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开国之君是谁?安史之乱产生了什么影响?

作者&投稿:慕谢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唐朝的开国之君是谁?安史之乱产生了什么影响?~

开国:李渊 公元618年 顺口溜方便记忆:李渊分糖留一把(618)今日重新翻看通史,当看到安史之乱时不禁感慨颇多。历史上有过许许多多的重要事件。比如说,官渡之战直接的后果是早就了曹操在中国北方的统治地位。靖康之耻则为北宋的灭亡彻底划上了句号。朱棣的靖难之变则为今后四百年中国首都在北京的确立奠定了基础。但在我看来这些事件都比不上安史之乱对后世的影响。因为我们可以说安史之乱与我们今天的历史的都有着些许的关系!

  安史之乱使得大唐王朝走上了灭亡的道路,曾经辉煌的大唐一去不复返。由于安史之乱造成了当时中国整个政局的藩镇割据局面,同时北方的契丹、女真、蒙古各民族开始发展壮大起来。将一个可以称为王朝的大宋搞的支离破碎。赵构正是担心藩镇军人割据才会听信秦桧之言去以莫须有的罪名杀了岳飞。抑止后世的蒙古崛起都于这些事情有关。翻开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初唐和盛唐时期中国是多民族兼容的和谐国家,没有各种民族之间的相互歧视与攻击。大唐的建立使经历了南北朝多民族混战的中原回归了平静。然而这种平静被安史之乱彻底的打破了。

  安史之乱的另外一个拐点是在潼关之战。假如哥叔翰能够再多坚守几日,假如李隆基不听杨国忠的谗言而让哥叔翰贸然出击,可能安禄山会在几月内就被困的进退两难。安史之乱也会早早的结束。

  但历史不会存在这么多的假设,因为如果假设可以成立,我想大清的时代就不会在十七世纪到来

唐朝历史

隋炀帝统治后期,暴虐无道。爆发隋末农民大起义。617年五月,太原留守、唐国公李渊在晋阳起兵,十一月占领长安,拥立杨侑为帝,改元义宁,即隋恭帝。李渊任大丞相,进封唐王。大业十四年三月隋炀帝在江都被大臣宇文化及杀死,隋朝灭亡。
同年五月,李渊称帝,定国号为唐,李渊就是唐高祖。改元武德,都城仍定在长安。而后,长子李建成被封为太子,次子李世民为秦王,三子李元霸早夭,四子李元吉为齐王。唐朝建立后,李渊派李世民征讨四方,剿灭各方群雄。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四方征战有功的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李建成和李元吉被杀。李渊退位,是为太上皇。李世民即位,李世民就是唐太宗,改元贞观。
贞观之治
太宗时期将为突厥所支配的蒙古高原纳为势力范围,唐朝北方的诸民族专称李世民为天可汗。内政方面承继了宰相制,发展完善和确立了后世运用的三省六部和科举选士制,又推行均田制,实行租庸调制,他不计出身,网罗了一大批精明强干的大臣,不论降将或建成旧臣,他也一一重用。例如魏征,为前太子建成的幕臣,太宗登位后不计前嫌,而且事事也听从魏征的劝练。这时期社会秩序安定,经济繁荣,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其政绩的总结《贞观政要》成为日本和朝鲜的帝王教科书,亦为后世君主模彷学习的对象。

日月当空
唐太宗晚年,因为太子的问题而烦恼,太子李承乾与魏王李泰内斗,结果太宗也废掉他们二人,并立仁孝的第九子晋王李治为太子。唐太宗死后,李治即位,是为唐高宗。高宗时期对外接受了新罗之请,终于灭了高句丽和百济并打败日本援军。使新罗统一朝鲜半岛。唐高宗在太宗晚年,结识了唐太宗的才人武氏,在太宗死后,武氏入感业寺为尼。时高宗的王皇后与萧淑妃内斗,王皇后准许高宗接武氏回宫。武氏入宫后,先后使高宗废了王皇后及萧淑妃。在大臣的反对下,高宗立武氏为皇后。

高宗健康状况不好,许多政事都交给皇后武氏来处理。高宗死后不久,武皇后立太子李显为帝,是为唐中宗。不久又废中宗为庐陵王,改立另一个儿子李旦为帝,是为唐睿宗。平定了徐敬业领导的反叛后,在天授元年(690年),皇后武氏废睿宗秸号称帝,改国号“唐”为“周”,称圣神皇帝。武后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唯一自称皇帝的女人,前后掌权50余年。由于谥号中的“则天”二字,所以近代以来一些学者称其为“武则天”,但这是一个不严谨的称号。

在武周十五年统治时期,武后为了制衡甚至打击高宗以来的世家大族的权力,所以对以科举进身仕途的官员大力提拔。狄仁杰是其中的代表。她又安排她的侄儿党羽武三思和武承嗣等人担任重要机务。传统史学家对武后批评,如索元礼、来俊臣和周兴等官员在她的鼓励下替她以告密、酷刑等监视群臣。武后又常绕过门下省,中书省直接对官员发号施令,开了破坏官吏制度的先例。

男性内侍张昌宗弟兄和薛怀义等。不过传统男性皇帝的后宫亦很多。武后对佛教亦大力推崇,例如武周时期的佛寺兴建频繁,使用年号证圣、大足等;这与李氏皇族推崇道教和如贞观、永徽、景云、开元等年号相对。另外武后成了后来唐朝后宫女性争权的效法者。

韦氏当权
神龙元年(705年),敬珲和宰相张柬之等人发动政变,拥立中宗李显复位,恢复了唐朝的政权。李旦被立为相王。中宗却一直受到韦皇后、女儿安乐公主和武后的旧有党羽武三思等人的影响,张柬之和敬珲等人全部被流放或诛杀。韦皇后有意成为第二个武后,安乐公主则曾要求被立为皇太女。在景龙四年(710年)韦皇后和安乐公主合谋毒杀中宗,韦皇后立温王李重茂为帝,是为少帝,并欲加害相王李旦。李旦的儿子,当时是临淄王的李隆基在姑母太平公主的协助下发动政变,诛杀韦皇后、安乐公主及武氏残余势力,拥立李旦复位。

开元盛世
后来睿宗妹太平公主与李隆基发生权力之争。延和元年(712年),睿宗让位于太子李隆基,李隆基即唐玄宗,又称唐明皇。713年,唐玄宗将太平公主赐死,党羽或杀或逐,结束了这段史称“韦后之乱”的混乱政局。同年改元开元。唐玄宗在位44年,前期(开元年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迅速发展,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这一时期被认为是继汉武帝时期之后,中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二次鼎盛局面。首都长安城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安史之乱
唐玄宗改元天宝后,志得意满,决意放纵享乐,从此不问国事。在纳杨玉环为贵妃后,更加沉溺酒色。唐玄宗任用有“口蜜腹剑”恶名的李林甫为宰相长达十八年,使得朝政败坏。李林甫死后又以杨国忠为相,此时期又开始出现了宦官干政的局面,高力士的权势炙手可热。唐玄宗好大喜功,为此边境将领经常挑起对异族的战事,以邀战功。又由于当时兵制由府兵制改为募兵制,使得节度使与军镇上的士兵结合在一起,就出现了边将专军的局面。其中以胡人安禄山最著。安禄山一人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掌握重兵,在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一月趁唐朝政治腐败、军事空虚之机和史思明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唐玄宗逃到成都,太子李亨在灵武称帝,是为唐肃宗,奉玄宗为太上皇。安禄山则自称大燕皇帝,年号圣武。经过8年时间这场叛乱才被平定。

大唐衰落

唐朝元气大伤,从此由盛转衰。此时均田制已经逐步瓦解,土地兼并现象日趋严重,租庸调制也无法实行。藩镇割据的形势已经形成。
唐代宗时,刘晏改革盐法,改善了国家的财政状况,唐德宗任用杨炎为宰相,于建中元年(780年)开始实行两税法,一年分夏、秋两季依土地征税。唐德宗还力图平藩,但是引起朱滔、李希烈、朱泚叛乱。结果发生奉天之难。战争持续了5年,最后虽然朱泚和李希烈等败死,但是唐朝却与其余藩镇妥协,条件是取消王号,朝廷承认他们在当地的统治权。从此割据局面进一步深化。

元和中兴
自此以后,唐朝有吐蕃、回纥、南诏等外患,内有宦官掌权,禁军兵权甚至皇帝的废立都由宦官决定。节度使对地方有独立于中央的管理权。唐德宗死后,经过了顺宗的过渡阶段,然后由永贞内禅而受宦官支持的唐宪宗登基,依靠禁军的兵力令全国所有的藩镇至少名义上全部归服唐朝,史称元和中兴。

会昌中兴
宪宗末年,以牛僧孺和李德裕为首的大臣之间的朋党之争亦越演越烈,使宦官更加得势。牛党、李党相继执政,史称“牛李党争”。
唐文宗在太和九年(835年)与李训和郑注等发动甘露之变,密谋诛杀宦官失败。甘露之变而后,宦官团结一致;群臣唯有借藩镇兵力对抗宦官权力,埋下残唐时藩镇和宦官的直接冲突。

文宗死后,唐武宗继位,建元会昌。武宗在宦官仇士良的拥立下,经过派系斗争而继位。由于拥立武宗的宦官仇士良鉴于朝廷派系林立,不得已给武宗亲自处理朝政,武宗重用李党首领李德裕,削减仇士良的权力。武宗一连串振兴朝廷的政绩,史称会昌中兴。武宗重视道教,禁止道教以外的宗教,例如佛教、景教等。故在佛教史上列为三武灭佛的其中一位称号武字的君主。又称为会昌灭佛。

宣宗之治
唐武宗死去后,唐宣宗在宦官的协助之下继位。未即位前的宣宗表面上是容易被宦官利用的君主。但即位以后励精图治。一改唐武宗的封杀佛教政策,再次尊崇佛教。

残唐而亡
宣宗之后,唐懿宗与唐僖宗是著名的无能之君,使唐朝的国势一直走下坡。唐朝后期,战争不断,经济政治衰退,唐宣宗大中十三年(859年)爆发唐末农民战争,经过黄巢的打击,唐朝统治名存实亡。经过黄巢之乱后,把唐朝的基础打破。而宦官所管理的禁军也损失过重,所以宰相与宦官争权不断。黄巢之乱后,唐僖宗在节度使的动乱之中去世,由弟唐昭宗继位。

而朱全忠与李克用成为唐末的风云人物,在朝廷各树党派,在朱全忠的支持下,宰相派胜利,朱全忠入宫尽诛宦官。天佑二年(905年),朱全忠大肆贬逐朝官,并全部杀死于白马驿,投尸于河,史称白马驿之祸。唐昭宗被朱温毒死。天佑四年(907年),朱全忠逼唐哀帝李祝禅位,改国号梁(史称后梁),是为梁太祖,改元开平,都于开封。唐朝灭亡。

唐高祖李渊, 安史之乱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其影响大致可以分为下列几点∶
  第一,战乱使社会遭到了一次浩劫。《旧唐书·郭子仪传》记载:“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井邑楱荆,豺狼所号。既乏军储,又鲜人力。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几乎包括整个黄河中下游,一片荒凉。杜甫有诗曰:“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这说明经过战乱,广大人民皆处在无家可归的状态中。
  第二,安史之乱,使唐王朝自盛而衰,一蹶不振。此后实际上统一的中央王朝已经无力再控制地方,安史余党在北方形成藩镇割据,各自为政,后来这种状况遍及全国。安史乱起,唐王朝分崩离析,已经没有力量镇压这次叛乱,只好求救于回纥以及由少数民族出身的大将。当史思明之子史朝义从邺城败退时,唐遣铁勒族将领仆固怀恩追击,仆固与唐王朝有矛盾,为了私结党羽,有意将安史旧部力量保存下来,让他们继续控制河北地区,使安史旧将田承嗣据魏博(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张忠志(后改名李宝臣)据成德(仿河北中部)、李怀仙据幽州(今河北北部),皆领节度使之职。这就是所谓“河北三镇”。三镇逐渐“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赋不入于朝迁”,把地方军事、政治、经济大权皆集于一身,“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以后其他地区,如淄青(今山东淄川、益都一带)李正已,宣武(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李灵曜,淮西李希烈等皆各自割据,不服朝廷管理。这些方镇或“自补官吏,不输王赋”,或“贡献不入于朝廷”,甚至骄横称王称帝,与唐王朝分庭抗礼直到唐亡,这种现象没有终止。
  第三,阶级压迫和统治阶级的压榨更加深重。因而促使农民和地方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化,最后迫使农民不得不举兵起义,形成唐中叶农民起义的高潮。安史之乱后,国家掌握的户口大量减少。潼关和虎牢关之间,几百里内,仅有“编户千余”,邓州的方城县,从天宝时的万余户,骤降至二百户以下。政府却把负担强加在犹在户籍上的农民,所谓“靡室靡农,皆籍其谷,无衣无褐,亦调其庸”。唐宪宗元和年间,江南八道一百四十万户农民,要负担唐朝八十三万军队的全部粮饷,所以“率以两户资一兵,其它水旱所损,征科妄敛,又在常役之外”。在方镇统治下的人民,也遭受着“暴刑暴赋”,如田承嗣在魏博镇“重加税率”,李质在汴州搞得地区“物力为之损屈”,等等。唐政府和各藩镇的横征暴敛,终于激起了农民的不断武装起义,代宗一朝,“群盗蜂轶,连陷县邑”,其中规模较大的有发生于宝应元年(公元762年)的浙东袁晁起义,同年的浙西方清起义,以及同期的苏常一带的张度起义,舒州杨昭起义,永泰年间(公元765年)邠州起义等等。这些起义虽说很快就被镇压,但更加削弱了唐朝的力量。
   书本《安史之乱》第四,经过安史之乱,唐王朝也失去了对周边地区少数民族的控制。安禄山乱兵一起,唐王朝将陇右、河西、朔方一带重兵皆调遣内地,造成边防空虚,西边吐蕃乘机而入,尽得陇右、河西走廊,安西四镇随之全部丧失。此后,吐蕃进一步深入,唐政权连长安城也保不稳了。唐王朝从此内忧外患,朝不保夕,更加岌岌可危。

李渊
唐代开国皇帝,出身于北朝的关陇贵族,隋末天下大乱时,李渊乘势从太原起兵,攻占长安。公元618年5月,李渊称帝,改国号唐,定都长安。不久之后便统一了全国。玄武门之变后,李渊退位成为太上皇。贞观九年,李渊病逝。
安史之乱的影响 │

影响:
(一)政治方面:

1.藩镇割据 —— 安史余党,讨贼有功之将领等,唐室各授以镇帅,各拥兵割地。唐室不能制,形成日后藩镇割据之祸。

2.边患严重 —— 安史叛时,朝廷抽调西北兵平乱,於是边州无备。吐蕃乘虚而略取河西,陇右之地,威胁西京;又联合南诏,诠窥西南。东北之契丹又乘虚进入塞内,至令唐室有后顾之忧,终至一蹶不振。

3.宦官擅政 —— 宦官乘安史之乱,得以掌握禁军,左右朝政,又与大臣互相勾结,排斥异己,终酿成宦官之祸及朋党之争。

(二)经济方面:
1.物资短缺 —— 安史之乱,地方残破,物资短缺,造成物价飞涨现象,例如米价比开元时高涨三百多倍,斗米万钱。且回纥恃助唐平乱有功,缴索岁帛二万匹,由是中央经济日渐枯竭。

2.增加税收 —— 安史之乱,人民流散,户籍散佚不少,使「租庸调制」遭受严重破坏,国库岁入大减,因而另立名目,徵收其他税项,以资弥补,致影响民生。

(三)社会方面

1.北方人口锐减 —— 安史之乱,祸延今之河北、河南、山西、陕西、山东、安徽各省叛军所过,人民不死於兵祸,则流亡他地,数百里内无人烟,出现土地荒芜,人口锐减的现象。

2.政治、经济、
文化重心南移 —— 黄河流域,经九年战争,社会战火摧残,破坏不已,使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重心,加速向南迁移。
总括而言,自安史之乱以后,唐代由盛转衰,可说是中国 历史上盛衰的分界线。 及至宋元明清等代,亦未能使国势超越閞元之盛世,故安史对中国的破坏力很强,对中国的影响甚大。

一、唐朝的开国之君是李渊,
二、影响:
(一)政治方面:
1.藩镇割据 —— 安史余党,讨贼有功之将领等,唐室各授以镇帅,各拥兵割地。唐室不能制,形成日后藩镇割据之祸。
2.边患严重 —— 安史叛时,朝廷抽调西北兵平乱,於是边州无备。吐蕃乘虚而略取河西,陇右之地,威胁西京;又联合南诏,诠窥西南。东北之契丹又乘虚进入塞内,至令唐室有后顾之忧,终至一蹶不振。
3.宦官擅政 —— 宦官乘安史之乱,得以掌握禁军,左右朝政,又与大臣互相勾结,排斥异己,终酿成宦官之祸及朋党之争。
(二)经济方面:
1.物资短缺 —— 安史之乱,地方残破,物资短缺,造成物价飞涨现象,例如米价比开元时高涨三百多倍,斗米万钱。且回纥恃助唐平乱有功,缴索岁帛二万匹,由是中央经济日渐枯竭。
2.增加税收 —— 安史之乱,人民流散,户籍散佚不少,使「租庸调制」遭受严重破坏,国库岁入大减,因而另立名目,徵收其他税项,以资弥补,致影响民生。
(三)社会方面
1.北方人口锐减 —— 安史之乱,祸延今之河北、河南、山西、陕西、山东、安徽各省叛军所过,人民不死於兵祸,则流亡他地,数百里内无人烟,出现土地荒芜,人口锐减的现象。
2.政治、经济、
文化重心南移 —— 黄河流域,经九年战争,社会战火摧残,破坏不已,使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重心,加速向南迁移。
总括而言,自安史之乱以后,唐代由盛转衰,可说是中国 历史上盛衰的分界线。 及至宋元明清等代,亦未能使国势超越閞元之盛世,故安史对中国的破坏力很强,对中国的影响甚大。

唐代开国皇帝,出身于北朝的关陇贵族,隋末天下大乱时,李渊乘势从太原起兵,攻占长安。公元618年5月,李渊称帝,改国号唐,定都长安。

安史之乱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其影响大致可以分为下列几点∶
  第一,战乱使社会遭到了一次空前浩劫
  第二,安史之乱,摧毁了统治基础,削弱了封建集权,为封建割据创造了必要条件,使唐王朝自盛而衰,一蹶不振。
  第三,由于战争,造成劳动力严重不足,统治阶级不得不增加税收,使阶级压迫和统治阶级的压榨更加深重。因而促使农民和地方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化,最后迫使农民不得不举兵反叛,形成唐中叶农民叛乱的高潮。
  第四,经过安史之乱,唐王朝也失去了对周边地区少数民族的控制。
  第五,安史之乱,促使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唐高祖李渊 (566—635),唐代开国的君主,姓李,名渊,字叔德,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北)人。
安史之乱影响:
第一,战乱使社会遭到了一次空前浩劫。
第二,安史之乱,摧毁了统治基础,削弱了封建集权,为封建割据创造了必要条件,使唐王朝自盛而衰,一蹶不振。
第三,由于战争,造成劳动力严重不足,统治阶级不得不增加税收,使阶级压迫和统治阶级的压榨更加深重。
第四,经过安史之乱,唐王朝也失去了对周边地区少数民族的控制。
第五,安史之乱,促使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南北朝时各朝的开国君主和亡国君主是谁
南朝:宋(420——479):开国武帝刘裕,亡国顺帝刘凖(zhǔn)齐(479——502):开国高帝萧道成,亡国和帝萧宝融 梁(502——557):开国武帝萧衍,亡国敬帝萧方智 后梁(557——587):开国思帝萧庄,亡国孝靖帝萧琮 陈(557——589):开国武帝陈霸先,亡国后主陈叔宝 北朝:北魏(386——534)...

为什么宋朝的第一个皇帝叫太祖?而汉朝的第一个皇帝叫高祖
开国皇帝是称太祖还是称高祖,主要就看他们有没有追封自己的先辈:如果追封了,那他就是高祖;如果没有追封,那他就是太祖。也就是说,如果是贵族世家的后代当了皇帝,一般都会追尊他们的祖辈或父辈为太祖,自己就只能称高祖以示区别;如果是平民家族的第一代当了皇帝,那大多数就被称为太祖了。作为...

明清的开国之君是谁
明朝开国皇帝是朱元璋 清朝开国皇帝是皇太极

谁能解释一下“斧影烛光”是怎么回事
正确的应该是”烛影斧声“,意思是:公元976年,宋代开国之君赵匡胤一夜之间猝然离世,正史中没有他患病的记载,野史中的记载又说法不一。他的死因,成了历史上一宗离奇的悬案。席间有人遥见得烛光下光义时而离席,有逊避之状,又听见太祖引柱斧戳地,并大声说:“好为之”(另有记载说“好做,好...

各朝代的开朝帝皇与亡国君都是谁?
王朝 开国君主 亡国君主 夏(前2070-前1600) 启 桀 商(前1600-前1046) 汤 纣 西周(前1046-前771) 武王发 幽王宫湦 东周(前770-前256) 平王宜臼 赧王延 秦(前221-前207) 始皇帝政 秦王子婴 西汉(前206-公元8) 高祖刘邦 孺子婴 新(8-23) 王莽 王莽 东汉(25-220) 光武帝...

元朝开国之君是谁
元朝的开国皇帝是元世祖,孛儿只斤.忽必烈。他是蒙古族著名的政治家,治下元朝,是多民族的大帝国,更是四大汗国的宗主国,它是正统中国封建王朝之一。元世祖其人颇有政治能力,有大量包括的汉臣、色目臣为之服务,犹如刘秉忠,正定史氏更是一代著名元朝汉臣。 赛典赤·赡思丁也是一代元朝上柱国。他继承...

赵匡胤作为开国之君,为什么无法迁都?
赵匡胤说迁都洛阳不是长久之计。不如搬到长安去。”赵广益“磕头割谏”,决心打消太祖迁都的念头。赵匡胤也说:“我无意西进。我只愿凭山川的胜利来保卫都城。这样,我就可以裁减多余的军队,按照周、汉的故事来维护世界的和平。”赵广益说:“保卫国家不在于危险,而在于美德。”赵匡胤沉默了许久。赵...

周朝的开国君主是谁
大军抵达黄河南岸的孟津(今河南省孟津县),有八百诸侯闻讯赶来参加。人心向周、商纣王孤立无援的形势已形成,诸侯均力劝武王立即向朝歌进军。武王和姜尚则认为时机还不成熟,在军队渡过黄河后又下令全军返回,并以“诸位不知天命”告诫大家不要操之过急。因时机还未完全成熟,还是班师回朝了。这次灭...

周朝开国皇帝是谁?
周朝开国君主是周武王姬发。周文王十五岁时生武王。周文王姬昌时期,国力逐渐强大,“天下三分,其二归周”,为灭商奠定了基础。姬昌崩逝后,其子姬发继位,史称周武王。武王继位后,继承父志,重用太公望、周公旦、召公奭等人治理国家,周国日益强盛。受命十一年(约前1046年),武王联合庸、蜀、羌、髳...

中国各个朝代的亡国君主各是谁
至正三十年(1370年)四月二十八日,妥懽帖睦尔驾崩于应昌,享年五十一岁。庙号惠宗,蒙古汗号为“乌哈噶图汗”。明朝为其上尊号为“顺帝”,民间又称其为至正帝、庚申帝、庚申君等。4、朱由检 明思宗朱由检(1611年2月6日—1644年4月25日),字德约,明朝第十六位皇帝(1627—1644年在位),明...

九龙坡区13779123486: 唐朝的建立者是李渊还是李世民
出爱前列: 唐朝的开国之君是李渊也是由李渊一手缔造.李世民的威望和阅历远不如李渊,起兵的兵马器械粮响全是李渊的他是太原留守.当然李唐开国太子李建成秦王李世民和平阳公主都立下了汗马功劳.

九龙坡区13779123486: 论剑历史网 - 唐朝历史简介唐朝历史主要有哪些内容?论剑历史网 - 唐朝
出爱前列: 唐朝(618年—907年),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朝代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最繁荣,最发达,最开放的时代之一.李渊于618年建立了唐朝,以长安(今陕西西安)...

九龙坡区13779123486: 唐朝的开国之君应该是李渊还是李世民??? -
出爱前列: 开国之君是李渊,但是真正缔造大唐王朝的是李世民

九龙坡区13779123486: 唐朝皇帝是汉人吗?
出爱前列: 安史之乱的原因并不是外族、血统之类的.而是中央集权不够、地方势力坐大造成的,与安禄山市不是外族人没什么关系.相反唐代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具有民族的包容性...

九龙坡区13779123486: 唐朝历代皇帝及大事纪要 -
出爱前列: 唐高祖 李渊 618年开国626年秦王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李渊退位 唐太宗 李世民 贞观之治 唐高宗 李治 永徽之治 武后 日月当空 唐中宗 李显 705年神龙革命 李显复位710年韦皇后和安乐公主合谋毒杀中宗 唐睿宗 李旦 唐玄宗 李隆基 开元之治安史之乱 唐肃宗 李亨 唐代宗 李豫 唐德宗 李适 唐顺宗 李诵 永贞革新 唐宪宗 李纯 元和中兴 唐穆宗 李恒 唐敬宗 李湛 唐文宗 李昂 甘露之变 唐武宗 李炎 唐宣宗 李忱 大中暂治 唐懿宗 李漼 唐僖宗 李儇 唐昭宗 李晔 唐哀帝 李柷

九龙坡区13779123486: 唐玄宗是谁? -
出爱前列: 李隆基 唐玄宗李隆基是武则天和李治的孙子.是唐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先天元年(712年)至天宝十五载(756年)在位,开创了唐朝的开元盛世.因安史之乱退位为太上皇,是唐朝在位最长的皇帝,亦是唐朝极盛时期的皇帝.唐垂拱元年...

九龙坡区13779123486: 安史之乱的历史 -
出爱前列: 安史之乱是唐玄宗、肃宗(756年-762年)时边镇守将安禄山(?-757年)、史思明(?-761年)掀起的反唐叛乱,也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开元后期,由于安定繁荣的日子已久,唐玄宗逐渐丧失了以前那种励精图治的精神.改元天宝后,...

九龙坡区13779123486: 安史之乱简介短一点,300字.急 -
出爱前列: 安史之乱是唐代于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所发生的一场政治叛乱,是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也造成唐代藩镇割据.由于发起叛唐者乃是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故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安史之乱历时七年零二个月,虽然乱事最终得以平定,可是对中国后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对外关系的发展均产生极为深远而巨大的影响.司马光《资治通鉴》:“(安史之乱爆发之后)由是祸乱继起,兵革不息,民坠涂炭,无所控诉,凡二百余年.”http://baike.baidu.com/view/2795.htm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