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迁都洛阳的意义

作者&投稿:温底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1. 关于隋炀帝迁都洛阳的诗句
关于隋炀帝迁都洛阳的诗句 1. 隋书中关于隋炀帝的句子
1.迁都洛阳:

汉魏洛阳已经不适合作为都城了,于是杨广另选地质,重新营建新都洛阳,《隋书·帝纪第三·炀帝上》载“四年七月,高祖崩,上即皇帝位于仁寿宫。。。十一月已末,幸洛阳。癸丑,诏日:。。然洛邑自古之都,王畿之内,天地之所合,阴阳之所和。控以三河,固以四塞,水陆通,贡赋等。。。今可于伊、洛营建东京,便即没有分职,以为民极也。”《隋书·帝纪第三·炀帝上》载:“(大业元年)三月丁未,诏尙书令杨素、纳言杨达、将作大匠宇文恺营建东京,徙豫州郭下居人以实之。”展开了大规模的营建东都洛阳的工程。“又是阜涧营显仁宫,采海内奇禽异兽草木之类,以实园苑。徙天下富商大贾万家于东京。辛亥,发河南诸君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渠,自西苑引谷、洛水达于河,自板渚引河通于淮。庚申,遣黄门侍郎王弘、上仪同于士澄往江南采木,造龙船、凤帽、黄龙、赤舰、楼船等数万艘。”次年,东京修建完工。“二年春正月辛酉,东京城,赐监督者各有差。。。.三月庚午,车驾发江都。。。夏四月庚戌,上自伊阙,陈法驾,备千船万骑,入于东京。”

2.隋书评价:

《隋书》:“炀帝爰在弱龄,早有令闻,南平吴会,北却匈奴,昆弟之中,独著声绩。于是矫情饰貌,肆厥奸回,故得献后钟心,文皇革虑,天方肇乱,遂登储两,践峻极之崇基,承丕显之休命。地广三代,威振八纮,单于顿颡,越裳重译。赤仄之泉,流溢于都内,红腐之粟,委积于塞下。负其富强之资,思逞无厌之欲,狭殷周之制度,尚秦汉之规摹。恃才矜己,傲狠明德,内怀险躁,外示凝简,盛冠服以饰其奸,除谏官以掩其过。淫荒无度,法令滋章,教绝四维,刑参五虐,锄诛骨肉,屠剿忠良,受赏者莫见其功,为戮者不知其罪。骄怒之兵屡动,土木之功不息。频出朔方,三驾辽左,旌旗万里,征税百端,猾吏侵渔,人不堪命。乃急令暴条以扰之,严刑峻法以临之,甲兵威武以董之,自是海内骚然,无聊生矣。俄而玄感肇黎阳之乱,匈奴有雁门之围,天子方弃中土,远之扬越。奸宄乘衅,强弱相陵,关梁闭而不通,皇舆往而不反。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流离道路,转死沟壑,十八九焉。于是相聚萑蒲,胃毛而起,大则跨州连郡,称帝称王,小则千百为群,攻城剽邑,流血成川泽,死人如乱麻,炊者不及析骸,食者不遑易子。茫茫九土,并为麋鹿之场,忄弃忄弃黔黎,俱充蛇豕之饵。四方万里,简书相续,犹谓鼠窃狗盗,不足为虞,上下相蒙,莫肯念乱,振蜉蝣之羽,穷长夜之乐。土崩鱼烂,贯盈恶稔,普天之下,莫匪仇雠,左右之人,皆为敌国。终然不悟,同彼望夷,遂以万乘之尊,死于一夫之手。亿兆靡感恩之士,九牧无勤王之师。子弟同就诛夷,骸骨弃而莫掩,社稷颠陨,本枝殄绝,自肇有书契以迄于兹,宇宙崩离,生灵涂炭,丧身灭国,未有若斯之甚也。《书》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传》曰:‘吉凶由人,祆不妄作。’又曰:‘兵犹火也,不戢将自焚。’观隋室之存亡,斯言信而有征矣!”
2. 隋炀帝为什么迁都洛阳
公元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了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589年,隋灭陈,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重新统一了全国。公元604年,隋文帝杨坚卒,太子杨广在长安即位,是为隋炀帝。

杨广即位当年的年底,亲自来到洛阳,登上邙山,察看地形。他认为邙山之南,伊阙之北,瀍水之西,涧河之东是绝好的军事要地,他决定在此营建东都城。公元605年3月,他命尚书杨素为营建东都太监,纳言杨达为副监、宇文恺为将作大匠,每月“役丁二百万”人展开了大规模的营建东都洛阳的工程。第二年的正月东都建成。正在江南巡游的隋炀帝听说之后,即速从江都出发,四月到达东都洛阳。接着六宫百官也迁居洛阳。洛阳遂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的中心,人口过百万,富商数万家,城西的西苑是全国最大最美的花园。

为加强南北的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公元605年,隋炀帝下令开通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大运河分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全长四五千里,以东都洛阳为中心,东北通到涿郡,东南到余杭,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大运河的开凿,对南北经济的交流起了很大的作用。

隋炀帝时,经济有很大发展。耕地面积大量增加,农作物产量提高。洛阳官仓里储粮多的达千万石,少的也有数百万石。手工业有新的发展,造船技术达到很高水平,能造起五层楼的宏伟战舰。

隋炀帝滥用民力,他三次乘坐大龙舟到江都巡游,随行船只几千艘,绵延200多里,沿路州县,都必须供应食物。隋炀帝还发动了对高丽的战争。繁重的兵役和徭役,迫使农民大量离开土地,农田荒芜,造成饥荒。公元611年,山东长白山农民首先起义,各地纷纷响应。起义军逐渐汇合成几个强大集团,最主要的是翟让、李密领导的瓦岗军。瓦岗军在河南瓦岗起义,攻占隋朝大粮仓兴洛仓,把粮食发给农民。隋朝政权摇摇欲坠。

公元618年,隋将宇文化及在扬州发动兵变,杀死隋炀帝。越王杨侗在洛阳称帝,王世充为太尉,独揽朝政。义宁二年 (公元619年)四月,王世充废杨侗为潞国公,自立为帝,国号郑。后被唐所灭。隋朝都洛15 年,2帝。
3. 隋炀帝杨广,是不是想迁都洛阳
是,隋炀帝即位后,营建新都洛阳,这座新都被冠以“东京”称号,洛阳在北魏分裂不复为都后重新崛起,并在隋唐两代乃至五代发挥了重要作用。隋炀帝入住新都后,洛阳成为隋王朝新的政治经济中心,但是关于隋炀帝建都洛阳是否属于迁都目前存在部分争议。楼主支持隋炀帝迁都的说法,直接证据来源自《隋书》,《隋书》宇文恺列传写到:“炀帝即位,迁都洛阳,以恺为营东都副监,寻迁将作大匠。“

之前看到有网友认为宇文恺列传中“迁都”的意思不是迁移帝国的都城,而指的是将洛阳城从汉魏故城向西迁移至隋代新洛阳城的意思。楼主认为这种解释不妥,下面楼主尝试从逻辑的角度大概解释下为什么不妥。

隋朝有过两次迁都,第一次是隋文帝时期,文帝嫌弃汉长安城残破和水质,在开皇二年于汉长安城东南二十里营建新都大兴城,并在开皇三年迁都至大兴。这次迁都将隋王朝的政治中心迁至大兴城,后在唐朝正式更名长安。第二次迁都是在隋炀帝即位后,仁寿四年(604年)炀帝即位伊始即下诏营建东京,东京洛阳于大业元年正式开工,每月役使二百万人,终于在大业二年新都建成,隋炀帝也正式入住新都,新都洛阳的奢华成都远超大兴,同时开凿了以洛阳为中心的大运河,洛阳成为隋王朝新的政治经济中心。

通过隋朝两次都城的迁移,我们可以简单梳理一下迁都路线,从汉长安至大兴城是第一次,再到新的洛阳城是第二次,政治中心伴随着都城的迁移而改变。

问题来了,部分网友认为隋朝的第二次迁都不是真正意义上国家政治中心都城的改变,而是城址的变迁。楼主认为说都城迁移是城址变迁不合逻辑。

众所周知,隋文帝通过禅让登基为帝后沿用北周的都城长安,在开皇三年正式迁都大兴城之前,汉长安城一直都是隋王朝的首都,所以从汉长安城到大兴城的迁移,在史书记载中用了迁都,指的是王朝首都政治中心的转移,虽然大兴和汉长安距离很近,但是仍是两座不同的城市,所以叫迁都。

而汉魏洛阳城虽然在北周宣帝即位后,重新修缮建为东京,但是在隋文帝即位后就废除了洛阳的东京称号。所以在隋炀帝建东京前,洛阳不能称之为都城。直到隋炀帝即位后下诏营建东京,洛阳才有了都城的名号,而这个东京的名号自始至终和汉魏洛阳城没有一毛钱关系。这座东京洛阳城是一座全新的都城,不是从旧都汉魏洛阳城(汉魏洛阳城在这个时候还不睡都城,不能叫旧都)迁到这里。那么这个迁都是何意呢,楼主以为就是国家政治中心的迁移,而不是某些网友的说的城址的迁移。

虽然在迁都的过程中,事实上洛阳城的城址是迁移了,但是史书用的是迁都而不是迁城后升级为东都。所以楼主认为隋炀帝建东京洛阳,是隋王朝都城的迁移。
4. 让人不解:隋炀帝为什么非要迁都洛阳
隋炀帝迁都洛阳,主要是因为粮食问题。

隋朝成立的时候,最早定都在关中一带。关中有八百秦川的肥沃土地,又有函谷关这样的险峻关口,作为都城,确实合适。但随着隋朝的国力增强,都城涌进了大量人口。从粮食的角度讲,以关中的土地,就已经很难供给都城人口的需要。 而洛阳这个地方,虽然产粮同样有限,但隋炀帝修建了通洛渠后,可以把江苏跟洛阳连接起来。中国南北因为运河得以贯通。这样一来,就可以通过运输解决都城的粮食问题。

而洛阳地区在过去就被认为是天下的中心。跟洛阳比起来,关中地区偏处西方,不利于隋朝集权后对国土的控制。当时江南一带,以及山东地区,都曾爆发过叛乱。隋炀帝如果想加强对江南,以及其他地区的控制,迁都就成了必要。
5. 隋炀帝杨广少年时的诗词有哪几首
1、隋炀帝杨广少年时的诗词有《春江花月夜》、《饮马长城窟行》两首。

2、《春江花月夜》

其一

暮江平不动,

春花满正开。

流波将月去,

潮水带星来。

其二

夜露含花气,

春潭漾月晖。

汉水逢游女,

湘川值二妃。

3、《饮马长城窟行》

肃肃秋风起,悠悠行万里。

万里何所行,横漠筑长城。

岂合小子智,先圣之所营。

树兹万世策,安此亿兆生。

讵敢惮焦思,高枕于上京。

北河见武节,千里卷戎旌。

山川互出没,原野穷超忽。

撞金止行阵,鸣鼓兴士卒。

千乘万旗动,饮马长城窟。

秋昏塞外云,雾暗关山月。

缘严驿马上,乘空烽火发。

借问长城侯,单于入朝谒。

浊气静天山,晨光照高阙。

释兵仍振旅,要荒事万举。

饮至告言旋,功归清庙前。

4、隋炀帝杨广(569年-618年4月11日),一名英,小字阿摐,华阴(今陕西华阴)人,隋文帝杨坚与文献皇后独孤伽罗次子,隋朝第二位皇帝。生于大兴,开皇元年(581年)立为晋王,开皇二十年(600年)十一月立为太子,仁寿四年(604年)七月继位。在位期间开创科举制度,修隋唐大运河,营建东都、迁都洛阳,对后世颇有影响,然而频繁的发动战争,如亲征吐谷浑,三征高句丽,加之滥用民力,致使民变频起。造成天下大乱,直接导致了隋朝的覆亡。
6. 关于洛阳的诗词
1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唐·王湾《次北固山下》

2洛阳三月花如锦,多少功夫织得成。唐·刘克庄《莺梭》

3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唐·张籍《秋思》

4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5挂林风景异, 秋似洛阳春 。唐·王绩《野望》

6花开花落二十日, 一城之人皆若狂 唐 白居易

7唯有牡丹真国色, 花开时节动京城。 唐 刘禹锡

8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 唐 欧阳修

9当春天地争奢华, 洛阳园苑尤纷拏。 唐 韩愈

10香车倾一顾, 惊动洛阳尘。唐·韩愈《李花二首》

11北邙山头少闲土, 尽是洛阳人旧墓。 唐 王建

12洛阳城里春光好, 洛阳才子他乡老。 唐 韦庄

13争得大裘长万丈, 与君都盖洛阳城。 白居易

14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朱敦儒

15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唐 杜甫

16洛阳春日最繁花,红绿荫中十万家。 宋 司马光

17何人不爱洛阳花,占断城中好物华。 清 刘灏

18曾为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唐 欧阳修

19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唐 武元衡

20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唐 李白

21直须看尽洛阳花,始共春风容易别。 唐 欧阳修

22洛阳女儿对门居,才可容颜十五余。 唐 王维

23金谷园中柳,春来似舞腰。那堪好风景, 独上洛阳桥。 唐 李益

24郑国游人未及家,洛阳行子空叹息。 唐 李颀

25洛阳吹别风, 龙门起断烟。 唐 李贺

26俯视洛阳川, 茫茫走胡兵。 唐 李白

27柳絮飞时别洛阳,梅花发后在三湘。 唐 贾至

28今我不乐思洛阳,身欲奋飞病在床。 唐 杜甫

29寄语洛阳使, 为传边塞情。 唐 崔颢

30悠悠洛阳去, 此会在何年。 唐 陈子昂

31白玉谁家郎,回车渡天津。看花东陌上,惊动洛阳人。 唐 李白

32汉有洛阳子, 少年明是非。 宋 王安石

33洛阳城东西, 长作经时别。 昔去雪如花, 今来花似雪。

34洛阳名工见咨嗟, 一翦一刻作琵琶。 唐 吴均

35河中之水向东流, 洛阳女儿名莫愁。 晋 萧衍

36既乏琅邪政, 方憩洛阳社。 唐 谢珧
7. 隋文帝定都是在洛阳还是在长安
隋文帝定都长安,后来隋炀帝迁都于洛阳。

隋朝(581年-618年,一说619年或630年)是上承南北朝下启唐朝大一统王朝,因唐朝与隋朝的文化、制度、社会特点一脉相承,故史学家常将两朝合称为隋唐。

大定元年(581年)二月,北周静帝禅让帝位于杨坚,即隋文帝,定国号为“隋”,定都大兴城,北周覆亡。隋朝是五胡乱华后汉族在北方重新建立的大一统王朝,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长达近300年的分裂局面。隋炀帝过度消耗国力,最后引发了隋末民变和贵族叛变。大业十四年(618年)隋恭帝杨侑禅让李渊,619年王世充废隋哀帝,隋朝灭亡,享国38年。
8. 隋宫这首诗从哪几个角度讽刺了隋炀帝
①角度:第一,开凿了两千余里的运河;第二,沿河广建行宫,乘坐龙舟游行。

②全文:隋宫[律诗·李商隐]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

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

③白话译文:长安的殿阁内弥漫着一片烟霞,杨广还想把芜城作为帝王之家。如果不是李渊得到传国的玉玺,那么他的龙舟还会游遍到天涯。

如今隋朝的宫苑中已不见萤虫,只有低垂的杨柳和归巢的乌鸦。如果杨广在地下和陈后主相遇,有心欣赏淫逸辱国的后庭花吗?④作者简介:李商隐(约813—约858),唐代诗人。

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

公元837年进士及第。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

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被人排挤,潦倒终身。诗歌成就很高,所作“咏史”诗多托古以讽,“无题”诗很有名。

擅长律、绝,富于文采,具有独特风格,然有用典过多,意旨隐晦之病。有《李义山诗集》。
9. 隋迁都洛阳有必要吗
根本不是因为【西安让占了】!

迁都因为皇帝高兴,想想,你有个新房子,装修好了,不去住,是不是很可惜?

洛阳新建好后,又是大运河的中心,所以为了玩着方便,迁都了。。。

大业元年(公元605年),隋炀帝下令大兴土木,营建东都洛阳。隋迁都洛阳城;隋炀帝下江都(今扬州),船队绵延二百里;隋炀帝北巡塞上。

605年左右的战斗情况是:1.隋平杨谅之战,604年(隋仁寿四年),汉王杨谅在晋阳(今太原市西南)起兵反对其兄杨广即位而被镇压的一场军事政变,结果杨谅兵败计穷,向杨素乞降。2.隋攻林邑之战,605年(隋大业元年)隋炀帝派人经略林邑(即占城,今越南中南部)中发生的战争,结果 刘方进入国都,俘获其庙主18人,全都为该庙整修了神像,刻石纪功然后班师还朝。由于长途跋涉,连日行军,士兵肿足,死十之四五,刘方也染疾,亡于途中。隋军撤后林邑王又重占国土。3.隋击契丹之战,605年(隋大业元年),隋将韦云起率突厥兵反击契丹的作战,结果此役,韦云起严明军纪,将纪律涣散的突厥兵训练成令行禁止的可战之军,然后用假道计策,一举击败契丹军。

总结就是西安没被占。


杨广为何要放弃有关陇集团庇护的千年古都长安,选择洛阳?
其次,南北朝虽然由北周和南陈统治,但是不乏世族大家,其中大部分都盘踞在江南地区,即便是大隋的铁骑踏碎了南陈,但是这些世族大家并没有受到影响,一直都保持着非常强大的势力,即便是稳固势力的大隋也随时都受到威胁,所以杨广必须迁都洛阳,这样更好的镇压这些世族大家。最后,杨广虽登上帝位,但是朝中...

隋炀帝杨广,是不是想迁都洛阳?
是,隋炀帝即位后,营建新都洛阳,这座新都被冠以“东京”称号,洛阳在北魏分裂不复为都后重新崛起,并在隋唐两代乃至五代发挥了重要作用。隋炀帝入住新都后,洛阳成为隋王朝新的政治经济中心,但是关于隋炀帝建都洛阳是否属于迁都目前存在部分争议。楼主支持隋炀帝迁都的说法,直接证据来源自《隋书》,《...

隋炀帝迁都洛阳,竟是因为汉长安城排水问题?
隋炀帝迁都洛阳主要有以下原因:1、加强帝国南北联系,增进帝国对于南北的控制 而京师长安则地处帝国的西北一隅,“关河悬远,兵不赴急”。一旦迁都洛阳,则“控以三河,固以四塞,水陆通,贡赋等”,不但在政治上意义重大,而且对促进南北地区的经济和文化交融也有深远的作用和影响。2、削弱北方世家的...

为什么著名的隋唐大运河修在洛阳,而不是长安?
洛阳因运河而兴,长安则愈加没落 随着大运河的建设,洛阳作为全国中枢的地位愈加凸显,所以后来隋炀帝干脆直接迁都洛阳,放弃了原本的都城大兴,而之后的唐王朝虽然重新定都长安,但是长安的衰落依旧无可避免,而洛阳却凭借运河水利,更加兴盛。唐朝之后,长安彻底衰落,再未有正统王朝定都于此,至于洛阳,其...

旧史新说之:如何评价隋炀帝的功与过
最终杨广决定迁都洛阳,他是这样评价洛阳的:洛阳自古之都,王畿之内,天地之所合,阴阳之所合,控以三河,固以四塞,水陆通,供赋等(《隋书·帝纪第三·炀帝上》)。可看出隋炀帝是高度地认同洛阳的,迁都洛阳势在必行。但这里要指出的是,杨广新建的洛阳城并不是汉魏时期的洛阳城,而是另外选址的。《隋书·帝纪第三...

隋炀帝为什么迁都洛阳
他认为邙山之南,伊阙之北,瀍水之西,涧河之东是绝好的军事要地,他决定在此营建东都城。公元605年3月,他命尚书杨素为营建东都太监,纳言杨达为副监、宇文恺为将作大匠,每月“役丁二百万”人展开了大规模的营建东都洛阳的工程。第二年的正月东都建成。正在江南巡游的隋炀帝听说之后,即速从江都...

分析隋朝营建东都洛阳的历史依据
唐人李吉甫在《元和郡县志》中有如下记载:“初,炀帝常登山,观伊阙,顾曰:此非龙门耶!自古何因不建都于此?’仆射苏威对日:“自古非不知,以陛下。’帝大悦,遂议都焉。”由此可见,李吉甫也承认炀帝迁都洛阳的原因是基于洛阳在地理形势上的优越性,而且在建都洛阳之前,炀帝是有过亲自实地考察的...

隋炀帝一生的功与过
功:1、在教育制度上,杨广开创科举制,发展分科考试选拔人才的方法,增置进士科,为古代中国的育才政策有很大的贡献。2、隋炀帝下令修建隋朝大运河 ,营建东都,迁都洛阳,这些政策对后世影响深重。3、隋炀帝亲自开拓疆土畅通丝绸之路,开发西域,建立天朝体系。过:1、频繁的发动战争,如亲征吐谷浑,三征...

隋唐洛阳城的历史背景
在隋朝,隋文帝在仁寿四年十一月初三(公元604年)登洛阳北邙山,视察洛阳地形,并征调数十万男子挖掘壕沟,用以设置关卡加强洛阳周边防卫。隋炀帝在位期间,于大业元年(公元605年)迁都洛阳,并下诏营建东京。在营建洛阳时,宇文恺按照炀帝的心意,使洛阳城的制度极为壮丽。大业二年(公元606年),洛阳...

杨广建东都洛阳有什么原因吗?它跟开凿运河有必然联系吗?
可是上天给了隋炀帝借口。关中地区,虽然千里沃野,但交通并不便利。到了隋朝,关中地区人口巨增,驻军数量巨大,导致粮食短缺,特别遇到了灾年的时候,皇帝带的群臣还要去洛阳吃饭。于是,隋炀帝借此机会兴建东都,迁都洛阳。实际上真实目的是重组内阁,摆脱关陇集团。二、天下之中的洛阳更有利于对天下的...

衡东县15365608600: 让人不解:隋炀帝为什么非要迁都洛阳 -
坚宜脑塞: 隋炀帝迁都洛阳,主要是因为粮食问题. 隋朝成立的时候,最早定都在关中一带.关中有八百秦川的肥沃土地,又有函谷关这样的险峻关口,作为都城,确实合适.但随着隋朝的国力增强,都城涌进了大量人口.从粮食的角度讲,以关中的土地,就已经很难供给都城人口的需要. 而洛阳这个地方,虽然产粮同样有限,但隋炀帝修建了通洛渠后,可以把江苏跟洛阳连接起来.中国南北因为运河得以贯通.这样一来,就可以通过运输解决都城的粮食问题. 而洛阳地区在过去就被认为是天下的中心.跟洛阳比起来,关中地区偏处西方,不利于隋朝集权后对国土的控制.当时江南一带,以及山东地区,都曾爆发过叛乱.隋炀帝如果想加强对江南,以及其他地区的控制,迁都就成了必要.

衡东县15365608600: 隋朝为什么定都洛阳 -
坚宜脑塞: 炀帝迁都洛阳.文帝是定都长安的. 主要原因: 1、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越来越高; 2、洛阳的水路交通更加便捷.

衡东县15365608600: 隋炀帝为何要营建东都洛阳?
坚宜脑塞: 杨广登上皇帝宝座后,因原洛阳城破败,不堪为都,故决定另选新址建城.有关古文献记载说,隋炀帝站在北邙山上,向南遥望 伊阙,但见两山对峙,伊水中流,气象非凡,遂说道:“此非龙门耶,自古何故不建都于此?”大臣苏威答道:“自古非不知,以俟陛下.” 公元605年三月,杨广诏尚书令杨素、纳言杨达、将作大匠宇文恺营建东京.将近一年,至大业二年(606年)春正月完工.新修的东京城,“自故洛城西移十八里”,位置在今洛阳城区及近郊.该城规模宏大,“周围六十九里三百二十步”,洛水横贯城中.由宫城、皇城、郭城构成,正南门分别为则天门、端门、建国门;宫城在郭城西北隅,皇城围绕在宫城东、南、西三面.皇城西垣有两门,靠南一座叫丽景门,此为“丽景门” 称谓之始.

衡东县15365608600: 武则天为什么迁都洛阳? -
坚宜脑塞: 武则天迁都洛阳,是根据当时的政治、经济形势以及洛阳的地理形势做出的明智选择.武则天迁都洛阳有积极意义,它既适应了政治上改朝换代的需要,又顺应了经济重心东移的历史趋势. 具体有以下三个原因: 1、政治上的原因 洛阳在政治...

衡东县15365608600: 隋炀帝为何营建东都洛阳 -
坚宜脑塞: 正 隋炀帝于弑父继位后的第二年,即大业元年(605)三月,开始动用大批民力,营建东都洛阳,至第二年正月峻工,前后历时仅十个月.据史书记载,在这次土木之役中,前后共征发“役丁二百万”,“僵仆而毙者十四五焉.每月载死丁东至城皋,北至河阳,车相望于道”.所以历来史家都将此举单纯视作隋炀帝诸多暴政之一.笔者对此不敢苟同.本文拟从古都学的角度,重新探讨一下营建东都的真实原因,以期对炀帝此举作出不同评价,敬乞指正.

衡东县15365608600: 洛阳在隋朝居于什么地位 -
坚宜脑塞: 隋炀帝杨广营建的洛阳城. 大业元年(605年),营建东都,迁都洛阳,历时十个月,每月征调民夫二百万人. 东都在旧洛阳城之西,规模宏大,周长五十余里,分为宫城、皇城、外郭城等三部分.宫城是宫殿所在地,皇城是官衙所在地,外郭城是官吏私宅和百姓居处所在地.外郭城有居民区一百余坊,另有丰都市、大同市、通远市等三大市场.

衡东县15365608600: 为什么把洛阳作为隋朝大运河的中心 -
坚宜脑塞: 我认为洛阳作为隋唐大运河的中心的原因有:洛阳作为东都具有文化,经济,军事等作用而且它算是最早的繁华地区,古文曾提到文明首萌于此,道学肇始于此,儒学渊源于此,经学兴盛于此,佛学首传于此,玄学形成于此,理学寻源于此....

衡东县15365608600: 有谁知道隋朝杨广其实是个好皇帝 -
坚宜脑塞: 隋炀帝杨广(569年-618年4月11日),一名英,小字阿摐,华阴(今陕西华阴)人,隋文帝杨坚与文献皇后独孤伽罗次子 ,隋朝第二位皇帝.生于大兴,开皇元年(581年)立为晋王,开皇二十年(600年)十一月立为太子,仁寿四年(604年)七月继位.在位期间开创科举制度,修隋唐大运河[3] ,营建东都、迁都洛阳,对后世颇有影响.

衡东县15365608600: 丝绸之路的开辟历史意义有哪些?如题 -
坚宜脑塞:[答案] 丝绸之路 中国古代经中亚通往南亚、西亚以及欧洲、北非的陆上贸易通道.因大量中国丝和丝织品多经此路西运,故称丝绸... 迁都洛阳后,洛阳更成为各国商人荟萃之地,北齐的都城中也聚集着不少商胡.隋炀帝曾派黄门侍郎裴矩到张掖招徕西域商人...

衡东县15365608600: 五胡内迁在我国历史上有什么重要意?五胡内迁在我国历史上有什么重要
坚宜脑塞: “五胡”指的是匈奴、鲜卑、羯、氐、羌这五个少数民族.晋室南迁后,五胡入主中... 孝文帝还迁都洛阳,兴建龙门石窟,这又是中国古文化的瑰宝,为后世留下了巨大财...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