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广州的客家文化

作者&投稿:才旦晶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广东广州的客家文化是什么?~


专家认为广府族用粤语最早在今广东封开、广西梧州等地区形成,是古越族受汉语言辐射而来,粤语保留古越语特点和词语较多属于了壮侗语系的的语言。但我认为,广府族和粤语形成的中心地带应该是在冼夫人、冯氏家族统治的粤西地区,包括高州、阳江、江门、佛山等地。林语堂曾说:粤语以茂名(今高州)为中心(附有地图),并列举高州白话(粤语)大多数有音皆有字,广州话则往往有音无字,粤西白话“尚多保存隋唐古音”,“阳声韵及入声韵之韵尾与《广韵》系统相合。 历史上,广府一直被视为蛮貊之乡,长期作为“远恶军州”式的流放地。即便是改革开放之初,它的情况也绝非是乐观的。据任仲夷同志刚到广东时作报告中所说:那时广东人口多,土地少,生产不稳定,一年要调进十亿斤粮食,猪肉也靠从省外调,供应很紧张,物价昂贵,由于长期不整治,珠江五条出海口堵了两条……(见《任仲夷论丛·第二卷》第5—7页)但是,一旦改革开放,先行一步启动了高速发展的闸门,珠江的源头活水便激起千层巨浪。 广府人本有“兼容并包”的移民传统,这与对内对外的开放可谓天然契合。于是,国外和港台地区的厂商,内地的劳力、专才,纷至沓来,奔走在“珠三角”这块热土上了。 广府人没有根深蒂固的“传统”,却有着“随地赋形”的实事求是精神。于是,把握机遇,善用政策,用足政策,不管风风雨雨,重实干,不争论,认准了“发展是硬道理”,硬是杀出了一条“血路”。 广府人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又脚踏实地开始了“消解污浊”。始而提出“排污不排外”的响亮口号,继而提出建设“市场经济道德伦理”;现在是寻找从珠三角城市化———现代物质文明的基础上,开拓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之路。 客家人有一西方学者曾经说过:有太阳的地方就有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还有人说:哪里有阳光,哪里就有客家人;哪里有一片土,客家人就在哪里聚族而居,艰苦创业,繁衍后代。那么,所谓客家人?客家人就是指原籍中原的汉族,历经五次的大规模南迁,在南方各省形成的具有独特风貌的客家民系。所以,客家民系是中华汉民族八大民系中重要的一个支系。除了那五次大规模的南迁外,中原汉人也有因旱灾水患逃荒而南迁者,另有历代官宦、贬谪、经商、游学而定居闽粤赣边地区的。但并不是所有南迁的汉人都成为了客家人,只有闽粤赣系和源自这一系的人,才被称为客家人。
客家人最为明显的特征是讲客家话,世界各地的客家人都知道自己是“客家”(读作“哈嘎”Haka),说的几乎是完全一致的客家方言----客家话,客家话是汉民族八大方言之一。
客家人,这个响亮的名字,让客家子孙后代为之骄傲和自豪。客家民系的形成过程,让人们清晰地看到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过程。“客家”既是客家民系的称谓,更是一种精神文化。客家人身上的客家精神文化,折射出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文明光彩。“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乡”。客家人没有遗忘中原汉族文化。第一,他们坚持讲“阿娓话”(中原母语)(“阿娓”是客家人对母亲的称呼),并吸收、融会当地土语,形成了保存中原音韵的而又相对独立、自成体系的客家方言。第二,他们继承、发扬儒家以仁义治天下的仁爱精神,化解当地土著的戒心和敌意,教化、同化他们使当地土著融入客家民系之中。第三,他们积极传播中原文化。他们积极办学堂,发展教育,山沟沟里走出一批批土生土长的客家知识分子。
在历史上空前的民族大迁徙中,无数次的磨难,淬炼出坚忍刚毅的客家人。中原文明的圣火,在颠沛流离的迁徙中四处点燃;在漂泊苦难中熊熊燃烧。也许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客家人背负中原文明辗转南迁,使古老的文明得以维系与延续,华夏文明就可能中断甚至覆灭。可见,客家人是华夏文明最古老的负载者,是古汉族的“活化石”。
客家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犹如一棵枝青叶茂的参天大树。她挺拔的身姿,沐浴在南国温暖的阳光里;她发达的根系,深扎在中原、河洛的古老的土层中。这是一棵屹立于东方圣土的参天大树!这是一棵绿映五洲四海的参天大树!
丰富多彩的客家文化,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特征:质朴无华的风格;务实避虚的精神;反本追远的气质;浸染“乡土情结”。
客家人是中华民族中最优秀民系之一。客家精神是存在于客家人整个民系中的巨大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在历史上曾发生过巨大的作用,在现在新的历史时期,仍鼓舞着千千万万的客家儿女为实现美好的理想而奋斗。
客家人比较全面地维系和保存了中原河洛文化的精神,继承了中原古风。因此,客家人有重道义、好学问、尚教育、隆师道、学礼节、讲伦理、尊妇德、敦亲族、敬祖先的传统。
客家人在离乱、天灾、战火交迫的环境中形成了一种坚忍卓绝、刻苦耐劳、独立自强、冒险犯难、进取创造、不满现实、追求理想、不折不挠的民族性格。客家人经过历代长期艰苦奋斗使民族性格得到考验和磨炼,自始至终带有一种浩然正气的民族节操,具有强烈的国家观念、民族意识和乡土情结。
客家人在推进历史进程中,积极斗争,前仆后继,勇于牺牲。因此,在客家人的民族特质上,更显示出他们具有酷爱自由、反抗压迫、敢作敢为、坚毅不屈、负责到底、团结友爱、重视谋略、勇敢机警、审时度势、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特点。
客家华侨不但继承了客家的优良传统,而且在陌生的异邦,几代人的苦斗,换来当地的繁荣,并用血汗换来的果实,滋养祖国大地。一部华侨史,是一部血泪和辛酸交织而成的拓荒史。在长期的磨练中,客家华侨形成了重视组织、维护团结、坚韧豁达、勇敢无畏、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崇高品格。由于客家人行走天下,移民世界,且在海外商界不乏成功者,因此获得了“东方犹太人”之称。

目前广州地区的客家人数有户籍在册的不少于200万。一部分分布在广州周边的增城区、花都区、从化区,尤以增城、花都更为集中。增城的客家人最多,大概有40多万,花都大概有30多万。另外一部分是在广州近郊,广州近郊客家人数量最为集中的区域是白云区太和镇、天河区凤凰街以及越秀区洪桥街一带,尤其是天河区凤凰街的柯木塱村和渔沙坦村,更是广州近郊最纯正的客家村落,居民和村民98%以上是客家人。
一、这些客家人主要集中居住地,现在还保存着客家围龙屋这种典型的建筑吗?
1、广州近郊的白云区太和镇、天河区凤凰街以及越秀区洪桥街一带,几乎看不到什么围龙屋了。但白云区那应该还有一些,不过,都是夹杂在水泥房屋里了,也看不出什么围龙屋的味道了。而有30多万客家人居住的花都区,也没有什么纯粹的围龙屋。到现在还依然保存着客家围龙屋这种典型建筑的,增城市最为明显。比如,邓村石屋村、岗埔村、旧刘村、新围村等村里就有保存完好的客家围屋建筑群。邓村石屋村、新围村的客家围屋是四方形,又叫四角楼;岗埔村、旧刘村的是围龙屋。这里要提一提的是客家民居建筑风格和形式经历了不断的发展和进化,出现了圆寨、围龙屋,走马楼、四角楼等民居建筑,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围龙屋。
2、邓村石屋村位于增城市派潭镇,是特色鲜明的岭南客家围屋建筑古村。村里的村民多姓石,开村祖先在乾隆年间迁来这里,村子距今已有240多年的历史。村前为半月形池塘、围墙、禾坪晒场,村前空地有三排平铺麻石路,村的左右侧各有高两层的门楼,村屋正面开着三扇趟拢门。四周建有如围墙般高的砖木结构的围屋,屋上都开有枪眼。堂屋与祠堂之间有屋檐和檐廊相连,下雨时可在围屋之间行走而不被雨淋。村内还建有一座6层碉堡楼。
3、增城市中新镇坳头岗埔村的客家围龙屋建于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目前已被广州市列为内控文物保护单位。据村史记载,其家族由陈如蓝率领自兴梅焦岭迁至此地,建屋而居,前后320年有余。该围龙屋平面呈半月形,围垄四周外墙有椿墙。整座围龙屋的中间部分为二进深的祠堂。祠堂外边,是20多间扇形环屋带。围龙屋外平地前面是一个与围龙屋同一大小的半月形池塘。这是一个有点袖珍的小围龙屋经典建筑。
二、客家人广府人,同祖共村习俗相融
1、在增城这些围龙屋里,还有客家人在居住吗?而居住在这里的人全部是客家人吗? 还有不少人居住在围龙屋与四角楼里,不过,不一定全部是客家人。增城的客家居住群落有很明显不一样的特点。客家人最初进入增城居住时,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村落之残破者葺而居之;二是“杂处”在本地村;三是另辟村场,筑而居之。据增城地方志办公室1991年的调查统计,全县398个行政村当中,纯粤语村134个,纯客家村90个,粤客杂居村74个。也因此,增城形成了很独特的客家人与广府人“同祖共村共祠”的独特现象。
2、位于增城市正果镇岳村的旧刘村,是广州最大的围龙屋建筑,也是现在原住居民最多的围龙屋,据说村子里还住着有几百人,村民大多姓刘。这个村本是广府人石滩麻车刘姓于明万年历间迁来此地开居,是广州的传统居民,但在咸丰二年(1852)发了一场洪水,村场全被洪水淹毁,于是,村民特请有兄弟关系而又有财力有威望的正果客家刘姓兄弟刘瑞堂来重建村场。咸丰三年建成之后,分一半给本地人居住,并以抽签方式决定所占方向和位置。结果本地刘抽到东厢,客家刘抽到西厢,本地刘客家刘还同在一个祠堂同祭一个祖宗牌位,双方和睦,共同居住,至今,本地刘与客家刘均按兄弟相称。
3、还有增城市中新镇五联行政村高车自然村本地赵与客家赵。全村600多人,客家人占三分之一。客家“炳先赵宗祠”坐东向西,另一分祠坐西向东;本地赵“登云赵宗祠”向北。据当地老人回忆,两祠建筑时间相同,约有300年历史。本地赵由中新荷佛岭迁来,客家赵由紫金迁来。相传本地赵十一世祖赵登云到紫金请风水先生(一说到广州考试),认识了客家堪舆师赵炳先,按族谱追溯到赵匡胤时代本是兄弟,炳先属二房,登云属三房。两人随即到高车建祠开居,本地赵客家赵数百年来也一直以兄弟相称。
三、客家人与本地广府人数百年来和睦相处,客家人的建筑有没受到广府人的影响?而客家人与广府人的风俗,也会互相渗透吗?
1、客家人的建筑当然有受广府人建筑影响的。我印象最深的一点是,锅耳封火山墙作边墙是广府建筑的特色,但在客家围龙屋也能见到这样的锅耳封火山墙建筑。比如说,旧刘村的瑞堂家塾的墙就用了锅耳封火山墙。
2、至于风俗上,客家人入增城后,入乡随俗,不少习俗也跟随广府人,因此,信仰习俗方面有许多相同相融之处。如信仰何仙姑、牛仔佛(正果佛爷)、洪圣王(南海广利洪圣王)等。岁时节日也基本相同,春节期间的“灯庆”(客家称“吊灯”)、烧炮头(也说抢炮头)、烧烟花等,客家人与广府人也是大致相同的,只是时间不尽相同,规模有大有小而已。另外,客家村落还有一种打醮消灾的活动。有的是客家人单独打醮,有的是客家人与广府村人联合一起打醮,有五年一醮期或十年一醮期。不过,现在这种打醮活动已经见不到了。
四、随着时代的变化,客家人还有什么传统习俗至今依然流传的?----至今依然流传的传统习俗,最典型的应该是舞春牛、唱客家山歌了。
1、舞春牛由土牛和农人表演,象征性地向人们展示春耕节令的到来,催劝农桑,是一种节令性的喜庆活动,内容包括有进出牛、鞭春牛、争春牛、买丅春牛、造春牛、送春牛、评春牛、绘春牛、贴春牛画等等,预示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丰衣足食、六畜兴旺等美好的意愿。宋后南迁的增城客家人,包括程乡客家语系的永和、中新、荔城、增江、正果客家人和长宁客家语系的派潭、小楼客家人,还保留了中原迎春舞春牛的习俗,演变到今天,从围绕春牛跳舞,到唱春牛调表演舞春牛。每年的舞春牛一般都在春节或开耕时节进行。
2、舞春牛在广州增城客家居住地区非常流行,一般在每年的春节或开耕时节进行,人们满怀深情地赞颂辛勤劳作、默默相伴的耕牛,扮春牛和鞭春牛的人跳起了春牛舞,并借助牛、牛耕、鞭牛、吃草等道具和情景,或互相逗乐,或抒发爱情,演员和观众同声欢呼,气氛浓烈融洽,表现了对未来生活的祈求、农家的欢乐、爱情的祝福。
3、据广东省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系列丛书《广东民间故事全书·广州·增城卷》记载介绍:增城的舞春牛节目里,“春牛”一般由男演员扮舞,小可以如宠物般在手上舞,大可以象真牛由人穿戴躲入牛肚操舞。出场时,先说几句打诨搞笑的话,逗引发笑,调动气氛。如鞭牛对唱“手拿红鞭红彤彤,红过红包挂角中。你场春牛唱得好,不过牛背有只窿。”“春牛”答:“锣鼓一打闹镲镲,亚妹讲得也唔差。哎既牛仔纸扎介,背脊有窿正好拿。”
4、牛的动作简练,只是随着鞭牛人的唱颂或戏弄,摇头摆尾,作状接受称赞和打趣。鞭牛人的动作比较多,一边唱,一边拍春牛,每拍一回,都有唱调,一边做骑牛、赶牛、牵牛、鞭牛犁地、驶牛耕田等动作,有的手持犁耙等农具,有的徒手,但动作都要十分逼真,稍有破绽,围观的观众可唱歌发问:“牛眼人眼眼望望,犁田亚妹唔在行。丁丁圆圆团团转,样般中间唔开行?”表演者即接过话头,有问必答:“锣鼓打来闹洋洋,亚哥讲得也在行。耕田还要水来旺,留下中间做鱼塘。”
5、有意思的是,增城派潭、新塘永和圩的舞春牛,还一生一旦,表现地主女爱上了驶牛哥,情妹情哥情意长,边舞边唱,敲一阵锣鼓,对一回唱,作为一种山歌调演唱,以牛喻人,别有情调。
6、唱客家山歌,在广州近郊的客家群居村落一直非常流行。比如,天河区凤凰街和越秀区洪桥街一带,都成立了客家山歌协会,而且每月都组织斗山歌集会:每月12日,越秀公园四方炮台便形成了热热闹闹的客家“山歌墟”;每月的28号,凤凰街斗歌场银排岭最为热闹,挤满了唱山歌的街坊。客家山歌墟是广州客家人这一文化群落在情感、趣味和生活方式上相互认同的一种独特空间。据说,也有不少不会讲客家话的广州人或外省人,因为被动听的客家山歌所感染,也加入了客家山歌协会。我想,客家人与广府人,甚至与各外地人的互相融合,这也可以作为见证广州变迁的另一张面孔吧。
五、客家山歌墟
1、在二十世纪40年代,越秀山脚洪桥街一带陆续有广东兴宁的客家人到此开布厂或作坊,从事染织业的生产。私人老板雇用的工人多是来自家乡的客家人。当这些工人在此立足后,又陆续吸引了乡里乡亲前来投亲靠友,这里客家人群体不断壮大,成为这一带的主要居民。
2、广州市越秀区洪桥街文化站站长、广州市洪桥客家山歌协会会长侯焯对记者说:当时,洪桥这一代有两个很出名的染织厂,一个是三染厂,一个是八染厂。厂里的工人大部分都是客家人,工人们下班后,就经常相约到洪桥旁边越秀山四方炮台所在山丘,聊聊天,吹吹牛,唱唱山歌,既消遣,也可驱散疲劳,同时,聆听熟悉的乡音歌谣,也可一解他们的思乡之情。山丘高低不齐,后来,一些客家人还把这个山丘上的一些杂草割掉,整理出了一小块平地。于是,每晚上这块平地闲聊的人越来越多,而每晚唱山歌的歌声也越来越嘹亮。因为客家人常在越秀山四方炮台山丘上唱山歌,所以,此处便被市民称为了“客家山”。
3、不过,虽然每晚上客家山唱歌的人不少,但最多人上客家山唱歌的日子却是每月的12日。侯焯说,当时洪桥街以及其他周边工厂“出粮”(发工资)的日子,大概都是每月的12号。工人们在发工资的这天,便不约而同地来到客家山上相聚,心情喜悦,山歌唱得此起彼伏。久而久之,每月12日便形成了最多客家人聚集的日子,伴随着他们的就是那历久不衰的客家山歌。于是,每月12日,越秀公园四方炮台便形成了热热闹闹的客家“山歌墟”。后来因为扩建马路、征地等各方面原因,两个染织厂都没有了,很多客家人还搬到了别的地方去居住。虽然,昔日朝见口晚见面的同乡好友因为居住分散难得一聚,但客家人的乡情却紧紧相连。每月的12日,更成为了客家人聚会的重大节日,客家工友们出了粮,就会到越秀山聚会、唱歌,交流来自家乡的信息。现在,广州市内包括番禺、增城、花都等地的客家山歌“歌友”们都会慕名前来,在四方炮台山岗对唱山歌。场面非常壮观,经常有上千人参与。
六、客家山歌擂台赛
1、天河区的凤凰街是一个非常纯正的客家村落,居民和村民98%以上都是客家人。由于村民都是客家人,凤凰街的山歌也都成为了村民自发的原生态娱乐方式。
2、凤凰街的客家山歌已经有近三百年的历史,凡是村民比较集中的地点往往都有专门的“歌墟”活动场所,现在形成规模的就有“渔沙坦市场”、“柯木塱公园”、“银排岭公园”等固定的歌墟点。山歌墟一般在早晨7点左右开始,持续到中午1点左右。歌墟日分别在每月的8号、18号、28号举行。8号是在银排岭举行,18号在柯木塱公园举行,28号在渔沙坦市场举行。不单如此,现在还有很多中年人,每天早上或傍晚,分别在渔沙坦文化广场以及柯木塱火炉山公园北门放声高唱客家山歌。后来,由于在歌墟上唱唱山歌已经满足不了凤凰街坊对山歌的热情了,所以,从2005年到2010年,凤凰街每年在春节前后都要举办“客家山歌擂台赛”,擂台赛吸引了来自花都、箩岗、越秀、甚至是梅县、五华等地的山歌爱好者,场面非常热闹,比赛年年都打造出了凤凰本土的“歌王” 和“歌后”。

四周(四洲)都是客家人。只是 没发现到而已。我住在白云区,在我附近就有两个村子全是客家人。


广东广州的客家文化是什么?
详情请查看视频回答

什么是客家文化
客家文化是指客家人共同创造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包括语言、戏剧、音乐、舞蹈、工艺、民俗、建筑、饮食等方面,客家文化既继承了古代正统汉族文化,又融合了南方土著文化,加上长期居住在丘陵地环境影响,形成具有特色的客家文化,而客家人也被称为是"丘陵上的民族";而客家文化有古汉文化活化石之誉...

广州增城客家中秋风俗 鱼灯舞?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增城的派潭、福和等地的一些客家山村,有一种传统的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就是舞鱼灯。鱼灯,相传是老一辈从顺德引入的。顺德大良鱼灯是与佛山秋色、番禺沙湾飘色齐名的广府“三大会景”之一。鱼灯舞从顺德引入后,逐渐成为增城客家人独具特色的民间舞蹈。顺德的大良鱼灯在工艺制作上除注重...

客家人在广东人心目中地位如何?
8. 我们应当向南方的广府人学习,他们的经济和文化影响力远远超过我们。广东的客家文化圈的繁荣与赣南客家文化的默默无闻形成鲜明对比。9. 作为粤北的客家人,我自2008年起几乎每年都来广州,这里的人似乎总是带着一种优越感,而客家人却因为说自己的语言而感到自卑。10. 当两个客家人相遇时,他们往往...

在广东,如果想要了解客家文化应该去什么地方?
若想了解客家文化,广州梅州的客天下是当仁不让的第一选择,景区里传统有趣的客家建筑令人眼花缭乱,独特深厚的文化让人收获颇丰,怡人舒适的自然环境让人流连忘返,还有各种休闲娱乐的旅游产业,平添了很多趣味。梅州客天下位于广东省梅州市梅江区,它是我国首个旅游产业园,于2006年3月29日开工建设,占地...

广东的人文特色是怎样的?
华侨文化等。区域上可分为广福文化、广东客家文化和潮汕文化。早在十万年前就有"曲江马坝人"在此活动生息。相传古为百越民族居地,故简称粤(古语粤与越相通)。据传周夷王八年(公元前887年),广州建有"楚庭",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于公元前214年在今广东境内设置南海郡,治所在番禺(今广州)。

广东有哪些历史文化?
1、韶关马坝人遗址:1958年,闻名中外的“马坝人”头盖骨在韶关市曲江区马坝镇西南3公里处的狮子岩被发现,“马坝人”是介于中国猿人和现代人之间的古人类,证明了早在12.9万年以前,广东地区就出现了早期古人。2、广州南越王博物馆:秦国时秦将赵佗建立南越国,带来汉人血脉和中原文化,南越王博物馆就...

广府文化是珠三角本土传统文化,这个文化有什么特色?
珠三角广府文化的特色 粤方言是广府民系的母语,是广府文化的载体。从上述语言特点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珠三角地区广府文化的鲜明特色。一、主脉鲜明,引领发展 广府文化的中心城市广州,自古以来是广东乃至岭南区域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广州文化与广州话一样,是这一区域文化的集中反映和杰出代表...

广州的人文特色是怎样的?
客家话主要分布于增城区(占本地人口近40%)、花都区、从化区,白云区、天河区、越秀区、番禺区亦有客家古村落分布;广州居民基本能讲普通话。3、饮食 广州的饮食文化闻名中国。是中国十大美食之都,所谓“食在广州”。广州每年都有美食节,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广州菜 广州菜是在汇集广东省各地优秀民间...

广府文化与客家文化的区别
丰富多彩的客家文化,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特征:质朴无华的风格;务实避虚的精神;反本追远的气质;浸染“乡土情结”。客家人是中华民族中最优秀民系之一。客家精神是存在于客家人整个民系中的巨大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在历史上曾发生过巨大的作用,在现在新的历史时期,仍鼓舞着千千万万的客家儿女为...

金家庄区19746515253: 广东广州的客家文化 -
严匡奇诺: 目前广州地区的客家人数有户籍在册的不少于200万.一部分分布在广州周边的增城区、花都区、从化区,尤以增城、花都更为集中.增城的客家人最多,大概有40多万,花都大概有30多万.另外一部分是在广州近郊,广州近郊客家人数量最为...

金家庄区19746515253: 广东客家人的风俗习惯 -
严匡奇诺: 客家风俗习惯 (随着现在社会的发展及进步,有一些会被慢慢改变或简化,主要的风俗是不会改). 风俗是一个民族在生产、服饰、饮食、居住、婚姻、丧葬、节庆、娱乐、礼仪、信仰等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方面广泛流行的、经常重复出的行为...

金家庄区19746515253: 客家文化怎么样?
严匡奇诺: 客家是广东省内的一个地方,这个地方的人口是比较众多的,而客家的文化习俗也比较多,比较传统.客家习俗的习俗主要体现在他们的饮食起居和婚嫁丧上.客家人是非常的注重传统文化习俗的,客家客家可以说是我国文化习俗最多的地方.

金家庄区19746515253: 传统的客家文化哪些?
严匡奇诺: 丰富多彩的客家文化,概括起来,有三个基本特征:一、质朴无华的风格;二、务实避虚的精神;三、反本追远的气质. 第一、质朴无华的风格 大本营地区简单、小规模...

金家庄区19746515253: 客家菜的特色是什么? -
严匡奇诺: 客家菜(又称东江菜)发祥地为粤北东江、兴梅地区,在广东境内操北方方言的地方都属客家菜肴文化区.所谓“客家”,是相对于岭南土著居民而言,客家人是中原南下的移民,由于种种历史的原因,迁至岭南的粤北山区后,成片居住,“反...

金家庄区19746515253: 客家人的饮食文化 -
严匡奇诺: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来到客家人最多的聚居地——梅州,你一定会被风味万千的客家菜所深深吸引;不少阔别家乡多年的海外游子,一回到故土就醉心于品尝留在童年记忆里的客家美食.一位九十高龄的海外老华侨曾动情地...

金家庄区19746515253: 客家人什么是客家人?中国客家人!广东是客家第一大省
严匡奇诺: 广东包括河源,惠州,等一代有着客家文化外,其中还有东莞,清远等也有着客家的文化,其中梅州才是真正的,最浓厚的客家起源,客家人所谓的就是讲客家话,不过语言风俗还是有一定差距的

金家庄区19746515253: 代表岭南文化和客家文化的品牌都有哪些?
严匡奇诺: 语言: 粤语,客家话,潮汕话,闽南话 建筑: 客家土屋,围龙屋, 广州陈家祠, 越王墓 音乐: 粤剧, 客家山歌 绘画: 岭南画派 菜系: 粤菜,客家菜,闽南菜 其中,岭南文化最突出的代表———粤剧、粤菜、广东音乐将申报“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同时要努力把客家山歌打造成岭南文化重要品牌.

金家庄区19746515253: 什么是客家人与客家文化 -
严匡奇诺: 客家人是一群有着相同的风俗习惯、相同的话语等等而聚居在一起的人.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客家人都搬离了原来居住的祖地,去了别的地方居住,有的甚至都不会说客家话了,所以,现在很难以地域、客家话、客家风俗等等标准来区别一个人是不是客家人.我觉得,有一颗向着客家的心的人,不然,很难有团结的可能. 客家文化,就是客家人在生活中所体现出来的方方面面.大到如嫁娶,小到如平时用的斗笠,酒壶,那都是客家的文化,点点滴滴都能体现客家的印记,那才是客家文化.客家文化也是很有意思的.不过,很多东西我自己都还没懂,需要好好学习.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