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叔本华~人生的智慧

作者&投稿:出受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幸福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无论是哲学家还是心理学家,都在自己的领域里研究什么是幸福。前段时间,听樊登读书,解读一本书叫《幸福的方法》。里面一句话,印象深刻。它说幸福是一种能力,而不是一种状态。也读英国哲学家罗素关于幸福的论述,他认为幸福应该向外求,要有丰富的兴趣爱好。如果对自己过分关注,总是反省自己的罪行,缺点和愈行,还以为自己很公正,不过是可怜的怪人。渐渐地对自己的缺点漠不关心,把注意力集中在外部的事物中:世界的状态、知识的各个分支、喜爱的个人。罗素有他自己追求幸福的方法。对我们也有借鉴意义。罗素找到自己喜欢的领域数学,投入进去,对知识的渴望,对未知的探索,让他觉得生活美好。他还发现爱和同情心,也让人幸福。今天在微信读书偶尔看到叔本华关于幸福的论述。也觉得很有道理。

叔本华认为人的命运的差别可以归结到这样三种不同的原因上:

    第一,人是什么,从广义上说,这就是指人格,它包括健康、力量、美、气质、道德品格、理智以及教养。

    第二,人有什么,即财产与各种所有物。

    第三,一个人在他人的评价中处于什么地位。幸福的来源主要在于人的内在素质,而不是向外求。一个人有什么,别人对他的评价如何都不如他内在拥有什么。人是什么?在于人的内在素质。这是人的情感,欲望和思想所引起内心满足的直接源泉。人最为高尚最丰富多彩的永恒的幸福是心灵的快乐。心灵的快乐主要取决于心灵的力量。我们的幸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是什么”,取决于我们的人格。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教育里提倡培养独立的人格,伟大的人格,其实这也是德育的重要内容。对于幸福来说,人生中的主观因素要比客观因素重要得多。健康比其他幸福重要得多,所以有人说,宁做健康的乞丐,不做多病的国王。温文尔雅、活泼快乐的气质,完美强壮的体格,健全的理智,敏锐的洞察力,稳健而温和的意志以及良知,这些都是地位和财产所无法替代的优势。对个人来说,他的人格乃是当他孤独时与他形影相随的东西,乃是任何人也无法夺走或给予别人的东西,人格要比他所拥有的一切财富都更本质些,也比所有人对他的评价更实在些。因此“人是什么”比“人有什么”对于幸福显然要重要得多。追求名利,追求财富,这些外在之物,是不能带来长久快乐的。至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更不能带来幸福。叔本华认为人自身所固有的东西乃是幸福的契机。

      两位同样伟大的哲学家看似对幸福的看法是两种对立的观点。但是仔细思考思考,发现大师们有异曲同工之处。罗素认为的向外求,并不是叔本华所说的财富,名声。实质是发展自己的内在素质。包括对知识的渴求与专注,对别人的爱与同情心,这都是人格朝好的方向发展。就是叔本华所说的第一层次。罗素反对无病呻吟的指责自己,而不去发展自己,这对幸福无力,只会让自己更痛苦。抑郁患者就是过度关注自己,过度否定自己,对自己攻击。看过一种治疗抑郁的方法就是每天做一件好事,不要太关注自己。把注意力从自己身上转移。爱别人,同情别人,就变得快乐了。而叔本华认为的幸福就是自己拥有的人格力量。包括道德品格,教养。这也是提倡心灵的美。他说,一个生性善良而且性格温和的人,即使贫困也会感到幸福。如若一个人生性贪婪,嫉贤妒能,心狠手辣,即令他是世上最富有的阔佬,也会痛苦不幸。大师们关于幸福只是阐述的角度不同。但关于幸福是什么本质是一样的。

      人到中年,现在对幸福的理解,和童年,少年,青年时理解有很大的不同。人经历了一些事,看过了一些书。对真正的幸福有了一个大致的蓝图。但自己认为离幸福有一段差距。别人经常会说,你有一个疼你的老公,有一对儿女,有一份稳定的职业。你是很幸福的。幸福绝对不是一种状态,幸福并不是因为别人的评价有所提升。幸福更多是自己的主观感受。自己有没有感受幸福的能力。内心的安宁与平静,不嫉妒,不焦虑,不比较,有这样的心境才是最幸福的。对于生活要热爱,要创造生活,要有健康的生活情趣。要与父母有和谐的关系,与子女有好的亲子关系,与老公有好的夫妻关系。而要创造这些和谐美好的关系,都取决于自己的性格。而性格的形成,已经根深蒂固,意识到自己的一些问题,这只是观念上的接受,没有内化于行动。还需要不断的察觉,不断地改变。如果执念于自己的缺点,而不去改变,就像罗素所说的过分关注自己,会更痛苦。

    幸福是人人都想追求的,这也是一个修行的过程。修行之路任重道远!


人生的智慧 叔本华
      “要么孤独,要么庸俗”,这句话一度成为网络流行用语。乍一看,这句话充满了浓浓的鸡汤学的味道,其实这是叔本华晚年时写在《人生的智慧》这本哲学书里的醒世箴言。我在独自一人的时候,常常会想,幸福是什么,如何去给幸福下定义,是历经风雨后见到彩虹后感到的满足感,...

读完叔本华《人生的智慧》的感悟
《人生的智慧》作者是德国思想家叔本华,讲的是人们获得幸福的方法,主要是靠提升个人修养从自身中去寻找。幸福取决于个人内心的满足,而不是一味地去追求物质生活和满足各种欲望。我花了一周的时间读完这本书后,收获颇多整理了一下,主要有以下几点:一)身心健康最重要 人们常说宁可做健康的乞丐也不...

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到底想说的哲理是啥子?
人生这个问题,从来都是那些哲学家们倾其一生所思考的问题,这个问题似乎没有答案,或者说,没有真理。毋庸置疑,人生是哲学家们永恒的课题。常常一个人陷入沉思的叔本华,在这本《人生的智慧》中,他阐述了自己对于人生的见解,这些见解,又是何等的“智慧”!“要过最轻松愉快的生活莫过于头脑简单。”...

人生的智慧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这本书,薄薄的,看书名以为是一本鸡汤文,但是稍微对叔本华这个人有点了解就会知道,他是不可能允许自己这样堕落的,他的作品绝对是超级干货。更难得的是,他还是一个极具天赋的语言艺术家,看看他说的话吧!1. 我们幸福的原因存在于我们的自身之内,而不是自身之外。2. 每个人...

叔本华的文字让我真真切切明白了“人生为何苦短,知足为何须常乐”_百度...
读叔本华《人生的智慧》一书,第五章第一节深有感触。现把一整节整理,希望时时让自己记得这样的简单又深刻的哲理——“ 人生苦短,知足常乐 ” 以下是《人生的智慧》第五章第一节原文: 亚里士多德在《伦理学》里不经意地说过一句话,我视这句话为人生智慧的首要律条,我还是把它译成德语吧:“ 理性的人寻求...

《人生的智慧》叔本华-人性
其他人都毁灭了,那个存活之人仍会完整无损应有整个世界。如何看待自己?本就不存在不完美的自己,但我仍然接受自己,引以为傲;如何看待他人?世人同恶同悲,与非同道之人不结交,与周边之人不审判;大体同悲 本书完:《人生的智慧》叔本华  生命 | 人格 | 拥有 | 地位 | 痛苦 | 人性 ...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精选(三)
摘自:《人生的智慧》 作者: [德] 阿图尔·叔本华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译者: 韦启昌 出版年: 2008-10 藏拙遮丑是可以的,但冒充优越却没有理由。 正如一个人背负着自己的身体,而对此重负一无所觉,但在移动他人的身体时,他却感觉到了重量,同理,他不会注意到自己身上的缺点和恶习,而只会留意他人的这些东...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荣誉与地位
实际叔本华的理论在其博士论文《论充足理由律的四种根源》已经阐释清楚了。但几乎没有读者。《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是一种妥协和发展,读者开始多了。尼采把这本书和《红与黑》,《罪与罚》并列为最喜爱的书之一。但读者依据是有专业素养的哲学人士。《人生的智慧》是叔本华的再次妥协和接地气的作品,...

《人生的智慧》感悟心得
西方哲学史的第一篇,叔本华晚年的著作《人生的智慧》。其实严格来说这本书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哲学,更多的是作者到达晚年之后把生活的经验及感悟再加上自己的哲学思想进行统一和提炼。便有了这本充满人生智慧的书,如果用一句话来概述这本书的话: 此书解释了“幸福”与“痛苦”之间的关系,也提出了“智慧”获得人生...

《人生的智慧》叔本华-人格
《人生的智慧》叔本华-人格  我来答 1个回答 #热议# 你知道哪些00后职场硬刚事件?机器1718 2022-06-06 · TA获得超过162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13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82.6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人格所拥有的特质是人幸福和快乐的最根本和最直接的影响因素。因此人...

甘井子区18324824237: 叔本华之人生的智慧 - 搜狗百科
厍泼肿节: 《人生的智慧》于1851年发表.叔本华在书中阐释了自己的人生哲学,逐一探讨关于人性、人格、地位、荣耀、名声等长久困惑人类心灵的问题,认为有智慧的人应该以超然而明智的态度对待世务. 在这本书中他以“优雅的文体”,暂时撇开...

甘井子区18324824237: 叔本华的思想给后世带来哪些现实的影响? -
厍泼肿节: 对于那些真正读懂了叔本华,而又因为读他的东西变得悲观的人而言,他们的因此而产生的那些悲伤,即使他们不读叔本华,今后也终有一天会自己产生.

甘井子区18324824237: 为什么读叔本华 他的作品的意义 -
厍泼肿节:接触叔本华是在我高二的时候,可以说他的思想促进了我人生观的形成.其实叔本华不是我接触的第一个哲人,我最早看的是周国平的书籍,后来通过周国平又认识了尼采,继而才是叔本华.叔本华的“唯意志主义”的确有他的悲观...

甘井子区18324824237: 叔本华人生哲学的精辟之处是什么? -
厍泼肿节: 叔本华的人生哲学特点就在于将人的非理性与印度宗教教义相结合,以禁欲,平静,淡薄为人生的指向,最终达到消除痛苦怨念的极乐境界.叔本华认为,人类一切不幸和痛苦的根源就是欲望,欲望无法得到满足人就会痛苦,欲望得到满足后人就会无聊烦闷.欲海无边,旧的欲望满足了,新的欲望又接踵而至,因此痛苦烦闷也随之而来.人要如何摆脱人生的苦难呢?叔本华认为,只有放弃一切欲望,达到佛教所说的“涅磐”境界,人才能在“寂灭”中得到永恒的极乐.人一旦超越了欲望,将无欲无求并且走向虚无而不为尘世的琐事牵连,因此后人又将叔本华哲学思想概括为“意志主义”或“虚无主义”.【问问姿本原创答案,转载请声明.】

甘井子区18324824237: 如何理解叔本华的这句话 -
厍泼肿节: 叔本华在《人生的智慧》里的原话:大致而言,一个人对与人交往的热衷程度,与他的智力的平庸及思想的贫乏成正比.人们在这个世界上要么选择独处,要么选择庸俗,除此之外,再没有更多别的选择了.这段话被人总结为“要么庸俗,要么...

甘井子区18324824237: 叔本华在人生的智慧一书中说人要么孤独要么庸俗,到时现在的社会是讲求团队合作的,人不可能独来独往,他 -
厍泼肿节: 叔本华的形而上学构建于两个基础概念之上:一是表象和意志虽然是同一的,并且共同构成世界,但意志是决定性的,任何表象都只是意志的客体化;二是意志永远表现为某种无法满足又无所不在的欲求.于是世界本质就是某种无法满足的欲求,所以从逻辑上说,它永不可能被满足.所以如果不能满足的欲求是某种痛苦,那么世界就无法摆脱其痛苦的本质.人们只是永远试图使自己的欲求满足,但这种满足却更加证明和显现了意志本身,这被叔本华认为是世界上最悲哀的事情.所以他认为无论一个人是乐天派还是悲观派,都不能摆脱根本上的痛苦,乐天派只是对现实的躲避,是自我欺骗所造成的假象.所以对悲观主义的怀疑者们只能从叔本华的形而上学上进行争论而不是争论悲观主义本身.

甘井子区18324824237: 悲观哲学大师叔本华对人生的众多透彻诠释 -
厍泼肿节: 叔本华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认为,意志是世界上最根本的基石.而我们身处的这个世界是一个表象的世界.但是,这个“表象”是谁的“表象”呢?黑格尔说世界是理性(绝对精神)的表象,而叔本华说:不对!它们是意志的表象! ...

甘井子区18324824237: 我想读一本关于人生哲理的书
厍泼肿节: 叔本华>,读读看.

甘井子区18324824237: 要几句叔本华的名言 -
厍泼肿节: 一个百人在这个世界上,要么选择独处要么选择庸俗,除此之外没有更多的选择. 一个人对与人交往的爱好程度同他的思想平度庸以及智力贫乏的程度成正比. 凡夫俗子只关心如何打发时间,而略具才华的人则考虑如何好好地利用时间. 精神卓越的人首先关注的是精神方面的生活. (以上出自叔本华《人生的智慧》) 世界是我的表象内,这是一容个真理. (出自叔本华《作为意欲与表象的世界》) 还有其他的,但比较长.建议你有兴趣的话 读他的原著.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