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 解释

作者&投稿:主父泻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什么意思?~

释义:起首的第一点为全字的定下范例,开篇的第一个字是全幅设定准则。
出处:初唐·孙过庭《书谱》
原段:《易》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况书之为妙,近取诸身。假令运用未周,尚亏工于秘奥;而波澜之际,已浚发于灵台。必能傍通点画之情,博究始终之理,镕铸虫篆,陶均草隶。
体五材之并用,仪形不极;象八音之迭起,感会无方。至若数画并施,其形各异;众点齐列,为体互乖。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
违而不犯,和而不同;留不常迟,遣不恒疾;带燥方润,将浓遂枯;泯规矩于方圆,遁钩绳之曲直;乍显乍晦,若行若藏;穷变态于毫端,合情调于纸上;无间心手,忘怀楷则;自可背羲献而无失,违钟张而尚工。譬夫绛树青琴,殊姿共艳;隋珠和璧,异质同妍。何必刻鹤图龙,竟惭真体;得鱼获兔,犹吝筌蹄。
译文:
《易经》上说:“观看天文,可以察知自然变化;了解人类社会,可以用来治理天下。”何况书法的妙处。假使笔法奥秘之处也未掌握,就须经过反复实践,以指使手中之笔。学书须懂得使点画能体现情趣,全面研究起笔收锋的原理,融合虫书、隶书的韵致。体会到用五材来制作器物;像用八音作曲,演奏起来感受也就兴会无穷。
若把多个笔画摆在一起,它们的形状应各不相同;几个点排列一块,体态也应各有区别。起首的第一点为全字的定下范例,开篇的第一个字是全幅设定准则。笔画各有伸展又不相互侵犯,结体彼此和谐又不完全一致;留笔不感到迟缓,走笔不流于滑速;燥笔中间有湿润,浓墨中使出枯涩。
不依尺规能令方圆适度,弃用钩绳而致曲直合宜;使锋忽露而忽藏,运毫若行又若止,极尽字体形态变化于笔端,融合作者感受情调于纸上;心手相应,毫无拘束。这样,自然可以背离羲之、献之的法则而不失误,违反钟繇、张芝的规范仍得工妙。

扩展资料一、赏析
初唐书论,最重要的还是孙过庭的《书谱》。这篇三千七百字的煌煌大论,内容广博宏富,涉及中国书学各个重要方面,且见解精辟独到,揭示出了书法艺术的本质及许多重要规律,从而成为我国古代书法理论史上一部具有里程碑性质的著述,标志着中国书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辉煌的阶段。
里,着重介绍《书谱》对书法艺术"表情"本质的揭示与阐发。 书法艺术的根本追求何在?书法艺术的本质究竟是什么?这是中国书学真正成熟与自觉的表现。而孙氏主要的理论贡献,就在于他在《书谱》中一以贯之,对中国书法的"表情"本质做了科学而鲜明的揭橥与反复而深入的论述。
二、作者简介
孙过庭(646~691),名虔礼,以字行。杭州富阳(今属浙江)人,一作陈留(今河南开封)人。唐代书法家、书法理论家。曾任右卫胄参军、率府录事参军。胸怀大志,博雅好古。擅楷书、行书,尤长于草书,取法王羲之、王献之,笔势坚劲,直逼二王。宋米芾以为唐草得二王法者,无出其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书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孙过庭

儒、道两家的美学思想是中国古典美学不可偏废的两翼。任何强调一家美学思想的企图,非但不能得到一翼,反而会有失去两翼的危险。本文试图以书法美学名篇《书谱》作为个案,通过中和之美、抒情功能、骨气论、道法自然、逍遥自在这五个方面的解读分析,力求从中窥见儒、道两家的文艺美学观念对中国古典美学的深远影响。
儒、道两家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影响巨大,对初唐时期孙过庭《书谱》的影响也是如此。《书谱》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书法作品层面,《书谱》作为草书墨迹作品,是一篇千馀年来传诵极广、为人称颂的法帖。二是文本层面,《书谱》是一部文约字简、书文并茂的书法理论著作,奠定了书法理论的基本框架。唐代以后的习书者大都要从中探求书法的奥秘与技巧,其在书法理论史上的地位与文学领域中的《文心雕龙》、《诗品》大致相当,是中国传统书法美学的代表作之一。本文试图从单纯文本的维度,用审美的眼光来阅读《书谱》,力求探寻文本背后所蕴含的儒、道两家的文艺美学观,以期彰显它们对中国古典美学的深远影响。

一、中和之美:“泯规矩于方圆”

力求表现中和之美,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样式一直努力的方向,也是中国古典美学一直追求的最高标准。如果说儒家的中和之美主要表现在和谐人际关系的追求,那么道家的中和之美则主要表现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勿庸置疑,这是一个非常高的境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形式之一,书法与作为中国古代文学源头的古诗相似,都有一个共同的标准,那就是中和之美。简而言之,诗的中和之美,就是“温柔敦厚”,合于此者被称为“诗教”;书法的中和美即“平和简静”,合于此者被称为“神品”。
熟读古代诗书,深受中国古代儒、道文化熏陶的孙过庭,深谙中和之美在书法美学中的重要性。他在《书谱》中曾多处提到在书法学习与创作中都要力争求达到中和之美。
关于书法的学习方法上,孙过庭就字的结体向书法爱好者提出了学书的“三时三变”的学书三阶段论。整个学书的过程,他用平正―――险绝―――平正三段式来表达;学书的总体要求,他用“通会(融会贯通)”一词来概括。显而易见:第三阶段的“平正”不是第一阶段“平正”的简单重复,也不是第二阶段“险绝”的倒退,而是融会贯通了“平正”和“险绝”二者的进一步升华,是返朴归真的一种表现,这就充分体现了中和之美。
“至若数画并施,其形各异;众点齐列,为体互乖。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违而不犯,和而不同;留不常迟,遣不恒疾;带燥方润,将浓遂枯;泯规矩于方圆,遁钩绳之曲直;乍显乍晦,若行若藏;穷变态于毫端,合情调于纸上;无间心手,忘怀楷则;自可背羲献而无失,违钟张而尚工。譬夫绛树青琴,殊姿共艳;隋殊和璧,异质同妍。”[1]
这段文字可谓孙过庭对书法中和美的精彩总结。它先从整幅作品的点画、结构乃至布局,必须始终操持协调一致,一气呵成,着重突出了一个“和”字。接着列举在迟疾、枯润、方圆、曲直等各对矛盾之间如何掌握得恰到好处,以使整幅作品协调统一的技巧,来说明“执用两中”、“因中致和”之义。最后孙过庭又用美女、璧玉、绘画等比喻,极力形容运用“和而不同,因中致和”的法则而达到了出神入化的书法艺术境界,也就是中和美的最高境界。

二、情感表现:“情动形言,领会风骚之意”

儒家“诗以言志”的美学观点,相应地反映在书法形式上就是“书为心画”,主张作品要抒发创作主体的思想感情。正因为书法作品能传达一个书家的审美情感,体现其精神面面貌,所以书坛上才有“字如其人”的共识――虽然这只是一个大概的、模糊的反映。
在《书谱》中,孙过庭通过对汉末以来书法实践的总结,特别是结合书圣王羲之草书艺术的深刻而细致的分析,在书法思想史上对书法艺术本质作出了创造性的总结,那就是“达其情性,形其哀乐”。他还对书法的抒情表意功能作了进一步的阐发:
“岂知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既失其情,理乖其实,原夫所致,安有体哉!”
众所周知,风骚指的是中国文学史上抒情文学的源头―――《诗经》《楚辞》。有感而发以抒一已之情,是国风与《离骚》的共同之处。孙过庭借用文学观念来表述书法的“表情”特征。这句话的意思是:书家在创作时要借鉴风骚有感而发的抒情方式,要有浓厚的寄托、充沛的情感。书法既然注重情感的抒发,那么书写的对象内容不同,作者情感的体现和形成的意境也就不同。孙过庭在《书谱》中以王羲之为例,来具体说明书法的抒情表意功能。
“写《乐毅》则情多佛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太史箴》又纵横争折;暨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超,私门诫誓,情拘志惨。”
《书谱》对书法表情特征的揭示,直接承袭了儒家“言志道情”的艺术主张。“情动于中形于言”,是《毛诗序》中对诗歌抒情功能的总结,对孙过庭书法理论产生了鲜明的影响。孙过庭认为书法艺术的本质就是“达其情性,形其哀乐”,在创作时要注意“情深调合”、“涉乐方笑,言哀已叹”,这些都可以说是《书谱》对儒家抒情文艺美学观的直接移植。

三、道法自然:“阴舒阳惨,本乎天地之心”

道家所倡导的道法自然的文艺美学观对中国传统的文学艺术创作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作用,这在书画形式中尤为明显。在《书谱》中,孙过庭不但有直接引用《老子》、《庄子》的原文之处,如:
“故庄子曰:‘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老子云:‘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之则不足以为道也。岂可执冰而咎夏虫哉!’”
更常见的是对道家师法自然这一文艺美学观的化用。如:
“岂知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
“阴舒阳惨”一词,出自张衡的《西京赋》“夫人在阳时则舒,在阴时则惨,此牵乎天者也”。“阴舒阳惨,本乎天地之心”意思是说:阴天、晴天,人们的悲喜不同,都是因为遵循了天地自然的固有法则。天地,指自然,更指老庄之道。我们认为,这里的自然,应当包含了客观的自然形态和创作的自然状态这两个方面。所谓的客观的自然形态,即书写的字形不是自然物象表形的简单再现,而是指书写中所蕴含的意态、体势、节奏、韵律,妙合于自然物象的形象特点和美感特征。所谓书写的自然状态,是强调艺术作品的创作主体的意识、精神、笔墨表现方面所追求的一种无拘无束、心手双畅的大自由的最高审美境界。简言之,道法自然,既要求人要顺应自然的客观规律,以求得主观精神上的自由,又要求认真研习自然造化,参破其中奥秘,寻求个中秩序、规律为己所用。自然是书法创作的本源,书家在创作时要取法自然造化,体现出大自然的神韵来,这样才能恰当地抒发感情,才能体现出书法美。孙过庭认为书法的秩序来自于自然,书法的“法”,不是简单的技法,而是自然秩序的抽象表现。
“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资,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信可谓智巧兼优,心手双畅,翰不虚动,下必有由。”
孙过庭用自然物象的美,来描摹书法之美,侧重书法对自然的再现。书法作品创造过程中的轻与重、导与顿、注与安、纤纤乎与落落乎等,都象自然本身一样充满了辩证的动态之美。它们或对比,或对衬,相反相成,各尽其妙,都表现了书法本体所蕴含的永恒的自然美。师法自然,有既再现自然之形又再现自然之神两方面的意思。书法再现自然,更重要的是再现自然的精神。自然精神与人的精神在是书法上是相通的,人的精神要借自然精神体现出来。孙过庭认为钟繇、张芝、王羲之与王献之父子等人之所以被目为书法大师,其奥妙就在于他们的书法艺术师法自然,通过自然精神表达出了自己的精神气质。

四、逍遥自在:“智巧兼优,心手双畅”

情性的自然真切、精神的自由无限,是道家的人生最高追求。老庄一派道法自然的观点在文学艺术创作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对自然万物具象的摹拟上,更重要地体现在创作时作者那种可遇不可求的逍遥自在的精神状态。无疑,这种逍遥自在的状态是书法艺术中创作主体的审美高峰体验。当然,这种逍遥自在是建立在对规则“精”、“熟”的基础之上的。
“苟知其术,适可兼通。心不厌精,手不忘熟。若运用尽于精熟,规矩谙于胸襟,自然容与徘徊,意先笔后,潇洒流落,翰逸神飞,亦犹弘羊之心,预乎无际;庖丁之目,不见全牛。”
“同自然之妙有,有非力运之能成;信可谓智巧兼优,心手双畅,翰不虚动,下必有由。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
就书法艺术本体而言,它不仅仅本于对客观自然的再现,更重要的还要基于主观的心灵,即书家的情感状态。“心不厌精,手不忘熟”、“心手双畅”都强调的是心灵的作用。孙过庭认为道家所提倡的的悟道的“虚静”心态最适合于作书。他用桑弘羊理财、庖丁解牛这两个例子来说明文学艺术创作时的主观精神状态。他明白人的心性修为的重要性,洞悉书法的境界是由人的境界决定的,所以他提出了书法创作中的“五乖五合”论:
“又一时而书,有乖有合,合则流媚,乖则雕疏,略言其由,各有其五:神怡务闲,一合也;感惠徇知,二合也;时和气润,三合也;纸墨相发,四合也;偶然欲书,五合也。心遗体留,一乖也;意违势屈,二乖也;风燥日炎,三乖也;纸墨不称,四乖也;情怠手阑,五乖也。乖合之际,优劣互差。得时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若五乖同萃,思遏手蒙;五合交臻,神融笔畅。”
“五乖五合”揭示了书法创作中精神状态和创作情绪、创作环境、工具材料、创作欲望五个方面的问题,而这五个方面又可归纳为书法创作形态——“心”、“物”、“境”三个主要类别。孙过庭特别强调了“得时”、“得器”、“得志”三者之间的关系,孙过庭用一句“得时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总结三者之间的轻重关系是很精辟的。创作主体主观的“志”决定了书写的审美效果,是书法表现的主体性因素,也是预示书法作品优劣的决定性一环。“得志”就是指书家情、意、志、趣的确立,亦是指书家拥有书法创作的最佳精神状态。这种状态在很大程度上是庄子在《逍遥游》中追求的那种虚静、平淡的状态;是一种无挂、无碍、无累的状态;是一种大自然、大自在、大自由的状态,而这种状态也是杰出书家达到最高境界的应有状态。
孙过庭认为如果通晓创作的奥秘与规则(“天地之心”),并在实践中加以努力练习以达到精熟,做到了技法熟练、创作规矩了然于胸,精神状态高度自由,心与手都畅通无阻,这样在创作作品时就能闲适自得,意在笔先,潇洒从容。这样的作品智巧兼备,其奇妙之处同于自然,达到了苏东坡在《评草书》中所向往的那种“无意于佳乃佳”的书法创作状态。
总之,《书谱》是一本草书墨迹法帖、一篇书法理论名作,堪称书、文俱佳,在书法史上彪炳千古自不待言。同时,《书谱》也是传统书法美学的代表作之一,跳跃飞动、牵丝引带、左顾右盼、奇正相生等书法审美理念是其应有之义,我们不应当忽视《书谱》中所显现的儒、道两家的文艺美学观念。“儒、道美学是中国美学这一个共同体上的两个不可分割的侧翼,它们不仅是外在地相互映衬补充,更重要的是相互渗透,相互促成”,“如果排斥道家美学,或者相反地远离儒家美学,那么,中国美学失去的就仅仅是一个侧翼,或者说不仅仅是保留了一个侧翼,而是失去了全部”[2]。因此,我们在考察《书谱》书法美学思想的时候,应当结合儒、道两家的美学思想,任何偏执于一方的倾向都是不足取的。

这句话应该是对书法规范的评价,我个人的理解是:一点一撇这种比划都写好了,写成的字才符合规范,每个字都按标准写好了,写成的文章才符合规范。

也就是要先规范基础,由小见大的意思。

这里讲的主要是写字的空间安排和布局。也就是说写一个字,它的一个笔画就决定了这个字的结体位置,书写一段文字,其首字就决定了整篇文字的章法布白。这两句话在这里特指书法创作的要领。


楷书的章法原则是什么
这样下笔后就不至于“临时无法,任笔所成”了。初学者在进行构思谋篇时,不妨先用小纸布置一下,犹如作画先构草图一样。遇有不妥当的地方,加以调整修改,大局基本确定后再下笔。二、首字领篇 孙过庭《书谱》中说:“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就是说在布局时,要在通篇之首,立一字为...

励志书法名言
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唐·孙过庭) 若教临水畔,字字恐成龙(唐·韩渥) 无声之音,无形之相(唐·张怀谨) 上善若水 或寄以骋纵横之志,或托以散郁结之怀。虽至贵不能抑其高, 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晋书) 天道酬勤 书房诗词书法客厅十字绣字画 丝线精准印花 有志者事竟成 客厅办公室字画 横幅 名...

书法名言警句
10、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唐代书法家孙过庭 书法名言警句6 1、学术经论,皆由心起,其心不正,所动悉邪。柳公权曰:心正则笔正。——项穆《书法雅言》 2、翰墨之美,多以身后腾声。——唐代书法家张怀瓘 3、学书则知识学可以致远。——张彦远 4、得时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孙过庭《...

关于少儿书法的诗句或名句
3. 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孙过庭 4. 笔秃千管,墨磨万锭——苏轼 5. 婉若银钩,漂若惊鸾。——索靖 6. 学书当自成一家之体。——欧阳修 7. 怒猊抉五,渴骥奔泉。——欧阳修 8. 飘如游云,矫若惊龙。 ——刘义庆 9. 龙威虎振,剑拔弩张。——袁昂 10. 意在笔前,然后作字。—...

看不懂书法,是因为你没有读这篇
“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 ”这是孙过庭在《书谱》中对书法章法、谋篇以及布局进行的高度概括。落下第一笔,便奠定了一个字的主调,而第一个字也就确定了整篇的主调。主调确定了,便要严格按照相应的章法来完成全篇。 章法是书法作品重要的构成因素和表现手段。因此,只有懂得了章法才算是书法,而且每一...

书谱的创作背景
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违而不犯,和而不同;留不常迟,遣不恒疾;带燥方润,将浓遂枯;泯规矩于方圆,遁钩绳之曲直;乍显乍晦,若行若藏;穷变态于毫端,合情调于纸上;无间心手,忘怀楷则;自可背羲献而无失,违钟张而尚工。譬夫绛树青琴,殊姿共艳;隋殊和璧,异质同妍。何必刻鹤图龙,竟惭真...

什么才是好书法
点画造形,谋篇布局,计白当黑,无一不是虚实开合。非是预想成何样字、布何样局。太极拳讲“先在心,后在身”,书法有“意在笔先”之说。然则笔因情驱,字随势迁,常行于其不得不行,止于其不得不止。所谓变化莫测谓之神。《兰亭序》乃大醉之后所作,醒时不可复及。《祭侄文稿》亦是明...

书法家说的名言
11) 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违而不犯,和而不同。唐.孙过庭《书谱》 12) 分行布白,非停匀之说也,若以端若引绳为深于章法,此则史匠之能事耳。清.包世臣《艺舟双楫》 13) 黑之量度为分,白之虚净为布。清.旦重光《书筏》 14) 书之章法有大小,小如一字及数字,大如一行及数行,一幅及数...

关于书法墨香的诗句
心有疏密,手有巧拙,书之好丑,在于心手。 10、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 11、引笔奋力,若鸿鹄高飞,邈邈翩翩。 12、古人论书云:一须人品高,二须师法古,是书之法,学者习之,故当熟之于手,必先修诸德以熟之于身。德而熟之于身,书之于手,如是而为书焉。 13、夫书者,英杰之馀事,文章之急务...

书法名言100句
79、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80、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81、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82、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83、笔秃千管,墨磨万锭。 84、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85、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86、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 87、打怕的...

萝岗区15653284862: 关于书法的谜语 -
何仲百为: 书肇于自然(汉·蔡邕) 无声之音,无形之相(唐·张怀谨) 学书则知识学可以致远(唐·张彦远) 玄妙之意,出于物类之表;幽深之理,伏于杳冥之间;岂常情之所能言,世智之所能测(唐·张怀谨) 或寄以骋纵横之志,或托以散郁结之怀...

萝岗区15653284862: 书法的章法 -
何仲百为: 书法章法 【章法】指安排布置整幅作品中,字与字、行与行之间呼应、照顾等关系的方法.亦即整幅作品的“布白”.亦称“大章法”.习惯上又称一字之中的点画布置,和一字与数字之间布置的关系为“小章法”.明张绅《书法通释》云:“...

萝岗区15653284862: 有没有书法方面的大师,我有一副别人送的字我不认识,求大师解答 -
何仲百为: 抄录唐代书法家孙过庭《书谱》.释文右起: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违而不犯,和而不同;留不常迟,遣不恒疾;带燥方润. 南园.左下落款印:孙光田.右上起首章模糊莫辨.

萝岗区15653284862: 书法基本常识 -
何仲百为: 书法的基本常识 【书法】中国传统艺术之一.是以毛笔书写汉字的方法,来表达作者精神美的艺术.它的基本要求有:一是使用柔软的毛笔,二是书写形象丰富的汉字.因此,其有两义:一指毛笔字书写的法则,主要包括执笔、用笔、点划、结...

萝岗区15653284862: 古人书法欣赏三味是什么 -
何仲百为: 一味形美,二味神美,三味情美.所谓形美,即点画美、字型美、篇章布局美,这是书作美的根基所在.书法艺术审美意识的物化全是通过线条来构建的,是以文字形体结构为外在形式的情感符号来完成的.所以有“七分结构三分写,十分灵...

萝岗区15653284862: 关于书法家的名言警句 -
何仲百为: 书家字中有笔如禅家句中有眼-黄庭坚 再抄一些 ●书肇于自然(汉·蔡邕)●无声之音,无形之相(唐·张怀谨)●学书则知识学可以致远(唐·张彦远)●玄妙之意,出于物类之表;幽深之理,伏于杳冥之间;岂常情之所能言,世智之所能测...

萝岗区15653284862: 书法章法之妙又表现在何处呢?
何仲百为: 明张绅《书法通释》说:“古人写字正如作文有字法、有章法、有篇法,终篇结构首尾呼应.”故云:“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主.”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也...

萝岗区15653284862: 什么是书法章法 -
何仲百为: 章法有大小之别.小章法即一字之内的点画关系如何布置,或几字之间怎样安排.大章法既是通篇字与字、行与行、正文与落款及用印之间的关系谋划、布置等,它要求一幅作品的字里行间有呼应、顾盼,要协调通畅而有整体感. 章法的组成有...

萝岗区15653284862: 有关书法的 -
何仲百为: 1、古隶和今隶的区别: 古隶是指介于篆书于隶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即简书(或帛书),活跃期大概在秦和西汉及东汉早期.因书法史上把小篆及小篆以前的字体叫古体字,而简书里尚残存很多篆意,却也有隶书的笔意,并已明确属于早期的隶...

萝岗区15653284862: 关于鼓励学生坚持练书法的名言 -
何仲百为: 无声之音,无形之相——张怀谨 字要骨格,肉须裹筋,筋须藏肉,帖乃秀润生——米芾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孙过庭 笔秃千管,墨磨万锭——苏轼 婉若银钩,漂若惊鸾.——索靖 学书当自成一家之体.——欧阳修怒猊抉五,渴骥奔泉.——欧阳修飘如游云,矫若惊龙. ——刘义庆 龙威虎振,剑拔弩张.——袁昂意在笔前,然后作字.——王羲之言心声也,书心画也——扬雄 无声之音,无形之相.——张怀瓘 老夫之书,本无法也.——黄庭坚书中有画,画中亦有书.——方玉 翰墨之美,多以身后腾声.——张怀瓘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