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封异姓王有多难?需要满足什么条件?

作者&投稿:贾成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古代封异姓王有多难?需要满足什么条件?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异姓封王之所以难上加难,不得不提到一个人,那就是西汉的开国皇帝——刘邦。他在楚汉争霸获胜之后,最终选择了延续秦始皇的皇帝制度,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分封异姓王的皇帝,他一共分封了齐王(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赵王张耳、燕王臧荼(后来换成卢绾)、长沙王吴芮、韩王信等八个人为异姓王。
后来发现这些异姓王威胁中央政权,就先后除掉了七个,然后换上自家的同姓王。刘邦是册封异姓王的第一人,同时也是明文禁止异姓封王的第一人,这便是著名的白马之盟——出自《史记.吕太后本纪》中“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可以说从刘邦之后,异姓封王的难度直接上了天,但是后世还是出现了许多异姓王,他们都是如何做到的,具备哪些条件呢?
第一,权臣或外戚。
皇帝年幼或失权成为傀儡的时候,真正掌握国家大权的往往是权臣(这里的权臣指的是非皇族的,像宇文护、多尔衮这样的皇族权臣不包括在内)、外戚,当然有的人既是权臣又是外戚。这些人是事实上的皇帝,封自己或者家里人当个王很简单,有的人封王是篡位称帝的准备工作。
例如,刘邦死后,他老婆吕后临朝称制长达十六年,她视白马之盟为空文,封了自己娘家吕姓亲戚一大堆当王——吕王吕台、梁王吕产、赵王吕禄、燕王吕通;东汉末年的魏王曹操、曹丕,晋王司马昭、司马炎;东晋末年的楚王桓玄、宋王刘裕;南朝梁末年的陈王陈霸先;北周末年的隋王杨坚等等。

第二,割据一方的军阀。
王朝末期,战乱不止,很容易出现拥兵割据一方的军阀。这些人完全不受朝廷的控制,掌握着自己割据地的全部军政财大权。胆子大,条件成熟的军阀甚至直接称帝,但大多数人都是退而求其次,要么自立为王,要么装装样子求封为王,或者先称王,之后再称帝。这一类比较著名的有东汉末年的汉中王刘备、吴王孙权;隋朝末年的唐王李渊、郑王王世充;唐朝末年的梁王朱温、岐王李茂贞、晋王李克用、越王钱镠、临清王罗弘信、太原王王处直等等。
第三,亡国皇帝。
自古谋朝篡位者,即使明目张胆到了极限,也会装装样子、走走形式地去安置一下前朝皇帝。其中,降格成王就是一种方式。旧朝皇帝降格成王,篡位者升格为成皇帝,那这个降格而来的王相对于新朝就成了异姓王。这一类异姓王身份过于尴尬,几乎都没落什么好下场,数量也不多。
有三国时期魏国的末代皇帝曹奂,被篡位者司马炎降格为陈留王;东晋末年原晋帝司马德宗,被篡位者桓玄降格为平固王、其弟司马德文被篡位者刘裕降格为零陵王;南朝宋的末代皇帝刘淮,被篡位者萧道成降格为汝阴王;南朝梁的末代皇帝萧方智,被篡位者陈霸先降格为江阴王,后周末代皇帝柴宗训,被篡位者赵匡胤降格为郑王等等。
第四,附属国(包括游牧部落)君主。
这些人受封为异姓王比较顺理成章,因为严格意义上讲,这些人在地位上甚至和中原王朝的皇帝是平等的,只不过,一方面是实力不如中原王朝,不敢直接硬怼,只得自降身份,接受封王表示臣服;另一方面是文化差异,游牧帝国的首领称号原本就五花八门,他们甚至对中原王朝的帝号与王号的区别没有明确的概念,不做深入计较。例如,西汉初年的南越王赵佗、东瓯王姒摇,清朝的科尔沁郡王等等。
第五,功臣。
他们是异姓封王的主力军,能占到异姓王总数的一半以上。不过功臣封王也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死后追封,第二类是活着受封。很明显,第二类的难度要明显大于第一类。
死后追封功臣既可以表现皇帝的宽厚,安抚人心,又因为受封人已经去世,且王爵不能世袭,国家不用付出什么实质性的代价,一举两得。因此,死后追封的异姓王的人数量极多。光宋朝就有谯王郭守文、河南王慕容延钊、威武王石守信、渤海王高怀德、琅琊王王审琦、韩王赵普(追封)、济阳王曹彬、舒王王安石、鄂忠武王岳飞、鄜王刘光世、蕲忠武王韩世忠、循王张俊、申王秦桧、涪王吴玠、信王吴璘等多达十几个。
异姓封王难度最高应当是功臣活着受封,王爵作为最高的爵位,要想凭着功劳受封,一般是需要取得极大的军功才行。不过,历朝历代封王的功劳是不一样的,因此难度也有所差异。
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除了权臣、外戚、军阀,压根就没有异姓功臣被封王。
唐朝军事活动较多,文臣武将有很多立军功的机会,而且唐朝对于王爵也并不吝啬,再加上后期藩镇割据时间很长,可以说,唐朝应当是活着异姓封王人数最多的朝代(没有之一)。
有吴王杜伏威、燕王罗艺、汉阳郡王张柬之、扶阳郡王桓彦范、博陵郡王崔玄暐、南阳郡王袁恕己、平阳郡王敬晖、东平郡王安禄山、西平郡王哥舒翰、汾阳郡王郭子仪、雁门郡王郭锐、武威郡王郭昕、定襄郡王郭英乂、大宁王仆固怀恩、临淮王李光弼、西平王李晟、武威郡王李怀仙、晋昌王辛京杲、高平王薛嵩、南平王李希烈、通义王朱滔、雁门郡王田承嗣、张掖王段秀实、昌化王白孝德、常山王王景崇、颍川王陈敬瑄、琅邪王王重荣、钜鹿王时溥等等。

北宋封王的功绩是收复被辽国占领的幽云十六州,终宋一朝只有宋徽宗时期的宦官童贯做到了,他奉行“联金灭辽”,北上伐辽的时候却令人二十万大军全军覆没,不得已花了一百万贯钱将燕云之地从金国人手里赎了回来,被宋徽宗封为广阳郡王,然而却就此埋下了靖康之耻的祸根。
明朝活着封王的主要有忠勇王金忠、宁夏王李成栋、延平文王郑经、延平王郑克塽、晋王李定国、秦王孙可望、蜀忠王刘文秀、延安王艾能奇、巩昌王白文选、庆阳王冯双礼、汉阳王马进忠、黔阳王皮熊、真定王郑鸿逵、汉中王吴三桂、兴化王洪承畴等等,但除了蒙古贵族出身的金忠以外,其余异姓王均是在明朝灭亡之后,处于四面楚歌的南明皇帝不得已才册封的。
清朝活着受封的异姓王则比较典型,都是在清兵入关之后,充当马前卒的,有定南武壮王孔有德、靖南王耿仲明、平南敬王尚可喜、平西王吴三桂、义王孙可望等等,几乎每一个人都是臭名昭著。
在中国古代,“家天下”的观念深入每个人的骨髓,统治者最希望的就是“化国为家”,让自家的子孙世世代代统治着国家,而异姓封王就意味着要与外人共享国家,这是统治者最不愿看到的。所以,历朝历代都在想尽各种方法提高封王的难度,或者是削弱异姓王的权力。
而真正名副其实的异姓王往往是谋朝篡位者,这也就是为何异姓王往往集中在王朝的建立初期和灭亡的末期的根本原因。国家是他们的私产,要想尽办法争夺、保护,只不过这些过程有太多苦难,连累了广大的黎民百姓。


刘邦除异姓王比项羽更狠,为何最后只保留了一个异姓王?
刘邦封异姓王只是迫于局面,刘邦封了七个异姓王,没办法,正是需要他们的时候,所以迫不得已封王。这些异性王永远都是刘邦的眼中钉、肉中刺,迟早都得拔掉的。可以说刘邦为了他的江山真是忍耐了许久。后来项羽被除掉了,刘邦就开始着手处理这些平时傲慢无礼的异姓王了,有些被灭全族,有些随便找着蹩脚...

刘邦分封的八个异姓王分别是谁?异姓诸侯王有什么作用?
刘邦建立汉朝后,分封了八位异姓诸侯王。一般当皇帝要分异姓诸侯王的时候,就说明这个政权逐渐走向衰落了,毕竟一般封王都是封同姓亲戚,也比较保险。但有些诸侯看到皇帝权势下降,就会逼着皇帝给他们封王,那他们的地位就上升了不少,所以一个朝代的异姓诸侯王慢慢多起来并不是什么好事。那为什么刘邦一开始...

汉封异姓八王,长沙王吴芮家为什么可以独兴呢?
纵览全部中国的封建社会历史时间,封异姓王比较多的是唐代,而且大部分要在唐代后期才出现的,所以在封建社会建国前期封异姓王是极其少见的,首先推荐是汉朝刘邦建国之时。那时候刘邦重赏给自己打下江山的元勋,特意册立了八位异姓王,但是最终安度晚年的就只有一位!刘邦的开端比较低,在秦末农民起义以前...

明朝异姓王想要活下去有多难
朱元璋看来,异姓王是不能够随意的分封,如果给对方封了王爵,那么他在自己的封地当中拥有很大的自主性。可能当代异姓王对于朝廷没有什么想法,可是谁能保证他们的子孙没有想法呢?这就使得明朝皇帝们,对于这条祖训是非常的遵守,基本上明朝的异姓王大部分都是死人,很少有活人。

异姓王其他朝代的异姓王
在历史上,各个朝代都有封赐异姓王的现象。例如,在东汉时期,曹操曾被封为魏王。进入魏晋南北朝时期,曹魏有晋王司马昭和司马炎,前赵石勒为平晋王,后赵冉闵为武德王,北魏宗爱则为冯翊王(太监)。梁朝则有陈霸先被封为陈王。隋朝时期,李渊被封为唐王,王世充为郑王。唐朝时期,众多将领也封为王爵,...

古代为何都讲究“异姓不王”?
但是如果封了其他异姓王爷,如果这些异姓王爷们与中央争夺权利,造成中央落败,地方强大。最后的后果就是,他们皇族的人会受到前所未有的打击,可能会有子孙被屠戮殆尽的风险。所以在一个新的王朝的建立时,每一代始皇帝都会立下,不得分封异姓王爷的规矩,其最终目的就是保护自己家的统治。

刘邦共分封了八个异姓诸侯王,他们的下场如何?
楚汉战争时,韩王韩信随刘邦战胜项羽平平天下。西汉创建后,韩王韩信举兵叛逆刘邦,投奔匈奴人。但是,则在又一次领兵攻汉之际,被大将柴武在参合击杀。总体来说,针对汉高祖刘邦分封制的八个异姓王,并没有造反的两人最终获得了善始善终的结局。而陆续谋反的六位异姓王,则陆续被害。以后,汉高祖刘邦又封...

亡于藩镇割据的唐朝,成为异姓王是否比其他朝代更加容易?
汉朝自刘邦“白马盟誓”非刘姓不得封王后,除吕后当政大封吕氏子弟外,几乎没有异性王。宋朝异姓王大多为死后追封,如岳飞。明朝同样奉行非朱姓不封王的思想,直到明末战乱时期,异姓王才多起来。清朝除开国时封的吴三桂、耿精忠等几个异姓王外,就没有再封异姓王。唐朝异性王的数量就多...

古代被封为异姓王的藩王,为什么都没有好下场呢?
经过这件事是之后刘邦下令异性不得封王。刘邦的规矩一直延续到西汉灭亡。刘邦死后并杀了和罢免了许多和自己政见不和的人。汉光武帝建立东汉并统一天下后,继续执行异姓不封王的规矩。王爵该封给谁呢?照汉初的情况,有同姓皇族,也有异姓功臣。汉朝之后的王朝,几乎都会封同姓王。从众多结局大家都可想而...

刘邦封的八个异姓王
2. 八个异姓王的身世与封地 刘邦封的八个异姓王,分别是:齐王刘肥、楚王刘戊、魏王刘熟、赵王刘购、韩王刘龙、鲁王刘购、梁王刘欣、潞王刘贺。这八个王中,有的是刘邦的亲戚,有的是曾经帮助过刘邦的功臣,有的则是占据重要要地的豪族。根据历史上的记载,这八个王的封地分别在今天的山东、湖南...

昌乐县15294082703: 历史古代的皇后娘家人可以封王吗? -
春很盐酸: 不能.从西汉灭掉异姓王之后,封异姓王的条件就非常苛刻了.除了准备篡位的以外,只有北魏、唐朝会封活着的大功臣为异姓王,剩下的只有死后追封为王的.不要说皇后家人,就是皇太后家人也很少封王的.但是有一种情况,就是全国割据的时候,皇帝会封某些割据政权的头领为王,并且娶他们的女儿.这是皇后家人本身牛逼才封王,不是当了皇后才封王的.例如北魏的冯太后,出身就是北燕王室.

昌乐县15294082703: 异姓王是个什么概念? -
春很盐酸: 异姓王,是指皇族以外的、因功而受封王爵的人.最初封异姓王的是西汉的开国皇帝刘邦.之后的朝代也有封异姓王,但是是在皇帝势弱的时候才会封,一旦封异姓王,就意味着一个朝代由盛转衰或即将灭亡.乱世时的异姓王最多.异姓王大多数是死后追封,荣誉头衔死前为王的都是军人,下场大多不好

昌乐县15294082703: 异姓王一般住哪?有没有住在京城的?异姓王有实权吗? -
春很盐酸: 异姓王一般不住在京城,在有皇帝之后封非皇族为王的要从西汉刘邦统一之后,一直到清朝灭亡历朝历代都有异姓王.异姓王的册封一般是因为臣子功高赏无可赏或者说皇权衰弱无法控制臣子.一般异姓王权力很大,在自己的封地里就相当于国中之国,有独立的行政、司法、税收、武装等等,中央根本控制不了.乱世之时异姓王最多.清朝自三藩之乱以后就基本没有活着的异姓王了,大多是死后追封的,如福康安、傅恒等.

昌乐县15294082703: 不是皇上兄弟的人能不能封王?
春很盐酸: 这个要看在那个时期,哪个朝代,比如周朝,有很多异姓王,秦统一六国后实行郡县制,不设分封王,所以不存在封王一说,到了汉代,刘邦定天下,有几个异姓王,比如粱王彭越、楚王韩信、九江王英布、韩王韩信(同名)····都曾被封王,但很快刘邦就把他们都给收拾了,非贬即杀,此后定下“白马之盟”“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可是好景不长,吕后临朝称制,坐上了皇帝宝座,还是封了吕产、吕禄等吕氏宗亲为王,吕后死后,吕产、吕禄被杀,天下又恢复非刘氏不得封王,直到王莽被立为安汉王,加九锡,成为西汉最后一个异姓王,原因是他结束了西汉,自己做了皇帝.东汉末年,曹操曾封为魏王.此后历代只有在及特殊情况下,一般很少有异姓王出现.凭记忆整理,或有偏差,仅供参考.

昌乐县15294082703: 古代后期异姓封王要立多大的战功?笼统计算要征战沙场多少年啊? -
春很盐酸: 不是你这样算的. 按理说, 战功是以打下来的城池数计算.你打一辈子没打下过一座城,那也没你什么事儿. 城池有商业和农业收入,这是计算战功的主要指数.因为它可以为国库作贡献.

昌乐县15294082703: 汉代封国的数目来自于什么 -
春很盐酸: 汉封功臣,大者王,小者侯.就王而言,主要有二种:一是异姓王,一是同姓王.楚汉战争后期,汉高祖刘邦迫于形势需要,先后分封了七个异姓王,他们是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黥布、燕王臧荼,赵王张敖、韩王信、长沙王吴芮.

昌乐县15294082703: 不是皇上的亲兄弟叫什么? -
春很盐酸: 历史上异姓王比较少. 有的是有无数功勋的,且封的都是郡王,就是两个字(地名)的郡王,比如汾阳王郭子仪. 还一种就是帝国没落,军阀封王,就是以地域名+王,比如唐末岐王李茂贞、梁王朱温等.

昌乐县15294082703: 历史上对少数民族的册封政策和设郡封王政策有什么异同啊?
春很盐酸: 设郡封王,西汉初年汉高祖郡国制度并行,设郡分王应该是这个时候开始的.汉初主... 这些异姓王甚至一些同姓王的下场,都是不怎么好的. 古代帝王以封爵授给宗族妃嫔...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