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春秋战国是思想家称子而后之秦朝都没有子这一说法

作者&投稿:鞠肩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为什么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称为“什么什么子”?~

自从西周大封天下后,人的地位有了根本区别,视为贵族的爵位有五等:公,侯,伯,子,男,伯是最小的国级别贵族,男是有自己耕地的人民。以下就是奴隶了,没有自己的耕地,没有自己的人生自由。然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自封爵位大有人在,最厉害的就是楚国,楚庄王自封为王,最次的就是自封子。家里有土地,有一点影响力和凝聚力就可以自封为子,以显示其尊贵。奴隶是没有办法,没有机会自封。后来有知识,识字的人为了显示自己与这帮愚民不同就自封为子,比如孟子。他完全就是仗着孔子的信仰自封的。孔子的老爸是武士,是贵族最次应该也是子。所以孔子称子是合情合理的。老子没法考证,应该是暴发户,不然怎么不称李子?他姓李呀。墨子也应该是暴发户,韩非子应该是贵族。子就是个地位的象征。

  法家,中国春秋战国时代一个以法治为核心的思想学派.这个学派否定了世袭贵族天然传承的等级制度,认为「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史记•商君列传》)他们在政治实践中,奖励耕战,毁弃诗书,彻底与传统文化决裂,主张以法治国.
  这种流派主要盛行於战国时的韩、魏、赵三国,而早期的法家学派人物亦来自这三国,如商鞅来自魏国、申不害来自韩国、慎到来自赵国等.法家中有三个学派:慎到重「势」、申不害重「术」,商鞅重「法」,这些学派思想由韩国人韩非子集以大成,构成法家思想的终极核心.
  法家这种学说乃一种纯功利主义的思想体系,内容核心主要是针对君主如何加强统治.在战国时代那种「捐礼让而贵战争,弃仁义而用诈谲,苟以取强而已矣」的殊死竞争的情况下,法家这种思想在斗争中确是相当实用,如秦统一六国就是明证,而儒家那种固守传统的温和政治主张就未免显得有些「愚远而阔於事情」了(《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西汉後期,法家思想被「废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儒家所吸收,并开始以儒法并用「儒表法裏」的理论治理国家,独立的法家学派逐渐被排斥掉.
  有人认为法家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意识形态.
  代表人物
  春秋时
  管仲
  子产
  战国时
  韩非
  商鞅
  李斯
  申不害
  吴起
  李悝
  代表著作
  《商君书》
  《韩非子》
  管仲(?—前645年),名夷吾,字敬仲,史称管子,出生于颍上(今安徽颍上县),春秋时代的政治家,哲学家.《史记·管晏列传》、《管子》、《左传》记载他的生活传记,《论语》(宪问第十四)也有关於孔子对他的评论,北宋蘇洵的《管仲传》也有一些分析.
  年轻时家境贫困,鲍叔牙发现管仲有才能,交为好友,经常和管仲往来,管仲常占小便宜,鲍叔牙并不引以为意,反而处处为他设想,一直都善待管仲(蔚为美谈,史称「管鲍之交」).后来,管仲辅佐齐国公子纠,鲍叔牙辅佐其弟公子小白.
  前686年,齐襄公逝世,他的侄子公孙无知篡位.
  前685年春天,齐国大夫雍廪杀了公孙无知,公子小白即位,立为齐桓公,鲁国却支持其兄公子纠,因此齐国和鲁国之间发生战争,管仲射箭中了齐桓公的带钩,齐桓公装死,骗过了管仲.後来齐国战胜,鲍叔牙向鲁庄公要求处决公子纠,并把管仲交给齐国.
  在鲍叔牙强烈推荐下,齐桓公不计前嫌,拜管仲为相,甚至尊为「仲父」.管仲在齐国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倡「尊王攘夷」,终于帮助齐桓公成就了霸业.
  孔子曾言:「为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司马光说:“管仲镂簋朱紘,山楶藻梲,孔子鄙其小器.”(〈训俭示康〉)
  子产(?~前522年),复姓公孙,名侨,字子产,又字子美,郑称公孙.春秋时期郑国的政治家和思想家.被清朝的王源推许为“春秋第一人”.
  据记载,子产出生于郑国的贵族家庭,他的父亲子国是郑穆公的儿子.子产少时就很聪明,有很成熟的政治见解.郑简公十二年(公元前554年),郑人立子产为卿.执政二十三年.郑定公八年(公元前522年),子产卒.《贾氏说林》载:
  子产死,家无余财,子不能葬,国人哀亡.丈夫舍玞佩,妇人舍珠玉以赙之,金银珍宝不可胜计.其子不受,自负土葬于邢山.
  孔子听说后,曰:“古之遗爱也.”现有墓,位于河南省新郑市西南17公里陉山顶上,墓冢高约5米、周长约50米.据《新郑县志》载:“子产墓累石为方坟,东有庙”.1987年3月4日,郑州市政府公布为郑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子产对当时国际国内形势的判断是:“国小而逼,族大宠多.”子产从政后,在郑国进行了内政改革,整理田制,整顿贵族田地和农户编制,承认土地私有,按田亩征税等等.接着,他又用200多斤铁铸造了一只鼎,把新制定的刑书铸在鼎上,放置于王宫门口,让百姓都知道新刑法.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刑鼎.子产推行法治,宽猛相济,安抚百姓,抑制强宗,保持国内政局长期稳定.不毁乡校,以听取“国人”意见.对外进行了一系列外交活动,维护了郑国的利益,使郑国免遭兵革之祸.子产“知人善用,择其能者而使之”,为政数十年,政绩显赫.《左传》:
  为相一年,竖子不戏狎,斑白不提挈,僮子不犁畔;二年,市不豫贾;三年,门不夜关,道不拾遗;四年,田器不归;五年,士无尺籍,长期不令而治.
  子产的思想接近于孔子以前的儒家思想.子产具有人本主义的思想,强调人事,但也不否认鬼神.提出“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在子产看来,人道先于天道,天道可以存而不论,人道则不能不察.
  慎到(约前395--约前315) 赵国人.战国时道家、法家思想家.
  早年学黄老道术,曾以齐国稷下讲学而负盛名,受上大夫之禄.齐湣王十七年(前284)离齐至韩,为韩大夫.《庄子·天下》把他与田骈同归一派,后成为从道家分化出来的法家,主张“尚法”和“重势”.由“弃知去己”观点,提出“大君任法而弗躬,则事断于法矣.”(《慎子·君子》)的法家政治主张,强调“官不私亲,法不遗爱”.同时重视“势治”,以为“贤智未足以服众,而势位足以蹳贤者”(《韩非子·难势》),权势者应“抱法处势”,“无为而治天下”.《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谓其著有十二论.《汉书·艺文志》著录《慎子》42篇,列法家 ,现存残本仅7篇.
  韩非为韩国的公子,与李斯一同拜荀子门下学习.
  在韩非生长的年代,韩国为战国七雄当中最弱小的国家,但由於他患有口吃的毛病,所以多次上书韩王陈述他的思想,而不为所用.之後《韩非子》一书流传到秦国,书中《孤愤》、《五蠹》内容被秦王嬴政所赞叹,甚至说“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李斯曰:“此韩非之所著书也.”便以战争为要胁,逼韩非出使秦国.
  韩非到秦国後,受到秦王政的欣赏,准备重用他,但招李斯忌妒,对秦王进谗言,陷害韩非入狱,最後在狱中服毒自尽.
  韩非总结了商鞅、申不害、李悝的思想,主张君主应该用法、术、势结合起来治理国家.
  商鞅(约前390年—前338年),战国时期政治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卫国国君的後裔,公孙氏,故称为卫鞅,又称公孙鞅,後封於商,後人称之商鞅.在位执政十九年,秦国大治,史称商鞅变法.
  商鞅「少好刑名之学」,专研以法治国,受李悝、吴起等人的影响很大.後为魏国宰相公叔痤家臣,公叔痤病重时对魏惠王说:「公孙鞅年少有奇才,可任用为相.」又对惠王说「王既不用公孙鞅,必杀之,勿令出境.」公叔痤死後,商鞅听说秦孝公雄才大略,便携同李悝的《法经》到秦国去.通过宦官景监三见孝公,商鞅畅谈变法治国之策,孝公大喜.前359年任左庶长,开始变法,後升大良造.
  周显王十三年(前356年)和十九年(前350年)先後两次实行变法,变法内容为「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这时太子犯法,商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刑其太傅公子虔与老师公孙贾.秦孝公十六年,太傅公子虔复犯法,商鞅施以割鼻之刑.变法日久,秦民大悦.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前340年,率秦赵军败魏国公子卬将军,魏割西河之地与秦,将人民迁居至大梁,此时梁惠王大忿:「寡人恨不用公叔痤之言也.」商鞅因功封於商十五邑.
  商君之法太过刻薄寡恩,设连坐之法,制定严厉的法律,增加肉刑、大辟,有凿顶、抽肋、鑊烹之刑.秦国贵族多怨.赵良劝说商君积怨太深,宜「归十五都,灌园於鄙」、「不贪商、於之富,不宠秦国之教」,商鞅不听.前338年,秦孝公崩,惠文王太子驷即位,太子虔告商鞅谋反,商鞅逃亡至边关,欲宿客舍,结果因未出示证件,店家害怕「连坐」不敢留宿,自是「作法自毙」;欲逃往魏国,魏人因商鞅曾背信攻破魏帅,亦不愿收留.後来商鞅回到商邑,发邑兵北出击郑国,秦国发兵讨之,杀鞅於郑国黾池,死後被秦惠王处「车裂之刑」於彤,灭商君之族.
  李斯(?~前208年),楚上蔡(今河南省上蔡县西南)人,是秦朝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在诸子百家中,李斯是荀子的学生,後和韩非都成为法家学说的代表人物.
  秦王政四年(前237年)爆发韩国水工郑国为间谍案,在宗室大臣的鼓噪下,秦王下令驱逐一切客籍官员,李斯因此上〈谏逐客书〉於秦王,说明有容乃大的重要性,他认为「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齎盗粮者也.」於是秦王政下令取消逐客令,重用李斯,并加强对各国进攻.韩国恐惧,韩王派韩非至秦求和,秦王将韩非扣留在秦国,秦王政十四年(前227年),他害死自已的同学韩非.他协助秦始皇一统天下,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全国币制.始皇三十四年(前207年),李斯建议销毁民间所藏《诗》、《书》等百家之学,又坑杀儒生,史所谓「焚书坑儒」.
  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7月秦始皇死於沙丘平台(今河北广宗),李斯密不发丧,和赵高合谋矫诏扶立嬴胡亥即位,并赐死嬴扶蘇.秦二世元年(前209年)7月,陈胜、吴广起义爆发.不久赵高诬陷李斯想割地称王,又诬陷李斯子三川郡守李由与乱军私通,李斯上书申冤,却被赵高扣下,并投入监狱.後来李斯不堪酷刑,终於被迫认罪,秦二世二年(前208年)七月被腰斩於咸阳,临死前对儿子说「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父子对泣,夷灭三族.
  李斯主张以小篆为标准书体.对汉字的规范化起了很大的作用.传为由李斯书写的刻石有《泰山封山刻石》、《琅琊刻石》和《峄山刻石》、《会稽刻石》等.
  申不害(?~前337年),河南荥阳人.「史记」在「老子韩非列传」後面写他是「故郑之贱臣.学术以干韩昭侯,昭侯用为相.内脩政教,外应诸侯,十五年.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彊,无侵韩者」.
  申不害也是早期的法家.史记有「著书两篇,号曰申子」的话,汉书有「申子六篇」的话,但全都亡轶了.法家中有三派:慎到重「势」、申不害重「术」,商鞅重「法」.
  「韩非子」有一段话,说到这点:问者曰:「申不害、公孙鞅,此二家之言,孰急於国?」应之曰:「是不可程也.人不食十日,则死;大寒之隆,不衣亦死:谓之衣食孰急於人,则是不可一无也,皆养生之具也.今申不害言术,而公孙鞅为法.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杀生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执也.法者,宪令著於官府,赏罚必於民心,赏存乎慎法,而罚加乎奸令者也,此人臣之所师也.君无术则弊於上,臣无法则乱於下,此不可一无,皆帝王之具也.」
  吴起(前440年—前381年),中国古代军事家和政治家.
  吴起,战国时卫国左氏(今山东定陶县西)人,曾经拜鲁国曾子为师,学习儒术.敢于改革,善于用兵.
  早年得鲁国国君赏识,及后齐鲁交战,吴起因在鲁国娶了一位齐国宗室女子为妻,鲁国人对即将担任统帅的吴起表示怀疑,吴起为博得鲁国信任,竟将自己妻子杀死.鲁国虽然保住了,但是吴起以杀妻来求得将位,这种行径为鲁人所恶,因而最终还是被鲁国的国君所辞弃.
  之后吴起到魏国,被魏文侯和李悝重用,任西河守,推行李悝的变法.后来又去楚国为宰相,同样推行变法,想要废掉疏远的公族、蓄养战士,但是做事过于急切严厉,被许多皇族所恨.
  楚悼王死后,楚国贵族即向吴起展开围攻,必杀之而后快.吴起知道自己必死无疑,便来一招借刀杀人,同归于尽.他逃跑至太庙,躲藏在楚悼王的尸体下.吴起虽然仍被乱箭射死,但也有不少箭射到楚悼王的尸体上.楚悼王的儿子即位后立即命人以楚悼王尸体上的箭捉拿在放箭的人,并以大不敬之罪诛灭了七十多家贵族,也算替吴起自己报了仇.
  吴起的变法时间较短,基础不深,继任者楚肃王又对吴起的变法并不感兴趣,吴起在楚国的变法收效甚微.吴起是与孙子齐名的伟大军事家,他治兵有术,在战略战术上留下许多佳话;但母丧不临、杀妻求将,在品德上沾上重大污点,向为儒家学派所诬.这种为求目的不择手段的性格,虽然使他治兵有术名扬天下,却也注定了悲剧的宿命.
  李悝(约前455年—前395年),中国战国时代著名思想家,主持魏国变法,其重农与法治结合的思想对商鞅、韩非影响极大.故一般认为他是法家的始祖.
  李悝曾任魏文侯相,主持变法.进行“尽地力之教”,其具体内容已不可知,但主要为鼓励农民精耕细作,推广成功的耕作经验,提高产量.并且实行“善平籴”的政策,国家在丰年以平价购买余粮,荒年以平价售出,以平粮价;政治上实行法治,废除维护奴隶主贵族特权的世卿世禄制度,奖励有功国家的人,按照功劳和能力提拔官吏,如任命吴起为西河守,用西门豹治邺.经过变法,魏国国力增强,成为战国初期强国之一.
  他还汇集当时各国法律编成六篇《法经》,包括盗法、贼法、囚法、捕法、杂法和具法,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法典,商鞅听说秦孝公雄才大略,便携同《法经》到秦国去.现仅存篇目,内容已失传.

古代思想家称“子”,盛兴于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

“公、侯、伯、子、男”是古代爵位的等级。
大约从春秋时代起,人名除了正式的姓名外,大士大夫和文人中还盛行表字。
有些文人沿用古代“公、侯、伯、子、男”爵位的等级给自己表字时,既不愿以末等的“男”做为自己的表字,也不用头等的“公”为自己表字,往往采用偏下的第四等“子”来表字。
“子”,是中国古代士大夫的通称。诸侯之 上大夫卿、下大夫、上士、中士、下士凡五等,亦称“子”。若宣子、武子之类是也。——赵彦卫《云麓漫钞》。
“子”,是中国古代对男子的通称。如:子年少。——晋· 干宝《搜神记》;而独不足子所乎。——明· 刘基《卖柑者言》;子之说。——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子不闻藏书者乎?——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子”,又是古人对自己老师的称呼。如:子曰:学而时习之——《论语》;子墨子闻之——《墨子·公输》。

“子”,在古代是尊称,如“孔子”、“墨子”、“孙子”,不直接称呼他们的姓名,是表示后人对他们的尊重。如现代人称呼“先生”一样。

秦朝之后,以“子”尊称,还是遗存的。但后来逐渐习惯以姓名称呼名人。而且,以“子”称呼,字数太少,容易混淆,现代人听起来不习惯。现代人就认为“子”指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

秦朝之后,文人有用“子”作表字的。
秦朝之后,以“子”作表字的名人:
同是表字“子安”的可查到有三人:西晋的成公绥、唐代的王勃、清代的魏秀仁;
北周的王褒与西汉的王褒不但同姓同名,而且表字都是“子渊”。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杜甫:字子美,唐诗人。
苏轼:字子瞻,北宋文学家。
唐寅:字子畏,明画家、文学家。
曹寅:字子清,清诗人.

学术氛围不一样了,达不到那样的高度。也算是对前人的一种尊敬吧。

春秋战国虽然战事频繁,但周礼还有一丝尚存,且各国虽有战端,但相互制衡,所以百家争鸣。
秦后一统天下,暴政之下,民心不稳,且由李斯代表的法家一派,严法苛政酷刑,导致了学术界的没落。试想天下只能有一个声音后,能唱反调的都被灭了。

子是对古代男性的尊称,一直都有,像苏轼叫苏子,朱熹称朱子......一直在用的,就像现在称男性为先生一样普遍。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的思想发生了什么样的转变?
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学术流派的成就,与同期古希腊文明交相辉映;以孔子、老子、墨子为代表的三大哲学体系。至战国时期,形成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特征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的显著特征是百家争鸣。以下是对该时期各主要学派思想的概述:一、儒家 儒家学派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其经典著作包括《论语》、《孟子》、《荀子》。儒家强调“礼乐”与“仁义”,倡导“忠恕”与“中庸”之道,主张以“德治”为国家治理的根本。...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有哪些?
孔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孙子是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老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孟子是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庄子是东周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墨子是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

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思想派别有哪些
2、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 代表作:《道德经(老子)》、《庄子》主要思想: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又称「道德家」.这一学派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

诸子百家熠熠生辉的局面叫什么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前770年—前476年)战国(前475年—前221年)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家族流派之间争芳斗艳的局面。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是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这一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彼此诘难,相互争鸣,盛况空前的学术局面,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春秋...

春秋战国时期主要有哪些思想流派
1、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是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为学术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2、社会变革和各国纷争的局面促成了思想自由的社会环境;3、私学兴起,教育相对普及,培养了大批人才;4、各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竞相礼贤下士,重用人才。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

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思想活跃的局面
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是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这一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彼此洁难,相互争鸣的盛况空前的学术局面,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使这一时期成为中国历史上诸子百家政治学术思想大融合的重要时期, 这个时期,社会结构急遽变化,社会矛盾异常尖锐,兼并战争接连不断,文化思想空前活跃。

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是思想史上的黄金时代?
1.政治上:周王室衰微,思想控制减弱。2.阶级上:地主阶级出现,思想上与奴隶主阶级发生激烈碰撞。3.文化上:私人教学出现,文化教育由“学在官府”变为“学在民间”。4.各诸侯国统治者需要治国的思想,刺激了各种思想的诞生。5.孔子老子等思想家的出现与推动。

春秋战国有哪些思想?
一、儒家:孔子、孟子和荀子与儒家思想的形成 1、孔子的成就 哲学思想——创立儒学,思想核心是“仁”、“礼”(仁者爱人,克己复礼)政治思想:① 主张为政以德(含民本思想)② 提出“正名”主张;教育上:“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创办私学,总结出一些教育教学方法。典籍上:编订“六经”。2、...

春秋战国时期有哪些主要的思想流派?
春秋战国时期政治思想是中国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变时期的政治思想。这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发展的重要时期,在此时期内,百家争鸣是政治思想发展的一个特征。春秋战国时期 这是中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和封建社会形成的时期。当时著名的思想流派有以 孔丘、 孟轲、 荀况为代表的 儒家学说,以 ...

九寨沟县13325015609: 中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能涌现那么多叫“子”的思想家 -
扈音捷克: 大约从春秋时代起,人名除了正式的姓名外,大士大夫和文人中还盛行表字.例如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到了东晋,自陶渊明写《五柳先生传》:“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自称号为“五柳先生”开始,文人学士便纷纷相继模仿,...

九寨沟县13325015609: 为什么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称为“什么什么子”? -
扈音捷克: 在战国时期,“子”是对学识渊博者的一种特有尊称,通常将老师称为“某某子”,即使是皇帝也配不上“子”的称号.

九寨沟县13325015609: 春秋战国时期为何称呼都带子 -
扈音捷克: 在春秋以前,“子”原为天子所属的卿的尊称,如微子、箕子之类.春秋初期只有少数诸侯所属的卿称“子”;到春秋中期以后,诸侯的卿就普遍称“子”;到春秋、战国之际, “子”便成为著名学者和老师的尊称,如孔子、墨子之类.到战国时代,“子”便成为一般学者的尊称了.

九寨沟县13325015609: 中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能涌现那么多叫“子”的思想家?
扈音捷克: 那是时代的发展的一种产物,不是说,它们想不想用子的问题,而是,在那种年代,... 而后面没有子的,反而混的都不咋地.可能是请算命先生算过一样.呵呵.还有一种可能...

九寨沟县13325015609: 春秋战国时期,如孔子,孟子,荀子,老子,韩非子,庄子,等一些大思想家.为什么他们的名字后面都带一个“子”呢?巧合还是其他? -
扈音捷克: ◎ 对人的称呼:男~.妻~.士~(读书人).舟~(船夫).才~.◎ 古代对人的尊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孔~.先秦诸~. 希望对你有帮助

九寨沟县13325015609: 为什么春秋战国时期的名人很多叫什么子的 -
扈音捷克: 看了易中天的文章,觉着不错. 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因为当时的士人很自由,当局也很宽容.士人,也可以说是知识分子吧,周游列国,朝秦暮楚,今天跑到这个国家,明天跑到那个国家,反正"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各国...

九寨沟县13325015609: 中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能涌现那么多叫“子”的 -
扈音捷克: 子乃圣贤之称.过去只要是著书立说,只要自成一派,无论是开城,还是守城的,都被称为圣贤.只不过到了汉代中期,罢莫百家独尊儒术,很多学派消失了而已.

九寨沟县13325015609: 为什么春秋战国时期有文化的人都叫*子的,比如孔子孟子……
扈音捷克: 楼主你好,梧桐雨为你解答 “子“这个字是春秋战国时期对类似于老师,有师德的人的尊称.到后来人们似乎就不怎么说了. 如果对楼主有所帮助,请采纳.

九寨沟县13325015609: 春秋战国为什么有那么多思想家 -
扈音捷克: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是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这一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彼此诘难,相互争鸣的盛况空前的学术局面,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使这一时...

九寨沟县13325015609: 春秋战国为什么有那么多思想家 -
扈音捷克: 当时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各诸侯国林立纷争.各诸侯国的国君为了在争斗中取得霸主地位,竞相招贤纳士,运用不同思想学说以使自己的国家富足强大起来.这便给百家争鸣创造了一个宽松的学术氛围.各学术团体于政治权势是相对于独立的.他们虽从不同的社会集团的利益出发,纷纷著书立说,议论时事,阐述哲理,各成一家之言,但是他们并非政治附庸,依附于某个政治权势集团,而是"用我则留,不用我则去".此外,各个学派之间、同一学派的不同流派之间,既相互斗争又相互学习和借鉴.这也是促成百家争鸣的另一重要因素. 这也更加的造就了更多的思想家.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