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右逢源的伪善小人,孔子对哪类人“恨之入骨”?

作者&投稿:宗政阮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对孔子文学作品方面的评价~

孔子的教育贡献
孔子是我国古代最早最伟大的文学家,史学家,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举世公认的世界历史文化名人.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1. 哲学上的贡献
《易》是大道之源, 是中国哲学之源.
《汉书》记《易》之由来,"人更三圣,世历三古".
伏羲始作八卦是第一阶段;
周文王由八卦演为六十四卦是第二阶段;
孔子作《易传》是第三阶段.
《易传》的基本特点是,绕开卜筮, 阐发易理.
《易传》中运用和阐述的一些基本范畴,命题,思维方式和哲学思想,
如: "阴阳","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和,合"思想等等,发现了自然界,社会领域及思维领域的一般规律,即对立统一,量变与质变和否定之否定规律.
创立了"君子时而中","过犹不及","通变动成","中庸成道"等原则,体现了辩证法的普遍联系,发展变化,运动过程的思想.
从礼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其辩正回归的轨迹.

2.教育上的贡献
孔子时代, 教育与学术由官府垄断, 提出"有教 无类"的旗帜,以私人身份招徒讲学,创办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所私人学校.
选编了《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教材; 将内容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进行教育.
孔子在其丰富的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

教育目标是培养君子仁人
教育对象则"有教无类";
教学原则是因材施教,
教学方法采用"循循然善诱人"的启发式,要求弟子学思结合,举一反三,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
重视德育,智仁勇并举而以仁为中心;
提倡教师以身作则,师生教学相长;端正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当仁不让于师
要求弟子学以成才,学以致用.
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被尊为"万世师表".
他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指导了两千多年的中国传统教育,而且在今天看来,仍与东西方与现代教育理念相合.

3,文学上的贡献
孔子修《诗》,正《乐》.我国传世的第一部文学作品《诗经》,是由孔子整理成书的.
《乐经》失传.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古时有诗三千余篇,孔子删除其重复的,选取其"可施于礼义"的,形成了三百零五篇的《诗经》文本.
孔子还对《诗经》的主旨,作用和若干篇章作了重要解说.
《论语》中就有很多记载,如:"《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不学诗,无以言."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之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孔子诗论》,更是最近发现的孔子诗论文献.
孔子对《诗经》的解说, 涉及到文学,政治,伦理,教育等各个层面,其中的一些重要思想,理念,对后来的文学创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产生了极其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孔子整理的《诗经》和孔子的诗论,就是两千五百多年来中国文学和文论的"源头活水".

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时间,是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他创造了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总结、倡导了一整套正确的学习原则;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提出了一系列有深远影响的教育思想;树立了良好的师德典范。

孔子的教育活动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自开始办学,到去齐国求仕之前,约7、8年时间。这一阶段他的的门徒还不大多,但是办学有成效,在社会上已经有了较大的名声。在这一时期,孔子的学生中有比他只小6岁的颜路(颜回之父),有比他只小9岁的子路。子路几乎是终生陪伴着孔子。

第二阶段:自37岁(鲁昭公二十七年、公元前515年)从齐国返回鲁国到55岁(鲁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年)周游列国之前。这一阶段共计18年的时间。这18年中,孔子虽然有4年多的时间在做官从政,但并没有停上授徒。这一阶段是孔子教育事业大发展的阶段。他的教育经验越来越丰富,教育水平越来越高,名气越来越大,所收的弟子越来越多。除了鲁国的学生之外,他的学生中还有来自齐、楚、卫、晋、秦、陈、吴、宋等国的求学者。孔子的威望已经树立起来。他的一些有名的弟子,如颜回、子贡、冉求、仲弓等,大都是这一时期进入孔门的。这些弟子中的一部分人后来跟随他周游了列国,一部分从了政。

第三阶段:自68岁(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周游列国结束回到鲁国,到他去世,共5年时间。这时,他虽然被季康子派人迎回鲁国,但鲁哀公、季氏最终并没有任用他。他虽然有大夫的身份,有时也发表一些政见,但没有人听从他的意见。他把精力集中到办教育与整理古代文献典籍上了。这一时期他的学生也很多,并培养出了子夏、子游、子张、曾参等才华出众的弟子。这几个人后来大都从事了教育事业。对儒家学派的形成与发展,对孔子思想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孔子在周游列国的十四年中,也没有停止过教育活动。他在卫国、陈国先后住了数年的时间并没有从政,弟子就在身边,师生之间不可能不进行学术研讨。他带着弟子到列国去周游,本身就开阔了这些学生的眼界,他们的意志也受到了磨练。这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孔子一生从事教育事业,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在德行方面表现突出的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在语言方面表现突出的有宰我、子贡,办理政事能力较强的有冉有、子路;熟悉古代文献的有子游、子夏。在孔子的弟子中,有不少人都干出了一番成就,对于当时政治,尤其是对于孔子思想的传播,对于儒家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纵观孔子的一生,他对他的学生的影响,一部分是通过言传,通过学习古代文献、传授各种技艺,而更多的、更为深刻的则是身教。他的勤奋好学,他对真理、对理想、对完美人格的追求,他的正直、善良、谦虚、有礼,他对国家的忠诚与对老百姓的关心,都深深地感染着他的学生与后人。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既是孔子的高尚师德,也是孔子提出的一条教育原则。孔子爱教育、爱学生,诲人不倦,他能平等对待学生,做到教学相长,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孔子是具有高尚师德的一代宗师。

学生们对老师非常崇敬,当有人诽谤孔子时.学生们站出来为孔子辩护,捍卫孔子的崇高人格。“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孔子的弟子中,有些人几乎是终生陪伴着孔子,其情感之深,胜于父子兄弟。

孔子死后,被葬于曲阜城北的泗水岸边,弟子们以对父亲之礼仪对待孔子,为其服丧3年。子贡在孔子的坟前盖了一间小屋,为孔子守坟6年。中国历史上创办私学的先行者,第一位职业教师,得到了弟子们的衷心尊敬。

孔子的文学思想,主要保存在《论语》一书之中。此书由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集成,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内容极为丰富、精深,在我国古代思想史和文化史(包括文学思想史)上有极其深远和广泛的影响。
一、孔子文学思想的基本内容
(一)、孔子评诗、乐的标准:思无邪
诗遵循什么样的标准才是好诗?孔子从文学的社会功能出发,在他对《诗三百》的总评中提出了好诗的标准,即《论语·为政》中提出的“思无邪”: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孔子的“思无邪”标准主要是针对内容而言,诗的内容应符合孔子或儒家的政治思想、伦理道德和审美标准。《诗》三百中的作品起初不仅关涉内容(歌词),而且与音乐有紧密的关系。因此,从音乐上讲,“思无邪”就是提倡音乐的乐曲,要中正平和,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从文学作品上讲,则要求作品从思想内容到语言,都不要过分激烈,应当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论语·八佾》)子曰:《关雎》,乐而不淫 ,哀而不伤。
以“思无邪”为根本要求,以“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为情感表达的要求,孔子对音乐的观念,就是倡雅乐、放郑声。这种合乎“礼”的标准很明显带有时代统治思想的烙印。
(二)、孔子论文学艺术的社会功能:兴观群怨
孔子论文学艺术社会功能时,提出“兴、观、群、怨”说。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文的社会功能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6�1阳货》)
兴,孔安国注为“引譬连类”,朱熹注为“感发意志”。即“兴于诗,立于礼”(《论语·泰伯》)的“兴”,“言修身当先学诗”(何晏《论语集解》引包咸注),是讲诗歌在“修身”方面的教育作用。用现代的话简单地说,就是说诗歌有感发人的精神的作用,可以引起人的联想。
观,郑玄注为“观风俗之盛衰”,朱熹注为“考见得失”。就是说诗歌可以起到观察社会现实的作用,能看到世风的盛衰得失,是讲诗歌具有一定的认识作用。
群,孔安国注为“群居相切磋”,朱熹注为“和而不流”。就是诗可以使广大阅读者相互沟通情感,相互切磋共同提高。达到和谐,起到团结人的作用。
怨,孔安国注为“怨刺上政”,朱熹注为“怨而不怒”。就是说诗歌可以干预现实,批判黑暗的社会和不良的政治。
“兴观群怨”说对文学的审美作用、认识作用、教育作用乃至知识学习方面的作用给予了充分肯定。
(三)、论述了文学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孔子也有关于诗的内容与形式的论述。总体而言孔子对文学的内容与形式是并重的。这种既重视表达内容,又反对形式过度的观念,实质上就是“文”与“质”的关系。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孔子论“文”与“质”的关系,原本不属于文学艺术范畴,但却有深刻的意义;它把文学同人的生活品德修养结合起来。孔子把关于“文质”的论述运用到文学创作中,就是要求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子曰:“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这就是对“文”的重视
二、孔子文学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一)、 孔子的“思无邪”审美标准,在其“无邪”至“中”说的基础上派生出了“温柔敦厚”和“含蓄蕴藉”的审美追求;从功利主义的角度开启了中国古代以政治功利为目的的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传统,但它只片面地强调文学的外部作用,而忽略了文学内部规律的研究。
(二)、其“文、质”说并非论述文学问题,从汉儒开始正式地将此概念引入文学批评,成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重要标准;
(三)、孔子文学思想对中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最深刻影响的,主要是他的“兴观群怨”说。孔子的“兴、观、群、怨”诗教原则对文学理论的影响不仅在于这几个概念本身,而在于提示了“兴观群怨”这一行为物态化后的意义;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是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的源头,对后来的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和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
“兴、观、群、怨”说特别是"诗可以怨",在中国封建社会文学和文学理论的长期发展中,发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汉代《毛诗大序》提出“讽谏说”,充分肯定了文学批评现实的意义与作用。司马迁更是继承和发展了孔子“诗可以怨”的思想,在《史记·屈原传》中说屈原的《离骚》“盖自怨生”,并由此引申出了“发愤著书”说。后世的作家和文学理论家常常用它作为反对文学脱离社会现实或缺乏积极的社会内容的武器。例如,钟嵘在《诗品》中特别强调要抒发“怨”情;唐代陈子昂强调诗歌的“兴寄”、白居易强调“讽谕美刺”和“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都继承了“兴、观、群、怨”说重视文学社会功能的传统。直到封建社会末期,黄宗羲及其他许多作家都深受这一理论的巨大影响。  
孔子这个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传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在《论语》一书的论述中表达了对于“文”的观念,真实反应了孔子文学思想的基本内容。这些观点极大的表现了中国儒家文论的面貌。中国文学在历史上总体走着一条“中庸”之道,中国小说,戏曲等通俗文学作品往往难登大雅之堂,归根结底是受孔子崇尚雅正,轻视大众通俗文学文学思想的影响。

(未经作者同意,不得用于任何纸媒体,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读《论语》的“乡愿,德之贼也”一章时,总觉得孔子有点小题大作了。“乡愿”这种人说到底不就是个表里不一、言行不一的伪君子,有必要如此口诛笔伐吗?


图丨孔子画像

事情过去就过去了,“乡愿”一词在我的脑海里也渐渐远去。可这天读《史记·商君列传》时,在为商鞅的坎坷命运而感叹的同时,掩卷长思,是谁让商鞅的命运如此多舛呢?追根溯源是魏国的权臣公叔座!这样思想着,“乡愿”一词不由分说又涌入脑海,公叔座不就是个“乡愿”之人吗?他何止是害了商鞅,细想想魏国也是毁在他的手里。

在《史记·商君列传》中,公叔座是以正面形象出现的。关于这段历史司马迁是这样写的——

公叔座老得快不行了,魏惠王前去探病,顺便问道:“您老人家去世后,谁能帮助我治理天下呢?”

公叔座不假思索回答道:“臣的下属有个叫公孙鞅的,别看他年纪轻轻,那可是个有本事的人,我死之后希望主公能重用他!”


图丨公叔座剧照

这个公孙鞅就是商鞅。魏惠王见公叔座给自己推荐的竟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便打起了哈哈:“我知道了,哈哈,我知道了。”

见主子对自己的建议并不上心,公叔座很是着急,因为他知道,公孙鞅是个有本事的年轻人,不可能久居人下,魏国不重用,他就会另择高枝去别的国家。别的国家在公孙鞅的辅佐下强大起来,就会成为魏国强有力的对手,到那时公孙鞅反过手来打魏国,那还会有魏国的好?

这样思虑着公叔座挣扎着坐起来对魏惠王说道:“主公要是不用他,那就请杀了他吧!千万别放他离开我们魏国呀!”

见老臣如此着急,魏惠王拉着公叔座的手,轻轻拍着安慰道:“你好好休息吧,我知道了,一切都按你说的办。”

魏惠王走了,躺在病床上的公叔座思来想去,觉得自己这样给主子提建议,对不住这些年来一直忠心耿耿跟着自己的公孙鞅。便打发人把公孙鞅叫来,一五一十把自己与魏惠王的对话说给他听,临了心急如焚地对他说道:“我看咱们主公是不会重用你的,你还是赶快收拾行装逃命去吧!”

这公孙鞅不愧为高人,他听完公叔座的介绍,淡定地说:“您老人家放心好了,咱们主公不听您的话重用我,难道他会听您的话来杀了我吗?不会的。”


图丨商鞅画像

故事发展到这儿,你肯定会觉得公叔座是个对上忠心耿耿、对下有情有义的完人,难怪司马老先生要对他大书特书。但我们换个角度一想,就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了!

公孙鞅跟从公叔座多年,两个人相互了解,那公叔座为什么不在他健健康康,呼得来风、唤得起雨时,就重用公孙鞅,把他及早介绍给魏惠王呢?这样一来,公叔座不是可以把公孙鞅这个年轻人扶上马再送上一程,让他在魏国牢牢站稳脚跟吗?这样一来,不是也就不存在魏惠王用不用公孙鞅的问题了吗?可遗憾的是公叔座没有这样做,偏偏要等自己快死了才把他推荐出去?这是为什么?

多问几个为什么,仔细一想,你就会大惊失色:“呀!公叔座是个典型的‘乡愿’型小人呀!表面上看他要重用公孙鞅,是个推荐人才的伯乐,实际上这些年来他一直在打压着公孙鞅,不给他出人头地的机会,免得他的功劳超过自己!做了自己的领导。”

写到这儿又有一个问题出来了,司马迁老先生用这么多笔墨来写公叔座,难道他就没看出公叔座的“乡愿”本质吗?其实,司马老先生不仅早就看出来,而且还把他所做的“乡愿”之事记录在《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也正是因为这一记述,才使我们知道司马迁在《史记·商君列传》中,看似是在正面写公叔座,实际上是在批判他的虚伪。

在历史上,吴起是有名的大将,他在魏文侯时就来到魏国,受到魏文侯、魏武侯两任国君的重用。他也不负国君的重托,担任西河郡守,使秦兵不敢东向,韩、赵两国归顺。


图丨吴起画像

后来,公孙座担任了魏国的相国。可坐上相国宝座的公孙座不是想着该怎样来使魏国强大起来,而是日夜担心自己的相国宝座被别人抢了去!谁会来抢自己的相国宝座呢?公叔座把竞争者一一排了序,得出的结论是,大将吴起最有可能。原因很简单,这吴起不仅本领强、功劳大,而且还有与人抢相位的前科。

原来,当年魏国相位出现空缺,劳苦功高的吴起不仅想当这个相国,而且还认为这相国之位非自己莫属。可偏偏魏武侯选用了另外一个大臣田文做了相国。

心中不痛快的吴起以他武将特有的敢想敢做的风格直接去找田文理论,问田文道:“统率三军、治理百官、使万民亲附,让秦、赵、韩都不敢小看我们魏国,等等这些你都不如我,可你凭什么当上了相国,官位在我之上呢?”

田文笑着反问道:“现在国君刚刚继位,是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在这种情况下,国君用你当相国好呀?还是用我当相国好?”这吴起思绪良久,惭愧地说:“这一点你比我强,还是你当相国吧。”

虽然吴起是个开明之人,并不一定非要做相国不可,可在公叔座看来,吴起不除,自己的相国宝座就坐不稳,必须除之而后快。

怎样才能撵走吴起呢?这时有个手下人给公叔座出主意道:“您的老婆不是魏国公主吗?从您老婆入手就行了。”



难道要我把老婆让给吴起,求吴起离开!公叔座真想跳起来扇这人两耳光。手下人看着脸憋得通红的公叔座,慢慢道出了自己的阴谋,他说道:“吴起这个人很是自爱。你可以先去对武侯说;‘吴起是个贤人,而咱们魏国太小,又与强秦为邻,臣下担心吴起不会有久留之心。’武侯听了就会说:‘那该怎么办?’您就趁机对武侯说:‘可把公主嫁给他作为试探,如果吴起愿意留下就会同意娶公主;如果不愿意留下就会拒绝。’之后,您再请吴起来您家做客。做客过程中,让您那位公主老婆表现得目中无人、为所欲为。您再处处表现出怕老婆的一面。这样吴起一见娶公主就是这么个下场,他便会拒绝武侯的好意。到那时,嘿嘿……”

听手下人讲到这里,公叔座满意地拍着手下人的肩膀笑了。他依计而行,装着好人去向魏武侯提建议。果然,不愿娶公主的吴起引起了魏武侯的猜忌,不得已离开了魏国。

正是公叔座挤兑走吴起这个故事让我们有理由推测,公叔座之所以不及早推荐公孙鞅,就是怕他超过了自己。自己要死了,再也不用怕公孙鞅超过自己了,这才推荐了他。这看似他是个发现人才的伯乐,而实际上却是个抹杀人才的“杀手”,是个典型的“乡愿”。


图丨公叔座剧照

公叔座“当面说好话,背后下毒手”逼走了吴起,魏国再无良将,国力开始由强盛走向衰落,西阻挡不了秦国的进攻,分处魏国南北的韩、赵两国,再也不用担心有吴起的存在而小心翼翼地去看魏国的脸色行事。而失去公孙鞅,则使魏国失去了一次变法自新的机会,不仅在随后的日子里,被在公孙鞅辅佐下强大起来的秦国吊着打,而且还“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在亡国的道路上狂奔起来。而这些都是拜公孙座所赐。

虽然历史不能假设,但读到《史记·商君列传》时我还是禁不住想,如果公叔座能早点推荐公孙鞅,让他留在魏国发光发热,那么强盛起来、统一天下的很可能是魏国,而不是秦国了。由公叔座来看,孔老夫子骂“乡愿,德之贼也”,还是给这种人留了面子的,像公叔座这样既毁一个人的前途、又毁一个国家国祚的“乡愿”,把他千刀万剐都不为过。




普希金俄国诗人,著名的作品有哪些?
后来,她被逼进入莫斯科社交场,并被高贵的将军\/公爵所钟爱,自此文章戛然而止。不久后,在《上流社会》这一章里,她摇身一变,成为了优雅、得体、尊贵的公爵夫人,在她原本厌恶至极的社交场上游刃有余,左右逢源。这时候,奥涅金回到了莫斯科,并被达吉亚娜深深吸引,一改之前的冷漠,反而变得热情似...

《论语》《孟子》~~急~~
五谷不分 温良恭俭让 一言以蔽之 朽木不可雕 三思而后行 欲速则不达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离娄》)释:蓄积很深,便能取之不尽,左右逢源。 (37) 夜以继日:“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学尔篇》)释:花言巧语,伪善的面貌,这种人,“仁德”是不会多的。 (3) 言而有信:“与朋友...

团队最重要的三要素
“宽”就是心胸宽阔,以诚待人;交际广泛,左右逢源。“高”就是高风亮节,严以律己;思维高度,看淡权力。各级领导班子能做到这三句话,就能带好队伍! 2、...尊重不伪善。什么叫“真”?真实不做作。下面,我想仅仅从一个“尊”字说点浅见—— 尊,上为“酋”,酋乃大;下为“寸”,寸为小。如果你想自大,就要...

为何华盛顿当时要将印第安人屠杀灭绝?
所以我们现在也能看到西方国家的伪善和邪恶。最后,如果当时印第安人能够遵守新的文明的规则,还是可以与其他民族和睦相处的,但是由于两个文明差距实在是过于悬殊,印第安人不可能与其他民族和睦相处,他们要的是战斗,将美国人赶出自己的家园,这样才导致美国人为了扩张不得不将印第安人屠杀奖金灭绝。华盛顿...

什么是小人
农村老人说的初七管小人,这里的小人是老人、大人、小人里的小人,也就是孩子们的意思。在山东,到了初七这天,一定要吃蒜拌的合菜,就是白菜心用蒜泥加粉丝凉拌,合菜一方面寓意家里和和气气的意思,合也是旺盛的意思。而有的农村会在正月初七这天包饺子吃,那是误会了小人的含义,认为吃饺子是给小人捏...

如何练就八面玲珑,左右逢源的本领?求大神帮助
这种功夫不是一天两天练成的,练成后,不要后悔,那种人固然是好,但是像狐狸一样,多了些伪善。 首先,你要会通过跟别人交谈中读懂他内心的想法,有很多话题,左右逢源么,直接就是做墙头草,但 是要让人看出来你这样做是为了他好,看孙子兵法、三十六计等,仔细研究,会成功的...

出自《孔子》《孟子》的成语及解释
(36) 色厉内荏:“色厉而内荏,譬如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阳货篇》)释:颜色严厉,内心怯懦,若用坏人作比喻,怕像个挖洞跳墙的小偷罢! (37) ...(《离娄》)释:蓄积很深,便能取之不尽,左右逢源。 (37) 夜以继日:“仰而思之,夜以继日。”(《离娄》)释:抬着头考虑,白天想不好,夜里接着想。

灵石县13392878404: 孔子为什么要骂“乡愿,德之贼也!” -
兆翠济舒: 乡愿其实是指那些老好人、墙头草,没有中心思想、原则的人,这种人谁都不得罪,看上去似乎是与人为善,其实伪善,完全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没有原则,这种人树立的形象就是在抹黑真正的道义,所以孔子要骂乡愿. 扩展资料: “乡愿...

灵石县13392878404: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 -
兆翠济舒: 损友是谄媚逢迎的人,表面奉承而背后诽谤人(态度伪善)的人,善于花言巧语(夸夸其谈)的人(2分);在生活中如果身边有这样的朋友,要要明辨朋友的缺点,“择其不善者而改之”(1分),同时也要做“损友”的益友. (1分) 译文: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结交正直的朋友,诚信的朋友,知识广博的朋友,是有益的.结交谄媚逢迎的人,结交(态度伪善)表面奉承而背后诽谤人的人,结交善于花言巧语的人,是有害的.”

灵石县13392878404: 文言文请教孔子曰:人有恶者五,而盗窃不与焉:一曰心达而险,二曰
兆翠济舒: 人有五种罪恶,而盗窃不包括在内.第一种是心理通达但险恶,第二种是行为乖僻而坚定,第三种是言谈伪善而巧辩,第四种是只记得丑恶的而且很广博,第五种是顺从错误的而且还为其粉饰.

灵石县13392878404: 有关孔子和孟子的成语 -
兆翠济舒: 孔子的成语有: (1) 犯上作乱:“不好犯上,而好作乱,未之有也.”(《学尔篇》) 释: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这种人从来没有过. (2) 巧言令色:“巧言令色,鲜矣仁!”(《学尔篇》) 释:花言巧语,伪善的面貌,这种人,“仁...

灵石县13392878404: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的意思
兆翠济舒: 孔子说:“满口讨人喜欢的花言巧语,满脸的伪善神色,这种人是没有什么仁德的.”

灵石县13392878404: 论语中的经典语句要20则,顺便帮忙翻译一下,拜托了 -
兆翠济舒: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孔子说:“花言巧语,一副伪善面目的人, 这 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孔子说: 在温习旧知识时候,能有新体会、新发现,这样就可以当老师了.” 子 曰: 学而不是则罔,思而不...

灵石县13392878404: 小人与伪善者有何区别? -
兆翠济舒: 小人以吹牛拍马,抬高踩低,左右逢源,见利忘义为主,.伪君子则表面义正辞严,甚至慷慨激昂以天下为已任实则以此为盾,才好胡作非为

灵石县13392878404: 孔子有怎样的交往原则 -
兆翠济舒: 一个人在这种环境中可能是上级,而在另一个环境中就可能变成下级.人只有正确处理与上下级的关系,才能够在社会中左右逢源,才有可能得到上级的信任,下级的拥护.孔子在《论语》中提出了处理上下级关系的基本原则,即君礼臣忠....

灵石县13392878404: 《论语》: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 -
兆翠济舒: (1)孔子所说的择友的标准是正直、诚实和博学多闻.(意对即可) (2)颜回.颜回虽然家境贫寒,缺衣少食,生活艰苦,却能忍受困苦,不为物质所累,自得其乐,始终保持心境的恬淡和安宁.以颜回为友,能够让自己也拥有一颗淡然的心,保持良好乐观的心态,快乐地生活.(以孔子其他弟子为例亦可)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