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慈是谁

作者&投稿:唱思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叶芝是谁?是诗人吗~

是~是诗人。。还是"当代最伟大的诗人"。威廉·勃特勒·叶芝(WilliamButlerYeats,1865—1939),爱尔兰诗人、剧作家,1923年诺贝尔文学奖金获得者,其获得诺贝尔奖的理由是:“由于他那始终充满着灵感的诗歌——通过精美的艺术形式展现了整个民族的精神。”作为本世纪初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的领导人之一、后期象征主义诗歌在英国的主要代表,叶芝对现代英国诗歌的发展有过重大影响。艾略特则称他为“我们时代最伟大的诗人”。叶芝的诗,尤其后期注意从人民生活当中吸取素材,锤炼语言,吸收文学派诗歌的长处,增添了作品的哲理性,使他的象征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其作品具有现实主义、象征主义和哲理性三种因素,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成就,是其创作成熟的标志。威廉·巴特勒·叶芝 William Butler Yeats (1865~1939),亦译“叶慈”、“耶茨”,爱尔兰诗人、剧作家,著名的神秘主义者,是“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的领袖,也是艾比剧院(Abbey Theatre)的创建者之一,被诗人艾略特誉为"当代最伟大的诗人"。叶芝对戏剧也有浓厚的兴趣,先后写过26部剧本。

是叶芝写给友人茅德·冈的。诗人通过想象、对比反衬、意象强调、象征升华,表达了诗人对茅德·冈忠贞不渝的爱恋之情。揭示了现实中的爱情和理想中的爱情之间不可弥合的距离。
《当你老了》——威廉·巴特勒·叶芝(原文)
当你老了,头发花白,睡意沉沉,
倦坐在炉边,取下这本书来,
慢慢读着,追梦当年的眼神
你那柔美的神采与深幽的晕影。
多少人爱过你昙花一现的身影,
爱过你的美貌,以虚伪或真情,
惟独一人曾爱你那朝圣者的心,
爱你哀戚的脸上岁月的留痕。
在炉罩边低眉弯腰,
忧戚沉思,喃喃而语,
爱情是怎样逝去,又怎样步上群山,
怎样在繁星之间藏住了脸。

扩展资料:
诗歌赏析
诗人写这首诗时,他所爱恋的对象正值青春年少,有着靓丽的容颜和迷人的风韵。人们常说,“哪个少女不善怀春,哪个少男不善钟情”。古往今来,爱情似乎总是与青春、美貌联系在一起。
当人们沐浴在爱情的光辉中,脑海里只有当下,总是潜藏着一种拒绝时间、拒绝变化、将瞬间化为永恒的欲望。而诗人偏要穿越悠远的时光隧道,想到红颜少女的垂暮之年,想象她白发苍苍、身躯佝偻的样子。
对一位正享受青春之果的少女宣讲她的暮年,这太残酷了,就像对一个刚出世的儿童说他一定要死一样,但这却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诗人这样写并非只是要向她说出这个“真理”,而是要通过这种方式向她表达自己的爱。
诗人仿佛是一个孤独者,远远地、却又执着地注视着,爱恋着那位被人们众星捧月的姑娘,向她献出自己独特的却真正弥足珍贵的爱情,因为别人或真情、或假意的爱,只是爱她的容颜,独有诗人爱着她高贵的灵魂。
红颜易老,青春难留,而少女高贵的灵魂、内在的美质却会在岁月的流逝中永驻,就像酒,藏之愈久,味之弥醇,因而诗人的爱情也得以超越时光,超越外在的美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当你老了

爱尔兰诗人。

威廉·巴特勒·叶芝

威廉·巴特勒·叶芝(William Butler Yeats)(1865年6月13日——1939年1月28日),亦译“叶慈”、“耶茨”,爱尔兰诗人、剧作家,著名的神秘主义者。叶芝是“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的领袖,也是艾比剧院(Abbey Theatre)的创建者之一。

叶芝早年的创作仍然具有浪漫主义的华丽风格,善于营造梦幻般的氛围,例如他在1893年出版的散文集《凯尔特曙光》便属于这种风格。然而进入不惑之年后,在现代主义诗人伊兹拉·庞德等人的影响下,尤其是在其本人参与爱尔兰民族主义政治运动的切身经验的影响下,叶芝的创作风格发生了比较激烈的变化,更加趋近现代主义了。

叶芝不仅仅是艾比剧院的决策者之一,也曾担任爱尔兰国会参议员一职。他十分重视自己的这些社会职务,是爱尔兰参议院中有名的工作勤奋者。叶芝曾于192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的理由是“以其高度艺术化且洋溢着灵感的诗作表达了整个民族的灵魂”。1934年,他和拉迪亚德·吉卜林共同获得古腾堡诗歌奖。

*早年的生活和作品

叶芝出生于距离爱尔兰首都都柏林不远的山迪蒙(Sandymount)。他的父亲约翰·巴特勒·叶芝是亚麻商人杰维斯·叶芝的后裔。这位商人卒于1712年,他的孙子本杰明娶了基尔岱尔郡的望族之女玛丽·巴特勒。约翰·叶芝结婚的时候正在学习法律,但是很快他便辍学,转而学习画肖像画。他的母亲(即威廉·巴特勒·叶芝的祖母)苏珊·玛丽·波雷克斯芬来自斯莱果郡(County Sligo)上一个盎格鲁-爱尔兰裔家族。诗人出生后不久,便迁至位于斯莱果的大家族中,他本人也一直认为是斯莱果郡孕育了自己真正的童年岁月。巴特勒-叶芝家族是一个非常具有艺术气息的家族。诗人的哥哥杰克后来成为一位著名的画家,而他的两个姐妹伊丽莎白和苏珊则均参加过著名的“工艺美术运动”。

为了诗人父亲的绘画事业,叶芝的家庭后迁至伦敦。起初,叶芝和他的兄弟姐妹接受的是家庭教育。诗人的母亲由于非常思念故地斯莱果,经常给孩子们讲家乡的故事和民间传说。1877年,威廉·叶芝进入葛多芬小学(Godolphin),并在那里学习了四年。不过威廉似乎并不喜欢在葛多芬的这段经历,而且成绩也并不突出。由于经济上的困难,诗人全家于1880年底迁回了都柏林。起初住在市中心,其后搬到位于郊外的皓斯(Howth)。

在皓斯的时光是诗人重要的发展阶段。皓斯周围是丘陵和树林,相传有精灵出没。叶芝家雇了一个女仆,是一个渔人的妻子,她熟知各类乡野传奇,娓娓道来的神秘冒险全都收录在后来出版的《凯尔特黄昏》里。

1881年10月,诗人在都柏林的伊雷斯摩斯·史密斯中学(Erasmus Smith)继续他的学业。他父亲的画室就在这所学校附近,于是诗人经常在那里消磨时光,并结识了很多都柏林城的艺术家和作家。在这段时间里,叶芝大量阅读莎士比亚等英国作家的作品,并和那些比他年长许多的文学家、艺术家们讨论。他于1883年12月从这所中学毕业,其后他便开始了诗歌的创作。1885年,叶芝在《都柏林大学评论》上发表了他的第一部诗作,以及一篇题为《赛缪尔·费格森爵士的诗》的散文。从1884年到1886年,他就读于位于基尔岱尔大街的大都会艺术学校(Metropolitan School of Art),也就是如今爱尔兰国家美术与设计学院的前身。

*年轻的诗人

在开始进行诗歌创作之前,叶芝便已经尝试将诗歌和宗教观念、情感结合起来。后来,他在描述自己童年生活的时候曾说过“……我认为……如果是一种强大且悲天悯人的精神构成了这个世界的宿命,那么我们便可以通过那些融合了人的心灵对这个世界的欲望的词句来更好的理解这种宿命。”

叶芝早年的诗作通常从爱尔兰神话和民间传说中取材,其语言风格则受到拉斐尔前派散文的影响。这一时期,雪莱的诗对叶芝产生了很大影响。在后来的一篇关于雪莱的文章中叶芝写道:“我重读了《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在世界上的所有伟大著作之中,它在我心里的地位比我预想得还要高得多。”

叶芝早期还受到彼时爱尔兰著名的芬尼亚组织(Fenian)领袖约翰·奥里亚雷的影响。诗人晚年曾说,奥里亚雷是他所见最“风流倜傥的老人”,“从奥里亚雷的谈话以及他借我或送我的爱尔兰书籍中,成就了我一生的志业。”在奥里亚雷的介绍下,叶芝认识了道格拉斯·海德和约翰·泰勒。前者于1893年成立盖尔语联盟(Gaelic League),致力于保存并增加爱尔兰语言的使用。

叶芝的第一首重要诗作是《雕塑的岛屿》,是一首模仿埃德蒙·斯宾塞诗作的梦幻般的作品。这首诗发表在《都柏林大学评论》上,其后没有再版。叶芝第一部公开出版的作品是一本小册子《摩沙达:戏剧化的诗》。这篇文章也同样在《都柏林大学评论》上发表过,而且只是由他的父亲出资印刷了100册。此后,他完成了叙事长诗《乌辛之浪迹》(The Wanderings of Oisin),并在1889年出版了诗集《乌辛之浪迹及其他诗作》。这是即使在叶芝风格成熟之后也仍未否定过的第一部作品,取材于爱尔兰古代勇士的传说和神话故事。为完成这首诗,诗人花费了整整两年的时间,其风格清晰的体现出费格森和拉斐尔前派对诗人的影响。这首诗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叶芝以后诗作的主题风格:追求冥思的生活抑或追求行动的生活。这本诗集的前八首抒情诗和歌谣的主题,是源自叶芝少年时代对印度人及阿尔卡迪亚世外桃源的想象——神祗与女神、王子与公主、殿堂、孔雀与神秘的莲花等等。诗歌中流露出明显的浪漫主义和拉斐尔前派的痕迹。在《乌辛之浪迹》之后,叶芝再未创作过长诗。他的其他早期作品多半是以爱情或神秘事物为主题的抒情诗。随着叶芝的作品读者群的不断扩大,他结识了当时爱尔兰和英国的很多著名文学家,包括萧伯纳和王尔德。

叶芝的家庭于1887年重新搬回伦敦。1890年,叶芝和欧那斯特·莱斯(Ernest Rhys)共同创建了“诗人会社”(Rhymer’s Club)。这是一个由一群志同道合的诗人们组成的文学团体,成员们定期集会并于1892年和1894年分别出版过自己的诗选。叶芝的早期作品还包括诗集《诗集》、《神秘的玫瑰》和《苇间风》。事实上,“诗人会社”的文学成就并不高,叶芝几乎是唯一取得了显著成就的诗人。

*昴德·冈昂、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和艾比剧院

1889年,叶芝结识了昴德·冈昂小姐。她是一位热衷于爱尔兰民族主义运动的女性。冈昂小姐非常仰慕叶芝早年诗作《雕塑的岛屿》,并且主动和叶芝结识。叶芝深深的迷恋上了这位小姐,而这个女人也极大的影响了叶芝以后的创作和生活。经过两年的密切交往后,叶芝向冈昂小姐求婚,却遭到拒绝。其后,他又共计向她求婚三次,分别是再1889年、1900年和1901年,均遭到了拒绝。尽管如此,叶芝对冈昂小姐仍然魂牵梦萦,并以她为原型创作了剧本《凯丝琳女伯爵》。在剧中,凯丝琳将灵魂卖给了魔鬼,好让她的同胞免于饥荒,最后上了天堂。此剧直到1899年才得以上演,引发了宗教及政治上的诸多争议。终于,在1903年,冈小姐嫁给了爱尔兰民族运动政治家约翰·麦克布莱德。在这一年,叶芝动身去美国进行了一场漫长的巡回演讲。这段时期他和奥莉薇亚·莎士比亚有过短暂的恋情。他们在1896年结识,却在一年之后分手。

也正是在1896年,叶芝结识了奥古斯塔·格雷戈里夫人,介绍人是他们共同的朋友爱德华·马丁。格雷戈里夫人鼓励叶芝投身民族主义运动,并进行戏剧的创作。尽管叶芝受到法国象征主义的影响,但显然他的创作具有清晰而独特的爱尔兰风格。这种风格在叶芝与爱尔兰年轻一代的作家的交往中得到强化。叶芝和格雷戈里夫人、马丁以及一些其他爱尔兰作家共同发起了著名的“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或称“凯尔特文艺复兴运动”)。

除了作家们的文学创作外,学院派的翻译家们对古代传奇故事、盖尔语诗歌以及近代的盖尔语民歌的翻译和发掘工作也对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代表人物是后来成为爱尔兰总统的道格拉斯·海德,他编纂的《康诺特省的情歌》倍受推崇。

这场运动最不朽的成就之一便是艾比剧院的成立。1889年,叶芝、格雷戈里夫人、马丁和乔治·摩尔创立的“爱尔兰文学剧场”(Irish Literary Theatre)。这个团体仅仅存在了两年,而且并不成功。在两位拥有丰富戏剧创作经验的爱尔兰兄弟威廉·费依和弗兰克·费依以及叶芝不计报酬的秘书安妮·伊丽莎白·弗莱德里卡·霍尔尼曼(一位曾经于1894年参与过萧伯纳《武器与人》在伦敦首演的富有的英国女人)的鼎力协助下,这个团体成功打造了一个崭新的爱尔兰国家戏剧界。在著名剧作家约翰·米林顿·辛参与进来以后,这个团体甚至在都柏林靠戏剧演出赚到了不少钱,并于1904年12月27日修建了艾比剧院。在剧院的开幕之夜,叶芝的两部剧作隆重上映。从此以后一直到去世,叶芝的创作生涯始终和艾比剧院相关。他不仅仅是剧院的董事会成员之一,同时也是一位高产的剧作家。

在1902年,叶芝资助建立了丹·埃默出版社,用以出版文艺复兴运动相关的作家作品。这个出版社在1904年更名为库拉出版社。出版社存在至1946年,一直由叶芝的两个姐妹经营,总共出版了70本著作,其中的48本是叶芝自己写的。1917年的夏天叶芝和当年的冈小姐重逢,并且向她的养女求婚,但是遭到了拒绝。九月份,他改向一位英国女人乔治·海德里斯求婚,她答应了。两人在当年的10月20日结婚。不久,叶芝买下了位于库尔公园附近的巴列利塔,并很快将其更名为“图尔巴列利塔”。叶芝余生中的大部分夏季都是在这里度过的。1919年2月24日,叶芝的长女安·叶芝在都柏林出生。安继承了母亲的智慧、宁静与友善,以及父亲不凡的艺术天赋,后来成为一位画家。

*神秘主义的影响

叶芝一生都对神秘主义和唯灵论有浓厚的兴趣。1885年,叶芝和一些朋友创立了“都柏林秘术兄弟会”(Dublin Hermetic Order)。这个组织在6月16日召开了第一次集会,叶芝是领袖。同年,都柏林的神智学会馆在通灵法师婆罗门·摩西尼·莎特里的组织下正式开放,叶芝于次年参加了他的第一次降神会。后来,叶芝沉溺于神秘主义和通灵术之中不能自拔。1900年,他甚至成为“金黎明秘术兄弟会”的领袖。他于1890年参加了这个组织。在结婚以后,叶芝夫妇曾经尝试过风靡一时的无意识写作。

叶芝的神秘主义倾向在他的名诗《丽达与天鹅》中体现得尤为明显。这首短诗从希腊神话中取材,讲述得是宙斯幻化成天鹅与美女丽达结合并生下两个女儿的故事(一是著名的海伦,引发了特洛伊战争;一是克吕泰涅斯特拉,希腊军队统率阿迦门农的妻子)。这一母题在西方文学艺术作品中曾反复出现。关于叶芝创作这首名作的初衷,西方评论界曾有过各种不同的诠释和解读,有的认为是“历史变化的根源在于性爱和战争”,有的则认为是“历史是人类的创造力和破坏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西方主流的文学史将《丽达与天鹅》作为象征主义诗歌里程碑式的作品。

在叶芝的神秘主义思想形成过程里,凯瑟琳·泰楠的影响不可谓不大。泰楠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女诗人,叶芝早年和她过从甚密。正是在泰楠的影响下,叶芝频繁的参加各类神秘主义组织的活动。泰楠一生都很仰慕叶芝的才华,而叶芝却在后来逐渐疏远了她。

叶芝的神秘主义倾向受印度宗教的影响很显著,他晚年甚至亲自将印度教《奥义书》译成英文。通灵学说和超自然的冥思则成为叶芝晚期诗歌创作的灵感来源。一些批评家曾抨击叶芝诗作中的神秘主义倾向,认为其缺乏严谨和可信度。W·H·奥登就曾尖锐的批评晚年的叶芝为“一个被关于巫术和印度的胡言乱语侵占了大脑的可叹的成年人的展览品”。然而正是在这一时期,叶芝写出了他一生中很多最不朽的作品。若想理解叶芝晚年诗作的奥妙,就必须要了解他于1925年出版的《灵视》一书的神秘主义思维体系。今天,人们通过阅读这本书来理解叶芝后期的诗作,却不把它当作一本宗教或哲学的著作。

*向现代主义的转变

1913年,叶芝在伦敦结识了年轻的美国诗人伊兹拉·庞德。事实上,庞德来伦敦有一部分便是为了结识这位比他年纪稍长的诗人。庞德认为叶芝是“唯一一位值得认真研究的诗人”。从1913年到1916年,每年冬天叶芝和庞德都在亚士顿森林(Ashdown Forest)的一个乡间别墅中度过。这段时间里庞德担任叶芝名义上的助手。然而当庞德未经叶芝的允许擅自修改了他的一些诗作,并将其公开发表在《诗》杂志上后,两位诗人的关系便开始恶化了。庞德对叶芝诗作的修改主要体现出他对维多利亚式的诗歌韵律的憎恶。然而很快两位诗人都开始怀念双方共事、互相学习的日子。尤其是庞德从欧内斯特·费诺罗萨的寡妇处学到的关于日本能乐的知识为叶芝即将创作的贵族风格的剧作提供了灵感。叶芝创作的第一部模仿了日本能乐的剧作是《鹰之井畔》。他于1916年1月将这部作品的第一稿献给庞德。

叶芝通常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用英文写作的诗人之一。然而,不同于大多数现代主义诗人在自由体诗领域不断做出尝试,叶芝是传统诗歌形式的大师。现代主义对叶芝诗作风格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随着时间的推移,诗人逐渐放弃早期作品中传统诗歌样式的写作,语言风格也越来越冷峻,直接切入主题。这种风格上的转变主要体现在他的中期创作中,包括作品集《七片树林》、《责任》和《绿盔》

1923年叶芝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由瑞典国王亲自颁奖。他在两年之后发表了一首短诗《瑞典之丰饶》,以表达感激之情。1925年,叶芝出版了一本呕心沥血的散文作品《灵视》,其中他推举柏拉图、布列塔诺以及几位现代哲学家的观点来证实自己的占星学、神秘主义及历史理论。

*政治生涯

叶芝通过庞德结识了很多年轻的现代主义者,这使得他中期的诗作已经远离了早期的《凯尔特曙光》时的风格。他对政治的关注也已经不再局限于文艺复兴运动早期他所醉心的文化政治领域。在叶芝早期的作品中,他灵魂深处的贵族立场体现无余。他将爱尔兰平民的生活理想化,并且有意忽视这个阶层贫穷孱弱的现实。然而一场由城市中的下层天主教徒发起的革命运动迫使叶芝不得不改变自己的创作姿态。

叶芝新的政治倾向在《1913年9月》这首诗中得到了体现。这首诗抨击由詹姆斯·拉尔金领导的著名的1913年都柏林大罢工。在《1916年复活节》中,诗人反复吟诵:“一切都已改变/彻底改变/一种恐怖的美却已诞生”。叶芝终于意识到复活节起义的领袖们的价值就在于他们卑微的出身和贫困的生活。

整个1920年代和1930年代初期,叶芝无可避免的受到他的国家以及整个世界动荡局势的影响。1922年,叶芝进入爱尔兰参议院。在他的参议员生涯中,叶芝最主要的成就之一就是曾担任货币委员会的主席。正是这一机构设计了爱尔兰独立之后的第一批货币。在1925年,他热心的倡导离婚的合法化。1927年,叶芝在他的诗作《在学童中间》里如此描述作为一名公众人物的自己:“一位花甲之年的微笑的名人”。1928年,由于健康问题,叶芝从参议院退休。

叶芝的贵族阶级立场以及他和庞德之间的密切关系使得这位诗人和墨索里尼相当接近。他曾在许多场合表达过对这位法西斯独裁者的仰慕。他甚至写过一些歌颂法西斯主义的赞歌,尽管这些作品从未发表过。然而当巴布罗·聂鲁达于1937年邀请他到马德里时,叶芝在回信中表明他支持西班牙革命,反对法西斯主义。叶芝的政治倾向非常暧昧。他不支持民主派,在晚年却也有意疏远纳粹和法西斯主义。然而纵观叶芝的一生,他从未真正接受或赞同过民主政治。同时,他深受所谓“优生运动”的影响。

*晚年的生活和创作

进入晚年后,叶芝逐渐不再如中年时一样直接触及和政治相关的题材,而是开始以一种更加个人化的风格写作。他开始为自己的家人儿女写诗,有的时候则描绘自己关于时间流逝、逐渐衰老的经历和心绪。收录在他最后一部诗集中的作品《马戏团动物的大逃亡》生动的表现了他晚期作品的灵感来源:“既然我的阶梯已经消失/ 我必须平躺在那些阶梯攀升的起点”。 1929年之后,叶芝搬离了图尔巴列利塔。尽管诗人一生中的很多回忆都在爱尔兰国土之外,他还是于1932年在都柏林的近郊租了一间房子。晚年的叶芝非常高产,出版了许多诗集、戏剧和散文,许多著名的诗作都是在晚年写成的,包括一生的颠峰之作《驶向拜占庭》。这首代表性的诗作体现了叶芝对古老而神秘的东方文明的向往。1938年,叶芝最后一次来到艾比剧院,观赏他的剧作《炼狱》的首映式。同年,他出版了《威廉·巴特勒·叶芝的自传》。

晚年的叶芝百病缠身,在妻子的陪伴下到法国休养。然而最终还是于1939年1月28日在法国曼顿(Menton)的“快乐假日旅馆”逝世。他的最后一首诗作是以亚瑟王传说为主题的《黑塔》。逝世之后,叶芝起初被埋葬在罗克布罗恩(Roquebrune)。1948年9月,人们依照诗人的遗愿,将他的遗体移至他的故乡斯莱果郡。他的坟墓后来成了斯莱果郡的一处引人注目的景点。他的墓志铭是诗人晚年作品《班磅礴山麓下》的最后一句:“投出冷眼/ 看生,看死/ 骑士,策马向前!”叶芝生前曾说斯莱果是一生当中对他影响最深远的地方,所以他的雕塑和纪念馆也将地址选在这里。

*叶芝的主要作品

1886年 — 《摩沙达 》

1888年 — 《爱尔兰乡村的神话和民间故事集》

1889年 — 《乌辛之浪迹及其他诗作》

1891年 — 《经典爱尔兰故事》

1892年 — 《凯丝琳女伯爵及其他传说和抒情诗》

1893年 —《凯尔特曙光》

1894年 —《心灵的欲望之田》

1895年 — 《诗集》

1897年 — 《神秘的玫瑰》

1899年 — 《苇间风 》

1903年 —《善恶之观念》

1903年 — 《七重林中》

1907年 — 《发现 》

1910年 — 《绿盔及其他诗作 》

1913年 — 《挫折的诗歌》

1914年 — 《责任 》

1916年 — 《青春岁月的幻想曲》

1917年 — 《库利的野天鹅 》

1918年 — 《宁静的月色中 》

1921年 — 《迈可·罗拔兹与舞者》

1921年 — 《四年》

1924年 — 《猫和月光》

1925年 — 《灵视》

1926年 — 《疏远》

1926年 — 《自传》

1927年 — 《十月的爆发》

1928年 — 《塔楼》

1933年 — 《回梯与其他诗作》

1934年 — 《剧作选集》

1935年 — 《三月的满月》

1938年 — 《新诗》

1939年 — 《最后的诗及两部剧作》(死后出版)

1939年 — 《气锅中》(死后出版)

基本资料

昵 称: 叶慈 性 别: 女
所在城市: 厦门市 出生年月: 1980-6-22
身 高: 160cm 婚姻状况: 未婚
学 历: 高中 毕业院校: 厦门五中
籍 贯: 福建省-厦门市 健康状况: 极好
个人独白

喜欢中国古典文学,爱好写作!
但愿他是个有责任感的人,懂得关心与体贴爱护他人!

详细资料

信 仰: 无 民 族: 汉族
收 入: 1000 - 2000元人民币 住 房: 先不考虑,到时再说
喝 酒: 不喝酒 吸 烟: 不吸烟

从事行业: 文秘/接待/行政/录入
兴趣爱好: 电脑/网络,体育运动,逛街购物,阅读,写作,品茗,看电影/电视,听音乐,艺术创作,摄影,
性格自评

安静的时候很安静,闹的时候也能很闹,呵呵~~~~~~~~~~·

威廉·巴特勒·叶芝

威廉·巴特勒·叶芝(William Butler Yeats)(1865年6月13日——1939年1月28日),亦译“叶慈”、“耶茨”,爱尔兰诗人、剧作家,著名的神秘主义者。叶芝是“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的领袖,也是艾比剧院(Abbey Theatre)的创建者之一。

叶芝早年的创作仍然具有浪漫主义的华丽风格,善于营造梦幻般的氛围,例如他在1893年出版的散文集《凯尔特曙光》便属于这种风格。然而进入不惑之年后,在现代主义诗人伊兹拉·庞德等人的影响下,尤其是在其本人参与爱尔兰民族主义政治运动的切身经验的影响下,叶芝的创作风格发生了比较激烈的变化,更加趋近现代主义了。

叶芝不仅仅是艾比剧院的决策者之一,也曾担任爱尔兰国会参议员一职。他十分重视自己的这些社会职务,是爱尔兰参议院中有名的工作勤奋者。叶芝曾于192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的理由是“以其高度艺术化且洋溢着灵感的诗作表达了整个民族的灵魂”。1934年,他和拉迪亚德·吉卜林共同获得古腾堡诗歌奖。

*早年的生活和作品

叶芝出生于距离爱尔兰首都都柏林不远的山迪蒙(Sandymount)。他的父亲约翰·巴特勒·叶芝是亚麻商人杰维斯·叶芝的后裔。这位商人卒于1712年,他的孙子本杰明娶了基尔岱尔郡的望族之女玛丽·巴特勒。约翰·叶芝结婚的时候正在学习法律,但是很快他便辍学,转而学习画肖像画。他的母亲(即威廉·巴特勒·叶芝的祖母)苏珊·玛丽·波雷克斯芬来自斯莱果郡(County Sligo)上一个盎格鲁-爱尔兰裔家族。诗人出生后不久,便迁至位于斯莱果的大家族中,他本人也一直认为是斯莱果郡孕育了自己真正的童年岁月。巴特勒-叶芝家族是一个非常具有艺术气息的家族。诗人的哥哥杰克后来成为一位著名的画家,而他的两个姐妹伊丽莎白和苏珊则均参加过著名的“工艺美术运动”。

为了诗人父亲的绘画事业,叶芝的家庭后迁至伦敦。起初,叶芝和他的兄弟姐妹接受的是家庭教育。诗人的母亲由于非常思念故地斯莱果,经常给孩子们讲家乡的故事和民间传说。1877年,威廉·叶芝进入葛多芬小学(Godolphin),并在那里学习了四年。不过威廉似乎并不喜欢在葛多芬的这段经历,而且成绩也并不突出。由于经济上的困难,诗人全家于1880年底迁回了都柏林。起初住在市中心,其后搬到位于郊外的皓斯(Howth)。

在皓斯的时光是诗人重要的发展阶段。皓斯周围是丘陵和树林,相传有精灵出没。叶芝家雇了一个女仆,是一个渔人的妻子,她熟知各类乡野传奇,娓娓道来的神秘冒险全都收录在后来出版的《凯尔特黄昏》里。

1881年10月,诗人在都柏林的伊雷斯摩斯·史密斯中学(Erasmus Smith)继续他的学业。他父亲的画室就在这所学校附近,于是诗人经常在那里消磨时光,并结识了很多都柏林城的艺术家和作家。在这段时间里,叶芝大量阅读莎士比亚等英国作家的作品,并和那些比他年长许多的文学家、艺术家们讨论。他于1883年12月从这所中学毕业,其后他便开始了诗歌的创作。1885年,叶芝在《都柏林大学评论》上发表了他的第一部诗作,以及一篇题为《赛缪尔·费格森爵士的诗》的散文。从1884年到1886年,他就读于位于基尔岱尔大街的大都会艺术学校(Metropolitan School of Art),也就是如今爱尔兰国家美术与设计学院的前身。

*年轻的诗人

在开始进行诗歌创作之前,叶芝便已经尝试将诗歌和宗教观念、情感结合起来。后来,他在描述自己童年生活的时候曾说过“……我认为……如果是一种强大且悲天悯人的精神构成了这个世界的宿命,那么我们便可以通过那些融合了人的心灵对这个世界的欲望的词句来更好的理解这种宿命。”

叶芝早年的诗作通常从爱尔兰神话和民间传说中取材,其语言风格则受到拉斐尔前派散文的影响。这一时期,雪莱的诗对叶芝产生了很大影响。在后来的一篇关于雪莱的文章中叶芝写道:“我重读了《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在世界上的所有伟大著作之中,它在我心里的地位比我预想得还要高得多。”

叶芝早期还受到彼时爱尔兰著名的芬尼亚组织(Fenian)领袖约翰·奥里亚雷的影响。诗人晚年曾说,奥里亚雷是他所见最“风流倜傥的老人”,“从奥里亚雷的谈话以及他借我或送我的爱尔兰书籍中,成就了我一生的志业。”在奥里亚雷的介绍下,叶芝认识了道格拉斯·海德和约翰·泰勒。前者于1893年成立盖尔语联盟(Gaelic League),致力于保存并增加爱尔兰语言的使用。

叶芝的第一首重要诗作是《雕塑的岛屿》,是一首模仿埃德蒙·斯宾塞诗作的梦幻般的作品。这首诗发表在《都柏林大学评论》上,其后没有再版。叶芝第一部公开出版的作品是一本小册子《摩沙达:戏剧化的诗》。这篇文章也同样在《都柏林大学评论》上发表过,而且只是由他的父亲出资印刷了100册。此后,他完成了叙事长诗《乌辛之浪迹》(The Wanderings of Oisin),并在1889年出版了诗集《乌辛之浪迹及其他诗作》。这是即使在叶芝风格成熟之后也仍未否定过的第一部作品,取材于爱尔兰古代勇士的传说和神话故事。为完成这首诗,诗人花费了整整两年的时间,其风格清晰的体现出费格森和拉斐尔前派对诗人的影响。这首诗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叶芝以后诗作的主题风格:追求冥思的生活抑或追求行动的生活。这本诗集的前八首抒情诗和歌谣的主题,是源自叶芝少年时代对印度人及阿尔卡迪亚世外桃源的想象——神祗与女神、王子与公主、殿堂、孔雀与神秘的莲花等等。诗歌中流露出明显的浪漫主义和拉斐尔前派的痕迹。在《乌辛之浪迹》之后,叶芝再未创作过长诗。他的其他早期作品多半是以爱情或神秘事物为主题的抒情诗。随着叶芝的作品读者群的不断扩大,他结识了当时爱尔兰和英国的很多著名文学家,包括萧伯纳和王尔德。

叶芝的家庭于1887年重新搬回伦敦。1890年,叶芝和欧那斯特·莱斯(Ernest Rhys)共同创建了“诗人会社”(Rhymer’s Club)。这是一个由一群志同道合的诗人们组成的文学团体,成员们定期集会并于1892年和1894年分别出版过自己的诗选。叶芝的早期作品还包括诗集《诗集》、《神秘的玫瑰》和《苇间风》。事实上,“诗人会社”的文学成就并不高,叶芝几乎是唯一取得了显著成就的诗人。

*昴德·冈昂、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和艾比剧院

1889年,叶芝结识了昴德·冈昂小姐。她是一位热衷于爱尔兰民族主义运动的女性。冈昂小姐非常仰慕叶芝早年诗作《雕塑的岛屿》,并且主动和叶芝结识。叶芝深深的迷恋上了这位小姐,而这个女人也极大的影响了叶芝以后的创作和生活。经过两年的密切交往后,叶芝向冈昂小姐求婚,却遭到拒绝。其后,他又共计向她求婚三次,分别是再1889年、1900年和1901年,均遭到了拒绝。尽管如此,叶芝对冈昂小姐仍然魂牵梦萦,并以她为原型创作了剧本《凯丝琳女伯爵》。在剧中,凯丝琳将灵魂卖给了魔鬼,好让她的同胞免于饥荒,最后上了天堂。此剧直到1899年才得以上演,引发了宗教及政治上的诸多争议。终于,在1903年,冈小姐嫁给了爱尔兰民族运动政治家约翰·麦克布莱德。在这一年,叶芝动身去美国进行了一场漫长的巡回演讲。这段时期他和奥莉薇亚·莎士比亚有过短暂的恋情。他们在1896年结识,却在一年之后分手。

也正是在1896年,叶芝结识了奥古斯塔·格雷戈里夫人,介绍人是他们共同的朋友爱德华·马丁。格雷戈里夫人鼓励叶芝投身民族主义运动,并进行戏剧的创作。尽管叶芝受到法国象征主义的影响,但显然他的创作具有清晰而独特的爱尔兰风格。这种风格在叶芝与爱尔兰年轻一代的作家的交往中得到强化。叶芝和格雷戈里夫人、马丁以及一些其他爱尔兰作家共同发起了著名的“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或称“凯尔特文艺复兴运动”)。

除了作家们的文学创作外,学院派的翻译家们对古代传奇故事、盖尔语诗歌以及近代的盖尔语民歌的翻译和发掘工作也对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代表人物是后来成为爱尔兰总统的道格拉斯·海德,他编纂的《康诺特省的情歌》倍受推崇。

这场运动最不朽的成就之一便是艾比剧院的成立。1889年,叶芝、格雷戈里夫人、马丁和乔治·摩尔创立的“爱尔兰文学剧场”(Irish Literary Theatre)。这个团体仅仅存在了两年,而且并不成功。在两位拥有丰富戏剧创作经验的爱尔兰兄弟威廉·费依和弗兰克·费依以及叶芝不计报酬的秘书安妮·伊丽莎白·弗莱德里卡·霍尔尼曼(一位曾经于1894年参与过萧伯纳《武器与人》在伦敦首演的富有的英国女人)的鼎力协助下,这个团体成功打造了一个崭新的爱尔兰国家戏剧界。在著名剧作家约翰·米林顿·辛参与进来以后,这个团体甚至在都柏林靠戏剧演出赚到了不少钱,并于1904年12月27日修建了艾比剧院。在剧院的开幕之夜,叶芝的两部剧作隆重上映。从此以后一直到去世,叶芝的创作生涯始终和艾比剧院相关。他不仅仅是剧院的董事会成员之一,同时也是一位高产的剧作家。

在1902年,叶芝资助建立了丹·埃默出版社,用以出版文艺复兴运动相关的作家作品。这个出版社在1904年更名为库拉出版社。出版社存在至1946年,一直由叶芝的两个姐妹经营,总共出版了70本著作,其中的48本是叶芝自己写的。1917年的夏天叶芝和当年的冈小姐重逢,并且向她的养女求婚,但是遭到了拒绝。九月份,他改向一位英国女人乔治·海德里斯求婚,她答应了。两人在当年的10月20日结婚。不久,叶芝买下了位于库尔公园附近的巴列利塔,并很快将其更名为“图尔巴列利塔”。叶芝余生中的大部分夏季都是在这里度过的。1919年2月24日,叶芝的长女安·叶芝在都柏林出生。安继承了母亲的智慧、宁静与友善,以及父亲不凡的艺术天赋,后来成为一位画家。

*神秘主义的影响

叶芝一生都对神秘主义和唯灵论有浓厚的兴趣。1885年,叶芝和一些朋友创立了“都柏林秘术兄弟会”(Dublin Hermetic Order)。这个组织在6月16日召开了第一次集会,叶芝是领袖。同年,都柏林的神智学会馆在通灵法师婆罗门·摩西尼·莎特里的组织下正式开放,叶芝于次年参加了他的第一次降神会。后来,叶芝沉溺于神秘主义和通灵术之中不能自拔。1900年,他甚至成为“金黎明秘术兄弟会”的领袖。他于1890年参加了这个组织。在结婚以后,叶芝夫妇曾经尝试过风靡一时的无意识写作。

叶芝的神秘主义倾向在他的名诗《丽达与天鹅》中体现得尤为明显。这首短诗从希腊神话中取材,讲述得是宙斯幻化成天鹅与美女丽达结合并生下两个女儿的故事(一是著名的海伦,引发了特洛伊战争;一是克吕泰涅斯特拉,希腊军队统率阿迦门农的妻子)。这一母题在西方文学艺术作品中曾反复出现。关于叶芝创作这首名作的初衷,西方评论界曾有过各种不同的诠释和解读,有的认为是“历史变化的根源在于性爱和战争”,有的则认为是“历史是人类的创造力和破坏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西方主流的文学史将《丽达与天鹅》作为象征主义诗歌里程碑式的作品。

在叶芝的神秘主义思想形成过程里,凯瑟琳·泰楠的影响不可谓不大。泰楠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女诗人,叶芝早年和她过从甚密。正是在泰楠的影响下,叶芝频繁的参加各类神秘主义组织的活动。泰楠一生都很仰慕叶芝的才华,而叶芝却在后来逐渐疏远了她。

叶芝的神秘主义倾向受印度宗教的影响很显著,他晚年甚至亲自将印度教《奥义书》译成英文。通灵学说和超自然的冥思则成为叶芝晚期诗歌创作的灵感来源。一些批评家曾抨击叶芝诗作中的神秘主义倾向,认为其缺乏严谨和可信度。W·H·奥登就曾尖锐的批评晚年的叶芝为“一个被关于巫术和印度的胡言乱语侵占了大脑的可叹的成年人的展览品”。然而正是在这一时期,叶芝写出了他一生中很多最不朽的作品。若想理解叶芝晚年诗作的奥妙,就必须要了解他于1925年出版的《灵视》一书的神秘主义思维体系。今天,人们通过阅读这本书来理解叶芝后期的诗作,却不把它当作一本宗教或哲学的著作。

*向现代主义的转变

1913年,叶芝在伦敦结识了年轻的美国诗人伊兹拉·庞德。事实上,庞德来伦敦有一部分便是为了结识这位比他年纪稍长的诗人。庞德认为叶芝是“唯一一位值得认真研究的诗人”。从1913年到1916年,每年冬天叶芝和庞德都在亚士顿森林(Ashdown Forest)的一个乡间别墅中度过。这段时间里庞德担任叶芝名义上的助手。然而当庞德未经叶芝的允许擅自修改了他的一些诗作,并将其公开发表在《诗》杂志上后,两位诗人的关系便开始恶化了。庞德对叶芝诗作的修改主要体现出他对维多利亚式的诗歌韵律的憎恶。然而很快两位诗人都开始怀念双方共事、互相学习的日子。尤其是庞德从欧内斯特·费诺罗萨的寡妇处学到的关于日本能乐的知识为叶芝即将创作的贵族风格的剧作提供了灵感。叶芝创作的第一部模仿了日本能乐的剧作是《鹰之井畔》。他于1916年1月将这部作品的第一稿献给庞德。

叶芝通常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用英文写作的诗人之一。然而,不同于大多数现代主义诗人在自由体诗领域不断做出尝试,叶芝是传统诗歌形式的大师。现代主义对叶芝诗作风格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随着时间的推移,诗人逐渐放弃早期作品中传统诗歌样式的写作,语言风格也越来越冷峻,直接切入主题。这种风格上的转变主要体现在他的中期创作中,包括作品集《七片树林》、《责任》和《绿盔》

1923年叶芝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由瑞典国王亲自颁奖。他在两年之后发表了一首短诗《瑞典之丰饶》,以表达感激之情。1925年,叶芝出版了一本呕心沥血的散文作品《灵视》,其中他推举柏拉图、布列塔诺以及几位现代哲学家的观点来证实自己的占星学、神秘主义及历史理论。

*政治生涯

叶芝通过庞德结识了很多年轻的现代主义者,这使得他中期的诗作已经远离了早期的《凯尔特曙光》时的风格。他对政治的关注也已经不再局限于文艺复兴运动早期他所醉心的文化政治领域。在叶芝早期的作品中,他灵魂深处的贵族立场体现无余。他将爱尔兰平民的生活理想化,并且有意忽视这个阶层贫穷孱弱的现实。然而一场由城市中的下层天主教徒发起的革命运动迫使叶芝不得不改变自己的创作姿态。

叶芝新的政治倾向在《1913年9月》这首诗中得到了体现。这首诗抨击由詹姆斯·拉尔金领导的著名的1913年都柏林大罢工。在《1916年复活节》中,诗人反复吟诵:“一切都已改变/彻底改变/一种恐怖的美却已诞生”。叶芝终于意识到复活节起义的领袖们的价值就在于他们卑微的出身和贫困的生活。

整个1920年代和1930年代初期,叶芝无可避免的受到他的国家以及整个世界动荡局势的影响。1922年,叶芝进入爱尔兰参议院。在他的参议员生涯中,叶芝最主要的成就之一就是曾担任货币委员会的主席。正是这一机构设计了爱尔兰独立之后的第一批货币。在1925年,他热心的倡导离婚的合法化。1927年,叶芝在他的诗作《在学童中间》里如此描述作为一名公众人物的自己:“一位花甲之年的微笑的名人”。1928年,由于健康问题,叶芝从参议院退休。

叶芝的贵族阶级立场以及他和庞德之间的密切关系使得这位诗人和墨索里尼相当接近。他曾在许多场合表达过对这位法西斯独裁者的仰慕。他甚至写过一些歌颂法西斯主义的赞歌,尽管这些作品从未发表过。然而当巴布罗·聂鲁达于1937年邀请他到马德里时,叶芝在回信中表明他支持西班牙革命,反对法西斯主义。叶芝的政治倾向非常暧昧。他不支持民主派,在晚年却也有意疏远纳粹和法西斯主义。然而纵观叶芝的一生,他从未真正接受或赞同过民主政治。同时,他深受所谓“优生运动”的影响。

*晚年的生活和创作

进入晚年后,叶芝逐渐不再如中年时一样直接触及和政治相关的题材,而是开始以一种更加个人化的风格写作。他开始为自己的家人儿女写诗,有的时候则描绘自己关于时间流逝、逐渐衰老的经历和心绪。收录在他最后一部诗集中的作品《马戏团动物的大逃亡》生动的表现了他晚期作品的灵感来源:“既然我的阶梯已经消失/ 我必须平躺在那些阶梯攀升的起点”。 1929年之后,叶芝搬离了图尔巴列利塔。尽管诗人一生中的很多回忆都在爱尔兰国土之外,他还是于1932年在都柏林的近郊租了一间房子。晚年的叶芝非常高产,出版了许多诗集、戏剧和散文,许多著名的诗作都是在晚年写成的,包括一生的颠峰之作《驶向拜占庭》。这首代表性的诗作体现了叶芝对古老而神秘的东方文明的向往。1938年,叶芝最后一次来到艾比剧院,观赏他的剧作《炼狱》的首映式。同年,他出版了《威廉·巴特勒·叶芝的自传》。

晚年的叶芝百病缠身,在妻子的陪伴下到法国休养。然而最终还是于1939年1月28日在法国曼顿(Menton)的“快乐假日旅馆”逝世。他的最后一首诗作是以亚瑟王传说为主题的《黑塔》。逝世之后,叶芝起初被埋葬在罗克布罗恩(Roquebrune)。1948年9月,人们依照诗人的遗愿,将他的遗体移至他的故乡斯莱果郡。他的坟墓后来成了斯莱果郡的一处引人注目的景点。他的墓志铭是诗人晚年作品《班磅礴山麓下》的最后一句:“投出冷眼/ 看生,看死/ 骑士,策马向前!”叶芝生前曾说斯莱果是一生当中对他影响最深远的地方,所以他的雕塑和纪念馆也将地址选在这里。

*叶芝的主要作品

1886年 — 《摩沙达 》

1888年 — 《爱尔兰乡村的神话和民间故事集》

1889年 — 《乌辛之浪迹及其他诗作》

1891年 — 《经典爱尔兰故事》

1892年 — 《凯丝琳女伯爵及其他传说和抒情诗》

1893年 —《凯尔特曙光》

1894年 —《心灵的欲望之田》

1895年 — 《诗集》

1897年 — 《神秘的玫瑰》

1899年 — 《苇间风 》

1903年 —《善恶之观念》

1903年 — 《七重林中》

1907年 — 《发现 》

1910年 — 《绿盔及其他诗作 》

1913年 — 《挫折的诗歌》

1914年 — 《责任 》

1916年 — 《青春岁月的幻想曲》

1917年 — 《库利的野天鹅 》

1918年 — 《宁静的月色中 》

1921年 — 《迈可·罗拔兹与舞者》

1921年 — 《四年》

1924年 — 《猫和月光》

1925年 — 《灵视》

1926年 — 《疏远》

1926年 — 《自传》

1927年 — 《十月的爆发》

1928年 — 《塔楼》

1933年 — 《回梯与其他诗作》

1934年 — 《剧作选集》

1935年 — 《三月的满月》

1938年 — 《新诗》

1939年 — 《最后的诗及两部剧作》(死后出版)

1939年 — 《气锅中》(死后出版)


慈禧是谁的皇后?
慈禧一个满清末年统治大清几十年的女人,慈禧通常被称为慈禧太后 ,或者慈禧老佛爷。虽然慈禧一直没有称帝,但是慈禧的权利却丝毫并不逊于皇帝。对于慈禧的评价历史上大部分是负面的,因此慈禧在位的时候中华民族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屈辱。那么这样一个风云人物到底是清朝那位皇帝老婆呢?或者说慈禧的老公是谁呢...

解密:慈禧太后晚年意外怀孕到底是谁的孩子
旁边一个妇女即责备张春圃:“你知他是谁,老佛爷事事都依他,你敢拦他,你不打算要脑袋了!”张春圃不再说话。这天张春圃出宫后,后来慈禧又宣召,他宁死也不敢去了。张春圃为人狷介有志节,因为贫穷在厂肆为佣,而其琴法驰名于公卿间。慈禧那天曾命太监传语说:“你好好用心供奉,将来为你纳一官...

慈禧是哪个皇帝的老婆 慈禧太后是谁的妃子
慈禧是咸丰皇帝的老婆。慈禧(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即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咸丰帝的妃嫔,同治帝的生母。晚清重要政治人物,清朝晚期的实际统治者。1852年入宫,赐号兰贵人(清史稿记载懿贵人),次年晋封懿嫔;1856年生皇长子爱新觉罗·载淳(同治帝),晋封懿妃,次年晋封懿贵妃;1861...

一直被慈禧控制,光绪为何不反抗?他是害怕吗
所以清朝灭亡乃至近代中国衰弱其实还是要光绪帝和慈禧两个人共同承担,所以他们两个人其实同属于一条绳上的蚂蚱,虽然彼此之间是生死大敌,可是却是谁也离不开谁。对于光绪皇帝而言,他杀了慈禧,那么清朝的这些屈辱就得由他来背,而他本人的能力确实不怎么样,故而造就了这尴尬的局面,至少慈禧在,可以...

世界历史上最仁慈的皇帝是谁?
内侍们谁也没有领会主子的意思,都无动于衷。回到宫中,仁宗急不可耐地对嫔妃说:“渴煞朕也,快弄水来!”嫔妃端上水,仁宗一把夺过狂饮不止。嫔妃不解地问:“官家啊,不是奴婢说您,都渴成这样了,怎么不在外面要点水喝?”仁宗喘定气,这才实话实说:“我一个劲儿地瞅他们,可他们没一个...

慈航道人是谁
道教中慈航真人、慈航大士、观音大士,她乃是上古时期普陀落伽岩潮音洞中一位修道、得道的女修真者。慈航真人-佛教拜称中国观世音菩萨,其到底为何成为佛教主要圣佛的原因可以归结与其当时特殊的历史背景,佛教发展到中国时需要当时老百姓信仰的支持,故选择了中华民族主流人群所崇拜的道教主要神仙“观音、...

慈亲是指谁
5、唐·崔湜《景龙二年余自门下平章事削阶授江州员外司马…途中言志》:慈亲不忍诀,昆弟默相顾。去去勿重陈,川长日云暮。6、唐·孟郊《游子》: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亲倚堂门,不见萱草花。7、唐·戎昱《送辰州郑使君》:谁人不谴谪,君去独堪伤。长子家无弟,慈亲老在堂。8、明·...

慈禧那么厉害,谁是慈禧太后一生之中最敬畏的男人?
慈禧一生狠毒无比,她这一生的成就,就是最后成为晚清时期最重要的掌权者,也正是因为慈禧太后对于清朝最后的统治,才使得清朝最终的灭亡,慈禧太后可以说是在晚清时期立于天地之间最大号的一个人。她将权力玩弄于手掌之中,让满朝的重臣为她俯首称臣,但是慈禧太后也有让她最敬畏的男人,也就是一开始给...

尤咏慈最后和谁在一起了
引言:现在青春期的男孩子和女孩子们总是逃不过恋爱的故事,而在影视剧中的感情生活也会被大众所讨论,在《你的婚礼》中这个电影男女主角之间的感情受到了很大的争议,那么电影中的尤咏慈最后和谁在了一起?一、和男二结婚了在这部电影的结局中,女主角尤咏慈并没有和男主一起,走向了一个快乐的...

慈禧太后是谁的妻子
你好!咸丰帝小老婆 慈禧太后(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叶赫那拉氏,名杏贞。出身于满洲镶蓝旗(后抬入满洲镶黄旗)一个官宦世家。咸丰皇帝的妃子,同治皇帝的生母,以皇太后身分垂帘听政或临朝称制,为自1861年至1908年间大清帝国的实际统治者,清朝“无冕女皇”,生前,外人有以“慈禧太后...

汉沽区15569986129: 叶慈 - 搜狗百科
钞郑益迈: 叶慈,也就是叶芝,爱尔兰诗人,最出名的诗作莫过于那首《当你老了》原文:When you are old When you are old and grey and full of sleep,And nodding by the fire, take down this book,And slowly read, and dream of the soft look Your eyes had ...

汉沽区15569986129: Yeci什么意思(朋友的英文名) -
钞郑益迈: 叶慈,也叫叶芝.爱尔兰有位著名诗人就叫做叶慈.

汉沽区15569986129: “投出冷眼,看生,看死,骑士向前!”作者叶慈是哪国人?
钞郑益迈: 爱尔兰诗人、剧作家,著名的神秘主义者,叶芝,也叫叶慈

汉沽区15569986129: 爱尔兰诗人叶慈最经典美丽的诗句是什么? -
钞郑益迈: 当你老去,发鬓斑白,睡意渐浓,倦倚着壁炉瞌睡.请取出这本诗集,然后,轻轻地读,追忆那双温柔的眼神.你的眼神,曾经,那样深—— 深不见底.多少人,追慕过你,当你楚楚动人,他们如此痴迷你的美貌,真心,或者假意.唯有一人,偏爱你圣洁的灵魂;爱你沧桑的脸庞.他会蹲在火炉旁,略带些忧伤,轻声向你叙说,那些褪了色的爱情呵!或在头顶的山间徘徊,或在漫天的繁星里藏身.

汉沽区15569986129: 爱尔兰诗人叶慈在中国有什么出版物 -
钞郑益迈: 1886年 — 《摩沙达 》 1888年 — 《爱尔兰乡村的神话和民间故事集》 1889年 — 《乌辛之浪迹及其他诗作》 1891年 — 《经典爱尔兰故事》 1892年 — 《凯丝琳女伯爵及其他传说和抒情诗》 1893年 —《凯尔特曙光》 1894年 —《心灵的欲望...

汉沽区15569986129: "论威廉·巴特勒·叶芝诗文创作过程中的民族精神" 这个论文题目怎么样? -
钞郑益迈: 威廉·巴特勒·叶芝(William Butler Yeats),亦译“叶慈”、“耶茨”,爱尔兰诗人、剧作家,著名的神秘主义者.叶芝是“爱尔兰文艺...

汉沽区15569986129: 诗人叶慈比较有名得诗作有哪些? -
钞郑益迈: 【长久静寂之后】(After Long Silence) by William Butler Yeats Speech after long silence; it is right, All other lovers being estranged or dead, Unfriendly lamplight hid under its shade, The curtains drawn upon unfriendly night, That we descant and yet ...

汉沽区15569986129: 歌词有"come by the selagardam"的是什么歌 一个日本歌手唱的 原来是一部电影主题 -
钞郑益迈: Down by the Salley Gardens 演唱:藤田惠美 作词: Yeats(叶慈,1865-1939,爱尔兰剧作家、诗人,获1923年诺贝尔文学奖) Down by the salley gardens my love and I did meet; 在莎莉花园深处,吾爱与我曾经相遇. She passed the salley ...

汉沽区15569986129: 漫步神秘园 -
钞郑益迈: 答:这首歌是根据叶芝的同名诗歌〈Down By the Salley Garden〉谱曲而成,最初翻译为《柳园里》,是叶芝早年的诗作.他的早年诗歌韵律优美,感情细腻,辞藻华丽,象征意味浓郁,明显受到英国浪漫主义和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影响 .这首...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