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川端康成

作者&投稿:壬变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读者上关于川端康成的一篇文章~

从小受尽人生的艰苦与辛酸,铸就了一个人良好的心理素质,但这样的不可承受之痛又不是每个人都能承受得住的。所有的所有,体现了一个人的意志和惊人的心智。我们不能成为川端康成,但是好多东西确确实实可以借鉴,年少时的他令人同情,可我们又没有资格去说同情。无数活在幸福当中的人们,并不知道自己是幸福的。
因为他祖父的原因,山本千代的父亲借钱给他们家,这后来的纠纷让他结识了山本千代。她自然是看不上他,家境也好,长相也罢。在一阵子的纠结苦恼后,自尊心受到了伤害,还没开始就已结束,无始又无终。至于第二个千代,让我对他产生了很大情绪,我得感叹一下他得是多么懦弱的一个男人。因为作为他自己来讲,曾经一直被别人瞧不起,甚至自己喜欢的女人他都不敢多看一眼,那种无奈,那种悲痛,他自己是很清楚的。可他还是没有跳出世俗的桎梏,在犹豫中痛下决心拒绝了一个自己深爱也爱自己的女子。我也认为作为他自己,经历过那么多之后,根本不会再去在乎那么多。可他就是那么做了。是他自己写的《伊豆的舞女》,对里面的主人公熏子的描述,我特别有好感,她单纯、善良、温柔,机灵聪明,能歌善舞,… …具备了日本女人所有的优点,就因为是艺人,她受着当时社会的歧视,可她自己并没有任何的过错,并且他们都喜欢对方,纵然社会很保守,他们还是有可能在一起的,可是他放弃了,连尝试都没有,他的唯唯诺诺造就了这个让人痛心疾首的结局。那时候虽然是大学预科班的学生,也依旧是一无所有的他自认为一直是别人在拒绝着自己,可关键时刻我们还是会发现他还是爱自己多于所有。这可能是日本人的通性——他们很有优越感。转身便是一辈子,当油轮离开港湾那一刻,他们有了各自不同的生活。
不久,他遇到了生命当中第三个女子,巧的是她也叫千代,可这次纯粹是他自己的一厢情愿,可能还怀着对“熏子”美好的幻想,无奈人家已经订婚。他只有黯然离去。最后遇上他生命中的第四个千代,那时候他已经是东京帝国大学英语系的学生,我仍然觉得还是“熏子”的影响,从一个有感情的人的角度来看,对于“熏子”他绝对是终身都难忘的,于是他并顾不上这个千代只有小学三年级的文化水平,也不顾人家家境何等贫困,更不论其出生。两人终于订了婚。
一个名校大学生和一个咖啡馆的服务生相恋并准备结婚,这在当今社会,别人听了还是会小晕一下,更别说是在20世纪20年代的日本。他自己倒是飘飘欲仙了,可这小姑娘又开始怀疑人生,怀疑这个一无所有的大学生了,这种反应我们把它称之为婚前恐惧症。几个月后,突然就毁约了。他跑去找他,问他,求他,没想到这女孩说不爱就不爱,感情的龙头一关,滴水不漏。他不明白她曾经有过的柔情和娇羞却为何蓦然间强大如铜墙铁壁?他至死都不明白。是的,他也至死都不会明白当年他自己踏上邮轮离开“熏子”时,那小姑娘的感受。
川端康成一辈子还是结了婚的,但不是千代。直至最后用煤气罐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我始终认为她爱过的只有“熏子”——他生命中的第二个千代。然而他也好,她也好,始终都没有捅破。不是不能,而是不愿意。为什么呢?
说穿了很简单,也很绝望:他喜欢的只是她的美貌,只是她的纯真,他无法接受他的身份。在那个年代舞女低贱如尘埃。
这些种种之后,我终于还是明白男女对待感情确实是有很大差别的。不止是川端康成。

1、作为日本作家,那肯定是收到日本传统文化的熏陶来创作的。感觉川端是个心事挺多的人。日本文学里面殇情尤多。川端的作品里关于日本大和民族特色和精神特质的深层描写很多。《古都》里的京都、和服、和式衣料,日本山原风光(苗子工作的林场);《千纸鹤》、《波千鸟》里的日本茶道,陶瓷,还有乡野风光(文子的信件);短文《花未眠》的禅心;《东京人》里,哪怕是没落了的中产阶级,精致讲究的生活;《雪国》里的艺伎生活……
2 川端康成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很多都带有日本传统的美感。有的几乎可以说是毫无瑕疵,比如《古都》的千重子,《雪国》的叶子,《千纸鹤》的雪子,《东京人》的京子等等。温柔,大方,美丽,善良,楚楚可怜又很坚毅。
3 川端是新感觉派代表作家之一,他的掌小说很多都有点“意识流”的感觉,但自由本国传统文化素养做基底,他掌小说里,其他小说里的景物描写都相当日本。心理描写方面,真心是细腻得逆天,这个算是日本很好的作家的共同点,写景和心理描写方面,不仅是个人的,甚至是(非)标签化的民族化的情感。eg:三岛由纪夫《假面告白》私以为这位童鞋在这本书里面,啧啧……;以写畸恋著名的谷崎润一郎筒子泄气集BT与美的代表作《春琴抄》也是神作啊。都可以作为加深对川端本人及其作品理解的参考作品。
4 川端是自杀的……煤气。私以为呢,他本身心态有点问题。文人的想法。他的创作思路“美的顶点就是死”,另:当时应该算是川端整个文学生涯的最高峰,拿下了诺贝尔奖,对他来说,他不见得会把整个奖看得多重,但多少是一个对他文学作品,创作能力的肯定。他的好朋友,三岛由纪夫的死,对他多少有点触动吧。他太孤独了,相信楼主看他的文章能感受到的…………好吧,希望对楼主有用~以上~

  【川端康成】(1899~1972) 日本现、当代小说家。出生在大阪。幼年父母双亡,后祖父母和姐姐又陆续病故。孤独忧郁伴其一生,这反映在他的创作中。在东京大学国文专业学习时,参与复刊《新思潮》(第6 次)杂志。1924年毕业。同年和横光利一等创办《文艺时代》杂志,后成为由此诞生的新感觉派的中心人物之一。新感觉派衰落后,参加新兴艺术派和新心理主义文学运动,一生创作小说100多篇,中短篇多于长篇。作品富抒情性,追求人生升华的美,并深受佛教思想和虚无主义影响。早期多以下层女性作为小说的主人公,写她们的纯洁和不幸。后期一些作品写了近亲之间、甚至老人的变态情爱心理,表现出颓废的一面。
  成名作小说《伊豆的舞女》(1926)描写一个高中生“我”和流浪人的感伤及不幸生活。名作《雪国》(1935~1937)描写了雪国底层女性形体和精神上的纯洁和美,以及作家深沉的虚无感。其他作品还有《浅草红团》(1929~1930)、《水晶幻想》(1931)、《千鹤》(1949~1951)、《山之音》(1949~1954)和《古都》(1961~1962)等。川端担任过国际笔会副会长、日本笔会会长等职。1957年被选为日本艺术院会员。曾获日本政府的文化勋章、法国政府的文化艺术勋章等。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1972年在工作室自杀去世。已有多部作品在中国翻译出版。
  伊豆的舞女:选自《川端康成小说经典》,《伊豆的舞女》是川端康成早期的代表作,自1926年问世以来,评论、研究文章层出不穷,尤其是日本的研究者作了很多扎实、细致的研究工作。但从作者的人生观、作品的思想特征及表现风格等方面系统地论述《伊豆的舞女》的文章还不多见。本文拟通过对《伊豆的舞女》的分析,来展现川端文学独特的“佛典”思想特征。
  (一)
  由于受佛教的宇宙观影响,川端康成的人生理想显得既气势恢宏,又虚无缥缈。川端康成主张以佛教视野和宇宙宏观思考人生,却又对佛教的传统观念、感情因习不屑一顾。他主张把人生放大诠释却又避而不谈现实。如此等等,反映在文学中他主张表现手法的革新,即文学革命。也正是他的这种人生观、宇宙观与文学观相融合,从而形成了川端康成文学(简称川端文学)的底流。这种底流首先表现在他的初期文学(1923年—1933年)的作品中。
  川端康成的创作动力是来自人生的悲痛和寂寞,但川端康成并不想让读者在这种痛苦的气氛中窒息,而是让理想的光彩照耀读者苦痛的心,使之得到救助。他在《文学自传》中曾谈到:“用我的风格去歌颂东方古典(佛典)的虚幻。”(注:川端康成著,叶渭渠译:《文学自传》,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他还曾就其文学本质论述说:“有的评论家说我的作品是虚无的,不过这不等于西方所说的虚无主义。我觉得这在‘心灵’上,根本是不相同的。”(注:川端康成著,叶渭渠译:《文学自传》,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川端康成如上所述的“东方古典(佛典)的虚幻”、“心灵”上根本不同的“虚无”等,是文学创作上的理想表现。具体地讲,就是心灵受到压抑、煎熬时产生的“博大”的“求助心”。(注:东山魁夷、吉村贞司著,叶谓渠译:《我的道路》,《世界文学》1988年第6期。)“一切众生悉有佛性”,所有的人本来就具有平等圆满的佛性。(注:石田一良:《日本思想史概论》,吉川弘文馆1986年版。)这一室町时代的禅宗大同思想基础上的自我解放,就是苦难、寂寞之心得到解脱的一种境界。让理想的光彩照耀读者苦痛的心,使之得到救助,这就是川端康成早期文学的思想特征,也即“佛典”文学思想。
  川端文学思想特征的形成,首先源于他的人生经历。川端康成刚满2岁父亲即病故,3岁时母亲也离开人世,7岁时祖母病故,后来他被寄养在姨妈家,在他10岁时姐姐也因病死去,15岁时祖父又病逝。这接二连三的不幸遭遇使沦为孤儿的川端康成形成了所谓“孤儿的根性”。他曾在《文学自传》中剖析自己:“我自幼是个孤儿,受人照顾太多。许多人都宽恕过我,我自己也不曾对别人怀有恶意。”他还谈到:“我刚到东京时,我很爱看失火的场面。大地震后,我一连十天半月,天天都带着水和饼干,到处游逛灾后的遗迹,脸都晒黑了。……我想去的不是欧美,而是东方的灭亡的国家,或许我是个亡国奴。再没有什么人间的形象,比地震时逃亡者那源源不断的行列,更能刺激我的心。我迷恋陀思妥耶夫斯基而不欣赏托尔斯泰。可能是由于我是个孤儿,是个无家可归的孩子,哀伤的、漂泊的思绪缠绵不断。”从川端康成的自述中可以看出“孤儿根性”使他的性格具有了“无怨无恨”的孩童般的稚朴、明亮的一面,又使他的性格具有了“亡国奴”般的痛苦和与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同命相连等伤感、阴暗的一面。
  川端康成的“孤儿根性”血肉相连般地融化在他的人生观及文学思想中。他在《文学自传》中写道:“早在十五年前,我脑子里就已构思了一部题为《东方之歌》的作品,又想把它写成天鹅之歌。用我的风格,去歌颂东方古典的虚幻。也许我没能写出来就死去,不过我一直想写它,只有这点我希望能够得到理解。”川端康成把“佛典”看作“是世界上最大的文学,把它当作文学的幻想来敬重”,是别具慧眼,有其自我认定的含义的。在佛教看来,“人生是苦的,人生是一切苦恼的总合。但当人们认识到佛教的真理,了悟人生的真谛,就会进入一种烦恼灭尽,‘常乐我净’的境界,这种境界就是‘入灭’或“涅pán@①”的光明前景和理想境界。”(注:杨曾文:《佛教的起源》,今日中国出版社1989年版。)川端康成以此为自己的创作宗旨。这一创作宗旨指导下的川端文学,是带有明显的孤儿伤感禀性和为悲哀和寂寞的人生创造理想与生的力量的川端式“佛典”文学特征。
  (二)
  《伊豆的舞女》充分体现了川端式的“佛典”文学特征。日本学者伊藤整在评论《伊豆的舞女》时,曾有过精辟的阐述:“反复读一下《伊豆的舞女》可以随处发现这篇作品同川端今天的创作在脉搏上是相通的。可以说这相通之处在《伊豆的舞女》中只是处在不引人注目的角落。不用说,读作品时,虽然在这不引人注目的地方获得一次又一次真正的感动而深入了下去,但掩卷时获得的总的感动不是在不引人注目的地方获得的,而是构成这篇作品骨骼的情节和情景的甜蜜性,是青春的抒情。残忍的不回避的目光不漏过丑恶的全过程,在最后的目的地,一定要抓住纯洁和美。川端这一创作精神,游弋在贯穿始终的抒情气氛中,因而被深藏在作品的内部。”(注:伊藤整:《川端康成的艺术》,《文艺》1938年2月号。)
  《伊豆的舞女》的主题是通过主人公青年学生的主观意识表现出来的。一位孤儿出身的大学预科生去伊豆旅行,途中与流浪艺人结伴而行,其间,对一位14岁的舞女产生了似恋非恋的爱慕之情。在青年学生的主观感觉、体验中,主要有以下几个印象系列:(1)中风老人的印象;(2)流浪艺人的印象;(3)茶店老板娘、旅店老板娘的印象;(4)孤儿及老奶奶的印象。这几个印象系列是由青年学生的主观意识有机地统一起来。中风老人的病痛,被流感夺去父母性命的三个孤儿及失去儿子、儿媳的孤苦老奶奶的可怜;受人歧视的流浪艺人印象中又可分为落魄潦倒的荣吉,流浪奔波而孩子早产夭折在旅途的荣吉的妻子千代子,哥哥不让但又无奈还是做了舞女的熏子,迫于社会风习自己也看轻女人的阿妈,离开故里亲人只身做了舞女的百合子等。这苦难、悲哀的印象,同“因孤儿根性而扭曲了性格”、“不堪令人窒息的忧郁而来伊豆旅行”的青年学生孤寂、忧郁的心灵,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他们的举手投足、音容笑貌都在青年学生的心灵的湖面上泛起了水花,使青年学生的灵魂得到了一次又一次的洗礼与升华。
  第一次是因熏子的纯洁而产生的。青年学生在向茶店老板娘打听今晚那些艺人的住处时,老板娘“含有过于轻蔑的话语”使青年学生想到:“要是那样,就让那位舞女住到我的房间里来吧。”(注:《伊豆的舞女》,《昭和文学全集9·川端康成集》。)对于文章中的“我”即青年学生的遐想,有一些日本研究者认为这是“邪念”;也有的认为这是一种“超越了色情堂堂男子汉的正义感,即不含邪念的保护意识”;也有的学者认为二者兼而有之。笔者赞同后一种观点。因为在青年学生的眼里,开始一直错把熏子看成是“成熟”的女子。当从舞女的无拘无束、无邪无欲的神态上,青年学生明白了她还是个未成熟的“孩子”时,脑子里澄净得好像被擦洗过一样,笑容久久停留在脸上。(注:《伊豆的舞女》,《昭和文学全集9·川端康成集》。)这里,作者把初恋的少女的纯洁视作一种人生理想来渲染的。
  又一次心灵的撞击及情感的升华,是青年学生和舞女之间的感情交流。在共同的旅行中,流浪艺人们对青年学生越来越表现出信任、感激的情感。青年学生“既不猎奇又不含轻蔑之意,我完全忘了他们是属于流浪艺人那一种类的人。我这一寻常的好意似乎渗透进他们的心田里”。因为人们寻常对流浪艺人是猎奇的、蔑视的。因此,这一寻常而又超乎寻常的“好意”换来的是舞女对青年学生的赞扬:“是个好人啊!”“这话语带有单纯而坦率的韵味,是天真自然是轻轻抛出的带有感情倾向的声音。”(注:《伊豆的舞女》,《昭和文学全集9·川端康成集》。)这赞扬使青年学生有了自我确认的信心:“连我也毫不做作地感到可以把自己叫作好人”。青年学生感觉体验到的环绕舞女的社会气氛是悲哀的,而自己“孤儿根性”的心灵底色本来就是悲哀的,因此形成了《伊豆的舞女》悲凉的基调。然而,在这种悲哀的氛围中,舞女和青年学生在心与心的交流中都互相得到了慰藉,从而使两颗自卑的、灰暗的心变得自信、明亮了起来。这一心理变化,作者在《伊豆的舞女》的结尾作了浓墨重彩的描述:“这时我的心情是美好的、空虚的。明天我将带着老奶奶到上野站去买前往水户的车票,这也是完全应该做的事。我感到这一切全融为一体了。……我的头脑变成了一泓清澈的水,它一滴一滴溢了出来,最后什么也没留下——我心里快活得甜滋滋的。”
  引文里出现的“空虚”、“头脑变成了一泓清澈的水”、“最后什么也没有留下”等,实际上是在悲哀中由于人们心灵的相互交流、相互抚慰而产生的和谐、幸福的一种理想境界。这也就是《伊豆的舞女》的主题的深层内涵。
  川端的早期文学作品是立足于人生的悲哀和寂寞来构思的,其本质是通过“佛典”的幻想境界的创造给悲哀寂寞的人们伸出援助之手。他这一文学特征不是“超现实的形而上学的纯理念的”,而是主观自省(包括自救)和客观审视(主要是对被侮辱被损害人物的社会环境的揭示)的融合。在以哀伤颓废为基调这一点上,它的道德归向和理想闪烁是主题的核心。这大概就是诺贝文学奖授奖委员会称赞川端康成的作品“表现了日本人的内心精华”的主要原因吧。


川端康成自杀的真实原因
川端康成自杀的原因,主流的说法有三种:1、他是受到三岛由纪夫的自杀事件打击,精神冲击是巨大的。川端康成与三岛由纪夫是师徒关系,在前者看来,后者还是自己文学的接班人、晚辈中独一无二的挚友。这也使得三岛由纪夫的死给他带来了难以抑制的苦闷、痛苦和失落。2、他是因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在...

村上春树和川端康成作品风格有哪些不同?
川端康成代表着一个时代,他以民族化走向世界,诺贝尔文学奖是他成为经典的标志。而村上春树代表另一个时代。他以西化跟国际接轨,商业性的成功是他成为流行的证明。他们的内容和形式都是截然相反的。但是,村上春树拒绝电视和媒介、渴望自然的态度,他对直子这一传统日本女性的爱情,还是日本化的,他依然...

川端康成主要作品写作风格是什么
驹子同样是一位漂亮的姑娘,但是她也很可怜,为了生活走上了风尘路,当了一名艺妓,爱上了并不钟情与自己的岛村,这种情感上彼此的错位,关系的相互交错,徒然给文章增加了不少的哀思,那种或浓或淡的悲畅溢于言表。二、川端康成的创作风格中“死亡意识”也是及其浓厚的。他自己也说过一句话“死亡就...

川端康成经典语录
25、我仿佛只有脚离开现实,遨游于天空中了! 自杀而无遗书,是最好不过的了。无言的死,就是无限的活。 死亡等于拒绝一切理解 人是不断消失在过去的日子里的 美,一旦在这个世界上表现持来就不会泯灭 26、你连指尖都泛出好看的颜色。 27、死亡是拒绝一切理解的。 川端康成经典爱情句子 川端康成经典爱情句子 1...

我猜到川端康成为什么死了,这个世界真是荒诞
川端康成生于京都附近的大阪府,祖辈为地方有名的富贵,家道中落后迁于东京,其父亲习医。2岁丧父 ,3岁丧母 ,幼失怙恃,由祖父母扶养;祖父将他带回大阪府扶养,他唯一的姐姐则寄养在另一亲戚处。由于身体孱弱,川端康成的幼年生活是封闭式的,几乎没有与外界的接触,而这种过分的保护并没有...

川端康成的创作思想和创作风格?
川端的这种审美意识,不是全然抹煞理性的内容,它还是有一定社会功能和伦理作用的,这说明作家对社会生活也不乏把握的能力。这是川端康成美学的不可忽视的一种倾向。 当然,有时川端康成也将“物”和“哀”分割出来,偏重于“哀”,而将“物”的面影模糊,着意夸大“哀”的一面,越来越把“哀”作为审美的主体。他...

川端康成为什么自杀?
回答:作为一个诺贝尔获奖者,川端康成的一生在外人眼里看来是很成功的。 但是了解一下川端康成的成长经历就会发现最后的自杀是可以预见的。童年孤独的成长的过程,让他从来就是个悲观主义者。从他出生开始家人就相继去世,长期与祖父为伴,可是在他15岁的时候,连生命中最后的亲人,祖父也离开了他。你可以想...

名人的作者简介
1899年,川端康成出生于大阪,父亲是一名医生,川端康成的命运十分坎坷,在他的幼年时期,父母先后去世,不久,抚养他的祖父母也离开了人间,年仅16岁的他只得暂住在伯父家中。幼年的不幸生活反倒激发了川端康成的创作力,他决心在自己喜爱的文学创作中闯出一片天空。经过刻苦的学习和大量阅读世界名著...

川端康成是什么派的作家?
作家川端康成简介 川端康成***かわばたやすなり,1899-1972***,日本文学界“泰斗级”人物, 新感觉派作家,著名小说家。1968年以《雪国》、《古都》、《千只鹤》三部代表作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成为继泰戈尔和约瑟夫·阿格农之后亚洲第三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人。1899年6月14日生于大阪。毕业于...

川端康成有几个子女
一个。根据查询川端康成相关信息得知,川端康成有一个子女。有一个叫政子的女儿。川端康成,男,(1899-1972),出生于日本大阪,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现东京大学),日本文学界“泰斗级”人物,新感觉派作家,著名小说家。

葫芦岛市18129713479: 关于川端康成 -
厉疫尼可: 川端康成一生写了100余部长篇、中篇和短篇小说,此外还有许多散文、随笔、讲演、评论、诗歌、书信和日记等.他的创作,就思想倾向而言是相当复杂的,并且经历了一个颇为曲折的发展过程.他战前和战时的创作,可以大致归为两类:...

葫芦岛市18129713479: 川端康成的生平 -
厉疫尼可: 川端康成介绍: 日本小说家.1899年6月14日生于大阪,1972年4月16日在工作室自杀身亡. 生平 川端康成2岁丧父 ,3岁丧母 ,7岁祖母亡 ,15岁时祖父亡,孤儿的遭遇使他的童年郁悲凉,也对他以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 .1920年9月...

葫芦岛市18129713479: 求日本作家 川端康成 的个人简介 作品介绍 事迹年表 -
厉疫尼可: 川端康成生于京都附近的大阪府,祖辈为地方有名的富贵,家道中落后迁于东京,其父亲习医.2岁丧父 ,3岁丧母 ,幼失怙恃,由祖父母扶养;祖父将他带回大阪府扶养,...

葫芦岛市18129713479: 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成名作是什么
厉疫尼可: 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成名作是《伊豆舞女》 1968年10月17日,日本著名作家川端康成继泰戈尔之后,成为第二位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 1926年,川端发表了成名作《...

葫芦岛市18129713479: 读后感之川端康成—— -
厉疫尼可:[答案] [读后感之川端康成——] 没有宏大的背景,没有前荡起伏的情节,没有中众多人物和悬疑.有的只是人物间的细腻情感,有的是把我们业已忽视的美好重新唤醒的魔力,用那小桥流水般的语言,娓娓道来一个寻常而不简单的故事,读后感之川端康成—...

葫芦岛市18129713479: 觉得川端康成的文笔怎么样? -
厉疫尼可: 川端康成文笔很好,想象新奇,有时寥寥数笔生动形象,有时繁笔勾勒栩栩如生. 川端文学的成功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传统文化精神与现代意识的融合,表现了人文理想主义精神、现代人的理智和感觉,同时导入深层心理的分析,...

葫芦岛市18129713479: 日本文学家川端康成有哪些作品?
厉疫尼可:川端康成的作品有成名作小说《伊豆的舞女》(1926)描写一个高中生“我”和流浪人的感伤及不幸生活.名作《雪国》(1935~1937)描写了雪国底层女性形体和精神上的纯洁和美,以及作家深沉的虚无感.其他作品还有《浅草红团》(1929~1930)、《水晶幻想》(1931)、《千鹤》(1949~1951)、《山之音》(1949~1954)和《古都》(1961~1962)等.

葫芦岛市18129713479: 川端康成的名言有哪些? -
厉疫尼可: 1.船舱里的煤油灯熄灭了.船上的生鱼味和潮水味变得更加浓重.在黑暗中,少年的体温温暖着我.川端康成名言.我任凭泪泉汹涌.我的头脑恍如变成了一池清水,一滴滴溢了出来,后来什么都没有留下,顿时觉得舒畅了. 2.自杀而无遗...

葫芦岛市18129713479: 川端康成为什么自杀?
厉疫尼可: 我们找到了川端康成自杀之谜:他是个没有牵挂的人了,为了美的事业,他穷尽了一生的心血,直到七十三岁高龄,还每周三次伏案写作.但他身体不好,创作与《雪国》齐名的《古都》后,住进了医院内科,多年持续不断用安眠药,从写作《古都》之前,就到了滥用的地步.老早就想摆脱安眠药的川端,乘《古都》写完之机,在某一天,突然停止了服药,却发生了戒药症状及不良反应,被送进东大医院,入院十天左右神志昏迷不醒,他写到了身体的极限.作为普通人,他尽了心力,走遍了世界,为美奔波到老. 而作为艺术家,他觉得“死是最高的艺术,死就是生”.那么,他是殉职而死,尤其是离开家,走到工作室去结束生命,更说明了他的用意之深.

葫芦岛市18129713479: 川端康成作品风格是怎样?
厉疫尼可: 我读川端的作品大概是在初一,年龄和见识有限.我理解的川端是集唯美派和现实派于一身的作家.川端在作品中掂用了大量的意象,往往都带有某种寓意.比如《雪国》里开始在列车中镜中的映像,比喻人生的无常,等等.在川端早期的作品中,也是他文学成就最顶峰的作品,比如《伊豆的舞女》《雪国》《浅草红团》等.他形成了幽美哀婉,空灵明净的艺术风格.字里行间那种云淡风轻的感觉,似是释然,其实才是作者内心最放不开的矛盾.后期他的风格有了很大的转变,像是《千鹤》《睡美人》,我们再也看不到如同《伊豆》般那么纯真的文字,开始涉及一些界限之外.但总体而言,那种感伤与孤独的特点一直充盈在他的作品之中.以上纯属个人的见解,希望对你有帮助.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