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汤煜作诗

作者&投稿:台辉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怎么作诗~

  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诗人在诗词中用韵,叫做押韵。从《诗经》到后代的诗词,差不多没有不押韵的。民歌也没有不押韵的。在北方戏曲中,韵又叫辙。押韵叫合辙。


  一首诗有没有韵,是一般人都觉察得出来的。至于要说明甚么是韵,那却不太简单。但是。今天我们有了汉语拚音字母,对于韵的概念还是容易说明的。


  诗词中所谓韵,大致等于汉语拚音中所谓韵母。大家知道,一个汉字用拚音字母拚起来,一般都有声母,有韵母。例如"公"字拚成gōng,其中g是声母,ōng是韵母。声母总是在前面的,韵母总是在后面的。我们再看"东"dōng,"同"tóng,"隆"lóng,"宗"zōng,"聪"cōng等,它们的韵母都是ong,所以它们是同韵字。


  凡是同韵的字都可以押韵。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上。一般总是把韵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韵脚"。试看下面的一个例子:


  书湖阴先生壁


  [宋]王安石


  茅檐常扫净无苔(tái),


  花木成蹊手自栽(zāi)


  一水护田将绿遶,


  两山排闼送青来(lái)。


  这里"苔"、"栽"和"来"押韵,因为它们的韵母都是ai。"遶"(绕)字不押韵,因为"遶"字拚起来是rào,它的韵母是ao,跟"苔"、"栽"、"来"不是同韵字。依照诗律,像这样的四句诗,第三句是不押韵的。


  在拚音中,a、e、o的前面可能还有i,u、ü,如ia,ua,uai,iao,ian,uan,üan,iang,uang,ie,üe,iong,ueng等,这种i,u,ü叫做韵头,不同韵头的字也算是同韵字,也可以押韵。例如:


  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má),


  村庄儿女各当家(jiā)。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guā)。


  "麻"、"家"、"瓜"的韵母是,韵母虽不完全相同,但它们是同韵字,押起韵来是同样谐和的。


  押韵的目的是为了声韵的谐和。同类的乐音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复,这就构成了声音回环的美。


  但是,为甚么当我们读古人的诗的时候,常常觉得它们的韵并不十分谐和,甚至很不谐和呢?这是因为时代不同的缘故。语言发展了,语音起了变化,我们拿现代的语音去读它们,自然不能完全适合了,例如: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xié),


  白云深处有人家(jiā)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huā)。


  xié和jiā,huā不是同韵字,但是,唐代"斜"字读siá(s读浊音),和现代上海"斜"字的读音一样。因此,在当时是谐和的。又如:


  江南曲


  [唐]李益


  嫁得瞿塘贾,


  朝朝误妾期(qī)。


  早知潮有信,


  嫁与弄潮儿(ér)。


  在这首诗里,"期"和"儿"是押韵的;按今天普通话去读,qī和ér就不能算押韵了。如果按照上海的白话音念"儿"字,念像ní音(这个音正是接近古音的),那就谐和了。今天我们当然不可能(也不必要)按照古音去读古人的诗;不过我们应该明白这个道理。才不至于怀疑古人所押的韵是不谐和的。


  古人押韵是依照韵书的。古人所谓"官韵",就是朝廷颁布的韵书。这种韵书,在唐代,和口语还是基本上一致是;依照韵书押韵,也是比较合理的。宋代以后,语音变化较大,诗人们仍旧依照韵书来押韵,那就变为不合理的了。今天我们如果写旧诗,自然不一定要依照韵书来押韵。不过,当我们读古人的诗的时候。却又应该知道古人的诗韵。在第二章里。我们还要回到这个问题上来讲。


  第二节 四声

  四声,这里指的是古代汉语的四积声调。我们要知道四声,必须先知道声调是怎样构成的。所以这里先从声调谈起。


  声调,这是汉语(以及某些其它语言)的特点。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构成了汉语的声调,而高低、升降则是主要的因素。拿普通话的声调来说,共月四个声调:阴平声是一个高平调(不升不降叫平);阳平声是一个中升调(不高不低叫中);上声是一个低升调(有时是低平调);去声是一个高降调。


  古代汉语也有四个声调,但是和今天普通话的声调种类不完全一样。古代的四声是:


  (1)平声。这个声调到后代分化为阴平和阳平。


  (2)上声。这个声调到后代有一部分变为去声。


  (3)去声。这个声调到后代仍是去声。


  (4)入声。这个声调是一个短促的调子。现代江浙、福建、广东、广西、江西等处都还保存着入声。北方也有不少地方(如山西、内蒙古)保存着入声。湖南的入声不是短促的了,但也保存着入声这一个调类。北方的大部分和西南的大部分的口语里,入声已经消失了。北方的入声字,有的变为阴平,有的变为阳平,有的变为上声,有的变为去声。就普通话来说,入声字变为去声的最多。其次是阳平;变为上声的最少。西南方言(从湖北到云南)的入声字一律变成了阳平。


  古代的四声高低升降的形状是怎样的。现在不能详细知道了。依照传统的说法。平声应该是一个中平调,上声应该是一个升调,去声应该是一个降调,入声应该是一个短调。《康熙字典》前面载有一首歌诀,名为《分四声法》:


  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收藏。


  这种叙述是不够科学的,但是它也这我们知道了古代四声的大概。


  四声和韵的关系是很密切的。在韵书中。不同声调的字不能算是同韵。在诗词中。不同声调的字一般不能押韵。


  甚么字归甚么声调,在韵书中是很清楚的。在今天还保存着入声的汉语方言里。某字属某声也还相当清楚。我们特别应该注意的是一字两读的情况。有时候,一个字有两种意义(往往词性也不同),同时也有两种读音。例如"为"字,用作动词的时候解作"做",就读平声(阳平);用作介词的时候解作"因为","为了",就读去声。在古代汉语里。这种情况比现代汉语多得多。现在试举一些例子:


  骑,平声,动词,骑马;去声,名词,骑兵。


  思,平声,动词,思念;去声,名词,思想,情怀。


  誉,平声,动词,称赞;去声,名词,名誉。


  污,平声,形容词,污秽;去声,动词,弄脏。


  数,上声,动词,计算;去声,名词,数目,命运;入声(读如朔),形容词,频繁。


  教,去声。名词,教化,教育;平声,动词,使,让。


  令,去声,名词,命令;平声,动词,使,让。


  禁,去声,名词,禁令,宫禁;平声,动词,堪,经得起。


  杀,入声,及物动词,杀戮;去声(读如晒),不及物动词,衰落。


  有些字,本来是读平声的,后来变为去声,但是意义词性都不变。"望"、"叹","看"都属于这一类。"望"和"叹"在唐诗中已经有读去声的了,"看"字直到近代律诗中,往往也还读平声(读如刊)。在现代汉语里,除"看守"的看读平声以外,"看"字总是读去声了。也有比较复杂的情况:如"过"字用作动词时有平去两读,至于用作名词,解作过失时,就只有去声一读了。


  辨别四声,是辨别平仄的基础。下一节我们就讨论平仄问题。


  第三节 平仄

  知道了甚么是四声,平仄就好懂了。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诗人们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仄,按字义解释,就是不平的意思。


  凭甚么来分平仄两大类呢?因为平声是没有升降的,较长的,而其它三声是有升降的(入声也可能是微升或微降),较短的,这样,它们就形成了两大类型。如果让这两类声调在诗词中交错着,那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至于单调。古人所谓"声调铿锵"[1],虽然有许多讲究,但是平仄谐和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平仄在诗词中又是怎样交错着的呢?我们可以概括为两句话:


  (1)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


  (2)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


  这种平仄规则在律诗中表现得特别明显。


  例如毛主席《长征》诗的第五、六两句: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这两句诗的平仄是: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就本句来说,每两个字一个节奏。平起句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最后一个又是仄。仄起句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最后一个又是平。这就是交替。就对句来说,"金沙"对"大渡",是平平对仄仄,"水拍"对"桥横",是仄仄对平平,"云崖"对"铁索",是平平对仄仄,"暖"对"寒",是仄对平。这就是对立。


  关于诗词的平仄规则,下文还要详细讨论。现在先谈一谈我们怎样辨别平仄。


  如果你的方言里是有入声的(譬如说,你是江浙人或山西人、湖南人、华南人),那么,问题就很容易解决。在那些有入声的方言里,声调不止四个,不但平声分阴阳,连上声、去声、入声,往往也都分阴阳。像广州入声还分为三类。这都好办:只消把它们合并起来就是了,例如把阴平、阳平合并为平声,把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合并为仄声,就是了。问题在于你要先弄清楚自己方言里有几个声调。这就要找一位懂得声调的朋友帮助一下。如果你在语文课上已经学过本地声调和普通话声调的对应规律,已经弄清楚了自己方言里的声调,就更好了。


  如果你是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北部的人,那么,入声字在你的方言里都归了阳平。这样,遇到阳平字就应该特别注意,其中有一部分在古代是属于入声字的。至于哪些字属入声,哪些字属阳平,就只好查字典或韵书了。


  如果你是北方人,那么,辨别平仄的方法又跟湖北等处稍有不同。古代入声字既然在普通话里多数变了去声,去声也是仄声;又有一部分变了上声,上声也是仄声。因此,由入变去和由入变上的字都不妨碍我们辨别平仄;只有由入变平(阴平、阳平)才造成了辨别平仄的困难。我们遇着诗律上规定用仄声的地方,而诗人用了一个在今天读来是平声的字,引起了我们的怀疑,可以查字典或韵书来解决。


  注意,凡韵尾是-n或-ng的字,不会是入声字。如果说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北部来说,ai,ei,ao,ou等韵基本上也没有入声字。


  总之,入声问题是辨别平仄的唯一障碍。这人障碍是查字典或韵书才能消除的;但是,平仄的道理是很好懂的。而且,中国大约还有一半的地方是保留着入声的,在那些地方的人们,辨别平仄更是没有问题了。


  第四节 对仗

  诗词中的对偶,叫做对仗。古代的仪仗队是两两相对的,这是"对仗"这个术语的来历。


  对偶又是甚么呢?对偶就是把同类的概念或对立的概念并列起来,例如"抗美援朝","抗美"与"援朝"形成对偶。对偶可以句中自对,又可以两句相对。例如"抗美援朝"是句中自对,"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是两句相对。一般讲对偶,指的是两句相对。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


  对偶的一般规则,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仍以"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为例:"抗"、"援"、"保"、"卫"都是动词相对,"美"、"朝"、"家"、"国"都是名词相对。实际上,名词对可以细分为若干类,同类名词相对被认为是工整的对偶,简称"工对"。这里"美"与"朝"都是专名,而且都是简称,所以是工对;"家"与"国"都是人的集体,所以也是工对。"保家卫国"对"抗美援朝"也算工对,因为句中自对工整了,两句相对就不要求同样工整了。


  对偶是一种修辞手段,它是作用是形成整齐的美。汉语的特点特别适宜于对偶,因为汉语单音词较多,即使是复音词,其中词素也有相当的独立性,容易造成对偶,对偶既然是修辞手段,那么,散文与诗都用得着它。例如《易经》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易·干文言》)《诗经》说:"昔我往矣,扬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小雅·采薇》)这些对仗都是适应修辞的需要的。但是,律诗中的对仗还有它的规则,而不是像《诗经》那样随便的。这个规则是:


  (1)出句和对句的平仄是相对立的;


  (2)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不能重复[2]。


  因此,像上面所举《易经》和《诗经》是例子还不合于律诗对仗的标准。上面所举毛主席《长征》诗中的两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才是合于律诗对仗的标准的。


  对联(对子)是从律诗演化出来的,所以也要适合上述的两个标准。例如毛主席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所举的一副对子: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破厚腹中空。


  这里上联(出句)的字和下联(对句)的字不相重复,而它们的平仄则是相对立的: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3]。


  就修辞方面说,这副对子也是对得很工整的。"墙上"是名词带方位词,所对的"山间"也是名词带方位词。"根底"是名词带方位词,[4]所对的"腹中"也是名词带方位词。"头"对"嘴","脚"对"皮",都是名词对名词。"重"对"尖","轻"对"厚",都是形容词对形容词。"头重"对"脚轻","嘴尖"对"皮厚",都是句中自对。这样句中自对而又两句相对,更显得特别工整了。


  关于诗词的对仗,下文还要详细讨论,现在先谈到这里。


  --------------------------------------------------------------------------------


  [1] "铿锵",乐器声。指宫商协调。


  [2] 至少是同一位置上不能重复。例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出句第二字和对句第二字都是"我"字,那就是同一位置上的重复。


  [3] 字外有圆圈的,表示可平可仄。


  [4] "根底"原作"根柢",是平行结构。写作"根底"仍是平行结构。我们说是名词带方位词,是因为这里确是利用了"底"也可以作方位词这一事实来构成对仗的

花临水
美名才子去从军
若语当年上春事
天才端的是祥麟
仙山草木锁卿云



肖边惟有昭君村
丽日萱花照五云
红叶黄花风致好
美人睡起春思深
若遣春风会人意
天地能知忠义心
仙葩相倚正敷芬




肖象谓当求傅弼
丽姿迥压江南地
红白藕花前后开
美人春词夸艳丽
若占上春先秀发
天宝流霞光满济
仙人一笑春风起



肖明自照如来境
丽日晴天相照映
红花团绕白花团
美酒清香销昼景
若有欢喜信乐心
天香风露苍华冷
仙实休夸华峰顶



肖歌已是腾清芬
丽日祥风只爱春
红情绿意知多少
美人一笑千黄金
若将花卉论行藏
天数红芳著意深
仙风入骨已凌云
觉得我的回答不错就采纳吧,谢谢了

《汤煜生日快乐》
汤】姿曼妙华诞祝,
煜】煜风雅九天赋;
生】辰瑶池神曲袅,
日】吉月祥无尽处;
快】意知己逍遥共,
乐】品筵宴仙留步。

银鞍白马(yuchengyds)--原创七言藏头诗,韵脚--u。

春天雪都化了,路上泥泞. 夏天雨太大了,路上全坑. 秋天叶落下了,路上一·乐府古辞《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落叶西风时候,人共青山都瘦。——宋·


选择一个天体写一首小诗是什么?
《思念》(作者:王熙煜)夜色深了,天空好像铺上了,—块深蓝的餐布,月光现了,好像餐布上点上了,—支清幽的蜡烛,我想,那定然是,嫦如我姐姐,在享用晚餐吧,餐桌上,有星星做的紫米饭,有红豆馅的桂花糕,还有用银河水做的银耳汤,可是,嫦娥姐姐什么也没吃,她在流泪,她的泪顺着蜡烛,跌...

描写夏天的诗句。
4.常恐秋节至,煜黄华叶衰。(《汉乐府·长歌行》) 5.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6.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刘禹锅《望洞庭》 7.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 8.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杜牧《秋夕》) 9.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妇握长笛吹旧曲,君提响鼓奏新声。什么意思?
他为大周后写下长篇的诔文,言辞哀戚动人,结尾署名“鳏夫煜”。即使过了很多年,他对她也不能忘怀,还屡屡作诗作词怀念。 但是,在李煜与大周后这段完美的情缘之间,却也有一段不和谐的音调。大周后病重的时候,她的妹妹前往宫中探视。她和姐姐一样,也是个美人,此时正在豆蔻年华,娇艳可人。李煜一见,不由得动起...

什么是平水韵
平水韵依据唐人用韵情况,把汉字划分成106个韵部(其书今佚),是更早的206韵的《广韵》的一种略本。每个韵部包含若干字,作律绝诗用韵,其韵脚的字必须出自同一韵部,不能出韵、错用。清代康熙年间,后人所编的《佩文韵府》把《平水韵》并为106个韵部,这就是广为流传的平水韵。全书结构:每个...

求陈霆《蝶恋花·谪所春暮偶书》全文翻译
而昪曰先主,璟曰中主,煜曰后主,复仿陈寿《蜀志》之例,尤进退无据。至於杂采稗官,漫无刊削,及其小失矣。胡恢之书虽佚,马令、陆游二书具在,何必作此屋下屋也。《渚山堂诗话》•三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九十七•集部五十》:明...

谁有初中阶段全部要背的古诗词文言文 整篇过来 高分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

诗词的韵律是什么?
作诗,主动地选韵或被动地限韵,会碰到难易问题。像平声中的四支、十一真等,包含的字多,选用就容易,称为宽韵;而像五微、十二文等韵,包含的字较少,选用就难,称为窄韵;还有些韵,如三江、十五咸等,包含的字更少,选用很难,称为险韵;而像有些朋友“限韵”,则迹近于文字游戏了。诗友写诗填词时一定要注意韵部...

有时觉得爱如指间砂
他姓李,名煜泮,在南京城算是名门望族之后,家底殷实,受教良好。即使尽日流连烟花池,南京城的人也都说,是因为那个叫青珞的歌妓。 他们说,李煜泮对青珞,情真,情深,不分割半点给芙蓉舫的其他女子。自然也包括她。 她识得。 青珞那样的女子,天生一张美人脸。即使她的模样亦生得玲珑,丝毫不逊色,但风情韵致,她却...

汪容甫文言文
论王国维《屈子文学之精神》中“想象说”的意义--[转贴] 论王国维《屈子文学之精神》中“想象说”的意义-- --作者:张煜 【原文出处】:广州大学学报:社科版 【原刊地名】: 【原刊期号】:200301 【原刊页号】:15~19 【复印期号】:7 【分类号】:J2 【内容提要】:王国维的《屈子文学之精神》,引入西方原...

写诗或歌词,都要注意些什么?
写诗或歌词,都要注意些什么?请详细介绍一下,主要是在押韵方面。谢谢!简单些,易懂些,主要是歌词,跟三楼的差不多,多举几个押韵的例子,最好拿一首歌举例... 写诗或歌词,都要注意些什么?请详细介绍一下,主要是在押韵方面。谢谢!简单些,易懂些,主要是歌词,跟三楼的差不多,多举几个押韵的例子,最好拿一首歌...

伊金霍洛旗19346615310: 诗词的借句,偷句和抄袭到底有何区别 -
訾泉百为: 借句: 如果照搬或是稍加改造古人、他人的一二句诗词,用在自己的诗词中,叫做借句.之所以借用古人、他人诗词,主要原因当是作者推崇某人,而所描绘的事物,所抒发的情志与自己要写的内容某些方面暗合,也就不费气力,信手拈来....

伊金霍洛旗19346615310: 李煜诗词垂泪对宫娥 -
訾泉百为: 出自《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 《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是南唐后主李煜降宋后的词作.此词上片写南唐曾有的繁华,不曾经历过战乱的侵扰,是以写景来歌颂与礼赞作者心中的祖国;下片以写实的笔法描写出这三千里山河的美丽国家顷刻...

伊金霍洛旗19346615310: 初唐诗的特点 -
訾泉百为: 初唐时期的代表作家是“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唐代建国初的诗歌仍沿着南朝诗歌的惯性发展,柔靡纤弱,毫无生气. “四杰”的出现开始转变了这种风气.他们才气横溢,不满现状,通过自己的诗作抒发愤激不平之情...

伊金霍洛旗19346615310: 诗圣是谁,诗仙是谁,诗史是谁 -
訾泉百为: “诗史”是指杜甫诗歌中所体现出来的“善陈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和创作方法.1、诗骨--陈子昂 其诗词意激昂,风格高峻,大有“汉魏风骨”,被誉为“诗骨”. 2、诗杰--王勃 其诗流利婉畅,宏放浑厚,独具一格,人称“诗杰” 3、诗狂--...

伊金霍洛旗19346615310: 黛玉是如何教香菱写诗的 -
訾泉百为: ”“诲人不倦”是儒家教育思想的核心价值之一,而薛宝钗也是深受儒家影响的,所以钗黛合一的说法不是没有根据的,贾宝玉更偏向于道家,黛玉和薛宝钗的区别就在于,黛玉能理解和接受贾宝玉的价值观,而薛宝钗不能,她只信奉儒家,...

伊金霍洛旗19346615310: 古人为什么要写诗? -
訾泉百为: 个人觉得就是相当于现在的发朋友圈. 一.古人写诗(词),其实就是那时的一种日记,现在叫写微博,还可以叫做晒心情. 在古人所的写诗(词)中,四季变换有之,登临山川有之,人生际遇有之,悲欢离合有之……“日记”写的最全的要数...

伊金霍洛旗19346615310: 青楼怨中的诗词 -
訾泉百为: 香帏风动花入楼,高调鸣筝缓夜愁.王昌龄《青楼怨》 楼头小妇鸣筝坐,遥见飞尘入建章.王昌龄《青楼曲二首》 北堂夜夜人如月,南陌朝朝骑似云.卢照邻《长安古意》 罗襦宝带为君解,燕歌赵舞为君开.卢照邻《长安古意》

伊金霍洛旗19346615310: 诗词《晚春》 -
訾泉百为: 晚春》唐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yú jiá)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注释 不久归:将结束. 杨花:指柳絮 榆荚:亦称榆钱.榆未生叶时,先在枝间生荚,荚小,形如钱,荚花呈白色,随风飘落. 才思:才华和能力. 译文 ...

伊金霍洛旗19346615310: 朱熹的诗都有什么? -
訾泉百为: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南宋诗人、哲学家.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认为理是世界的本质,“理在先,气在后”,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伊金霍洛旗19346615310: 描写茼蒿花的诗句 -
訾泉百为: 1. 关于茼蒿花的诗句关于茼蒿花的诗句 1. 茼蒿花的花语是什么叁月叁日 生日花:茼蒿(Crown Daisy) 花语:丰富(Abundance) 关於茼蒿的栽培,在亚洲是为了食用,在欧美是为了观赏.一到了春天,地中海沿岸尽被一片金黄色的美丽花...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