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识成智的次第与方法

作者&投稿:亢果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识」是「心识」,「智」是「智慧」。凡夫的「心识」是「有分别」的,佛的「智慧」是「无分别」的。凡夫与圣人的分界,就在「有分别」与「无分别」。有分别妄念的是凡夫,无分别的智慧是圣人。佛教和科学的不同,也是在「有分别」与「无分别」。科学家以为无分别,就不能制造飞机大炮原子弹等。佛教认为这些都是生死的根本。生死是苦报,而苦报的「因」是造恶业。有了造恶业的「因」,便得要受苦报的「果」。譬如我打伤了人,员警将我捕去。打伤人是造恶业的「因」,而被捕是要受苦报的「果」。然而为什么要造恶业呢?就是因为有迷惑;为什么会迷惑呢?就是因为有分别;

为什么起分别呢?就是因为有心识妄念。其意义如左:

心识——有分别——起惑——造业(因)——上受报(果)

明白了这个「因果」,就知道「分别」是生死的根本。至于无分别的智,就好像一面大圆镜一样。人来了,镜中即现人像;马来了,镜中即现马像。「无分别」即是「觉」。「觉」,即能不起惑,不造业,不受报,得大自在,所谓「心空及第归」。到了无有苦乐、冤亲、美丑等心念时,这就达到「圆融无碍」的境界。

凡夫与凡夫,没有那个能高出一头,都是差不多。例如你我都是凡夫,你吃饭,我也吃饭;你睡觉,我也睡觉。又如你有贪心,我也有贪心;你有瞋心,我也有瞋心;你有爱心,我也有爱心;你有染污,我也有染污;你是有漏,我也是有漏。全世界的凡夫都是如此。所以平平凡凡,庸庸碌碌,便都叫做凡夫。如果其中有一人,能由贪到不贪,由瞋到不瞋,由爱到不爱,由染污到清净,由有漏到无漏等;那就是高出一头的非凡夫的圣人了。

学佛就是要转识成智,转生死成涅槃,转染污为清净,转有漏为无漏。

在唐三藏玄奘以前,都说有九识或十识。玄奘法师学成归国后,就决定只有八识。「识」者辨认意;如眼识能辨认色尘,耳识能辨认声尘,鼻识们辨认香尘,舌识能辨认味尘,身识能辨认触尘,意识能辨认法尘等。

识之所以能生起者,据常识言之,则必有其「根」,若无「根」则无「识」。「根」是生长义。例如有花的根,始可生花;有草的根,始可生草;有树的根,始可生树;有善法的根,始可生善法;有恶法的根,始可生恶法。反之,花若无根,即不能生长花;草若无根,即不能生长草;树若无根,即不能生长树;善法若无根,即不能生长善法;恶法若无根,亦即不能生长恶法。

眼等有根,才能生识。眼球中心的瞳,是胜义根;眼眶是根依处。

「依」是依托,「处」是处所。讲到「依」,必有「能依」和「所依」。能依者为眼瞳,所依者为眼眶。「义」是意义,是作用。「胜义根」者,即能生识之殊胜作用的根。生理学上的名词,叫做「视神经」。

「根依处」,有三名:(1)浮尘根,(2)浮根尘,(3)扶尘根。「尘」是微尘。六根各有色香味触四尘的和合,才能成「根」,不过这「根」容易腐烂,故名「浮尘根」。为什么无「声尘」呢?因为只须四尘和合即可成根依处。例如眼眶,只须有色香味触四尘和合,即成眼的根依处,并不须要声尘。「扶」是扶助。例如无眼眶,则眼瞳无所依,故名「扶尘根」。「胜义根」又名「净色根」,即是非常清净,佛经上喻之如清净的醍醐。

前六识叫做「依根识」,前五识是依「色根」,第六识是依「心根」。依有五名,列「表」以明之:

(1)依——依根之识

(2)发——根所发识

(3)属——属根之识

(4)助——助根之识

(5)如——如根之识

「根」好「识」始好。若「根」有病,则「识」也是不能清楚,要受损失,所以根能生识,而识能助根。由眼根发眼识,耳根发耳识,鼻根发鼻识,舌根发舌识,身根发身识,只可叫做根所发识,不可称为发根之识。

第六意识,有五俱意识,与独头意识之分。与眼耳鼻舌身五识同时起分别,叫做「五俱意识」。前五识是直觉的,而第六识是起分别的。由第六意识同时与眼识起分别的,叫做「眼俱意识」。同时与耳识起分别的,叫做「耳俱意识」。与鼻识起分别的,叫做「鼻俱意识」。与舌识起分别的,叫做「舌俱意识」,与身识起分别的,叫做「身俱意识」。但有时为四俱意识,例如与眼耳鼻舌四识起分别时,就叫「四俱意识」。有时为「三俱意识」,有时为「二俱意识」,有时为「一俱意识」,总名之为五俱意识。

第六识除了帮助别的识分别以外,还有本身自己的分别,叫做「独头意识」。例如夜梦是「梦中意识」;定中见佛相等是「定中意识」;疯癞是「狂乱意识」;还有一种终日胡思乱想的是「散位意识」。「表」示如左:

意识 :

五俱意识

独头意识

眼俱意识

耳俱意识

鼻俱意识

舌俱意识

身俱意识

梦中意识

定中意识

狂乱意识

散位意识

第七识梵名「末那」,译作意」,是「思量」的意义。「思」是思虑,「量」是度量。前六识也有思量,为什么不叫前六识为思量呢?

前五识虽可称思量,但是直觉的。第六识虽有审察,但无恒常。第七识既有审察,又有恒常;第八识仅有恒常,而无审察。故前五识非恒非审,第六识审而非恒,第七识亦恒亦审,第八识恒而不审。

第七识含有痴、见、慢、爱。因为欢喜第八识,所以无瞋;又因为相信第八识,所以无疑。痴者,无明也。无明分两种,

独行不共无明,是和十个小随烦恼各别独行,是指第六识。因为十个小随烦恼粗暴,所以前五识没有。独行不共无明,亦有间断。恒行不共无明,为第七识所独有。是无间断的。

第七识恒行不共无明,执著第八识为我。例如布施时贪名,有我,就不能忘布施的相。

第八识有三名:(1)阿赖耶识(2)毗播迦识(3)阿陀那识。列表以明之:

第八识

阿赖耶识——藏 ——自相

毗播迦识——异熟——果相

阿陀那识——执持——因相

「藏」有能藏、所藏,执藏三种。读平声,是包藏、含藏,为动词;读去声,是库藏,宝藏,为名词。佛只有「阿陀那」执持无漏种子,所以有相续执持位。而三乘尚有果报,所以除有相续执持位外,还有善恶业果位。凡夫有以上二位外,再加我爱执藏位。列表以明之:

(1)阿赖耶识

(2)毗播迦识

(3)阿陀那识

「阿赖耶」是能藏,藏了许多种子。有了能藏,就有所藏;所藏是覆藏,是遮藏,是盖藏。就是说前七识遮盖了第八识,所以印象就落在第八识里面去。譬如某人太高、太胖、太瘦之类,印象清楚,这就是第八识被前七识染污了。假如第七识与第八识脱离了关系,就无「我执」。一名三义,好像母亲对儿子说,母亲是能藏,儿子是所藏。如果对她的母亲说,则又叫做所藏了。对她的丈夫说,就叫做执藏。

「毗播迦」的意义是「异熟」,异熟有三:

①「异时而熟」——是说由因至果,时间不同而成熟。例如桃二月开花,四月结果,中间过程时间不同。今生造的业,来生受果报,也就是这个道理。②「变异而熟」——是说由因至果,色味等变异而成熟。例如桃结成果,中间色形味都有变异。作善作恶,亦复如是。③「异类而熟」——是说因有善恶,果是无记,因果类别而熟,故名异类而熟。这就是表明第八无记性之异熟果报识。受报时,乃是由于前六识所造善恶业因之关系。

凡夫的「八识」,是不能离开分别的,如果能将有分别的识,转变成无分别的智,就是「转识成智」,亦即是「转凡成圣」。

「识」为「八识」,「智」有「四智」转八识成四智,有其一定的次第;前五识、第六识、第七识、第八识丝毫不可混乱的。列表以明之:

云何为「妙观察智」呢?因为我们凡夫,一天到晚,从无始以来,都是执著一个有主宰的「我」,和一种有实在的「法」;现在发心,听教,明理,起行之后,用「般若」的「智慧」,而观察没有主宰的「我」,也没有实在的「法」。久而久之,「我空智」和「法空智」现前,不但能了达「缘生性空」的真理,到了果地,还能够观机说法,就是用这个「妙观察智」。

第七识执著第八识为我,凡夫是永远如此的,学佛的人,就会反省观察,由外观到内。例如手足不是一的,不是常的,不是普遍的,不是主宰的,这是外观。又如凡夫总是看见别人错,没有看见自己错,这就是只有「分别」,而无「反省」,也可说是无「内观」。若反观第八识后,方知第八识本不是一、常、遍、主宰的。这反观,就是「妙观察智」。

「妙观察智」的度生大用,就是能观察诸法性相,随机说法。所谓「远行地后纯无漏,观察圆明照大千」是也。

云何为「平等性智」呢?法界的‘真如性」,本来是没有彼此和圣凡之分的,由第七识戴了「恒行不共无明」的眼镜,去看第八识见分,本来不是一,它以为是一;本来不是常,它以为是常;本来不是遍,它以为是遍;本来没有主宰,它以为有主宰;它硬要坚执著第八识的「见分」,为我,为主人翁,所以在没有彼此中,就有了彼此;在没有人我的界限,也就有了人我界限;圣凡的差别,就由此而分,在平等法界中就成了不平等。现在行人用「般若」的「无分别智」,去照破这第七识的「恒行不共无明」,无明一破,法性真如从此显现,好像把一副著了色的眼镜拿下来,便恢复本来的清净,「平等性智」一现前,一切人我是非的异见才能够打消,这就是「平等性智」的功用。

「平等性智」的度生大用,就是能证平等性,运无缘慈,化有情类。所谓「发起初心平等性,无功用行我恒摧,如来现起他受用,十地菩萨所被机」是也。

云何为「大圆镜智」呢?我们的如来藏心,本来是清净,因为有了「无明」的原故,从此就薰染得乌烟瘴气和黑漆桶一样,不见光明;现在第六识用「双空观智」,照破第七识的「无明」,恢复他的本有光明,和大圆镜一样,佛光普照,慧炬常明,所以名为「大圆镜智」。

「大圆镜智」的度生大用,就是能众垢既除,不生不灭之本性显现,如大圆镜。所谓「大圆无垢同时发,普照十方尘刹中」是也。

云何为「成所作智」呢?在我们凡夫,因为有无明的原故,虽然眼识能够分别色,耳识能够分别声,……乃至意识能够分别一切法,然而都是用的「识」去作事:一到第八识转成了大圆镜智之后,那所作的一切利生之事,都是用后得无分别智,便能六根互用,上宏佛法,下度众生,这就叫做「成所作智」。

「成所作智」的度生大用,就是能变现十方国土,应现微妙色身。所谓「三类分身息苦轮」是也。

转识成智的「次第」是如何呢?是那一识先转呢?就是先用第六识常常作「我空观」和「法空观」。第七识执著第八识为我,经过第六识用功,一到了第七识不执著第八识为「我」时,第一刹那,转「第七识」成「平等性智」,第二刹那,第六意识就转成「妙观察智」。可见是先转第七,后转第六,这是什么道理?因为第七是「根」,第六是「识」,所依的「根」如果不断,能依的「识」是无可奈何!所以第七识叫做「染净依」。第七和第六是「前后两刹那」,最要注意。真正转的时候,要在第七地(远行地)菩萨破徧计所执的「我」之时,亦即第七识不执著第八识为我之时。所谓「不动地前才舍藏」,「远行地后纯无漏」,「六七因中转」等偈语,均是就此而说的。

将要成佛时,金刚道后把最后一品无明破了,第八识就转成「大圆镜智」,第八识一转的时候,同在这一刹那,前五识也就转成「成所作智」了!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前五根是第八识的「亲相分」(根身、器界、种子),前五识的「五根」与第八识的「相分」是一体的。所以第八识转,它的相分岂有不转之理呢?五根既转,五识当然要随它而转啊!所谓「金刚道后异熟空」,「大圆无垢同时发」,「五八果中圆」等偈语,均是就此而说的。

成佛的时候,一方面已破了我执,一方面又破了法执,方算圆满。所以转识的次第,现在我们可以知道:

(1)六识和七识,是前后两刹那转——在第七地。

(2)五识和八识,是同一刹那转——在佛果地。

转识成智的「方法」是如何呢?凡夫的个人主义,是「小我」。由小我扩大至一家一邻一里一村一乡一县一国等,是为「大我」。这些「大我」,「小我」,都是生死的根本。佛开示众生要「观理」和「修行」,变成「无我」,观理是正,修行是助。你用《圆觉经》上第三章的方法,把皮肉骨节分归于地,咦唾津液分归于水,热气分归于火,呼吸分归于风,把四大假和合的东西一分散之后,你再去找一个实在的我,那里去得呢?久而久之工夫纯熟了,「我空智」一现前,「我相」自然会不得,只要把「我执」一破,修行就有办法,好像顺风顺水再上帆篷,岂不是更快吗?如何去「修行」呢?就是用「六度」的法门。

第一,先练习「布施」,用「布施」度悭贪的「我」,而舍了财物的「我执」。

第二,次练习「持戒」,用「持戒」度毁犯的「我」,而舍了眷属的「我执」。

第三,再练习「忍辱」,用「忍辱」度瞋恚的「我」,而舍了高慢的「我执」。

第四,继练习「精进」,用「精进」度懈怠的「我」,而舍了劳苦的「我执」。

第五,进练习「禅定」,用「禅定」度散乱的「我」,而舍了心念的「我执」。

第六,终练习「般若」,用「般若」度愚痴的「我」,而最后舍了法相的「我执」。

以上六度波罗密,一层比一层难,到最后一度要破相时,则为更难。《金刚经》云:「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又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前五度如「盲者」,是凡夫外道共修的。第六度如「导者」,凡夫外道没有的,而小乘亦只有一半,因为小乘只能破「我相」,而不能破「法相」。《金刚经》云:「忍辱波罗密,即非忍辱波罗密,是名忍辱波罗密。」又云:「如来三十二相,即非三十二相,是名三十二相」就是这个道理。根据这六度波罗密,精进不退去修行,果能达到「勤修万行,而不著佛生」,则学佛之道,能事毕矣。




《佛学次第统编》的作者杨卓的资料及此书的相关背景。
【转识成智】前言六识,兹明须转。即谓净六根不着六尘,自能转其六识。所谓转其六识者,即转诸染识成净智也。盖识体即智,为染所覆则成识,能转于净则成智。六识妄事分别,所以成此六种染识;不事分别,即成无分别净智矣!FROM:【明,杨卓《佛学次第统编》】【转一切境依无相】前言三境...

星云大师《学佛的次第》
《大毗婆沙论》说:「有智无信,增长邪见;有信无智,增长愚痴。」这是说明信解之间,彼此有相辅相成的关系,二者同等重要,偏一不可。尤其信解之外,更要实践,所谓「说食不能饱」,因此,学佛一定要修行。 肆:行 一、行的意义 行,就是修行。佛教与一般的哲学不同,佛陀说法,主要是使众生都能够转迷成悟,离苦得...

六根佛学次第
在佛学中,六根是一个重要的概念,源于《佛学次第统编》(编者:明·杨卓)。对于凡夫俗子而言,他们往往只关注眼前的境遇,未能深入理解自己的内心。六根的理论阐述了我们与外界互动的方式,以及由此产生的认知过程。具体来说,六根包括:首先,是眼根。它是我们能看见色彩的能力,因为对颜色的感知会引发...

什么是佛教的基本次第?
以当下了生脱死,当下成分真即佛,永远不落六道轮回,这是最低保障线,往上不封顶。从初位菩萨到地位菩萨、十地菩萨、等觉菩萨我们都可以当下一念就成就,乃至于个别的像龙女那样成为究竟圆满之佛。所以圆顿大法,无量劫无量次第之功德,可以成就于一生、成就于一时、成就于一念!就看我们听经闻法,你的思维观照的如何,...

读书次第与选择方向
读书次第与选择方向 ——第二次研修总结(运顺20180717)一、找到了自己的读书次第。以前也零星看了些普及性的书籍,不时也有井底之蛙的沾沾自喜。进入研修之后,始觉这是一个极为专业的职业。他需要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系统学习过程。他不仅学习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概念,也需要了解生命及其本质。依着...

洪修平:什么是顿悟成佛
只不过这种观察诸法实相、除遣杂念妄念的方法,一定是要在止恶修善、广度所有众生的现实生活中来完成的,妄念遣尽,法性觉悟圆满,便成转识成智、具足圆满功德的佛果,故名“成佛”。顿悟成佛是佛教关于成佛的方法、途径的一种主张,与“渐悟”成佛相对。指无需长期修行,一旦把握到佛教的真理,即可以突然觉悟成佛。一般...

我是个佛教信徒,学佛一年多,没有一点智慧和悟性,如何提高智慧和悟性呢...
都是很好的讲次第的经论,把次第学会了,以后再想学更深入的内容就有了扎实的基础,不光学佛是这样,其实像世俗的学科学习也讲究由浅入深的次第顺序,明白修学次第顺序是最好的入门方法。三是基础的扎实程度,十轮经上讲(大概意思,原话记不得了)问什么修大乘会有很多过失?那是因为我们没有打好...

佛法修行有什么次第?
佛法修行有什么次第?一、信仰 1.信仰的意义:信仰是对宗教的虔诚与崇仰,是进入佛法的宝山,挖掘佛法的宝藏的双手。2.正确信仰的条件:信仰应建立在实在、道德、能力、戒行、正法、智慧的基础上。《成唯识论》称信仰为道源功德母,是产生无量功德的根本。二、理解 1.解的意义:解,即慧解,是通过...

佛教和道家的修行次第
佛教修行法门众多 总的来说不离三十七道品而修道品,为梵语bodhi-pāk�0�2ika 之意译,又作菩提分、觉支,即为追求智慧,进入涅盘境界之三十七种修行方法。又称三十七觉支、三十七菩提分、三十七助道法、三十七品道法。循此三十七法而修,即可次第趋于菩提,故称为菩提分法。三十七道...

八步骤三种禅修2正确
观察修和安住修。观察修和安住修的心理基础是开智慧,见真理,智慧和人的理性有关,思考对人生进行审视,看到自己的不足,从而加以改变。  (转染成净,转识成智)。通过对佛法的思维获得正见,认识问题 ,改变心行,解除烦恼,出离生死。观察修,安住修在《道次第》中是佛法基础上修学的运用,...

六安市17811922596: 如何转识成智 -
陀阁维血: 佛是本体,无名无相,假名为佛. 佛法不二. 一切法都是本体上的内容. 佛者觉也,是觉之本体,不是觉之内容. 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不由你的觉性,废纸也无,何来经典? 人人都有“我”,此“我”是一念,是如来本体起用的万象之一...

六安市17811922596: 什么是如来禅,祖师禅,秘密禅 -
陀阁维血: 如来禅、祖师禅、秘密禅三者的区别与联系 1、如来禅是从观色、观息、观心三个方面来入手,次递进行来做工夫. 2、祖师禅是直指人心,顿悟成佛,真接从“观心”上做功夫,以观心为本体,较侧重于“心法”. 但是色、息、心三...

六安市17811922596: 十法界依正庄严是什么意思. -
陀阁维血: 十法界分为四圣 六凡 四圣就是 佛 菩萨 缘觉 声闻的法界 六凡就是咱们六道 天人 人 阿修罗 畜生 饿鬼 地狱依正就是 依报与正报 依报是怎们的环境 正报是自己 举个例子 命相是解释正报的 风水是解释依报的佛法认为依报随正报转 正报有福 依报必然会好 正报无福 依报必定坏 所以吉人居吉地 求阴地不如求心地正报是主要的 依报是次要的 这就话的意思就是说 依报正报不管在哪里法界 都是真是不虚的 为什么四圣法界环境那么好 就因为他们的心是纯净的 没染污 所以环境也好咱们现在社会会乱 多战争 多危机 完全都是人心变现出来的 人心坏了 所以社会环境也不好了

六安市17811922596: 佛法当中的十法界依正庄严是什么意思 -
陀阁维血: 法法皆平等,十法界依正庄严全都是平等,都是自性变现的,都是自性流露的【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 「若明佛理,随拈一法,皆能穷其究竟,归于平等.是知佛法,无浅非深,深亦可浅,直无浅深次第可说...

六安市17811922596: 密宗的净土法门和汉地净土法门有区别吗. -
陀阁维血: 形式方法有不同,但境界实质没有不同;其实八万四千法门,都是不二法门,诸法平等,无有高下.阿弥陀佛.但以个人根性因缘不同,佛法则是一样的.

六安市17811922596: 菩提心叫什么? -
陀阁维血: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无上正等正觉之心.

六安市17811922596: 识是如何知识的?
陀阁维血: 那么如何才算是转识成智:刚才说了前念迷后念觉. 比如:看到了一豪华车就生起贪心,很想拥有,如果不能拥有,则生起羡慕或忌妒,拥有了,则生起傲慢自大.当生起贪心时,把这个无常法印拿出来反观:无常的色身真的能拥有无常的车子...

六安市17811922596: 如何开发佛教中说的第八识?
陀阁维血: 第八识么,人人都是具备的,时时都在作用,无一人缺少,和开发无关.佛教讲转识成智,持戒、修定、发慧 ,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

六安市17811922596: 第八识,谁能用深入浅出的,非佛学术语给我解释一下呢?它和第六、第七识的关系如何?转识成智是什么意思 -
陀阁维血: 第八识,也叫阿赖耶识!他主要的功能就是保存种子,所以也叫一切种子识.第八识里面的种子,主要由两部分,一部分是记录你过去的善恶业行为,曾经的一切善恶造作的信息皆以“业种”的形式储存在第八识中;另一部分是世界、生命的材...

六安市17811922596: 修行如何开智慧? 三世六道为别指的是什么
陀阁维血: 怎样能开智慧?唯一的办法,就是参禅打坐,可以转识成智;或者诵〈楞严咒〉,这是开智慧的咒;或诵《楞严经》,那是开悟的经,开悟之后,智慧现前.或研究三藏十二部经典,所谓'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世”指个体一期生死的时间跨...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