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城池的解构

作者&投稿:解肿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跪求古代城池的结构与组成。最好详细一些。有图。好的追加10分!~

城池,又称为城郭,词中的“城”指城墙,是中国、韩国等东亚国家古代的军事防御建筑。为保护百姓生命财产安全,筑城是东亚国家的传统;与欧洲国家比较起来,东亚的城郭规模一般较大。   城池依等级的不同,可分为府级、县级、厅级、堡级等;一般来说,层级越高,规模也越大,配置的官方建筑也不同。
城池结构
城墙
  城墙是城市的主要防御线,也界定出城市的范围。材料大多就地取材,初期以竹、木栅为主;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改为土石或砖等材料为墙。   雉堞:女墙上的砖砌凹凸小墙,中央有射孔。   女墙:外墙垣上及腰的矮墙。   外墙垣:城外侧的墙垣。   马道:城墙上的表面铺砖。   中腹填土:内、外墙垣之间的填土。   内墙垣:城内侧的墙垣。
城门
  城池的城门数量由行政层级或规模决定。通常府城有8门,县城开4门。通常分置于东、西、南、北四方。   城门楼:城门座上的城楼,可分为楼阁式和碉堡式。城门座:城门楼的底座。城门洞:出入城门的孔道。瓮城:圈绕城门外的一道城墙,又称为“月城”。
炮台
  城池通常在城墙的险要处或转角处设置炮台,增加防卫性。   炮孔:女墙上留的大型射孔,方便炮筒伸出。炮位:放置大炮的地坪。
城内街道与设施
  城内的基本设施与建设有官衙、市街、庙宇、学校、农田等。城内道路以联系各向城门的街道为主。   衙署:城市行政管理与军事守备的官方机构。书院:城市的文教设施。文庙:祭祀文昌帝君或孔子的庙宇。武庙:祭祀关公或岳飞的庙宇。城隍庙:祭祀城市的守护神 - 城隍爷的庙宇。
现况
  城池多位于现代城市的中心区,与近代的都市计划冲突很大,因此多被拆除。目前多仅存断垣残壁,或孤立的城门可供凭吊。
古代城池建筑特点
中国早期的城池,绝大多数是土筑,到了明代以后,各地的城墙才开始大规模包砖。因此在中国古代历史的绝大多数时间里,城池都是一副黄秃秃的模样。早在三千年前的殷商时代,中国的先民已经掌握了版筑的技术。所谓版筑,就是筑墙时用两块木板(版)相夹,两板之间的宽度等于墙的厚度,板外用木柱支撑住,然后在两板之间填满泥土,用杵筑(捣)紧,筑毕拆去木板木柱,即成一堵墙。   到了春秋战国时代,版筑的技术更是大大提高,普遍采用悬版夯筑法,即用木棍穿过两侧夹板,以绳索固定取直,中间填土夯实,《诗经》中的“其绳则直,缩版以载”,说的便是这种方法。用这种版筑技术筑成的城墙,比以往更结实,因此可以取消旧法中两侧的护城坡,从而增加城墙的攀爬难度。当时有的城墙还采用土坯(单块土坯尺寸约为1米×0.4米×0.2米)垒砌,上下交错叠压,以此提高墙体的密度和强度。   自春秋以降,中国城池一直采用这种朴素的土筑办法,近两千年过后,大名鼎鼎的元大都(北京)城墙,依然是由夯土筑成。这种土筑的城墙,样子不太好看,而且不太结实,特别是一下雨就会因雨水淋蚀而损坏。当然也有例外,譬如东晋十六国时夏国赫连勃勃大单于(407~425年在位)修建的统万城,便是土筑史上的奇迹。统万城采用“蒸土筑城”法,即把糯米汁、白粉土、沙子和熟石灰掺和在一起夯筑而成,虽为土城,但具有石头一样坚硬的质地和抗毁力。传说负责施工的叱干阿利大将军要求非常严格,近乎残酷,修建好的城墙,他命人以铁锥检验,凡锥入一寸者,便立刻将工匠杀死,填尸于墙内。在这种疯狂的高压政策下,历时六年修建而成的统万城,建筑质量奇好,“其坚可以砺刀斧”,完全可以和现代水泥相媲美。 当然,这只是特别的个例,大多数的土城墙,为保证牢固度和强度,只能往高、大、厚上靠拢。譬如两千多年前齐国的都城临淄,城墙宽度就达20米,楚国都城郢的墙厚也有14米之多。在冷兵器时代,这样的厚度,其抗击打能力,足以令人放心。此外,为保险起见,在高大厚实的城墙外,与城墙平行的还有人工挖掘的宽深壕堑(也可以引注河水,成为护城河)。大的都城,城外环周的护沟壕,通常宽度达到30米,深度也在4~5米。   不过,土城也有土城的好处,那就是容易修补。譬如当安史之乱,李光弼镇守太原时,叛将史思明的大军将至,如果要对方圆40里的太原城进行加固肯定是来不及的,于是一边率领军民在城外挖掘壕沟,一边命人将挖掘的壕土做成几十万个土砖坯,命令用土坯修筑营垒,哪里被破坏,就用土坯补上。   从军事防御的角度看,中国古代城池的构筑,可谓布局精妙,机关重重。在高大的城墙顶部,筑于外侧的有连续凹凸的齿形矮墙,称作雉堞,又称垛墙,上有垛口,可射箭和瞭望,下部有通风孔,用来保护墙体。内侧矮墙称为女墙,又叫“睥睨”,一般比垛口低,起护栏作用,防止士兵往来行走时跌下。此外,城墙内部也都修有环城马路和登城道。   城墙每座城门的正中央,都建有城楼,这是城墙顶上精致美观的高层建筑,平日登高瞭望,战时主将坐镇指挥,是一座城池重要的高空防御设施。而在高大的墙体外侧,每隔一定距离,还会有凸出于墙体外侧的一段,这就是马面(又称敌台、墩台、墙台)。马面有长方形和半圆形两种,因外观狭长如马面而得名。马面的使用是为了与城墙互为作用,消除城下死角,自上而下从三面攻击敌人。它的一般宽度为12~20米,凸出墙体外表面8~12米,间距为20~250米(一般为70米)。这符合宋·陈规《守城录·守城机要》中的记载:“马面,旧制六十步立一座,跳出城外,不减二丈,阔狭随地利不定,两边直觑城角,其上皆有楼子。”在使用冷兵器的时代,这个距离恰好在弓矢投石的有效射程之内。   为了增强马面的防御和战争能力,在马面之上一般都建有敌楼,可以屯兵和瞭望,又可以储藏武器,使城墙的防御性能发挥到最高点。战时既可以利用它外凸和高大建筑的特点,观望敌人,观察敌情,防止敌人迂回城下攻城;又可以凭借敌楼从正面及左右两楼间三个方面的交叉火力,狙击敌人,随时点线相连,编织严密的高空火力网,是城墙防御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城墙四角的角台,各建楼橹一座,名为角楼。角楼的朝向与大墙呈135度角,楼的高度、体量介于城楼与敌楼之间,主要用以弥补守城死角即城墙拐角处的防御薄弱环节,从而增强整座城墙的防御能力。战时,角楼内的守御者居高临下,视野广阔,可监控和痛击来自多种角度的进犯之敌。   从军事进攻的角度看,一座城池的最薄弱环节,自然是城门。因此城池的设计者自然会对其加大保护力度,强化其防御能力。规模小一点的城池,一般是设置悬门或吊桥,而大一些的城池,则要设置瓮城。瓮城是建在城门外的小城,又叫月城,是专为保卫城门而设的小城。《武经总要前集·守城》记载:“其城外瓮城,或圆或方。视地形为之,高厚与城等,惟偏开一门,左右各随其便。” 即便敌军攻破了瓮城城门,还有主城门防御,由于瓮城内地方狭窄不易于展开大规模兵力进攻,延缓了敌军的进攻速度,而城墙顶部的守军则可居高临下四面射击,给敌人以致命打击,正所谓关门打狗、瓮中捉鳖。《诗经·郑风·出其东门》云:“出其闉阇,有女如荼。”“闉阇”,指的便是瓮城。可见早在春秋时期,城池的城防技术已经达到相当完善的地步。由城墙、城楼、护城河、马面、敌楼、角楼、瓮城等组成的立体城防格局,基本在春秋战国时期即已成熟定型,并一直持续到明清时代。
现存的古代著名城池
江陵城,又名 荆州古城 兴城古城始建于明宣德三年(1428年),是我国现存最为完整的四座明代古城之一,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兴城古城历经570多年的风雨沧桑。当年明清宁远之役,清太祖努尔哈赤就是被红夷大炮击中,身负重伤,回盛京之后不久身亡。东南角建魁星楼一座。城内东、西、南、北大街呈+字形相交,古城的正中心,有一座雄伟壮观的钟鼓楼,它凌空飞架,与四座城门箭楼遥相对应,显得威严壮观,气势巍峨宁远古城, 宁远古城是明末关外第一军事重镇。历史上有名的“宁远大捷”就发生在这里。今天你若来兴城,出火车站第一眼就可看见站前广场正中矗立的袁崇焕雕像。眺兴城古城,从其形布局和城墙、城楼、瓮城的建筑,以及至今架设在城墙垛口的红夷大炮来看,我们不难想像当时硝烟弥漫战场的情景。
西安古城.陕西省省会,西北地区的交通枢纽。西安古称长安,七大古都中建都历时最长的古城,自公元前1027年起先后西周、秦、西汉、西晋、隋、唐等12个王朝在此建成都,历时1160年。 西安是中外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与古罗马、雅典、开罗并称世界四大文明古都,迄今已有3100年历史。西安是封建盛世时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通往中亚和欧洲的丝绸之路的起点。 西安有古代遗留并保存至今种类众多的名胜古迹,享有“天然历史博物馆”的美称。秦始皇兵马俑、古城墙、碑林、大雁塔及周、秦、汉、唐四大遗址为首的自然和人文佳景,处处闪耀着华夏古代历史文化辉煌灿烂的灵慧之光。 古城西安,西周时开始在这里面建成都丰京和镐京在今西安城西沣水两岸。秦都城咸阳的实际位置在今西安北面的渭河畔。西汉都城长安在秦都城与今西安城之间的泊河之东岸。隋朝在龙首塬之南另建都城,改名大兴。唐朝复称长安,京师东迁另建新城,即五代、宋、元长安城。明清时在唐皇城基础上建西安城。 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大地如同一个巨大的历史博物馆,以大量珍贵文物、遗迹向世人展示着中国历史上曾最为辉煌的篇章。西安附近名胜古迹众多: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西汉帝陵墓13座,以汉武帝的茂陵最雄伟;唐朝帝陵18座,以李世民墓昭陵和李治武则天合葬墓乾陵最宏伟。另还有骊山、华山风光名胜驰名中外。西安古城墙初建成于明洪武年间,是在原唐长安城的皇城基础上修建起来的,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城垣平面呈长方形,周长约12公里,高12米、顶宽15米、墙面均为青砖包砌。城墙四角均有角楼,共有城门16个,四面各有一主城门,城墙顶内外沿筑有女墙,城墙之外有护城河环绕。
至于图片看参考资料或网上搜搜都行

古代城池一般分内诚外城,外城城外有护城河,外城四个方有城门,城门用吊索控制升落。普通居民一般是住在外城的,内城也会有一部分,但相对外城是很少的。至于行政军事机关是在内城,一般都是内城中央,一般也是最高行政者的居所。攻城是要占领内城里的最高行政者的住所,就是你说的“政府”。 图腾(totem)是原始人群体的亲属、祖先、保护神的标志和象征,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一种文化现象。社会生产力的低下和原始民族对自然的无知是图腾产生的基础。运用图腾解释神话、古典记载及民俗民风,往往可获得举一反三之功。图腾就是原始人迷信某种动物或自然物同氏族有血缘关系,因而用来做本氏族的徽号或标志。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望采纳,O(∩_∩)O谢谢!

一般的城池是四座城门。城门有一个“围墙”,叫做 “瓮城” , 是保护城门不被攻破的第一道防线。
角楼,就是 “哨所” 、“岗楼” 。因其视野开阔,便于观察、瞭望。

城池外面第一道屏障应该是护城河。护城河上有铁索板桥。这个铁索好像使用绞架绞的,控制升降。至于瓮城主要用于军事防守,这样城池就拥有了两道屏障。至于城门是不是用门闩这个不好说,有的时候敌袭,为了防御直接把城门堵死,门也就不是那么重要了。角楼跟现在的瞭望塔差不多。

可以用解构主义分析《琵琶行》或者是《滕王阁序》吗,如果可以的话,从哪...雄伟的洪州城,房屋象雾一般罗列,英俊的人才,象繁星一样的活跃。城池座落...

  城池结构
  城墙
  城墙是城市的主要防御线,也界定出城市的范围。材料大多就地取材,初期以竹、木栅为主;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改为土石或砖等材料为墙。   
  雉堞:女墙上的砖砌凹凸小墙,中央有射孔。   
  女墙:外墙垣上及腰的矮墙。   
  外墙垣:城外侧的墙垣。   
  马道:城墙上的表面铺砖。   
  中腹填土:内、外墙垣之间的填土。   
  内墙垣:城内侧的墙垣。
  城门
  城池的城门数量由行政层级或规模决定。通常府城有8门,县城开4门。通常分置于东、西、南、北四方。   
  城门楼:城门座上的城楼,可分为楼阁式和碉堡式。
  城门座:城门楼的底座。城门洞:出入城门的孔道。瓮城:圈绕城门外的一道城墙,又称为“月城”。
  炮台  城池通常在城墙的险要处或转角处设置炮台,增加防卫性。   
  炮孔:女墙上留的大型射孔,方便炮筒伸出。炮位:放置大炮的地坪。
  城内街道与设施  城内的基本设施与建设有官衙、市街、庙宇、学校、农田等。城内道路以联系各向城门的街道为主。   
  衙署:城市行政管理与军事守备的官方机构。书院:城市的文教设施。
  文庙:祭祀文昌帝君或孔子的庙宇。
  武庙:祭祀关公或岳飞的庙宇。
  城隍庙:祭祀城市的守护神 - 城隍爷的庙宇。
  现况
  城池多位于现代城市的中心区,与近代的都市计划冲突很大,因此多被拆除。目前多仅存断垣残壁,或孤立的城门可供凭吊。

  --
  中国早期的城池,绝大多数是土筑,到了明代以后,各地的城墙才开始大规模包砖。因此在中国古代历史的绝大多数时间里,城池都是一副黄秃秃的模样。早在三千年前的殷商时代,中国的先民已经掌握了版筑的技术。所谓版筑,就是筑墙时用两块木板(版)相夹,两板之间的宽度等于墙的厚度,板外用木柱支撑住,然后在两板之间填满泥土,用杵筑(捣)紧,筑毕拆去木板木柱,即成一堵墙。   到了春秋战国时代,版筑的技术更是大大提高,普遍采用悬版夯筑法,即用木棍穿过两侧夹板,以绳索固定取直,中间填土夯实,《诗经》中的“其绳则直,缩版以载”,说的便是这种方法。用这种版筑技术筑成的城墙,比以往更结实,因此可以取消旧法中两侧的护城坡,从而增加城墙的攀爬难度。当时有的城墙还采用土坯(单块土坯尺寸约为1米×0.4米×0.2米)垒砌,上下交错叠压,以此提高墙体的密度和强度。   自春秋以降,中国城池一直采用这种朴素的土筑办法,近两千年过后,大名鼎鼎的元大都(北京)城墙,依然是由夯土筑成。这种土筑的城墙,样子不太好看,而且不太结实,特别是一下雨就会因雨水淋蚀而损坏。当然也有例外,譬如东晋十六国时夏国赫连勃勃大单于(407~425年在位)修建的统万城,便是土筑史上的奇迹。统万城采用“蒸土筑城”法,即把糯米汁、白粉土、沙子和熟石灰掺和在一起夯筑而成,虽为土城,但具有石头一样坚硬的质地和抗毁力。传说负责施工的叱干阿利大将军要求非常严格,近乎残酷,修建好的城墙,他命人以铁锥检验,凡锥入一寸者,便立刻将工匠杀死,填尸于墙内。在这种疯狂的高压政策下,历时六年修建而成的统万城,建筑质量奇好,“其坚可以砺刀斧”,完全可以和现代水泥相媲美。 当然,这只是特别的个例,大多数的土城墙,为保证牢固度和强度,只能往高、大、厚上靠拢。譬如两千多年前齐国的都城临淄,城墙宽度就达20米,楚国都城郢的墙厚也有14米之多。在冷兵器时代,这样的厚度,其抗击打能力,足以令人放心。此外,为保险起见,在高大厚实的城墙外,与城墙平行的还有人工挖掘的宽深壕堑(也可以引注河水,成为护城河)。大的都城,城外环周的护沟壕,通常宽度达到30米,深度也在4~5米。   不过,土城也有土城的好处,那就是容易修补。譬如当安史之乱,李光弼镇守太原时,叛将史思明的大军将至,如果要对方圆40里的太原城进行加固肯定是来不及的,于是一边率领军民在城外挖掘壕沟,一边命人将挖掘的壕土做成几十万个土砖坯,命令用土坯修筑营垒,哪里被破坏,就用土坯补上。   从军事防御的角度看,中国古代城池的构筑,可谓布局精妙,机关重重。在高大的城墙顶部,筑于外侧的有连续凹凸的齿形矮墙,称作雉堞,又称垛墙,上有垛口,可射箭和瞭望,下部有通风孔,用来保护墙体。内侧矮墙称为女墙,又叫“睥睨”,一般比垛口低,起护栏作用,防止士兵往来行走时跌下。此外,城墙内部也都修有环城马路和登城道。   城墙每座城门的正中央,都建有城楼,这是城墙顶上精致美观的高层建筑,平日登高瞭望,战时主将坐镇指挥,是一座城池重要的高空防御设施。而在高大的墙体外侧,每隔一定距离,还会有凸出于墙体外侧的一段,这就是马面(又称敌台、墩台、墙台)。马面有长方形和半圆形两种,因外观狭长如马面而得名。马面的使用是为了与城墙互为作用,消除城下死角,自上而下从三面攻击敌人。它的一般宽度为12~20米,凸出墙体外表面8~12米,间距为20~250米(一般为70米)。这符合宋·陈规《守城录·守城机要》中的记载:“马面,旧制六十步立一座,跳出城外,不减二丈,阔狭随地利不定,两边直觑城角,其上皆有楼子。”在使用冷兵器的时代,这个距离恰好在弓矢投石的有效射程之内。   为了增强马面的防御和战争能力,在马面之上一般都建有敌楼,可以屯兵和瞭望,又可以储藏武器,使城墙的防御性能发挥到最高点。战时既可以利用它外凸和高大建筑的特点,观望敌人,观察敌情,防止敌人迂回城下攻城;又可以凭借敌楼从正面及左右两楼间三个方面的交叉火力,狙击敌人,随时点线相连,编织严密的高空火力网,是城墙防御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城墙四角的角台,各建楼橹一座,名为角楼。角楼的朝向与大墙呈135度角,楼的高度、体量介于城楼与敌楼之间,主要用以弥补守城死角即城墙拐角处的防御薄弱环节,从而增强整座城墙的防御能力。战时,角楼内的守御者居高临下,视野广阔,可监控和痛击来自多种角度的进犯之敌。   从军事进攻的角度看,一座城池的最薄弱环节,自然是城门。因此城池的设计者自然会对其加大保护力度,强化其防御能力。规模小一点的城池,一般是设置悬门或吊桥,而大一些的城池,则要设置瓮城。瓮城是建在城门外的小城,又叫月城,是专为保卫城门而设的小城。《武经总要前集·守城》记载:“其城外瓮城,或圆或方。视地形为之,高厚与城等,惟偏开一门,左右各随其便。” 即便敌军攻破了瓮城城门,还有主城门防御,由于瓮城内地方狭窄不易于展开大规模兵力进攻,延缓了敌军的进攻速度,而城墙顶部的守军则可居高临下四面射击,给敌人以致命打击,正所谓关门打狗、瓮中捉鳖。《诗经·郑风·出其东门》云:“出其闉阇,有女如荼。”“闉阇”,指的便是瓮城。可见早在春秋时期,城池的城防技术已经达到相当完善的地步。由城墙、城楼、护城河、马面、敌楼、角楼、瓮城等组成的立体城防格局,基本在春秋战国时期即已成熟定型,并一直持续到明清时代。


寒韩(韩寒电影)人物简介
无论是“作家”时期,还是“赛车手”、“商业明星”、“导演”时期,韩寒距离“全民公敌”的境地越来越近,不断地被吐槽、被解构、被消费。但“韩寒”就是...已出版作品:《三重门》、《零下一度》、《像少年啦飞驰》、《通稿2003》、《毒》、《韩寒五年文集》、《长安乱》、《就这么漂来漂去》、《一座城池》...

三国群英传7城池,武将,物品,代码
273 风龙旗 274 龙牙机关 275 龙牙解构图 277 太阳幡278 太阴幡 279 雷雨幡 280 飞雪幡 281 炼气炉282 化气炉 283 先攻要诀 284 先攻战术 285 天时战术286 地利战术 287 人和战术 290 御赐战鼓 291 毒舌心得 292 海螺号角 293 楚歌战谱 294 破甲要诀 295 防御要诀 296 障碍要诀 297 行军要诀 298 暴君...

平桥区19795463519: 古代城池是怎么回事? -
季鹏醒脑: 1、古代的一般城市只有4个城门,一般围城战都是围三缺一,否则被围住的人会困兽犹斗.进攻反而不利.漏开一个门反而能动摇守城的决心.城市反而容易攻打. 2、围城只要守着城门即可,所以你看古代防守方经常能夜里从城墙溜出去几个...

平桥区19795463519: 古代城池的结构是咋样的?人民住哪里,政府一般在哪里?攻城主要占领哪里,还有图腾是个啥性质的东西, -
季鹏醒脑: 保护神的标志和象征.社会生产力的低下和原始民族对自然的无知是图腾产生的基础,内城也会有一部分,但相对外城是很少的.至于行政军事机关是在内城,一般都是内城中央,一般也是最高行政者的居所古代城池一般分内诚外城,外城城外有护城河,外城四个方有城门,城门用吊索控制升落.普通居民一般是住在外城的,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一种文化现象.运用图腾解释神话、古典记载及民俗民风,往往可获得举一反三之功.图腾就是原始人迷信某种动物或自然物同氏族有血缘关系,因而用来做本氏族的徽号或标志.攻城是要占领内城里的最高行政者的住所,就是你说的“政府”. 图腾(totem)是原始人群体的亲属、祖先

平桥区19795463519: 古代的城池是怎样设计的,城池与城池之间是怎样联系的? -
季鹏醒脑: 古代最早城池一般很小,因为当时能力所限,一般分成品字型三块,或则一大一小两块.这样打起仗来利于防守.到后来城越做越大,为了划开普通人和贵族,建成回字型,分内城外城. 城池与城池间建有俑道相通,隔一段会有驿站或烽燧.方便信使传递、换马换车、吃饭等.

平桥区19795463519: 中国古代城市构造 -
季鹏醒脑: 建议从政治 经济 文化三个方面考虑一般来讲和政治有关的建筑是在最中间的.不知道古代是哪个朝代,如果是唐朝或以前,坊 市是分开的,也就是要单独划分商业区和居住区. 至于庙在XX方位,应该没太大讲究吧,按风水学考虑的话还不累死?

平桥区19795463519: 古代的城池就是城市么?城池都是用围墙围起来的,要是城市就是城池还不都得建围墙?那得多大的围墙啊. -
季鹏醒脑: 在古代,城市叫做城池,是城墙和护城河(城壕)围合的生命活体.古人运用仿生学原理,遵循“相土尝水、法人象地”原则,建造了一座座独具特色、形灵兼备的城池. 乌龟型城———苏州、杞县、睢县城.春秋吴都(今苏州市),位于水...

平桥区19795463519: 城池是什么啊?
季鹏醒脑: 城墙和护城河,也指城市:~厚壮,无计可施;攻破~. 城,1〉城墙.2〉城墙以内的地方.3〉城市. 池,护城河. 城池:<书〉城墙和护城河,指城市. 府,旧时称官吏办理公事的地方,现在称国家政权机关. 库,储存大量东西的建筑物. ...

平桥区19795463519: 关于古代城池问题. -
季鹏醒脑: 首先 古代的城池并没有现代的这么大,就拿最大的京城来说(北京),先在北京占地无容置疑是全国最大的城市,但在明清时期,北京城只有现在2号线地铁圈的那么点大,在加上外城也就是整个二环那么大,快马加鞭 半个小时可以从城北到城南.再者 古代的通信不是全部靠吼,还有烽火台之说,每个城门都有烽火台,只是想必郊外的烽火台体积要小,而烟火的大小,甚至颜色都代表着不同的情况.还有 战争时期 一般古代守城都有流行在城门外建瓮城的做法,就是在城门外再建一道城墙,一个城门.也就是说也可以把敌人放进瓮城 然后瓮中捉鳖.瓮城的存在也很好延迟守城的时间,可以从容的在城内进行部队调防.

平桥区19795463519: 古代的城池都必须有护城河吗? -
季鹏醒脑: 古代城池构筑 城池是由两个实体组合而成主要起防御作用的体系.分而言之,城(城墙)是主体,池(城壕)则起着拱卫城的作用,只能视作属体.古文中提到的城池,往往指城(或整个城市)的本身,取义即在此. 城是用土或砖砌成四面有...

平桥区19795463519: 古时候的一座城池是指什么
季鹏醒脑: 字表意思是指城墙和护城河,泛指城或城市 不好具体的说,城池有大有小.就比三国时,荆州是一座城池(大),而小沛也是一座城池(较小).这就好不算计70座城池的具体大小了.

平桥区19795463519: 古代城池是建在耕地外的吧,攻城时都只进攻城楼那一段,是不是城楼都建在 -
季鹏醒脑: 古代城池一般分两重,里面的叫城,外面的叫郭. 包括,城门、城墙、垛口、女墙、城楼,护城河等多方面结构组成. 城墙基本都是实体结构(含藏兵洞的除外),呈梯形剖面,下面较大,不易进攻. 城楼下面因为城门的缘故,较为薄弱,一般攻克城门后,基本就可以让大部队涌入. 另外攻城一般不用骑兵,马匹移动性太强,目标太大,不容易掩护,受损失明显.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