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关于宋庆龄的故事~~快给我~~急用~

作者&投稿:唱泉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关于宋庆龄的故事~

宋庆龄15岁,她被父母送到美国留学,宋庆龄是个文静而爱沉思的女孩子。她学习非常勤奋,尤其是想到将来要为穷苦的祖国人民做事时,她就更加刻苦地学习。
有一次,班里要讨论历史方面的问题,她认真地收集资料,认真地思索,做了充分准备。 在讨论会上,一位美国学生站起来发言。他说:“我认为,历史的发展是难以估计的,你们看,那些所谓文明古国,譬如亚洲的中国,已经被历史淘汰了。人民的希望在欧洲、在美洲。在我们这里。”
这时,坐在前排的宋庆龄不以为然地摇了摇头。她紧缩双眉,耐心地听者美国同学的发言。那位同学刚讲完,宋庆龄就站了起来。教室里立刻静下来了,宋庆龄显得有些激动,但她仍然用柔和的声调说:“历史确实是在不断变化的,但它永远属于亿万大众。
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国,没有被淘汰,也不可能被淘汰。有人说中国像一头沉睡的狮子,但它决不会永远的沉睡下去。总会有一天,东亚睡狮的吼声将震动全世界!因为它有广阔的土地,勤劳的人民,悠久的历史,富饶的物产,有无数革命志士,为了它的振兴在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斗争!”
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大家交口称赞:“说得好,以理服人。”“这些话多么有力量!” 宋庆龄虽然身在国外,但她时时刻刻关心着国内的情况,她常对同学说:“我不能忘掉中国,我对祖国充满了理想和希望!”

扩展资料
宋庆龄(1893年1月27日-1981年5月29日),伟大的爱国主义、民主主义、国际主义和共产主义战士,举世闻名的二十世纪的伟大女性。
她青年时代追随孙中山,献身革命,在近七十年的革命生涯中,坚强不屈,矢志不移,英勇奋斗,始终坚定地和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站在一起。
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妇女儿童的卫生保健和文化教育福利事业,为祖国统一以及保卫世界和平、促进人类的进步事业而殚精竭力,鞠躬尽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受到中国人民、海外华人华侨的景仰和爱戴,也赢得国际友人的赞誉和热爱,并享有崇高的威望。

1893年1月27日,宋庆龄诞生在上海一个牧师兼实业家的家庭,她的父亲作为孙中山的朋友和同志,是她的第一个启蒙老师。
宋庆龄7岁时入上海中西女塾读书,1907年,15岁时偕妹妹宋美龄赴美国留学。宋庆龄聪敏好学,思想活跃,经常参加学校的活动。听到辛亥革命胜利的消息,热情欢呼辛亥革命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事件”。
1913年,宋庆龄大学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她怀着满腔爱国热情和振兴中华的理想毅然回国,投身于“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的民主革命斗争。
少年时代,她即负笈异域,在美国接受了“欧洲式的教育”,受到民主主义的洗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专制统治,使她对祖国的独立、自由、民主和富强满怀憧憬。父亲源源寄来的书信与剪报资料,在她的心中与孙中山领导的革命事业架起了桥梁。
1915年10月25日,宋庆龄不顾父母的反对,毅然决定与流亡中的孙中山结婚,以坚定的步伐毫不犹豫地跟随孙中山踏上捍卫共和制度的艰苦斗争历程。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他把“和平、奋斗、救中国”的嘱托交给了宋庆龄和他的同志。
此后,孙中山、宋庆龄在上海与共产党人李大钊等中共代表以及列宁派来的特使进行多次交流,总结经验教训,磋商国共合作,着手改组国民党。
1924年1月20日,有共产党人参加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会议通过了孙中山制定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
1924年年底,宋庆龄随孙中山应冯玉祥之邀,为和平统一全国犯难北,直到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病逝。孙中山病重期间,宋庆龄日夜守候在病榻旁。
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宋庆龄坚决维护、忠实执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同违反孙中山革命原则的势力进行了不懈的斗争。“五卅”惨案发生后,她极为愤慨,呼吁“凡中国国民皆当负此救国重任”。继续同共产党紧密合作支持北伐。
1926年1月,在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北伐军攻克武汉,国民政府准备迁都,宋庆龄与先遣人员一同抵达武汉。
“九一八”事变后,宋庆龄再度从西欧回国,无情揭露蒋介石“欲攘外,必先安内”的不抵抗政策。
1933年9月宋庆龄在上海领导召开了“世界反对帝国主义战争委员会”远东会议。
1981年5月14日,宋庆龄患的冠心病、肝癌及慢性淋巴性白血病病情恶化。
1981年5月15日中央政治局决定接受她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授予她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称号。
1981年5月29日,宋庆龄因病在北京寓所逝世。遵照她的遗言,骨灰安葬在上海万国公墓她父母陵墓的东侧。中国共产党、全国人大国务院为她立碑铭文以表纪念:宋庆龄是爱国主义、民主主义、国际主义、共产主义的伟大战士。她为国家和人民所建树的丰功伟绩,将永载史册。

扩展资料:
父亲宋嘉树,字耀如,原名韩教准,早年漂泊美国,中年回国兴办实业,是孙中山革命事业的支持者和亲密战友。
母亲倪桂珍是中国较早接受文明,反对封建的进步妇女之一。
丈夫孙中山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1915年10月25日,宋庆龄不顾父母的反对,毅然决定与流亡中的孙中山结婚,以坚定的步伐毫不犹豫地跟随孙中山踏上捍卫共和制度的艰苦斗争历程。
宋庆龄还利用工作之余绘制花卉、动物小品。宋庆龄喜爱音乐,尤其弹钢琴,直到八十高龄,在一天辛勤工作之余,也常在卧室里一面弹钢琴(她从不在公众面前弹)一面哼着她小时候听父亲唱的一些歌曲,作为休息。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宋庆龄

宋庆龄的母亲叫倪桂芝,浙江余姚人。早年毕业于上海培文女子高等学堂,后在一所教会学校教书。爱好文学和钢琴。她是一位贤淑而且有教养的女性,同时又接受了西方文化的熏陶。

倪桂芝也可算得上是教育孩子的行家里手。她没有重男轻女的思想,她与丈夫都认为,不论男孩或女孩都应受到良好的教育,先后把三个女儿送往美国学习。倪桂芝和丈夫一样,也很会讲故事,小庆龄也最爱听妈妈讲故事。

一次,妈妈给小庆龄讲了“自食其言”的故事。春秋战国时,鲁哀公的身边有一个重臣叫孟武伯,他有一个最大的毛病,就是说话不算数。因此,鲁哀公对他很不满。一天,哀公举行宴会招待群臣,孟武伯和哀公的宠臣郑重也参加这次宴会。孟武伯向来不喜欢郑重,在宴会上借机出郑重的洋相,便问道:“郑先生怎么长得越来越胖了?”哀公听到后,便插嘴道:“一个人常常吃掉自己的诺言,当然会长肥呀!”在座的大臣一听就知道哀公并不是批评郑重,是在暗中指责孟武伯说话不算数。

妈妈的故事是教育她说话要算数,要谨守诺言。对此小庆龄铭记心间。

一个星期天,宋耀如准备带着全家去朋友家作客,孩子们大都穿好了礼服就要出发了,只有宋庆龄仍在钢琴前弹奏着那动听的旋律。

母亲喊道:“孩子们快走吧,伯伯正等着我们呢!”

听到妈妈的喊声,宋庆龄立即合上琴盖,跑出房间,拉着妈妈的手就走,刚迈出大门,突然又停住了脚步。

“怎么呀?”一旁的宋耀如看到庆龄停住了脚步,不解地问道。

“今天我不能去伯伯家了!”庆龄有些着急地说。

“为什么不能去,孩子?”倪桂芝望着女儿说。

“妈妈,爸爸,我昨天答应小珍,今天她来我家,我教她叠花。”庆龄说。

“我原以为有什么非常重要的事情呢?这好办,以后再教她吧!”父亲说完,便拉着庆龄的手就走。

“不行!不行!小珍来了会扑空的,那多不好呀!”庆龄边说边把手从父亲的大手里抽回来。

“那也不要紧呀!回来后你就到小珍家去解释一下,并表示歉意。明天再教她叠花不也可以吗?”妈妈说。

“不!妈妈,您不是常说要信守诺言,我答应了别人的事,怎么可以随意改变呢?”宋庆龄不停地摇着头说。

“我明白了,我们的罗莎蒙黛是一个守信用的孩子,不能自食其言是吗?”妈妈望着庆龄笑了笑,接着说:“好吧,那就让我们的罗莎蒙黛留下吧!”

宋耀如夫妇放心不下家中的小庆龄,在客人家吃过中午饭,就提前匆匆地回到家中。一进门,宋耀如高声喊道:“亲爱的罗莎蒙黛,你的朋友小珍呢?”

宋庆龄回答说:“小珍没有来,可能是她临时有什么急事吧!”

“没有来,那我的小罗莎蒙黛一个人在家该多寂寞呀!”倪桂芝心疼地对女儿说。

“不,小珍没有来,家中虽然只有我一个人,但是我仍然很快活,因为我信守了诺言。”宋庆龄辩解道。

听了小庆龄的话,宋耀如夫妇满意地点了点头。

宋庆龄就是一个很讲信用的人,有一次,宋庆龄和同学约好下午六点到老师家里拜访,回到家后,宋庆龄吃完晚饭,爸爸就说:“你叔今天过生邀请全家人过去。”宋庆龄听后很高兴,但一想到和同学的约定马上就拒绝了,早早地来到约定地点等待同学,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了,天空下起了雨,她仍旧站在那里等待,可是仍不见那位同学的身影,宋庆龄回到家浑身湿透了,看见爸妈早已从叔叔那里回来了。第二天,宋庆龄照样到学校上课,也没有因为那天晚上的事和那位同学闹矛盾。毛主席曾说过:“朋友交往要重信义。”是啊,信用是友谊之间的桥梁,只要你诚实,就会换来信用。

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艘货轮在浩瀚的大西洋上行驶。一个搞勤杂的黑人小孩不慎掉进了大西洋。他大喊救命,可船上的人谁也没有听见,他眼睁睁地看着货轮越来越远…… 求生的本能使孩子在冷冰的水里拼命地游,他用全身的力气挥动着双臂,努力使头伸出水面,睁眼睛盯着轮船远去的方向。船越来越远,后来,什么都看不见了。孩子力气快用完了,实在游不动了,他觉得自己要沉下去了。这时候,他想起了老船长。他想:船长知道我掉进海里后,一定会来救我的!想到这里,孩子鼓足勇气用的最后力量又朝前游去……终于,船长发现那黑人孩子失踪了,当他断定孩子是掉进海里后,下令返航,回去找。有人说:“为一个黑奴孩子,值得吗?”船长犹豫了一下,还是决定回去找。终于,在那孩子就要沉下去的最后一刻,船长赶到了,救起了孩子。

被人相信是一种幸福,被人相信更是一种幸福。诚信,是个美好的东西。很容易得到它,只要你做到“诚”和“信”,真心对待别人。

把“诚信”刻进心里,做个诚实而又讲信用的人。

半个多世纪以来,有关宋庆龄与她身边的卫士长的故事,众说纷纭,被蒙上了一层神秘和传奇色彩。随着2004年2月宋庆龄身边最后一任警卫秘书的逝世,尤其是当年曾担任宋庆龄第一任卫士长的靳三旺同志的公开亮相,才使得这一历史谜团浮出水面。

1953年11月一个金秋的下午,金黄色的阳光泼洒在一位英姿焕发的年轻军人的身上,他身高一米七左右,魁梧与挺拔的身躯,再加上那张国字脸与浓黑如漆的卧蚕眉,给人一种不怒自威的感觉。此时,他在打靶场上刚打完最后一颗子弹,倒过枪身,轻轻吹去枪管里飘逸出来的青烟,静候靶台方向传来的报靶声。只见一名战士气喘吁吁地奔到他身边,轻声报告道:公安部来的电话!在电话中,公安部人员简洁地向他传达了首长的命令:即刻前往公安部报到。

军令如山倒。靳三旺不敢怠慢,急忙坐上吉普车,风驰电掣地直驶公安部。

时任公安部部长的罗瑞卿与八局局长岳欣,正端坐在部长办公室等候他的到来。来不及寒暄,罗瑞卿便望着眼前的年轻人快人快语地来了个开门见山:“小靳同志,经过组织上研究,决定派你去完成一项重要的任务,我们相信你一定能完成好。过去我们也派过一些人,但都没有完成任务,这次就靠你了。”

“哈哈哈……”罗瑞卿一边笑着,一边站起身,隔着办公桌握住靳三旺的手,“服从命令听指挥,这才像我的兵嘛!去吧,小靳同志,这也是组织上对你的一次考验,希望你珍视它。”

回答的声音是洪亮的,但毕竟底气有些不足,尤其是罗部长的那句“过去也派过一些人”,更使靳三旺心中忐忑不安,直到岳欣局长把他送到吉普车前准备上车时,他再也忍不住了,低声向岳欣打探道:“岳局长,我就问一个问题,你能不能告诉我,那些人为什么都完不成任务呢?原因在哪里?”

岳欣见靳三旺这么机灵,便不假思索地低声回答道:“这两个家伙没完成任务的原因其实也简单:一个与厨师打了架,居然把人家的胳膊用刀子划伤了;另一个更是荒唐,居然连自己的手枪也没保管好,走了火。人家不被他吓坏才怪呢!”

尽管岳局长没再往下说,但靳三旺已从他的简短回答中大致知道了什么事:那就是自己将被组织上派到一位重要的中央首长的身边担任保卫工作,原先曾在那位中央首长身边工作过的两个人,因缺乏严明的组织纪律性而失败,被撤换了。

这一夜,靳三旺辗转反侧,那个中央大首长究竟是谁,始终缠绕着他的思绪。 2、初见"国母"

两天后的一个下午,岳欣调来了一辆军用吉普车,与焦万友一起,把靳三旺连同他早就准备好的简单的行李,接出了中央警卫师政保大队,然后把靳三旺送到了北京东城区的一座四合院前。趁哨兵验证开门的时候,靳三旺抬头看了一下门牌:方巾巷15号。当年,画家徐悲鸿及其夫人蒋碧薇从日本考察归来时,就曾听从康有为的建议,居住在这条方巾巷里。

进入院子,已有一位被岳欣称做卢秘书的年轻女子(卢季卿,宋庆龄1950年至1958年的秘书)笑吟吟迎上来。显然,岳欣与卢秘书很熟,一番握手寒暄后,她便把岳欣与靳三旺领进了正对院门的那个会客厅里。

会客厅正中的沙发上,坐着一位端庄典雅、面目慈善的中年妇女,她嘴唇微抿,面含微笑,向着来人微微点头示意。猛然间,靳三旺觉得这位女士很面熟,似乎在哪里见过,但一时却想不起来是谁。正回忆时,岳欣很有礼貌地向她介绍道:“宋副主席,他就是新来的靳三旺同志,经过组织上的考察,决定从现在起派他到您这里来工作。”

原来她就是大名鼎鼎的宋庆龄呀!不等岳欣把话说完,靳三旺便恍然大悟了。 怀着无比复杂的心情,靳三旺上前毕恭毕敬地向宋庆龄行了一个军礼:“宋副主席您好。”

“好,好。”宋庆龄目不转睛地打量着面前的俊小伙,不顾岳欣的示意,两手一撑扶手,从沙发上站了起来,同时向靳三旺伸出了手,“欢迎你来帮助我工作。听说你在部队里表现不错,打仗勇敢,又立过战功,你来帮助我工作我非常高兴。”

在当时靳三旺的眼里,宋庆龄顶多也就四五十岁,她那红润白皙的皮肤、略显发福的体态与一丝不乱的头发,无一不显示着她对自己的精心保养与呵护。其实,要是靳三旺知道当时的宋庆龄已是整整六十岁的老人的话,说不定他会吃惊得把双眼睁个溜圆!

宋庆龄守信用的故事”一次,妈妈给小庆龄讲了“自食其言”的故事。春秋战国时,鲁哀公的身边有一个重臣叫孟武伯,他有一个最大的毛病,就是说话不算数。因此,鲁哀公对他很不满。一天,哀公举行宴会招待群臣,孟武伯和哀公的宠臣郑重也参加这次宴会。孟武伯向来不喜欢郑重,在宴会上借机出郑重的洋相,便问道:“郑先生怎麼长得越来越胖了?”哀公听到后,便插嘴道:“一个人常常吃掉自己的诺言,当然会长肥呀!”在座的大臣一听就知道哀公并不是批评郑重,是在暗中指责孟武伯说话不算数。

妈妈的故事是教育她说话要算数,要谨守诺言。对此小庆龄铭记心间。

一个星期天,宋耀如准备带著全家去朋友家作客,孩子们大都穿好了礼服就要出发了,只有宋庆龄仍在钢琴前弹奏著那动听的旋律。

母亲喊道:“孩子们快走吧,伯伯正等著我们呢!”

听到妈妈的喊声,宋庆龄立即合上琴盖,跑出房间,拉著妈妈的手就走,刚迈出大门,突然又停住了脚步。

“怎麼呀?”一旁的宋耀如看到庆龄停住了脚步,不解地问道。

“今天我不能去伯伯家了!”庆龄有些著急地说。

“为什麼不能去,孩子?”倪桂芝望著女儿说。

“妈妈,爸爸,我昨天答应小珍,今天她来我家,我教她叠花。”庆龄说。

“我原以为有什麼非常重要的事情呢?这好办,以后再教她吧!”父亲说完,便拉著庆龄的手就走。

“不行!不行!小珍来了会扑空的,那多不好呀!”庆龄边说边把手从父亲的大手裏抽回来。

“那也不要紧呀!回来后你就到小珍家去解释一下,并表示歉意。明天再教她叠花不也可以吗?”妈妈说。

“不!妈妈,您不是常说要信守诺言,我答应了别人的事,怎麼可以随意改变呢?”宋庆龄不停地摇著头说。

“我明白了,我们的罗莎蒙黛是一个守信用的孩子,不能自食其言是吗?”妈妈望著庆龄笑了笑,接著说:“好吧,那就让我们的罗莎蒙黛留下吧!”

宋耀如夫妇放心不下家中的小庆龄,在客人家吃过中午饭,就提前匆匆地回到家中。一进门,宋耀如高声喊道:“亲爱的罗莎蒙黛,你的朋友小珍呢?”

宋庆龄回答说:“小珍没有来,可能是她临时有什麼急事吧!”

“没有来,那我的小罗莎蒙黛一个人在家该多寂寞呀!”倪桂芝心疼地对女儿说。

“不,小珍没有来,家中虽然只有我一个人,但是我仍然很快活,因为我信守了诺言。”宋庆龄辩解道。

听了小庆龄的话,宋耀如夫妇满意地点了点头。

1893年1月27日,宋庆龄诞生在上海一个牧师兼实业家的家庭。她的父亲作为孙中山的朋友和同志,是她的第一个启蒙老师。少年时代,她即负笈异域,在美国接受了“欧洲式的教育”,受到民主主义的洗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专制统治,使她对祖国的独立、自由、民主和富强满怀憧憬。父亲源源寄来的书信与剪报资料,在她的心中与孙中山领导的革命事业架起了桥梁。然而,共和国在摇篮中被扼杀,革命的大潮已经消退,宋庆龄学成归国改革和建设祖国的抱负无由施展。她径直到流亡的革命党人集中的东京,不久即担任了孙中山的助手,开始了她长达70年的革命生涯。

半个多世纪以来,有关宋庆龄与她身边的卫士长的故事,众说纷纭,被蒙上了一层神秘和传奇色彩。随着2004年2月宋庆龄身边最后一任警卫秘书的逝世,尤其是当年曾担任宋庆龄第一任卫士长的靳三旺同志的公开亮相,才使得这一历史谜团浮出水面。

1953年11月一个金秋的下午,金黄色的阳光泼洒在一位英姿焕发的年轻军人的身上,他身高一米七左右,魁梧与挺拔的身躯,再加上那张国字脸与浓黑如漆的卧蚕眉,给人一种不怒自威的感觉。此时,他在打靶场上刚打完最后一颗子弹,倒过枪身,轻轻吹去枪管里飘逸出来的青烟,静候靶台方向传来的报靶声。只见一名战士气喘吁吁地奔到他身边,轻声报告道:公安部来的电话!在电话中,公安部人员简洁地向他传达了首长的命令:即刻前往公安部报到。

军令如山倒。靳三旺不敢怠慢,急忙坐上吉普车,风驰电掣地直驶公安部。

时任公安部部长的罗瑞卿与八局局长岳欣,正端坐在部长办公室等候他的到来。来不及寒暄,罗瑞卿便望着眼前的年轻人快人快语地来了个开门见山:“小靳同志,经过组织上研究,决定派你去完成一项重要的任务,我们相信你一定能完成好。过去我们也派过一些人,但都没有完成任务,这次就靠你了。”

“哈哈哈……”罗瑞卿一边笑着,一边站起身,隔着办公桌握住靳三旺的手,“服从命令听指挥,这才像我的兵嘛!去吧,小靳同志,这也是组织上对你的一次考验,希望你珍视它。”

回答的声音是洪亮的,但毕竟底气有些不足,尤其是罗部长的那句“过去也派过一些人”,更使靳三旺心中忐忑不安,直到岳欣局长把他送到吉普车前准备上车时,他再也忍不住了,低声向岳欣打探道:“岳局长,我就问一个问题,你能不能告诉我,那些人为什么都完不成任务呢?原因在哪里?”

岳欣见靳三旺这么机灵,便不假思索地低声回答道:“这两个家伙没完成任务的原因其实也简单:一个与厨师打了架,居然把人家的胳膊用刀子划伤了;另一个更是荒唐,居然连自己的手枪也没保管好,走了火。人家不被他吓坏才怪呢!”

尽管岳局长没再往下说,但靳三旺已从他的简短回答中大致知道了什么事:那就是自己将被组织上派到一位重要的中央首长的身边担任保卫工作,原先曾在那位中央首长身边工作过的两个人,因缺乏严明的组织纪律性而失败,被撤换了。

这一夜,靳三旺辗转反侧,那个中央大首长究竟是谁,始终缠绕着他的思绪。 2、初见"国母"

两天后的一个下午,岳欣调来了一辆军用吉普车,与焦万友一起,把靳三旺连同他早就准备好的简单的行李,接出了中央警卫师政保大队,然后把靳三旺送到了北京东城区的一座四合院前。趁哨兵验证开门的时候,靳三旺抬头看了一下门牌:方巾巷15号。当年,画家徐悲鸿及其夫人蒋碧薇从日本考察归来时,就曾听从康有为的建议,居住在这条方巾巷里。

进入院子,已有一位被岳欣称做卢秘书的年轻女子(卢季卿,宋庆龄1950年至1958年的秘书)笑吟吟迎上来。显然,岳欣与卢秘书很熟,一番握手寒暄后,她便把岳欣与靳三旺领进了正对院门的那个会客厅里。

会客厅正中的沙发上,坐着一位端庄典雅、面目慈善的中年妇女,她嘴唇微抿,面含微笑,向着来人微微点头示意。猛然间,靳三旺觉得这位女士很面熟,似乎在哪里见过,但一时却想不起来是谁。正回忆时,岳欣很有礼貌地向她介绍道:“宋副主席,他就是新来的靳三旺同志,经过组织上的考察,决定从现在起派他到您这里来工作。”

原来她就是大名鼎鼎的宋庆龄呀!不等岳欣把话说完,靳三旺便恍然大悟了。 怀着无比复杂的心情,靳三旺上前毕恭毕敬地向宋庆龄行了一个军礼:“宋副主席您好。”

“好,好。”宋庆龄目不转睛地打量着面前的俊小伙,不顾岳欣的示意,两手一撑扶手,从沙发上站了起来,同时向靳三旺伸出了手,“欢迎你来帮助我工作。听说你在部队里表现不错,打仗勇敢,又立过战功,你来帮助我工作我非常高兴。”

在当时靳三旺的眼里,宋庆龄顶多也就四五十岁,她那红润白皙的皮肤、略显发福的体态与一丝不乱的头发,无一不显示着她对自己的精心保养与呵护。其实,要是靳三旺知道当时的宋庆龄已是整整六十岁的老人的话,说不定他会吃惊得把双眼睁个溜圆!

  守信用-宋庆龄的故事

  守信用

  宋庆龄的母亲叫倪桂芝,浙江余姚人。早年毕业于上海培文女子高等学堂,后在一所教会学校教书。爱好文学和钢琴。她是一位贤淑而且有教养的女性,同时又接受了西方文化的熏陶。

  倪桂芝也可算得上是教育孩子的行家里手。她没有重男轻女的思想,她与丈夫都认为,不论男孩或女孩都应受到良好的教育,先后把三个女儿送往美国学习。倪桂芝和丈夫一样,也很会讲故事,小庆龄也最爱听妈妈讲故事。

  一次,妈妈给小庆龄讲了“自食其言”的故事。春秋战国时,鲁哀公的身边有一个重臣叫孟武伯,他有一个最大的毛病,就是说话不算数。因此,鲁哀公对他很不满。一天,哀公举行宴会招待群臣,孟武伯和哀公的宠臣郑重也参加这次宴会。孟武伯向来不喜欢郑重,在宴会上借机出郑重的洋相,便问道:“郑先生怎么长得越来越胖了?”哀公听到后,便插嘴道:“一个人常常吃掉自己的诺言,当然会长肥呀!”在座的大臣一听就知道哀公并不是批评郑重,是在暗中指责孟武伯说话不算数。

  妈妈的故事是教育她说话要算数,要谨守诺言。对此小庆龄铭记心间。

  一个星期天,宋耀如准备带着全家去朋友家作客,孩子们大都穿好了礼服就要出发了,只有宋庆龄仍在钢琴前弹奏着那动听的旋律。

  母亲喊道:“孩子们快走吧,伯伯正等着我们呢!”

  听到妈妈的喊声,宋庆龄立即合上琴盖,跑出房间,拉着妈妈的手就走,刚迈出大门,突然又停住了脚步。

  “怎么呀?”一旁的宋耀如看到庆龄停住了脚步,不解地问道。

  “今天我不能去伯伯家了!”庆龄有些着急地说。

  “为什么不能去,孩子?”倪桂芝望着女儿说。

  “妈妈,爸爸,我昨天答应小珍,今天她来我家,我教她叠花。”庆龄说。

  “我原以为有什么非常重要的事情呢?这好办,以后再教她吧!”父亲说完,便拉着庆龄的手就走。

  “不行!不行!小珍来了会扑空的,那多不好呀!”庆龄边说边把手从父亲的大手里抽回来。

  “那也不要紧呀!回来后你就到小珍家去解释一下,并表示歉意。明天再教她叠花不也可以吗?”妈妈说。

  “不!妈妈,您不是常说要信守诺言,我答应了别人的事,怎么可以随意改变呢?”宋庆龄不停地摇着头说。

  “我明白了,我们的罗莎蒙黛是一个守信用的孩子,不能自食其言是吗?”妈妈望着庆龄笑了笑,接着说:“好吧,那就让我们的罗莎蒙黛留下吧!”

  宋耀如夫妇放心不下家中的小庆龄,在客人家吃过中午饭,就提前匆匆地回到家中。一进门,宋耀如高声喊道:“亲爱的罗莎蒙黛,你的朋友小珍呢?”

  宋庆龄回答说:“小珍没有来,可能是她临时有什么急事吧!”

  “没有来,那我的小罗莎蒙黛一个人在家该多寂寞呀!”倪桂芝心疼地对女儿说。

  “不,小珍没有来,家中虽然只有我一个人,但是我仍然很快活,因为我信守了诺言。”宋庆龄辩解道。

  听了小庆龄的话,宋耀如夫妇满意地点了点头。

  宋庆龄就是一个很讲信用的人,有一次,宋庆龄和同学约好下午六点到老师家里拜访,回到家后,宋庆龄吃完晚饭,爸爸就说:“你叔今天过生邀请全家人过去。”宋庆龄听后很高兴,但一想到和同学的约定马上就拒绝了,早早地来到约定地点等待同学,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了,天空下起了雨,她仍旧站在那里等待,可是仍不见那位同学的身影,宋庆龄回到家浑身湿透了,看见爸妈早已从叔叔那里回来了。第二天,宋庆龄照样到学校上课,也没有因为那天晚上的事和那位同学闹矛盾。毛主席曾说过:“朋友交往要重信义。”是啊,信用是友谊之间的桥梁,只要你诚实,就会换来信用。

  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艘货轮在浩瀚的大西洋上行驶。一个搞勤杂的黑人小孩不慎掉进了大西洋。他大喊救命,可船上的人谁也没有听见,他眼睁睁地看着货轮越来越远…… 求生的本能使孩子在冷冰的水里拼命地游,他用全身的力气挥动着双臂,努力使头伸出水面,睁眼睛盯着轮船远去的方向。船越来越远,后来,什么都看不见了。孩子力气快用完了,实在游不动了,他觉得自己要沉下去了。这时候,他想起了老船长。他想:船长知道我掉进海里后,一定会来救我的!想到这里,孩子鼓足勇气用的最后力量又朝前游去……终于,船长发现那黑人孩子失踪了,当他断定孩子是掉进海里后,下令返航,回去找。有人说:“为一个黑奴孩子,值得吗?”船长犹豫了一下,还是决定回去找。终于,在那孩子就要沉下去的最后一刻,船长赶到了,救起了孩子。

  被人相信是一种幸福,被人相信更是一种幸福。诚信,是个美好的东西。很容易得到它,只要你做到“诚”和“信”,真心对待别人。

  把“诚信”刻进心里,做个诚实而又讲信用的人。

1893年1月27日,宋庆龄诞生在上海一个牧师兼实业家的家庭。她的父亲作为孙中山的朋友和同志,是她的第一个启蒙老师。少年时代,她即负笈异域,在美国接受了“欧洲式的教育”,受到民主主义的洗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专制统治,使她对祖国的独立、自由、民主和富强满怀憧憬。父亲源源寄来的书信与剪报资料,在她的心中与孙中山领导的革命事业架起了桥梁。然而,共和国在摇篮中被扼杀,革命的大潮已经消退,宋庆龄学成归国改革和建设祖国的抱负无由施展。她径直到流亡的革命党人集中的东京,不久即担任了孙中山的助手,开始了她长达70年的革命生涯。
1915年10月25日,宋庆龄不顾父母的反对,毅然决定与流亡中的孙中山结婚,以坚定的步伐毫不犹豫地跟随孙中山踏上捍卫共和制度的艰苦斗争历程。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他把“和平、奋斗、救中国”的嘱托交给了宋庆龄和他的同志。

1927年8月,宋庆龄出访苏联,以后旅居欧洲4年,考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和几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大国,研读了马克思的著作,与流亡欧洲的许多中国革命者一起研究中国革命的核心问题--土地和农民问题,思想上有了质的飞跃。

当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不断扩大,民族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的时候,宋庆龄迅速作出科学的判断和正确的决策,认为“国难当头、应该尽弃前嫌。必须举国上下团结一致,抵抗日本,争取最后胜利。”她关于全国团结抗战的思想,与克服了“左”倾教条主义的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战略方针是相一致的。她并且为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搭桥铺路,起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宋庆龄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宋庆龄长期承担了大量的国务活动。与此同时,她把许多精力投入妇女与儿童的文化、教育、卫生与福利事业中。之后她一直担任中华全国民主妇女联合会名誉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妇女联合会名誉主席和中国人民保卫儿童全国委员会主席职务。1950年,她被选为世界和平理事会理事。1952年,被选为亚洲及太平洋联络委员会主席。

1954年9月宋庆龄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1959年4月7日,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宋庆龄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1965年1月,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她再次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1975年1月,第四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她再次当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78年2月第五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连任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80年8月30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担任大会执行主席。

1981年5月14日,宋庆龄患的冠心病及慢性淋巴性白血病病情恶化。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宣布接收宋庆龄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16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授予宋庆龄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荣誉称号。1981年5月29日20时18分病逝于北京。

宋 庆 龄( 1893 ~ 1981 )

政 治 家, 社 会 活 动 家。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主 要 领 导 人 之 一。 广 东 文 昌 (今 属 海 南) 人。

在 政 协 第 一 届 会 议 上 发 言

1893 年 1 月 27 日 生 于 上 海。
1913 年 毕 业 于 美 国 佐 治 亚 州 梅 肯 威 斯 理 女 子 大 学。
1915 年 和 孙 中 山 结 婚。
1925 年 孙 中 山 逝 世 后 继 续 坚 持 联 俄、 联 共、 扶 助 农 工 三 大 政 策。
1927 和 1929 年 被 国 际 反 帝 国 主 义 同 盟 大 会 选 为 名 誉 主 席, 成 为 世 界 反 法 西 斯 委 员 会 主 要 领 导 人 之 一。
1931 年 回 国, 从 事 社 会 福 利 工 作, 参 加 抗 日 救 国 活 动, 批 评 国 民 党 政 府 对 日 妥 协 投 降, 对 内 反 共 压 迫 人 民 的 政 策。
1932 年 底 组 织 了 “中 国 民 权 保 障 同 盟”, 营 救 争 取 民 主 权 利 的 革 命 者。

宋 庆 龄 故 居

1933 年 当 选 远 东 反 帝 反 战 同 盟 中 国 分 会 主 席。 后 联 合 爱 国 人 士 发 表 《中 国 人 民 对 日 作 战 基 本 纲 领》, 成 立 中 华 民 族 武 装 自 卫 委 员 会, 积 极 支 持 全 国 的 抗 日 救 亡 运 动, 中 国 抗 日 战 争 爆 发 后 在 香 港 发 起 组 织 “保 卫 中 国 同 盟”, 募 集 医 药 物 资 支 援 中 国 人 民 抗 日 斗 争。
1945 年 9 月 中 国 抗 日 战 争 胜 利 后, 她 呼 吁 美 国 人 民 制 止 美 国 政 府 支 持 蒋 介 石 打 内 战。 又 创 办 “中 国 福 利 基 金 会”, 从 事 妇 幼 福 利 事 业。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建 立 后 当 选 中 央 人 民 政 府 副 主 席, 后 历 任 国 家 副 主 席、 全 国 人 民 代 表 大 会 常 务 委 员 会 副 委 员 长、 全 国 妇 联 名 誉 主 席 和 中 国 人 民 保 卫 儿 童 全 国 委 员 会 主 席。
1950 在 政 协 第 一 届 会 议 上 发 言 年 当 选 为 世 界 和 平 理 事 会 理 事,
1951 年 获 “加 强 国 际 和 平” 斯 大 林 奖 金。
1952 年, 她 当 选 为 亚 洲 和 太 平 洋 区 域 和 平 联 络 委 员 会 主 席。

宋 庆 龄 墓

1981 年 5 月 15 日, 加 入 中 国 共 产 党,
1981 年 5 月16 日, 第 五 届 全 国 人 大 常 委 会 决 定 授 予 她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名 誉 主 席 称 号。
1981 年 5 月 29 日 在 北 京 逝 世。


宋庆龄有哪些故事
宋庆龄的故事有多个,以下是其中几个较为著名的故事。一、致力于儿童教育事业 宋庆龄非常重视儿童教育,她创办了多所学校和幼儿园,致力于提高中国儿童的教育水平。她认为每个孩子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因此她努力为贫困地区的儿童提供教育资源,帮助他们获得更好的成长环境。她的这一事迹,展现了她对教育事业...

宋庆龄的故事
宋庆龄一生酷爱读书。书,书,到处是书,证明了宋庆龄对知识的渴求。无论是参观孙中山与宋庆龄在上海共同生活的故居,还是孙中山逝世后宋庆龄个人在北京和上海的故居,人们都会惊奇得看到这一事实。他们的藏书可以看出他们的现代化以及他们广泛的兴趣。宋庆龄养鸽子不只是因为他喜欢这种文雅的飞禽,还因为纪念孙...

宋庆龄的简短故事
宋庆龄小时侯,全家要到伯伯家做客,走到大门时,宋庆龄突然停下脚步。因为已经答应过小珍今天上午教她叠花篮。小珍是宋庆龄的同学。父亲让以后再教她吧,宋庆龄说不行,跟她约的今天,因为她你说过,做人要守信用。要是我忘记了约会,明天向她道歉是可以的。可是,她并没有忘记,她认为不能言而无信...

宋庆龄的故事
宋庆龄,海南省文昌县人,1893年1月27日生于上海。宋庆龄青年时代追随伟大革命先行者孙中山,致力于民主革命事业,1915年与孙中山结婚。新中国成立后,长期担任国家领导人职务。1981年5月29日,宋庆龄在北京逝世,终年88岁。宋庆龄早年追随孙中山,致力于民主革命事业。孙中山逝世后,她作为孙中山理想和事业...

宋庆龄的故事有哪些?
我不能忘掉祖国 1908年,宋庆龄15岁。这一年,她被父母送到美国留学,进了佐治亚州梅肯市的威斯里安女子大学。宋庆龄是个文静而爱沉思的女孩子。她学习非常勤奋,尤其是想到将来要为穷苦的祖国人民做事时,她就更加刻苦地学习。有一次,班里要讨论历史方面的问题,她认真地搜集资料,认真地思索,做了充分...

宋庆龄的名人故事
宋庆龄诚实守信的故事 一次,妈妈给小庆龄讲了“自食其言”的故事:春秋战国时,鲁哀公的身边有一个重臣叫孟武伯,他有一个最大的毛病,就是说话不算数。因此,鲁哀公对他很不满。一天,哀公举行宴会招待群臣,孟武伯和哀公的宠臣郑重也参加这次宴会。孟武伯向来不喜欢郑重,在宴会上借机出郑重的洋相...

宋庆龄名人故事
1893年1月27日,宋庆龄诞生在上海一个牧师兼实业家的家庭。1915年10月25日,宋庆龄不顾父母的反对,毅然决定与流亡中的孙中山结婚,以坚定的步伐毫不犹豫地跟随孙中山踏上捍卫共和制度的艰苦斗争历程。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宋庆龄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

关于宋庆龄的故事
妈妈的故事是教育她说话要算数,要谨守诺言。对此小庆龄铭记心间。一个星期天,宋耀如准备带着全家去朋友家作客,孩子们大都穿好了礼服就要出发了,只有宋庆龄仍在钢琴前弹奏着那动听的旋律。母亲喊道:“孩子们快走吧,伯伯正等着我们呢!”听到妈妈的喊声,宋庆龄立即合上琴盖,跑出房间,拉着妈妈的...

概括宋庆龄的故事
1924年1月20日,有共产党人参加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会议通过了孙中山制定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1924年年底,宋庆龄随孙中山应冯玉祥之邀,为和平统一全国犯难北,直到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病逝。孙中山病重期间,宋庆龄日夜守候在病榻旁。

宋庆龄的故事
不幸,李妈患上皮肤过敏症,一碰肥皂水,手上发红发痒。这样宋不得不再请一个保姆,叫钟兴宝,钟原在幼儿园工作,是沈粹缜(邹韬奋的夫人,她们是同乡)介绍的。宋主席对我(李云——宋庆龄领导的中国福利会秘书长)说:“原来李妈工钱25元(当时很高的),现在钟兴宝的工钱要45元一月,当然李妈也要和...

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19116003609: 宋庆龄的主要事迹感人的事迹,震惊的伟大事迹 -
鄘哗嘉诺:[答案] 宋庆龄 1893年1月27日,宋庆龄诞生在上海一个牧师兼实业家的家庭.她的父亲作为孙中山的朋友和同志,是她的第一个启蒙老师.少年时代,她即负笈异域,在美国接受了“欧洲式的教育”,受到民主主义的洗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专制统治,使她...

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19116003609: 关于宋庆龄的小故事(50 - 60字) -
鄘哗嘉诺: 1922年6月,陈炯明在广州叛变,要逮捕孙中山.一天晚上,他派出部队包围了总统府. 凌晨两点钟,孙中山接到秘密报告,叛变的部队要攻打孙中山住的越秀楼了.孙中山要宋庆龄跟他一起撤离,宋庆龄想:如果和孙中山同时撤离,目标太大...

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19116003609: 有关宋庆龄的小故事40—50字 -
鄘哗嘉诺:[答案] 宋庆龄在解放前有国民党强给她的中央委员的头衔,但她从未拿过他们的薪金,只靠孙中山先生逝世后的抚恤金的利息过生活.解放后,她是享受国家一级工资标准,但她还是照样生活俭朴.早餐二片面包或一个大饼、一杯咖啡(后改...

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19116003609: 宋庆龄的超极短故事(47)字 -
鄘哗嘉诺: 宋庆龄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有一次在家里教同学小珍折纸.小珍临走时,宋庆龄折了一只花篮送给她.小珍高兴地说:“真漂亮!明天上午我到你家里来,你教我好吗?”宋庆龄点点头说:“好,我一定等你.” 第二天一早,爸爸对全家人说...

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19116003609: 关于宋庆龄小时候的故事 -
鄘哗嘉诺: 宋庆龄守信用的故事一次,妈妈给小庆龄讲了“自食其言”的故事.春秋战国时,鲁哀公的身边有一个重臣叫孟武伯,他有一个最大的毛病,就是说话不算数.因此,鲁哀公对他很不满.一天,哀公举行宴会招待群臣,孟武伯和哀公的宠臣郑重...

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19116003609: 宋庆龄小时候的故事 -
鄘哗嘉诺:[答案] “宋庆龄守信用的故事”一次,妈妈给小庆龄讲了“自食其言”的故事.春秋战国时,鲁哀公的身边有一个重臣叫孟武伯,他有一个最大的毛病,就是说话不算数.因此,鲁哀公对他很不满.一天,哀公举行宴会招待群臣,孟武伯和哀公的宠臣郑重也参...

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19116003609: 宋庆龄的故事简介谁知道
鄘哗嘉诺: 宋庆龄(1893~1981年),女.又名庆琳,英文名Rasamond.原籍广东文昌(今属海南省),生于上海.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赴美国留学,获威斯里安女子大学学士...

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19116003609: 有关宋庆龄的故事(短篇 大约400字) -
鄘哗嘉诺: 宋庆龄机智小故事 1922年6月,陈炯明在广州叛变,要逮捕孙中山.一天晚上,他派出部队包围了总统府. 凌晨两点钟,孙中山接到秘密报告,叛变的部队要攻打孙中山住的越秀楼了.孙中...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