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改制中王莽改易地名时的基本规律和用意,都是怎样的?

作者&投稿:冷葛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王莽改制的内容及失败原因~

历史的必然性,改革不顺应历史潮流,不符合当时的生产力发展,不符合人民利益

“王莽改制”是建兴帝王莽在全国所推行的一项全面的社会改革,其覆盖经济、土地、币制、官制、商业、农业等领域,可以说是自秦汉以来,覆盖范围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项新政。在此次改革中,王莽先后推出王田制(解决土地兼并问题)、私属制(解决奴婢问题)、宝货制(解决货币问题)、五均制(解决物价问题)、六筦制(解决经济问题)等一系列的改革。王莽欲图用这些改革来缓和新朝日益加剧的阶级矛盾,及稳固新朝对于天下的统治。

而熟悉“王莽改制”的都知道,这项对新朝从上到下,从广到狭的全面性改革,所推行的制度大部分都是利于百姓,弊于权贵的。如王田制,就是将全国土地收归国有,然后按照每户的人口来均分土地,利的是百姓,弊的是权贵。再如五均制,由朝廷来控制市场的交易,制定物价,商人们不得随意涨价,须以平价将货物卖于百姓,利的也是百姓,弊的也是权贵。可以说“王莽改制”的核心内容就是在损害权贵阶级利益的前提下,去给予底层百姓相应的利益。
但是你们知道吗?“王莽改制”中并非是每一项改革,都是对权贵有害的,在这之中还是有少许的改革行动是对权贵有利的。在这其中就包括了我今天要讲的,“王莽改制”中最让人忽略的一项改革,那就是对俸禄制度的改革。

自公元前202年,刘邦在定陶建立汉以来,西汉虽在惠帝、文帝、景帝、武帝、昭帝、宣帝等六位君王的治理下走向了极盛时期,此时西汉政治清明,法令通畅,边境安定,四夷归顺,可谓是国力昌盛,民殷国富。
但是无论西汉如何的富有,朝廷给予中低层官员的俸禄却始终都是极其微薄的。
据颜师古在《汉书.百官公卿表》所注:“汉制,三公号称万石,其俸月各三百五十斛谷。其称中二千石者月各百八十斛,二千石者百二十斛,比二千石者百斛,千石者九十斛,比千石者八十斛,六百石者七十斛,比六百石者六十斛,四百石者五十斛,比四百石者四十五斛,三百石者四十斛,比三百石者三十七斛,二百石者三十斛,比二百石者二十七斛,一百石者十六斛,”。同时《续汉志》亦载“斗食月十一斛,佐吏月八斛。凡诸受奉,钱谷各半。”

西汉百官俸禄明细:
1.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的月俸是350斛;
2.光禄勋、卫尉、太仆等秩中二千石官员月俸是180斛;
3.典属国、水衡都尉、将作大匠等秩二千石官员月俸是120斛;
4.都尉、司直等秩比二千石官员月俸是100斛;
5.宗正、少府等秩千石官员月俸是90斛;
6.期门等秩比千石官员月俸是80斛;
7.秩六百石官员月俸是70斛;
8.议郎、中郎、谒者等秩比六百石官员月俸是60斛;
9.秩四百石官员月俸是50斛;
10.秩比四百石官员月俸是45斛;
11.秩三百石官员月俸是40斛;
12.秩比三百石官员月俸是37斛;
13.秩二百石官员月俸是30斛;
14.秩比二百石官员月俸是27斛;
15.秩百石官员月俸是16斛;
17.斗食(不满百石的低级官员)月俸是11斛;
18.佐吏(地方长官的僚属)月俸是8斛。

从以上各个级别官员的俸禄来看,我们可以看出西汉的俸禄制度呈现出两个明显的特征。
其一、西汉实行低薪制度。从上面所罗列的百官的俸禄来看,除了三公九卿这些官员的俸禄相对而言较为丰厚,其余官员的月俸都不是很高。比如最底层的佐吏月俸才8斛,秩百石的官员月俸也仅为16斛,可见西汉时期中低层的官员,他们的俸禄是极其微薄的。
而事实上即使我们不看这些数据,从文献记载中,我们也可得知西汉实行的是低薪制度。如《后汉书·仲长统传》载“夫薄吏禄以丰军用,缘於秦征诸侯,续以四夷,汉承其业,遂不改更。”,可见西汉在官员的薪资上是继承秦朝的低薪制度的。再如《太平御览.京兆旧事》载“长安孙晨家贫,为郡功曹,十月无被,夜卧蒿束,昼收之。”,试想一个秩百石的郡功曹,连睡觉的被子都没有,你说底层官员的薪水还不微薄吗。

其二、高、中、低三级官员的月俸差距过大。如三公的月俸跟秩中二千石官员的月俸就有着近2倍的差距,而对于最低级的佐吏的月俸来说,更是足足相差了近44倍。从这个数据可以看出西汉各个等级的官员,他们的月俸差距是极大的,也是极不公平的。
可以说正因西汉在官员俸禄上实施低薪制度,且在俸禄上差距巨大,最终也就引发了极其严重的社会问题。
首先因中低层官员俸禄的微薄,导致中低层官员往往会因衣食无着落而无暇他顾,从而对政务的处理不上心,甚至是懈怠。如《盐铁论.疾贪》载“今小吏禄薄....粟米贵,不足相赡。常居则匮于衣食,有故则卖畜粥业”,小吏俸禄微薄,可粮食价格却是异常昂贵,收入与支出不成正比,也就导致小吏们日常生活缺衣少食。而一旦有突发的事情发生,小吏往往就只能是卖掉牲口和产业。
试想一个连日常的生活都无法维持的人,你说他还有什么精力再去替朝廷办差呢?而随着中低层官员对于地方政务的懈怠,也就导致朝廷对于地方上的治理出现停滞状态。

其次一旦出现官员连日常生活都无法维持的状况时,就势必会引发更为严重的社会问题,那就是贪污受贿。正如东汉尚书令左雄所言“乡官部吏,职斯禄薄,车马衣服,一出于民,谦者取足,贪者充家。”意思就是中低层官员俸禄微薄,车马衣服都是从百姓那里得来的,有点良心的官员就是拿到够用就行,但本性贪婪的官员,他就会直接把百姓家中的所有东西全部拿光。可想而知,官员的低俸禄势必会造成严重的贪污问题,而随着官员贪污越发的严重,整个社会势必就会受到重创,也正如东汉尚书郎仲长统所言“危国乱家,此之由也”。
当然,实际上到了西汉中期,低俸禄而引发的种种社会问题已经逐渐被当权者所重视。如汉宣帝当时就认识到,要想让底层的官员不贪,就需要增加他们的俸禄,其言“吏不廉平则治道衰。今小吏皆勤事,而奉禄薄,欲其毋侵渔百姓,难矣。”意思就是如果底层的官员不廉洁奉公的话,国家势必就会衰落,现在底层的官员做事这么认真,国家也很兴旺,但他们的俸禄却还是这么低,所以要想让他们不去损害百姓的利益,恐怕很难。
于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宣帝就下诏“其益吏百石以下奉十五”即增加百石以下官员百分之五十的俸禄。当然,虽然西汉当权者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但却并没有去大幅度的增加各级官员的俸禄,只是相应的增加了最为底层的官员的俸禄。因此直到新朝建立时,官员整体低薪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

而到了新朝初期,因为种种原因,新朝依然是实施低薪制度。《汉书.王莽传》载“予遭阳九之厄,百六之会,国用不足,民人骚动,自公卿以下,一月之禄十緵布二匹,或帛一匹。”,在当时新朝的各级官吏,自公卿以下,一月的俸禄只有麻布二匹或绸缎一匹。
直到新朝中期,随着新朝对天下的掌控越发的艰难,越来越多的权贵开始背离王莽。所以为了挽回这些权贵的心,同时也为了解决日益严峻的官员腐败的问题。公元16年5月,王莽下诏对俸禄制度进行改革,《汉书.王莽传》载“五月,莽下吏禄制度...四辅公、卿、大夫、士,下至舆僚,凡十五等。僚禄一岁六十六斛,稍以差增,上至四辅而为万斛云。....”。

王莽对俸禄制度的改革主要集中在以下四点:
第一、大幅度提升官员俸禄。“四辅公、卿、大夫、士,下至舆僚,凡十五等。僚禄一岁六十六斛,稍以差增,上至四辅而为万斛云。”。王莽推行的俸禄改革中最明显的一点,就是大幅度的提升官员的俸禄。比如太师、太傅、国师、国将这四位最顶尖的四辅官,他们的月俸就是西汉最顶尖的三公的2.38倍,而最低级的佐吏,在新朝的月俸也要比西汉高出8.25倍。
第二、以农业生产的好坏来决定增加或减少官员的俸禄。“多少之差,咸有条品。岁丰穰则充其礼,有灾害则有所损,与百姓同忧喜也。其用上计时通计,天下幸无灾害者,太官膳羞备其品矣;即有灾害,以什率多少而损膳焉。”。在这里,王莽创造性的将官员的俸禄与农业生产的好坏进行挂钩,即如果遇到丰年则官员的俸禄会相应的增加,反之如果是灾年则官员的俸禄将会相应的减少,以此来达到“与百姓同忧喜也”的目的。

第三、以政绩来决定俸禄的高低。"今诸侯各食其同、国、则;辟、任、附城食其邑;公、卿、大夫、元士食其采",王莽首次采用了以官员的政绩来决定官员俸禄的高低的制度,也就是将官员的俸禄与各地方的税收进行挂钩。如果这个地方官员治理不好,赋税收的少,那么相应的官员得到了俸禄也就会减少,反之如果这个地方的经济、农业都被官员治理的特别发达,赋税收上来的也很多,那么相应的他们的俸禄也就会增加。
第四、退休金制度。“退休金”制度是王莽在辅佐汉帝时就开始实行的。《汉书》载“天下吏比二千石以上年老致仕者,参分故禄,以一与之,终其身。”就是二千石以上的官员退休之后,他每月依旧可以领取原三分之一的俸禄,直至终老。
从以上内容来看,王莽推行的俸禄制度改革绝对是一项史无前例的改革,他提出的“高薪养廉”、“浮动薪资”、“退休金”等前无古人的俸禄制度,为后世王朝在对俸禄进行改革时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当然王莽的俸禄制度改革,同他推行的其他制度一样,最终也是陷入了失败的结局。而究其原因在于王莽犯了跟以前一样的毛病,那就是考虑不周,又太过理想化。正如班固所言“莽之制度烦碎如此,课计不可理,吏终不得禄,各因官职为奸,受取赇赂以自共给。”,在当时以新朝所处的那个内忧外患,民不聊生的环境,王莽所实施的以“高薪”来“养廉”的目的显然是无法实现的,因为朝廷压根就没有那么多的钱。
其次当时王莽在推行俸禄改革之前,整个新朝的经济就早已被王莽所推行的“宝货制”等币制改革弄得是分崩离析。此时物价飞涨,钱币早已不值钱,所以王莽压根就不可能在经济没有得到恢复前,去实施这个看似美好的俸禄制度。

再是王莽所推行的俸禄改制太过繁琐,一会要与农业生产的好坏挂钩,一会又要与政绩挂钩,可谓是繁琐至极。所以也就是在这些种种因素的促使下,最终王莽所提出的俸禄改革并未得到实现,且非但没有得到实现,官员贪污现象还变得更加的严重,“吏终不得禄,各因官职为奸,受取赇赂以自共给”的事情在新朝更是接连不断的发生。

改易地名是“王莽改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也是涉及范围最广的一项改革行动。公元8年,王莽即位后,为了彰显自己新朝的“新”,也为了抹去前汉对于新朝的影响,王莽开始对全国各郡县的地名、行政区划进行了大范围的改动。颜师古曾言“王莽篡位,改汉郡县地名,普易之也”,此时王莽自登基到灭亡那刻,就从未停止过对前汉的郡县进行更名的行动。

王莽所推行的“改易地名”,在当时可谓是一个非常浩大的工程。在《汉书.地理志》中,仅仅只是从未变动过行政区划的郡县,被班固标注过曾被王莽改换过地名的郡县就多达近800个,而对于那些新朝改动过行政区划,后来又被东汉改回来的那些,因不能正确标注的郡县则更多。

要知道王莽除了热衷于改地名,还热衷于改变部分郡县的行政区划。如《汉书.王莽传》载“常安西都曰六乡,众县曰六尉。义阳东都曰六州,众县曰六队”意思就是长安设比、闾、族、党、州、乡等六个行政区,长安外围各县分属京尉、师尉、翊尉、光尉、扶尉、列尉等六尉郡。洛阳设益、梁、荆、江、扬、徐等六个行政区,洛阳周围各县分属河东、河内、弘农、河南、颍川、南阳等六队郡。

可以说再加上这些被改动过行政区划的郡县,王莽改过的郡县地名,数量最少可达数千个,毕竟王莽时期光县就有多达2203个(《汉书.王莽传》载“九州之内,县二千二百有三”)。而且更别说,有时王莽还会对一个地方进行四五次更名(《汉书.王莽传》载“其后,岁复变更,一郡至五易名,而还复其故”),如果这些都算进去的话,那王莽的改易地名的数量将会成倍的增加。而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当时王莽改易地名是有多么的疯狂,及浩大。

当然,王莽如此疯狂的改名,最终让整个新朝是陷入一片混乱。“吏民不能纪,每下诏书,辄系其故名”,百姓、官员都记不住这个地方到底是哪里,王莽每次下的诏书,都得提醒下这个地方初始的名字。“其以益岁以南付新平。新平,故淮阳。以雍丘以东付陈定。陈定,故梁郡。以封丘以东付治亭。治亭,故东郡。以陈留以西付祈隧。祈隧,故荥阳。陈留已无复有郡矣。大尹、太尉,皆诣行在所。”,想想看每次王莽的诏书都得如此写,这是多么的滑稽。

连王莽和百官都弄不清楚,这个地方到底曾经是哪里,都需要注明之前的地名,你说你让地方官如何的去治理地方呢?他们都不知道这个地方到底是属于他们管的,还是不属于他们管的。所以王莽如此频繁的改动地名,势必就会造成朝廷对于地方的治理出现停滞状态。

当然今天我们不讨论王莽改这个地名的寓意或政治意义何在,改地名出现对新朝的影响如何等这些问题,我们只讨论王莽改易地名时的基本规律是什么,及其用意何在的问题?其实我们去仔细观察那有据可查的近800个被王莽改动过的地名,不难发现大多数被王莽改动过的地名都是有规律可循的。

它们主要呈现以下几点规律(这里仅以《汉书.地理志》中所记载的王莽所改动过的地名为依据):

第一、带有“亭”字。《汉书.王莽传》载“郡县以亭为名者三百六十”,也就是说带有“亭”字的郡县有多达360个,如牂牁郡改“同亭”郡;东郡改“治亭”郡;栎阳县改“师亭”县;池阳县改“冀亭”县;宜阳县改“陕亭”县;新安县改“君亭”县;左邑县改“兆亭”县;襄垣县改“上党亭”县;河阳县改“河亭”县等。

第二、带有“乡”、“聚”字。《汉书.地理志》带有“乡”字的共有13个,如舒县改“昆乡”县;高乐县改“为乡”县;祖厉县改“乡礼”县;高邮县改“杜乡”县等。“聚”字在《汉书.地理志》也有14个,如当涂侯国改“山聚”侯国;中丘县改“直聚”县;北乡侯国改“禺聚”侯国;平望侯国改“所聚”侯国;合乡县改“合聚”县等。

第三、用同音字。《汉书.地理志》此类地名共有10余个,如郜成侯国改“告成”侯国;长安改“常安”;梓潼县改“子同”县;九门县改“久门”县等。

第四、用同义字。《汉书.地理志》此类地名共有15个,如谷口县改“谷喙”县,口和喙都为嘴;漆垣县改“漆墙”县,段玉裁言“此云垣者,墙也。”;增地县“增土”县,地,从土从也;粟邑县改“粟城”县,城和邑都可指城市。

第五、用反义词。《汉书.地理志》此类地名共有40余个。如符离县改“符合”县,离与合相反;谷远县改“谷近”县,远与近相反;东昏县曰“东明”县,昏与明相反;无锡县改“有锡”县,无与有相反,辽阳县改“辽阴”县,阳与阴相反;顿丘县改“顺丘”县,顿与顺相反。

第六、以此代彼,就是把A的地名换到B的地名上,然后B的地名再改成其他地名,此类地名在《汉书.地理志》共有15对。如武威郡改“张掖郡”,而原张掖郡则改“设屏”郡;齐郡改“济南”郡,而原济南郡则改“乐安”郡;弓高县改“乐成县”,原乐成县改“陆信”县;安邑县改“河东”县,原河东郡改“兆阳”郡。

第七、带“符”字,《汉书·扬雄传赞》载“莽既以符命自立,即位之后欲绝其原以神前事”,王莽是靠着“符命”这种东西得以即位的,所以在改地名的时候,有些地名就带有“符”字,《汉书.地理志》此类共有11个。如沛郡改为“吾符”郡;狐奴县改“举符”县;朔方县改“武符”县;定陶县改“迎符”县;相县改“吾符亭”县;资中县改“符信”县。

第八、带“新”字,因王莽的国号为“新”,所以在当时他会在将一些地名改成带有“新”字,以此来显示新朝的新气象。而这之中多数带有“汉”的地名都会被改为“新”,这里也有宣示新朝的正统之意,而此类带“新”的地名在《汉书.地理志》共有17个。如安汉县改“安新”县;广汉县改“广新”县;汉阳县改“新通”县;汉中郡改“新成”郡。

第九、带有“治”、“安”、“顺”、“平”等特殊寓意的字,王莽希望自己的天下长治久安,天下顺平,此类在《汉书.地理志》共有约130余个。如槐里县改“槐治”县;漆县改“漆治”县;平县改“治平”县;杜陵县改“饶安”县;成武县改“成安”县;桑乾县改“安德”县;武泉县改“顺泉”县;平城县改“平顺”县;右北平郡改“北顺”郡;九原县改“成平”县;郁林郡改“郁平”郡;北新成县改“朔平”县。

第十、带有很深的儒家思想,因此在改名时,很多地名都带有“善”、“美”、“德”、“义”、“仁”、“礼”、“孝”、“忠”等字,此类在《汉书.地理志》共有约40余个。如上禄县改“善治”县;卢奴县改“善和”县;即墨县改“即善”县;安丰县改“美丰”县;界休县改“界美”县;乐陵县改“美阳”县;新息县改“新德”县;下相县改“从德”县;舆县改“美德”县;历阳县改“明义”;道人县改“道仁”县;易阳县改“寿仁”县;祖厉县改“乡礼”县;乌伤县改“乌孝”县;剡县改“尽忠”县;河南郡改“保忠信乡”郡。

第十一、《汉书.王莽传》载“公作甸服,是为惟城;诸在侯服,是为惟宁;在采、任诸侯,是为惟翰;在宾服,是为惟屏;在揆文教,奋武卫,是为惟垣;在九州之外,是为惟籓”,所以在改地名时会经常出现“城”、“宁”、“翰”、“屏”、“垣”、“籓”等字,此类在《汉书.地理志》共约40余个。如渭城县改“京城”县;茂陵县改“宣城”县;猗氏县改“蒲城”县;阳曲县改“大宁”县;西安县改“东宁”县;涿郡改“垣翰”郡;饶阳县改“垣翰亭”县;艾县改“治翰”县;便县改“便屏”县。

第十二、《汉书.王莽传》载“男以“睦”...为号焉,皆授印韨”,颜师古曾注解到“睦、隆,皆其受封邑之号”,所以当时王莽改名时,有些地名带有“睦”字,此类在《汉书.地理志》共有约16个。如范县改“建睦”县;博平县改“加睦”县;平安侯国改“鸿睦”侯国;柳泉侯国改“弘睦”侯国;姑幕县改“季睦”县;即来侯国改“盛睦”侯国;兰祺侯国改“溥睦”侯国;馀杭县改“进睦”县;涪县改“统睦”县。

第十三、对边疆地区的郡县的改名,多数带有“威胁”少数民族之意。如琅邪郡改“填夷”郡;临原侯国改“填夷亭”侯国;陇西郡改“厌戎”郡;天水郡改“填戎”郡;平襄县改“填戎亭”县;狄道县改“操虏”县;删丹县改“贯虏”县;骊靬县改“揭虏”县;白狼县改“伏狄”县;交黎县改“禽虏”县;广成县改“平虏”县;平邑县改“平胡”县;宣武县改“讨貉”县;“高句骊”郡改“下句骊”郡。

第十四、带有“武”字,新朝初立,大有宣示其武力强大之意,此类《汉书.地理志》共有约26个。如宾从县改“勉武”县;浩亹县改“兴武”县;屋兰县改“传武”县;会水县改“萧武”县;浑怀县改“特武”县;临戎县改“推武”县;临沃县改“振武”县;咸阳县改“贲武”县;襄阴县改“永武”县;定襄县改“著武”县;复陆县改“闻武”县;潘县改“树武”县;石成县改“铺武”县;昌城县改“淑武”县。

以上就是王莽在对地名进行改易时的大概规律,当然并不全面。但是从以上所罗列的规律,我们大概可以看出,王莽之所以会把全国大部分的郡县改名,很大程度是源于他想向百姓表达出“改朝换代,革汉立新”之意,借此来稳固新朝对于天下的统治。如王莽将安汉改“安新”,广汉改“广新”,西河改“归新”等,无一例外都是在向世人证明自己的正统性。

且在改易地名的时候,王莽也无时无刻不在显露出自己的思想,如彰显自己新朝的圣明,希望新朝江山永固、对外采取“武治”等之意。

上禄改“善治”,清改“清治”,濯阳改“慎治”,“芒”改“博治”,严道改“严治”;长安改“常安”,平舆改“新安”,武安改“桓安”,济南改“乐安”,安平改“安宁”,这些改名无一例外,王莽希望靠自己的“善治”、“清治”、“慎治”、“博治”、“严治”去让百姓“常安”、“安宁”、“桓安”、“乐安”,从而让“新安”。

当然在王莽的心里,靠纯粹的文治是没用的,还需要强大的武力。于是乎宾从改“勉武,浩亹改“兴武”,屋兰改“传武”,浑怀改“特武”,临戎改“推武”,临沃改“振武”,襄阴改“永武”。王莽希望自己新朝的文武兼备,来让新朝实现江山永固的目的。也就是如此,于是西平被改成“永聚”,长垣被改成“长固”。

同时,王莽又是一个奉行“天无二日,土无二王”的主,所以对周边的以少数民族为首的国家或部落是比较敌视的,而且对他们也十分的警惕。于是乎琅邪改“填夷”、陇西改“厌戎”、天水改“填戎”、狄道改“操虏”、白狼改“伏狄”、广成改“平虏”、平邑改“平胡”、宣武改“讨貉”也就这样出现了。

简单的说,王莽推行“改易地名”很大的原因,就是为凸显出自己的理念,他希望借此来让世人认可他的新朝,及彰显出他的治国之道。当然,最终王莽的这种改易地名的行动并没有让新朝江山得到永固,反而造成了诸多不必要的麻烦。新朝最终仅存16年就灭亡了,而在这16年的时间里,王莽希望的“常安”、“桓安”、“安宁”始终都没有得到实现,反而是民不聊生,叛乱四起,于是就这样新朝也没能做到新朝“长固”、“永聚”。




关于王莽和“新朝”的历史?
班固的记载中关于王莽对待国境内外非汉族民族的政策也同样有偏见,需要正一正视听。公元12年在今贵州的牂柯郡的土著部落杀死了汉的郡守。两年后,即公元14年,益州郡(今云南)的土著部落造反。②班固坚决认为,由于王莽把土著的王贬为侯,他本人引起了这场叛乱,并且他无力应付这一---...

红楼梦第二回中,贾雨村说的这些人都是谁?
王莽在本质上是一个事事复古,脱离现实的政治家,正如历史学家钱穆所言:“王莽的政治,完全是一种书生的政治。”旅美历史学家黄仁宇则指出,从王莽登位后发出的一系列诏书中看到,王莽的政策根本脱离了当时的实际环境,亦缺乏适当的用人安排。他在《中国大历史》里语带讽刺的评论王莽:“他尽信中国古典,真的以为金字塔...

后土信仰的历史发展概况
平帝元始5年,大司马王莽奏言:“...孝文帝十六年使用新垣平,刚开始建造渭阳的五帝庙,祭祀泰一、地神,用太祖高皇帝来配享。太阳冬至的时候祭祀泰一,夏至时祭祀地神,都一同祭祀五帝,共用一牲,皇上亲自郊祀拜礼。后来新垣平被诛杀,皇上才不再亲自前去,而派有关官员去办理事情。”。后莽又奏...

绿林起义是京山开始的吗?
其一、离绿林起义仅隔15年而于公元32年出生的我国著名史学家班固,在史学权威性著作《汉书·王莽传》中记述:“是时,南郡张霸、江夏羊牧、王匡等起云杜绿林。”这里所谓云杜者,京山故城也,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置,属江夏郡。而“绿林”,泛指苍苍林海。 其二、南朝范晔所撰《后汉书·刘玄传》记载:“王莽末,...

安宁市18711514113: 王莽改革为什么会失败 -
恭文韦乐: 王莽改制为什么会失败,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王莽改制期间出台的一些政策违背了客观规律. 如“王田制”,将全国土地收归国有,并按井田制重新分配.在这里王莽着意于立即消除土地兼并,初意未始不善,但这一政策违背了当时封建...

安宁市18711514113: 王莽 - 王莽是怎么篡权的历史对他有什么评价
恭文韦乐: 王莽 (公元前45~公元23) 西汉末年外戚,新的建立者.字巨君.汉元帝皇后王政君侄.早年折节恭俭,勤奋博学,孝事老母,养护寡嫂兄子,以德行著称.成帝时封为...

安宁市18711514113: 请将这个名词解释:王莽改制 -
恭文韦乐: 王莽改制:又称王莽新政,是新朝皇帝王莽为缓和西汉末年日益加剧的社会矛盾而采取的一系列新的措施的“托古改制”.包括土地改革、币制改革、商业改革和官名县名改革. 初始元年(公元8年)王莽接受孺子婴(刘婴)的禅让后称帝,改国号为“新”,改长安为常安,作为新朝都城,王莽开中国历史上通过符命禅让作皇帝的先河.王莽开始进行的全面社会改革.

安宁市18711514113: 王莽改革为什么遭到了失败?王莽参照了夏商周的井田制,颁布王田令
恭文韦乐: 两边不讨好的政策,即触动了当时权贵和地主的利益,贫苦大众也没有从中得到什么好处,因为他的这个政策之后是繁重的苛捐杂税,结果就如我们在没有实现三农补贴时样,自已的田地给别人种还要给别人钱(在2003年我的老家,每亩给种田人160元,否则每亩的税收要达到300-400元左右,这样的话虽则给了别人160元,但还可以?140-240元之间),所以这样的田地要着不单是好处,反而是负担,所以注定了要失败

安宁市18711514113: 如何看待王莽改制?
恭文韦乐: 王莽称帝及其改制,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出现的特殊产物,是西汉末年以来各种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矛盾的反映.王莽施行的各种政治、经济措施,虽然目的是要解决社会危机,维护其统治,但这些严重脱离实际的措施,既触动了豪强地主、...

安宁市18711514113: 王莽改制的过程是什么?
恭文韦乐: 哀帝元寿二年(公元前1年),汉哀帝 死,王莽在其姑母元帝皇后王政君的支持 下,拥立年仅9岁的刘衍为汉平帝,自任大 司马、安汉公,掌握政权.后来,王莽毒杀 平帝...

安宁市18711514113: 历史对王莽的评价如何? -
恭文韦乐: 当王莽当年伪装自己礼贤下士、没有野心的时候,“如若当时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

安宁市18711514113: 如何评价王莽的改革以及他的王朝? -
恭文韦乐: 首先说一句,历史评价收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评价者所处的阶级、社会环境、认识水平等,所以我个人一直认为评价历史人事物是很个体化的行为,不能道听途说,应该是在熟读史书、掌握各种资料以后做出自己的评价. 关于王莽改制和新...

安宁市18711514113: <王莽复古改制>的主要内容 -
恭文韦乐: 易田属,改私奴,革币制,实行“五均六莞. 30字以内哦

安宁市18711514113: 王莽改制为什么会破产?
恭文韦乐: 新朝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王莽宣布改制.其主要内容是:第一,“更名天下田曰王田……皆不得买卖”.“其男口不盈八,而田过一井者,分余田 予九族邻里乡党”...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