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中"子"专指什么

作者&投稿:宏桑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在古代汉语中,“江”“河”“诗” “子”专指什么?~

  《语文科考试大纲》中“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这一考点在近几年高考中虽未单独设题,但阅读理解时许多句子涉及这方面的知识,尤其是在文言的阅读过程中,如果对古汉语中一些句式特点,尤其是像主谓倒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比较特殊的句式不熟悉、不理解,必然会造成阅读的困难和翻译句子的不准确。因此,对文言与现代汉语中不同的句式的理解,应该有足够的认识,这是语文复习不可忽视的一个考点。
  古代汉语中有哪些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呢?,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特殊句式)、固定结构等几类。判断句、被动句要从结构特征上去掌握,省略句则要联系上下文去推求省略的部分,倒装句要掌握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置、状语后置的规律,固定句式要记住它们的习惯用法。
  下面针对《语文科考试大纲》所要求的几种类型举例说明。
  ★ 一般句式
  一、判断句
  (1)用“者……也”表判断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句末用“者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3)用“者”表判断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4)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
  ①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②汝是大家子
  (5)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用“非”表示否定判断
  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将即楚将项燕。
  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⑤臣本布衣。
  ⑥且相如素贱人。
  ⑦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⑧予本非文人画士。
  (6)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特别提醒】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二、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有标志
  (1)用“为”或“为......所.....”表被动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
  “(巨)偏在远郡, 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
  (2)用“被”表被动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3)用“见”或“见......于......”表被动
  “……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4)用“于” 或“受......于......”表被动
  “不能容于远近。” (张溥《五人墓碑记》
  “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资治通鉴》)
  (5)用“被”表被动。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
  无标志
  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注意】: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但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表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都是此种用法,后面要举例详细讲。
  三、省略句
  (1)主语的省略
  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
  (2)谓语的省略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动词宾语的省略
  以相如功大,拜(之,指蔺相如)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
  (4)介词宾语的省略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5)介词的省略
  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四、疑问句

  文言疑问句,一般都有疑问词,疑问词包括疑问代词(谁、何、曷、故、安、焉、孰等),疑问语气词(乎、诸、哉、欤、耶等)以及疑问副词(岂、独、其等)。有时也不用疑问词。
  另外,还有些表示反问的习惯用法。这里不举例子讲解。
  ★ 特殊句式
  下面针对古汉语中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较特殊的几种句式,作举例翻译与讲解。
  一、主谓倒置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
  ①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 译文:“你太不聪明了”
  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公子能为别人困难而急的地方在哪里呢?”
  二、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格式:主十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十宾【余、吾、尔、自、之、是】十动
  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 译文:“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②时人莫之许(《隆中对》) 译文:“可当时的人并不赞许他(这么看)”
  ③秦人不暇自哀(《过秦论》) 译文:“秦人来不及哀叹自己”。
  ④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
  ⑤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译文:“这样还不能称王天下,没有这样的事”
  还有如: 毋吾以也,莫己若也 (译:“不能因为我,(他)还不如自己”)
  成语有: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译:“我不欺骗你,你不欺骗我”)
  从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1)宾语在动词前面
  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十动?
  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译文:“张良问公道:‘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么?’”
  ②问女何所思?(《木兰辞》) 译文:“问女儿在思考什么?”
  ③王见之曰:“牛何之?” (《晏子使楚》)译文:“大王看见了问道:‘把牛牵到哪里?’”
  ④何伤乎? (《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妨碍什么呢(有什么妨碍呢)?”
  ⑤王曰:“缚者曷为者也?”(《晏子使楚》)译文:“大王问:‘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
  ⑥吾谁敢怨?(《捕蛇者说》) 译文:“我敢埋怨谁呢?”
  ⑦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译文:“况且把土石放置在哪里?”
  (2)宾语放在介词前面


  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十介十动?
  ①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译文:“不这样,我(项羽)凭什么到这个地步呢?”
  ②谁为哀者?(《五人墓碑记》) 译文:“(你们在)替谁哀哭呢?”
  ③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蟹龙说赵太后》)译文:“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站住脚呢?”
  ④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 译文:“国家用什么来救济老百性呢?”
  ⑤臆!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译文:“哦!除了这样的人,我能同谁在一起呢?”
  ⑥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苏武传》)译文:“即使活着,(我)凭什么脸面回汉朝去呢?”
  【3】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
  格式:宾十介十动
  ①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叶公好龙》) 译文:“用钩子来画龙,用凿子来雕刻龙”
  ②余是以记之 (《游褒禅山记》) 译文:“我因此记下了这件事”
  ③一言以蔽之 译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
  ④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勾践灭吴》) 译文:楚国的战士没有谁不用一个抵挡十个来拼命的作战的。
  ⑤成语有:夜以继日(译:用夜晚来接着白天)
  【4】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
  格式:主十宾十之(是)十动
  ①夫晋,何罪之有? (《烛之武退秦师》) 译文:“晋国,有什么罪过呢?”
  ②唯弈秋之为听 (《弈秋》) 译文:“只听弈秋的教导”(“唯”译为“只”,下同)
  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译文:“不了解句读,不能解答疑惑”
  ④唯陈言之务去 (《答李翊书》) 译文:“只是务必除去那些陈旧的话”
  ⑤父母唯其疾之忧 译文:“父母只忧虑他的疾病”
  ⑥唯马首是瞻 (《冯婉贞》) 译文:“只看我的马头行事”
  ⑦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译文:“我们的国君(晋惠公)不怜恤自己流亡在外,却忧虑着我们群臣”
  还有如成语:唯利是图 (译:“只图有利的”)唯贤是用(译:“只任用有才的人”)
  【5】“相”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译为“我,你,他(她)”,这时“相”是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
  ①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孔雀东南飞》)译文:“我已经对她没有情义了,决不会答应你”
  ②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孔雀东南飞》)译文:“尽心侍奉婆婆,好好服侍她”
  ③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回乡偶书》)译文:“小孩子看见了我却不认识我”
  现代汉语中也有保留,如:请你相信
  【6】“见”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解释为“我”,这时“见”是作宾语放在动词
  谓语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

  ①府吏见丁宁(《孔雀东南飞》) 译文:“(我回来时)府吏叮嘱我”
  ②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项脊轩志》)译文:“生下我六个月,父亲就背弃了我(意思是父亲就去逝了)”
  这种情况在现代汉语里也有保留,如:望见恕(希望你宽恕我);有何见教(有什么指教我的);让你见笑了(让你笑话我了);望见谅(希望你原谅我)。
  【7】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
  ①亚父南向坐 (《鸿门宴》 译文:“亚父范增面向南坐着”
  ②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秋水》)译文:“到达北海,向东看去,看不到水的尽头”
  三、状语后置
  我们知道,在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即翻译时大多数时候要提到谓语前面去翻译。
  (1)格式:动十以十宾
  ①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张衡传》) 译文:“用篆文山龟鸟兽的形状来装饰”
  ②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伶官传序》) 译文:“把箭放回先王灵位之前,禀告大功告成”
  ③请其矢,盛以锦囊(《伶官传序》) 译文:“并请出那三枝箭,装进锦囊”
  ④方其系燕父子以组,(《伶官传序》) 译文:“当庄宗用绳索捆绑燕王父子”
  ⑤申之以孝悌之义 (《齐桓晋文之事》)译文:“把孝敬父母敬重兄弟的事向他们反复讲述”
  ①覆之以掌 (《促织》) 译文:“用手掌覆盖(蟋蟀)”
  (2)格式:动十于(乎,相当“于”)十宾
  ①使归就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 译文:“让他回去向孙将军求救”
  ②能谤讥于市朝 (《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文:“能够在集市上指出我的过错的人”
  ③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 译文:“并且在他们的墓门前建立石碑”
  ④生乎吾前 (《师说》) 译文:“生在我的前面”
  ⑤风乎舞雩 (《四子侍坐》) 译文:“在舞雩台上吹风”
  (3)格式:形十于十宾
  ①长于臣(《鸿门宴》) 译文:“(他,指项伯)比我长(大)”
  ②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张衡传》)译文:“虽然才能比世人高,但却没有骄傲的情绪”
  四、定语后置
  在现代汉语中,定语是修饰和限制名词的,一般放在中心词前,这种语序古今一致,在文言文中,除此情况外,也可以放在中心词后。定语放在中心词后面,用“者”煞尾,构成定语后置的形式。那么,在翻译的时候,要注意把后置定语提到中心词前面去翻译。
  【1】格式:中心词十定语十者
  ①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寻找可以出使秦国回来复命的人”
  ②楚人有涉江者。(《刻舟求剑》) 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

  ③荆州之民附操者。(《赤壁之战》) 译文:“荆州依附曹操的老百姓”
  ④四方之士来者。(《勾践灭吴》) 译文:“四方前来投奔吴国的士人”
  ⑤村中少年好事者。(《黔之驴》) 译文:“村中有个喜欢多事的年青人”
  【2】格式:中心词+之+定语+者
  ①马之千里者(《马说》) 译文:“千里马”
  ②僧之富者不能至 译文:“富有的和尚却不能到达”
  ③国之孺子之游者(《勾践灭吴》) 译文:“吴国出游的年青人”
  ④石之铿然有声者。(《石钟山记》 译文:“铿然有声的石头”
  【3】格式:中心语+之+定语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译文:“蚯蚓没有尖利的爪牙和强健的筋骨”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译文:“在朝廷作官(或居在高高的庙堂),就要忧虑老百姓的疾苦,退隐江湖远离朝廷(或身处遥远的江湖),就要为国君担忧”
  【4】格式:中心语+而+定语+者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五人墓碑记》)译文:“能够不改变自己志向的官员,普天之下,有几个人呢?”
  【5】数量词做定语多放在中心词后面。格式:中心语十数量定语
  ①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译文:“等到了陈这个地方,有六七百辆车,千多名骑兵,数万名士兵”
  ②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译文:“吃东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629000)四川遂宁第七中学 舒勇

  《语文科考试大纲》中“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这一考点在近几年高考中虽未单独设题,但阅读理解时许多句子涉及这方面的知识,尤其是在文言的阅读过程中,如果对古汉语中一些句式特点,尤其是像主谓倒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比较特殊的句式不熟悉、不理解,必然会造成阅读的困难和翻译句子的不准确。因此,对文言与现代汉语中不同的句式的理解,应该有足够的认识,这是语文复习不可忽视的一个考点。
  古代汉语中有哪些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呢?,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特殊句式)、固定结构等几类。判断句、被动句要从结构特征上去掌握,省略句则要联系上下文去推求省略的部分,倒装句要掌握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置、状语后置的规律,固定句式要记住它们的习惯用法。
  下面针对《语文科考试大纲》所要求的几种类型举例说明。
  ★ 一般句式
  一、判断句
  (1)用“者……也”表判断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句末用“者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3)用“者”表判断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4)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
  ①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②汝是大家子
  (5)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用“非”表示否定判断
  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将即楚将项燕。
  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⑤臣本布衣。
  ⑥且相如素贱人。
  ⑦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⑧予本非文人画士。
  (6)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特别提醒】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二、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有标志
  (1)用“为”或“为......所.....”表被动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
  “(巨)偏在远郡, 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
  (2)用“被”表被动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3)用“见”或“见......于......”表被动
  “……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4)用“于” 或“受......于......”表被动
  “不能容于远近。” (张溥《五人墓碑记》
  “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资治通鉴》)
  (5)用“被”表被动。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
  无标志
  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注意】: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但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表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都是此种用法,后面要举例详细讲。
  三、省略句
  (1)主语的省略
  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
  (2)谓语的省略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动词宾语的省略
  以相如功大,拜(之,指蔺相如)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
  (4)介词宾语的省略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5)介词的省略
  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四、疑问句

  文言疑问句,一般都有疑问词,疑问词包括疑问代词(谁、何、曷、故、安、焉、孰等),疑问语气词(乎、诸、哉、欤、耶等)以及疑问副词(岂、独、其等)。有时也不用疑问词。
  另外,还有些表示反问的习惯用法。这里不举例子讲解。
  ★ 特殊句式
  下面针对古汉语中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较特殊的几种句式,作举例翻译与讲解。
  一、主谓倒置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
  ①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 译文:“你太不聪明了”
  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公子能为别人困难而急的地方在哪里呢?”
  二、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格式:主十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十宾【余、吾、尔、自、之、是】十动
  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 译文:“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②时人莫之许(《隆中对》) 译文:“可当时的人并不赞许他(这么看)”
  ③秦人不暇自哀(《过秦论》) 译文:“秦人来不及哀叹自己”。
  ④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
  ⑤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译文:“这样还不能称王天下,没有这样的事”
  还有如: 毋吾以也,莫己若也 (译:“不能因为我,(他)还不如自己”)
  成语有: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译:“我不欺骗你,你不欺骗我”)
  从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1)宾语在动词前面
  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十动?
  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译文:“张良问公道:‘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么?’”
  ②问女何所思?(《木兰辞》) 译文:“问女儿在思考什么?”
  ③王见之曰:“牛何之?” (《晏子使楚》)译文:“大王看见了问道:‘把牛牵到哪里?’”
  ④何伤乎? (《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妨碍什么呢(有什么妨碍呢)?”
  ⑤王曰:“缚者曷为者也?”(《晏子使楚》)译文:“大王问:‘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
  ⑥吾谁敢怨?(《捕蛇者说》) 译文:“我敢埋怨谁呢?”
  ⑦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译文:“况且把土石放置在哪里?”
  (2)宾语放在介词前面


  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十介十动?
  ①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译文:“不这样,我(项羽)凭什么到这个地步呢?”
  ②谁为哀者?(《五人墓碑记》) 译文:“(你们在)替谁哀哭呢?”
  ③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蟹龙说赵太后》)译文:“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站住脚呢?”
  ④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 译文:“国家用什么来救济老百性呢?”
  ⑤臆!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译文:“哦!除了这样的人,我能同谁在一起呢?”
  ⑥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苏武传》)译文:“即使活着,(我)凭什么脸面回汉朝去呢?”
  【3】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
  格式:宾十介十动
  ①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叶公好龙》) 译文:“用钩子来画龙,用凿子来雕刻龙”
  ②余是以记之 (《游褒禅山记》) 译文:“我因此记下了这件事”
  ③一言以蔽之 译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
  ④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勾践灭吴》) 译文:楚国的战士没有谁不用一个抵挡十个来拼命的作战的。
  ⑤成语有:夜以继日(译:用夜晚来接着白天)
  【4】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
  格式:主十宾十之(是)十动
  ①夫晋,何罪之有? (《烛之武退秦师》) 译文:“晋国,有什么罪过呢?”
  ②唯弈秋之为听 (《弈秋》) 译文:“只听弈秋的教导”(“唯”译为“只”,下同)
  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译文:“不了解句读,不能解答疑惑”
  ④唯陈言之务去 (《答李翊书》) 译文:“只是务必除去那些陈旧的话”
  ⑤父母唯其疾之忧 译文:“父母只忧虑他的疾病”
  ⑥唯马首是瞻 (《冯婉贞》) 译文:“只看我的马头行事”
  ⑦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译文:“我们的国君(晋惠公)不怜恤自己流亡在外,却忧虑着我们群臣”
  还有如成语:唯利是图 (译:“只图有利的”)唯贤是用(译:“只任用有才的人”)
  【5】“相”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译为“我,你,他(她)”,这时“相”是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
  ①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孔雀东南飞》)译文:“我已经对她没有情义了,决不会答应你”
  ②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孔雀东南飞》)译文:“尽心侍奉婆婆,好好服侍她”
  ③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回乡偶书》)译文:“小孩子看见了我却不认识我”
  现代汉语中也有保留,如:请你相信
  【6】“见”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解释为“我”,这时“见”是作宾语放在动词
  谓语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

  ①府吏见丁宁(《孔雀东南飞》) 译文:“(我回来时)府吏叮嘱我”
  ②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项脊轩志》)译文:“生下我六个月,父亲就背弃了我(意思是父亲就去逝了)”
  这种情况在现代汉语里也有保留,如:望见恕(希望你宽恕我);有何见教(有什么指教我的);让你见笑了(让你笑话我了);望见谅(希望你原谅我)。
  【7】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
  ①亚父南向坐 (《鸿门宴》 译文:“亚父范增面向南坐着”
  ②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秋水》)译文:“到达北海,向东看去,看不到水的尽头”
  三、状语后置
  我们知道,在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即翻译时大多数时候要提到谓语前面去翻译。
  (1)格式:动十以十宾
  ①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张衡传》) 译文:“用篆文山龟鸟兽的形状来装饰”
  ②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伶官传序》) 译文:“把箭放回先王灵位之前,禀告大功告成”
  ③请其矢,盛以锦囊(《伶官传序》) 译文:“并请出那三枝箭,装进锦囊”
  ④方其系燕父子以组,(《伶官传序》) 译文:“当庄宗用绳索捆绑燕王父子”
  ⑤申之以孝悌之义 (《齐桓晋文之事》)译文:“把孝敬父母敬重兄弟的事向他们反复讲述”
  ①覆之以掌 (《促织》) 译文:“用手掌覆盖(蟋蟀)”
  (2)格式:动十于(乎,相当“于”)十宾
  ①使归就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 译文:“让他回去向孙将军求救”
  ②能谤讥于市朝 (《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文:“能够在集市上指出我的过错的人”
  ③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 译文:“并且在他们的墓门前建立石碑”
  ④生乎吾前 (《师说》) 译文:“生在我的前面”
  ⑤风乎舞雩 (《四子侍坐》) 译文:“在舞雩台上吹风”
  (3)格式:形十于十宾
  ①长于臣(《鸿门宴》) 译文:“(他,指项伯)比我长(大)”
  ②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张衡传》)译文:“虽然才能比世人高,但却没有骄傲的情绪”
  四、定语后置
  在现代汉语中,定语是修饰和限制名词的,一般放在中心词前,这种语序古今一致,在文言文中,除此情况外,

"子";本义:婴儿。
古代指儿女,现专指儿子。
对人的称呼,如男子。
古代对人的尊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如;孔子。
江;古代专指长江。
希望能帮助到你

古汉语中对人的称谓与现代汉语中对人的称谓不尽相同,阅读古诗文时要特别留意,以免误解,甚至闹出笑话。古汉语中对人的称谓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人称代词
1、 吾 吾不能居其地 (《勾践灭吴》) 吾:我们。
吾与徐公孰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 吾:我。
2、 余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余:我。
盖余所至 (《游褒禅山记》) 余:我们。
3、予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 予:我。
4、朕 回朕车以复路兮 (《离骚》) 朕:我,自秦始皇起专用作皇帝的自称。
5、汝 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 (《石钟山记》) 汝:你。
6、尔 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尔:你。
7、乃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伶官传序》)尔、乃:你,第二人称代词。
8、若 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 若:你的
9、二三子 昔者之战也,非二三子之罪也 (《勾践灭吴》) 二三子:你们。
10、或 或百步而后止 (《寡人之于国也》) 或:有人,有的人,不定代词。
二、以身份、职业作称谓
1、公、侯、伯、子、男 晋侯、秦伯围郑 (《烛之武退秦师》) 晋侯、秦伯:指晋文公和秦穆公。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汉代封侯实际上只有王、侯二等。王子封“王”相当于先秦的诸侯,汉代初期异姓也封王,后来“非刘氏不王”,异姓受封的通称列侯。三国以后,历代封爵制度不尽相同,但姓封王都是一致的,异姓一般封为公、侯、伯、子、男。晋、宋以后,爵号加“开国”字样表示尊贵,如乐安郡开国公,曲阜县开国子,称为开国爵。
2、子、臣、君 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 (《勾践灭吴》) 子:儿子。臣:臣子。君:君主。
3、黎民 黎民不饥不寒 (《寡人之于国也》) 黎民:百姓。百姓的称谓:常见的有布衣、黔首、黎民(黎:众,黎民:众民)、生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
4、行李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行李:使者,即后世所说的外交使节。
5、贾人 贾人夏则资皮 (《勾践灭吴》) 贾人:商人。行则叫商,坐则叫贾。
6、、前马 其身为夫差前马 (《勾践灭吴》 前马:前驱,在马前开道的人。)
7、、左右 太后明谓左右 (《触龙说赵太后》) 左右:身边的侍臣,以位置代人。
8、征夫 问征夫以前路 (《归去来兮辞》) 征夫:行人。
9、灵修 怨灵修之浩荡兮 (《离骚》) 灵修:神圣,指君王。
三、表恭敬的称谓
1、公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公:表敬称。 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 (《鸿门宴》) 公:您 。
2、子 然亡郑,子亦有不利焉 (《烛之武退秦师》) 子:古代对人的敬称。相当于现在的“您”。
3、君子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劝学》) 君子:这里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4、君 徐公何能及君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君:您、丈夫,这里是妻子对邹忌的尊称。
5、媪 老臣窃以为媪爱燕后贤于长安君(《触龙说赵太后》) 媪:对年老妇人的尊称。
6、卿 卿但暂还家 (《孔雀东南飞》) 卿:这里是丈夫对妻子的爱称。
四、表谦虚的称谓
1、寡人、孤、不谷 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 (《烛之武退秦师》)寡人:古代帝王的自谦词,意思是少德的人。另外,帝王还有自称孤,意思是小国之君;自称不谷,意思是不善,不好。
2、贱息 老臣儿子贱息舒祺 (《触龙说赵太后》) 贱息:对自己儿子的谦称。贱,谦词。息,子女,这里指儿子。)
3、自称名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季氏将伐颛臾》) 丘:孔子,名丘,按古礼,自称名,是谦称。
不然,籍何以至此 (《鸿门宴》) 籍:项羽的名。
4、臣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臣:我,官吏对君主的自称。
5、妾 妾不堪驱使 (《孔雀东南飞》) 妾:封建社会里妇女谦卑的自称。
五、表年龄的称谓
1、颁白者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寡人之于国也》) “颁白”通“斑白”,鬓发花白,喻指老人。
2、妪 家有老妪 (妪:年老的女人 《项脊轩志》)
3、总角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总角:指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卫风·氓》
4、结发 结发同枕席 (结发:古时候的人到了一定的年龄(一般男子20岁,女子15岁)把头发结起来,算是到了成年,可以结婚了。)《孔雀东南飞》
5、黄发、垂髫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桃花源记》) 黄发:旧说是长寿的特征,所以用以指老人。垂髫,小孩垂下来的头发,用以指小孩。
六、其它特殊称谓
1、 元首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 (《谏太宗十思疏》) 元首:指帝王。
2、 昆弟、国子姓 凡我父老昆弟及国子姓 《勾践灭吴》 昆弟:兄弟。国子姓:国君的同姓。
3、 丈夫 丈夫二十不取, (《勾践灭吴》) 丈夫,青年男子,名词。
生丈夫,二壶酒 (《勾践灭吴》) 丈夫:男婴,名词
4、嫡子、支子 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支子死,三月释其政 (《勾践灭吴》) 当室者:指嫡子,正妻所生的长子。正妻所生的儿子,叫“嫡子”,正妻所生的长子,叫“嫡长子”;嫡长子及继承祖先的人称为宗子,其余的称为支子。自周代起,王位由嫡长子世袭,直至清末。
5、 婚姻 约为婚姻 《鸿门宴》 (婚姻:亲家,女方父亲叫婚,男方父亲叫姻。)
6、 僮仆、稚子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归去来兮辞》 僮仆:未成年的仆人;稚子:幼儿。
7、 亲戚 悦亲戚之情话 (《归去来兮辞》) 亲戚:亲,指族内的;戚,指族外的。亲戚,指所有的内外亲属,包括父母和兄弟。这里指家中亲属。今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8、 祖父 思厥先祖父 (《六国论》) 祖父:祖辈和父辈。
9、 妻子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妻子 妻子和儿子。
10、 先妣 先妣抚之甚厚 (《项脊轩志》) 先妣:去世的母亲,用“先”称已去世的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称已死的帝王为先帝,称已死的有才德的人为先贤,称已死去的父亲为先考、先父,称已死去的老师为先师。
11、 氓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卫风·氓》) 氓:民,古代称百姓,特指从外地迁来的人。)
12、 士 无与士耽 (《卫风·氓》) 士:成年男子的通称。
13、 众女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 (《离骚》) 众女:喻指许多小人。

1、婴儿 “乃生男子,载寝之床”
2、儿子或女儿。 “以其子妻之”
3、疼爱、慈爱。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4、植物的果实种子。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5、古代对男子的尊称或美称,或单独使用,或用在姓氏、谥号之 后。 “孟子见梁惠王”
6、古代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您。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7、尊称师长。 “子墨子起,再拜”
8、泛指人。 “何法之道,谁子之与也”
9、古代五等爵位的第四等。 “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
10、古代诸侯死后,继位者在守丧期间或即位不足一年的称“子”
“子墨衰绖”
11、利息。 “佗果菜千钟,子贷金钱千贯。”
12、地支的第一位。 “光绪十六年春闰二月甲子”
13、十二时辰中的子时,相当于现在深夜的11时至1时。

我能回答的也只有这些了,如有不尽之后,还望下面的人补充。谢谢楼主的祝福!

古代汉语中:
对男子的称呼:子年少
表示一种尊称:孔子、墨子等
对自己老师的尊称:子曰:学而时习之

这个没有固定的专指,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了解

子 专指对人的称谓 你 或 您 亦祝子佳

儿子和女儿都用子表示


英文字母v为什么可以代替汉语拼音中的ü
字母表中的26个字母在汉语拼音中除了“ü”没有使用外,其它的25个字母全部用在汉语拼音的声母和韵母当中,但在汉语拼音的韵母中还多了个形状特别的“ü”。也就是说在汉语拼音中所用的字母与国际上通用的26个字母 相比少了一个“v”,多了一个“ü”。如果把ü的书写形式 改成v,汉语拼音字母的...

现代汉语中代词的语法特征
(1)人称代词在句中可以做主语、宾语、定语,包括第一、二、三人称代词(都有单复数之分)和反身代词.(2)指示代词:这、那.主要作用在于指称人和事物,在句中可以代替名词、动词、形容词和表示程度的副词,充任主语、定语和状语 (3)疑问代词主要用途是表示有疑问或无疑而问(分为任职和虚指).

现代汉语中 代词的分类 注意是汉语
复数:我们咱们、你们、他(她它)门 自己、自个儿、别人、人家、大家、大伙、彼此 2、疑问代词:谁 什么 哪 多会儿 哪儿 哪里 怎样 怎么 怎么样 几 多少 多么 3、指示代词:近指:这 这会儿 这儿 这里 这样 这么样 这么 远指:那 那会儿 那儿 那里 那样 那么样 那么 按功能分四类:1、代...

英文字母v为什么可以代替汉语拼音中的ü?
因为英文字母中没有ü,而中文拼音中没有v,所以顺便代替一下

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代,副,介,连,助,叹,拟声,都什么意思?举例子谢 ...
在汉语中,无论说明事物的数量、行为动作的数量、时间的数量,也无论说明事物的次序先后、行为动作次序的先后、时间的次序先后,一般都不能只用一个数词来表示,一定得用上一个表示数量单位的词,即本小节所要说的“量词”。例如: 三本书(*三书) 五个学生(*五学生) 去了三次(*去了三) 玩儿了两回(*玩儿了两...

现代汉语中代词的语法特征
(1)人称代词在句中可以做主语、宾语、定语,包括第一、二、三人称代词(都有单复数之分)和反身代词。(2)指示代词:这、那。主要作用在于指称人和事物,在句中可以代替名词、动词、形容词和表示程度的副词,充任主语、定语和状语 (3)疑问代词主要用途是表示有疑问或无疑而问(分为任职和虚指...

什么是中文的代词和代名词
2. 根据《世界汉语教学百科辞典》,代词是①具有称代功能的词,其用法通常与其所代替的实词或短语相当,且一般不受其他成分的修饰。汉语中的代词通常分为三类:人称代词(如“我”、“你”、“他”、“别人”、“大家”),用于指代不同的人;疑问代词(如“谁”、“什么”、“几时”、“多少”、...

古代汉语中代词有哪些
古代汉语中代词主要有以下几种: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1. 人称代词:主要用来代替人或事物名称的代词。古代汉语中,人称代词分为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例如:“我”、“你”、“他”等。这些代词在古代文献中广泛使用,用以表示不同的角色和对话者的身份。2. 指示代词:用于指示或...

我国语言文化源远流长,汉语中常用“烽烟”代战争,“手足”代...
兄弟 学生

古汉语中的代词及其用法
古代汉语中代词有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无定代词和辅助性代词五种.界限并不明确,彼此有交叉 一、人称代词又分第一,第二,第三人称,如:吾,余,予,我,朕;尔,汝,若,乃,而;彼,其 二、指示代词又分,近指,远指,旁指,如:是,此,兹,斯;彼,夫(二声),其;他,它,亻它 三、疑问代词...

新郑市15572307407: 古代汉语中"子"专指什么祝您在新的一年中 万事顺心 吉祥如意 (只需答案) -
延聂特苏:[答案] 古代汉语中: 对男子的称呼:子年少 表示一种尊称:孔子、墨子等 对自己老师的尊称:子曰:学而时习之 这个没有固定的专指,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了解

新郑市15572307407: 古代汉语中子专指什麽
延聂特苏: "子"是古代对有学问德高望重的人的尊称. 子"是古代对有学问德高望重的人的尊称. 这个翻译还好,大概就是“您” 子在文言文中基本不指“儿女” 只有在《论语》中指孔子

新郑市15572307407: 古代汉语中 '子' 专指什么
延聂特苏: 对他人的尊称 基本字义1. 古代指儿女,现专指儿子 2. 植物的果实、种子:菜~.瓜~儿.~实. 3. 动物的卵:鱼~.蚕~. 4. 幼小的,小的:~鸡.~畜.~城. 5. 小而硬的颗粒状的东西:~弹(dàn ).棋~儿. 6. 与“母”相对:~金(利息).~母扣.~音(辅音). 7. 对人的称呼:男~.妻~.士~(读书人).舟~(船夫).才~. 8. 古代对人的尊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孔~.先秦诸~. 9. 地支的第一位,属鼠:~丑寅卯(喻有条不紊的层次或事物的条理). 10. 用于计时:~时(夜十一点至一点).~夜(深夜). 11. 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四等:~爵.

新郑市15572307407: 为什么汉语中“子”字出现率高? -
延聂特苏: 子在中国汉语中赋予了很多的词义:基本字义 1. 古代指儿女,现专指儿子:~女.~孙.~嗣.~弟(后辈人,年轻人). 2. 植物的果实、种子:菜~.瓜~儿.~实. 3. 动物的卵:鱼~.蚕~. 4. 幼小的,小的:~鸡.~畜.~城. 5. 小而硬的颗...

新郑市15572307407: 在古代汉语中,“江”专指什么 ,“河”专指什么 .“诗”专指什么 ,“子”专指什么 -
延聂特苏: “江”专指长江 “河”专指黄河 “诗”专指《诗经》 “子”既可以表示为对对方的称呼(口语) (如“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哉” 表示: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也可以是对孔子的称呼(如“子曰......”) 或者也用来称呼成年男子 (个别也有作为对自己的称呼,如欧阳修的《秋声赋》“欧阳子方夜读书”意为欧阳我在夜晚读书) 综上:可以说“子”的意思很多,没有专指意思,根据句意而定

新郑市15572307407: 为什么很多词里都有一个“子”字呢?例如:本子、刀子、凳子、箱子… -
延聂特苏: 这是现代汉语的构词特点,像“子、头、儿”这些都叫做词缀.古代汉语中多以单音节为主,如“刀,凳,箱”,发展成现汉后,双音节词取代了多音节词,所以就使用不表义的词缀来充双音节.

新郑市15572307407: 在古汉语中,“江”专指?“河”专指?“子”专指? -
延聂特苏: 江特指长江 河特指黄河 诗特指《诗经》 子特指孔子 山之北,水之南皆曰阴;山之南或水之北皆曰阳 江”是长江的专称,“河”是黄河的专称.据此推断,“江阴”应在长江以北,“河阳”肯定在黄河之南岸.希望这些对你有帮助!

新郑市15572307407: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在古代汉语中是什么用法? -
延聂特苏: 使动用法. 使君王实行君道,使臣子恪守臣纲, 使父亲尽到做父亲的责任,使子嗣履行身为子嗣的义务.

新郑市15572307407: 古文中有"吾""余""予"等第一人称,"子""汝"等第二人称,请问具体区别. -
延聂特苏: 吾是长辈对晚辈或上级对下级,""余""予"没有区别对平辈.子是尊称,译为您.汝是对平辈

新郑市15572307407: 古代汉语中“江,河,诗,子.专指什么 -
延聂特苏: 江,长江.河,黄河.诗,这个应该就是咱们现在的意思,,子,是你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