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

作者&投稿:墨彭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翻译 夫象者,出意者也~

翻译:“象”是绽现“意”的。
一、原文
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以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以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
二、译文
“象”是绽现“意”的,“言”是明示“象”的。尽“意”的,没有比“象”更好;尽“象”的,没有比“言”更合适。“言”由“象”所生,因此就可以循着“言”来体察“象”;“象”是由“意”所生,因此就可以循着“象”来体悟“意”。“意”因“象”而能得以绽现,“象”因“言”而能得以明示。
三、出处
《周易略例·明象》

内容介绍
《周易略例》共有七篇文章, 各有重点。《明象》论卦,《明艾通变》论爻,《明卦适变通交》论卦与爻的关系,《明象》论形式与内容的关系,《辨位》阐述他对“ 同功异位”的独到的见解,《略例下》杂论各种体例、《卦略》列举了十一卦的卦义,是全文的总序。
这七篇文章组成了一个有机的序列,总的目的是想通过对《周易》体例和卦艾结构的研究,把象数形式完全改造为表现义理的一种工具,以恢复《易传》中原有的卦义说。

原文:
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以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以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
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犹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也。然则,言者,象之蹄也;象者,意之筌也。是故,存言者,非得象者也;存象者,非得意者也。
象生于意而存象焉,则所存者乃非其象也;言生于象而存言焉,则所存者乃非其言也。然则,忘象者,乃得意者也;忘言者,乃得象者也。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故立象以尽意,而象可忘也;重画以尽情伪,而画可忘也。
是故触类可为其象,合义可为其徵。义苟在健,何必马乎?类苟在顺,何必牛乎?爻苟合顺,何必坤乃为牛?义苟应健,何必乾乃为马?而或者定马于乾,案文责卦,有马无乾,则伪说滋漫,难可纪矣。
互体不足,遂及卦变;变又不足,推致五行。一失其原,巧愈弥甚。纵复或值,而义无所取。盖存象忘意之由也。忘象以求其意,义斯见矣。
译文:
“象”是绽-现“意”的,“言”是明-示“象”的。尽“意”的,没有比“象”更好;尽“象”的,没有比“言”更合适。“言”由“象”所生,因此就可以循着“言”来体察“象”;“象”是由“意”所生,因此就可以循着“象”来体悟“意”。“意”因“象”而能得以绽-现,“象”因“言”而能得以明-示。
因此,“言”就是在于明-示“象”的,得到“象”就不能执著于“言”;“象”就是在于绽-现“意”的,得到“意”就不能执著于“象”。这就像“蹄”是用来猎捕兔子的,得到兔子就不能仅仅执著于“蹄”;“筌”是用来捕捞鱼的,得到鱼就不能仅仅执著于“筌”。
这样,“言”就是“象”的“蹄”;“象”就是“意”的“筌”。因此,“言”存,就是没有得“象”;“象”存就是没有达“意”。
“象”是由“意”所生,并因“意”而存,但所存之“象”并非是“象”之本身;“言”是由“象”所生,并因“象”而存,但所存之“言”并非是“言”之本身。然而,不执著于“象”就是达“意”,不执著于“言”就是得“象”。
达“意”就在于不执著于“象”,得“象”就在于不执著于“言”。因此,(圣人)通过明-示“象”来绽—现“意”,“意”绽-现就可以不执著于“象”;重叠八卦而成六十四卦来极尽事物的情实,事物情实尽了就可以不执著于卦象了!
因此,触逢事类可以为物象,集合物宜可以相为徵验。如果物宜合于刚健,就不必拘泥于具体的马之象;若事类合于柔顺,就不必拘泥于具体的牛之象。爻辞如果合于柔顺,就不必拘泥于坤为牛之象;物宜如果应合刚健,就不必执著于乾为马之象。
然而,惑罔之人执著于把乾确定为马,按照文字来责求卦意(按图索骥!),仅仅看到马之象而没有乾之卦意,这就造成虚假之说蔓延滋长,无法抓住卦意之要领。(这样,为了牵强附会解释卦意,就引入了互体之说。)
互体之说不能使卦意圆融,于是就引入了卦变之说;卦变又不能使卦意圆融,就推用五行之说。
一旦失去了卦之原意,各种虚巧之说就离卦意愈来愈远!纵然偶尔有合于卦意之说,但从整体上说没有可取之处。这些都是因为“存象忘意”的缘故啊!不执著于卦象而索求卦意,那么卦意就能绽-现了。


扩展资料:
《周易略例·明象》出自曹魏经学家、哲学家王弼
王弼(226年—249年),字辅嗣,三国曹魏山阳(今河南焦作)人,经学家、哲学家,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创始人之一。
王弼“幼而察慧,年十余,好老氏,通辩能言。” 王弼曾任尚书郎。
少年有文名,其作品主要包括解读《老子》的《老子注》 、《老子指略》及解读《周易》思想的《周易注》、《周易略例》 四部。
其中《老子指略》 、《周易略例》是王弼对《老子》、《周易》所做的总体性分析的文章。
由于《道德经》的原文逸散已久,王弼的《道德经注》曾是本书的唯一留传,直到1973年中国政府在马王堆发现《道德经》的原文为止。
与何晏、夏侯玄等同倡玄学清谈,为人高傲,“颇以所长笑人,故时为士君子所疾”。王弼与钟会、何晏等人为友。正始十年(249年)秋天,以疠疾亡,年仅24岁,遗下一妻一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王弼

翻译:物象,是思想的体现。语言,是物象的彰显。表达想法没有比物象更好的,表述物象没有比语言更详尽的。语言在物象中产生,所以通过探求语言可以体察物象。物象在思想中生成,因此推究物象能够了解想法。思想凭借物象展现,物象通过语言显扬。所以说语言就是用来明示物象的,得到物象就不能执着于语言。
理解:文学作品的本文层次可分为文学话语层次、文学形象层次、文学意蕴层次三个方面。在这段话中,笔者谈到了这三个层次的关系:文学形象出自文学意蕴的营造,文学话语表明了作家所写的文学形象。要想说清文学作品的意蕴就要运用文学形象,同样,要想说清文学形象就要运用文学话语。前面说到,文学话语勾勒文学形象,所以通过分析话语便可了解文学形象;文学形象的描写来源于文学意蕴,所以通过分析形象便可品味文学意蕴。意蕴借形象生发,形象凭话语表达。可见文学作品的三个本文层次虽有所区别,但三者之间相互联系且相互影响,对读者解读文学作品的作用巨大。


什么是兴象?
先民很注意言、意、象之间的关系。“周易·系辞》说:“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故谓之象。”王弼《周易略例·明象》又发挥道:“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古人己很明了象是言、意之间的桥梁。哲学之象与文学之象于是乎同源。不但此也,众所周知,...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迟,廓而忘言;华枝春满...
弘一大师自感病势已重,手书二偈与诸友告别,偈云:“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尔亡言。花枝春满,天心月圆。”不久大师圆寂于泉州温陵养老院晚晴室,弥留之际,书“悲欣交集”四字,是为绝笔。君子之交淡如水应该解释为,君子之间的交往如水一般纯净,不带杂质。执象...

玄学的主要观点
(《徐无鬼注》)"不能忘言而存意则不足","故求之于言意之表面后至焉。"(《则阳注》)此派对言象持根本否定态度,因而强调"意会"和"冥合"。 三、认为言以出意,得意在忘象,以王弼为代表。如他明确说:"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他...

河上公,王弼各是谁?
他强调说:"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名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就是说,达意要通过象,明象要通过言,寄言出意,探求玄理。这样,从言与意的思辨理性上解释《易》,比机械比附的方法前进了一大步。其次,王弼站在玄学家的立场上,把《易》学玄学化。玄学家的根本思想是"以无为本".王弼说:"道者,无...

红楼梦中独具叛逆性格的3人
当晚,面对抄检,只见“晴雯挽着头发闯进来,豁一声将箱子掀开,两手捉着底子,朝天往地下尽情一倒,将所有之物尽都倒出。”表达了她与王夫人等大观园统治者的彻底决裂之心。 晴雯性格叛逆性的第四个表现是敢于挑战封建传统加在女性身上的“三从四德”的枷锁,敢于表现自己的美丽。说到晴雯的美丽,曹雪芹在《红楼梦》...

阐述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
1、王弼: “言、象、意” 是一个由表及里的审美层次结构。。三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王弼,进一步明确阐述了“言、象、意”之间的关系:“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在王弼...

驭文之首术某篇之大端什么意思,出自哪里典故什么?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使元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译文:使深得妙理的心灵,按照声律来安排文辞;让见解独到的匠心,依据意象中的形象进行创作。这是写文章的首要方法,谋篇布局的重要头绪。

易经里面:元亨利贞、元亨利贞是什么意思???
刚柔相推而知变化之道」,《程氏遗书》卷廿一上:「理,无形也,故因象以明理,理见乎辞矣, 则可由辞以观象,故曰得其义则象数在其中矣」,此为程颐所谓「因象知理」之明证. 8王弼《周易略例.明象》:「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 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

高分求论文:论魏晋士人对佛教的接受与改造
魏晋士人的洒脱精神反对支离烦琐的解释方法,强调在论证问题时应注意把握义理,反对执著言、象。提出“得意忘言”、“寄言出意”的方法,极大地影响了佛典的翻译方法。正如东晋名僧道生所说的:“夫象以尽意,得意则象忘。言以诠理,入理则言息。自经典东流,译人重阻,多守滞文,鲜见圆义。若忘筌取鱼,始可与言...

物无妄然,必有其理啥意思
王弼哲学中与“道”意义相近的一个概念,是“理”。王弼说:“物无妄然,必由其理。”(《周易略例·明象》)这个“理”,是指具体事物(“物”)所具有的、使其无妄而不乱地运动变化的内在根据,即具体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周易略例·明象》原文节选 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

成华区13857196976: 这段话的意思???拜托 -
芷邓骨友: 【原文】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以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以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注】1、象,是这篇文章的核心概念之一.就卦而言,是指卦象;推而广之,是...

成华区13857196976: 周易略例.名象 在线求翻译,尽快.谢谢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以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以寻象以... -
芷邓骨友:[答案] 在搜狗中搜索“周易略例.明象 白话文”有一条 “【自语堂编藏】魏 王弼《周易略例·明象》初读(佚名)”点进去就是

成华区13857196976: 《周易略例·明象》原文及译文 -
芷邓骨友:[答案] 【原文】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以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以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犹蹄者所以在兔,...

成华区13857196976: 翻译 夫象者,出意者也 -
芷邓骨友: 物象,是思想的体现.语言,是物象的彰显.表达想法没有比物象更好的,表述物象没有比语言更详尽的.语言在物象中产生,所以通过探求语言可以体察物象.物象在思想中生成,因此推究物象能够了解想法.思想凭借物象展现,物象通过语言显扬.所以说语言就是用来明示物象的,得到物象就不能执着于语言.

成华区13857196976: 文学中“言”与“意”的关系 -
芷邓骨友:[答案] “言”、“意”之间的关系问题先秦时期“言”、“意”之间的关系问题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引起许多思想家的注意.如《... 表现出一种极端的言不尽意论.与其同时的著名玄学家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中说:“夫象者,出意者也.”“象生...

成华区13857196976: 名词解释(文学概论):言、象、意 -
芷邓骨友:[答案] 文学创作的表达手段历来就有“言”“意”“象”三要素之说.《周易》曾说:“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庄子》也说:“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中,以老庄解易说:“夫象者出意者也,言...

成华区13857196976: 魏晋玄学对于中国社会有何不利的影响?魏晋时期中国是会正处于大的动荡期,而魏晋玄学在此时出现,会不会对中国社会的稳定发展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 -
芷邓骨友:[答案] 玄学与魏晋社会(中国传统学术与社会丛书) 文摘 书摘 然,玄之又玄也.”在王弼看来,无与有的关系,是体与用或本与末... 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

成华区13857196976: ...6、简述文学意蕴生成的三个条件.7、识记并理解有关“接受美学”代表人物及相关理论.三、理解与阐释题:1、“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 -
芷邓骨友:[答案] 1、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和 文学接受论.2、关于文学起源这个争辩已久的文艺学根本问题,文艺史上有几种主要看法:摹仿说、游戏说、情感论、巫术论、精神说、劳动说等.西方文艺史上,从古希腊以来,“摹仿说”一...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