曾四任会试正考官,并任修撰《圣训》、《平定朔漠方略》、《实录》、《方略》、《明史》的总裁官。四十二年,辞去朝政机务,留京师充任顾问。卒年七十五,赠太子太保,谥文端。治程朱理学,主张“默识笃行”,曾建议“非《六经》、《语》、《孟》之书不读,非濂、洛、关、闽之学不讲”,以加强思想统治。著有《经义斋集》十八卷、《闲道录》三卷、《学统》五十六卷、《学辨》、《学规》、《学余》、《下学堂札记》三卷、《澡修堂集》十六卷传于世。

孝感熊氏,乃地方大户。赐履之父祚延,字祈公,明朝生员,后主连奇书院讲席。及明末农民战争爆发,组织团练以资守御。崇祯十六年,农民军势力大炙,祚延死之。其事载于《湖广通志》和《大清一统志》。
熊赐履生于明崇祯八年(1635年)十一月初五日,其父遇难,赐履刚满8岁,其母李如柏博通经史,坚贞不屈,使熊氏遗孤得以保全。《湖广通志》载:“熊祚延妻李氏,孝感人。少娴书史,即知以礼律身。及筓归熊,以孝敬闻。值流寇起,土豪藉雠生乱,熊阖门遇害。氏抱幼子,匿荆棘中,母族拥以去。豪亦素闻其贤,不复追。长子适诣蒙师,均免于难,即大学士赐履也。氏痛不欲生,念夫亡子幼,忍死存孤,木棉长藿,手自经营,尝并日以食。而课子最严,日就外傅,夜共一灯,懈即挞而数之。母织子读,声常达旦。
熊赐履于顺治十五年(1658年)中进士,授庶吉士。顺治十六年,散馆授翰林院检讨。康熙四年,补弘文院侍读。六年,熊赐履完成了自己第一部重要的理学著作《闲道录》。是年,熊赐履进呈在清初政治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万言疏》。该疏对清朝时政、特别是四大辅臣推行的种种政策提出尖锐批评,明确提出:治乱本原之地,“亦在乎朝廷而已”。要求少年皇帝加强儒学修养,以程朱理学为清廷“敷政出治之本”。正是这道奏疏,使康熙皇帝对熊赐履刮目相看。七年,授秘书院侍读学士。八年,康熙帝清除鳌拜集团,此后,熊赐履政治地位迅速上升。九年,擢国史院学士。旋复内阁,另设翰林院,熊赐履为掌院学士。康熙十二年,清廷决定撤藩,熊赐履对此不以为然,告诫康熙帝:“国家方太平,以无事为福,道在休养绥定而已。今无故徙数十万安居乐业之众,移置穷荒不毛之墟,仓促逼迫,势逐刑驱,未有不生怼怨,众怒不可激。一夫称乱,所至瓦解,前事如此,可勿戒与”。
事实证明,熊赐履关于撤藩必反的估计是正确的。“三藩之乱”爆发后,熊赐履积极协助清廷平定叛乱,曾代拟《宣谕云贵等处官民敕》。
十四年,康熙帝以熊赐履“素有才能,居官清慎”,升武英殿大学士。然而,次年熊赐履即以嚼签案罢归。
熊赐履之罢官,正值三藩之乱,时“楚氛未靖”。熊赐履乃迁居江宁城北之莲花桥,后又移居溪西之清凉台。此后十余年,熊赐履“疴卧荒江,罕与世接”�,“十年来未尝离清凉一步”。寓居江宁期间,以其昔日为官清廉,家无积蓄,故熊赐履生活十分艰难,“和蕨羹,啖虾菜”,“寒素自持,与儒生等”。尝对徐乾学说: “仆近状无可为知己道者。昨年薄田无收,老弱数十口并枵腹僵卧,无以异于沟中瘠。目前青黄不接,数米而炊,杂以野菜,亦聊以免死。”然在这种艰苦的生活中,熊赐履仍潜心于理学研究。自称:“仆在江宁八年矣。六代烟云,了无所得,惟收拾遗书数万卷,日夕翻阅不暇。又此间士习浮靡,春花秋月,常在歌船舞榭间,仆不能与之征逐,惟独坐江楼而已”《学统》、《下学堂札记》、《朴园迩语》等著作均在江宁完成,可以说,熊赐履的基本学术体系形成于江宁隐居时期。
康熙二十七年,清廷以礼部尚书起熊赐履于家,旋因母丧,南归。二十九年复授礼部尚书,三十年入都,三十一年调吏部尚书,三十八年授东阁大学士,充《平定朔漠方略》和《明史》总裁官。四十二年(1703年)四月,刚满68岁不久的熊赐履以“年迫古稀”乞休,康熙帝令以原官解任,仍食俸留京师以备顾问。四十五年回到江宁。四十八年八月卒,谥“文端”。

私铸钱币不好统计哪个时期最多,只能说哪几个时期私铸钱币情况比较严重,
顺治康熙道光都算严重时期
私铸钱,古钱币术语。民间私炉盗铸的钱币。民间私炉盗铸的钱币。因意在牟利,私铸钱一般比官炉钱轻小粗恶;从铜质到文字都明显劣于同时官炉所出之钱。然各代私铸钱虽禁难止,存世数量均不为少。
顺治康熙两朝,因内战不断,铜的生产运输都成问题,民间缺铜,供不应求,销钱为器是有利可图的,政府虽一再规定严禁,但因有利诱,仍有铤而走险之人,每年毁于私铸的数以万计,影响很坏,而私铸情况就更严重了。
雍正帝钱法严谨,私铸较少,所以雍正通宝制钱上都边阔字正,形态工整。
公元1802 年,清宣宗继位,改元道光,铸行“道光通宝”,钱制沿乾隆,嘉庆成例,道光年间,因为鸦片的非法输入日渐严重,白银外流加大,日甚一日,银价上涨,以往千银兑白银一两的情况不能维持了,道光二十五年御史刘良驹奏称:“京中纹银每两易制钱几及两千文,外省则每两易制钱二千二三百文不等。”银贵钱贱,铜钱购买力下降,政府是赔本铸钱。西南各省钱局不断减重,由一钱两分,减为七八分,民间私铸钱更是减轻到三四分。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爆发,银价暴涨,各省钱局发生严重亏损,纷纷停铸。到道光末年,只剩下京师两局,宝云、宝浙等几局出钱,宝川、宝直、宝黔仍属私铸,是地方官员与钱局人员勾结铸造。因而“道光通宝”制钱大小轻重不一,比较正规的在2.2厘米左右,轻小的就不一了,且相当普遍。

私铸钱币一直是中国封建社会货币发行方面难以根治的“顽症”。清代继续发行使用圆形方孔的铜钱。清政府规定钱币为官府统一铸造,私铸要以重罪论处,但实际上私铸、盗铸从未禁绝。清代私铸钱币的情况十分严重,清政府虽严刑峻法也没能解决。清代中后期民间私铸之风更为猖獗。主要原因在当时铜价上涨,铸钱亏损,各地减少铸钱数量给予民间私铸以可乘之机,咸丰时期推行大钱又为私铸大开方便之门。乾隆后期起,因铜源渐趋匮乏,铜价日益上涨。咸丰年间又受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冲击,清政府主要铜料产地云南的铜矿产量剧减,铜价高昂,铸钱无利可图甚至亏本,各地许多铸钱局被迫停铸关闭。各地市面流通铜钱严重不足,出现了程度不一的“钱荒”。铜价上涨引起奸邪之徒囤积私毁铜钱牟利,如此更加重了各地的“钱荒”。于是民间私铸、盗铸之事层出不穷。当时不仅民间盗铸,官府铸钱局也大铸减重钱,称为“局私”。私铸钱种类繁多,有所谓鹅眼、沙壳、鱼眼、水飘、毛钱等,皆薄而小,杂以土砂、铜、铅、锡而铸造,掺杂在官铸钱中行使,市面通货异常混乱。
福建是当时盗铸、私铸钱币的“重灾区”之一。自咸丰年间福建宝福局铸咸丰大钱、铁钱后,因铜贵钱贱铸钱无利可图,福建宝福局停铸二十余年。至光绪十一年(1885年)后,鉴于福建各地流通制钱不足,“钱荒”严重,闽浙总督杨昌浚等督抚大员才向清廷疏请闽省开炉铸钱。但官局铸钱时铸时停,官铸钱数量有限,解决“钱荒”收效甚微,市面私铸钱泛滥如故。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五月二十三日福州出版的《福报》刊登有一篇无名氏撰写的文章《续闽中钱法论》,描述了光绪年间福建地区民间钱币私铸盛行的景况。据该文记载,当时“私铸之人,(福州)尚干、七里等处为多。具铸法,用小炉一,铁模十数,鹅眼则不用模,而用夹住。止不过三数人,毁去制钱一文,可化为鹅眼七文;或化制钱一文,为私铸二文;其中掺入坏铅废铁,则二文可变五文。其始多窟宅于江边,继则移入黄山,寻为黄山绅士所驱,近不知又移何处。要之种类至繁,党羽至大。出示严禁,则彼目不识丁;出差访缉,则上下衙门隶役,均中饱之资,皆其徒党;官未动色,而彼已远扬。盖私铸之兴,官未知,而隶已知之。传闻私铸者之言,每处每月上下衙门例费,非七十余千不办。果尔,则官缉私铸不綦难乎。” 官私勾结,沆瀣一气,私铸之风的泛滥成灾不难想见!

爱新觉罗氏玄烨,也就是清圣祖爷康熙大帝

乾隆皇帝时期,

清政府 不过不值钱。武帝时期。


请列举几个古代金属货币时代造假币的著名事件
宋代法律规定,犯私铸钱币罪的要处以绞刑,还在预备阶段的减一等,即处流刑;指导他们从事私铸钱币罪行的,或者以工匠身份参与铸造的,判处死刑或流放行,视情节轻重而定。 从宋代起还出现了纸币———交子,后来叫做宝钞。法律规定,私造交子的,要到边疆服劳役,显然比私铸钱币处刑要轻得多。 另外,宋代惩处私铸的立法强...

宽永通宝是哪个朝代的?
日本的“宽永通宝”钱在中国民间流通了多年,直到清乾隆初年,才被官府知道,怀疑是私铸钱,还另用“年号”,这无异于谋反。于是,乾隆皇帝谕令江、浙、闽各总督、巡抚穷治开炉造卖之人。幸亏江苏巡抚庄有恭的幕僚见多识广,道出来历。于是,两江总督尹继善和江苏巡抚庄有恭“会衔上疏”,讲出来...

汉朝的货币
五铢钱:五铢钱轻重适中,合乎古代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与价格水平对货币单位的要求,因而在汉武帝以后的西汉、东汉、蜀、魏、晋、南齐、梁、陈、北魏、隋均有过铸造,历时长达739年,是我国历史上铸行数量最多、时间最长最为成功的长寿钱。皮币:武帝于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发行皮币,用宫苑中的白...

这好像是个乾隆通宝?
是清朝的乾隆通宝,很可能是私铸钱币。不值钱。

唐朝使用什么货币?盘点唐代的货币种类(组图)
大历年间,钱价很低,铜价高,按说不应该再铸造钱币。但因当时需要征收青苗地头钱(青苗钱:每亩课15钱,地头钱:每亩20文),而当时百姓手中没有过多的现钱,所以私铸一些,这样就比较合乎情理。但是如果大历元宝是私铸,但私铸往往都是仿铸旧钱,这种新铸钱币的私铸情况极少见。这一点,还需要再...

隋朝时期货币种类繁多,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钱币越来越轻。原本重两斤的钱币,后来只重一斤,在里面加入铁镍,或者裁皮糊纸作为钱,钱币材料越来越杂。钱越多越贬值,官方发行的这些货币不受到百姓欢迎。各地王族都有私铸钱币。如诏汉王杨谅在并州之立五炉铸钱;晋王杨广于鄂州置十炉铸钱;蜀王杨秀在益州立五炉铸钱。

求专家看一下,乾隆通宝新局,24局没找到
清朝:乾隆通宝。乾隆通宝新局,24局没找到说明您的钱币不是法定铸造的钱币,但清朝也有私铸钱币,同时也在流通,如:雍正通宝、乾隆通宝、康熙通宝(也有一种宝广的康熙通宝)等。一般不是法定的钱币应是私铸钱,有一定的收藏价值。

论古币材质 清朝钱币中会含有铁的成分吗
我国古钱币:币质有贝币、玉贝、骨贝、木贝、青铜贝,金、银贝。商代晚期钱币出现青铜钱币...,清朝钱币是黄铜、红铜,私铸钱币有的含铁的成分。

汉武帝禁止私铸钱币实行盐铁专卖最直接影响是?
此时随着西汉富商大贾手握的财富越来越多,他们逐渐的掌控住了西汉的铸钱业、采矿业、冶铁业、煮盐业等至关重要的行业,可以说此时西汉的经济命脉完全就由他们一手掌控,他们就是西汉经济的真正掌控者。 因此,此时西汉虽富,但最富的却并不是朝廷,而是商人。 汉初盛世图 因此,这些富商大贾凭借着这等雄厚的财力俨然...

南北朝货币分类,对后来对当时有哪些帮助?
南北朝货币:南北朝时期是历史上大动荡时代,也是中国货币史上大衰退、大混乱时代,宋、齐、梁、陈各自都曾铸钱,造成货币缺乏统一性和连续性,导致货币减重极盛,私铸劣钱盈市。这个时期还超凡脱俗地出现了不以重量命名的国号钱和年号钱!对实体经济与政策变化有一定的影响!实物货币的兴盛魏晋南北朝史...

嘉善县13210274292: 清朝历代皇帝的钱币都是什么?什么朝代的钱币最稀有? -
淳翠东方: 清朝的钱币是按照皇帝的年号起名的,具体是:天命汗钱、天聪通宝、崇德通宝、顺治通宝、康熙通宝、雍正通宝、乾隆通宝、嘉庆通宝、道光通宝、咸丰元宝、棋祥通宝、同治通宝、光绪通宝、宣统通宝.棋祥通宝是咸丰刚死的时候肃顺等顾命八大臣主持朝政时造的钱,当时定新君载淳(清穆宗)年号祺祥,后辛酉政变,改年号为同治,故此钱其实并未真正流通,最为稀有.崇德通宝也很少,而且市面上的多半都是用崇祯通宝为模伪造的.

嘉善县13210274292: 清代私铸币有价值吗 -
淳翠东方: 玩钱币的有自己的语言,不光是大清铜币,任何古钱币都不分官造和非官造.就拿大清铜币来说,它们的区别是大清铜币和私版币(私版币也就是私铸币,也是目前常说的翻砂币),不是说真正的大清铜币就值钱,相反很多翻砂币的价值比同类大清铜币的价值还要高.

嘉善县13210274292: 清朝乾隆时期的钱币值多少钱? -
淳翠东方: 您的问题,清朝乾隆时期的钱币,常见版式品相好的市场上一般在10--500元左右;不过版式丰富,也有特殊品种版式;具体的价值取决于是否真品、品种版式、品相保存的怎么样,补充图片或者链接看看就知道!

嘉善县13210274292: 清朝古钱币十代皇帝 从顺治到宣统的全套价值是多少? -
淳翠东方: 清朝顺治到宣统一共是11位皇帝,其中非常稀有的是祺祥通宝,国内市场中出现的非常少,一般拍卖价都在几万---几十万元.另外其他10位皇帝的钱币还要看钱币的铸币局...

嘉善县13210274292: 铜钱嘉庆、道光、乾隆、顺治、宽永、咸丰哪个年代最久
淳翠东方: 上述钱币按其铸行年代算,最早的是日本的“宽永通宝” (1625年始铸),然后依次为 顺治(1644年始铸) 乾隆(1736年始铸 ) 嘉庆(1796年始铸 ) 道光(1821年始铸 ) 咸丰(1851年始铸 )

嘉善县13210274292: 清朝的钱币哪个皇帝的值钱
淳翠东方: 清朝的钱币,真品常见以雍正皇帝的雍正通宝最值钱;真品有一定市场潜力的.

嘉善县13210274292: 清朝哪个皇帝的钱币最值钱?最高值多少钱 -
淳翠东方: 一般来说祺祥最值钱,就是同治之前的年号,没有最高的这一说,因为拍卖记录是在不断刷新的,母钱都很值钱. 麻烦采纳,谢谢!

嘉善县13210274292: 乾隆通宝是什么朝代的货币
淳翠东方: 乾隆通宝是乾隆时期的流通货.乾隆皇帝在位的60年里施展其“文治武功”的治国策略,创造了封建社会里最后一个辉煌盛世,之后民间便盛传佩带“乾隆通宝”铜钱可驱灾辟邪,又因乾隆二字谐音“钱隆”而备受后世藏家所喜爱的钱币.该钱...

嘉善县13210274292: 乾隆,道光,光绪,顺治,嘉庆,咸丰,诒元那个铜钱年代长 -
淳翠东方: 你好, 应该是治平元宝,首先说乾隆,道光,光绪,顺治,嘉庆,咸丰,这些钱币都是清代钱币.距离今天只有200--300年的历史,而治平元宝属于北宋钱币,铸于1064年,距离现在900多年,所以治平元宝的年代比较长.

嘉善县13210274292: 古币(咸丰通宝)是哪个朝代的钱币?
淳翠东方: 咸丰是清朝的第7位皇帝.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 嘉庆通宝是清中期的钱币.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