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的第二自然段表现手法是什么?

作者&投稿:老柱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第二段作者主要采用了什么写法~

《荷塘月色》写于一九二七年二月.这时作者正在清华大学国文系任教,他一面教书,一面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而对大革命失败后严酷白色恐怖的血污现实采取逃避的态度,然而又终不能闭目塞听,因此思想上总存有许多矛盾的苦闷.他的这篇著名散文主要是写月夜下荷塘的幽美景象的,其中也反映出他矛盾苦闷心境的一些影子.
  全文可划分三段.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点明题旨,同时创造了一种安静优美的气氛,引出全文.
  这一段以一个悬想(“忽然想起……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紧扣文章题目,点明了描写的内容;接着从“月亮”、“孩子们的欢笑”,“迷迷糊糊的眠歌”几个方面记述了夜深人静的时间,而且把读者逐步引入一种静谧的境界,成为全文一个极好的引起.全段中有心情、景色、时间、地点的交代,眉目非常清爽,行文极为自然.
  第二段(第二至六自然段),着力写荷塘月色的优美景象.先写来路(第二、三自然段).“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小路“幽僻”、“寂寞”,而且被“蓊蓊郁郁”的树木包围,再笼以“淡淡的月光”,形成一片静悄、幽寂的氛围,这也正是统照全文的气势.“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是一笔反衬,由此更衬托出“今晚”月色笼罩下这片景象特有的魅力.
  在这一片静谧的天地里,“我”仿佛到了另一个世界,顿觉自己是个“自由的人”,抒发了“我”对这片天地格外欣赏喜爱的情怀.
  继写荷塘(第四自然段).这是先写田田的荷叶,晶莹的荷花;叶与花各有所似,越见出玲珑,晶洁.再写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芳而不浊,“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以“歌声”比况“荷香”,实在新颖、透辟,极熨贴地传达出一种香远益清的韵味.既有微风,必有所动,接下去顺笔写了花与叶在微风掠过时刹那间的动态,从动态中表现出叶与花一种欣欣然生机活泼的情状.这动态与上边的静态相映照,使得形象更加鲜明生动.最后点出被荷叶遮住了的“流水”,虽不能“见一些颜色”,但由它那脉脉流动声的点染,的确叶子“更见风致了”,整个画面都更富有神韵了.
  再写月色(第五自然段).先直写“如流水般”的月光“静静地泄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这是给画面涂上一层底色:素淡、恬静、柔和.“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则又使画面上呈现出迷茫空蒙的景象.在这种色调下,“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象笼着轻纱的梦”,形象何等鲜活、迷人.前边两句都是把静态事物作动态的描绘,句中两个动词“泄”和“浮”选用的极为精到传神,足见出作者观察之细,体物之工和语言锤炼的精心.后边两句中的两个比喻,又那样贴切传神,满贮诗意.接下去再写阴影.阴影是月光隔了树木造成的,因而自然成为对月光的一种衬托.“参差的斑驳的黑影”,“稀疏的倩影”,“象是画在荷叶上”,宛如一副清淡的水墨画.最后又合写光与影:“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是由联想引出的神奇的比喻.作者借助于联想、比况,使这幅荷塘月色图就更加形神兼备了.
  第六自然段,写月下荷塘的周围.“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这是总写四周.“阴阴”的树色,“乍看象一团烟雾”,“但杨柳的风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这是写近处,然后,又写了隐隐约约“只有些大意”的远山.而树缝里漏着的一两点“没精打采的”、象“渴睡人的眼”的路灯光……依然是一片静悄、幽寂的景象.“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这种“热闹”喧噪,是一种反衬,使得那静悄、幽寂的氛围更浓郁了.
  以上是第二大段,着重写荷塘月色的优美景象.这里有勾勒,有细描,有渲染,有衬托,灵活多样,井井有条.吸引着读者如身临其境,和作者同领那美的感受.
  第三段(最后几个自然段),偏重于抒情,抒发由月下的景致所引动的乡思.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一句承上文宕开一笔,转出新意.顺此,文章放了开去,追溯了历史上采莲的盛况,又援引《西洲曲》里的诗句,表现出对采莲盛事的向往.然后再收回到眼前的景致,“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同前文相呼应,并且进一步将今昔相比照,发出“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的缺憾,由此极自然地牵动出“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种思乡的哀愁.
  这一段文字,即景生情,忽远忽近,善放巧收,最见出疏朗又曲折的工夫.
  综上分析,《荷塘月色》出神入画地描绘了月夜荷塘的迷人景象,表达出作者对自然景色的赏识和欣喜,其中也流露着一些淡淡的思乡之愁.这种乡愁正是当时作者苦闷矛盾心情在作品中的投影.
  这篇散文的写作特点有:
  1、结构严谨自然:
    《荷塘月色》一文,从“颇不宁静”的心情落笔,表明往观荷塘月色乃是于烦忙绪乱中追求片刻逍遥.作者娓娓谈来,十分自然.文中第二部分写景,在这里作者顺“我”一路行来的线索,层层表现:由小路到荷塘,由背着手独步到伫立环顾,再到精心赏阅,无限神往,形成明显的空间顺序,从而有条不紊地描绘出荷塘月色的美妙景象,也流露出“难得片刻逍遥”时的淡淡喜悦的心情.最后部分是即景生情,于浮想联翩中表达出思乡的淡淡哀愁.全文紧紧围绕题目,信笔写来,看似不费功夫,实际上正表现出缜密而不拘泥,严谨而又极其自然的结构谋篇的艺术.
  2、描写精细传神:
    散文中所描写的形象,无论荷叶、莲花,也无论月色、阴影都极鲜明生动,风采奕奕.作者善于抓住形象的特点,以奇妙的联想和贴切的比喻,极其细腻传神地描绘形象.例如以“舞女的裙”比况荷叶,以“粒粒明珠”,“碧天里的星星”比喻荷花,这些都细致、传神地表现出景物鲜明的情态.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许多景象,比如荷花的清香,月色的幽和等,都是语言文字难以描摹的,对于这些极难描写的景象,作者都能借助其神奇的联想和传神的比喻,表达得极其真切而富有韵味,使读者进入到一种情景交融的意境中去,领略美的感受.
  自然,精细传神的描写必须以精到细致的观察感受为基础,单靠美丽词藻的堆砌不行.离开精到观察感受,只追求例如比喻、联想之类的手法也不行.朱自清先生十分注意精到细致的观察感受,他以为只有借此才可以“辩出许多新异的滋味”,获取到“独得的秘密”.

表达方式
《荷塘月色》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作者欣赏荷塘月色前后心情的变化,一条是作者的行踪。全文共8个自然段,每段自有其独立性。各段内容如下:

  第1段 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

  第2段 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3段 行在小路时的感受。

  第4段荷塘美景。

  第5段塘中月色。

  第6段荷塘四周的景物。

  第7段联想采莲旧俗。

  第8段回家

  从写景状物的角度上看,第2~6段显然是文章的主体内容,应归为一部分。第1段是“引子”也应独立。第7~8段由现实写及想象中古时候的旧俗,突转一笔(回到家门)收束全篇。

  这样分析,全文应划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观荷缘起”(情)

  第二部分(第2~6段)写“荷塘月色”(景)

  第三部分(第7~8段)写“景中人”(情)

  《荷塘月色》的结构,是圆形的,外结构、内结构均如此。从外结构看,这篇作品从作者出门经小径到荷塘复又归来,依空间顺序描绘了一次夏夜游。从内结构看,情感思绪从不静、求静、得静到出静,也呈一个圆形。内外结构的一致性,恰到好处地适应了作者展现一段心理历程的需要。

表现手法;《荷塘月色》成功地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有鲜明的比喻,出水的荷叶“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打着朵儿的花苞,像“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不仅贴切,而且生动;有鲜明的对比,弯弯杨柳的稀疏“倩影”,在“峭楞楞如鬼一般”的灌木“黑影”的比衬下,越发显得轻俏;有强烈的衬托,以“没精打采”的灯光来映衬月色的明亮,以蝉声和蛙鼓来烘托四周的寂静;有生动的拟人,那袅娜地开着的荷花,像“刚出浴的美人”,把水面的白荷写得极为标致。但更令人赞赏的是,由于作者对描写对象有极其深刻的体会,因此突破一般经验而产生一种奇特而新颖的手法,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花香本来诉诸嗅觉,但作者把它写成有旋律的歌声,给人以嗅觉兼听觉的感受。又如“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流动的光波,本是无声的,被描写成动听的音乐,给人以视觉兼听觉的感受。照理说,香味、光影和歌声、琴声没有什么相通之处,但作者却运用了古典诗歌中常有的“通感”的艺术手法,把嗅觉和视觉的形象,转化为听觉的形象,摹拟了香和光时断时续、似有若无的形态,使难以描摹的感觉,通过另一种可感形象而具体化了。这种出神入化的艺术处理手段,在现代散文创作中是不多见的。

  《荷塘月色》描写得很细,这来自于作家对客观物象观察的细,体味的细。仅以对蝉声这一细节的描写就足以说明问题,由于有些读者提出异议,以为月夜不应有蝉鸣,因为这个问题朱自清请教了好些人,最后还是亲自体察,“又有两回亲听到月夜的蝉声”,才打消了本想修改的念头。 (《关于“月下蝉声”》)。整篇《荷塘月色》均体现了作者这种缜密审察的创作精神,他不但对荷塘作整体的揣摩,而且作局部的审视,时而以荷塘为主景,月色为背景,时而以月色为主景,荷塘为背景,时而摹写花叶,时而描绘岸柳,时而淡勾云彩,时而轻描树影,层层铺陈,步步开拓,细腻地展现了荷塘月色之令人“惊异”之美。 http://www.fdsez.com/newsInfo.aspx?pkId=13451

荷塘月色的第二自然段是: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着重描写了环境的幽静,其实是作者当时心境的写照。因为作者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所以想要找到一个宁静的环境来平静内心的波澜。这段环境描写是用反衬手法。

荷塘月色第五段的表现手法运用了比喻 通感等修辞 生动形象的描写了月光和月影。
从这篇散文里,我们可以看到朱自清散文清新委婉的艺术风格:精到细致的观察,谨严缜密的结构,朴素洗炼的语言,情景交融的描写。本文的写作特色,具体说来有三点:

1、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本文在写景、抒情的结合之上有独到之处。作者以自然的美反衬社会的丑。在对自然美的描写和赞美中,渗透着自己孤高的情志,深沉的感慨和对美好自由的向往。在白色恐怖重压下的作者“难得后来片刻逍遥”,欣赏荷塘月色的淡淡喜悦中,夹杂着作者不满黑暗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现实的淡淡地哀愁,正是这个基调给优美的荷塘月色披上了一件朦胧恬静的轻纱。作者的感情和景物的色彩融合无间。

2、从多种角度,多方面去加强描写对象的具体性、形象性、生动性,唤起读者诗意的联想和想象:

如第五节中描写月光沭浴的荷叶和荷花,连用两个比喻“似牛乳”、“似轻纱”,淋漓尽致地表现月光下的荷叶和荷花那种飘渺轻柔的姿容。至于第四节、第五节中被当代语言学家改名为“通感”或“移觉”的两个比喻,以前被人们称为特殊的比喻,更是妙不可言。

3、用词精当,富于表现力:

本文用词准确鲜明生动,表现在两点上:一是动词的选择一丝不苟,煞费苦心。如第四节中“点缀”、“挨”,第五节中“浮”、“泻”等用得极其贴切。二是叠字形容词的匠心运用。全文共用二十六个叠词,有二字叠(AA)、三字叠(ABB)、四字叠(AABB)。很短的散文中大量运用叠字,丝毫不觉复沓,这主要是作者喜欢运用这种叠字来表现事物的特征和姿态,使得文章写景必豁人耳目,抒情必沁人心脾,同时也是为了使行文缓舒徐,读来富有节奏感。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全文是什么?
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 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段意
分段大意如下:1、第一部分。1至3段,写夜赏的缘由,用“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就自然而然地过渡到第二部分。2、第二部分。4至6段,夜景的描写,烘托出一片宁静之后,让蝉声和蛙声打破宁静,借此转下最后的第三部分。3、第三部分。写六朝采莲的热闹和江南故乡采莲的情状,心境又回...

荷塘月色第四自然段按顺序写了什么?
朱自清《荷塘月色》第四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第四五六自然段是什么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是现代抒情散文的名篇。文章借对“荷塘月色”的细腻描绘,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 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为我们留下了旧中国正直知识分子在苦难中徘徊前进的足迹。《荷塘月色》中的“出浴的美人”显然是不符合的,“那个年代,女同志别说出浴了,就是露出肚脐都要受批判...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第四段写景手法传递了什么样的情感?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第四段写景手法传递了什么样的情感?传递了拟人的写法,让人以非常高兴的心情

急求朱自清《荷塘月色》赏析
这篇散文通过对冷清的月夜下荷塘景色的描写,流露出作者想寻找安宁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脱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的复杂心情,这正是那个黑暗的时代在作者心灵上的折射。 《荷塘月色》作者简介: 朱自清,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现代杰出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1916...

朱自清和《荷塘月色》的资料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毕,字佩弦,号秋实,江苏东海人,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主要作品有诗歌散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 素淡朦胧的《荷塘月色》的主题在中学课本里历来是这样叙述的: “《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当时,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在欣赏荷塘月色的...

荷塘月色的作者是谁
《荷塘月色》的作者是朱自清,是在他任教清华大学时所写的一篇散文,因收入中学语文教材而广为人知。朱自清原名自华,号实秋,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后随父定居扬州。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 《荷塘月色》原文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

高一语文课本第一课 荷塘月色
下面是我网络整理的 高一语文 课本第一课《荷塘月色》的内容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高一语文课本第一课 《荷塘月色》原文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

崇安区18421352051: 朱自清何塘月色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 -
胥叶氨苄: 表达方式 《荷塘月色》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作者欣赏荷塘月色前后心情的变化,一条是作者的行踪.全文共8个自然段,每段自有其独立性.各段内容如下:第1段 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第2段 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3段...

崇安区18421352051: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的修辞手法的鉴赏谁知道
胥叶氨苄: 比喻、移感的修辞方法和重叠词的用运,生动传神: 第4然段描写荷叶,“田田”横向写出塘中荷叶之多,面积之大,“层层”从纵上写荷叶的错落有致.“亭亭”一词,表现了荷叶的姿态秀美,舞女裙的比喻恰到好处地写出了荷叶迎风飘舞的...

崇安区18421352051: 荷塘月色第二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
胥叶氨苄: 你好亲.传统观点认为此文表现了朱自清苦闷彷徨的情绪的基础上 ,从“荷”、“月”文化特有的内涵等角度提出了朱自清旨在托物言志 ,以“荷”明志 ,表达了朱自清的人格理想 ,即 :洁身自好 ,不与世俗社会同流合污.

崇安区18421352051: 分析《荷塘月色》某些写景段落的描写层次和艺术表现手法、修辞手法. -
胥叶氨苄: 《荷塘月色》的写景层次是先写月下荷塘,继写荷塘月色,后写荷塘四周.从里到外,由远及近,有静有动,疏密相间,把月光和荷塘融结一起.想象丰富,描写生动,高明地把比喻、比拟、对比、烘托以及通感等手法结合起来. 第四自然段写...

崇安区18421352051: 《荷塘月色》(节选)中的第二自然段着重描写了什么?
胥叶氨苄: 着重描写了环境的幽静,其实是作者当时心境的写照.因为作者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所以想要找到一个宁静的环境来平静内心的波澜.总的来说,这段环境描写是对作者不平静内心的一种反衬.

崇安区18421352051: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第二段写了怎么样的环境
胥叶氨苄: 第二段(第二至六自然段),着力写荷塘月色的优美景象.先写来路(第二、三自然段).“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小路“幽僻”、“寂寞”,而且被...

崇安区18421352051: 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的2段的点评. -
胥叶氨苄: 对荷叶的描写是在淡淡在月光下因为夜不辨色,更难辨质,所以月色中所见的荷叶,主要是其自然舒展的形态,与裙十分相似.写荷花,原文连用了三个比喻:“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崇安区18421352051: 《荷塘月色》朱自清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描写的具体内容 -
胥叶氨苄:[答案] 第一段(1): 月夜漫步荷塘的缘由.(点明题旨) 第二段(2~6):荷塘月色的恬静迷人.(主体) 第三段(7~11):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动乡思.(偏重抒情) 求采纳,么么哒~~

崇安区18421352051: 荷塘月色中二三段景物有何特点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
胥叶氨苄: 第二段披露自己所以中意于今夜荷塘的原委,抒发自己踏月寻幽的万端感慨.”路上只我一个人”提起了下边关于踽踽独行于荷塘的一番妙论.“背着手踱着”这一细节,微妙地展示了作者此刻稍有宽解的心情.第三段开始正式的对荷塘和月色的景致进行详细的描写,最先扑入眼帘的是满塘荷叶.“亭亭”一词表现了荷叶的风姿秀丽,“舞女裙”的比喻,恰到好处地写出了荷叶临风摇曳的姿态.在纵观之后,凝神细审,视线移到万绿丛中的点点白花.写出荷花从光色上给人的感受. 这篇散文通过对冷清的月夜下荷塘景色的描写,流露出作者想寻找安宁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脱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的复杂心情,这正是那个黑暗的时代在作者心灵上的折射.

崇安区18421352051: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赏析 -
胥叶氨苄: 带着淡淡的愁绪走出家门,趁月色出来散心,顺着幽静的小路一路走来,自然而然地来到了日日经过的荷塘边,一去看那月下的荷塘.月色下的荷塘是那样的美,比之白天又别有一番风致.荷叶是亭亭的如舞女的裙,可以想见荷叶随风起舞时婆...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