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植物叶部病害的侵染循环特点以及防治原则有哪些

作者&投稿:巨类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林木枝干病害有些什么特点?防治原则有哪些?~

林木枝干病害是林木病害中极其重要的部分,其危害性远超过叶部病害。无论发生在幼树或成年林分中,都严重影响着植株的生长,甚至带来毁灭性的后果。如杨树烂皮病、溃疡病,松树干枯病、疱锈病,泡桐丛枝病等,均可造成林木的大量死亡。
枝干病害的种类繁多,如干锈、疱锈、烂皮、溃疡、枯枝、丛枝、肿瘤等。病原的种类也几乎涉及所有引起植物病害的因素。灼伤、低温等所致病害是常见的非侵染性枝干病害。侵染性病害的病原有真菌、细菌、病毒和植物菌原体,此外还有线虫、寄生性种子植物、地衣和藻类等。
枝干病害的初侵染源主要是已感病的活立木及枯死的树木和枝条。枝干锈病多是转主寄生的,是一类比较特殊的病害,其转主寄主往往成为其初侵染源。
枝干病害的再侵染不像大多数叶部病害那样明显,大多数枝干病害每年老病株在一定的时间发病,直至病株死亡。溃疡病类多每年春秋发病2次,或旧病斑扩大蔓延,或出现新的病斑。
枝干病原物的传播方式因病害种类而异,真菌、细菌的传播媒介主要靠风、雨或其协调作用。昆虫的活动也可携带病菌传播,特别是有些真菌性枝干病害(如榆树枯萎病),也包括由线虫引起的松树枯萎病,主要靠蛀干害虫携带病原物进行传播,当然昆虫在病毒、植物菌原体病害的传播中,也起主要作用。寄生性种子植物的种子主要靠鸟类传播。
由于树干被有较厚的皮层,大多数的病原菌是难以直接穿透这层保护组织,所以枝干病害的病原菌大多需借助各种类型的伤口作为侵入途径,而枝干病害的病原菌大多是一些弱寄生菌,如干枯、溃疡、烂皮等病害,只有当林木受不良气候因子的影响,如干旱、冻害、日灼等造成的伤口,病菌才能侵入,这是主要侵入途径;钻蛀性害虫形成的伤口,其他如机械伤,修枝、断枝等各种伤口也可以成为病原物侵入途径。因此枝干病害的流行与树木的生长状况紧密相连。
有些枝干病害的病原菌具有潜伏侵染现象。病菌侵入寄主后,因种种原因受抑制而潜伏于树体内,当因某种原因造成树势衰弱,抗病能力降低时,潜伏状态的病菌开始活动,出现症状。这种现象给苗木出圃时病害的检疫和防治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
【防治原则】
根据枝干病害的特点,一般宜采用以林业技术措施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根据造林地生态环境选用抗病优良品种,科学造林,加强管理,改善林地环境,清除严重病株,减少侵染来源及传播媒介,提高树木对病害的自控能力。对于枝干锈病,则多以铲除转主寄主和药剂防治为主要手段。枝干病害的药剂防治,常采用病部切除、刮除,再用高浓度的渗透剂涂刷病部等治疗措施。如烂皮、瘤锈、疱锈等病害都是局部侵染,采取切除方法可取得明显效果。

(一)月季白粉病:
月季白粉病是世界性病害,我国北方各地危害较重。白粉病对月季危害较大,引起提早落叶、枯梢、花蕾畸形或不能开放,连年发生则严重地削弱月季的长势。该病也侵染桃树、玫瑰、蔷薇等植物。
症状识别:该病除在月季上普遍发生外,还可寄生蔷薇、玫瑰、白玉兰等。主要危害叶片、新梢、花蕾、花梗,使得被害部位表面长出一层白色粉状物(即分生孢子),同时枝梢弯曲,叶片皱缩畸形或卷曲。老叶较抗病,嫩梢和叶柄发病时病斑略肿大,节间缩短,病梢有回枯现象。严重时叶片萎缩干枯,花少而小,严重影响植株生长、开花和观赏。
病原:病原为子囊菌亚门、核菌纲、白粉菌目、单囊白粉菌属的蔷薇单囊壳菌,无性型为粉孢霉属真菌。月季上只有无性型。
发病规律:病菌主要以菌丝在寄主植物的病枝、病芽及病落叶上越冬。翌春病菌随病芽萌发产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借风力大量传播、侵染,在适宜条件下只需几天的潜育期。一年中5~6月及9~10月发病严重。温室栽培时可周年发病。该病在干燥、郁闭处发生严重,温室栽培较露天栽培发生严重。月季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墨红、白牡丹、十姐妹等易感病,而粉红色重瓣粉团蔷薇则较抗病。
防治方法:
1.消灭越冬病菌:
秋冬季节结合修剪,剪除病弱枝,并清除枯枝落叶等集中烧毁,减少初侵染来源。休眠期喷洒波美2~3度的石硫合剂,消灭病组织中的越冬菌丝,或病部的闭囊壳。
2.加强栽培管理:
栽植时切勿过密,适当疏剪,创造通风透光环境,不利于病害发生。同时,合理施肥,氮肥不宜过多,生长季节发现少量病叶、病梢时,及时摘除烧毁,防止扩大侵染。
3.化学防治:
发芽前喷布3~4波美度的石硫合剂;发病初期喷施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40%福星乳油8000~10000倍液、50%苯来特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进行防治。温室内可用10%粉锈宁烟雾剂熏蒸。
4.种植抗病品种:
选用抗病品种是防治白粉病的重要措施之一。近年来,生物农药发展较快,BO—10、抗霉菌素120对白粉病也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二)玫瑰锈病:
症状识别:主要危害芽、叶片,也危害叶柄、花、果、嫩枝等部位。发病初期,叶片正面出现淡黄色粉状物。反面生有黄色稍隆起的小斑点——锈孢子器,初生于表皮下,成熟后突破表皮散出橘红色粉末,随着病情的发展,后期又出现橘黄色粉堆——夏孢子,秋末叶背出现黑褐色粉状物,即冬孢子堆和冬孢子。受害叶早期脱落,影响生长和开花。
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体在芽内和以冬孢子在发病部位及枯枝落叶上越冬。玫瑰锈病为单主寄生。翌年玫瑰芽萌发时,冬孢子萌发产生担孢子,侵入植株幼嫩组织,4月下旬出现明显的病芽,在嫩芽、幼叶上呈现出橙黄色粉状物,即锈孢子。5月间玫瑰花含苞待放时开始在叶背出现夏孢子,借风、雨、虫等传播,进行第一次再侵染。条件适宜时叶背不断产生大量夏孢子,进行多次再侵染,造成病害流行。6、7月和9月发病最为严重。四季温暖、多雨,空气湿度大为病害流行的主要因素。北京重瓣红玫瑰和甘肃小叶玫瑰易感病。
(三)海棠锈病(苹桧锈病):
症状识别:春夏季主要危害海棠、苹果,发病初期叶片正面出现黄绿色小点,后渐扩大成橙黄色的油状斑,病斑上出现略成轮状的黑色小粒点,即性孢子器。发病后期叶片背面生出黄色须状物,即锈孢子器(俗称羊胡子)。转主寄主为桧柏,秋冬季病菌危害桧柏针叶或小枝,被害部位出现浅黄色斑点,后隆起呈灰褐色豆状的小瘤,初期表面光滑,后膨大,表面粗糙,呈棕褐色,翌春3~4月遇雨破裂,膨大为橙黄色花朵状(或木耳状)。受害严重的桧柏小枝上病瘿成串,造成柏叶枯黄,小枝干枯,甚至整株死亡。在海棠、苹果与桧柏混栽的公园、绿地等处发病严重。
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体在桧柏枝条上越冬,可存活多年。翌春3~4月份遇雨时,冬孢子萌发产生担孢子,担孢子主要借风传播到海棠上,担孢子萌发后直接侵入寄主表皮,并蔓延,约10天后便在叶正面产生性孢子器,3周后形成锈孢子器。8~9月锈孢子成熟后随风传播到桧柏上,侵入嫩梢越冬。此病的发生与雨水关系密切。两种寄主混栽较近,有病菌大量存在,3~4月份雨水较多,是病害大发生的主要条件。
(四)毛白杨锈病:
毛白杨锈病主要危害幼苗和幼树。严重发病时,部分新芽枯死,叶片局部扭曲,嫩枝枯死,影响苗木高、径生长。
症状识别:该病危害植株的芽、叶、叶柄及幼枝等部位。感病冬芽萌动时间一般较健康芽早2~3天。如侵染严重,往往不能正常放叶。未展开的嫩叶为黄色夏孢子粉所覆盖,不久即枯死。感染较轻的冬芽,开放后嫩叶皱缩、加厚、反卷、表面密布夏孢子堆,像一朵黄花。轻微感染的冬芽可正常开放,嫩叶两面仅有少量夏孢子堆。正常芽展出的叶片被害后,感病叶上病斑圆形,针头至黄豆大小,多数散生,以后在叶背面产生黄色粉堆,为病原菌的夏孢子堆。夏孢子堆联合成大块,叶背病部隆起。病叶提早落叶。落地病叶上可见到赭色近圆形或多角形疱斑,为病原菌的冬孢子堆。叶柄及嫩枝上的病斑椭圆形至梭形。
发病规律:病原菌以菌丝体在冬芽和枝梢的溃疡斑内越冬。春季,受害冬芽开放时,形成大量夏孢子堆,成为当年侵染的主要来源。嫩梢病斑内的菌丝体也可越冬形成夏孢子堆。夏孢子萌发后,可直接穿透角质层侵入寄主。冬孢子在侵染循环中无重要作用。两个月以上的老熟叶片一般不受感染。北京地区,4月上旬病芽开始出现,5~6月为发病高峰,7~8月病害平缓,8月下旬以后又形成第二个高峰期。10月下旬以后,病害停止发展。
防治方法:
1.在园林设计及定植时,避免海棠、苹果等与桧柏混栽。并加强栽培管理,提高抗病性。
2.结合园圃清理及修剪,及时将病枝芽、病叶等集中烧毁,以减少病原。
3.3~4月在桧柏上喷洒1:2:100倍的石灰倍量式波尔多液,抑制冬孢子堆遇雨膨裂产生担孢子。
4.发病初期可喷洒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每10天一次,连喷3~4次;或用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3000~6000倍液、10%世高水分散粒剂稀释6000~8000倍液、40%福星乳油8000~10000倍液喷雾防治。
(五)月季黑斑病:
症状识别:除危害月季外,还危害蔷薇、黄刺玫、山玫瑰、金樱子、白玉棠等近百种蔷薇属植物。主要危害叶片,感病初期叶片上出现褐色小点,以后逐渐扩大为圆形或近圆形的斑点,边缘呈不规则的放射状,病部周围组织变黄,病斑上生有黑色小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盘,严重时病斑连片,甚至整株叶片全部脱落,成为光杆。嫩枝上的病斑为长椭圆形、暗紫红色、稍下陷。常在夏秋季造成黄叶、枯叶、落叶,影响月季的开花和生长。
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病枝和病落叶上越冬。翌年4~5月份,病菌借风雨、浇水等传播。温度适宜、叶面有水滴时即可侵入危害,潜伏期7~10天,多从下部叶片开始侵染。气温24℃,相对湿度98%,多雨天气有利于发病。在北方一般8~9月发病最重。
雨水是病害流行的主要条件。低洼积水、通风不良、光照不足、肥水不当、卫生状况不佳等都利于发病。
(六)杨灰斑病:
为害多种杨树,以苗期和幼树受害最重,病叶早落,嫩梢枯顶,造成多顶苗。
症状识别:病害发生在杨树的叶片及嫩梢上,在叶片上先生水渍状病斑,病斑的色泽因树种而异,有绿褐色、灰绿色和锈褐色等。后期病斑上生出黑绿色突起的小毛点,有时连片,即病菌的分生孢子盘。
幼苗顶梢和幼嫩枝梢病后死亡变黑,失去支撑力而下垂,俗称“黑脖子”,它使上部叶片全部死亡,病部被风折断,由下边叶柄休眠芽处再生出小梢,致使病苗成为无顶的多头苗。
发病规律:病菌以分生孢子在病落叶上越冬,次春为初侵染源。分生孢子可随气流风雨传播到新生的杨树叶上,萌发后生芽管及附着胞,由气孔侵入寄主组织。在少数情况下也能直接穿透表皮侵入。潜育期5~10天,发病后两天即可形成新的分生孢子,进行再次侵染,一年可多次发病。
病害在某些地区每年发生两次高峰,第一次在5月下旬,第二次在7月初。有些地区病害发生较晚,8月末开始发病,9月末基本停止。一般先出现叶斑症状,雨后发生枯枝和叶斑病状。
病害的发生与降雨、空气湿度的关系密切,每当湿度增大,6~8天后,发病率也随即增高。7月多雨时出现枯枝病状。苗床上一年生幼苗发病最重。二、三年生苗以及萌条也易发病,受害中等。老龄杨树虽也发病,但危害不大。杨树品种不同发病程度也有差别。小叶杨、小青杨、钻天杨、青杨、箭杆杨、山杨易感病;黑杨、大青杨次之;加杨较抗病,新疆杨、银白杨不感病。
(七)杨树黑斑病:
危害多种杨树的叶片和叶柄,病叶提早1~2个月脱落,严重影响苗木的正常生长,在某些杨树的嫩梢上可产生溃疡斑,严重时形成枯梢。连年受害,则引起树势衰弱,为溃疡病、腐烂病等次期性病害的发生创造条件。
症状识别:主要危害杨树的叶片,嫩梢和果穗也能感病。发病初期,感病叶片产生针刺状亮点,以后逐渐扩大成近圆形黑褐色病斑,直径0.2~1毫米,中间产生乳白色的分生孢子堆。病斑可相互连接成不规则的斑块,使全叶变黑脱落。在嫩梢上病斑初为梭形,黑褐色,长2~5毫米,后隆起,出现略带红色的分生孢子盘,嫩梢木质化后,病斑中间开裂成溃疡斑。
发病规律:病原菌以菌丝体、分生孢子盘和分生孢子在落叶中或一年生嫩梢的病斑中越冬。越冬分生孢子和第二年新产生的分生孢子均可作为初侵染源。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堆具胶粘性,需通过雨水和凝结水稀释后,随水滴飞溅或飘扬借风传播。分生孢子通过气孔侵入或穿过表皮直接侵入。在高度感病树种上,在气温和降雨适宜时,很快产生分生孢子堆,又能进行新的侵染。因此病害的发展极为迅速。病害发生季节,因病菌种类、分布地区而有差异。寄主种源不同抗病程度也不同。幼嫩叶片易受侵染,随叶片成熟,抗病性增强。
防治方法:
1.加强养护管理,增强植株的抗病能力;选用无病植株栽培;合理施肥与轮作,种植密度要适宜,以利通风透光,降低湿度;注意浇水方式,避免喷灌;盆土要及时更新或消毒。
2.消灭初侵染来源,彻底清除病残落叶及病死植株并集中烧毁。休眠期喷施3~5波美度的石硫合剂。
3.发病期间药剂防治,特别是在发病初期及时喷施杀菌剂,如40%福星乳油8000~10000倍液、10%世高水分散粒剂6000~8000倍液、6%乐比耕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
4.选育或使用抗病品种。
(八)月季霜霉病:
症状识别:病害在月季的叶、新梢和花上均可发生。初期叶上出现不规则的淡绿色斑块,后扩大并呈黄褐色和暗紫色,最后为灰褐色。边缘色较深,渐扩大蔓延到健康组织,无明显界限。在潮湿天气里,病叶背面可见到稀疏灰白色霜霉层。有时病斑为紫红色,中心为灰白色,类似农药、化肥的药害状。新梢和花感染时,病斑相似,但梢上病斑略显凹陷。严重时叶萎缩脱落,新梢腐烂枯死。
发病规律:病菌以卵孢子越冬越夏,以分生孢子蔓延侵染。病害主要发生在温室。近几年,在北方利用日光温室生产切花月季时发生较重。温室通透性差、夜间无加温设备、湿度高、月季栽植密集时发生严重。施肥不当,氮肥过多时也有利于此病发生。
防治方法:
1.霜霉病菌、疫霉病菌大都以卵孢子在病残组织中越冬,因而应及时清除病残组织并烧毁;从无病株采种,精选种子;换土、轮作或进行土壤消毒。
2.霜霉病一般要求低温高湿,疫霉菌一般要求高温高湿,因而应控制好温湿度,做好通风、透光及排湿工作。
3.药剂防治:在发病早期及时喷药防治,可供选择的药剂有:1:2:200的波尔多液、25%瑞毒霉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40%乙磷铝可湿性粉剂200~300倍液、40%达科宁悬浮剂稀释500~1200倍液、72%克露可湿性粉剂稀释600~800倍液、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稀释300~500倍液。

侵染循环是指病害从前一生长季节开始发病,到下一生长季节再度延续发病的过程,它包括以下三个环节:(1)初侵染和再侵染;(2)病原物的越冬;(3)病原物的传播。

病害的初侵染和再侵染

由越冬的病原物在植物生长期引起的初次侵染称初侵染。在初侵染的病部产生的病原体通过传播引起的侵染称为再侵染。在同一生长季节,再侵染可能发生许多次,病害的侵染循环,可按再侵染的有无分为:
(1)多病程病害。 一个生长季节中除初侵染过程外还有再侵染过程,如梨黑星病,各种白粉病和炭疽病等属于这类病害。
(2)单病程病害。一个生长季节只有一次侵染过程,如松落叶病,槭黑痣病属于这类病害。
对于单病程病害每年的发病程度取决于初侵染多少,只要集中消灭初侵染来源或防止初侵染,这类病害就能得到防治。对于多病程病害,情况就比较复杂,除防治初侵染外,还要解决再侵染问题,防治效率的差异也较大。
病原物越冬

许多植物到冬季大都进入落叶休眠或停止生长状态。寄生在植物上的的病原物如何渡过这段时间,并引起下一生长季节的侵染,这就是所谓越冬问题。越冬是侵染循环中的一个薄弱环节,掌握这个环节常常是某些病害防治上的关键问题,病原物越冬的场所有以下几个:
(1)感病寄主。 感病寄主是园林病害最重要的越冬场所,树木不但枝干是多年生的,常绿针阔叶树的叶也是多年生的,寄主体内的病原物因有寄主组织的保护,不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安全越冬,成为次年初侵染来源。
(2)病株残体。 绝大部分非专性寄生的真菌,细菌都能在因病而枯死的立木,倒木,枝条和落叶等病残体内存活或以腐生的方式存活一段时间,因此彻底清除病株残体等措施有利于消灭和减少初侵染来源。
(3)种子苗木和其他繁殖材料。 种子及果实表面和内部都可能有病原物存活。春天播种时成为幼苗病害侵染的来源,种子带菌对园林树木病害并不重要。苗木,接穗,插条和种根等上的病原物作为侵染来源与有病植株情况是一样的。
(4)土壤,肥料 土壤,肥料也是多种病原物越冬的主要场所,侵染植物根部的病原物尤其如此。病原物可以厚垣孢子,菌核等在土壤中休眠越冬,有的可存活数年之久.病原物除休眠外,还以腐生方式在土壤中存活。根据病原物在土壤中存活能力的强弱,可以分为土壤寄居菌和土壤习居菌,土壤寄居菌必须在病株残体上营腐生生活,一旦寄主残体分解,便很快在其他微生物的竞争下丧失生活能力。土壤习居菌有很强的腐生能力,当寄主残体分解后能直接在土壤中营腐生生活。
病原物的传播

在植物体外越冬的病原物,必须传播到植物体上才能发生初侵染,在植株之间传播则能引起再侵染.有许多病原物如带鞭毛的细菌,游动孢子等都有主动传播的能力。但是,这种主动传播的距离极为有限,病原物的传播主要依赖外界因素被动传播,其主要传播方式如下:
(1)风力传播(气流传播)
真菌的孢子很多是借风力传播的,真菌的孢子数量多,体积小,易于随风飞散。气流传播的距离较远,范围也较大,但可以传播的距离并不就是有效距离,因为部分孢子在传播的途径中死去,而且活的孢子还必须遇到感病的寄主和适当的环境条件才能引起侵染,传播的有效距离受气流活动情况,孢子的数量和寿命以及环境条件的影响。
借风力传播的病害,防治方法比较复杂,除去注意消灭当地的病原物以外,还要防止外地病原物的传入。确定病原物的传播距离,在防病上很重要,转主寄主的砍除和无病苗圃的隔离距离都是由病害传播距离决定的。
(2)雨水传播
植物病原细菌和真菌中的黑盘孢目,球壳孢目的分生孢子多半是由雨水传播的,低等的鞭毛菌的游动孢子只能在水滴中产生和保持它们的活动性,雨水传播的距离一般都比较近,这样的病害蔓延不是很快。对于生存在土壤中的一些病原物,还可以随灌溉和排水的水流而传播。
(3)昆虫和其他动物传播
有许多昆虫在植物上取食活动,成为传播病原物的介体,除传播病毒外还能传播病原细菌和真菌,同时在取食和产卵时,给植物造成伤口,为病原物的侵染造成有利条件.此外,线虫,鸟类等动物也可传带病菌。
(4)人为传播
人们在育苗,栽培管理及运输等各种活动中,常常无意识传播病原物,种子,苗木,农林产品以及货物包装用的植物材料,都可能携带病原物。人为传播往往是远距离的,而且不受外界条件的限制,这是实行植物检疫的原因。


园林树木香樟叶部病害
香樟赤斑病:又称香樟赤枯病,是香樟叶部的主要病害之一。发病初期,在叶缘、叶脉处形成近圆形或不规则的桔红色病斑,边缘褐色,中央散生黑色小粒。随着病斑的扩大,叶面病斑连在一起,看上去象“半叶枯”,引起叶片提前大量脱落。发病规律:病原为半知菌的叶茎点霉菌,病原菌以分生孢子在落叶病斑上...

林木病害是什么?
某些叶部病害如松叶枯病、松针褐斑病、柳杉赤枯病、杨树黑斑病、泡桐炭疽病等,也是实生苗的毁灭性病害。非侵染性病害则有旱害、冻害、日灼和缺素症等。苗圃中病害的管理应注意选择圃地;加强苗木抚育管理,及时间苗,不使生长过密;必要时进行适当的轮作;用杀菌剂对苗床土壤消毒以保护幼苗。人工幼林...

林木病害症状是什么?
各种植物病害的发病部位几乎都有颜色的改变。如叶上的斑点和枝干上的溃疡,都因病害种类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颜色。但有些病害的症状以变色为主。常见的有:①缺绿和黄化:前者叶绿素缺少,后者叶绿素被破坏。通常是营养不足、缺素症或类菌质体病害的表现。②花叶、叶片局部失绿:呈浅绿和深绿或黄绿相嵌...

简述园林植物叶,花,果病害的症状和防治原则
无外乎三种情况,发黄,发黑,腐烂。发黄往往是叶绿素受损,影响不大。防治要早,用常规的可以防。发黑局部病斑,往往能抗过去。用治疗炭疽病的药杀灭。腐烂,感染坏死,严重病害。往往需要摘除。

园林植物怎么防治病害?
(2)三叶草核盘菌腐烂病:在秋季、初冬和初春时节重点预防。多菌灵、菌核净、乙烯菌核利等,按照相关农药的说明书喷施,连续喷2~3次。(3)豆科的病毒病一般无需防治,其他各类叶斑病一般也不需防治。建植后立枯病、猝倒病、根腐病发生普遍,用55%根腐灵可湿性粉剂、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30%...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有哪些
4. 物理防治:使用物理方法如热处理、机械阻隔和射线辐照等来防治病虫害。例如,早春地膜覆盖可以有效减轻叶部病害。5. 化学防治:选择高效低毒的化学药剂进行防治,注意减少用药次数和毒副作用,并结合其他防治方法以提高效果。以上方法的选择和应用需要综合考虑,以确保园林植物的健康生长。

简述园林植物茎干部病害侵染循环的特点。
【答案】:茎干病害的病原物多借风雨和气流传播, 植原体要松材线虫及某些真菌可借昆虫介体传播; 寄生性种子植物, 可由土壤或鸟类传播;带病植株和鳞茎、 球茎等繁殖材料,是病害远距离传播的主要媒介。茎干病害的潜育期通常较叶、 花、 果病害长。 腐烂病和溃疡病还有潜伏侵染的特点。

林木细菌病害是什么?
(bacterial diseases of forest trees)(李传道)由细菌引起的林木病害。全世界发现约有200多种细菌能引起植物病害,但为害裸子植物的极少。1977年中国首先报道了一种针叶树叶部寄生细菌——杉木假单胞杆菌,为害杉木的针叶和嫩梢,在局部地方造成相当大的损失。病害症状 林木细菌病害的症状大致分为4种...

园林植物病害与损伤有何本质区别
所有植物病害都有其特定的病理过程。相比之下,由风、冰雹、动物等造成的植物机械损伤缺乏病理过程,因此不被视为病害。此外,某些植物病害实际上能提升其经济价值,如茭白因感染黑粉菌而茎部肥大,成为美味的蔬菜;郁金香受病害侵染后可能出现多彩花瓣,增加观赏价值;花椰菜也是一种病态花序,这些情况并不...

叶部病害有哪些?
(1)褐斑病 主要为害苹果属观果植物,叶片受害严重。该病斑暗褐色,边缘不整齐,外围黄色,其上有小黑点,病叶极易脱落。病斑主要有3种类型:同心轮纹型,病斑较规则;近圆型,轮纹较明显;针芒型,病斑呈针芒状向四面扩散。还有一种混合型,多近圆型,往往几个病斑连在一起,形成不规则大斑...

依兰县13726929495: 叶、花、果部病害侵染循环特点是哪些?
熊熊盐酸: 叶、花、果部病害侵染循环特点如下:(1) 病残体是初侵染的主要来源,大多数病原菌以菌丝体、 子实体或休眠体在病残体上越冬.(2) —般情况下,叶部病害在整个生...

依兰县13726929495: 简述植物病害的侵染循环 -
熊熊盐酸: 侵染循环的概念:侵染循环是指从前一个生长季节开始发病,到下一个生长季节再度发病的过程.侵染循环一般包括以下几个环节:(一)初侵染和再侵染初侵染的概念:越冬以后的病原物,在植物开始生长发育后进行的第一次侵染,称为...

依兰县13726929495: 什么是植物病害的侵染循环? -
熊熊盐酸: 指从前一个生长季节开始发病,到下一个生长季节再度发病的过程. 侵染循环一般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一、初侵染和再侵染 初侵染的概念:越冬以后的病原物,在植物开始生长发育后进行的第一次侵染,称为初侵染. 再侵染的概念:在同一个生长季节中,初侵染以后发生的各次侵染,称为再侵染. 二、病原物的越冬 病原物的越冬场所主要有以下几种: 1.种苗和其他繁殖材料,2.有病植物,3.病植物残体,4.土壤肥料. 三、病原物的传播 植物病害的传播途径有: 1.气流传播,2.雨水传播,3.动物传播,4.人为传播.

依兰县13726929495: 求什么是植物病害侵染循环?都有哪些环节?拜托了各位 谢谢 -
熊熊盐酸: 植物病害侵染循环是指病害从前一个生长季节开始发生,到下一个相同季节再度发生的整个过程.环节有:1、病原物的越冬和越夏.2、病原物的传播.3、初次侵染和再次侵染.

依兰县13726929495: 植物病害侵染循环主要牵涉到哪三个问题? -
熊熊盐酸: (1)初次侵染和再次侵染; (2)病原物的越夏和越冬; (3)病原物的传播途径.

依兰县13726929495: 什么是植物的侵染循环 -
熊熊盐酸: 浸染循环是指病原菌在植物一个生长季节引起第一次发病,到下一个生长季节第一次发病的整个过程.病原菌种类不同,其越冬越夏场所和方式不也不同,有的病原菌在植株活体内越冬过夏,有的则在残枝败叶内越冬越夏,在的又以孢子或菌核...

依兰县13726929495: 植物的根部病害侵染循环特点有哪些?
熊熊盐酸: 植物的根部病害侵染循环特点如下:(1) 病原物主要在土壤、病残体和病根越冬.(2) 病原的传播靠雨水、灌溉水、病根与健根之间的相互接触,劳动工具、地下害虫、根线虫及菌索的主动传播等方式.根 病的远距离传播主要靠种苗的调运.(1) 根病潜育期长短不一,一二年生草本植物潜伏期要短些, 而多年生的木本植物潜伏期则要长一些.

依兰县13726929495: 什么是植物病害循环?病害循环分哪几个阶段?请快回答, -
熊熊盐酸:[答案] 病害循环(diseasee cycle)是指病害从前一生长季节开始发病,到下一生长季节再度延续发病的过程.即在一个生长季节中病害发生前,病原物从越冬或越夏场所经过传播与寄主植物感病部位接触、经不同的途径侵入、在寄主体内潜育、然后发病并...

依兰县13726929495: 简述植物非侵染性病害与侵染性病害的主要区别和两者的关系 -
熊熊盐酸: 侵染性病害 由微生物侵染而引起的病害称为侵染性病害.由于侵染源的不同,又可分为真菌性病害、细菌性病害、病毒性病害、线虫性病害、寄生性种子植物病害等多种类型. 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发展包括以下三个基本的环节:病原物与寄...

依兰县13726929495: 如何根据病害循环特点拟定植物病害的防治措施? -
熊熊盐酸: 病害循环是为了秉承“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也就是在病害侵染初期或未侵染的时候对病原菌进行处理和预防.病害循环的目的是为了防治,首先要了解病害的初侵染来源,土壤、病残体、寄主等等,然后进行处理.了解了病害循环特点就能有效而并不盲目的进行病害防治了,希望对你有帮助.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