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烈·鲁勃廖夫生平

作者&投稿:善之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安德烈·卢布廖夫的剧情~

苏德战争爆发前,弗拉索夫担任第4机械化军军长,1941年7月,出任新组建的第37集团军司令,在乌克兰的基辅方向参加正面防御作战,屡建功勋,9月16日,苏军的防御崩溃,弗拉索夫逃出包围,徒步返回己方阵地,斯大林命令用飞机把索拉索夫接到莫斯科,授予他列宁勋章和红旗勋章,任命他为防守莫斯科的第20集团军司令。1941年11月,德军第3和第4装甲集群从北面突破了苏军防线,莫斯科岌岌可危,但弗拉索夫亲率第7和第8近卫步兵师以强行军堵住了突破口,他们是所有苏军部队中最先到达北郊的。接着,在从扎哥尔斯克调来的库兹涅佐夫的第1突击集团军支援下,弗拉索夫在德米特罗夫和伊克沙湖之间发动反攻,终于把德国人阻挡在莫斯科运河一线。 在著名的莫斯科战役中,弗拉索夫又担任了先锋,率领第20集团军从沃洛科拉姆斯克向西突破,战役结束后,斯大林任命弗拉索夫为沃尔霍夫方面军副司令员,接替患病的克雷洛夫担任第2突击集团军司令。3月初,弗拉索夫接任后,立刻以前所未有的冲劲投入工作。他从基里施以西地域发起进攻,占领了丘多沃至诺夫哥罗德之间的一大块森林沼泽,楔入敌军纵深60至70公里,先头部队离柳班仅15公里,严重威胁了德国第18集团军的侧翼。但是其他苏军部队进展迟缓,第52集团军、第59集团军均未能突破德军防御,而配合行动的列宁格勒方面军的第54集团军也仅前进了10公里。很快,德国北方集团军群调整部署,调来了新的增援部队,以党卫军警察师从北面,第58、第126德国师和第250西班牙师从南面,与第18集团军配合,向苏军突破口的两侧实施反击。同时,党卫军荷兰装甲掷弹兵师和弗兰德斯志愿装甲掷弹兵师也加入战斗,对付另外两个苏军集团军。1942年3月19日德军达成合围,把弗拉索夫的第2突击集团军装进了口袋,据估计,被围兵力达13万人。1942年6月23日,弗拉索夫全力突围。担任前卫的第372步兵师拼命在波利斯季河右岸打开一条通道,梅列茨科夫也派出第29坦克旅来接应,又有一批苏军成功脱险,但德军最终封闭了突破口。6月25日9时30分,弗拉索夫命令第2突击集团军以小队形式分散突围,整个集团军遂宣告解体。集团军领导分成3个小组,由总部的冲锋枪连掩护,准备退到仍在坚持战斗的第46步兵师阵地。但是他们刚刚靠近波利斯季河,就被德军火力打散了,弗拉索夫在一个叫皮亚特尼察的小村子成了德国第38步兵军的俘虏。除了集团军委员、通信主任阿法纳西耶夫所带领的一个组之外,其余两个组或死或伤。 1942年时弗拉索夫在一个叫皮亚特尼察的小村子成了德国第38步兵军的俘虏。在纳粹的集中营里,弗拉索夫很快变节投降,完成了从红军英雄到法西斯帮凶的蜕变。迄今为止,弗拉索夫在被俘后背叛祖国,甘愿为虎作伥的动机引起了很多人的兴趣,有些人甚至为弗拉索夫辩解,但是弗拉索夫的背叛是无法改变的客观事实。赫鲁晓夫后来在回忆录中认为:弗拉索夫是一个心智不很健全的人,加上内心深处存在着与苏维埃制度格格不入的东西,所以才会叛变投敌;梅列茨科夫也声称弗拉索夫是一个没有原则的追名逐利之徒,他在这(被俘)之前的表现完全是一种伪装,借以掩盖着他对祖国的冷漠心情。这些说法不乏偏颇,但可供参考。俄罗斯联邦刑法典第58条也规定将被俘红军战士的家属交法庭审判,同时将这些家属流放到西伯利亚。在这种情况下,不管被俘的苏军士兵愿意与否,他们要么选择在集中营里成为烈士,要么选择与德国人合作反对自己的祖国。另外,由于法西斯德国的残暴对待战俘,集中营恶劣的生存条件也迫使部分意志薄弱的俘虏与德国人合作。德国军事历史学家约阿希姆·霍夫曼写道:士兵们被俘时身体极度虚弱,战斗期间,他们有时6—8天没有东西吃。甚至在向他们提供充足食物的情况下,他们也没有能力进食。几乎所有的战俘营都报告说,很多战俘在第一次进食后就失去了知觉,然后就死了。事实上,德国人根本就不打算为苏军战俘提供维持生命所需的最低限度的食物,而希望将苏军战俘全部强制劳动虐待至死,甚至干脆全部屠杀。对弗拉索夫来说,集中营的恐怖情况使他产生了恐惧。一方面是大量的俘虏从前方蜂拥而至;另一方面是面临死亡的无情折磨,而集中营的消息完全是有利于德国人的。看到越来越多的同行走进集中营,弗拉索夫终于丧失了信心,认为苏联已经输掉了这场战争。被俘之后惟一能做的就是与德国人合作,建立一个对德国屈膝投降的傀儡政权,也许弗拉索夫认为这样做能够让俄国少流些血。这一思想在弗拉索夫的头脑中逐渐形成,当他成为叛徒后,曾经对自己的部下辩解道:难道流更多的血不是犯罪吗?难道俄罗斯民族的主要敌人不是布尔什维主义和斯大林吗?难道奋起反对斯大林及其同伙不是每个俄罗斯人首要的神圣义务吗?在有丛林和沼泽的那个地方,我终于得出了结论:我的义务是动员俄罗斯民族投人反对布尔什维克政权和建设新俄国的斗争。他的这些话无疑是在为自己的可耻行径找借口,并试图以此来欺骗自己。但是,不论他的动机如何,他的行为毫无疑问是可耻的叛国。也就是从那一刻开始,弗拉索夫把自己绑到了法西斯的战车上。尽管弗拉索夫表现出与德国人合作的意愿,但是起初包括希姆莱在内的纳粹党高层人物却对他不屑一顾。除了偶尔让他到集中营里向俘虏们发表讲话以外,弗拉索夫一直被软禁在柏林郊区一座不知名的别墅里。期间,弗拉索夫发表了题为《我为什么走上了与布尔什维主义作斗争的道路》的公开信,对苏联社会制度和斯大林本人进行了恶意攻击和指责,同时号召每个俄罗斯人都起来推翻苏维埃制度。然而,德国人并没有认真考虑如何利用这个变节者。希姆莱认为弗拉索夫是一个蠢猪和叛徒。1943年,弗拉索夫在被占领的普斯科夫首次公开发表讲话后,威廉·凯特尔元帅甚至下达了一个严厉的命令:鉴于被俘的俄国将军弗拉索夫在未经元首批准和我本人同意的情况下外出,并发表未经审定的厚颜无耻的讲话,兹命令立即将俄国将军弗拉索夫转入战俘营严加看管,不得让他离开这个战俘营。只有纳粹头目宣传部长约瑟夫·戈培尔看到了弗拉索夫的利用价值。1945年春他在一则日记中写道:中午我与弗拉索夫将军进行了一次内容详尽的谈话,他是一位知识十分渊博和精力充沛的俄国军事长官,他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他认为,只有在摆脱布尔什维克的意识形态和掌握类似德国人民奉行的国家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的情况下,俄国才有可能得救。一半是戈培尔的举荐,一半是形势所迫,在第三帝国面临灭亡的最后几个月里,希特勒终于想到要利用驯服的弗拉索夫做些什么。1944年9月16日,希姆莱会见了弗拉索夫,后者被允许组建一支自己的军队。1945年1月28日,希特勒正式任命弗拉索夫将军为俄国武装力量总司令,并授权他从集中营里招募士兵,这支新部队被命名为俄罗斯解放军,获得了法西斯盟国军队的政治地位,但行动要听德军指挥。1945年1月18日,德国政府与已经担任俄国各民族解放委员会主席的弗拉索夫签订了一个协议。第三帝国在这个协议中表示,准备向该委员会提供必要的资金。时间紧迫,弗拉索夫必须尽快组建自己的部队。当时,德军中已经有90个俄罗斯营、140个人数相当团的分队、90个野战营和其他一些小分队,这些伪军部队通常被用来对付游击队,执行镇压屠杀抵抗者的任务。在德军中还有大约40万至60万为德军服务的俄罗斯志愿者。德国统帅部还直接指挥着几支俄籍大部队,包括第1哥萨克师、几个哥萨克团和卡尔梅克骑兵军,身着俄式制服的几支部队的名称突出了它们的民族个性。例如,拥有大约1万人的俄罗斯国民军就是一支这样的部队。此外还有俄罗斯人民解放军2万人,5个步兵团,l个坦克营,1个高射炮营;顿河哥萨克第120团(后改称第600团)3000人;义勇兵团旅有8000人,由党卫军安全部门组建。起初,弗拉索夫想把这些部队全都归属于自己新组建的部队中,但遭到了德国统帅部的拒绝。尽管如此,拥有3个师的俄罗斯解放军仍然很快建立起来。其中第1师由原苏军第389坦克师师长谢尔盖-布尼亚琴科上校任师长,辖有18000人,包括一个炮兵团、一个反坦克炮兵营、一个工兵营。第2师师长是原红军旅级政委兹韦列夫上校。第3师师长是原苏军少将、步兵军军长米哈伊尔-沙波瓦洛夫。此外,俄罗斯解放军还有一个预备旅、一个反坦克旅、一所军官学校和自己的空军。德国人把80多名驾机叛逃的苏联飞行员组成了一个由原苏联空军上校维克托·马尔采夫指挥的战斗群,该战斗群与爱沙尼亚的3个航空大队和拉脱维亚的2个航空大队一起参加了东线的作战行动。1944年12月19日,俄罗斯解放军的空军正式成立,组建了由原苏军大尉、曾经的苏联英雄贝奇科夫指挥的战斗机大队(11架梅塞施米特Bf-109战斗机)和由原苏军上尉、曾经的苏联英雄安基列夫斯基指挥的夜间轰炸机大队(12架容克式飞机),还组建了一个轰炸机大队、一个运输机大队、一个高射炮团。据不完全统计,俄罗斯解放军的总兵达到了5万人,主要由原苏军被俘士兵以及旅居欧洲的俄罗斯侨民组成。 1945的4月底,捷克斯洛伐克爆发了反法西斯武装起义,首都布拉格很快被起义军占领。但当时无论英美盟军还是苏军距离布拉格都有相当的路程,因此德国统帅部得以抽调部队对起义者进行无情镇压,党卫军更是大开杀戒,布拉格笼罩在一片血雨腥风之中。关键时刻,起义军领导人病急乱投医,派代表向俄罗斯解放军求援。第1师师长布尼亚琴科认为这是个千载难逢的良机,他劝说弗拉索夫帮助起义者,认为如果那样的话,今后的捷克斯洛伐克政府为表示感谢将会向俄罗斯解放军提供政治避难权,或是在盟国面前为他们说情。为了谋求战后的生路,弗拉索夫对布尼亚琴科的说法深表赞同,于是他命令俄罗斯解放军的部队立即向布拉格集中,调转枪口对德国人作战。1945年5月5日,布尼亚琴科与起义者达成了关于同国家社会主义和布尔什维主义共同作斗争的协议。兵强马壮的俄罗斯解放军开始进入布拉格,当时起义者正与德军血战。5月7日晚,俄罗斯解放军攻占了城市的主要部分,并且把德国军队分割成互不联系的两半,遭到内外夹击的德军被迫从布拉格撤退。由于受到苏联的压力,盟国武装部队总司令德怀特·艾森豪威尔否决了美国第3集团军巴顿将军关于立即夺取布拉格的建议,因为苏联坦克已经开向这里。斯大林得知俄罗斯解放军在布拉格的所作所为后,立即授意莫洛托夫向新成立的捷克斯洛伐克政府施加压力,同时命令科涅夫的苏联乌克兰第1方面军加速前进。在这种情况下,捷克总统爱德华·贝奈斯撕毁了刚与俄罗斯解放军签订的协议。1945年5月7日深夜,当得知苏联红军的坦克已临近布拉格时,布尼亚琴科被迫命令部队撤出布拉格。5月9日,在科涅夫率领下,苏军如潮水般涌进了布拉格。情况非常混乱,弗拉索夫率领俄罗斯解放军的各路人马一刻不停地向西方逃窜,这是他们的惟一生机。1945年6月,弗拉索夫率领俄罗斯解放军向美军投降,然而,根据1945年2月11日罗斯福、丘吉尔和斯大林在苏联雅尔塔签署的协议,美、英军队将无条件地把俘虏到的苏联公民,尤其是身着德军服装的战俘交还给苏军。 于是,弗拉索夫及其部下被遣送回苏联,这对斯大林来说当然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斯大林曾经试图除掉弗拉索夫。尼古拉耶维奇·梅尔库洛夫领导的苏联国家安全人民委员会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干掉弗拉索夫。当时苏联人努力在俄罗斯解放军内部寻找刺客,自称将军的格奥尔基·尼古拉耶维奇·日连科夫是与弗拉索夫关系密切的人之一,他原在红军中做政治工作,官衔是旅政委,是第32集团军军事委员会成员,于1941年10月失踪,实际上是当了俘虏。克格勃企图收买的日连科夫干掉弗拉索夫,但始终没有成功。弗拉索夫率领“俄罗斯解放军”向美军投降之后不久,弗拉索夫及其部下被遣送回苏联。经苏联最高军事法庭判决,弗拉索夫和他的助手被处绞刑。

——《安德烈·鲁勃廖夫》

1968苏联莫斯电影制片厂出品

导演:安德烈·塔尔可夫斯基

编剧:安德烈·米哈尔科夫-康察洛夫斯基

安德烈·塔尔可夫斯基

摄影:瓦吉姆·尤索夫

主要演员:阿·索洛尼岑

伊·拉比柯夫

尼·格林柯

尼·谢尔盖耶夫

本片荣获1969年戛纳国际影评联合会奖

人是什么

15世纪初叶的罗斯,一个血雨腥风的时代。鞑靼人的铁蹄践踏着因连年内讧而形成大公割据局面的俄罗斯大地。饥饿和瘟疫吞噬着人们的生命,妇女们、老人们、孩子们在鞑靼人的铁蹄下呻吟。然而,古罗斯人民没有丧失未来的希望,他们向往民族统一和自由的愿望不可抑制地涌动着……

影片序幕开始时,一个农民乘坐自制的气球从白色的石砌钟楼起飞。他飞越了大河、沼泽、兴奋地喊叫着。气球破了,他摔倒在地上,幸福地微笑着。

大雨滂沱。三个修士来到一个板棚里避雨。他们是安德洛尼柯夫修道院的安德烈·鲁勃廖夫、基里尔和达尼尔。板棚里,一个流浪艺人与农民们正在一起弹唱,欢声雷动。安德烈·鲁勃廖夫被流浪艺人的歌词所深深吸引。然而,在亲眼目睹了流浪艺人因带头唱所谓“谣诲”歌而被大公的侍卫抓走后,安德烈入了沉思……

诺夫哥罗德教堂主持弗奥法恩很欣赏当时已颇有名气的安德烈·鲁勃廖夫的艺术才华。莫斯科大公派使者到安德洛尼可夫候修道院邀请鲁勃廖夫前去作画。与安德烈朝夕相处的达经尔因没有受到大公的召唤不便与安德烈一起前往莫斯科,只有他的学生福马与他同行。

在创作过程中,安德烈对圣像的内容发生了怀疑。安德烈认为,圣像不能仅仅表现人的罪恶而不颂扬人的善良。他由衷地同情罗斯大地上那些备受磨难的平民。

安德烈·鲁勃廖夫和几个圣像画家乘小船去了解风土民情。他看到,出于对教堂强迫人们信教的反感,村里的男女青年故意赤身露体地在灌木丛中奔跑嬉戏。他又看到,一个青年农民因不堪压迫当着大公侍卫的面辱骂大公而受到羞辱。

安德烈也曾因自己的修士身份而被几个农民绑在树上。一位姑娘为他松了绑,启发他去寻求爱情,但安德烈拒绝了她。

亲眼目睹的民间的一切,加剧了安德烈·鲁勃廖夫内心的矛盾:人们在遭受大公的残害,他自己却在为大公作画。他无法排解内心的苦闷,便离开了莫斯科,回到了安德洛尼柯夫修道院。大公又派人把他找回莫斯科,要他继续为教堂画圣像。

鞑靼人再次入侵罗斯。弗拉基米尔城的居民被残杀。在滚滚浓烟中,鲁勃廖夫看到了地狱般的惨象;教堂圆顶上的金片鞑靼人拆走,福马死于侵略者的箭下。背景上,一幅圣像在燃烧。鲁勃廖夫痉挛着、颤抖着,似乎破败的教堂里森的冷意已渗透了他的全身,包裹了他的心。此刻,他仿佛看见了已经不在人世的弗奥法恩。想象中,他在与老友对话,一起探讨人的善恶、艺术家的使命与天职。银幕上安德烈·鲁勃廖夫那克制的、令人痛心的内心独白逐渐变成了与世隔绝的冷漠。他徘徊于残坦断壁间,再三自问:人是什么?

为了恢复正常的秩序,人们要铸造一座大钟。但是,铸钟的工匠们都已不在人世。著名的铸钟匠的儿子鲍里斯卡自称父亲临终时传给了他铸钟的秘诀。鲁勃寥夫来到铸钟的地方,在这里,他与二十多年以前被抓走的那位流浪艺人不期而遇。流浪艺人误认为当年是鲁勃寥夫告发了他,抓住对方就打。

不久于人世的基里尔向安德烈承认,当年是他出卖了流浪艺人。基里尔还劝说安德烈,尽管当初大公是出于巩固政权目的要安德烈作画,但现在,安德烈应该为了对上帝的信念回莫斯科去完成“三位一体”圣像。

荒漠的村庄里最后一位匠人鲍里斯卡孜孜不倦地为了铸造大钟而辛劳。几百根粗绳缓缓地把深洞里那座沉重、神秘而优美的大钟吊起。鲍里斯卡的钟声终于在被侵略的铁蹄践踏过的满目疮痍的罗斯大地上回荡。

鲍里斯卡伤心地告诉鲁勃廖夫,其实他父亲从未告诉过他任何铸钟的秘密。说完,他躺在地上大哭起来。安德烈·鲁勃廖夫集俯身向着鲍里斯卡,轻声对他说:“走吧,我们将一起工作。”

安德烈·鲁勃廖夫和鲍里斯卡坐在快要熄灭的篝火旁,远处传来了庄严洪亮的钟声……这时,黑白镜头换成了彩色的。画面上,烟雾中浮现出一幅幅彩色的圣像画。摄影机的镜头从几幅装饰画上的一个工人物及他们的服饰聚焦到圣像画上基督那富于人性美的笑容,然后,镜头又挪向安德烈·鲁勃廖夫的传世之作《三位一体》上那些似乎在低唱的温柔的天使们。画外传来了节日夜晚那充满激情的旋律:宗教行列中的喃喃低语,隆隆的雷鸣和疾风的呼啸,宗教音乐的低回及嘹亮的铜管乐……

淅淅沥沥的雨幕下的俄罗斯大地,林中隐现的光束,雾气缭绕的草地,水面如镜的河流,岸边漫步的马匹。悠悠云层中透出一缕圣洁的美。

表现时代,表现人

安德烈·塔尔可夫斯基曾经这样阐述自己对《安德烈·鲁勃廖夫》的导演构思:在触及安德烈·鲁勃廖夫这位15世纪伟大的俄罗斯圣像画家这一形象时,他和他的合作者们力图揭示民族道德和精神力量所在,俄罗斯民族即使处于极其悲剧性的被侮辱被损害的境内,也能创造出无与伦比的文化。

在这部影片中,作者把1400年——1423年的历史,划分为缺乏紧密联系的七个段落,在每个段落开头,都冠以小标题:“游泳艺人1400年”、“弗里凡·格列克1405年”、“安德烈的恐惧1406年”、“节日1408年”、“可怕的审判1408年”、“逃跑1408年”、“大钟1423年”。这是比较典型的散文式结构形式。类似的结构形式,我们见到的还有苏联影片《一年中的九天》、《五个夜晚》,美国影片《四季》等。但是那些影片里都有主人公贯穿始终,而且时时处于中心地位。《安德烈·鲁勃廖夫》不是这样。首先,鲁勃廖夫并不一直处于影片的中心位置,相反,鲁勃廖夫在多数场合只是事件的目击者、旁观者。既然如此,为什么影片还叫《安德烈·鲁勃廖夫》呢?如果鲁勃廖夫是影片中最主要的人物,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处理呢?显然,这不是什么疏忽,而是有意的安排。因为鲁勃廖夫是个画家,他要为画“三位一体”圣像而观察生活。观察生活并不是对生活的全部投入,所以他常常是处在目击者与旁观者的位置。

此外,作者在影片中采取了双重观点:一是鲁勃廖夫对待当时现实生活的观点,另一个则是现代人看待古代俄国斯的观点。正如塔尔柯夫斯基自己说的:“我想把这部表现历史的影片,拍成这么一种样子,就仿佛我们是在讲述我们当代人的故事一样。”这充分表明塔尔柯夫斯基对现实的深切关注,也是他创作上的突出特点:“表现时代,表现人。”

主题构思

悠远的历史变得亲近了——这就是影片的主题构思。影片的剧作、镜头造型、人物及事件的处理、演员的表演全都服从于这一主题构思。在本片中,导演没有用刻意的仿古手段来表现历史的距离感,而是运用电影艺术的丰富手段创造出的幻觉。著名摄影师瓦吉姆·尤索夫非同寻常的自由的镜头运动给片中人物创造出开阔的活动空间。优美的外景构图中,水天一色的地平线、森林、旷野、河流、山川、湖泊……苍穹和大地连成了恢宏的艺术空间。观众还可以看见春天树林的复苏,小河流水潺潺,林中雾气弥漫。摄影师以优美的笔触勾勒出河面上漂浮着的一个裸体人的形态;两只雪白的天鹅从教堂尖顶飘然而下;还有那节日夜晚摇曵不定的火光,那神秘莫测的浓雾。

影片中的人物始终是运动着的,他们是永恒的旅行者,终年浪迹天涯海角。影片中展现出主人公们在俄罗斯大地上走过的一条条道路,预示着人们对某种目的的克制不住的向往。圣像画家安德烈·鲁勃廖夫就走在这条漫漫长路上,他的创作溶入了人民的精神,表现了人们对真善美的向往。影片的创作者们通过这条主人公们所走的道路,拉近了当代观念与历史人物的距离。观众似乎受到了艺术家的激情的感染,深切地感受到民族历史命运的继承性。

一个人的力量,正如一个民族的力量一样,是在与敌对力量的较量过程中展现的,在这部关于俄罗斯历史上这位著名圣像画家的生平活动和创作的影片中,那些残酷的历史条件和环境——鞑靼人的入侵,王公家族的内讧,城市遭洗劫,生灵遭涂炭,瘟疫,饥荒——这一切的银幕再现的原则意义并不在于展现历史事实的阴暗面,而在于肯定俄罗斯人民坚强不屈的精神及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造力。影片中,安德烈·鲁勃廖夫和他的追随者们始终被一种内心的创作冲动激励着。导演通过他们的所作所为,歌颂了俄罗斯人民对自由的向往和他们的不可压制的创作激情。

在本片中,安德烈·塔尔可夫斯基的导演处理似乎有一种水彩壁画风格,而影片的主人公鲁勃廖夫则是水彩壁画的大师。影片放映时,观众的感觉并不是沿着长长的画廊观看一幅幅壁画,而是那些壁画自动地从端坐在大厅里的观众眼前逐一闪过。在鞑靼人入侵罗斯的一幅图景中,银幕的下半部是鞑靼骑兵沿着城墙冲刺,侧面是教堂掌管钥匙的牧师在受酪刑,被点燃的树脂烧灼着,银幕上方展示了弗奥法恩的塑像,他仿佛在注视着被凌辱的罗斯大地,而银幕中间则有几个人在虔诚祷告,无望地等待着奇迹的发生。

塔尔可夫斯基的影片结构是多层次的,又透明如水晶体。在这种结构中,每一个元素都被安排得妥贴、紧凑而不可或缺,在本片中,主人公的形象大多不是由演员的表情动作来塑造,而是以主人公鲁勃廖夫对周围的人和事的态度及感受来勾勒。例如,面对农民们酒醉后的殴打,王公侍卫的残酷镇压,他并没有立即“作出反应”,观众只是在他与弗奥法恩的对话中,理解了他心灵的痛苦。在与弗奥法恩的争论中,索洛尼岑塑的鲁勃廖夫似乎成了一个挣脱宗教信条束缚的自由人,对于他,追求真理是至关重要的,但真理是不能脱离对人们的爱而存在的。索洛尼岑成功地表现了圣像画家安德烈·鲁勃廖夫那复杂的,有时往往是很矛盾的思想斗争和情感灼烤。索洛尼岑的鲁勃廖夫是一个安静的、沉默寡言的修士,他以对周围世界的观察中捕捉到的灵感丰富了自己的创作想象。他有时因悲观失望而沉默,但继而又更深切地感受到自己与人民的不可分离的关系。

我只知道他是俄国中世纪圣像画家安德烈•鲁勃廖夫。电影很有名,况且是人物传记,可以参考的。


肥西县17250944958: 俄皇有哪些,求资料! -
郸陶拉美: 沙皇一词源于中亚古国对国王的称呼“沙阿”(Shah),波斯帝国皇帝的正式称号众王之王“Shah en shah”. 后保加利亚君主西蒙大帝自称沙皇(цар),其词源即来源于“沙阿”,是为沙皇的最早使用,沙皇相当于国王,而不是皇帝. 伊凡四...

肥西县17250944958: <<战争与和平>>的主人公 -
郸陶拉美: 《战争与和平》有三个主人公:安德烈、皮埃尔、娜塔莎. ========== 《战争与和平》以1812年俄国卫国战争为中心,以包尔康斯基、别竺豪夫、、罗斯托夫和库拉金四大贵族家族在战争与和平年代里的生活为情节线索,放映了1805年至...

肥西县17250944958: 《交响人生》法国电影 主人公叫安德烈.看点有哪些 -
郸陶拉美: 好久没有推荐电影,期间有过几部值得期许的,可总是无法写出很多心里的感受.近来在观影时心理的波动特别大,很明显感觉到是电影的一种张力.前些天在看见某导的一段话,大意是说电影往往就是不现实世界的表现,是一种永远无法成真...

肥西县17250944958: 《亲爱的安德烈》是什么背景下创作的? -
郸陶拉美: 《亲爱的安德烈》创作背景: 2003年,龙应台卸任公务员职务回到儿子身边,安德烈已是一个十八岁的小伙子,坐在桌子另一边,有一点“冷”地看着妈妈. 所以龙应台就想到底怎么样可以重新认识这个人,当时她有两个选择,一个选择就是...

肥西县17250944958: 安德鲁·马修斯的简介? -
郸陶拉美:[答案] 安德鲁·马修斯,澳大利亚人,是一位专业画家及专业演讲者,他的大作《我变快乐了》、《轻松自在交朋友》及《做你想做的事》已经用十五种文字在五十个国家发行一百万册以上,他曾为世界各地的主要杂志画插图,并曾赢得澳洲数项艺术大奖....

肥西县17250944958: 意大利的 “翁贝托国王”和“安德烈·多里亚”哪个好 -
郸陶拉美: 意大利的 “翁贝托国王”和“安德烈·多里亚”哪个好 当然是安得,国王开出去,人家还以为只是个小豆子呢,就是炮少,威力小 安德吧,国王可用排水才1700吨,上两炮仨兵就没了,想玩豆子一样的BB可以考虑圣邦这条船,还不收费

肥西县17250944958: 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战争与和平》的结局有什么深意? -
郸陶拉美: 结局是代表着希望永远不要再有战争了,因为战争已经伤害了太多人的家庭了,导致他们妻离子散.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